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医整脊手法及牵引治疗187例青年颈椎失衡综合征前后X线分析 被引量:30
1
作者 王庆甫 时宗庭 +9 位作者 黄沪 杜春林 李俊海 陈兆军 陈黎明 祁印泽 马玉峰 殷岳杉 阿迪力江 张雷 《中国骨伤》 CAS 2013年第1期19-23,共5页
目的:观察青年颈椎失衡综合征中医整脊治疗前后X线变化,论证中医整脊手法对早期青年颈椎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3月至2011年2月,从北京中医药大学在校大学生中筛选出187例青年颈椎失衡综合症患者,年龄19~22岁,平均21岁。完全随机... 目的:观察青年颈椎失衡综合征中医整脊治疗前后X线变化,论证中医整脊手法对早期青年颈椎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3月至2011年2月,从北京中医药大学在校大学生中筛选出187例青年颈椎失衡综合症患者,年龄19~22岁,平均21岁。完全随机分为整脊组94例,男40例,女54例;牵引组93例,男42例,女51例。分别给予整脊和牵引治疗3周,每周3次。第3周治疗后,收集X线资料,比较治疗前后X线资料。结果:①整脊组治疗前曲度异常57例、棘突位置改变45例、角位移44例、椎体滑移15例、Ruth Jackson线交点前屈改变70例、后伸改变47例;治疗后曲度异常35例、棘突位置改变24例、角位移18例、椎体滑移3例、Ruth Jackson线交点前屈改变41例、后伸改变33例;X线测量指标:颈椎曲度由治疗前(7.070±4.629)°改善至治疗后(7.660±4.156)°、角位移由治疗前(13.790±2.590)°改善至治疗后(11.050±2.560)°、椎体滑移由治疗前(3.770±0.350)mm改善至治疗后(3.160±0.485)mm。整脊组治疗改善以椎体滑移及角位移变化明显,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牵引组治疗前曲度异常60例、棘突位置改变39例、角位移39例、椎体滑移15例、Ruth Jackson线交点前屈改变70例、后伸改变47例;治疗后牵引组曲度异常50例、棘突位置改变29例、角位移17例、椎体滑移3例、Ruth Jackson线交点前屈改变41例、后伸改变33例;X线测量指标:颈椎曲度由治疗前(5.590±4.639)°改善至治疗后(5.990±4.330)°、角位移由治疗前(13.360±2.064)°改善至治疗后(11.210±1.872)°、椎体滑移由治疗前(3.790±0.339)mm改善至治疗后(3.480±0.332)mm。牵引组治疗改善以椎体滑移及角位移变化明显,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①青年颈椎失衡综合征病名能反映青年颈椎问题病理变化。②X线上颈椎应力点、角位移、椎体滑移、曲度变直、棘突位置改变证实青年颈椎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关节不稳定型 正骨手法 牵引术 X线 青年
下载PDF
颈椎病颈曲改变对神经根与椎动脉的影响及手法治疗临床观察 被引量:9
2
作者 韦贵康 韦坚 +4 位作者 周红海 周宾宾 陈锋 黄荣 李新姣 《中西医结合学报》 CAS 2003年第4期259-261,共3页
目的 观察颈椎病颈曲改变对神经根和椎动脉的影响以及手法治疗的疗效。方法 选择伴有颈曲改变的颈椎病患者 6 0例 ,无颈曲改变的颈椎病患者 6 0例 ,健康人 6 0名 ,分别进行临床调查 ,并对颈椎病组进行手法治疗 ,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目的 观察颈椎病颈曲改变对神经根和椎动脉的影响以及手法治疗的疗效。方法 选择伴有颈曲改变的颈椎病患者 6 0例 ,无颈曲改变的颈椎病患者 6 0例 ,健康人 6 0名 ,分别进行临床调查 ,并对颈椎病组进行手法治疗 ,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颈曲改变对神经根、椎动脉均有影响 ,手法治疗可获得较好的疗效。结论 伴有颈曲改变的颈椎病 ,其病因、病程、病情均有一定特点 ,对神经根和椎动脉有一定的影响 ,手法治疗需有一定的选择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颈曲 神经根 椎动脉 手法治疗 诊断
下载PDF
牵引配合经筋推拿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4
3
作者 龚星军 马文央 王倩芬 《中医正骨》 2011年第3期16-18,共3页
