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77篇文章
< 1 2 16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显微镜与可动式椎间盘镜辅助下颈椎前路减压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黎宁 徐宝山 +5 位作者 许海委 程招军 姜洪丰 刘越 吉宁 张春虹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5期935-942,共8页
目的 探讨显微镜和可动式椎间盘镜(mobile 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MED)下行颈椎前路减压的可行性,并对比其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7年2月采用显微镜或MMED辅助下行颈椎前路减压治疗3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资料,... 目的 探讨显微镜和可动式椎间盘镜(mobile 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MED)下行颈椎前路减压的可行性,并对比其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7年2月采用显微镜或MMED辅助下行颈椎前路减压治疗3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资料,均采用常规颈前横切口,安置椎间撑开器,镜下减压后在直视下行融合固定.显微镜组15例,男4例,女11例;年龄32~71岁,平均(54.00±11.10)岁;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12例,前路颈椎次全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3例.MMED组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39~73岁,平均(59.60±11.10)岁;ACDF 13例,ACCF 2例.记录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两组患者术后随访时间6~18个月,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并计算神经功能改善率评估临床疗效;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v index,NDI)评定颈椎功能.结果 两组患者均在镜下顺利完成减压,且未有神经症状加重.显微镜术中需分别调整镜头和器械方向,MMED镜头可随器械同步移动,更容易显露椎体后缘和椎管左、右侧.显微镜组手术时间90~180 min,平均(124.67±36.42)min;MMED组手术时间80~130 min,平均(110.00±15.12) min;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40,P=0.161).显微镜组术中出血量20~200 ml,平均(66.00±49.11)ml;MMED组术中出血30~150 ml,平均(60.00±35.25) ml;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84,P=0.704).显微镜组JOA评分由术前(8.67±3.20)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15.93±1.53)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87,P=0.000);神经功能改善率分级,优12例、良3例,优良率100%;NDI自术前18.00%±9.75%降至末次随访时5.93%±2.5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37,P=0.000).MMED组JOA评分自术前(8.87±3.11)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15.53±1.69)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脊髓压迫症 外科手术 微创性
原文传递
颈椎前路手术的并发症 被引量:143
2
作者 陈雄生 贾连顺 +8 位作者 曹师锋 袁文 陈德玉 叶晓健 周许辉 谭军 肖建如 倪斌 欧阳跃平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644-649,共6页
【目的总结分析颈椎前路手术并发症,探索其防治策略。方法自1995~2002年共行颈椎前路手术3163例,术后出现各种手术并发症646例。术后获随访1848例,随访期6个月~8年,平均2年3个月。减压方式有环锯减压、椎体次全切除、椎间盘切除和病... 【目的总结分析颈椎前路手术并发症,探索其防治策略。方法自1995~2002年共行颈椎前路手术3163例,术后出现各种手术并发症646例。术后获随访1848例,随访期6个月~8年,平均2年3个月。减压方式有环锯减压、椎体次全切除、椎间盘切除和病灶清除;植骨方式有自体髂骨植骨、BAK植骨、方盒形Cage植骨以及钛网植骨等;部分患者采用颈椎前路带锁钢板固定。结果喉返神经或喉上神经损伤26例,4~12周后基本恢复正常。术后颈部血肿16例,术中止血不彻底和术后引流不畅是其主要原因。颈脊髓或神经根刺激、损伤13例,经脱水治疗多数恢复满意。脑脊液漏11例,经颈部制动和切口局部适度加压后愈合。切口感染8例,经抗感染、清创缝合等治疗后愈合。食管瘘2例,经修补术治愈。植骨块移位8例,均于发生后当天或第2d再次手术。植骨不愈合假关节形成17例,均行翻修手术。相邻节段退变35例,6例因出现新的脊髓压迫症状再次行颈前路减压术,术后症状缓解。髂骨供区并发症342例,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和股外侧皮神经损伤症状。内植物相关并发症中,BAK下沉10例,钢板断裂1例,钢板螺钉脱落1例,钛网下端下沉7例。颈部轴性疼痛216例。猝死1例。结论颈椎前路手术可发生多种并发症,程序化、标准化的诊治方案是减少颈椎前路手术并发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前路手术 并发症 防治 环锯减压 椎体次全切除 椎间盘切除
