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郑氏“颈四步”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尉迎丽 晏圣松 +7 位作者 唐流刚 唐浩琛 刘太 程远东 赵琛 王标 胡锐 王梅 《陕西中医》 CAS 2021年第12期1779-1782,共4页
目的:探究郑氏“颈四步”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患者临床症状、颈部生物学相关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CSR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予郑氏“颈四步”手法治疗,对照组予一... 目的:探究郑氏“颈四步”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患者临床症状、颈部生物学相关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CSR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予郑氏“颈四步”手法治疗,对照组予一般推拿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疼痛改善情况、颈功能活动度和椎间孔内臂丛神经根内径。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6.67%,高于对照组的6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颈痛量表(NPQ)、视觉模拟评分(VAS)均降低,左旋转、右旋转、左侧屈和右侧屈等颈功能活动度明显改善,C5~7神经根内径明显减小,且观察组的NPQ、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均P<0.05),各方向颈功能活动度大于对照组(均P<0.05),C5~7神经根内径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郑氏“颈四步”手法治疗CSR疗效较好,可有效缓解患者颈肩疼痛,改善颈椎活动度,缓解神经根水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根型颈椎病 郑氏“颈四步”手法 颈功能活动度 椎间孔内臂丛神经根内径 颈部生物力学
下载PDF
颈椎管狭窄ACCF与颈后路椎管扩大减压的效果对比
2
作者 郑朋飞 邱锴 +1 位作者 张宾 梁晓飞 《中国疗养医学》 2024年第8期108-112,共5页
目的探究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ACCF)与颈后路椎管扩大减压术在颈椎管狭窄(CSS)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8月郑州阳城医院收治的60例CSS患者,采用电脑随机法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次全切组行ACCF术,减压组行颈后... 目的探究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ACCF)与颈后路椎管扩大减压术在颈椎管狭窄(CSS)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8月郑州阳城医院收治的60例CSS患者,采用电脑随机法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次全切组行ACCF术,减压组行颈后路椎管扩大减压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手术前后炎症因子[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白细胞介素(IL-6、IL-1β)]、颈椎生物力学特征(Cobb角、椎管横截面积、颈椎曲度)、颈椎功能(NDI评分)、疼痛程度(VAS评分)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次全切组手术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与住院时间短于减压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减压组(P<0.05);术后1 d、3 d次全切组MCP-1、IL-6、IL-1β水平低于减压组(P<0.05);术后3个月、6个月次全切组Cobb角、椎管横截面积、颈椎曲度均高于减压组(P<0.05);术后3个月、6个月两组NDI评分、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CF与颈后路椎管扩大减压术均是CSS安全可靠的方案,但ACCF能优化手术流程,减轻炎症损伤,在术后早期恢复及颈椎生物力学特征改善方面优势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管狭窄 椎管扩大减压术 减压融合术 炎症 颈椎生物力学 颈椎功能 疼痛程度
下载PDF
颈椎牵引过程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40
3
