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椎不稳致交感型颈椎病的诊断和治疗 被引量:113
1
作者 于泽生 刘忠军 党耕町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82-284,T001,共4页
目的 探讨交感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及有效的治疗方法。 方法 回顾了 1989~ 1998年应用颈前路间盘切除加植骨融合术治疗的交感型颈椎病患者 18例 ;分析了患者术前及术后颈椎伸、屈侧位X光片。 结果  18例患者术前均有颈椎不稳 ,不... 目的 探讨交感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及有效的治疗方法。 方法 回顾了 1989~ 1998年应用颈前路间盘切除加植骨融合术治疗的交感型颈椎病患者 18例 ;分析了患者术前及术后颈椎伸、屈侧位X光片。 结果  18例患者术前均有颈椎不稳 ,不稳定节段为 1个者 6例 ,2个者 9例 ,3个者 3例 ;颈椎不稳主要发生于C3~C4 和C4 ~C5,偶见于C5~C6和C6~C7。 14例患者术前行颈椎高位硬膜外封闭 ,11例有效 ;于不稳定节段行颈前路间盘切除加植骨融合术 ,18例均获随访 ,平均随访时间为 1年 9个月 ,术后有效率为 88 9%。 结论 颈椎不稳定是交感型颈椎病发病的重要因素 ;颈椎高位硬膜外封闭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交感神经节 椎间盘切除术 颈椎不稳
原文传递
颈性眩晕发病机制探讨 被引量:42
2
作者 刘培太 张军 +1 位作者 吴硕柱 杨永辉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CAS 2019年第6期13-17,22,共6页
目的:探讨颈性眩晕(CV)的临床特点及其发病机理。方法:前瞻性收集60例颈性眩晕患者,将颈性眩晕又分为一般性头晕和旋转性头晕2种。观察患者颈肩部压痛、颈椎不稳定和颈椎管内神经压迫情况。颈椎管内神经压迫根据颈椎间盘突出或椎体后缘... 目的:探讨颈性眩晕(CV)的临床特点及其发病机理。方法:前瞻性收集60例颈性眩晕患者,将颈性眩晕又分为一般性头晕和旋转性头晕2种。观察患者颈肩部压痛、颈椎不稳定和颈椎管内神经压迫情况。颈椎管内神经压迫根据颈椎间盘突出或椎体后缘增生部位分为2类,即中央椎管区髓性压迫(5型8亚型)和侧方椎管区根性压迫(3型)。结果:大部分患者为轻型椎管内神经压迫(1-2型髓性压迫或1型根性压迫,57例),有颈椎不稳定(41例)和重型颈肩部压痛(48例)。另外,一般性头晕46例,旋转性头晕14例,前者椎管内神经压迫多数为中央型压迫(42例),后者多数为非中央型压迫(11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性眩晕是与颈椎间盘轻度退变相关的临床综合征,轻度颈椎间盘退变、颈椎不稳定、颈肩部疼痛对颈交感神经刺激的综合效应足够强大是颈性眩晕发病的充分必要条件,旋转性头晕可能与颈椎间盘非中央型轻度退变性压迫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性眩晕 颈椎病 颈椎不稳 磁共振成像 发病机制
原文传递
伴随颈椎病颈性眩晕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30
3
作者 钟卓霖 胡建华 +6 位作者 翟吉良 田野 邱贵兴 翁习生 吴贵 朱乾坤 赵丽娟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5期2014-2017,共4页
目的 分析伴随颈椎病的颈性眩晕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04年1月至2013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骨科伴颈性眩晕的颈椎病患者35例,男13例,女22例,平均年龄55.5(37 ~77)岁;平均随访时间40.6(9~ 119)个... 目的 分析伴随颈椎病的颈性眩晕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04年1月至2013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骨科伴颈性眩晕的颈椎病患者35例,男13例,女22例,平均年龄55.5(37 ~77)岁;平均随访时间40.6(9~ 119)个月,术前以Ishihara法测定颈椎曲度指数(CCI),测量相邻椎体后缘滑移距离及椎间角,术前术后以Cobb法测量颈椎前凸角.采用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听力及平衡委员会(CHE)标准,记录患者术前及术后眩晕评分,分析不同手术方案及不同影像学特点眩晕症状缓解情况及其机制.结果 35例患者中有33例患者有颈椎不稳,术后有29例患者症状改善满意,满意率82.9%,术前术后颈椎侧位片前凸角差值与眩晕改善程度正相关(r =0.434,P <0.05).结论 颈椎不稳可能是颈性眩晕的主要机制,颈部交感神经可能在颈性眩晕中扮演重要角色,手术可能缓解伴随颈椎病的颈性眩晕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眩晕 交感神经系统 颈椎不稳
原文传递
颈椎病患者颈椎不稳的X线指数法分析 被引量:20
4
