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塞油田长6油层组沉积微相及非均质性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赵灵生 郭艳琴 +2 位作者 何子琼 王美霞 段武兵 《河北地质大学学报》 2020年第6期30-35,共6页
通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测井解释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安塞油田长6油层组沉积微相及储层非均质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长6油层组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进一步又分为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前缘席状砂,其中水下分流河道最为发... 通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测井解释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安塞油田长6油层组沉积微相及储层非均质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长6油层组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进一步又分为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前缘席状砂,其中水下分流河道最为发育。长6油层组以长石砂岩为主,砂岩中胶结物含量较高,主要为绿泥石、浊沸石、方解石,其中绿泥石胶结物含量最高。从平面非均质性、层间、层内非均质性来看,研究区的储层非均质性强,沉积微相决定着储层砂体的平面非均质性,孔隙度、渗透率高值点沿的砂体展布方向呈相间带状,纵向上,隔夹层的存在使得层间、层内非均质性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微相 非均质性 6油层组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双河地区延长组长6油层组地层水化学特征分布规律
2
作者 侯宾东 李爱荣 +6 位作者 杨怡青 郭远智 姬伟华 陈兵兵 尹帅 刘梦 赵凯丽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5期10635-10644,共10页
致密油藏油水关系复杂,地层水化学组分及其分布规律对指导致密油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对双河地区长6油层组地层水化学组成、矿化度、水化学特征参数与沉积微相、有效厚度及产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表明,双河地区地层水... 致密油藏油水关系复杂,地层水化学组分及其分布规律对指导致密油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对双河地区长6油层组地层水化学组成、矿化度、水化学特征参数与沉积微相、有效厚度及产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表明,双河地区地层水类型主要为CaCl_(2)型,地层水的矿化度主要分布在2201.2~153670.9 mg/L,平均为53947.2 mg/L。矿化度在50000 mg/L之前,含油饱和度随着矿化度的增加而降低的,而在50000 mg/L之后,含油饱和度随着地层水矿化度的增加而增加。这是由于,较高的矿化度代表好的保存条件,利于油气长期大规模聚集,因而含油饱和度较高;而当目的层矿化度处于10000~20000 mg/L相对低的范围时,主要对应3~5 m薄层单砂体组成的复合砂体,因而含油饱和度也相对较高。分析认为,目的层矿化度、钠氯系数、镁钙系数特征均表明目的层处于相对封闭的沉积环境,有利于油气的保存,这些水化学参数均与致密油藏聚集及产能有较为显著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双河地区 6油层组 地层水 水化学参数 分布规律
下载PDF
吴起油田贺阳山地区长6油层组沉积微相及储层评价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李思杰 高胜利 +2 位作者 王耀 陈举 朱佳宝 《河北地质大学学报》 2021年第3期41-46,共6页
沉积作用控制着储层的物性与连通性,是影响储层发育与分布情况的重要因素,因此对储层进行分类评价要着重考虑储层所在沉积相带。通过测井资料以及扫描电镜、岩心铸体薄片、高压压汞实验等数据对贺阳山油区长6油层组的沉积微相进行刻画... 沉积作用控制着储层的物性与连通性,是影响储层发育与分布情况的重要因素,因此对储层进行分类评价要着重考虑储层所在沉积相带。通过测井资料以及扫描电镜、岩心铸体薄片、高压压汞实验等数据对贺阳山油区长6油层组的沉积微相进行刻画并且对储层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贺阳山油区长6油层组为三角洲前缘亚相,并且储层非均质性较强,依据沉积相带以及储层物性,可将研究区储层类型可分为三类,从长61-长64来看,优质储层的分布随沉积相变化紧密贴合,随着地层变新,优质储层分布逐渐变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微相 储层分类评价 6油层组 吴起油田
下载PDF
镰刀湾油田长6油层组储层特征及评价 被引量:2
4
作者 张东阁 邵杰 +2 位作者 瞿璇 曾文 文志刚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1年第1期52-59,86,共9页