原文传递
颈椎前路手术早期并发症原因分析及对策 被引量:144
3
作者 金大地 王健 瞿东滨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02-106,共5页
目的总结颈椎前路手术的术中、术后早期并发症,分析原因并提出对策。方法回顾1992年1月至2003年12月颈椎前路手术412例,男308例,女104例;年龄18~76岁,平均45.6±12.9岁。颈椎病258例,颈椎外伤138例,颈椎肿瘤8例,颈椎结核8例。412... 目的总结颈椎前路手术的术中、术后早期并发症,分析原因并提出对策。方法回顾1992年1月至2003年12月颈椎前路手术412例,男308例,女104例;年龄18~76岁,平均45.6±12.9岁。颈椎病258例,颈椎外伤138例,颈椎肿瘤8例,颈椎结核8例。412例患者,病史最短4小时,最长达20年,平均548d。全瘫58例(14.1%),不全瘫192例(46.6%),无瘫痪症状162例(39.3%)。麻醉包括三大类(5种)局麻(局部浸润35例、颈丛阻滞52例、局部浸润+颈丛阻滞6例、全麻318例、全麻+颈丛1例。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融合33例,前路减压、椎间融合器椎间融合术32例,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前路钢板内固定术347例。结果共42例51例次出现早期并发症,并发症的例次发生率为12.37%。28例次(6.80%)同手术直接相关,喉上神经损伤5例次,喉返神经损伤4例次,颈部切口感染及血肿4例次,脊髓损害症状加重5例次,神经根损伤2例次,植骨块移位2例次,取骨区感染及血肿各1例次,钢板、螺钉松动2例次,螺钉位置不当1例次,食管瘘1例次;23例次(5.08%)同手术间接相关。结论降低颈椎前路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不仅要熟悉颈椎前路临床解剖,提高手术技巧,还要做好颈椎前路手术围手术期的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前路手术 早期并发症 前路减压 骨融合 自体髂骨植骨 全麻 血肿 瘫痪症状 熟悉 原因分析
原文传递
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轴性症状与颈椎稳定性的相关观察 被引量:135
4
作者 潘胜发 孙宇 +3 位作者 朱振军 陈景春 刘忠军 蔡钦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0期604-607,共4页
目的:探讨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轴性症状的相关因素.方法:对52例因颈脊髓压迫症接受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平均随访37.5个月,观察手术前后的颈部轴性症状、神经功能变化和颈椎动态侧位片.结果:神经功... 目的:探讨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轴性症状的相关因素.方法:对52例因颈脊髓压迫症接受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平均随访37.5个月,观察手术前后的颈部轴性症状、神经功能变化和颈椎动态侧位片.结果:神经功能的改善与轴性症状的出现无关(P>0.05);术后80%患者有轴性症状,主要分布在C2~C3(占27%)和C6~C7(占26%)皮节支配区,并与这两个节段椎间成角和椎间滑移的增大有关(P<0.05).结论:单开门颈椎椎板成形术后轴性症状的出现与椎间活动的增加有关,而与神经功能的改善与否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范围 轴性症状 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 颈脊髓压迫症 神经功能
下载PDF
颈椎不稳致交感型颈椎病的诊断和治疗 被引量:113
5
作者 于泽生 刘忠军 党耕町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82-284,T001,共4页
目的 探讨交感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及有效的治疗方法。 方法 回顾了 1989~ 1998年应用颈前路间盘切除加植骨融合术治疗的交感型颈椎病患者 18例 ;分析了患者术前及术后颈椎伸、屈侧位X光片。 结果  18例患者术前均有颈椎不稳 ,不... 目的 探讨交感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及有效的治疗方法。 方法 回顾了 1989~ 1998年应用颈前路间盘切除加植骨融合术治疗的交感型颈椎病患者 18例 ;分析了患者术前及术后颈椎伸、屈侧位X光片。 结果  18例患者术前均有颈椎不稳 ,不稳定节段为 1个者 6例 ,2个者 9例 ,3个者 3例 ;颈椎不稳主要发生于C3~C4 和C4 ~C5,偶见于C5~C6和C6~C7。 14例患者术前行颈椎高位硬膜外封闭 ,11例有效 ;于不稳定节段行颈前路间盘切除加植骨融合术 ,18例均获随访 ,平均随访时间为 1年 9个月 ,术后有效率为 88 9%。 结论 颈椎不稳定是交感型颈椎病发病的重要因素 ;颈椎高位硬膜外封闭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交感神经节 椎间盘切除术 颈椎不稳
