期刊文献+
共找到206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 overview of the mission and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hange'4 Lunar Probe 被引量:11
1
作者 YE PeiJian SUN ZeZhou +1 位作者 ZHANG He LI Fei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5期658-667,共10页
Change'4 Lunar Probe will softly land on the farside of the Moon for the first time of all mankind and carry out in-situ and rovering exploration. In this paper, the scientific significance and engineering difficulti... Change'4 Lunar Probe will softly land on the farside of the Moon for the first time of all mankind and carry out in-situ and rovering exploration. In this paper, the scientific significance and engineering difficulties of Change'4 are introduced and the probe's general design, including the aspects of landing site selection, relay communication, trajectory design of relay satellite is explained. Besides, four key technologies, namely safe landing strategy on complex terrain, orbit design and control of libration point 2, relay communication on L2, radioisotope thermoelectric generator (RTG) and electric-thermal utilization, as well as how to realize them are also discussed. Finally the prospect of the prominent technological breakthrough of Change'4 is describ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ange4 farside relay communication libration point South-Pole Aitken Basin RTG
原文传递
嫦娥四号任务月球中继链路飞控工作模式设计
2
作者 金文马 谢剑锋 +1 位作者 邹雪梅 赵凤才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1期74-79,共6页
介绍了嫦娥四号任务月球背面中继链路飞控工作模式设计方案。针对月球背面探测需要克服地面测控网与月球背面探测器之间存在地基测控盲区的需求,嫦娥四号任务在工程设计上采用在月球背面地月连线上的L2点布设中继星的方式,在世界上首次... 介绍了嫦娥四号任务月球背面中继链路飞控工作模式设计方案。针对月球背面探测需要克服地面测控网与月球背面探测器之间存在地基测控盲区的需求,嫦娥四号任务在工程设计上采用在月球背面地月连线上的L2点布设中继星的方式,在世界上首次采用地月L2点中继星实现对地对月中继通信。从嫦娥四号月球背面探测任务飞控需求出发,分析将中继星引入深空探测任务天地测控大回路对飞控实施的主要影响,设计了基于月球中继星的深空探测任务飞控模式,嫦娥四号任务飞控工作取得圆满成功,验证了该模式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嫦娥四号 月球背面 月球中继星 飞控工作模式
下载PDF
Effects of elevated atmospheric CO_2 concentration and temperature on the soil profile methane distribution and diffusion in rice–wheat rotation system 被引量:5
3
作者 Bo Yang Zhaozhi Chen +5 位作者 Man Zhang Heng Zhang Xuhui Zhang Genxing Pan Jianwen Zou Zhengqin Xiong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6期62-71,共10页
The aim of this experiment was to determine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soil profile concentrations and diffusion effluxes of methane in a rice-wheat annual rotation ecosystem in Southeastern China. We initiated ... The aim of this experiment was to determine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soil profile concentrations and diffusion effluxes of methane in a rice-wheat annual rotation ecosystem in Southeastern China. We initiated a field experiment with four treatments:ambient conditions(CKs), CO2 concentration elevated to - 500 μmol/mol(FACE),temperature elevated by ca. 2°C(T) and combined elevation of CO2 concentration and temperature(FACE + T). A multilevel sampling probe was designed to collect the soil gas at four different depths, namely, 