目的:观察牵引配合经筋推拿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196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98例。治疗组采用牵引配合经筋推拿治疗,对照组采用牵引结合特定电磁波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对比2组患者的疗效。结... 目的:观察牵引配合经筋推拿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196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98例。治疗组采用牵引配合经筋推拿治疗,对照组采用牵引结合特定电磁波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对比2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150,P=0.000)。结论:牵引配合经筋推拿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移位 颈椎 牵引术 推拿 脊柱
下载PDF
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被引量:13
4
作者 刘建航 陈道云 +2 位作者 黄勇 徐志为 李锦威 《中医正骨》 2016年第1期28-30,共3页
目的:评价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以"头痛"与"颈源性"与"手法"与"随机对照"为中文检索词,以headache AND cervical AND manipulation AND randomized controlled为英文检索词,通... 目的:评价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以"头痛"与"颈源性"与"手法"与"随机对照"为中文检索词,以headache AND cervical AND manipulation AND randomized controlled为英文检索词,通过计算机在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学术期刊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及Pub Med数据库检索2005年1月至2015年10月所有的相关文献。利用Revman 5.2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索出文献120篇,经过筛选最终纳入7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文献,共涉及561例患者,均为中文文献。漏斗图显示不存在发表偏倚。纳入的7篇文献均最终进行了2组间显效率的比较,各研究结果之间具有同质性(I2=0%,P=0.630)。手法组的显效率高于对照组(药物、牵引、中频电疗、低周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7.430,P=0.000;OR=4.140,95%CI(2.85,6.02)]。结论: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优于药物、牵引、中频电疗和低周波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颈源性头痛 推拿 脊柱 META分析
下载PDF
石氏伤科颈椎定位旋转扳法的动力学参数在体测量 被引量:12
5
作者 邓真 王辉昊 +3 位作者 王宽 沈知彼 陈威烨 詹红生 《中医正骨》 2018年第3期17-21,共5页
目的:探讨石氏伤科颈椎定位旋转扳法动力学参数的特征及各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招募34名无明显手法治疗禁忌证的健康志愿者,男29名、女5名,年龄(22.30±4.60)岁。由同一位操作者分别对所有受试者进行石氏伤科颈椎定位(C_5棘突... 目的:探讨石氏伤科颈椎定位旋转扳法动力学参数的特征及各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招募34名无明显手法治疗禁忌证的健康志愿者,男29名、女5名,年龄(22.30±4.60)岁。由同一位操作者分别对所有受试者进行石氏伤科颈椎定位(C_5棘突)旋转扳法操作,左右两侧各操作1次。手法操作前,分别在受试者C_5棘突两侧和双侧颏结节处粘贴测力片。采用Runinsense运动力学测量系统记录测定的力-时间曲线图,通过分析力-时间曲线图获取预载荷、载荷峰值、扳动力、扳动时间和施术时间等动力学参数。结果:34名受试者全部完成试验,未发生不良事件。左右两侧施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 362.65±559.28)ms,(2 403.24±645.33)ms,t=3.591,P=0.631]。C_5棘突左侧的预载荷、扳动力均大于右侧[(7.84±4.03)kg,(6.42±3.20)kg,t=3.374,P=0.042;(6.93±3.21)kg,(6.90±2.36)kg,t=3.363,P=0.049];C_5棘突两侧的载荷峰值、扳动时间比较,两侧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4.78±4.78)kg,(13.33±4.50)kg,t=3.202,P=0.069;(159.12±34.50)ms,(148.82±33.00)ms,t=3.271,P=0.056]。