作者 毛军胜 聂林 汤继文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88-292,共5页
目的 :设计一种新的X线指数方法分析颈椎不稳。方法 :分别选择颈椎病、颈部症状患者和正常人的颈椎动态X线片 ,测量各椎间隙高度、各椎体高度、椎体间角度位移和水平位移、椎管矢状径 ,采用指数法分析颈椎曲度、颈椎活动度、颈椎水平位... 目的 :设计一种新的X线指数方法分析颈椎不稳。方法 :分别选择颈椎病、颈部症状患者和正常人的颈椎动态X线片 ,测量各椎间隙高度、各椎体高度、椎体间角度位移和水平位移、椎管矢状径 ,采用指数法分析颈椎曲度、颈椎活动度、颈椎水平位移和颈椎不稳。结果 :症状组、颈椎病组在中立位颈椎曲度指数均减小 ,颈椎病组的最大屈伸活动度减小 ,症状组和颈椎病组椎体水平位移明显增多、增大。结论 :X线指数法能够客观地反映颈椎曲度、活动度和颈椎不稳。颈椎退变过程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建议当最大水平位移指数≥ 0 .3时考虑颈椎不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颈椎不稳 指数 放射摄影术
下载PDF
颈椎稳定性训练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9
5
作者 宁煜 郄淑燕 +1 位作者 邓家丰 米立新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10年第11期1015-1017,共3页
目的探讨颈椎稳定性训练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67例确诊颈性眩晕的患者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3例,治疗组使用神经肌肉激活技术进行颈椎稳定性训练,对照组予以手法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14d采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及Te... 目的探讨颈椎稳定性训练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67例确诊颈性眩晕的患者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3例,治疗组使用神经肌肉激活技术进行颈椎稳定性训练,对照组予以手法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14d采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及Tetra平衡测定仪跌倒风险指数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功能评价得分及跌倒风险指数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基于颈椎失稳及本体感觉失调的颈性眩晕施以颈椎稳定性训练可以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性眩晕 颈椎稳定性训练 颈椎失稳 本体感觉失调
下载PDF
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在治疗颈性眩晕中的作用 被引量:12
6
作者 顾韬 袁文 +1 位作者 王新伟 刘伟 《颈腰痛杂志》 2007年第1期3-6,共4页
目的探讨分析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在治疗颈性眩晕中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回顾分析了1998~2005年本治疗组采用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所治疗的伴有颈性眩晕的颈椎病患者32例。观察比较术前、术后颈椎正侧位及动力位X片... 目的探讨分析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在治疗颈性眩晕中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回顾分析了1998~2005年本治疗组采用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所治疗的伴有颈性眩晕的颈椎病患者32例。观察比较术前、术后颈椎正侧位及动力位X片和症状改善情况,并进一步通过颈性眩晕症状和功能评分法对患者术前及术后进行评定。结果所有患者术前X片上都有不同程度的颈椎不稳或椎间盘突出现象,单节段不稳者9例,两节段者13例,三节段者7例。单节段椎间盘突出者10例,两节段者15例,三节段者7例。所有患者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获10~48个月的随访,平均26个月,术后有效率为87.5%,症状和功能评分分值有明显提高(均数由术前13.89提升到术后23.98),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在治疗伴有颈性眩晕颈椎病中对颈性眩晕症状具有良好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不稳 颈性眩晕 颈前路手术
下载PDF