作者 李雪迎 王春明 +2 位作者 殷秀珍 黄永禧 徐本华 《中华理疗杂志》 1999年第6期350-353,共4页
目的 比较不同力学条件下颈椎牵引的生物力学过程,从而得出最为有效的牵引条件。方法 通过建立颈椎(C1- T1)三维有限元模型,对颈椎在不同力量、不同角度条件下的牵引过程进行力学分析,得出各种条件下颈椎上的位移情况、应... 目的 比较不同力学条件下颈椎牵引的生物力学过程,从而得出最为有效的牵引条件。方法 通过建立颈椎(C1- T1)三维有限元模型,对颈椎在不同力量、不同角度条件下的牵引过程进行力学分析,得出各种条件下颈椎上的位移情况、应力分布情况及各椎间隙的变形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在不同牵引力的作用下,颈椎均出现一定的位移,诸椎间隙后缘均有一定增宽,前缘则大多有所缩窄,最大应力位置均出现在颈椎后缘的椎体上。当牵引角度不变时,随牵引力的增大,颈椎的位移及各点的应力均增大,椎间隙的形变亦更明显。当牵引力不变,随牵引角度的增大,颈椎的位移增大,颈椎上最大应力的位置下移,各椎间隙的形变增大。结论 在本文分析中,以前倾角30 度、90 N 牵引颈椎可以最大程度的扩宽椎间隙,缓解对神经根的压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牵引术 颈椎 生物力学 颈椎病
下载PDF
牵引对颈椎稳定性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34
4
作者 姜宏 施杞 王以进 《中华理疗杂志》 1999年第2期106-108,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牵引重量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采用五具意外伤亡的新鲜尸体颈椎标本(C1~7)先后制成正常和C5-6椎间盘部分切除的颈椎生物力学模型,运用生物力学电测技术观察不同牵引重量对颈椎稳定时的总体位移和椎间盘... 目的:探讨不同牵引重量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采用五具意外伤亡的新鲜尸体颈椎标本(C1~7)先后制成正常和C5-6椎间盘部分切除的颈椎生物力学模型,运用生物力学电测技术观察不同牵引重量对颈椎稳定时的总体位移和椎间盘位移的影响。结果:75N压缩载荷下,切除组比正常组的压缩载荷-位移增加27%(P<0.01),椎间盘膨出位移增加59%(P<0.01)。牵引下颈椎压缩载荷-位移转向拉伸载荷-位移,其在两组中均随着牵引量的增加而增加。前屈15度4,6,8kg牵引下,切除组比正常组的位移分别增加22%,7%,17%(P<0.05),椎间盘位移也呈类似变化。牵引后的二种位移增加幅度以4~6kg时较适度。结论:椎间盘急慢性损伤后,颈椎稳定性下降,对部分颈椎病患者采用轻度前屈位4~6kg的牵引方法,符合颈椎的生物力学原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牵引术 颈椎 稳定性 生物力学 颈椎病
下载PDF
颈椎稳定性的生物力学实验研究 被引量:34
5
作者 姜宏 施杞 王以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5期257-259,共3页
目的 :评价颈椎椎间盘切除前后颈椎各种运动状态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取 5具成人新鲜尸体颈椎标本 (C1~C7)先后制成正常颈椎和C5~ 6椎间盘部分切除模型 ,观察颈椎在不同运动状态下 ,C4 、C5、C6的应变、轴向位移及颈椎总体位移... 目的 :评价颈椎椎间盘切除前后颈椎各种运动状态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取 5具成人新鲜尸体颈椎标本 (C1~C7)先后制成正常颈椎和C5~ 6椎间盘部分切除模型 ,观察颈椎在不同运动状态下 ,C4 、C5、C6的应变、轴向位移及颈椎总体位移的变化。结果 :正常颈椎C4 、C5、C6的应变依次减少 ,侧弯状态下颈椎总体位移最大 ;椎间盘部分切除后 ,C4 、C5、C6的应变和轴向位移均有明显的增加。结论 :下颈椎的稳定性依椎体序列越往下越好 ,椎间盘部分切除后颈椎稳定性下降。不同运动状态对颈椎稳定性有着不同的影响 ,颈椎失稳最易发生在侧弯状态。颈椎病患者应避免长期使颈椎处于侧弯姿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生物力学 椎间盘切除 失稳
下载PDF
牵引对颈椎生物力学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7
6
作者 姜宏 施杞 王以进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467-469,共3页
目的 探讨不同牵引角度及重量对颈椎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 将5 具颈椎标本( C1 ~7)制成颈椎生物力学模型,观察牵引对下颈椎椎体( C4 , C5) 和椎间盘( C4 ~5 , C5 ~6) 应变以及颈椎总体位移的影响。结果 ... 目的 探讨不同牵引角度及重量对颈椎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 将5 具颈椎标本( C1 ~7)制成颈椎生物力学模型,观察牵引对下颈椎椎体( C4 , C5) 和椎间盘( C4 ~5 , C5 ~6) 应变以及颈椎总体位移的影响。结果 前屈15°牵引时,椎体的应变增加最大,中立位和前屈15°牵引时,椎间盘的应变增加最大,前屈25°和后伸25°牵引时,颈椎总体位移增加最大。上述各角度牵引后应变位移的线性变化以4 ~6 kg 较好。结论 在前屈15°、中立位4 ~6 kg 的牵引较为符合人体颈椎的生物力学原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牵引术 生物力学 颈椎病
