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动静力失衡性大鼠颈椎间盘退变模型的动态观察 被引量:84
1
作者 王拥军 施杞 +3 位作者 沈培芝 徐宇 刘梅 陈锋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99-202,共4页
目的 :动态观察大鼠颈部动静力失去平衡后颈椎间盘退变的过程与程度。方法 :选择 8月龄清洁级SD大鼠 60只 ,随机分为 3月、5月、7月 3个对照组 ,3月、5月、7月 3个模型组 ,每组 10只。在建立动静力失衡性大鼠颈椎间盘退变模型的基础上 ... 目的 :动态观察大鼠颈部动静力失去平衡后颈椎间盘退变的过程与程度。方法 :选择 8月龄清洁级SD大鼠 60只 ,随机分为 3月、5月、7月 3个对照组 ,3月、5月、7月 3个模型组 ,每组 10只。在建立动静力失衡性大鼠颈椎间盘退变模型的基础上 (对照组为不作手术的正常大鼠 ) ,组织形态学评判颈椎间盘退变的程度 ;并检测前列腺素E2 (PGE2 )、6 酮 前列腺素F1α( 6 keto PGF1α)含量和胶原酶 (MMP 1)活性。结果 :( 1) 3月模型组可见颈椎间盘纤维环出现裂隙 ,排列轻度不规则 ,髓核出现皱缩或变小 ,少数椎间盘可见髓核轻度突出 ;5月模型组大鼠椎间盘髓核完全纤维化 ,7月模型组椎间盘突出或骨赘形成。 ( 2 )与同期对照组比较 ,5月和 7月模型组大鼠MMP 1活性明显升高 (P <0 0 5) ;PGE2 和 6 keto PGF1α含量均明显升高 (P<0 0 5或P <0 0 1)。 ( 3)模型组组间比较 ,5月和 7月组大鼠MMP 1活性比 3月组升高 (P <0 0 5) ;5月组 6 keto PGF1α较 3月组升高 (P <0 0 5)。结论 :颈椎间盘退变是一渐进性的过程 ,通过破坏大鼠颈部动静力平衡系统 ,可以加快颈椎间盘退变进程 ,从而进一步阐述了“动力失衡为先 ,静力失衡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间盘退变 动物模型 生物力学平衡 动静力失衡
下载PDF
颈椎病发病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63
2
作者 彭宝淦 贾连顺 +3 位作者 侯树勋 李增春 宋海涛 陈德玉 《颈腰痛杂志》 2001年第1期1-4,共4页
目的 研究颈椎病的发病机制。方法  通过比较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和颈前路手术切除的颈椎减压标本的组织学表现 ,分析与颈椎病发病相关的因素和机制。结果  4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前路减压术后优良率占 83% (4 0... 目的 研究颈椎病的发病机制。方法  通过比较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和颈前路手术切除的颈椎减压标本的组织学表现 ,分析与颈椎病发病相关的因素和机制。结果  4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前路减压术后优良率占 83% (4 0例 ) ;18个患者的 2 0例减压完整标本中 ,以颈椎间盘突出为颈椎病主要发病原因者 14个占 70 % ,以椎体后缘骨赘压迫为颈椎病主要发病原因的 5个占 2 5 %。颈椎间盘后缘有炎细胞浸润的占 5 5 % ,1例退变的非突出的颈椎间盘也有明显的炎细胞浸润。有炎细胞浸润的患者 ,其脊髓神经功能损害程度比无炎细胞浸润者重 (神经功能评分 ,P<0 .0 1)结论 除了突出的颈椎间盘和椎体后缘形成的骨赘压迫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发病机制 颈椎间盘 退变 炎症反应 病理
下载PDF
颈椎病突出椎间盘组织炎性反应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51
3
作者 彭宝淦 侯树勋 吴仕良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1期38-40,共3页
目的 :探讨颈椎病发生中突出颈椎间盘组织的炎症反应特性。方法 :取 31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 35个突出的颈椎间盘标本和 3个成年人的 7个正常颈椎间盘标本 ,将每个标本分为 2份 ,1份作组织学检查 ,观察有无炎细胞浸润 ,1份用生物化学方... 目的 :探讨颈椎病发生中突出颈椎间盘组织的炎症反应特性。方法 :取 31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 35个突出的颈椎间盘标本和 3个成年人的 7个正常颈椎间盘标本 ,将每个标本分为 2份 ,1份作组织学检查 ,观察有无炎细胞浸润 ,1份用生物化学方法测定其中IL 1α、IL 6和TNF α的含量。结果 :35个突出颈椎间盘中 ,18个(5 1 4 % )在边缘区域有大量炎细胞浸润 ,其余 17个 (48 6 % )未见炎细胞浸润 ,对照组未见炎细胞浸润 ;35个突出颈椎间盘组织中IL 1α、IL 6和TNF α含量明显高于正常椎间盘。结论 :颈椎病患者突出椎间盘组织具有炎症反应特性 ,炎症反应可能在颈椎间盘退变和颈椎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颈椎间盘突出 炎性反应 细胞因子 基础研究
下载PDF
退变颈椎间盘致炎机制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2
4
作者 彭宝淦 施杞 +1 位作者 贾连顺 谭军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8期501-504,共4页