原文传递
颈椎前路带锁钢板临床应用的并发症及预防 被引量:83
6
作者 陈德玉 贾连顺 +4 位作者 袁文 肖建如 倪斌 戴力扬 沈强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287-289,共3页
目的 分析颈椎前路带锁钢板螺钉系统临床应用并发症的产生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 随访颈椎前路带锁钢板治疗颈椎骨折脱位、脊髓型颈椎病和颈椎椎体肿瘤 167例病例,观察带锁钢板螺钉系统应用的并发症。结果 与颈椎前路带锁钢板有关... 目的 分析颈椎前路带锁钢板螺钉系统临床应用并发症的产生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 随访颈椎前路带锁钢板治疗颈椎骨折脱位、脊髓型颈椎病和颈椎椎体肿瘤 167例病例,观察带锁钢板螺钉系统应用的并发症。结果 与颈椎前路带锁钢板有关的并发症包括固定螺钉进入椎间隙、单一螺钉退出、钢板拔出及食道瘘等,共 19例患者 (26例次 ),多数与手术操作不当有关。结论 严格颈椎前路带锁钢板固定的适应证和熟练手术操作是预防其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骨板 内固定器 手术后并发症 骨折脱位
原文传递
颈椎病前路择期手术术后早期并发症分析 被引量:82
7
作者 王岩 白一冰 +2 位作者 肖嵩华 张永刚 刘郑生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538-542,共5页
目的比较颈椎病前路择期手术后的各种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分析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研究2000~2003年的168例颈椎病前路择期手术患者的出院病历,选择可能常见或少见的危险因素,确定患者从术后至出院期间可能出现的各种早期并发症;采... 目的比较颈椎病前路择期手术后的各种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分析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研究2000~2003年的168例颈椎病前路择期手术患者的出院病历,选择可能常见或少见的危险因素,确定患者从术后至出院期间可能出现的各种早期并发症;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不同因素对早期并发症的影响,并用Logistic 回归分析确定早期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20.8%的患者有一种或多种并发症,病程长短对其影响较大;其中16.1%为非感染性手术并发症,病程和手术时间不同者差异有显著性;1.2%为感染性并发症,7.7%为其他医疗并发症,1例在住院期间接受无计划的二次手术,无院内死亡。手术持续时间过长和病程超过1年者被确定为危险因素,手术持续时间过长OR值为1.5,病程超过1年者OR值为2.8。结论病程超过1年和手术时间过长者容易出现前路颈椎手术早期并发症,其危险性成倍增加。应努力缩短手术时间,避免过于繁琐的手术操作。尽量采用如异体骨移植等减少术中损伤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并发症 前路 病程 颈椎病 危险因素 择期手术 手术时间 倍增 持续时间 发生
原文传递
前路减压融合术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中期随访研究 被引量:81
8
作者 关海山 李承罡 +2 位作者 史洁 田江华 韩来春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7期1044-1052,共9页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 decompression with fusion,ADF)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posterior open-door laminoplasty,LAMP)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年10月至2016年2月手术治疗多节段脊...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 decompression with fusion,ADF)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posterior open-door laminoplasty,LAMP)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年10月至2016年2月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121例患者的病历资料。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ADF组和LAMP组。ADF组57例,男39例,女18例;年龄35~77岁,平均(58.8±10.1)岁;LAMP组64例,男48例,女16例;年龄28~82岁,平均(60.6±12.2)岁。