颈椎管狭窄伴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颈椎不稳定因素分析 被引量:13
7
作者 罗彬 冯浩 +2 位作者 杨晓茂 蒲敏 王清 《实用骨科杂志》 2015年第9期769-773,793,共6页
目的观察颈椎管狭窄伴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cervical spinal cord injury without fracture and dislocation,CSCIWFD)的MRI表现及术中探查发现,探讨颈椎管狭窄伴CSCIWFD颈椎不稳定因素及MRI在判断颈椎不稳定中的作用。方法纳入200... 目的观察颈椎管狭窄伴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cervical spinal cord injury without fracture and dislocation,CSCIWFD)的MRI表现及术中探查发现,探讨颈椎管狭窄伴CSCIWFD颈椎不稳定因素及MRI在判断颈椎不稳定中的作用。方法纳入2002年5月至2013年8月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脊柱外科58例颈椎管狭窄伴CSCIWFD患者,其中男性37例,女性21例,年龄34~71岁,平均(51.7±8.2)岁。入院时JOA脊髓功能评分4~13分,平均(7.2±2.3)分。受伤至入院时间平均(24±12)h,小于3 d者47例。58例患者均为颈脊髓功能不完全性损伤,颈脊髓损伤类型:脊髓中央损伤综合征26例,前脊髓损伤综合征14例,脊髓半切综合征(Brown-Sequard综合征)6例,无法明确划分为四种不完全性损伤的某一类型12例。根据相关临床资料一期采用经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颈前路椎管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记录术中发现颈椎周围软组织、骨韧带结构损伤及颈椎不稳定情况,将MRI检查发现与术中所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颈脊髓损伤部位多位于椎间隙平面,且颈脊髓损伤和相对应的椎间隙节段性颈椎不稳定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6,P〉0.05),即脊髓损伤相对应的椎间隙平面多伴有颈椎节段性不稳定,颈椎管狭窄伴CSCIWFD颈椎节段性不稳与颈椎前后纵韧带和椎间盘损伤、颈脊髓损伤、椎间盘退变等因素有关。结论MRI对颈椎组织结构损伤判断有假阴性结果,但仍能为我们判断颈椎不稳定提供丰富的临床信息,全身麻醉下颅骨牵引观察有无椎间隙增宽对判断颈椎不稳定有一定的补充帮助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脊髓损伤 颈椎不稳 MRI表现
下载PDF
下颈椎不稳对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早期发病的影响 被引量:11
8
作者 崔志明 贾连顺 倪斌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2年第16期2402-2403,共2页
目的探讨下颈椎不稳与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早期发病的关系。方法对76例OPLL患者及30例正常人行颈椎X线摄片、CT及MRI检查。在颈椎屈曲/伸展侧位片上测量全颈椎活动范围、椎体水平移位及成角程度,根据MRIT2加权像观察脊髓内高信号变... 目的探讨下颈椎不稳与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早期发病的关系。方法对76例OPLL患者及30例正常人行颈椎X线摄片、CT及MRI检查。在颈椎屈曲/伸展侧位片上测量全颈椎活动范围、椎体水平移位及成角程度,根据MRIT2加权像观察脊髓内高信号变化,并与临床资料对比分析。结果OPLL患者颈椎屈伸范围比正常人明显减小(P<0.01),下颈椎不稳发生率比正常人明显增高(P<0.01)。OPLL合并下颈椎不稳的患者,神经系统受损程度和脊髓受压程度不平行,产生重于影像学表现的临床症状。结论下颈椎不稳加速OPLL症的发生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颈椎不稳 后纵韧带骨化症 颈椎 OPLI 病因
下载PDF
退行性下颈椎不稳致交感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11
9
作者 刘汝专 潘汉升 唐晓菊 《临床骨科杂志》 2007年第4期292-294,共3页
目的探讨退行性下颈椎不稳在交感型颈椎病中的作用及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对25例退行性下颈椎不稳患者采用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自体髂骨植骨融合钛钢板内固定术。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57个月,采用于泽生等的判定方法:优15例,良7例,... 目的探讨退行性下颈椎不稳在交感型颈椎病中的作用及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对25例退行性下颈椎不稳患者采用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自体髂骨植骨融合钛钢板内固定术。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57个月,采用于泽生等的判定方法:优15例,良7例,中2例,差1例。结论颈椎不稳定是交感型颈椎病的重要因素,颈椎间盘退变突出是不稳的基础,手术治疗退行性颈椎不稳所致的交感型颈椎病有良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外科学 颈椎不稳定