原文传递
颈椎生理曲度变直的生物力学研究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5
7
作者 魏威 叶杨 王以进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年第9期610-613,共4页
目的:探讨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后的生物力学性能变化。方法:采集国人新鲜颈椎标本4具,应用生物力学实验应力分析方法,对颈椎生理曲度后的颈椎椎体、椎间盘和小关节应力场与位移场的生物力学性能与正常人体颈椎的生物力学性能进行对比。结... 目的:探讨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后的生物力学性能变化。方法:采集国人新鲜颈椎标本4具,应用生物力学实验应力分析方法,对颈椎生理曲度后的颈椎椎体、椎间盘和小关节应力场与位移场的生物力学性能与正常人体颈椎的生物力学性能进行对比。结果:颈椎生理曲度变直后,4种不同生理运动工况下应力平均增加41%,位移增加18%,小关节的平均应力增加23%,最大扭矩和扭转刚度,分别下降17%和28%。结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引起椎间活动度明显减少并出现再分配,同时下颈椎的小关节、钩突关节、椎间盘应力集中,出现扭转失稳状态,形成颈椎不稳,加速颈椎退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生理曲度变直 生物力学
下载PDF
用光弹方法观察纵向牵拉力对颈椎关节应力的影响 被引量:8
8
作者 詹红生 应航 +2 位作者 陈文辉 赵家壁 吕荣坤 《中国骨伤》 CAS 2000年第6期327-328,共2页
目的 观察着力点和角度不同的纵向牵拉力作用下颈椎关节的应力变化。方法 采用光弹材料聚碳酸脂和硅橡胶按 1∶1比例制成颈椎模型 ,通过计算模型上形成的等差线干涉条纹级数 ,分别观察C4~ 7颈椎关节后缘在各种拉力作用下的应力变化... 目的 观察着力点和角度不同的纵向牵拉力作用下颈椎关节的应力变化。方法 采用光弹材料聚碳酸脂和硅橡胶按 1∶1比例制成颈椎模型 ,通过计算模型上形成的等差线干涉条纹级数 ,分别观察C4~ 7颈椎关节后缘在各种拉力作用下的应力变化。结果 颈椎模型受力后 ,在光屏上可以清晰地显示等差线干涉图谱 ,计算结果显示 ,位于C1或C2 的牵拉力所产生的应力普遍较高 ;就力的方向而言 ,C4 ,5关节以 15°的牵拉力所产生的应力最高 ,C5,6和C6,7关节以 2 5°的牵拉力所产生的应力最高。结论 颈椎关节后缘所受拉应力大小与牵拉力的着力点和方向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临床施行颈椎拔伸手法时 ,根据病变关节的不同 ,应选择合适的着力点和牵拉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弹法 生物力学 颈椎病
下载PDF
基于有限元方法分析青少年颈前屈的生物力学特征
9
作者 王晓暄 张峭霖 +4 位作者 刘璐瑶 张鹏 方琛 项丽青 裘琴儿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 CAS 2024年第2期114-120,共7页
招募一位健康青少年志愿者为建模对象,利用64排螺旋CT进行颈椎连续性断层扫描,扫描区域设定为C1~T3椎体节段.使用软件实施逆向建模,通过模拟建立C1~T3节段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该模型在前屈工况下的应力,并对其进行有效性验证,分析模型... 招募一位健康青少年志愿者为建模对象,利用64排螺旋CT进行颈椎连续性断层扫描,扫描区域设定为C1~T3椎体节段.使用软件实施逆向建模,通过模拟建立C1~T3节段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该模型在前屈工况下的应力,并对其进行有效性验证,分析模型的生物力学特征.建立正常颈椎模型及颈前屈有限元模型,验证正常颈椎模型及颈前屈模型的活动范围、椎体及椎间盘的应力,结果和既往颈椎生物力学模型测试基本一致,表明该方法所建立的模型可靠,同时也通过有效性验证,表明模型具备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此外还构建了全颈椎和T1~T3的胸椎模型,探究颈前屈姿态下颈椎的生物力学现象.研究发现不良的颈部姿态会导致椎体出现更明显的应力集中现象,增大椎体的峰值压力,并同时增强了对椎间盘的压迫,导致颈部疼痛风险及颈部发育不良的风险加大,因此要避免青少年颈椎的过度前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前屈 全颈椎 颈椎生物力学 应力分布 有限元方法
下载PDF
上颈椎三维六面体网格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有效性验证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威 蔡贤华 +5 位作者 王志华 刘海波 徐峰 刘曦明 康辉 赵继 《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CAS 2014年第4期282-288,共7页