7 cm, 15 cm, 30 cm and 50 cm. Methane concentrations were higher during the rice season and decreased with depth, while lower during the wheat season and increased with depth. Compared to CK, mean methane concentration was increased by 42%, 57% and 71% under the FACE, FACE + T and T treatments, respectively, at the 7 cm depth during the rice season(p 〈 0.05). Mean methane diffusion effluxes to the 7 cm depth were positive in the rice season and negative in the wheat season, resulting in the paddy field being a source and weak sink, respectively. Moreover, mean methane diffusion effluxes in the rice season were 0.94, 1.19 and 1.42 mg C/(m^2·hr) in the FACE,FACE + T and T treatments, respectively, being clear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K.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elevated atmospheric CO2 concentration and temperature could significantly increase soil profile methane concentrations and their effluxes from a rice-wheat field annual rotation ecosystem(p 〈 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ddy field T-FACE Climate change CH4 concentration Soil profile Diffusion efflux
原文传递
志丹正359井区延长组长4+5段剩余油分布主控因素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杨博 任战利 +5 位作者 邓亚仁 韩波 朱丽 万军 崔军平 马文强 《非常规油气》 2017年第5期76-82,87,共8页
志丹油田正359井区处于中含水阶段,剩余油的分布和挖潜成为未来一阶段油田增产的主要攻关目标。为深入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志丹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4+5段储层剩余油分布特征,文中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并通过沉积、构造、储层特征及生产动态资... 志丹油田正359井区处于中含水阶段,剩余油的分布和挖潜成为未来一阶段油田增产的主要攻关目标。为深入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志丹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4+5段储层剩余油分布特征,文中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并通过沉积、构造、储层特征及生产动态资料分析,综合研究长4+5段储层的剩余油富集规律及控制因素。研究认为,长4+5段储层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河道侧翼至分流间湾沉积相,且剩余油富集位置隔夹层发育,注采井网不完整,存在隆起构造;储层孔隙微观特征为剩余油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长4+5段储层孔喉半径集中在0.016~0.063μm,孔喉流动半径下限为0.107μm,孔喉流动半径下限最终决定储层中的剩余油富集总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油 4+5段 主控因素 正359井区 志丹油田
下载PDF
基于非随机数据抽样的Matlab模型对艾滋病疗法的评价及预测
5
作者 黄娜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第3期45-46,55,共3页
对所给医学数据进行分析,建立数据与服药周次的函数关系,同时用Matlab建立模型对艾滋病的四种疗法进行分析,在分别考虑CD4浓度、HIV浓度、治疗费用的条件下,利用曲线拟合、最小二乘法等方法评价四种疗法或预测继续治疗的效果.
关键词 最佳治疗终止时间 评价治疗效果 CD4 HIV
下载PDF
中国探月工程 被引量:75
6
作者 吴伟仁 刘继忠 +3 位作者 唐玉华 于登云 于国斌 张哲 《深空探测学报》 2019年第5期405-416,共12页
“嫦娥4号”于2019年1月3日成功实现人类航天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玉兔2号”月球车率先在月背刻上了中国足迹。至今,国际月球探测活动共实施126次,期间出现两个探月高潮。20世纪50—70年代,美苏两个航天大国之间的竞争引起第一轮... “嫦娥4号”于2019年1月3日成功实现人类航天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玉兔2号”月球车率先在月背刻上了中国足迹。至今,国际月球探测活动共实施126次,期间出现两个探月高潮。20世纪50—70年代,美苏两个航天大国之间的竞争引起第一轮探月高潮。20世纪末至今,各航天国家意识到月球探测的战略意义,纷纷提出月球探测计划并积极实施,月球成为各国争先探测的热点,掀起第二轮探月热潮。中国自2004年首次绕月探测工程立项实施以来,共开展了“嫦娥1号”“嫦娥2号”“嫦娥3号”“嫦娥4号”及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共5次月球探测任务,实现“五战五捷”,在空间技术、空间科学与应用、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了非凡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后续将继续开展以无人月球科研站为主的月球探测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探月工程 嫦娥4 热点 成就 启示
