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65篇文章
< 1 2 6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中红松与紫椴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关联性 被引量:176
1
作者 张健 郝占庆 +3 位作者 宋波 叶吉 李步杭 姚晓琳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681-1687,共7页
以长白山阔叶红松林25 hm^2样地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点格局分析方法O-ring统计,分析了红松与紫椴两个优势树种在主林层、次林层和林下层的空间分布格局,以及各林层之间的种内和种间关联性.结果表明:在小尺度上,红松和紫椴总体上呈聚集... 以长白山阔叶红松林25 hm^2样地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点格局分析方法O-ring统计,分析了红松与紫椴两个优势树种在主林层、次林层和林下层的空间分布格局,以及各林层之间的种内和种间关联性.结果表明:在小尺度上,红松和紫椴总体上呈聚集性分布,但不同林层的分布格局各异.物种在较低的林层呈明显的聚集分布,而在较高的林层则呈随机或规则分布,聚集度随林层的增高而降低.主林层与次林层红松在<11 m的尺度内呈明显的正相关.主林层与次林层、林下层紫椴之间呈负相关.红松和紫椴在整体上表现为正相关,但不同林层间的关联性各异.主林层红松与3个林层紫椴之间没有明显的关联性;次林层红松与次林层紫椴在>4 m的尺度上呈负相关,而与林下层紫椴没有明显的关联性;主林层紫椴与次林层红松在0~100 m尺度内都表现为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格局分析 空间关联性 空间格局 阔叶红松林 长白山
下载PDF
长白山云冷杉群落主要种群生态位特征 被引量:75
2
作者 刘巍 曹伟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766-1774,共9页
应用TWINSPAN将23块长白山云冷杉林样方划分为8个群落类型,以此作为一维资源位,应用Levins、Hurlbert生态位宽度公式和Pianka生态位重叠公式对长白山云冷杉林群落12种主要乔木、13种主要灌木和18种主要草本植物的生态位特征进行分析。... 应用TWINSPAN将23块长白山云冷杉林样方划分为8个群落类型,以此作为一维资源位,应用Levins、Hurlbert生态位宽度公式和Pianka生态位重叠公式对长白山云冷杉林群落12种主要乔木、13种主要灌木和18种主要草本植物的生态位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乔木层中,臭冷杉、鱼鳞云杉具有最大的生态位宽度,它们是该区森林群落的主要建群种。灌木层中,瘤枝卫矛与几种槭树的生态位宽度较大。草本层中,粗茎鳞毛蕨、山酢浆草、二叶舞鹤草具有较大的生态位宽度。表明它们广布于云冷杉林郁闭的林冠下,对环境适应能力强。(2)生态位宽的种群可能产生较小的生态位重叠,生态位较窄的种群间也会产生较大的生态位重叠,这主要取决于物种的生物学特性和对环境资源的需求。(3)从生态位重叠分布格局来看,主要植物种群的生态位重叠较为普遍,但主要集中在较低水平,表明群落内因利用相同资源或占有同一资源而产生的种间竞争并不激烈,对环境资源的共享比较充分,长白山云冷杉群落处于相对稳定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 云冷杉林 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重叠
原文传递
长白山区野生珍稀濒危药用植物资源评价体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70
3
作者 周繇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99-605,共7页
长白山区属温带气候,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经过6年的野外调查和查阅文献资料,首次建立了以蕴藏系数、保护缓急程度等7项指标在内的定量评价珍稀濒危药用植物指标体系。结果表明:长白山区目前1 004种(含变种、变型)野生药用植物中... 长白山区属温带气候,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经过6年的野外调查和查阅文献资料,首次建立了以蕴藏系数、保护缓急程度等7项指标在内的定量评价珍稀濒危药用植物指标体系。结果表明:长白山区目前1 004种(含变种、变型)野生药用植物中,受到生存威胁的药用植物种类共有59科、98属、124种。其中急需保护的有22科、30属、31种,分别占受威胁药用植物的科、属、种数的37.29%,30.61%,25%,代表种类主要有草苁蓉、人参、天麻、刺参、黄檗、平贝母等;需要保护的有29科、43属、53种,分别占受威胁药用植物的科、属、种数的49.15%,43.88%,42.74%,代表种类主要有高山红景天、木通马兜铃、刺五加、党参、辽细辛、北五味子等;一般保护的有34科、38属、40种,分别占受威胁药用植物的科、属、种数的57.63%,38.78%,32.26%,代表种类主要有穿龙薯蓣、祁州漏芦、黄花乌头、羊乳、手参、大叶小檗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 野生药用植物 珍稀濒危 评价