镰刀湾油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二级构造单元伊陕斜坡的中部,开发时间长、剩余油面积大,但产量较低,究其原因,主要为储层特征研究不系统,评价体系不明确。以储层地质学理论为指导,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利用镜下观察、物性分析、压汞等多种测... 镰刀湾油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二级构造单元伊陕斜坡的中部,开发时间长、剩余油面积大,但产量较低,究其原因,主要为储层特征研究不系统,评价体系不明确。以储层地质学理论为指导,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利用镜下观察、物性分析、压汞等多种测试手段对镰刀湾油田长6油层组储层特征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研究区岩石类型主要为长石砂岩,岩屑长石砂岩次之,具近物源沉积特征;区内储集空间类型多样,常见粒间孔、溶蚀孔、微裂隙等,其中粒间孔相对发育,为主要的储集空间,孔隙度平均为9.95%,渗透率平均为0.85mD,高孔渗区在研究区内呈土豆状零星分布;主要发育压实、压溶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结合主要类型参数将区内储层划分为3类,其中Ⅱ类储层储集性能介于Ⅰ类与Ⅲ类之间,为主要类型,主要分布于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镰刀湾油田 6油层组 物性特征 结构特征 成岩作用 储层综合评价
下载PDF
靖边韩家沟地区长6储层特征及优质储层发育控制因素 被引量:1
5
作者 韩华峰 高岭 +1 位作者 吴磊磊 张旭 《矿产与地质》 2019年第5期816-822,共7页
通过岩石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等多种分析化验手段,对韩家沟地区长6储层特征和优质储层发育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①韩家沟地区长6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储层为低孔特低渗储层,孔隙类型以剩余粒间孔为主,微观... 通过岩石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等多种分析化验手段,对韩家沟地区长6储层特征和优质储层发育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①韩家沟地区长6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储层为低孔特低渗储层,孔隙类型以剩余粒间孔为主,微观结构属于小孔-微细喉型;成岩作用强烈,主要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和溶解作用。②优质储层发育受原始沉积环境、后期成岩环境的影响;溶蚀作用较强、碳酸盐胶结作用较弱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是本区的优质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油层组 储层特征 优质储层 控制因素 韩家沟地区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南泥湾油区长6致密储层有效厚度评价
6
作者 黄峰 孟展 《山西化工》 2022年第6期68-70,共3页
有效厚度的识别是石油地质储量计算的核心,利用钻井、测井、录井、岩心实验等地质资料,综合储层特征、四性关系研究成果,最后建立合理的有效厚度评价标准。分析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南泥湾油区长6油层组属于低-特低孔、致密储层,方解石胶... 有效厚度的识别是石油地质储量计算的核心,利用钻井、测井、录井、岩心实验等地质资料,综合储层特征、四性关系研究成果,最后建立合理的有效厚度评价标准。分析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南泥湾油区长6油层组属于低-特低孔、致密储层,方解石胶结作用是导致致密的主因,通过构建孔、渗、饱测井解释模型,及产油层四性响应特征,确定研究区长6油层组有效厚度下限:孔隙度为8%、渗透率为0.30 mD、声波时差为223μs/m、深感应电阻率为30Ω·m且RILD≥-1.1667×Ac+306.33,含油饱和度为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储层 6油层组 有效厚度 下限标准 解释图版 南泥湾油区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长6油层组准连续型致密砂岩油藏形成机理 被引量:56
7
作者 白玉彬 赵靖舟 +1 位作者 方朝强 刘鹏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5-71,共7页