目的 改善目前国内上颈椎有限元模型质量,建立具有详细解剖结构的上颈椎三维非线性六面体网格有限元模型并验证其有效性,以期应用于临床相关生物力学研究.方法 对一名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采用16排螺旋CT机进行0.5 mm薄层扫描,获得枕骨... 目的 改善目前国内上颈椎有限元模型质量,建立具有详细解剖结构的上颈椎三维非线性六面体网格有限元模型并验证其有效性,以期应用于临床相关生物力学研究.方法 对一名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采用16排螺旋CT机进行0.5 mm薄层扫描,获得枕骨底C0到C3的体层图像数据并以Dicom格式保存.将数据导入Mimics 10.01软件,进行上颈椎三维几何模型重建,利用ICEM软件对C0~ C3三维重建模型进行六面体网格划分,关节软骨面间隙为0.5 mm,终板厚0.2 mm,关节软骨面定义为滑动接触,摩擦系数设为0.1.再运用Hypermesh V10.0调整网格质量,加载韧带,初步建立上颈椎(C0~ C3)三维六面体单元有限元模型.随后进行材料赋值、边界约束,模拟模型产生前屈、后伸、旋转、侧屈运动,将数据导入有限元软件ABAQUS 6.11进行各椎体三维运动的计算分析.最后将模型的三维活动度(ROM)及各工况下的应力云图与体外实验及其他模型文献数据进行有效性对比验证.结果 建立了具有详细解剖结构的上颈椎三维非线性六面体有限元模型,整个模型共30 550个节点和41 909个单元,模型运动范围及应力分布与文献数据相符合.结论 建立的上颈椎有限元模型具有较高的真实性,可应用于临床相关生物力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颈椎 生物力学 有限元分析
原文传递
中下段颈椎的蠕变特性及前后路手术对其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于铁成 隋福革 +1 位作者 杨立国 马洪顺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4期359-361,共3页
目的 :研究中下段颈椎的蠕变特性 ,并评估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术与后路椎板成形术对其的影响。方法 :对 6例新鲜尸体颈段脊柱 ,在模拟生理状态下进行屈曲及伸展位的蠕变特性研究 ,测定完整颈椎及手术后颈椎蠕变效应。结果 :得出在恒应力... 目的 :研究中下段颈椎的蠕变特性 ,并评估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术与后路椎板成形术对其的影响。方法 :对 6例新鲜尸体颈段脊柱 ,在模拟生理状态下进行屈曲及伸展位的蠕变特性研究 ,测定完整颈椎及手术后颈椎蠕变效应。结果 :得出在恒应力条件下应变 -时间数据及曲线。结论 :颈椎有着极好的蠕变能力 ,屈的蠕变量要比伸的蠕变量大。椎板成形术及颈椎前路间盘切除植骨术都使颈椎的蠕变能力降低 ,前路间盘切除植骨术的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生物力学 椎板切除术 椎间盘切除术
下载PDF
颈枕部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的有效性验证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雷 姜红堃 +3 位作者 王刚 段景柱 金国鑫 王欢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17期3049-3056,共8页
背景:人体组织属性主要表现为非线性,颈枕部的生物力学特点更易受软组织材料属性变化的影响,因此建立非线性有限元模型与人体真实属性更接近。目的:构建正常成人颈枕部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并验证其有效性。方法:利用MarConi MX8000多... 背景:人体组织属性主要表现为非线性,颈枕部的生物力学特点更易受软组织材料属性变化的影响,因此建立非线性有限元模型与人体真实属性更接近。目的:构建正常成人颈枕部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并验证其有效性。方法:利用MarConi MX8000多层螺旋CT对健康成人进行颅底-C3段扫描,获取二维图像。直接读入Dicom格式原始图像,图像分割,数据光顺,三维重建后生成颅底-C3节段脊柱三维实体模型;将此模型导入ScanFE模块,进行体网格划分;在ANSYS10.0软件中直接导入以上三维模型,构建颅底-C3段内韧带单元,模拟韧带力-位移曲线,建立完成颅底-C3段的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垂直向下方向施加40N预载荷,1.5Nm力矩模拟前屈、后伸、侧屈及旋转运动,对比分析实验结果,判断模型应力分布与临床相符度。结果与结论:构建的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包括663551个单元,178247个节点。