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长梁石工业研究 被引量:23
1
作者 陈淳 沈辰 +1 位作者 陈万勇 汤英俊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4-40,共7页
根据小长梁遗址 1998年和 1990— 1997年间 5次发掘所获得的石制品 ,本文采用操作链 (chaineopera toire)分析概念 ,从石料、打制技术、二次加工、微痕观察、废片分析和认知考古学的角度 ,对小长梁石工业的结构及所反映的人类行为和智... 根据小长梁遗址 1998年和 1990— 1997年间 5次发掘所获得的石制品 ,本文采用操作链 (chaineopera toire)分析概念 ,从石料、打制技术、二次加工、微痕观察、废片分析和认知考古学的角度 ,对小长梁石工业的结构及所反映的人类行为和智慧进行了综合分析。分析表明 ,小长梁石工业受劣质石料的影响很大 ,碎屑块比例极高。打片技术简单 ,仅采用锤击和砸击法 ,二次加工制品比例很低 ,不存在概念型板的规范制品。微痕分析显示 ,遗址的经济活动主要为处理肉类以及植物。对石核剥片和二次加工的空间概念分析 ,小长梁古人类在打片过程中仅采用前运算智力和初级的具体运算智力。考虑到石料质地、数量和适应等因素 ,石工业并不反映古人群体的全部智慧 ,而表现了一种权宜性行为方式。但是他们的认知水平不会超过 12岁儿童的智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长梁石工业 操作链研究 废片分析 河北 微痕观察 认知考古学 早更新 古人类 石制品
下载PDF
旧石器技术研究法之应用--以观音洞石核为例 被引量:13
2
作者 李英华 侯亚梅 Eric BOEDA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55-362,共8页
中国旧石器材料数量众多,表现出一定的地域特色,在世界旧石器考古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研究表明,类型学在解读与提取石器所包含的人类技术行为信息方面的能力有较大的局限性,而且中国旧石器时代的一些石制品的形态和组合与欧洲和近东常... 中国旧石器材料数量众多,表现出一定的地域特色,在世界旧石器考古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研究表明,类型学在解读与提取石器所包含的人类技术行为信息方面的能力有较大的局限性,而且中国旧石器时代的一些石制品的形态和组合与欧洲和近东常常难以直接对比,对器物的分类定名也存在交流上的困难。由法国学者开创发展起来的史前石器技术研究理论和方法在分析形态特征的同时,通过关注支配石器工业生产体系的技术机制和逻辑规则,对深入细致地探讨史前人类的认知特征和技术行为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也能为石器工业甚至跨地域文化之间的比较提供基础。本文对贵州观音洞遗址的石核标本为例进行了技术分析,说明其在研究中国旧石器材料上的可行性,特别是信息提取上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音洞 剥坯 操作链 技术分析
下载PDF
“两面器技术”源流小考 被引量:8
3
作者 陈宥成 曲彤丽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8-25,共8页
“两面器技术”是史前人类的一项重要的石器技术传统,可谓源远流长。本文把两面器技术的发展分为早期、中期、晚期和末期四个阶段。两面器技术的早期始于170万年左右,出现在东非,以西图尔卡那湖地区Koliselei4遗址为代表..两面器... “两面器技术”是史前人类的一项重要的石器技术传统,可谓源远流长。本文把两面器技术的发展分为早期、中期、晚期和末期四个阶段。两面器技术的早期始于170万年左右,出现在东非,以西图尔卡那湖地区Koliselei4遗址为代表..两面器技术的中期大约始于距今100万年,以“大石片阿舍利”技术传统为标志,以肯尼亚奥罗格赛利(Olorgesailie)遗址和奥杜威峡谷Bed IV和Masek Beds为代表,并在非洲、西亚等广泛传播。两面器技术的晚期大约始于距今60~50万年,该阶段黎凡特地区和北非的大石片阿舍利传统消失,欧洲比利牛斯山以外发现了最早的阿舍利,但与“大石片阿舍利”明显不同。到了“后阿舍利时代”,两面器技术进入末期,但在莫斯特文化和索鲁特文化等之中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因素依然存在。在东亚和北美,两面器技术直到旧一新过渡阶段和新石器时代依然长盛不衰。两面器技术从早到晚历经硬锤修理、软锤修理和压制修理等演变过程,其形态从早到晚表现出小型化和多样化的趋势,这背后则反映了石器功能和人群流动性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面器技术 操作链 类型学 文化传播
原文传递
Mode of débitage and technical cognition of hominids at the Guanyindong site 被引量:6
4
作者 LI YingHua HOU YaMei BOEDA Eric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9年第21期3864-3871,共8页
Exploring and interpreting the mode of cognition and behavioral patterns of prehistoric hunter-gatherers is always one of the main goals of current Paleolithic research. In the 1940s, French prehistorians proposed the... Exploring and interpreting the mode of cognition and behavioral patterns of prehistoric hunter-gatherers is always one of the main goals of current Paleolithic research. In the 1940s, French prehistorians proposed the technological method for studying lithic assemblages which opened a brand-new perspective on the prehistoric domain. In the 1960s, French ethnographer and anthropologist André Leroi-Gourhan proposed the concept "chane opératoire" and established the theory of lithic technological study. After the 1980s, the concept "chane opératoire" was substituted for two different but complementary