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延长组长6油藏为典型的准连续型致密砂岩非常规油藏,主要具有以下7个特点:(1)长6油藏形成和分布对圈闭无严格要求,石油大面积连片分布,油藏分布范围不受圈闭限制;(2)区域相对稳定的大地构造背景条件,以及大面积复... 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延长组长6油藏为典型的准连续型致密砂岩非常规油藏,主要具有以下7个特点:(1)长6油藏形成和分布对圈闭无严格要求,石油大面积连片分布,油藏分布范围不受圈闭限制;(2)区域相对稳定的大地构造背景条件,以及大面积复合连片分布的致密储集体是长6准连续型致密砂岩油藏形成的外部因素;(3)长7油层组成熟烃源岩大面积连续分布,高强度生、排烃是长6准连续型致密砂岩油藏形成的前提;(4)长6油藏的形成主要是初次运移和短距离二次运移的结果,垂向裂缝和侧向连通砂体有效组合为石油优势运移通道,石油就近运移聚集成藏;(5)石油运移的动力主要是生烃作用产生的异常压力,浮力作用弱,对油藏的形成和分布不起主要作用;(6)长6油藏油水分布规律复杂,无纯油层,油水层、水层、干层共存,无统一的油水界面和压力系统,油藏非均质性强,含油饱和度不均一,储量丰度较低,存在甜点富集区;(7)在石油大规模生成运移时,长6储层已经致密化或同步致密,为形成长6准连续型致密砂岩油藏创造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连续型油藏 致密砂岩 形成机理 6油层组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白豹—华池地区长6油层组物源区分析 被引量:43
8
作者 郑荣才 王昌勇 +2 位作者 李虹 雷光明 谢春红 《岩性油气藏》 CSCD 2007年第1期32-38,共7页
物源区分析技术主要包括碎屑成分对比技术、重矿物分析技术、沉积相分析技术、地球化学分析技术、石英阴极发光分析技术等。本课题研究区范围相对较大,受多方向物源供给的影响较大,因此,在确定白豹—华池地区长6油层组沉积时的物源区母... 物源区分析技术主要包括碎屑成分对比技术、重矿物分析技术、沉积相分析技术、地球化学分析技术、石英阴极发光分析技术等。本课题研究区范围相对较大,受多方向物源供给的影响较大,因此,在确定白豹—华池地区长6油层组沉积时的物源区母岩性质和物源方向时,采用多种分析方法加以综合判别,其中以碎屑物成分和轻、重矿物组合比对及石英阴极发光分析技术为主要手段,得出研究区存在2个物源方向一是正北和北偏东方向的主物源方向,物源区母岩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北部阴山古陆中低—中级变质岩与花岗岩组合的古老杂岩体;二是西南方向的次要物源方向,物源区母岩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崆峒山的下古生界地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源区分析 6油层组 阴极发光 重矿物组合
下载PDF
安塞油田长6油层组精细地层划分与对比 被引量:32
9
作者 赵虹 党犇 +4 位作者 靳文奇 杨晓奇 刘贵萍 张宏民 党永潮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61-464,共4页
目的 在油田开发中、后期,为研究砂体展布、沉积微相、储层非均质性以及最终预测有利含油区块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利用测井曲线和岩心资料,分析了研究区近200口探井长6油层组的岩、电特征,对安塞油田延长组长6油层组进行了精细划分与... 目的 在油田开发中、后期,为研究砂体展布、沉积微相、储层非均质性以及最终预测有利含油区块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利用测井曲线和岩心资料,分析了研究区近200口探井长6油层组的岩、电特征,对安塞油田延长组长6油层组进行了精细划分与对比,并利用该成果分析了长61-21小层的沉积微相及砂体展布特点。结果 长6油层组自上而下划分为长61-11、长61-21、长1、长61-3621、长62和长63等6个不同级别的小层,各小层厚度不等;其中,长61-21小层砂体发育,属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为安塞油田延长组长6油层组的主力产层。结论 长6油层组精细地层划分与对比对油田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长组 6油层组 标志层 精细地层划分与对比 安塞油田
下载PDF
安塞油田延长组长6油层组沉积微相特征 被引量:32
10
作者 党犇 赵虹 +2 位作者 李文厚 杨晓奇 党永潮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4年第6期597-600,共4页
根据野外露头、岩芯、测井及相关测试资料,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安塞油田晚三叠世延长组长6油层组的沉积微相。结果表明,长6油层组属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间湾及前缘席状砂构成其主要微相,缺少河口坝微相。水下分流... 根据野外露头、岩芯、测井及相关测试资料,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安塞油田晚三叠世延长组长6油层组的沉积微相。结果表明,长6油层组属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间湾及前缘席状砂构成其主要微相,缺少河口坝微相。水下分流河道砂为储集层骨架砂体。同时对长6油层组各小层沉积微相的时空展布特点进行了分析,认为油气的聚集受沉积微相的控制,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为长6油层组良好的储集层,是研究区油气开发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微相 延长组 安塞油田 鄂尔多斯盆地 油气开发
下载PDF
深水块状砂岩沉积特征及其成因机制探讨:以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上三叠统长6油层组为例 被引量:32
