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路寰枢椎融合术后颈椎矢状面参数变化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8
1
作者 刘少强 黄清奇 +5 位作者 齐强 梁珪清 陈伟 刘伯龄 王华锋 陈齐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36-342,共7页
目的:测量后路寰枢椎融合手术对颈椎矢状面参数的变化,并对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评估。方法:回顾性研究2015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寰枢椎脱位病例18例,男8例,女10例,年龄25~72岁,平均49.6±13.7岁。所有寰枢椎脱位患者均行单纯后路复... 目的:测量后路寰枢椎融合手术对颈椎矢状面参数的变化,并对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评估。方法:回顾性研究2015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寰枢椎脱位病例18例,男8例,女10例,年龄25~72岁,平均49.6±13.7岁。所有寰枢椎脱位患者均行单纯后路复位C1~C2固定融合术,随访时间为5~17个月,平均7.4±3.7个月。测量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枕颈角(C0~C2角)、下颈椎前凸角(C2~C7角)、颈椎前凸角(C0~C7角)、颈椎矢状面轴向垂直距离(C2-C7 sagittal vertical axis,C2-C7 SVA)、C1~C2角、T1倾斜角(T1 slope,T1S)、颈部倾斜角(neck tilt,NT)和胸廓入口角(thoracic inlet angle,TIA)等颈椎矢状面参数。在末次随访时,术后C2~C7角比术前减小的病例归为下颈椎前凸曲度减小组(5例),而术后C2~C7角比术前增加或不变的病例纳入下颈椎前凸曲度增加组(13例)。采用卡方检验做下颈椎前凸曲度减小与性别、年龄(以60岁为界限)、术前T1S(以25°为界限)、术前C2-C7 SVA(以15mm为界限)、术前TIA(以70°为界限)、术前C2-C7角(以20°为界限)、术前C0-C2角(以20°为界限)、术前C0-C7角(以45°为界限)和术后C1-C2角(以20°为界限)等临床因素相关性的单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对术后下颈椎前凸曲度减小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C0~C2角分别为21.6°±16.4°和28.3°±8.6°、C2~C7角分别为15.3°±12.9°和16.4°±11.1°、C0~C7角分别为36.8°±19.7°和44.9°±13.2°、C1~C2角分别为12.4°±17.6°和17.5°±7.3°、C2~C7 SVA分别为13.4±14.7mm和15.1±11.7mm、T1S分别为22.8°±8.2°和23.5°±7.3°、NT分别为50.8°±9.5°和51.9°±8.9°、TIA分别为73.6°±11.1°和75.4°±10.0°,以上这些颈椎矢状面参数在术前与末次随访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两组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的颈椎矢状面参数进行比较,前凸减小组的术前C2~C7角明显大于前凸增加组(27.6°±10.5° vs 1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融合 下颈椎前凸曲度 矢状面平衡 因素分析
下载PDF
不同颈椎前路手术治疗颈椎病对颈椎矢状面平衡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黄定安 汪颖峰 +2 位作者 詹文豪 胡鸣 李毅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6期554-556,共3页
目的:研究3种不同颈椎前路手术方式治疗颈椎病对颈椎矢状面平衡的影响。方法:收集黄山市人民医院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的40例患者,并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单节段颈椎前路椎间盘减压椎间融合术(ACDF)组、单节段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融... 目的:研究3种不同颈椎前路手术方式治疗颈椎病对颈椎矢状面平衡的影响。方法:收集黄山市人民医院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的40例患者,并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单节段颈椎前路椎间盘减压椎间融合术(ACDF)组、单节段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融合术(ACCF)组以及双节段颈椎前路椎间盘减压椎间融合术(dACDF)组,通过收集影像学数据对比分析手术前后颈椎矢状面平衡参数变化情况。结果:一般资料对比分析数据显示,3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CCF组、ACDF组的术后3 d及末次随访的C2-7Cobb参数均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DF组的术后3 d及末次随访的SVA值均较ACCF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节段ACDF及ACCF能够在手术后立即改善并维持颈椎前凸角。3种手术方式都能很好地维持术后颈椎矢状面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前路手术 颈椎病 颈椎矢状面平衡