左侧颏结节处的载荷峰值、扳动力均大于右侧[(7.68±2.90)kg,(6.68±2.82)kg,t=3.025,P=0.034;(4.49±2.10)kg,(3.42±2.03)kg,t=3.403,P=0.017],扳动时间小于右侧[(165.59±33.59)ms,(182.94±55.21)ms,t=3.786,P=0.025];双侧颏结节处的预载荷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18±1.29)kg,(3.27±1.30)kg,t=3.423,P=0.067]。C_5棘突左侧的扳动时间比右侧颏结节处的扳动时间短(t=3.356,P=0.042),C_5棘突右侧的扳动时间比左侧颏结节处的扳动时间短(t=3.307,P=0.038)。左侧颈椎定位旋转扳法操作时,C_5棘突左侧的预载荷与载荷峰值呈正相关(r=0.747,P=0.000);载荷峰值与扳动力呈正相关(r=0.551,P=0.003);C_5棘突左侧其他动力学参数相互之间均不存在直线相关关系。右侧颏结节处的预载荷与载荷峰值、扳动力均呈正相关(r=0.756,P=0.001;r=0.413,P=0.023);载荷峰值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手法 整骨 扳法 动力学
下载PDF
仰卧位拔伸整复手法与针刺治疗颈椎病的对比临床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陈威 陈东煜 +1 位作者 吴耀持 詹红生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CAS 2007年第9期23-25,共3页
目的:评价仰卧位拔伸整复手法和针刺治疗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参照临床流行病学/DME原则,纳入符合既定标准的颈椎病患者220例,分为手法治疗组和针刺治疗组,其中治疗组为120例,对照组为100例。手法治疗组采用仰卧位拔伸整复手法进行治疗,... 目的:评价仰卧位拔伸整复手法和针刺治疗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参照临床流行病学/DME原则,纳入符合既定标准的颈椎病患者220例,分为手法治疗组和针刺治疗组,其中治疗组为120例,对照组为100例。手法治疗组采用仰卧位拔伸整复手法进行治疗,针刺治疗组采用在颈部的压痛点作针刺治疗,留针30min。对颈椎病的总体疗效和临床症状体征的积分进行治疗前后比较和组间比较。结果:手法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7.75%,针刺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0%,手法治疗对于颈部活动受限、颈项痛、头痛、头晕、上肢麻木、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耳聋症状均有明显改善(P<0.01),针刺治疗对颈部活动受限、颈项痛、头痛、头晕、上肢麻木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仰卧位拔伸整复手法和针刺治疗颈椎病有良好的疗效,可以明显改善颈项酸痛和上肢麻木等临床症状和体征,恢复患者的日常工作、生活能力。手法能够缓解颈部软组织痉挛,有助于颈部内外平衡的重建。手法可以调节椎体活动节段的对应关系,并松解椎体小关节的粘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治疗 手法 针刺 临床评价
下载PDF
针刺配合手法治疗“脑外伤后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罗建昌 郎伯旭 金灵青 《中医正骨》 2014年第7期13-16,共4页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手法治疗"脑外伤后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探讨"脑外伤后综合征"的发病原因。方法:将符合要求的191例脑外伤后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95例,对照组96例。观察组采用针刺风池穴、风府穴、大椎穴和...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手法治疗"脑外伤后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探讨"脑外伤后综合征"的发病原因。方法:将符合要求的191例脑外伤后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95例,对照组96例。