主要观察指标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1、3、6、12和24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及改善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颈椎曲度,颈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以及LAMP术后脊髓前方残余压迫情况。记录轴性症状、C5神经根麻痹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ADF组平均随访(25.6±3.8)个月,LAMP组(27.3±4.1)个月。ADF组JOA评分术前平均(8.25±2.33)分,末次随访时(14.62±3.15)分,改善率为72.81%±11.32%;LAMP组JOA评分术前平均(8.84±3.65)分,末次随访时(12.97±4.32)分,改善率为66.54%±14.75%,两组末次随访时JOA评分(t=2.458,P=0.015)及改善率(t=3.172,P=0.002)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VAS评分均明显降低,ADF组为(1.92±0.75)分,LAMP组为(2.78±0.6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64,P=0.021);至术后3个月两组间VA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DF组术前颈椎曲度平均15.3°±7.6°,末次随访时19.2°±5.7°;LAMP组术前颈椎曲度平均16.8°±8.3°,末次随访时13.6°±4.3°,两组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41,P=0.005)。两种术式均导致术后颈椎ROM下降,ADF组末次随访时15.2°±3.6°,LAMP组18.1°±4.1°,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92,P=0.000),ADF组颈椎ROM丢失角度更多。术后并发症发生率ADF组为35.1%,LAMP组为2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AMP组根据术后MRI有无脊髓前方残余压迫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脊髓压迫症 脊柱融合术
原文传递
颈椎病外科治疗选择及远期疗效评价 被引量:74
9
作者 贾连顺 袁文 +17 位作者 倪斌 陈雄生 陈德玉 沈强 刘祖德 叶晓健 肖建如 谭军 徐印坎 赵定麟 侯铁胜 周维江 戴力扬 吴德升 朱海波 刘洪奎 张文明 张文林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13期1260-1263,共4页
目的 :研究脊髓型颈椎病经手术治疗的远期疗效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 :报告 4585例脊髓型颈椎病 ,对发病因素、病程及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全部实施颈前路减压及自体髂骨移植融合术 ,其中 335例于术后 6个月~ 2年再次手术。术后 985... 目的 :研究脊髓型颈椎病经手术治疗的远期疗效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 :报告 4585例脊髓型颈椎病 ,对发病因素、病程及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全部实施颈前路减压及自体髂骨移植融合术 ,其中 335例于术后 6个月~ 2年再次手术。术后 985例随访 5年 7个月~ 1 7年 ,平均 7年 7个月。结果 :功能评价 ,优 476例 (48.32 % )、良 335例 (34 .0 1 % )、可 94例 (9.54 % )及差 80例 (8.1 3 % )。手术疗效与病变严重程度、病程长短、减压程度和颈椎稳定性相关 ,病程在 6个月内的患者疗效优于 1年以上者 (P <0 .0 1 )。结论 :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减压远期效果是肯定的 ;手术时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外科治疗 远期疗效评价 脊髓压迫
下载PDF
从生物力学观点探讨颈椎牵引时间 被引量:52
10
作者 李晶 郑春开 《中华理疗杂志》 1995年第2期99-101,共3页
用Kelvin粘弹性模型理论拟合脊柱等蠕变实验数据,用所得的蠕变曲线确定颈椎牵引的时间。结果表明,颈牵时间以10~30分钟比较合适。
关键词 颈椎病 时间因素 牵引术 生物力学
下载PDF
颈椎带锁钢板在单节段颈前路融合术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61
11
作者 袁文 贾连顺 +1 位作者 倪斌 陈德玉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98-200,共3页