下载PDF
颈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联合单侧侧块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无放射影像异常脊髓损伤的疗效与对颈椎矢状面平衡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邹玉彬 路磊 +3 位作者 吴冰 何勇 谢建新 朱大安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2年第9期897-901,共5页
目的比较颈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联合单侧侧块钉棒系统内固定与单纯颈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无放射影像异常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6—2020-06诊治的42例无放射影像异常脊髓损伤,17例采用颈后路单开门微型钛... 目的比较颈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联合单侧侧块钉棒系统内固定与单纯颈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无放射影像异常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6—2020-06诊治的42例无放射影像异常脊髓损伤,17例采用颈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联合单侧侧块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联合组),25例单纯采用颈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微型钛板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2个月疼痛VAS评分、JOA评分、NDI评分、C_(2~7)矢状面轴向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C_(2~7)Cobb角、T_(1)倾斜角(Slope)。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至少12个月的随访。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术后12个月疼痛VAS评分、JOA评分、N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C_(2~7)SVA、C_(2~7)Cobb角、T_(1)Slop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联合组C_(2~7)SVA较微型钛板组小,C_(2~7)Cobb角较微型钛板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_(1)Slop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联合单侧侧块钉棒系统内固定具有良好的保持术后颈椎矢状位面平衡效果,能维持颈椎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放射影像异常脊髓损伤 颈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内固定 钉棒系统内固定 颈椎矢状面平衡
原文传递
颈前路经椎间隙行钩椎关节松解治疗退变性颈椎后凸畸形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刘洋 孙柏峰 +4 位作者 徐辰 祁敏 沈晓龙 张科 袁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065-1071,共7页
目的:探讨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中行钩椎关节松解治疗退变性颈椎后凸畸形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月在我院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且在术中经椎间隙行钩椎关节松解治疗的41例退变性颈椎后凸畸形患者,其中... 目的:探讨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中行钩椎关节松解治疗退变性颈椎后凸畸形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月在我院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且在术中经椎间隙行钩椎关节松解治疗的41例退变性颈椎后凸畸形患者,其中男17例,女24例;年龄64.8±9.7岁。僵硬性后凸24例,非僵硬性后凸17例,对僵硬性颈椎后凸畸形患者行双侧钩椎关节切除松解。手术节段为2个节段的患者3例(C3~C4,1例;C4~C6,2例),3个节段患者28例(C3~C6,11例;C4~C7,17例),4个节段患者10例(C3~C7,10例)。术前及末次随访通过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颈痛及根性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变化。收集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颈椎X线片,测量C2~C7 Cobb角、手术节段Cobb角及C2~C7矢状位轴向垂直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手术前后神经功能及影像学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并统计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时间124~210min(162.5±28.6min),术中出血量70~200ml(121.1±34.2ml),随访时间35.5±7.7个月(24~48个月)。