目的:检测退变颈椎间盘中炎症反应标志物含量变化,从生物化学角度探讨颈椎病的发生机制。方法:20 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造模与对照组2 组,每组再分3 个月和8 个月2 个观察亚组。切除造模组动物颈棘上、棘间韧带及分离颈椎后旁... 目的:检测退变颈椎间盘中炎症反应标志物含量变化,从生物化学角度探讨颈椎病的发生机制。方法:20 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造模与对照组2 组,每组再分3 个月和8 个月2 个观察亚组。切除造模组动物颈棘上、棘间韧带及分离颈椎后旁两侧肌肉,造成颈椎力学上的失衡而诱导兔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在术后 3 个月和 8 个月时分别处死动物,取颈椎间盘组织,行病理学检查并测定其中组织胺、5羟色胺、 P G E2 和6酮 P G F1α含量。结果:造模组动物颈椎间盘中4 种炎症介质含量均明显高于相应观察点的对照组;而造模组动物术后8 个月的颈椎间盘中 4 种炎症介质含量均与术后 3 个月无显著差异( P> 0.05)。结论:退变颈椎间盘是致炎的,退变颈椎间盘中产生的炎症介质可能直接参与颈椎病的发病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间盘退变 炎症介质 颈椎病
下载PDF
针刀松解颈周腧穴对大鼠退变颈椎间盘Ⅰ、Ⅱ型胶原及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被引量:15
5
作者 孙钦然 张丽瑾 +9 位作者 朱中书 刘玉宁 刘方铭 刘维菊 尹聪 吴丙云 宫辉 郭闫萍 张道平 吴文庆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75-282,共8页
目的:探讨针刀延缓椎间盘退变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大鼠静动力失衡性颈椎间盘退变模型,确认造模成功后,将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夹脊穴组、颈周腧穴组、药物组,并设空白组,每组15只。夹脊穴组取颈2~7椎旁夹脊穴,颈周腧穴组取颈周的双... 目的:探讨针刀延缓椎间盘退变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大鼠静动力失衡性颈椎间盘退变模型,确认造模成功后,将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夹脊穴组、颈周腧穴组、药物组,并设空白组,每组15只。夹脊穴组取颈2~7椎旁夹脊穴,颈周腧穴组取颈周的双"脑空"穴、"脑户"穴、"大椎"穴、双"曲垣"穴、双"天宗"穴,每5d治疗1次,各治疗3次;药物组采用布洛芬+颈复康灌胃,每天1次,治疗10d。治疗结束继续喂养20d后运用免疫组化与定量多聚酶链反应(PCR)法对退变颈椎间盘Ⅰ、Ⅱ型胶原蛋白进行检测,并在光镜下行椎间盘组织形态学变化观察,按Miyamoto的标准做形态学评分。结果:Ⅰ型胶原的表达强度及基因表达,模型组高于空白组(P〈0.05),夹脊穴组、颈周腧穴组、药物组低于模型组(P〈0.05),夹脊穴组、颈周腧穴组低于药物组(P〈0.05);Ⅱ型胶原的表达强度及基因表达,模型组低于空白组(P〈0.05),夹脊穴组、颈周腧穴组、药物组高于模型组(P〈0.05),夹脊穴组、颈周腧穴组高于药物组(P〈0.05)。形态学评分,模型组高于空白组(P〈0.05),夹脊穴组、颈周腧穴组小于模型组和药物组(P〈0.05);椎间盘退变程度由轻到重顺序为空白组〈颈周腧穴组/夹脊穴组〈药物组/模型组。结论:针刀松解颈周腧穴可调控椎间盘细胞外基质胶原系统,抑制Ⅰ、Ⅱ型胶原的转换,延缓颈椎间盘退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刀 颈周腧穴 颈椎病 颈椎间盘退变 动静力失衡 细胞外基质 Ⅰ、Ⅱ型胶原
原文传递
针刺颈夹脊穴对大鼠退变颈椎间盘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1、3和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的影响 被引量:14
6
作者 王学新 李永春 +1 位作者 马晓芃 韩兆诚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48-251,共4页
目的:观察针刺颈夹脊穴对大鼠退变颈椎间盘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MMP-3)和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TIMP-1)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椎间盘退变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大鼠动静力失衡性颈椎间盘退变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针刺组、药物... 目的:观察针刺颈夹脊穴对大鼠退变颈椎间盘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MMP-3)和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TIMP-1)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椎间盘退变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大鼠动静力失衡性颈椎间盘退变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针刺组、药物组,并设空白对照组。