下载PDF
姬塬油田长4+5砂岩储层孔隙类型与成岩作用 被引量:44
7
作者 徐波 孙卫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53-958,共6页
通过常规物性、岩石及铸体薄片、重矿物、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等多项测试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姬塬油田长4+5含油砂体的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储集类型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长4+5储层孔隙主要以粒间孔和长石溶孔为主,粒间溶孔次之,孔隙组... 通过常规物性、岩石及铸体薄片、重矿物、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等多项测试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姬塬油田长4+5含油砂体的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储集类型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长4+5储层孔隙主要以粒间孔和长石溶孔为主,粒间溶孔次之,孔隙组合一般以粒间孔和溶孔-粒间孔为主。本区破坏性成岩作用包括机械压实作用、石英及长石的次生加大、碳酸盐胶结作用等,其中压实作用是造成本区砂岩原生孔隙大量丧失的主要原因。建设性成岩作用为溶蚀作用、绿泥石粘土膜形成作用,但溶蚀作用产生的次生孔隙对储层物性的改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碎屑岩 孔隙类型 成岩作用 4+5储层
下载PDF
嫦娥四号探测器系统任务设计 被引量:39
8
作者 叶培建 孙泽洲 +3 位作者 张熇 张立华 吴学英 李飞 《中国科学:技术科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24-137,共14页
嫦娥四号任务将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开展就位与巡视探测,并通过中继星将探测数据传输回地球.同月球正面着陆任务相比,月球背面具有更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工程挑战.本文对嫦娥四号的科学目标和工程目标进行了介绍,对探测器系统的组... 嫦娥四号任务将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开展就位与巡视探测,并通过中继星将探测数据传输回地球.同月球正面着陆任务相比,月球背面具有更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工程挑战.本文对嫦娥四号的科学目标和工程目标进行了介绍,对探测器系统的组成和飞行任务概貌进行了说明,重点对技术难度较大的复杂月面地形的安全着陆、中继通信、月夜温度采集和有效载荷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概要设计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嫦娥四号 月球背面 软着陆 中继 同位素温差电源(RTG) 月夜温度采集
原文传递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四、五段泥岩生烃潜力评价 被引量:25
9
作者 张润合 郑兴平 +1 位作者 徐献高 赵宋举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年第2期9-13,共5页
为了重新认识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长4 +5段湖相泥岩的生烃潜力 ,对其进行了有机地球化学综合研究和油源对比 ,利用单井盆地模拟恢复了其生烃史 ,并进行了生烃强度分析和生烃量计算 ,结果表明 :长4 +5段湖相沉积范围近 6× 1 ... 为了重新认识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长4 +5段湖相泥岩的生烃潜力 ,对其进行了有机地球化学综合研究和油源对比 ,利用单井盆地模拟恢复了其生烃史 ,并进行了生烃强度分析和生烃量计算 ,结果表明 :长4 +5段湖相沉积范围近 6× 1 0 4 km2 ,长4 +5段湖相泥岩有机质丰度较高 ,氯仿沥青“A”质量分数多数超过 0 .2 % ,有机碳含量和生烃潜量 S1+S2 分别在 0 .5 4 %~ 4.87%和 0 .5 8~8.0 8mg/g之间 ,属于中等到较好的烃源岩 ;长4 +5段湖相泥岩有机质类型以 型为主 ,泥岩样品热模拟烃产率达 447.2 6 mg/g TOC,具有很高的生烃潜力 .长4 +5段湖相泥岩生物标志物特征与中生界原油和长 7段泥岩相似 .长4 +5段泥岩 Ro值在 0 .5 8%~ 0 .96 %之间 ,现处于低成熟到成熟阶段 ,地史上距今 1 1 0~ 90 Ma处于生油窗阶段 ,最大生烃强度 40× 1 0 4 t/km2 ,期望生烃量 1 1 1 .1 3× 1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4+5段泥岩 生烃潜力
下载PDF
嫦娥四号任务科学目标和有效载荷配置 被引量:30
10
作者 贾瑛卓 邹永廖 +3 位作者 薛长斌 平劲松 严俊 宁远明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8-130,共13页
嫦娥四号探测器由中继星、着陆器和巡视器组成.其科学目标为:月基低频射电天文观测研究,月球背面巡视区浅层结构探测研究以及月球背面巡视区形貌与矿物组分探测研究.共配置6台有效载荷设备,其中3台载荷设备配置在着陆器上,分别为降落相... 嫦娥四号探测器由中继星、着陆器和巡视器组成.其科学目标为:月基低频射电天文观测研究,月球背面巡视区浅层结构探测研究以及月球背面巡视区形貌与矿物组分探测研究.共配置6台有效载荷设备,其中3台载荷设备配置在着陆器上,分别为降落相机、地形地貌相机和低频射电谱仪,其余3台配置在巡视器上,分别为全景相机、测月雷达和红外成像光谱仪.本文主要论述了嫦娥四号任务的科学目标、着陆区概况、有效载荷配置及系统设计、各有效载荷任务和主要技术指标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球探测 嫦娥四号 科学目标 有效载荷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胡尖山油田延长组长4+5_2储层特征及综合评价 被引量:24