下载PDF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凋落物组成及其季节动态 被引量:73
4
作者 原作强 李步杭 +5 位作者 白雪娇 蔺菲 师帅 叶吉 王绪高 郝占庆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2171-2178,共8页
为了解群落尺度上凋落物组成及其时空变化,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25 hm2样地内2008年度收集的凋落物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一年间,150个收集器内收集的凋落叶分属35种树木,占样地内胸径≥1 cm树种数(52种)的67.3%;凋落物总量为29.39 kg,折... 为了解群落尺度上凋落物组成及其时空变化,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25 hm2样地内2008年度收集的凋落物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一年间,150个收集器内收集的凋落叶分属35种树木,占样地内胸径≥1 cm树种数(52种)的67.3%;凋落物总量为29.39 kg,折合3918.4 kg.hm-2,其中,阔叶、杂物、针叶和枝条凋落量分别占凋落物总量的61.7%、18.0%、11.7%和8.6%;紫椴、水曲柳、蒙古栎、色木槭和春榆5个树种的叶凋落量占阔叶总凋落量的83.8%;不同树种的凋落量季节差异很大,61.9%的凋落物产生于9月13日至10月10日.其中,红松和紫椴叶凋落高峰出现在9月13—26日,蒙古栎、春榆和色木槭叶凋落高峰出现在9月27日—10月10日.收集器间凋落物量差异较大,其中68个收集器的年凋落量在150~200 g,1个收集器大于500 g;单个收集器全年最多可收集到18个树种的凋落叶,凋落叶种数为12种的收集器最多(32个).叶凋落量与样地内该树种的胸高断面积总和成正比.样地内凋落叶的分布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且收集器内凋落物的收集量与其所处的位置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叶 母树 阔叶红松林 长白山
原文传递
长白山四种森林类型凋落物动态特征 被引量:66
5
作者 刘颖 韩士杰 林鹿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11,共5页
2003年5月—2004年9月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北坡垂直植被带的4种森林群落——阔叶红松林、红松云冷杉林、岳桦云冷杉林和岳桦林内,利用凋落物收集器法对4种森林生态系统凋落物的凋落节律、年凋落物量进行了研究,同时通过凋落物养分含量分... 2003年5月—2004年9月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北坡垂直植被带的4种森林群落——阔叶红松林、红松云冷杉林、岳桦云冷杉林和岳桦林内,利用凋落物收集器法对4种森林生态系统凋落物的凋落节律、年凋落物量进行了研究,同时通过凋落物养分含量分析,计算了凋落物的年养分归还量。结果表明:长白山不同的森林类型有不同的凋落节律及其组成,虽然4种森林凋落节律均是单峰型季节变化,但是其峰值出现的时间不同;不同森林类型之间,以及相同森林类型的不同时间之间,凋落物的年凋落量及其组成明显不同;阔叶红松林的年凋落物量最大,约为490g.m-2,其次为红松云冷杉林、岳桦云冷杉林和岳桦林;森林年凋落物量与海拔高度之间呈显著负相关;长白山4种类型森林的凋落物营养物质归还量都是C>灰分>N>K>P,且养分归还总量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物 凋落节律 养分归还量 长白山
下载PDF
长白山红松阔叶林林冠空隙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51
6
作者 吴刚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4期360-364,共5页
将林冠空隙干扰作为红松阔叶林动态维持的重要因素,对长白山红松阔叶林林 冠空隙的形成方式、出现频度、分布格局、结构及林冠空隙内形成本的数量、年龄分布、种 群特征等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多数林冠空隙由双... 将林冠空隙干扰作为红松阔叶林动态维持的重要因素,对长白山红松阔叶林林 冠空隙的形成方式、出现频度、分布格局、结构及林冠空隙内形成本的数量、年龄分布、种 群特征等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多数林冠空隙由双形成本形成, 每个林冠空隙拥有的形成木为2.44株;林冠空隙形成的速率为0.92个hm2·a-1,林冠空 隙干扰的间隔期(周转期)为751a;扩展林冠空隙面积大多在100~600 m2之间,其中以 400~500 m2所占比例最大.冠空隙在50~350 m2之间,其中以200~250 m2所占比例最 大;每个形成本所形成的扩展林冠空隙平均面积为 141 82 m2,形成的冠空隙面积平均为 67.63 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松 红松阔叶林 林冠空隙 长白山