观察组采用针刺风池穴、风府穴、大椎穴和"项四花穴",配合改良的冯氏旋转复位手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观察2组患者的椎动脉血流速度和精神状态,并于治疗结束2个月后采用《神经病学》中脑外伤后综合征的疗效标准评定患者的临床综合疗效。结果:1椎动脉血流速度。治疗前2组患者左侧椎动脉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1.24±6.63)cm·s-1,(40.68±7.76)cm·s-1,t=0.541,P=0.589;(17.24±4.41)cm·s-1,(16.68±4.06)cm·s-1,t=0.922,P=0.358)];治疗后2组患者左侧椎动脉收缩期和舒张期血流速度均增大(t=21.930,P=0.000;t=32.298,P=0.000;t=9.645,P=0.000;t=7.640,P=0.000);治疗后观察组左侧椎动脉收缩期和舒张期血流速度均大于对照组[(55.72±9.29)cm·s-1,(47.67±7.22)cm·s-1,t=6.685,P=0.000;(21.92±6.43)cm·s-1,(19.61±5.58)cm·s-1,t=2.644,P=0.009]。治疗前2组患者右侧椎动脉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2.98±7.33)cm·s-1,(41.76±7.46)cm·s-1,t=0.753,P=0.415;(18.05±5.38)cm·s-1,(17.75±5.63)cm·s-1,t=0.487,P=0.627];治疗后2组患者右侧椎动脉收缩期和舒张期血流速度均增大(t=19.457,P=0.000;t=30.621,P=0.000;t=13.271,P=0.000;t=3.357,P=0.002);治疗后观察组右侧椎动脉收缩期和舒张期血流速度均大于对照组[(56.84±8.43)cm·s-1,(47.73±7.68)cm·s-1,t=11.254,P=0.000;(22.76±7.16)cm·s-1,(19.82±5.58)cm·s-1,t=4.165,P=0.001]。2精神状态。2组患者治疗前90项症状清单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71,P=0.639);治疗后2组患者的评分均降低[(169.07±28.23)分,(133.17±24.05)分,t=37.861,P=0.000;(171.05±29.84)分,(144.79±25.17)分,t=21.355,P=0.000];观察组治疗后评分低于对照组(t=3.273,P=0.001)。3临床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震荡后综合征 颈椎 针刺疗法 正骨手法 治疗 临床研究性
下载PDF
颈椎定位旋转扳法对不同曲度颈椎内部结构应力的影响 被引量:11
8
作者 沈知彼 王辉昊 +3 位作者 王宽 邓真 陈威烨 詹红生 《中医正骨》 2018年第3期8-12,共5页
目的:观察颈椎定位旋转扳法对不同曲度颈椎内部结构应力的影响。方法:基于可靠的正常颈椎有限元模型(正常模型),结合1例颈椎曲度变直患者和1例颈椎反弓患者的颈椎CT图像,建立曲度变直颈椎有限元模型(变直模型)和反弓颈椎有限元模型(反... 目的:观察颈椎定位旋转扳法对不同曲度颈椎内部结构应力的影响。方法:基于可靠的正常颈椎有限元模型(正常模型),结合1例颈椎曲度变直患者和1例颈椎反弓患者的颈椎CT图像,建立曲度变直颈椎有限元模型(变直模型)和反弓颈椎有限元模型(反弓模型)。模拟右侧颈椎定位旋转扳法,分别加载于正常模型、变直模型和反弓模型,观察3种模型椎间盘、韧带、关节软骨和终板的应力特征。结果:(1)颈椎椎间盘应力分布。正常模型椎间盘应力主要集中于C_(6~7)和C_7T_1椎间盘右侧纤维环,变直模型椎间盘应力主要集中于C_(2~3)椎间盘左侧纤维环,反弓模型椎间盘应力主要集中于C_(2~3)、C_(3~4)、C_(4~5)椎间盘右侧纤维环;3种模型椎间盘最高应力均集中于下段颈椎椎间盘纤维环,其中正常模型最高应力集中于C_6~C_7右侧钩椎关节处,变直模型和反弓模型最高应力集中区域分别为C_7~T_1左侧钩椎关节处和C_5~C_6左侧钩椎关节处;反弓模型椎间盘最高应力值最大,变直模型次之,正常模型最小。(2)颈椎主要韧带应力分布。正常模型韧带应力主要集中于C_2~C_3、C_3~C_4、C_4~C_5双侧关节囊韧带及横韧带,最高应力集中于C_3~C_4右侧关节囊韧带;变直模型韧带应力主要集中于寰枕后韧带、前纵韧带(寰枕节段)、横韧带,最高应力集中于齿突尖韧带;反弓模型韧带应力主要集中于下颈段右侧关节囊韧带、上颈段左侧关节囊韧带、横韧带,最高应力集中于寰枕后韧带。(3)颈椎关节软骨应力分布。3种模型关节软骨应力均主要集中于寰枕关节两侧,最高应力均集中于寰枢关节软骨,正常模型和反弓模型应力主要集中区域、最高应力集中区域位于右侧,变直模型应力主要集中区域、最高应力集中区域位于左侧;反弓模型关节软骨最高应力值最大,变直模型次之,正常模型最小。(4)颈椎终板应力分布。正常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手法 整骨 扳法 应力 物理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颈椎管侧弯实验形态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8