11
作者 刁帆 文志刚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1年第2期53-58,79,共7页
根据岩心观察、铸体薄片及压汞曲线等资料,对胡尖山油田长4+52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孔喉特征及成岩作用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对储层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胡尖山油田长4+52储层岩性主要为极细—细粒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储集... 根据岩心观察、铸体薄片及压汞曲线等资料,对胡尖山油田长4+52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孔喉特征及成岩作用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对储层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胡尖山油田长4+52储层岩性主要为极细—细粒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储集空间主要为残余粒间孔和长石溶孔,片状和弯片状喉道为主要渗流通道,成岩作用类型主要包括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长4+52储层类型以Ⅱ类和Ⅲ类为主,为典型的低孔、超低渗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特征 综合评价 4+52储层 胡尖山油田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4+5油藏控制因素及成藏模式 被引量:22
12
作者 李成 淡卫东 +3 位作者 袁京素 辛红刚 张三 马艳丽 《中国石油勘探》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5-52,共8页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4+5储层致密,在油藏大面积发育的同时,层间和层内含油性差异较大,油水关系复杂,油水分布影响因素待进一步明确。成藏控制因素分析表明,长7广布式的烃源岩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基础,差异成岩作用控制下的三角洲前缘相...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4+5储层致密,在油藏大面积发育的同时,层间和层内含油性差异较大,油水关系复杂,油水分布影响因素待进一步明确。成藏控制因素分析表明,长7广布式的烃源岩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基础,差异成岩作用控制下的三角洲前缘相对高孔高渗储层是油气聚集的场所,大量发育的裂缝是石油运移的重要通道,三者整体控制长4+5油藏大面积、大规模发育,但在局部受烃源岩厚度、裂缝发育程度和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石油富集程度存在差异。创新提出"长7油源、裂缝及渗透性砂岩通道、非等动力垂向多点充注、物性控制非均匀成藏"模式,有效揭示了长4+5油藏大范围发育但差异性含油的地质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储层物性 充注动力 成藏控制因素 4+5油层组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延长组长4+5低阻油层成因及识别方法 被引量:21
13
作者 翟利华 林艳波 +6 位作者 秦智 熊涛 鲍志东 谷宇峰 杨尚锋 申锦江 解雅然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0-57,共8页
近年来在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延长组长4+5油层组发现了大量低阻油层,但由于其成因机理及识别方法在理论和技术方面存在问题,导致其常被错判或遗漏。为此,根据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X衍射和高压压汞分析等多种技术手段,结... 近年来在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延长组长4+5油层组发现了大量低阻油层,但由于其成因机理及识别方法在理论和技术方面存在问题,导致其常被错判或遗漏。为此,根据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X衍射和高压压汞分析等多种技术手段,结合测井资料及试油、试采等数据,对姬塬地区延长组长4+5低阻油层的成因及识别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构造幅度低、油水关系复杂、不动水饱和度和地层水矿化度高是长4+5低阻油层的主要成因,其中,不动水饱和度高主要受颗粒粒度细、泥质含量高及孔隙结构复杂等因素控制。实例分析表明,定性识别低阻油层的邻近储层对比法、以泥质含量-孔渗比-不动水饱和度三维模型为基础定量识别低阻油层的可动水分析法及快速直观识别低阻油层的交会图版法为长4+5低阻油层识别的3种有效方法,使研究区低阻油层的解释结论与试油结果的符合率得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阻油层 成因 识别方法 4+5油层组 姬塬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中国月球探测进展(2011-2020年) 被引量:19
14
作者 李春来 刘建军 +2 位作者 左维 苏彦 欧阳自远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8-75,共8页
回顾2011至2020年10年来中国月球探测的进展,重点介绍嫦娥三号和嫦娥四号任务工程实施情况以及取得的主要科学探测成果,展望中国月球和行星探测的未来发展.