所有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术前JOA评分10.7±2.4分,末次随访15.6±1.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善率(75.5±27.4)%(0~100%);术前NDI为24.4±7.9分,末次随访8.7±3.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善率(65.7±21.4)%(30%~100%);术前VAS评分4.3±1.9分,末次随访1.9±1.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颈椎矢状面参数明显改善,术前颈椎整体Cobb角(C2~C7)为-16.5°±5.3°,末次随访10.2°±5.1°(P<0.05);SVA由术前33.2±13.7mm改善至末次随访时17.5±7.8mm(P<0.05);手术节段Cobb角术前为-19.8°±5.7°,末次随访为11.3°±2.2°(P<0.05)。围手术期并发症4例,颈部血肿1例,声音嘶哑1例,轻度吞咽困难2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颈椎后凸畸形 颈椎矢状位平衡参数 钩椎关节松解
下载PDF
胸廓入射角不是一个恒定的形态学参数——一项基于中国无症状人群的横断面研究
5
作者 张耕毓 唐冲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058-1063,共6页
目的胸廓入射角(TIA)被认为是一个恒定的形态学参数,其大小与体位或运动无关。但学界对于TIA与性别、年龄的关系仍存在争议。本研究旨在评估无症状的中国人群TIA与性别、年龄和颈椎矢状位平衡的相关性。方法招募400名无症状志愿者,平均... 目的胸廓入射角(TIA)被认为是一个恒定的形态学参数,其大小与体位或运动无关。但学界对于TIA与性别、年龄的关系仍存在争议。本研究旨在评估无症状的中国人群TIA与性别、年龄和颈椎矢状位平衡的相关性。方法招募400名无症状志愿者,平均年龄(49.9±14.4)岁,范围(18~85)岁。所有受试者均接受了站立式中立位颈椎侧位X线片检查。测量胸廓入口(TI)参数,包括胸廓入射角(TIA)、颈倾角(NT)和T1斜率(T1S);测量颈椎前凸(CL)、矢状垂直轴(SVA)以评估颈椎的矢状平衡。应用SPSS 27.0软件对性别、年龄、CL、SVA和TI参数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TIA、T1S、NT、SVA、CL、T1S-CL的平均值分别为(74.2°±10.1°)、(26.4°±7.0°)、(47.8°±7.8°)、(19.0 mm±9.6 mm)、(17.0°±11.4°)、(9.4°±8.6°)。男性TIA、T1S、NT、CL明显大于女性(P<0.001)。性别与TIA(r=-0.420)、年龄与TIA(r=0.370)、TIA与T1S(r=0.636)、TIA和NT(r=0.722)、TIA与SVA(r=0.225)、TIA和CL(r=0.425)几组参数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TIA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显著增加(ANOVA P<0.001),在各个年龄段中,男性受试者的TIA均大于女性受试者(P<0.001)。SVA同T1S-CL正相关(r=0.467),与其他参数相比相关性最强。TIA和CL正相关(r=0.425),TIA同T1S-CL无显著相关性(r=-0.05)。结论无症状中国人TIA平均值为(74.2°±10.1°),TIA不是一个恒定的胸廓入口参数,它随着年龄的增长或者性别为男性而增大。T1S-CL作为预测术后颈椎矢状位平衡的关键因素,其大小与TIA无关。高TIA患者可以通过增加颈椎曲度来减少颈椎矢状面失衡的发生,因此不推荐将TIA作为预测颈椎术后矢状位失衡的独立因素。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颈胸矢状面平衡提供了基线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A 胸廓入口参数 性别 年龄 颈椎矢状位平衡 颈椎
原文传递
颈椎矢状力线和颈椎间盘退变的关系 被引量:9
6
作者 杨建伟 赵杰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5期1370-1374,共5页
[目的]探讨T1倾斜角等颈椎矢状力线和颈椎间盘退变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8月~2017年8月60例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其中男25例,女35例,年龄51~68岁,平均(61.00±5.30)岁,病程5~13个月,平均(9.60±2.55)个月。所有患者拍摄... [目的]探讨T1倾斜角等颈椎矢状力线和颈椎间盘退变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8月~2017年8月60例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其中男25例,女35例,年龄51~68岁,平均(61.00±5.30)岁,病程5~13个月,平均(9.60±2.55)个月。所有患者拍摄颈椎侧位X线片以及颈椎MR,依据Pfirrmann分级评定椎间盘退变;测量矢状面位移(SVA)、颈椎前凸角(CL)、颈倾斜角(NT)、胸廓入射角(TIA)、T1倾斜角(T1S)。