11
作者 袁珍 李文厚 +2 位作者 范萌萌 冯娟萍 郭懿萱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3-49,共7页
近几年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长组的石油勘探取得了重要突破,发现了多口达工业油流的油井。盆地东南部紧邻晚三叠世鄂尔多斯盆地湖盆沉积中心,在湖退背景下全盆广泛发育长6厚层砂体,目前已成为油气勘探的主要目标。依据岩心、露头观察... 近几年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长组的石油勘探取得了重要突破,发现了多口达工业油流的油井。盆地东南部紧邻晚三叠世鄂尔多斯盆地湖盆沉积中心,在湖退背景下全盆广泛发育长6厚层砂体,目前已成为油气勘探的主要目标。依据岩心、露头观察等识别出长6沉积类型具有重力流沉积的特征,并认为盆地东南部长6沉积期广泛发育的深水块状砂岩属于受东北物源控制的进积三角洲前缘砂体形成的滑塌岩、砂质碎屑流砂体与浊积岩的组合。3类不同成因的重力流沉积的发现为盆地东南部的储层预测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 深水砂岩 6油层组 重力流沉积 砂质碎屑流 滑塌 浊流
下载PDF
安塞油田长6油层组长期注水后储层变化特征 被引量:29
12
作者 靳文奇 王小军 +1 位作者 何奉朋 陈堂锁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0年第3期239-244,共6页
在注水开发模拟实验及现场测试资料的基础上,以压汞实验、物性测试等方法对模拟实验前后岩芯进行分析,研究了安塞油田长6油层组长期注水开发后储层特征变化规律及成因。结果表明,随着注水量增加,渗透率总体明显降低,渗透率平均变化4.72%... 在注水开发模拟实验及现场测试资料的基础上,以压汞实验、物性测试等方法对模拟实验前后岩芯进行分析,研究了安塞油田长6油层组长期注水开发后储层特征变化规律及成因。结果表明,随着注水量增加,渗透率总体明显降低,渗透率平均变化4.72%;水驱后孔隙度平均增加0.15%,而孔隙组合类型未发生明显变化;退汞效率平均降低4.39%;喉道中值半径变小但分布类型没变化;储层润湿性整体向亲水方向发展。低渗透储层特征发生变化的机理主要是:储层中颗粒和填隙物在注入水的冲刷作用下发生溶解、破碎和迁移,一部分被水冲出,一部分滞留在细喉道处形成堵塞,导致孔喉连通性变差,储层非均质性增强;注入水冲刷作用使储层岩石表面及孔喉表面性质发生变化,进而引起储层润湿性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储层 孔隙结构 润湿性 注水开发 渗透率 6油层组 安塞油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直罗油田长6油层组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研究 被引量:22
13
作者 王彩萍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0年第2期161-165,共5页
位于鄂尔多斯盆地的直罗油田三叠系延长组长6油层组为近年来新开发的一个主力油气产层。岩石学和成岩作用特征研究表明,直罗油田长6油层组以细粒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为主,砂岩经历了机械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和溶蚀作用等成... 位于鄂尔多斯盆地的直罗油田三叠系延长组长6油层组为近年来新开发的一个主力油气产层。岩石学和成岩作用特征研究表明,直罗油田长6油层组以细粒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为主,砂岩经历了机械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和溶蚀作用等成岩作用,成岩作用处于晚成岩阶段A期。成岩作用控制了储层砂岩孔隙发育特征,其中压实作用与胶结作用是导致储层超低渗的主导因素,而次生溶蚀孔隙的形成对储层砂岩物性具有一定改造作用,并控制了该区长6油层组相对高孔高渗储层的展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作用 成岩阶段 孔隙类型 6油层组 直罗油田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胡尖山—耿湾地区延长组长6油层组沉积微相特征 被引量:19
14
作者 李君文 田景春 +1 位作者 陈洪德 肖玲 《新疆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4期437-440,共4页
鄂尔多斯盆地胡尖山—耿湾地区延长组长6油层组主要由灰色、浅灰色中细砂岩、细砂岩与泥岩互层组成.在岩心、测井、单井相及测试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研究区长6油层组的沉积微相特征及各小层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点.结果表明:长6油层... 鄂尔多斯盆地胡尖山—耿湾地区延长组长6油层组主要由灰色、浅灰色中细砂岩、细砂岩与泥岩互层组成.在岩心、测井、单井相及测试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研究区长6油层组的沉积微相特征及各小层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点.