关键词 嫦娥三号任务 嫦娥四号任务 月球探测 科学成果
下载PDF
嫦娥四号任务中继星“鹊桥”技术特点 被引量:20
15
作者 张立华 熊亮 +3 位作者 孙骥 高珊 王晓磊 张爱兵 《中国科学:技术科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38-146,共9页
我国的嫦娥四号任务在世界上首次软着陆于月球背面开展科学探测,中继通信是必须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作为嫦娥四号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继星"鹊桥"为工作在月球背面的着陆器和巡视器提供中继通信支持.不同于其他月球探测器,... 我国的嫦娥四号任务在世界上首次软着陆于月球背面开展科学探测,中继通信是必须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作为嫦娥四号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继星"鹊桥"为工作在月球背面的着陆器和巡视器提供中继通信支持.不同于其他月球探测器,鹊桥首次选择了绕地月L2平动点运行的晕(Halo)轨道以保证对月球背面的着陆器和巡视器提供连续的中继通信服务,技术状态新,研制难度大,面临诸多技术挑战.本文对嫦娥四号中继星的任务特点进行了分析,梳理了研制中面临的主要技术挑战,包括使命轨道的选择和设计、中继通信系统方案选择、星上设备对低温环境的适应性等,概括介绍了鹊桥的总体技术方案和飞行任务流程,结合在轨飞行结果总结了鹊桥的主要技术特点和创新点,并对月球中继通信卫星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嫦娥四号任务 地月L2平动点 中继通信 技术特点
原文传递
姬塬地区长4+5低渗储层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 被引量:19
16
作者 高永利 王勇 孙卫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8-72,154,共5页
针对姬塬地区长4+5储层特征研究不足,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阴极发光和电子探针等多种现代测试分析手段,对姬塬地区长4+5砂岩主要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特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综合研究。研究表明:该区建设性成岩作用主要是溶蚀作... 针对姬塬地区长4+5储层特征研究不足,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阴极发光和电子探针等多种现代测试分析手段,对姬塬地区长4+5砂岩主要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特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综合研究。研究表明:该区建设性成岩作用主要是溶蚀作用,累计增加孔隙度0.9%,对储层孔隙性改善不足;破坏性的成岩作用包括机械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分别累计减少孔隙度13.6%和19.0%;该区成岩作用目前处于中成岩A期,成岩作用序次整体上为:石盐、早期绿泥石—早期方解石—石盐溶解—石英加大、自生高岭石、长石溶蚀—伊利石、晚期方解石、白云石。对成岩作用特征的详细研究对深入认识储层微观孔喉结构特征,进而为提高采收率提供地质依据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作用 储集空间 孔隙演化 4+5储层 姬塬地区
下载PDF
特低渗透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和可动流体饱和度特征 被引量:19
17
作者 郑庆华 柳益群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24-131,共8页
鄂尔多斯盆地镇北地区延长组长4+5特低渗透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复杂,应用常规方法较难对其品质进行合理评价。在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物性分析等常规方法定性研究储层岩石学、孔隙类型的基础上,结合恒速压汞、核磁共振等非常规方法定... 鄂尔多斯盆地镇北地区延长组长4+5特低渗透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复杂,应用常规方法较难对其品质进行合理评价。