施加预载荷及1.5N*m力矩后,寰枕关节运动范围为前屈13.3°、后伸11.9°、侧屈4.3°、旋转8.7°;寰枢关节运动范围为前屈15.5°、后伸12.6°,侧屈6.4°、旋转30.8°,与尸体标本实验结果相符。从整个模型的纵向应力分布看,在任何相对位置状态下,枢椎齿状突后方的应力均较高,后伸位时应力增高区域加大。上颈椎的应力主要集中于椎管周围,寰椎侧块两端及枢椎横突的应力则较小。对比研究发现,在不同相对工况下前屈、后伸、侧屈、旋转时C2-C3小关节应力均大于钩椎关节,颈枕部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的应力分布特点符合临床实际情况。结果提示应用多层螺旋CT扫描得到的二维图像及simpleware、Ansys10.0软件,建立的颈枕部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符合人体真实的运动规律,可以很好地模拟颈枕部的生物力学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植入物 脊柱植入物 颈椎 生物力学 有限元法 寰枕关节 寰枢关节 省级基金
下载PDF
颈椎椎间孔组织对神经根固定作用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正丰 梅芳瑞 +1 位作者 成海平 周军海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69-171,共3页
目的:从生物力学角度观察椎间孔组织对神经根的固定作用及其各根之间的差异。方法:采用6例新鲜颈椎标本,保留椎间孔组织,后路暴露神经根。椎间孔外牵神经干,传感器测量椎管内神经根张力。结果:神经根张力随加载外力的增加而增大... 目的:从生物力学角度观察椎间孔组织对神经根的固定作用及其各根之间的差异。方法:采用6例新鲜颈椎标本,保留椎间孔组织,后路暴露神经根。椎间孔外牵神经干,传感器测量椎管内神经根张力。结果:神经根张力随加载外力的增加而增大,其中C8神经根变化最明显。外力在500g以内时,C5、C6、C7神经根张力上升缓慢,超过此值,上升明显。C5、C6、C7与C8神经根断裂时,外力相差1000g左右。结论:颈椎椎间孔对C5、C6、C7神经根存在明显固定作用,而C8神经根的固定作用相对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根固定 颈椎 椎间孔组织 生物力学
下载PDF
三种颈椎前路钉板系统在单椎间减压植骨融合中的生物力学比较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管国平 赵剑 +1 位作者 赵敦炎 王以进 《中国交通医学杂志》 2005年第3期207-209,共3页
目的:探讨3种颈椎前路钉板系统(Orion、Codman、Window)在颈椎前路单椎间减压植骨融合模型中的生物力学为临床应用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采用6具小牛颈椎标本,测定其正常颈椎相应节段的活动范围(ROM),制成模型,依次测试Orion、Codman... 目的:探讨3种颈椎前路钉板系统(Orion、Codman、Window)在颈椎前路单椎间减压植骨融合模型中的生物力学为临床应用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采用6具小牛颈椎标本,测定其正常颈椎相应节段的活动范围(ROM),制成模型,依次测试Orion、Codman、Window固定后颈椎相应节段的ROM。结果:3种钢板固定后在前屈、后伸、旋转时的ROM均比正常小,其中前屈时3种钢板与正常颈椎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后伸时Codman、Window与正常颈椎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Orion与正常颈椎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旋转侧屈时3种钢板与正常颈椎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3种钢板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支持3种钢板在颈椎在单椎间减压植骨融合中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生物力学 内固定
下载PDF
不同颈椎间盘手术对邻近下位椎间孔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斌 张志刚 +7 位作者 李康华 刘德群 陈立科 李雄 吴强 李春江 张文龙 焦成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074-1079,共6页