目的探讨颈椎带锁钢板在单节段颈前路融合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 50例颈椎疾患患者施行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及 AO颈椎前路带锁钢板内固定术。术后随访观察植骨融合率、椎间高度维持情况及有无内置物并发症。结果 46例获得随访,平... 目的探讨颈椎带锁钢板在单节段颈前路融合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 50例颈椎疾患患者施行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及 AO颈椎前路带锁钢板内固定术。术后随访观察植骨融合率、椎间高度维持情况及有无内置物并发症。结果 46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 26个月。 45例获得牢固骨性融合,融合率为 97.8%;椎间高度维持良好;未发生钢板螺钉松动、滑脱或断裂等内置物并发症。结论颈椎前路带锁钢板应用于单节段颈前路融合术可显著提高植骨融合率,并有效维持椎间高度,避免了由于椎间塌陷带来的继发性神经功能损害。只要掌握手术适应证,遵循手术操作原则,内置物并发症一般是可以避免的,因此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脊柱融合术 内固定器 颈椎带锁钢板 手术适应证
原文传递
基于“骨错缝、筋出槽”诊治椎间盘病症 被引量:65
12
作者 张明才 詹红生 +2 位作者 石印玉 黄仕荣 王翔 《中国骨伤》 CAS 2008年第6期441-443,共3页
目前,包括颈椎和腰椎在内的椎间盘病症发病率居我国各种慢性难治性疾病的第8位。如何正确诊疗本病症,才能提高和稳定疗效、降低复发率是世界性医学难题。以往认为椎间盘变性、膨出或突出是引起椎间盘病症临床症状的主要原因,在这一理论... 目前,包括颈椎和腰椎在内的椎间盘病症发病率居我国各种慢性难治性疾病的第8位。如何正确诊疗本病症,才能提高和稳定疗效、降低复发率是世界性医学难题。以往认为椎间盘变性、膨出或突出是引起椎间盘病症临床症状的主要原因,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现代临床也较多地针对椎间盘进行治疗。但是,这一理论并未获得充分的临床证据支持。根据椎间盘病症的临床特点,结合中医学认识,我们认为其发病的关键病机是"骨错缝、筋出槽、筋骨失和"。本文试从这一认识出发,探讨椎间盘病症诊治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腰椎 椎间盘移位 中医病机
下载PDF
颈椎后路单开门手术对颈椎三维运动及刚性的影响 被引量:55
13
作者 陈维善 陈其昕 王性力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13-217,共5页
目的研究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对颈椎三维运动及刚性的影响。方法脊髓型颈椎病单开门手术后病例 55例,平均随访 35.9个月,对手术前后的颈部轴性症状、神经功能变化 (JOA评分 )和颈椎动态侧位片进行比较。运用 ZMS- 1型人体... 目的研究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对颈椎三维运动及刚性的影响。方法脊髓型颈椎病单开门手术后病例 55例,平均随访 35.9个月,对手术前后的颈部轴性症状、神经功能变化 (JOA评分 )和颈椎动态侧位片进行比较。运用 ZMS- 1型人体颈椎三维运动及刚度测试仪对颈椎单开门术后组 (12例 )和术前对照组 (10例 )进行活体力学测试。测试内容包括 :(1)颈椎主动及被动运动范围; (2)载荷-位移关系和颈椎刚度; (3)颈椎伸、屈肌群主动等长收缩力矩。结果术后 JOA评分平均改善率 66.2%,优良率 78.2%。术后出现明显或严重颈部轴性症状的病例较术前增加 (P< 0.01);术后颈部轴性症状明显者颈椎弧度较小 (P< 0.01);颈部轴性症状分级与 JOA评分改善率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05)。手术后颈椎区域主动及被动伸屈、旋转和侧屈运动范围减小 (P< 0.05),主要影响中下颈椎。颈椎载荷-位移关系可拟合为指数方程 T=b0e。在颈椎各向运动中侧屈刚度最大,其次为后伸与前屈,旋转刚度最小。术后组颈椎刚度大于术前组。结论单开门手术损害颈椎矢状面的静态力学平衡,并使颈椎运动范围减小、柔韧性下降。颈椎弧度改变同颈部轴性症状轻重相关,而与 JOA评分改善率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脊髓压迫症 减压术 生物力学 颈椎后路单开门术 三维运动 刚性
原文传递
前后路联合手术固定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 被引量:57
14
作者 陈德玉 贾连顺 +5 位作者 谭军 倪斌 苟三怀 刘岩 叶晓健 王新伟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2年第2期97-99,共3页
目的 观察颈椎前后路联合手术固定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颈椎前路带锁钢板和后路侧块钢板、钢丝或椎板夹联合手术复位内固定技术 ,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 9例 ,随访 4~ 2 1个月 ,定期X线片观察... 目的 观察颈椎前后路联合手术固定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颈椎前路带锁钢板和后路侧块钢板、钢丝或椎板夹联合手术复位内固定技术 ,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 9例 ,随访 4~ 2 1个月 ,定期X线片观察损伤节段的稳定性和融合率 ,以Frankle分级判定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颈椎前后路联合手术固定后 ,损伤节段稳定 ,无须外固定 ,脊髓功能平均提高 1 2级。结论 颈椎前后路联合手术固定严重颈椎骨折脱位可使损伤节段获得早期稳定 ,方便术后护理和功能锻炼 ,有利于脊髓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 前后路联合手术固定 治疗 内固定