[结果]60例患者中按T1 S测量结果分为T1 S<25°组27例,T1S≥25°组33例,T1S<25°组C5/6和C6/7节段的颈椎椎间盘退变Pfirrmann评级显著大于T1 S≥25°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1 S与C5/6椎间盘退变分级呈负相关(R=-0.590,P<0.05),与C6/7椎间盘退变分级呈负相关(R=-0.794,P<0.05)。60例患者按椎间盘退变Pfirrmann评分分为两组,≤15分25例,>15分35例,两组间TIA、T1S和NT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5分组的CL显著大于>15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5分组的C2-7 SVA显著小于>15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L与Pfirrmann分级呈负相关(R=-0.865,P<0.05),C2~7 SVA与Pfirrmann分级呈正相关(R=0.791,P<0.05)。[结论]颈椎矢状力线与颈椎椎间盘退变相关,CL与椎间盘退变呈负相关,C2-7 SVA与椎间盘退变呈正相关,T1S与C5/6、C6/7椎间盘退变呈现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间盘退变 T_(1)倾斜角 颈椎矢状位参数
原文传递
颈椎病抑郁症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林海淋 陈奋勇 +3 位作者 王振宇 林涛涛 莫家栋 刘文革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1期1945-1949,共5页
[目的]探究颈椎临床和影像参数是否影响并预测颈椎病相关抑郁症。[方法]对2013年1月—2018年1月121例颈椎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hinese 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目的]探究颈椎临床和影像参数是否影响并预测颈椎病相关抑郁症。[方法]对2013年1月—2018年1月121例颈椎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hinese 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mental disorders-3rd edition,CCMD-3)中抑郁发作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抑郁组和非抑郁组。采用单项因素比较和二元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探索颈椎病抑郁症的危险因素。[结果]按CCMD-3诊断标准,33例诊断为抑郁发作,占27.27%;88例为非抑郁,占72.73%。抑郁组的年龄、颈椎前凸(cervical lordosis,CL)、C7倾斜角(C7 slope,C7S)、T1倾斜角(T1 slope,T1S)、颈倾角、颈椎曲度指数(cervical curvatare index,CCI)显著小于非抑郁组(P<0.05),抑郁组的VAS评分、NDI评分、颈倾角和PHQ-9评分显著大于非抑郁组(P<0.05),但是,两组间性别构成、BMI、是否吸烟、C0-C2 Cobb角、C2-7 SVA、胸廓入口角和颅倾角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多因素逻辑回归表明:高NDI评分是抑郁的危险因素(OR=3.385,P=0.003)。[结论]颈椎病患者发生抑郁可能与临床评分的影像矢状面测量指标等多因素相关,其中高NDI评分是颈椎病抑郁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抑郁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 颈椎矢状面参数 颈障碍指数
原文传递
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术前颈椎矢状位参数对术后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董敏杰 徐辰 +6 位作者 张一智 沈晓龙 曹鹏 陈华江 王新伟 刘洋 袁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106-1111,共6页
目的:分析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患者术前颈椎矢状位参数对行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患者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2月间,于我院诊断为OPLL并行颈后路单开门椎... 目的:分析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患者术前颈椎矢状位参数对行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患者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2月间,于我院诊断为OPLL并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患者共181例。统计患者年龄、性别、手术节段、术前及术后1年随访时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术前颈椎正侧位X线片测量颈椎矢状面参数包括C2-C7矢状面轴向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头部重心(center gravity of head,CGH)-C7SVA(CGH-C7 SVA)、C1-C7 SVA、T1倾斜角(T1 slope)。根据患者术后1年时JOA评分改善率采用四分法将改善最高的25%患者作为改善良好组,并将改善最差的25%患者作为改善较差组,使用单因素ANOVA和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矢状位参数指标。