目的探讨C5、6人工椎间盘置换、椎间盘摘除、前路椎间融合内固定后对邻近下位椎间孔形态改变的影响,为临床应用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新鲜成人尸体颈椎标本11具,标本节段包括C3~T1椎体及其椎间盘。11具标本按测试先后顺... 目的探讨C5、6人工椎间盘置换、椎间盘摘除、前路椎间融合内固定后对邻近下位椎间孔形态改变的影响,为临床应用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新鲜成人尸体颈椎标本11具,标本节段包括C3~T1椎体及其椎间盘。11具标本按测试先后顺序分成C5、6完整组、髓核摘除组、置换组及椎间融合内固定组,在0.75、1.50 Nm载荷下测量前屈和后伸状态邻近下位椎间孔高度、宽度的改变,并比较加载前后组内及组间的变化范围(range of variety,ROV)。结果各组颈椎标本在0.75 Nm和1.50 Nm前屈下,C6、7的椎间孔高度、宽度明显增加,在后伸下显著下降,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在0.75、1.50 Nm两级载荷下,组内比较位移变化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两种负载下,完整组、髓核摘除组与置换组在前屈和后伸状态下,组间两两比较邻近下位椎间孔高度和宽度RO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组明显高于其余3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两种载荷的同组和同状态下,高度和宽度ROV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实验初步证明颈人工椎间盘置换符合颈椎正常的生物力学要求;颈椎间孔屈曲时增大,后伸时减小;椎间融合可能是引起颈椎退变和/或退变加速的原因之一,亦可能是神经根型颈椎病和椎孔外臂丛神经卡压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生物力学 椎间孔 椎体间融合
下载PDF
中、下颈椎纵向撞击性损伤机制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朱青安 欧阳钧 +2 位作者 卢海俊 李忠华 钟世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1997年第4期158-161,共4页
分析人体中、下颈椎承受纵向撞击力作用时的损伤机制、损伤阈值,为颈椎撞击性损伤的防护、诊治提供生物力学依据。应用成人男性新鲜尸体标本在CZZ-Ⅱ人体撞击试验机上行撞击实验。对C2~C4标本进行30J和50J能量的撞击,对C5~T1标本进... 分析人体中、下颈椎承受纵向撞击力作用时的损伤机制、损伤阈值,为颈椎撞击性损伤的防护、诊治提供生物力学依据。应用成人男性新鲜尸体标本在CZZ-Ⅱ人体撞击试验机上行撞击实验。对C2~C4标本进行30J和50J能量的撞击,对C5~T1标本进行50和100J能量的撞击,由计算机数据采集系统得到撞击力峰值、冲量、撞击速度和撞击力作用时间等参数,以放射学诊断和解剖学观察为损伤判断依据。C2~C4在轴向撞击力作用下的损伤阈值为4112~4890N或30.2~34.2N·s,C5~T1在轴向撞击力作用下的损伤阈值为4824~6362N或33.6~43.0N·s。结果表明,轴向压缩载荷引起的颈椎损伤类型与其撞击能量的大小有关,较高撞击能量会产生颈椎的整体结构破坏,较低的撞击能量仅损伤颈椎的前、中柱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撞击伤 损伤机制 颈椎 生物力学 实验
下载PDF
聚DL-乳酸椎间融合器植入山羊颈椎初始生物力学稳定性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晓辉 周春光 宋跃明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000-1004,共5页
设计制备新型聚DL-乳酸椎间融合器(Poly-DL-lactic acid Cage,PDLLA Cage),探讨其对山羊颈椎C3-4融合术后的初始生物力学稳定作用。将27只山羊颈椎标本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PDLLACage组,钛合金Cage组,自体三面皮质髂骨组,切除颈3/4... 设计制备新型聚DL-乳酸椎间融合器(Poly-DL-lactic acid Cage,PDLLA Cage),探讨其对山羊颈椎C3-4融合术后的初始生物力学稳定作用。将27只山羊颈椎标本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PDLLACage组,钛合金Cage组,自体三面皮质髂骨组,切除颈3/4椎间盘后植入以上内植物,预载荷20N,采用1~4Nm逐级加载纯力矩的方法进行前屈、后伸、侧屈和旋转的生物力学测定,由此计算出各组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及平均刚度,并行比较。在ROM方面,后伸和旋转加载时,PDLLA Cage组与钛合金Cage组无显著性差别(P>0.05),与正常对照组、自体髂骨组有显著性差别(P<0.05);前屈加载时,各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别(P<0.05);侧屈加载时,PDLLA Cage组与自体髂骨组无显著差别(P>0.05),余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植入Cage后颈椎刚度显著增大,前屈和旋转加载时,PDLLA Cage组与正常对照组、自体髂骨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PDLLA Cage可为山羊颈椎椎间融合提供足够的初始生物力学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羊颈椎 生物力学 椎间融合器 体外研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