下载PDF
椎动脉V2段与周围结构关系的解剖学观察 被引量:48
15
作者 瞿东滨 金大地 钟世镇 《颈腰痛杂志》 2001年第2期98-100,共3页
目的 了解椎动脉 V2段与周围结构的解剖关系 ,探讨颅外椎动脉供血不足的解剖学机制。方法 在 2 0例头颈部尸体标本 ,解剖观察椎动脉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其中 17例制成干骨 ,测量 C3— C7有关横突孔参数。另在 2例新鲜尸体标本取材行组... 目的 了解椎动脉 V2段与周围结构的解剖关系 ,探讨颅外椎动脉供血不足的解剖学机制。方法 在 2 0例头颈部尸体标本 ,解剖观察椎动脉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其中 17例制成干骨 ,测量 C3— C7有关横突孔参数。另在 2例新鲜尸体标本取材行组织学切片观察椎动脉周围组织。结果 延续自颈椎、横突孔、关节突等骨膜组织形成明显的纤维鞘膜样结构 ,将椎动脉、椎静脉及神经根包裹在内。椎动脉外膜与钩突之间有纤维样组织相连 ,限制椎动脉。横突孔内未见明显骨性狭窄。结论 椎动脉周围的骨性及软组织性因素对椎动脉起到限制固定作用 ,在颈椎运动或不稳时 ,椎动脉易受波及而出现供血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 椎动供血不足 颈椎 解剖
下载PDF
颈椎侧块钢板螺钉内固定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 被引量:54
16
作者 孙宇 王超 +3 位作者 党耕町 王少波 齐强 王志国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50-153,共4页
目的应用颈椎侧块钢板螺钉内固定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方法应用此项技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拉22例。其中单侧小关节骨折脱位3例,双侧10例;单侧小关节脱位4例,双侧1例;双侧小关节脱位合并椎体压缩骨折2例;双侧小关节骨折脱位合并椎... 目的应用颈椎侧块钢板螺钉内固定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方法应用此项技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拉22例。其中单侧小关节骨折脱位3例,双侧10例;单侧小关节脱位4例,双侧1例;双侧小关节脱位合并椎体压缩骨折2例;双侧小关节骨折脱位合并椎体裂纹骨折1例;椎体爆裂型骨折1例。无神经系统损伤者3例,仅合并神经报损伤者7例,合并脊髓损伤者12例(完全性6例,不完全性6例)。切开复位,将螺钉固定于颈椎侧块上,配以钢板连接和植骨,实现坚强固定。结果本组22例平均随访34个月(10个月~7年2个月),平均融合时间为3.5个月,术后平均3.3d可在围领保护下从床上坐起。仅合并神经根损伤的患者平均术后7d离床活动,围领保护平均112周,平均3.5个月恢复原工作或劳动。合并脊髓损伤的问例中,6例不完全性损伤者,根性症状明显减轻,脊髓功能稍有改善(Frankel分级提高Ⅰ级)。术中无血管、神经系统损伤。1例术中复位不完全,2例(共4枚)螺钉松动,但均未影响症状的减轻及融合效果。结论本术式具有短节段固定、稳定作用强、术后仅需轻便外固定、可早期活动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颈椎骨折 内固定器 骨折固定术 脱位
原文传递
颈型颈椎病诊断与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5
17
作者 谢鸿炜 张桦 《脊柱外科杂志》 2021年第2期136-140,共5页
随着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的改变,颈椎病患者数量快速增长且呈现年轻化的趋势[1]。其中颈型颈椎病被国内学术界广泛认为是早期颈椎病的代表,且有进展为其他各型颈椎病的可能。颈型颈椎病主要表现为缺乏影像学特异性的肩颈部不适,病情极容... 随着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的改变,颈椎病患者数量快速增长且呈现年轻化的趋势[1]。其中颈型颈椎病被国内学术界广泛认为是早期颈椎病的代表,且有进展为其他各型颈椎病的可能。颈型颈椎病主要表现为缺乏影像学特异性的肩颈部不适,病情极容易反复,极大降低了患者生活质量,也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因此,如何对颈型颈椎病做出诊断并进行有效的早期干预成为重要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颈椎病 综述文献
下载PDF
经皮激光颈椎间盘减压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46
18
作者 朱杰诚 镇万新 +4 位作者 王多 王巨 窦永充 孔健 赵乐勇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349-352,共4页