结果:OPLL患者术前C1-C7 SVA平均为22.5±9.6mm,C2-C7SVA平均为25.2±12.5mm,CGH-C7 SVA平均为28.9±17.6mm,术前T1 slope平均为27.3°±9.6°,术前C2-7Cobb角平均为11.8°±9.4°,平均术前JOA评分为8.7±2.5分。根据术后1年随访时JOA评分改善率进行分组后的术前颈椎矢状位参数分析,结果显示术前C1-C7 SVA、术前T1倾斜角以及术前CGH-C7 SVA(分别为P=0.048、P=0.027、P<0.01)与术后疗效密切相关。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上述相关性指标后发现,仅术前CGH-C7SVA(OR=1.654,P<0.01)为影响术后疗效的危险因素。结论:术前CGH-C7 SVA水平与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OPLL患者最终疗效密切相关,术前CGH-C7 SVA大的患者术后疗效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纵韧带骨化症 颈椎矢状面平衡参数 颈椎矢状面轴向距离 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下载PDF
无症状成人颈胸交界区脊柱矢状面参数的相关性 被引量:2
9
作者 曹斌 左玉强 +3 位作者 杜晗阳 于海泉 苏敬阳 孟浩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3期5354-5357,共4页
背景:颈胸交界区脊柱矢状面平衡不仅与全脊柱矢状面平衡相关,还与颈椎矢状面平衡相关。目的:探讨无症状成人颈胸交界区脊柱矢状面参数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体检中心行健康体检且无颈椎病相... 背景:颈胸交界区脊柱矢状面平衡不仅与全脊柱矢状面平衡相关,还与颈椎矢状面平衡相关。目的:探讨无症状成人颈胸交界区脊柱矢状面参数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体检中心行健康体检且无颈椎病相关临床症状者120名,年龄23-79岁,根据年龄分为21-40岁组、41-60岁组、61-80岁组,每组40名,均拍摄颈椎侧位DR影像,测量下面影像学参数:C2-C7矢状面轴向垂直距离、头部重心到C7椎体矢状面轴向垂直距离、胸廓入口角、颈倾角、T1倾斜角、颅倾角。结果与结论:①3组间C2-C7矢状面轴向垂直距离、头部重心到C7椎体矢状面轴向垂直距离、胸廓入口角、颈倾角、T1倾斜角、颅倾角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并且组间两两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P<0.05);胸廓入口角、颈倾角、T1倾斜角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大;②相关性分析显示胸廓入口角、颈倾角、T1倾斜角与年龄呈正相关(r=0.622,r=0.439,r=0.533,P均<0.001);胸廓入口角与T1倾斜角呈正相关(r=0.569,P<0.001);胸廓入口角、T1倾斜角均与C2-C7矢状面轴向垂直距离呈负相关(r=-0.725,r=-0.352,P均<0.001);③结果表明,无症状成人胸廓入口角、颈倾角、颅倾角、T1倾斜角呈随年龄增大而增大的趋势,且胸廓入口角、颈倾角、T1倾斜角与年龄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廓入口角 颈椎矢状面平衡 影像学 相关性 无症状 成人 DR 矢状面轴向距离
下载PDF
颈椎矢状面平衡变化对脊柱手术患者的影响
10
作者 林提金 《中外医学研究》 2022年第21期128-131,共4页
目的:探讨颈椎矢状面平衡变化对脊柱手术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9年9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进行脊柱手术的112例脊柱退行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分组,并收集一般资料,在112例患者中,高平衡组42例,低平衡... 目的:探讨颈椎矢状面平衡变化对脊柱手术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9年9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进行脊柱手术的112例脊柱退行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分组,并收集一般资料,在112例患者中,高平衡组42例,低平衡组7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给予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术前1 d与术后1个月Cobb角,术前1 d、术后1、2 d颈静脉脑氧饱和度(SjvO),术后3个月颈椎功能。结果:两组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平衡组术中总输液量多于低平衡组,术后住院时间长于低平衡组(P<0.05)。术后1个月,两组Cobb角均大于术前1 d,低平衡组Cobb角大于高平衡组(P<0.05)。术后1、2 d,低平衡组的SjvO值均高于高平衡组(P<0.05)。低平衡组术后3个月颈椎功能优良率为98.6%,显著高于高平衡组的88.1%(P<0.05)。结论:颈椎矢状面平衡变化能影响脊柱手术患者的预后,低平衡状态不会影响患者脑氧饱和度,改善Cobb角,从而提高患者术后颈椎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矢状面平衡 脊柱手术 脑氧饱和度 COBB角 颈椎功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