下载PDF
显著椎间盘退变的脊髓型颈椎病的方式选择 被引量:10
10
作者 王波 刘海鹰 +3 位作者 王会民 钱亚龙 金朝晖 崔维 《中国临床医学》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45-646,共2页
目的:探讨椎间盘显著退变与脊髓型颈椎病节段性不稳的关系及其对手术方式选择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椎间盘显著退变的脊髓型颈椎病的术前动态X片和MRI,了解颈椎不稳和脊髓压迫的相关因素,随访观察前路和后路手术的治疗效果。结果... 目的:探讨椎间盘显著退变与脊髓型颈椎病节段性不稳的关系及其对手术方式选择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椎间盘显著退变的脊髓型颈椎病的术前动态X片和MRI,了解颈椎不稳和脊髓压迫的相关因素,随访观察前路和后路手术的治疗效果。结果:显著退变椎间盘的上方相邻椎体不稳率71.4%,明显狭窄椎间隙及上方相邻椎间隙处常存在明显的脊髓压迫。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固定术或后路双开门椎板成形术的神经功能恢复率分别为60.8%和57.1%,优良率分别为88.5%和81.3%。结论:显著退变椎间盘的上方相邻椎体有失稳倾向,脊髓压迫存在静态和动态压迫因素,手术应采用前路多节段减压融合固定或后路椎板扩大成形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显著椎间盘退变 颈椎不稳 脊髓压迫
下载PDF
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椎间隙狭窄程度与颈椎不稳的关系 被引量:8
11
作者 王波 刘海鹰 +2 位作者 王会民 周殿阁 张健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9期524-526,共3页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spondyloticmyelopathy,CSM)患者椎间隙狭窄程度与颈椎不稳和脊髓压迫部位的关系及其对术式选择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伴有椎间隙明显狭窄的CSM患者的动态X线和MRI表现,观察颈椎不稳和脊髓压迫部位...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spondyloticmyelopathy,CSM)患者椎间隙狭窄程度与颈椎不稳和脊髓压迫部位的关系及其对术式选择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伴有椎间隙明显狭窄的CSM患者的动态X线和MRI表现,观察颈椎不稳和脊髓压迫部位与狭窄椎间隙的关系,并与同期75例椎间隙接近正常的CSM患者比较。结果伴有椎间隙明显狭窄的CSM患者组中,25例狭窄椎间隙上方的邻近椎体出现不稳(71.4%),21例上方邻近椎间盘明显退变(60%)。椎间隙接近正常的CSM患者组,17例存在节段性颈椎不稳(22.7%)。结论CSM患者明显狭窄椎间隙的上方邻近椎体有失稳倾向,上方邻近椎间盘有加速退变的趋势。手术时应注意对邻近节段的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椎间隙狭窄程度 颈椎不稳 动态X线 MRI 脊髓乐迫
下载PDF
颈椎不稳对邻近节段椎间盘蛋白多糖及Ⅱ型胶原的影响 被引量:8
12
作者 吴彬 孟纯阳 +2 位作者 王海滨 贾存岭 赵益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30期5421-5426,共6页
背景:颈椎行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加速退变,单个节段不稳是否也会加速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还不清楚。目的:研究颈椎不稳动物模型邻近节段椎间盘形态学、蛋白多糖及Ⅱ型胶原的变化。方法:1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及... 背景:颈椎行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加速退变,单个节段不稳是否也会加速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还不清楚。目的:研究颈椎不稳动物模型邻近节段椎间盘形态学、蛋白多糖及Ⅱ型胶原的变化。方法:1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8只。