结果表明:长6油层组为三角洲前缘沉积,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分流间湾、远砂坝及前缘席状砂构成其主要微相,有利储集砂体为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砂体.长63期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之间交汇作用不强;长62期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多交叉汇合成网状;长61期不同级次的水下分流河道交叉叠合连片更加明显,砂体厚度大、分布广,为研究区长6油层组主力产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微相 6油层组 延长组 三角洲前缘亚相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6油层组沉积微相特征 被引量:20
15
作者 公繁浩 鲍志东 +1 位作者 刘丽 伍星 《世界地质》 CAS CSCD 2010年第4期614-621,639,共9页
利用岩心测井、粒度分析和薄片鉴定等资料综合分析,揭示出研究区长6油层组以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为主,可细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水下分流间湾、水下决口扇和水下天然堤5个沉积微相,并分析了各小层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规律和沉积微... 利用岩心测井、粒度分析和薄片鉴定等资料综合分析,揭示出研究区长6油层组以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为主,可细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水下分流间湾、水下决口扇和水下天然堤5个沉积微相,并分析了各小层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规律和沉积微相对储层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长6油层组的优质储集体主要赋存于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及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组合砂体中,总体上长612、长621和长622期优质储层展布范围较广,平面上连片分布,垂向上相互叠置,是下一步工作的主要目标层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姬塬地区 延长组 6油层组 沉积微相
下载PDF
南泥湾长6油层组沉积微相及含油性研究 被引量:15
16
作者 胡春花 屈红军 +2 位作者 苗建宇 王武龙 马强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94-1000,共7页
目的研究南泥湾地区长6油层组沉积微相,认识沉积微相与油气富集规律的关系。方法通过岩心观察、薄片观察、扫描电镜、粒度分析,结合钻井、测井资料,对南泥湾油田长6油层组岩性特征、沉积相特征及沉积微相含油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该区长... 目的研究南泥湾地区长6油层组沉积微相,认识沉积微相与油气富集规律的关系。方法通过岩心观察、薄片观察、扫描电镜、粒度分析,结合钻井、测井资料,对南泥湾油田长6油层组岩性特征、沉积相特征及沉积微相含油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该区长6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水下分流间湾、前缘席状砂、水下天然堤和水下决口扇等6种沉积微相,其平面展布由北向南呈鸟足状。结论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是该区长6油层组含油砂体的骨架相,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是该区今后勘探的主要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泥湾地区 6油层组 沉积微相 含油砂体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志丹油区长6油层组油气富集主控因素研究 被引量:14
17
作者 李玉蓉 郑川江 +1 位作者 周雪 熊圣呈 《非常规油气》 2018年第3期31-38,共8页
从烃源条件、沉积相展布、储层物性以及构造特征等方面入手,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志丹油区长6油层组油气富集的主控因素,对本区开发实践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研究表明,志丹油区处于优质烃源岩主要发育区,张家滩页岩广泛发育,有机质丰度高,... 从烃源条件、沉积相展布、储层物性以及构造特征等方面入手,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志丹油区长6油层组油气富集的主控因素,对本区开发实践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研究表明,志丹油区处于优质烃源岩主要发育区,张家滩页岩广泛发育,有机质丰度高,生烃母质类型较好,且生烃增压作用显著,为长6油藏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运移动力;同时,沉积相以三角洲前缘沉积为主,河口坝砂体发育,孔隙类型以粒间孔为主,沉积环境与储层物性对油气分布起到重要的控制作用,含油面积分布主要集中在河道砂体厚、物性较好的区域;此外,大型低幅度鼻状隆起构造发育,为油气成藏提供有利场所,油厚中心主要集中于鼻状构造上或其侧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富集 主控因素 6油层组 志丹油区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镇泾油田长8与长6油层组产能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3