目的评价经皮激光颈椎间盘减压术(percutaneouslaserdiscdecompression,PLDD)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PLDD技术对32例临床确诊为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35个间盘(C3-44个、C4-511个、C5-613个、C6-77个),在X线监视下行颈前经皮穿刺,将直... 目的评价经皮激光颈椎间盘减压术(percutaneouslaserdiscdecompression,PLDD)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PLDD技术对32例临床确诊为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35个间盘(C3-44个、C4-511个、C5-613个、C6-77个),在X线监视下行颈前经皮穿刺,将直径400μm的光导纤维导入病损椎间盘,采用波长1060nm的ND:YAG激光,输出功率15W,发射1s,间隔5s,对髓核进行汽化、减压。根据患者年龄、椎间盘病损程度以及对热效应的反应确定照射剂量,照射剂量为360~1100J。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平均8个月(3~15个月)。疗效评估结果为优16例(50%)、良8例(25%)、可4例(12.5%)、差4例(12.5%)。有效率87.5%,优良率75%。各种症状的缓解率分别为颈肩痛80.7%,上肢根性放射痛84.2%,颈髓压迫症60%,颈性眩晕78.5%。无并发症发生。结论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能有效地缓解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和体征,操作简便、安全、损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应用 并发症 颈椎间盘突出症 减压术 经皮 患者 照射剂量 椎间盘病 症状 确诊
原文传递
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43
19
作者 闫德强 谢志军 +5 位作者 于有德 李炳辉 常西海 孙立民 张汉瑜 范志强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657-661,共5页
目的探讨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定位定向方法.方法设计椎体平面固定架,用游标卡尺、角度计和标本涂钡X线片对40具成人颈椎干燥标本进行解剖学观测.内容包括:椎弓根高度、宽度、轴线长度、轴线角度,上下关节突间侧凹的深度及存在率,椎弓... 目的探讨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定位定向方法.方法设计椎体平面固定架,用游标卡尺、角度计和标本涂钡X线片对40具成人颈椎干燥标本进行解剖学观测.内容包括:椎弓根高度、宽度、轴线长度、轴线角度,上下关节突间侧凹的深度及存在率,椎弓根上下切迹、关节面、椎弓后上缘与椎体上平面的垂直高度及关节突后平面角度.结果C2~C7上下关节突间侧凹的存在率为100%.颈椎弓根完全可以接受直径3.5 mm、长28 mm的螺钉内固定;椎弓根在椎体平面上的外展角C1为20°,C2上为25°、下为44°,C3~C5为45°~47°,C6、C7为40°.除寰枢椎外,颈椎弓根后结构、关节突间侧凹对应椎弓根轴线.椎弓根的指向与关节突后平面角度密切相关:椎弓后上缘高度线、关节突后平面和椎体上平面三者之间形成前后两个180°互补角,前角大于90°时椎弓根指向前下方,小于90°时指向上终板.关节突后平面的平均角度C3为-2.30°+1.82°,C4为2.32°+1.98°,C5为2.42°±1.87°,C6为2.36°±1.56°,C7为15.22°+2.68°.进钉点在C1为后弓缘与上关节突后突尖中垂线的交点,C2为上椎弓根外缘矢状线与下关节突上缘水平线交点,C3~C7为垂直于关节突后平面的椎弓后上缘水平线与关节突间侧凹外缘的矢状线交点.结论关节突间侧凹、侧块后平面及椎弓后上缘,三者具有直角定位定向的解剖学特征,标志显著,术中无须过多显露,容易寻找,定位准确,可为临床提供一种既经椎弓根又与终板平行的定位定向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弓根螺钉 内固定 解剖学 研究
原文传递
34例颈椎前路手术早期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被引量:51
20
作者 王惠琴 汪四花 林芬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887-889,共3页
报告了34例40例次颈椎前路手术早期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本组发生入路相关并发症12例次,经过及时巡视、严密观察,使患者得到了及时的处理;发生减压相关并发症7例次,通过观察肢体感觉活动、引流液的量及色的变化后及时发现了问题,并给予... 报告了34例40例次颈椎前路手术早期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本组发生入路相关并发症12例次,经过及时巡视、严密观察,使患者得到了及时的处理;发生减压相关并发症7例次,通过观察肢体感觉活动、引流液的量及色的变化后及时发现了问题,并给予妥善处理;发生植骨相关并发症16例次,通过对吞咽、切口情况的观察,配合医生做好输液及抗生素的应用,适当延长卧床时间和加强颈部制动的护理,16例均康复出院;发生其他并发症5例,经过加强呼吸道管理、针对患者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处理后,5例患者中1例转监护室,另4例病情及时得到了控制。认为及时巡视、严密观察、加强呼吸道管理、重视并听取患者主诉、针对患者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处理,是防治、减少颈椎前路手术并发症、促进康复的有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手术并发症 手术后护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6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