针刺组取颈部夹脊穴,药物组采用布洛芬加颈复康灌胃。治疗30d后,采用ELISA技术检测颈椎间盘MMP-1、MMP-3、TIMP-1的含量,并以光镜下椎间盘组织形态学退变为对比依据。结果:针刺和药物治疗组椎间盘较模型组形态稍规则,纤维环排列稍整齐,髓核皱缩轻;促进椎间盘胶原分解的MMP-1、MMP-3组间比较,各造模组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增多(P<0.05),针刺组和药物组比模型组减少(P<0.05);TIMP-1组间比较,各造模组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针刺组比模型组增多(P<0.05),其它组间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颈夹脊穴可能通过调控椎间盘细胞外基质系统而达到治疗椎间盘退变性颈椎病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间盘退变 电针 颈夹脊穴 细胞外基质MMP 1 MMP-3 TIMP-1
原文传递
电针对颈椎病模型大鼠椎间盘细胞外基质胶原和代谢酶活动的影响 被引量:12
7
作者 廖军 张乐 +1 位作者 柯玫瑰 徐腾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41-446,510,共7页
目的:观察电针"大椎"穴对颈椎病模型大鼠椎间盘细胞外基质(ECM)及胞内Ⅱ型胶原(COL-Ⅱ)、V型胶原(COL-V)、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颈椎间盘退变的作用机制。方法:将S... 目的:观察电针"大椎"穴对颈椎病模型大鼠椎间盘细胞外基质(ECM)及胞内Ⅱ型胶原(COL-Ⅱ)、V型胶原(COL-V)、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颈椎间盘退变的作用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和莫比可组,每组7只。建立动静力失衡性颈椎间盘退变大鼠模型。电针组取"大椎"穴,每次治疗30min,每天1次,14d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间隔2d,共治疗2个疗程;莫比可组给予莫比可片每日0.75mg/kg灌胃治疗,共治30d。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椎间盘中ECM、COL-Ⅱ、COL-V、MMP-13、TIMP-1的表达。结果:模型组ECM、COL-Ⅱ较假手术组明显减少(P<0.01),COL-V、MMP-13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多(P<0.01,P<0.05);电针组、莫比可组ECM、COL-Ⅱ较模型组增多(P<0.01),COL-V、MMP-13较模型组减少(P<0.01,P<0.05);各组TIMP-1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电针"大椎"穴治疗颈椎间盘退变的机制可能与调控椎间盘细胞外基质系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间盘退变 电针干预 细胞外基质胶原 代谢酶
原文传递
颈椎间盘纤维环及髓核的超微结构观察 被引量:5
8
作者 谭炳毅 张佐伦 +2 位作者 袁泽农 于锡欣 王大川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10期993-994,T003,共3页
目的 :探讨在颈椎间盘纤维环及髓核退变中组织形态的变化。方法 :对正常人、单纯颈椎间盘突出症、脊髓型颈椎病三组椎间盘纤维环及髓核进行电镜观察。结果 :三组椎间盘胶原纤维无明显变化 ,单纯颈椎间盘突出症与脊髓型颈椎病人的退变椎... 目的 :探讨在颈椎间盘纤维环及髓核退变中组织形态的变化。方法 :对正常人、单纯颈椎间盘突出症、脊髓型颈椎病三组椎间盘纤维环及髓核进行电镜观察。结果 :三组椎间盘胶原纤维无明显变化 ,单纯颈椎间盘突出症与脊髓型颈椎病人的退变椎间盘细胞较正常人有明显变化 ,表现为严重退变或细胞坏死。结论 :单纯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椎间盘以退变细胞为主 ,为退变早期阶段功能代偿期 ,脊髓型颈椎病椎间盘以坏死细胞为主 ,为退变晚期阶段 ,为不可逆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椎间盘 退变 超微结构
下载PDF
颈椎矢状力线和颈椎间盘退变的关系 被引量:9
9
作者 杨建伟 赵杰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5期1370-1374,共5页