实验组通过颈椎前路穿刺破坏纤维环及抽吸C5/6髓核组织建立兔颈椎不稳动物模型,12周X射线证实退变后处死动物取材,切取C4/5椎间盘组织,从矢状面切开,取其髓核组织10mg,间苯三酚法测定髓核中蛋白多糖的量,另取椎间盘组织制作石蜡切片后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和SABC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果与结论:实验组C4/5椎间盘髓核脊索细胞减少,被成纤维细胞样细胞取代,偶见圆形的软骨细胞,且椎间盘纤维环变得粗糙,排列紊乱,玻璃样变性及色素沉着,可见纤维软骨细胞,内外层纤维环之间形成裂隙。髓核中蛋白多糖的含量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退变椎间盘髓核及纤维环中Ⅱ型胶原也较对照组明显减少。结果表明颈椎不稳可诱发邻近节段颈椎退变,表现为椎间盘发生形态学变化,蛋白多糖、Ⅱ型胶原含量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植入物 脊柱损伤基础实验 颈椎不稳 蛋白多糖 Ⅱ型胶原 临近节段 颈椎退变 颈椎间盘 髓核 纤维环 其他基金
下载PDF
颈性眩晕的保守治疗效果 被引量:8
13
作者 钟卓霖 胡建华 +4 位作者 翟吉良 朱乾坤 翁习生 田野 邱贵兴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2016年第6期451-454,459,共5页
背景:颈性眩晕在临床上常见,目前关于颈性眩晕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仍存在争议,许多问题尚需深入研究。目的目的:分析颈性眩晕保守治疗的效果。方法:分析31例门诊颈性眩晕患者保守治疗3个月后眩晕改善效果,男7例,女24例,年龄... 背景:颈性眩晕在临床上常见,目前关于颈性眩晕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仍存在争议,许多问题尚需深入研究。目的目的:分析颈性眩晕保守治疗的效果。方法:分析31例门诊颈性眩晕患者保守治疗3个月后眩晕改善效果,男7例,女24例,年龄20-60岁,平均46.6岁。以Ishihara法测定颈椎曲度指数(cervical curvature index,CCI),测量相邻椎体后缘滑移距离及椎间角,以Cobb法测量颈椎前凸角。采用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听力及平衡委员会(Committee on Hearing and Equilibrium,CHE)标准,记录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眩晕评分,分析不同影像学特点眩晕症状缓解情况及其机制。结果:影像学上,26例患者单个节段不稳,5例患者双个节段不稳;治疗前眩晕评分平均3.5分,治疗后眩晕评分平均1.3分。26例患者症状改善满意,满意率83.9%。眩晕缓解程度与患者CCI、颈椎前凸角及颈椎不稳节段位置、个数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颈部肌肉力量在稳定颈椎中具有重要作用,保守治疗能有效缓解颈性眩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性眩晕 颈椎病 保守治疗 颈椎不稳
下载PDF
椎管成形辅助不同内固定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术后轴性痛对比分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巩腾 苏学涛 +1 位作者 夏群 王景贵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8年第1期45-51,共7页
目的 探讨术前颈椎不稳和术中不同内固定对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患者行颈椎管后路单开门扩大成形减压术后并发轴性痛(PAP)特征和门轴侧骨槽融合率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4月武警部队后勤学院附属医院和天... 目的 探讨术前颈椎不稳和术中不同内固定对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患者行颈椎管后路单开门扩大成形减压术后并发轴性痛(PAP)特征和门轴侧骨槽融合率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4月武警部队后勤学院附属医院和天津医院脊柱外科106例OPLL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2例,女24例;年龄51~68岁,平均58.7岁;均行颈椎管后路单开门扩大成形减压术.按照患者术前合并颈椎不稳与否,分为颈椎不稳组(36例)和颈椎稳定组(70例);再按照辅助内固定装置类型,将颈椎不稳组36例分为连续节段Centerpiece微型钛板固定组(14例)和椎弓根钉棒固定组(22例),颈椎稳定组70例分为椎弓根钉棒固定组(17例)和微型钛板固定(53例).所有患者术后均随访3年以上,比较两组患者PAP发生率,以及组内实施不同内固定术式的两亚组间术后3个月门轴侧骨槽融合率、PAP发生率、首发时间、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结果术后颈椎不稳组PAP发生率高于颈椎稳定组,两组分别为27.78%(10/36)和11.43%(8/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16,P〈0.05).