9
作者 李义凯 钟世镇 《解剖与临床》 1997年第3期98-100,共3页
目的:观察脊柱颈段侧屈时椎管内解剖结构及容积变化的规律。方法:在新鲜尸体的颈椎上,采用液体石蜡椎管灌注法和直接观察。结果:侧弯运动时,上颈椎向侧弯方向倾斜,并将髓核向对侧挤移,致使对侧下位神经根受到明显的牵拉。结论:侧弯(旋转... 目的:观察脊柱颈段侧屈时椎管内解剖结构及容积变化的规律。方法:在新鲜尸体的颈椎上,采用液体石蜡椎管灌注法和直接观察。结果:侧弯运动时,上颈椎向侧弯方向倾斜,并将髓核向对侧挤移,致使对侧下位神经根受到明显的牵拉。结论:侧弯(旋转)伴有一定程度的旋转(侧弯),行颈部推拿术治疗时应避免过度侧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管 形态学变化 临床意义 治疗 观察 侧弯 神经根 颈段 牵拉 椎管内
下载PDF
青少年颈椎病临床特征、X线特点及诊疗对策探讨 被引量:7
10
作者 柯尊华 党博 +1 位作者 郭发元 王静怡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CAS 2014年第12期10-12,共3页
目的:通过对138例15~30岁青少年颈椎病患者临床特征及颈椎X片的分析,探讨诊疗对策。方法:统计临床症状和体征;均行DR-X线摄影机摄颈椎正位、中立位侧位、张口位平片检查,按照颈椎病诊断标准测量分析。结果:本组临床症状体征以颈型、... 目的:通过对138例15~30岁青少年颈椎病患者临床特征及颈椎X片的分析,探讨诊疗对策。方法:统计临床症状和体征;均行DR-X线摄影机摄颈椎正位、中立位侧位、张口位平片检查,按照颈椎病诊断标准测量分析。结果:本组临床症状体征以颈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为主;本组X片改变以颈椎小关节的紊乱引起颈椎失稳为主,以曲度的变直/反曲和椎体的轻度旋转错位为最突出的表现。结论:青少年颈椎病的眩晕/头晕症状与交感神经激惹引起椎动脉痉挛有关;青少年颈椎病是一种心身疾病;因X片特点是脊柱在水平、垂直、及旋转3D空间的复杂错位,故手法复位应是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但扳法的应用需谨慎;中药的治疗不仅需要舒筋活络、活血通脉,还须注意对情志的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颈椎病 X片 颈椎失稳 手法复位
原文传递
前路切开复位治疗下颈椎关节交锁的系统评价与荟萃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寅 王彦金 +3 位作者 郝宇鹏 陈勤 杨磊 周英杰 《脊柱外科杂志》 2024年第1期46-53,共8页
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是由屈曲牵张及旋转暴力造成的一种急性脊柱损伤,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与死亡率,临床多需手术治疗[1-2]。目前,下颈椎关节交锁的手术复位方式主要有前路切开复位、后路切开复位和前后路联合复位,其中前路切开复... 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是由屈曲牵张及旋转暴力造成的一种急性脊柱损伤,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与死亡率,临床多需手术治疗[1-2]。目前,下颈椎关节交锁的手术复位方式主要有前路切开复位、后路切开复位和前后路联合复位,其中前路切开复位具有手术创伤小、神经损伤风险低、并发症少及颈椎矢状位平衡保持好等优点,被更多地运用于临床[2-3],然而前路切开复位也存在术中复位困难、术后易融合失败等问题,一直被临床医师所关注[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脱位 脊柱骨折 手法 骨科 外科手术 荟萃分析
下载PDF
颈椎定点旋转手法运动学及相关个体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周红海 苏少亭 +2 位作者 秦明芳 陆延 田君明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CAS 2018年第12期24-29,共6页