在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物性分析等常规方法定性研究储层岩石学、孔隙类型的基础上,结合恒速压汞、核磁共振等非常规方法定量研究了其微观孔隙结构和可动流体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沉积、成岩作用共同造成了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和物性的差异,表现为平均喉道半径越大,特低渗透储层渗透率和可动流体饱度越大,储层品质越好,尤其当平均喉道半径小于1.26μm,气测渗透率小于1.0×10-3μm2时。综合研究表明,喉道是影响特低渗透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和开发效果的主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长组长4+5 特低渗透储层 微观孔隙结构 可动流体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甘谷驿油田长4+5储层砂岩成岩作用 被引量:18
18
作者 严云奎 于波 +3 位作者 崔智林 杨虎 刘宝平 王泉波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8-12,共5页
根据砂岩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等,研究了甘谷驿油田长4+5油层砂体的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研究表明:该区长4+5储层储集砂体成分主要以长石砂岩为主;储层砂岩的成岩作用处于晚成岩A期,早期的压实作用、多种矿物胶结作用是... 根据砂岩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等,研究了甘谷驿油田长4+5油层砂体的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研究表明:该区长4+5储层储集砂体成分主要以长石砂岩为主;储层砂岩的成岩作用处于晚成岩A期,早期的压实作用、多种矿物胶结作用是使物性变差的两个重要成岩作用;而溶蚀作用,特别是长石的溶蚀是使储层物性变好的重要成岩控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5储层砂岩 成岩作用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长4+5油层组中的古地震记录 被引量:18
19
作者 邵晓岩 田景春 +3 位作者 张锦泉 赵先超 韩永林 王海红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77-186,共10页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长4+5油层组湖泊三角洲前缘沉积中同生变形构造十分发育。通过对岩心观察及各种资料的综合分析,认为砂球、砂枕、球—枕构造、微断层递变层、微裂缝、液化卷曲变形等同生变形构造主要是由震积液化作用形成的...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长4+5油层组湖泊三角洲前缘沉积中同生变形构造十分发育。通过对岩心观察及各种资料的综合分析,认为砂球、砂枕、球—枕构造、微断层递变层、微裂缝、液化卷曲变形等同生变形构造主要是由震积液化作用形成的。震积作用沉积可分为A、B、C、D、E等5个单元,分别组合形成ABCD型、BCD型或CD型、AB型、BCE型或BE型、BEBE型5种沉积序列类型,其中BCD型(CD型)和AB型最为发育。通过对古构造的分析,认为晚三叠世鄂尔多斯盆地拗陷中心的北西向基底"活化"及北西、北东向同生正断层的活动是导致该区古地震形成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延长组 4+5油层组 古地震记录 沉积序列
下载PDF
嫦娥四号着陆器制导导航与控制系统 被引量:17
20
作者 张洪华 关轶峰 +8 位作者 程铭 李骥 于萍 张晓文 王华强 杨巍 王志文 于洁 王泽国 《中国科学:技术科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418-1428,共11页
嫦娥四号着陆器实现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任务,着陆器的制导、导航与控制(GNC)系统是最重要的分系统之一.针对嫦娥四号着陆器月球背面软着陆的任务特点,本文提出了月球背面着陆轨迹设计、前后台并行容错导航、自主故障诊断和处理策... 嫦娥四号着陆器实现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任务,着陆器的制导、导航与控制(GNC)系统是最重要的分系统之一.针对嫦娥四号着陆器月球背面软着陆的任务特点,本文提出了月球背面着陆轨迹设计、前后台并行容错导航、自主故障诊断和处理策略.实际在轨飞行结果表明,这些算法合理可行,着陆器成功着陆在预定着陆区,着陆姿态和速度优于需求,圆满完成了软着陆任务.本文介绍了嫦娥四号着陆器GNC系统的要求、组成、部分算法以及在轨飞行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嫦娥四号 着陆器 GNC 软着陆 月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