颈椎稳定组患者,椎弓根钉棒固定术后3个月门轴侧骨槽融合率高于Centerpiece微型钛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95,P〈0.05);椎弓根置钉术后PAP持续时间短于Centerpiece微型钛板固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450,P〈0.05);两亚组PAP发生率、首发时间和严重程度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前颈椎不稳组患者,椎弓根固定组术后PAP发生率低于微型钛板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41,P〈0.05);两亚组PAP首发时间、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和术后3个月门轴侧骨槽融合率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术前颈椎不稳患者更易继发PAP,其辅助椎弓根较微型钛板固定者可在一定程度减少PAP发生率.术前颈椎稳定患者行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术后轴性痛 单开门扩大成形 颈椎不稳 后路减压 椎弓根钉棒 微型钛板 后柱韧带复合体
原文传递
中药鼻饲防治心肺复苏后并发急性肾损伤体会 被引量:7
15
作者 周燕红 金晓玲 朱丽娟 《中医临床研究》 2014年第24期59-60,共2页
目的:探讨中医药对心肺复苏后急性肾损伤的防治作用。方法:选取符合条件的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的患者共23例,在常规进一步治疗的基础上,予中药汤剂鼻饲。结果:23例观察病例,有14例死亡,死亡率为60.9%,有6例发生AKI,发生率为26.1%。结... 目的:探讨中医药对心肺复苏后急性肾损伤的防治作用。方法:选取符合条件的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的患者共23例,在常规进一步治疗的基础上,予中药汤剂鼻饲。结果:23例观察病例,有14例死亡,死亡率为60.9%,有6例发生AKI,发生率为26.1%。结论:中药在防治心肺复苏后并发急性肾损伤可能有一定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 急性肾损伤 中药
下载PDF
颈性眩晕与颈椎不稳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范维娇 杜良杰 +6 位作者 武亮 何件根 靳沙沙 张芹 王茜 王营营 田春艳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22年第2期79-82,共4页
目的研究颈性眩晕与颈椎不稳的相关性。方法收集门诊就诊的150例颈性眩晕患者,给予每位患者颈椎正侧位及过伸过屈侧位动态X线片检查。根据White测量标准分析影像学结果,测量评估患者颈椎是否失稳以及失稳的类型,分析颈椎退变的特点。结... 目的研究颈性眩晕与颈椎不稳的相关性。方法收集门诊就诊的150例颈性眩晕患者,给予每位患者颈椎正侧位及过伸过屈侧位动态X线片检查。根据White测量标准分析影像学结果,测量评估患者颈椎是否失稳以及失稳的类型,分析颈椎退变的特点。结果①80.7%的颈性眩晕患者都存在颈椎不稳。其中C4-C5之间不稳的发生率最大,颈椎过伸和过屈时C4-C5角度位移不稳发生率分别为41.3%和44.6%,上位椎体相对于下位椎体向前和向后水平位移不稳发生率分别为28.9%和20.6%。②无明显颈椎不稳的颈性眩晕患者颈椎项韧带骨化发生率为10.3%,椎间隙狭窄发生率为72.4%,骨质增生发生率为69%。结论颈椎不稳是颈性眩晕的主要发病原因。无明显颈椎不稳的颈性眩晕患者存在潜在的颈椎退变和颈椎不稳以及代偿性增生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性眩晕 颈椎不稳 颈椎退变
下载PDF
平山病患者颈椎矢状面形态及稳定性的X线影像学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李杰 张文明 +4 位作者 林建华 张立群 李文波 王柠 陈小荣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0-24,共5页
目的:探索平山病患者颈椎x线征象,并分析平山病患者颈椎矢状面形态及稳定性。方法:2007年5月~2013年1月.我们对明确诊断的青少年上肢远端肌萎缩症患者28例(平山病组,均为男性,年龄15~24岁,平均19.5岁)及同年龄段健康志愿者2... 目的:探索平山病患者颈椎x线征象,并分析平山病患者颈椎矢状面形态及稳定性。方法:2007年5月~2013年1月.我们对明确诊断的青少年上肢远端肌萎缩症患者28例(平山病组,均为男性,年龄15~24岁,平均19.5岁)及同年龄段健康志愿者28例(对照组,均为男性,年龄18~23岁,平均20.9岁)进行比对研究,行颈椎正侧位(21例平山病患者和所有志愿者)和主动过伸过屈位X线检查检查,分别测量平山病组和对照组颈椎过屈侧位x线片上的屈曲活动度及角度位移,采用Borden法测量弧弦距来评价颈椎曲度。