目的:研究颈椎定点旋转手法操作的在体运动学参数并进行初步分析验证,并在患者颈椎正侧位+开口位X线片上测量相关个体参数指标,分析其对颈椎定点旋转手法的影响,从而增加手法操作的科学性与规范性。方法:手法操作前在患者X线片测量相关... 目的:研究颈椎定点旋转手法操作的在体运动学参数并进行初步分析验证,并在患者颈椎正侧位+开口位X线片上测量相关个体参数指标,分析其对颈椎定点旋转手法的影响,从而增加手法操作的科学性与规范性。方法:手法操作前在患者X线片测量相关个体参数(寰椎前后弓长度、枢椎前后长度、寰椎前弓宽度、枢椎宽度、寰椎倾斜角、枢椎倾斜角、寰椎椎弓根高度、枢椎椎弓根高度、齿状突横经、寰枢关节最大纵径);采用运动捕捉系统获取30例诊断为寰枢关节紊乱的患者在接受颈椎定点旋转手法治疗过程中相关运动学参数(前屈角度、侧屈角度、旋转角度、再扳旋角度差),再分析不同患者个体骨性结构参数的差异对定点旋转手法的影响。结果:1)初步获得颈椎定点旋转手法相关参考数值:前屈角度35.69°±4.09°,侧屈角度34.94°±3.47°,旋转角度31.12°±2.76°,再扳旋角度差4.50°±1.05°,操作者左、右手施展颈椎定点旋转手法过程中的运动学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枢椎倾斜角是前屈角度的重要影响因素;寰椎前后弓长度、枢椎椎弓根高度是侧屈角度的重要影响因素;寰枢关节纵径、枢椎倾斜角、枢椎前后长度是旋转角度的重要影响因素;寰椎前后弓长度是再旋转角度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颈椎定点旋转手法是集合前屈、侧屈、旋转为一体的复合动作,同一施术者左右手操作无差异,不同患者的个体参数会影响该手法操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定点旋转手法 寰枢关节 运动学 个体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全麻下手法复位严重颈椎骨折脱位联合前后路手术1例报道并文献回顾 被引量:1
13
作者 宋月鹏 施新革 +3 位作者 胡巍然 马浩浩 邢帅 吴肖南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3年第1期64-67,共4页
患者,男,34岁,以“高空坠落致四肢瘫痪6 h余”为主诉于2020年7月23日晚入院。6 h前从高6 m处高压线触电后坠落致四肢感觉活动障碍,无意识障碍。至当地医院予以对症处理后,由救护车转运至我院就诊。体格检查:神志模糊,精神差,双侧瞳孔等... 患者,男,34岁,以“高空坠落致四肢瘫痪6 h余”为主诉于2020年7月23日晚入院。6 h前从高6 m处高压线触电后坠落致四肢感觉活动障碍,无意识障碍。至当地医院予以对症处理后,由救护车转运至我院就诊。体格检查:神志模糊,精神差,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2.5 mm,对光反射迟钝,颈部颈托外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骨折 脱位 正骨手法 麻醉 全身
下载PDF
中上段颈椎推拿治疗早期胸廓出口综合征的临床观察与探讨 被引量:5
14
作者 林梓凌 林应强 黄学员 《中国骨伤》 CAS 2006年第9期556-557,共2页
目的:观察和探讨推拿手法治疗中上段颈椎早期胸廓出口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36例,男9例,女27例;年龄24~65岁,平均48岁.左侧25例,右侧11例.病程1周~8个月,平均6周.36例均进行中上段颈椎推拿手法治疗.结果:根据Wood等提出的疗... 目的:观察和探讨推拿手法治疗中上段颈椎早期胸廓出口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36例,男9例,女27例;年龄24~65岁,平均48岁.左侧25例,右侧11例.病程1周~8个月,平均6周.36例均进行中上段颈椎推拿手法治疗.结果:根据Wood等提出的疗效评价标准,1个疗程内优8例,良15例,可9例,差4例,优良率64%,有效率89%;2个疗程内优15例,良15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83%,有效率95%.结论:应用中上段颈椎推拿手法治疗早期胸廓出口综合征,疗程短,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廓出口综合征 颈椎 骨科手法
下载PDF
颈椎的应用解剖与颈椎的手法 被引量:4
15
作者 贺俊民 《中国骨伤》 CAS 2004年第12期760-761,共2页
关键词 颈椎病 应用解剖 手法 胸椎 头颅 脊柱 损伤 相对 活动 联系
下载PDF
手法配合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少杰 丁建中 《中国骨伤》 CAS 2003年第5期283-284,共2页
关键词 手法 颈椎牵引 治疗 椎动脉型颈椎病 疗效
下载PDF
穴位注射配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被引量:3
17
作者 木荣华 《中国骨伤》 CAS 2002年第7期438-439,共2页
关键词 穴位注射 手法 治疗 椎动脉型颈椎病
下载PDF