下载PDF
长白山区植被生长季NDVI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敏感性 被引量:58
7
作者 侯光雷 张洪岩 +1 位作者 郭聃 郭笑怡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85-292,共8页
本文利用长白山区SPOT/VGT NDVI数据和气象数据,分析该区不同植被类型NDVI时空变化特征以及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关系,并探讨了植被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滞后性。结果表明:①2000-2009年,长白山区植被NDVI逐年变化总体呈增长趋势,增长区域的面... 本文利用长白山区SPOT/VGT NDVI数据和气象数据,分析该区不同植被类型NDVI时空变化特征以及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关系,并探讨了植被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滞后性。结果表明:①2000-2009年,长白山区植被NDVI逐年变化总体呈增长趋势,增长区域的面积占全区面积的83.91%,在空间上主要集中在北坡和西坡,NDVI减少区域集中在南坡;②NDVI变化率随季节和植被类型变化而不同,NDVI增长主要集中在5月和9月,而7月NDVI变化较小,甚至出现下降趋势;③植被NDVI与温度和降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性(p<0.01),且NDVI与温度的相关性高于与降水的相关性,且随海拔升高,NDVI与温度相关性增强;④NDVI对气温和降水变化的响应存在滞后期,不同植被类型,滞后期存在差异。苔原NDVI对温度和降水响应的滞后期大约10天,而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ND-VI对温度和降水响应的滞后期约为20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区 SPOT/VGTNDVI 气象因子 滞后期
原文传递
长白山森林不同演替阶段植物与土壤氮磷的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55
8
作者 胡耀升 么旭阳 刘艳红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32-638,共7页
以长白山森林不同演替阶段的典型群落为对象,研究了不同层次优势种茎和叶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并对不同演替阶段群落化学计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叶氮浓度(LNC)与叶磷浓度(LPC)、茎氮浓度(SNC)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茎磷浓度(... 以长白山森林不同演替阶段的典型群落为对象,研究了不同层次优势种茎和叶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并对不同演替阶段群落化学计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叶氮浓度(LNC)与叶磷浓度(LPC)、茎氮浓度(SNC)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茎磷浓度(SPC)显著正相关;LPC与SNC呈显著正相关,与叶N/P、茎N/P显著负相关;叶N/P与茎N/P呈极显著正相关;SNC与SPC呈极显著正相关;SPC与茎N/P呈极显著负相关.各演替群落间的乔木层化学计量特征均有显著差异,灌木层除了叶N/P差异显著以外,其他指标均无显著差异;随演替的进行,LNC明显增加,而LPC呈减少趋势.通过RDA约束排序分析发现,演替前期植物群落主要受氮素的影响,演替中后期主要受氮磷共同影响,以磷素的作用更为强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森林 演替阶段 化学计量特征 土壤因子
原文传递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采伐迹地土壤养分含量动态研究 被引量:42
9
作者 周莉 代力民 +1 位作者 谷会岩 于大炮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10期1771-1775,共5页
采用对比实验 ,对不同采伐年限的长白山阔叶红松林采伐迹地土壤养分含量变化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结果表明 ,不同采伐年限的采伐迹地土壤养分含量差异很大 .林地土壤 pH值随着伐后时间的推移而出现一个先下降后上升的过程 ,表层土壤在伐... 采用对比实验 ,对不同采伐年限的长白山阔叶红松林采伐迹地土壤养分含量变化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结果表明 ,不同采伐年限的采伐迹地土壤养分含量差异很大 .林地土壤 pH值随着伐后时间的推移而出现一个先下降后上升的过程 ,表层土壤在伐后 5年的酸性最强 ,10~ 2 0cm层土壤在伐后 10年酸性最强 ;土壤有机质含量、全量养分含量和速效养分含量均在采伐初期 2~ 5年增加 ,随后又迅速减少 ,尤其是表层土壤变化更为明显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 (CEC)及交换性Ca、Mg也都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 .因此 ,森林采伐后应及时人工造林、更新进行植被恢复 ,可将养分固定而减少和防止土壤养分的流失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伐迹地 土壤养分 阔叶红松林 长白山