应用SPSS17.0行数据分析,两组比对,并对平山病患者颈椎屈曲活动度和颈椎曲度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平山病组患者颈椎屈曲活动度(C2~C7)为37.52。±9.09。,相较于对照组(25-39。±8.66。)增大(P〈0.05)。平山病组患者下颈椎过伸过屈角位移(C3/4~C6/7)分别为14.37。±5.22。、16.70。±3.44。、17.05。±3.66。及15.15。±4.25。,经过单因子方差分析,相比较对照组的11.03。±3.67。、11.69。±3.85。、13.29。±3.6l。及12.19。±3.55。显著增大(P〈0.05)。21例平山病组患者的弧弦距为5.42~7.35ram,28例对照组志愿者为9.10~2.60mm,两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57.1%(12/21)的平山病患者弧弦距测量表现为颈椎曲度变浅、变直或颈椎反弓,弧弦距与颈椎屈曲活动度呈统计学负相关(r=-0.585,Irl〉0.50)。结论:平山病患者颈椎存在屈曲活动度增大、颈椎不稳定和颈椎曲度改变,其颈椎屈曲活动度增大与颈椎曲度变直或反弓具有一定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山病(青少年上肢远端肌萎缩症) 颈椎X线 颈椎屈曲活动度 颈椎不稳定 弧弦距
下载PDF
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在颈椎不稳疾病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8
作者 张吉辉 赵刘军 《中国骨伤》 CAS 2018年第1期93-98,共6页
颈椎不稳疾病需要手术来重建其稳定性。以往而言,手术方式可分为前路与后路两种,但各自有各自的缺点。前路椎体螺钉的失败率较高,有时需要再次手术;而后路椎弓根螺钉、侧块螺钉、关节突关节螺钉的创伤较大,导致患者住院时间较长。一般... 颈椎不稳疾病需要手术来重建其稳定性。以往而言,手术方式可分为前路与后路两种,但各自有各自的缺点。前路椎体螺钉的失败率较高,有时需要再次手术;而后路椎弓根螺钉、侧块螺钉、关节突关节螺钉的创伤较大,导致患者住院时间较长。一般的颈椎不稳疾病,根据疾病所在的位置,单用前路或者后路就可以达到稳定的效果。但是,对于单节段的三柱损伤、需要多节段的椎体次全切除术和椎间盘摘除术的疾病,单一的前路或后路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牢固稳定效果。同时,联合应用前后路又有其更突出的缺点:如手术时间延长、手术损伤更大、感染风险增加等等。近些年来,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作为一种新近提出的颈椎固定技术。它的生物力学特性、形态学的可行性、抗拔出力的强度、影像学特点及新兴置钉技术已经有了相关的实验室及临床研究。因其重建的牢固稳定性、良好的力学特性和患者的满意疗效得到了较多学者的认可。虽然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技术已经被运用于临床上,但它的长期临床效果还需待进一步明确。尽管如此,其创新性的提出,将为广大医师同仁为治疗颈椎不稳疾病提供新的解决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不稳 前路手术 椎弓根螺钉固定 综述文献
下载PDF
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门轴侧椎板及侧块植骨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短期疗效
19
作者 段笑宗 皮国富 +4 位作者 王丹 孙建广 潘军伟 毛克亚 刘宏建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6期1325-1328,共4页
目的探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门轴侧椎板及侧块植骨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SM)的短期疗效。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行C3-7单开门手术治疗的多节段CSM患者103例,将术中门轴侧未植骨者纳... 目的探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门轴侧椎板及侧块植骨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SM)的短期疗效。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行C3-7单开门手术治疗的多节段CSM患者103例,将术中门轴侧未植骨者纳入对照组(53例),门轴侧椎板及侧块植骨者纳入改良组(50例)。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时间及术中失血量,术前、术后1年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术后颈椎失稳发生率,术后3、6个月椎体融合率,术后颈椎关节活动度(ROM)丢失角度(°),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计量资料均符合正态分布,组内和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χ^(2)检验。