[目的]探讨T1倾斜角等颈椎矢状力线和颈椎间盘退变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8月~2017年8月60例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其中男25例,女35例,年龄51~68岁,平均(61.00±5.30)岁,病程5~13个月,平均(9.60±2.55)个月。所有患者拍摄... [目的]探讨T1倾斜角等颈椎矢状力线和颈椎间盘退变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8月~2017年8月60例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其中男25例,女35例,年龄51~68岁,平均(61.00±5.30)岁,病程5~13个月,平均(9.60±2.55)个月。所有患者拍摄颈椎侧位X线片以及颈椎MR,依据Pfirrmann分级评定椎间盘退变;测量矢状面位移(SVA)、颈椎前凸角(CL)、颈倾斜角(NT)、胸廓入射角(TIA)、T1倾斜角(T1S)。[结果]60例患者中按T1 S测量结果分为T1 S<25°组27例,T1S≥25°组33例,T1S<25°组C5/6和C6/7节段的颈椎椎间盘退变Pfirrmann评级显著大于T1 S≥25°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1 S与C5/6椎间盘退变分级呈负相关(R=-0.590,P<0.05),与C6/7椎间盘退变分级呈负相关(R=-0.794,P<0.05)。60例患者按椎间盘退变Pfirrmann评分分为两组,≤15分25例,>15分35例,两组间TIA、T1S和NT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5分组的CL显著大于>15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5分组的C2-7 SVA显著小于>15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L与Pfirrmann分级呈负相关(R=-0.865,P<0.05),C2~7 SVA与Pfirrmann分级呈正相关(R=0.791,P<0.05)。[结论]颈椎矢状力线与颈椎椎间盘退变相关,CL与椎间盘退变呈负相关,C2-7 SVA与椎间盘退变呈正相关,T1S与C5/6、C6/7椎间盘退变呈现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间盘退变 T_(1)倾斜角 颈椎矢状位参数
原文传递
针刺颈夹脊穴对大鼠退变颈椎间盘Ⅰ、Ⅱ型胶原及髓核超微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9
10
作者 王学新 李永春 +2 位作者 马晓芃 韩兆诚 林发亮 《上海针灸杂志》 2009年第11期674-677,共4页
目的观察针刺颈夹脊穴对大鼠退变颈椎间盘Ⅰ、Ⅱ型胶原及髓核超微结构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椎间盘退变的作用和机理。方法建立大鼠动静力失衡性颈椎间盘退变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针刺组、药物组,并设空白组对照,针刺组取颈部夹脊穴,药... 目的观察针刺颈夹脊穴对大鼠退变颈椎间盘Ⅰ、Ⅱ型胶原及髓核超微结构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椎间盘退变的作用和机理。方法建立大鼠动静力失衡性颈椎间盘退变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针刺组、药物组,并设空白组对照,针刺组取颈部夹脊穴,药物组采用布洛芬加颈复康灌胃,治疗30d后,取部分椎间盘测Ⅰ、Ⅱ型胶原含量;取部分椎间盘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组织细胞学变化。结果与椎间盘退变正相关的Ⅰ型胶原含量测定,空白组少于其他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和药物组少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椎间盘退变负相关的Ⅱ型胶原含量测定,空白组多于其他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和药物组多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光镜、电镜下椎间盘组织细胞学退变程度由轻至重顺序为空白组<针刺组<药物组<模型组;椎间盘胶原测定结果与镜下椎间盘组织细胞学退变程度相一致。结论针刺颈夹脊穴可以通过调控椎间盘细胞外基质胶原系统抑制椎间盘退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颈夹脊穴 颈椎间盘退变 细胞外基质Ⅰ、Ⅱ型胶原 髓核超微结构 大鼠
下载PDF
针刺“项七针”穴组对颈椎间盘退变大鼠颈椎间盘Delta样配体4及发状分裂相关增强子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9
11
作者 卢岩 沈庆思 +2 位作者 田梦 贾红玲 张永臣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90-295,共6页