concepts: techno-cognition and techno-economy, which contributed not only to revealing the technical knowledge and know-how applied during lithic production but also to interpreting the technical behavior of prehistoric hunter-gatherers from social and economic viewpoints. The lithic technological study of the Guanyindong site,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was carried out for the first time by applying lithic technological method developed by French prehistorians to the Chinese materials. Our analytical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the débitage system of Guanyindong is quite distinct from the concept Levallois largely used in Europe, Near-East and Africa. The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these two débitage modes may contribute to exploring and interpreting the relationship in Middle Paleolithic between China and Europe, Near-East and Afric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学习 认知模式 原始人类 网站 旧石器时代 行为模式 技术经济 人类学家
原文传递
玉器工艺技术研究:概念、方法与探索
5
作者 温雅棣 《考古学集刊》 2023年第1期207-227,共21页
石器技术研究领域的“操作链”、“剥片程序”和“行为链”等概念和方法为古代玉器工艺技术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古代玉器加工可以看作不可逆的“减法”过程,故而需要精密的技术组织。玉料本身的矿物特性和加工过程中工匠们为提升效率而... 石器技术研究领域的“操作链”、“剥片程序”和“行为链”等概念和方法为古代玉器工艺技术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古代玉器加工可以看作不可逆的“减法”过程,故而需要精密的技术组织。玉料本身的矿物特性和加工过程中工匠们为提升效率而进行的技术调整体现了其技术的“物质性”或“实用原因”,而根植于社会与文化背景中的原料、玉器、工匠、使用者、社会群体等构成的复杂关系则构成技术的“社会性”或“文化原因”。通过梳理考古学技术研究的概念和方法,举例说明技术研究方法在玉器领域的重要意义和具体运用,探索古代玉器工艺技术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器 工艺 技术 操作链
原文传递
从遗物展示到技术阐释:法国旧石器绘图方式的变迁和启示 被引量:3
6
作者 周玉端 李英华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63-73,共11页
打制石器几乎见证了史前人类社会的全部历史,它也是旧石器考古学者面对的主要研究材料。长期以来,石制品线图成为史前学者交流的主要工具,它与文字描述、照片、图表和数据等信息同等重要;作为一种世界性的图像语言,虽然绘图的根本原则... 打制石器几乎见证了史前人类社会的全部历史,它也是旧石器考古学者面对的主要研究材料。长期以来,石制品线图成为史前学者交流的主要工具,它与文字描述、照片、图表和数据等信息同等重要;作为一种世界性的图像语言,虽然绘图的根本原则是真实再现石制品本身[1],但是在不同时代和不同的考古学传统中,石器的绘制方式却呈现出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打制石器 类型学 操作链 技术图 技术阐释
原文传递
试析中国长江中游地区大型尖状类石器遗存的区域传统 被引量:2
7
作者 陈宥成 曲彤丽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8-40,共13页
大型尖状类石器在长江中游地区相邻或相近的汉水上游、丹江口库区、三峡地区和澧阳平原等不同区域保存有不同的技术传统。汉中盆地的大型尖状类石器多选自河滩砾石为毛坯直接加工。丹江口库区无论是调查数据还是发掘数据其比例均高于汉... 大型尖状类石器在长江中游地区相邻或相近的汉水上游、丹江口库区、三峡地区和澧阳平原等不同区域保存有不同的技术传统。汉中盆地的大型尖状类石器多选自河滩砾石为毛坯直接加工。丹江口库区无论是调查数据还是发掘数据其比例均高于汉中盆地,现有发掘材料来看其大型尖状类石器有稳定的传统,即选自砾石直接单面或两面加工而成,但调查的材料显示存在另外一种传统,即选取砾石生产长度大于10cm的大石片,以大石片为毛坯加工大型尖状类石器。三峡地区古人类在更新世期间似乎不存在有生产大型尖状类石器的传统,为数不多的手镐与当地的砾石砍砸器和石片砍砸器应当为"同质异型"类器物。澧阳平原及周边丘陵区内发现的大型尖状类石器相比于汉中盆地和丹江口库区,发现数量最多,技术传统也最为复杂,至少包括三种不同的技术。大型尖状类石器在不同区域显示不同的技术传统,暗示从中更新世开始长江中游地区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并不简单的文化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游 大型尖状类石器 操作链 大石片技术 文化传统
下载PDF
印尼摩鹿加群岛的陶业民族考古 被引量:1
8
作者 熊仲卿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44-151,共8页
民族考古学结合民族学与考古学材料,利用操作链的概念试图将静态的考古遗物动态化,并赋予其文化意义。考察印尼摩鹿加群岛传统制陶业,并分析了有关班达群岛的历史文献、民族志及考古出土陶器标本后,研究结果显示公元14世纪后班达群岛陶... 民族考古学结合民族学与考古学材料,利用操作链的概念试图将静态的考古遗物动态化,并赋予其文化意义。考察印尼摩鹿加群岛传统制陶业,并分析了有关班达群岛的历史文献、民族志及考古出土陶器标本后,研究结果显示公元14世纪后班达群岛陶器类型在空间分布上的二元分化可能是香料贸易背景下的文化变迁、社会冲突与二元分化过程所导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尼摩鹿加群岛 陶器民族考古 传统制陶业 操作链 香料贸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