下载PDF
长白山北坡阔叶红松林和暗针叶林的土壤水分物理性质 被引量:45
10
作者 杨弘 李忠 +3 位作者 裴铁璠 王安志 金昌杰 朱教君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72-276,共5页
对长白山北坡阔叶红松林和暗针叶林的土壤水分物理性质进行了观测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森林类型的土壤容重和各种孔隙度随土壤深度的变化趋势相同,即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容重和毛管孔隙度逐渐增加,总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逐渐降低;... 对长白山北坡阔叶红松林和暗针叶林的土壤水分物理性质进行了观测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森林类型的土壤容重和各种孔隙度随土壤深度的变化趋势相同,即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容重和毛管孔隙度逐渐增加,总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逐渐降低;两种森林类型土壤物理性质的差异比较明显,阔叶红松林0~100cm土层的平均土壤容重、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分别为1.41g.cm-3、52.31%、46.11%和6.20%,暗针叶林地土壤分别为0.98g.cm-3、50.65%、40.32%和10.33%;阔叶红松林和暗针叶林地土壤100cm土层贮水能力相差较大,分别为619.89和1033.05t.hm-2.两种森林类型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与一般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 土壤水分物理性质 阔叶红松林 暗针叶林
下载PDF
长白山不同演替阶段森林植物功能性状及其与地形因子间的关系 被引量:53
11
作者 胡耀升 么旭阳 刘艳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0期5915-5924,共10页
植物功能性状是近年来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不同种群功能性状的差异决定竞争优势,导致群落结构和性质发生改变,进而演替。以长白山森林演替过程中4个阶段的典型群落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长白山地区森林不同层次优势种的茎叶功能性状之间的关... 植物功能性状是近年来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不同种群功能性状的差异决定竞争优势,导致群落结构和性质发生改变,进而演替。以长白山森林演替过程中4个阶段的典型群落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长白山地区森林不同层次优势种的茎叶功能性状之间的关系、功能性状与地形因子的关系,并对不同演替阶段群落功能性状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比叶面积(SLA)与叶氮浓度(LNC)和茎磷浓度(SPC)正相关,与叶干物质质量(LDMC)负相关;叶厚度(LT)与LDMC负相关;LNC与LPC、SNC和LDMC呈正相关;茎氮浓度(SNC)与茎磷浓度(SPC)正相关;茎组织密度(STD)与LNC、SNC正相关。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发现,海拔对SLA、LNC、LPC、STD、SPC影响最大;坡向对于LT、LDMC影响最大;坡位对SNC影响最大。各演替群落间的乔木层功能性状均有显著差异,灌木层的功能性状无显著差异,而草本层除了LDMC、LPC、SNC有显著差异外,其它指标均无显著差异;SLA、STD、LNC随演替的进行呈现明显增加趋势,LDMC、LPC随演替呈减少的趋势。LDMC和SLA是能体现群落演替差异的主要功能性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森林类型 演替阶段 功能性状 地形因子
下载PDF
长白山林区不同森林类型下土壤肥力状况的研究 被引量:42
12
作者 耿玉清 孙向阳 +4 位作者 亢新刚 谭笑 周运起 李东兰 陈宝升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97-101,共5页