结果对照组患者年龄、病程、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62.17±6.62)岁、(12.74±5.60)月、(107.25±1.18)min、(217.28±41.73)ml]与改良组[(62.72±6.72)岁、(12.76±5.81)月、(108.70±8.11)min、(216.80±45.06)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19、0.022、0.007、0.115,P>0.05)。对照组和改良组患者术后1年JOA评分[(12.79±1.12)、(12.86±1.16)分]均优于术前[(6.47±0.95)、(6.30±1.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122、-38.182,P<0.05)。对照组与改良组患者术后1年JOA评分改善率[(60.27±9.10)%比(61.21±9.4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13,P>0.05)。对照组和改良组患者术后1年VAS评分[(1.96±0.80)、(1.34±0.59)分]均优于术前[(5.89±1.25)、(5.92±1.1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99.207、460.792,P<0.05)。对照组和改良组患者术前VAS评分[(5.89±1.25)分比(5.92±1.14)分]及术后3个月VAS评分[(3.58±1.15)分比(3.68±1.15)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03、0.003,P>0.05)。术后1年VAS评分改良组(1.34±0.59)分优于对照组(1.96±0.8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0.400,P<0.05)。术后1年,对照组颈椎失稳发生率(20.75%)高于改良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69,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 颈椎失稳 轴性症状
原文传递
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联合侧块螺钉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伴颈椎不稳 被引量:6
20
作者 周洋 滕红林 +2 位作者 王靖 朱旻宇 李驰 《中国骨伤》 CAS 2016年第10期943-946,共4页
目的:探讨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联合侧块螺钉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伴颈椎不稳的疗效.方法:2010年3月至2012年10月,采用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联合侧块螺钉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伴颈椎不稳患者25例,其中男18例,女7例;年龄57~68岁,平均5... 目的:探讨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联合侧块螺钉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伴颈椎不稳的疗效.方法:2010年3月至2012年10月,采用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联合侧块螺钉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伴颈椎不稳患者25例,其中男18例,女7例;年龄57~68岁,平均57岁.记录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对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进行分析.同时记录Cobb角及颈椎活动度,分析颈椎退变程度.结果:33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8~36个月,平均25.6个月.出现脑脊液漏1例,切口脂肪液化1例,C5神经根麻痹4例,JOA评分由术前的5.2±2.1增加至末次随访时的11.3±2.4 (P<0.05),Cobb角由术前的(6.5±3.4)°提升至末次随访时的(13.2±4.9)°(P<0.05).颈椎活动度由术前的(30.4±9.2)°下降至末次随访时的(26.5±8.7)°(P<0.05).结论: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联合侧块螺钉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伴颈椎不稳疗效良好,具有适用范围广、牢固等优点,但要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颈椎不稳 椎板成形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