健康成人颈椎棘突偏歪的X线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韩同坤 吴科 刘元辉 《中医正骨》 2021年第3期6-8,共3页
目的:研究健康成人颈椎棘突偏歪情况,探讨颈椎棘突偏歪与椎体旋转的关系。方法:选取100例健康成人的颈椎正位X线片。男59例,女41例。年龄21~53岁,中位数35岁。按照Nash-Moe法评定,椎体旋转度均为Neutral级。观察颈椎正位X线片上C_(2)~C_... 目的:研究健康成人颈椎棘突偏歪情况,探讨颈椎棘突偏歪与椎体旋转的关系。方法:选取100例健康成人的颈椎正位X线片。男59例,女41例。年龄21~53岁,中位数35岁。按照Nash-Moe法评定,椎体旋转度均为Neutral级。观察颈椎正位X线片上C_(2)~C_(7)棘突偏歪情况。结果:100例受检者共600椎,其中566椎棘突无偏歪、34椎棘突偏歪。棘突偏歪的34椎中,棘突左偏13椎、棘突右偏21椎。C_(2)棘突偏歪3椎(棘突左偏2椎、棘突右偏1椎)、C_(3)棘突偏歪7椎(棘突左偏3椎、棘突右偏4椎)、C_(4)棘突偏歪6椎(棘突左偏2椎、棘突右偏4椎)、C_(5)棘突偏歪3椎(棘突左偏1椎、棘突右偏2椎)、C_(6)棘突偏歪10椎(棘突左偏3椎、棘突右偏7椎)、C_(7)棘突偏歪5椎(棘突左偏2椎、棘突右偏3椎)。不同节段颈椎棘突偏歪率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610,P=0.251)。不同节段颈椎棘突偏歪方向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76,P=0.916)。结论:健康成人的颈椎存在一定比例的棘突偏歪,临床不能以单纯的棘突偏歪来判断颈椎有无旋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成年人 棘突 推拿 脊柱 椎体旋转 放射摄影术
下载PDF
点穴按摩结合颈椎整复手法治疗青少年近视
19
作者 裴珣 《智慧健康》 2019年第14期65-66,69,共3页
作者展示了近期治疗青少年近视的统计结果和鉴别真假近视的方法。阐明了根据近视的不同程度,应用中医理论辨证点穴。详述了点穴按摩结合颈椎整复手法治疗近视的具体施术,抹、点、揉、振、挤、拨、捏、掐、扳等不同手法的方式、方法和注... 作者展示了近期治疗青少年近视的统计结果和鉴别真假近视的方法。阐明了根据近视的不同程度,应用中医理论辨证点穴。详述了点穴按摩结合颈椎整复手法治疗近视的具体施术,抹、点、揉、振、挤、拨、捏、掐、扳等不同手法的方式、方法和注意事项。讲述了点穴按摩结合颈椎整复手法的操作要领,调整了上段颈椎和牵拉环枕筋膜,改善了颈部动脉对颅脑的供应,从而加快眼球周围的新陈代谢,提高和巩固了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青少年近视 点穴按摩 颈椎整复手法 疗效
下载PDF
正骨手法对颈性失眠患者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及体动记录仪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21
20
作者 覃一珏 陈曦 +2 位作者 黄进 郭全 覃光地 《中医药导报》 2017年第12期60-62,65,共4页
目的:观察正骨手法对颈性失眠患者PSQI及体动记录仪指标的影响。方法:将60例颈性失眠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普通手法松解颈部肌肉,治疗组采用手法正骨,观察指标为颈椎病症状和体征积分,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 目的:观察正骨手法对颈性失眠患者PSQI及体动记录仪指标的影响。方法:将60例颈性失眠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普通手法松解颈部肌肉,治疗组采用手法正骨,观察指标为颈椎病症状和体征积分,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及体动记录仪指标。结果:治疗组患者PSQI指数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应用、日间功能障碍、PSQI总分及体动记录仪AST、AWT、SE、SB、MAS、FI指标的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PSQI指数入睡时间指标及体动记录仪AS、WB指标的改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骨手法能有效改善颈性失眠患者睡眠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性失眠 正骨手法 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 体动记录仪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