对长白山林区4种不同森林类型下的土壤肥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连栽落叶松林地有25cm厚的枯枝落叶层,且有15cm厚的部分完全分解,A层的有机质和多酚氧化酶含量最高,B层各项肥力指标均较低;②云冷杉林的枯枝落叶层的厚度和分解状况优... 对长白山林区4种不同森林类型下的土壤肥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连栽落叶松林地有25cm厚的枯枝落叶层,且有15cm厚的部分完全分解,A层的有机质和多酚氧化酶含量最高,B层各项肥力指标均较低;②云冷杉林的枯枝落叶层的厚度和分解状况优于落叶松纯林,且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含量高;③天然云冷杉林的微生物总量大于次生云冷杉林;④多酚氧化酶与有机质和全N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680和0.97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林区 森林类型 土壤养分 微生物类群
下载PDF
长白山红松阔叶混交林林冠空隙树种更新动态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38
13
作者 吴刚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5期449-452,共4页
分析了长白山红松阔叶混交林林冠空隙(Gap)内更新树种的数量特征.结果表明,在34个林冠空隙中,更新乔木树种出现频度为7.27%,更新灌木树种出现频度为21.02%,Gap形成后,阳性先锋树种首先侵入,出现频度较高,... 分析了长白山红松阔叶混交林林冠空隙(Gap)内更新树种的数量特征.结果表明,在34个林冠空隙中,更新乔木树种出现频度为7.27%,更新灌木树种出现频度为21.02%,Gap形成后,阳性先锋树种首先侵入,出现频度较高,占据较宽的生态位,随着Gap年龄的增加,树种间的竞争逐渐增大,阳性树种的生长逐渐受到限制,阴性树种逐渐增多;Gap年龄与Gap郁闭度和Gap面积呈负相关,Gap面积与树种出现频度呈负相关;Gap年龄主要分布在5~15a和46~55a两段期间,树种出现频度与Gap年龄存在着密切关系,当Gap年龄小于25a时,二者呈正相关;当Gap年龄在25~40a时,二者呈负相关;当Gap年龄大于40a时,树种出现频度趋于稳定;34个Gap内4种主要乔木更新树种和4种主要灌木更新树种的胸径均基本上呈正态分布,乔木更新树种的最高点胸径为4~6cm径级,灌木更新树种的最高点胸径为1.2cm径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冠空隙 红松阔叶混交林 树种更新 动态规律
下载PDF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土壤水分动态研究 被引量:44
14
作者 杨弘 裴铁璠 +2 位作者 关德新 金昌杰 王安志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87-591,共5页
在1990~1992年和2003年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土壤水分动态进行定位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水分年内变化可划分为5个时期:春季聚水阶段、旱季耗水阶段、雨季蓄墒阶段、秋季失墒阶段和冬春土壤水分相对稳定阶段.利用标准差和变异系数... 在1990~1992年和2003年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土壤水分动态进行定位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水分年内变化可划分为5个时期:春季聚水阶段、旱季耗水阶段、雨季蓄墒阶段、秋季失墒阶段和冬春土壤水分相对稳定阶段.利用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对土壤水分垂直变化进行分层,得出土壤水分剖面分布分为速变层、活跃层和次活跃层,并用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各层次间土壤水分及其与其间降水量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 阔叶红松林 土壤水分动态
下载PDF
长白山原始阔叶红松林不同演替阶段地下生物量与碳、氮贮量的比较 被引量:43
15
作者 杨丽韫 罗天祥 吴松涛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195-1199,共5页
以我国东北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内同一海拔水平的原始阔叶红松林及其次生林———白桦山杨成熟林和幼林为对象,对不同演替阶段林地地下生物量与碳、氮贮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演替的进行,白桦山杨幼林、成熟林和阔叶红松林根系生物量... 以我国东北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内同一海拔水平的原始阔叶红松林及其次生林———白桦山杨成熟林和幼林为对象,对不同演替阶段林地地下生物量与碳、氮贮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演替的进行,白桦山杨幼林、成熟林和阔叶红松林根系生物量分别为2.437、2.742和4.114kg·m-2,根系碳贮量分别为1.113、1.323和2.023kg·m-2,土壤碳贮量分别为11.911、11.943和12.587kg·m-2,林地地下碳贮量分别为13.024、13.266和14.610kg·m-2.3块林地中根系氮贮量分别为0.035、0.032和0.039kg·m-2,土壤氮贮量分别为1.207、1.222和0.915kg·m-2,林地地下氮贮量分别为1.243、1.254和0.955kg·m-2.在长白山地区次生林演替和恢复过程中林地地下部分是潜在的碳汇,而土壤氮贮量则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 原始阔叶红松林 白桦山杨次生林 地下生物量 地下碳 氮贮量