18
作者 董万平 罗静兰 +4 位作者 周功才 刘贤 滑爱军 李永杰 王盟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0年第2期166-172,共7页
通过岩芯观察描述、铸体薄片鉴定、毛细管压力分析以及扫描电镜等分析测试手段,结合测井解释成果,分析了镇泾油田长6与长8油层组油井产能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沉积相带、储层微观特征、裂缝发育程度、封盖条件以及储层伤害等... 通过岩芯观察描述、铸体薄片鉴定、毛细管压力分析以及扫描电镜等分析测试手段,结合测井解释成果,分析了镇泾油田长6与长8油层组油井产能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沉积相带、储层微观特征、裂缝发育程度、封盖条件以及储层伤害等是决定镇泾油田油井产量的关键因素。因此,在镇泾油田长8和长6油层组开发过程中,应根据不同沉积相带及其储层特征的差异,从改进油井施工工艺等方面入手,调整开发方案,改善储层的渗流能力,从而提高油井的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 微观特征 产能 影响因素 长8油层组 6油层组 镇泾油田
下载PDF
横山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_1沉积微相特征及其对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19
作者 李源流 郭彬程 +4 位作者 杨兆平 高兴军 惠磊 蔡志成 郭艳琴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40-850,共11页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测井分析等对研究区沉积相类型和特征进行分析,采用裘奕楠的储层非均质性划分方案,从层内、层间以及平面3个角度对区内储层非均质性特征进行研究,并探讨沉积相对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横山地区长61油...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测井分析等对研究区沉积相类型和特征进行分析,采用裘奕楠的储层非均质性划分方案,从层内、层间以及平面3个角度对区内储层非均质性特征进行研究,并探讨沉积相对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横山地区长61油层亚组沉积相类型以三角洲平原沉积亚相为主,包括分流河道和河道间沉积微相。储层非均质性总体较强,层内非均质性和平面非均质性长6_1^2小层最强,层间非均质性长6_1^3小层最强。研究认为,研究区储层层内非均质性随单期河道宽度的变化范围的增大而增强,层间非均质性随河道的改道频次增加而增强,而平面非均质性主要随分流河道的叠加宽度的增加和相对厚砂体的连通性变差而增强。该研究结果对区内长6油层组后期的有效开发及石油的稳产增长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微相 非均质性 6油层组 横山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杏子川油田化子坪南区长6储层特征及分类评价 被引量:8
20
作者 赵冲 屈红军 章志明 《非常规油气》 2017年第5期44-50,共7页
综合利用岩心观察、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阴极发光、高压压汞等方法,在系统分析杏子川油田化子坪南区长6油层组储层岩石学特征、微观孔喉特征以及物性特征的基础上,对研究区长6油层组进行了储层分类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长6储... 综合利用岩心观察、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阴极发光、高压压汞等方法,在系统分析杏子川油田化子坪南区长6油层组储层岩石学特征、微观孔喉特征以及物性特征的基础上,对研究区长6油层组进行了储层分类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长6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浅灰绿色细粒长石砂岩;填隙物主要为浊沸石、绿泥石、方解石和硅质;孔隙类型以浊沸石溶孔、长石溶孔和残余粒间孔为主;孔喉类型以小孔—细喉型和细孔—微细喉型为主;毛管压力曲线特征总体表现为中等排驱压力,略粗歪度,孔喉分选性较好,连通性一般;平均孔隙度为9.2%,平均渗透率为0.52 mD,总体属于特低孔—特低渗储层。研究区长6油层组可划分为Ⅱb类(好)、Ⅲa类(较好)、Ⅲb类(差)和Ⅳ类(非)4种类型的储层,Ⅲa类储层和Ⅲb类储层是研究区长6油层组的主要储层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子坪南区 6油层组 储层特征 储层分类评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