下载PDF
长白山森林不同演替阶段比叶面积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49
16
作者 胡耀升 么旭阳 刘艳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480-1487,共8页
比叶面积(SLA)是植物功能性状的重要指标,反映了植物生长过程中资源收获策略。以长白山森林演替过程中4个阶段的典型群落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演替阶段比叶面积的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比叶面积随演替的发生进行呈现明显增加趋势,... 比叶面积(SLA)是植物功能性状的重要指标,反映了植物生长过程中资源收获策略。以长白山森林演替过程中4个阶段的典型群落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演替阶段比叶面积的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比叶面积随演替的发生进行呈现明显增加趋势,且差异显著(P<0.05)。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比叶面积与海拔、坡位和土壤氮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其他影响因子无显著相关关系。进一步的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演替前期坡位是主要的影响因素,演替中期模型解释度不高,各通径系数较小,演替后期土壤氮含量对比叶面积的作用凸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森林类型 演替阶段 比叶面积 通径分析
下载PDF
长白山原始红松林次生演替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变化 被引量:49
17
作者 胡嵩 张颖 +3 位作者 史荣久 韩斯琴 李慧 徐慧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66-372,共7页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以我国东北地区温带森林长白山原始阔叶红松林成熟林(200年)和过熟林(>200年)及其次生演替不同阶段——白桦幼龄林(20年)、白桦中幼龄林(30年)、白桦中龄林(50年)、白桦成熟林(80年)和白桦过熟林(100年)为研...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以我国东北地区温带森林长白山原始阔叶红松林成熟林(200年)和过熟林(>200年)及其次生演替不同阶段——白桦幼龄林(20年)、白桦中幼龄林(30年)、白桦中龄林(50年)、白桦成熟林(80年)和白桦过熟林(100年)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长白山原始阔叶红松林次生演替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及土壤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白桦幼龄林和白桦成熟林的土壤腐殖质层(A层)有机碳含量最高,分别为154.8和154.3g·kg-1,而顶极群落原始阔叶红松林A层有机碳含量相对较低,成熟林和过熟林分别为141.8和133.4g·kg-1.白桦中龄林和白桦成熟林的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微生物熵均高于其他林地,纤维素酶、过氧化物酶、酸性磷酸酶和纤维二糖酶的活性到中龄林和成熟林达到最高,而此阶段的多酚氧化酶活性最低,提示白桦中龄林及白桦成熟林土壤有机碳周转速度快,土壤有机碳可能处于较强的积累过程中.统计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和有效磷含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943、0.963和0.953,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 次生演替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土壤酶活性
原文传递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草本植物多样性季节动态及空间分布格局 被引量:41
18
作者 李步杭 张健 +3 位作者 姚晓琳 叶吉 王绪高 郝占庆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67-473,共7页
基于长白山阔叶红松林25hm2样地(CBS)一年内草本植物的4次调查数据,对样地内草本植物多样性的季节动态及其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样地内草本植物物种组成丰富,共有102种,隶属于40科84属.Shannon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 基于长白山阔叶红松林25hm2样地(CBS)一年内草本植物的4次调查数据,对样地内草本植物多样性的季节动态及其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样地内草本植物物种组成丰富,共有102种,隶属于40科84属.Shannon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为3.52、0.96和0.75;物种组成的季节变化比较明显,以初夏物种数最多;各季节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变化较大,个体数量从早春到秋季逐渐减少;物种丰富度和多度的空间分布连续性较差,主要表现为斑块性分布,说明草本植物对微环境有较强的依赖性;坡向是影响物种丰富度和多度的主要因素,在早春、夏末和秋季,不同坡向的物种丰富度和多度差异极显著(P<0.01),且早春阶段北坡和东坡的丰富度高于南坡和西坡,夏末和秋季则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本植物 物种多样性 季节动态 空间格局 阔叶红松林 长白山
下载PDF
长白山区林下主要灌木生物量估算与分析 被引量:46
19
作者 何列艳 亢新刚 +2 位作者 范小莉 高延 冯启祥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5-50,共6页
以长白山金沟岭林场天然云冷杉林、杨桦次生林、人工落叶松林3种森林类型为研究对象,构建了林下灌木层分布较广泛的10个物种以植冠面积(Ac)、植冠体积(Vc)、地径平方与株高乘积(D2H)为自变量的器官生物量模型,并按照灌木形态的不同分别... 以长白山金沟岭林场天然云冷杉林、杨桦次生林、人工落叶松林3种森林类型为研究对象,构建了林下灌木层分布较广泛的10个物种以植冠面积(Ac)、植冠体积(Vc)、地径平方与株高乘积(D2H)为自变量的器官生物量模型,并按照灌木形态的不同分别乔木型灌木(主干明显)、典型灌木(分枝多,主干不明显)构建混合物种模型,选出R2较大、SEE较小的模型作为最优模型,研究了不同森林类型林下灌木层生物量及其在不同物种和器官中的分配。结果表明:单一物种器官生物量最优模型多为线性、二次或者三次方程,干、枝最优模型采用的自变量多为D2H或者Vc,叶生物量最优模型采用的自变量多为Ac或者Vc,根的多为D2H。混合物种模型的最优方程为幂函数或三次方程,最优模型的自变量除典型灌木枝模型为Vc外,其他各器官模型自变量都为D2H。计算得到的天然云冷杉林、杨桦次生林、人工落叶松林林下灌木层生物量分别为4 013.59、3 950.66和4 649.36 kg/hm2,且乔木型灌木对生物量的贡献率大于典型灌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区 生物量模型 乔木型灌木 典型灌木
下载PDF
长白山高山冻原生态系统凋落物养分归还功能 被引量:35
20
作者 魏晶 吴钢 邓红兵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2211-2216,共6页
研究了长白山高山冻原生态系统中凋落物量及其养分空间分布特征 ,并对凋落物在养分生物循环中的功能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 :长白山高山冻原植被凋落物量为 1.378~ 2 .4 76 t/hm2 ,通过对不同海拔凋落物量的数量特征进行分析 ,海拔是影... 研究了长白山高山冻原生态系统中凋落物量及其养分空间分布特征 ,并对凋落物在养分生物循环中的功能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 :长白山高山冻原植被凋落物量为 1.378~ 2 .4 76 t/hm2 ,通过对不同海拔凋落物量的数量特征进行分析 ,海拔是影响长白山高山冻原植被凋落物量的主要因子。长白山高山冻原生态系统凋落物中 S、N和 P含量分别为 0 .14 % ,0 .4 9%和0 .2 1% ;3种营养元素在凋落物中积累量为 81.99kg/hm2 ,其中 S、N和 P积累量分别是 15 .0 4 kg/hm2 ,4 5 .93kg/hm2 和2 1.0 2 kg/hm2 。长白山高山冻原生态系统中 5种植被型 (FA,L A,TA,MA和 SA)年归还量依次为 0 .72 ,1.35 ,14 .6 5 ,10 .88和 11.91kg/(hm2· a) ;平均归还率依次 0 .33,0 .4 2 ,0 .39,0 .39和 0 .4 8。典型高山冻原植被型的归还量最大 ,而归还率却较低。长白山高山冻原生态系统内 S、N和 P的利用效率分别是 7.14、2 .0 4和 4 .76。在整个长白山高山冻原生态系统中 S和P的利用效率大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物 养分生物循环 长白山 冻原植被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