目的:观察针刺"项七针"穴组对颈椎间盘退变大鼠颈椎间盘Delta样配体4(Dll 4)及发状分裂相关增强子1(Hes 1)表达的影响,探讨针刺"项七针"穴组延缓颈椎间盘退变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及项七... 目的:观察针刺"项七针"穴组对颈椎间盘退变大鼠颈椎间盘Delta样配体4(Dll 4)及发状分裂相关增强子1(Hes 1)表达的影响,探讨针刺"项七针"穴组延缓颈椎间盘退变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及项七针穴组,每组11只。采用动静力失衡法建立颈椎间盘退变大鼠模型。项七针穴组针刺双侧"风池""天柱""完骨"和"风府",留针20min,每日1次,共治疗4周。采用斜板实验观察大鼠的斜板角度变化,HE染色观察颈椎间盘形态结构,应用实时荧光定量和Western blot法检测颈椎间盘组织中Dll 4及Hes 1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斜板角度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项七针穴组大鼠斜板角度显著升高(P<0.05)。正常组大鼠颈椎间盘形态结构正常,纤维环排列规整;模型组大鼠颈椎间盘形态结构不规则,髓核细胞的数量相对正常组明显减少;项七针穴组大鼠颈椎间盘形态结构接近正常组。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颈椎间盘组织Dll 4mRNA表达降低(P<0.05),项七针穴组颈椎间盘组织Dll 4mRNA表达量高于模型组(P<0.05)。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颈椎间盘组织Hes 1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5)。项七针穴组大鼠Dll 4和Hes 1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针刺"项七针"穴组减缓颈椎间盘退变可能与其调控Dll 4、Hes 1mRNA和蛋白表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项七针 颈椎间盘退变 Delta样配体4 发状分裂相关增强子1
原文传递
颈后路全内镜下颈椎间盘切除术与颈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8
12
作者 雷俊 熊敏 +3 位作者 周升 唐冰 韩珩 何涛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20年第4期41-45,共5页
目的比较颈后路全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PECD)与颈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ACDF)治疗单节段旁中央型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和对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在本院行手术治疗的88例单节段旁中央型颈... 目的比较颈后路全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PECD)与颈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ACDF)治疗单节段旁中央型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和对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在本院行手术治疗的88例单节段旁中央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病例资料。按照所行的手术方式分为PPECD组(n=42)及ACDF组(n=46)。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情况,手术前、后颈及上肢视觉疼痛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手术邻近节段左、右侧屈曲及前屈后伸测定值和颈椎相邻节段退变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随访时间均为12个月。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颈及上肢VAS和NDI评分与术前相比均有改善(P<0.05),而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PECD组邻近节段左、右侧屈曲及前屈后伸测定值术前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DF组较术前增大(P<0.05),并且大于PPECD组(P<0.05);PECD组颈椎邻近节段退变情况优于ACDF组(P<0.05)。结论PPECD和ACDF均能显著改善单节段旁中央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症状,但PPECD对维持患者术后颈椎活动度、减少术后邻近椎体节段退变有一定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后路全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 颈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 颈椎间盘突出症 退变
下载PDF
基因治疗家兔退变颈椎间盘的动物实验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王海涛 孙喜龙 +2 位作者 刘福成 苏江宁 赵晓勇 《河北医药》 CAS 2011年第5期652-655,共4页
目的探讨基因治疗退变颈椎间盘对细胞因子含量及软骨终板钙化的影响。方法选用25只4月龄新西兰兔,建立家兔颈椎动力平衡失调模型,诱导颈椎间盘退变(正常对照组不作处理)。术后7个月,将带有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因的重组质粒DNA注... 目的探讨基因治疗退变颈椎间盘对细胞因子含量及软骨终板钙化的影响。方法选用25只4月龄新西兰兔,建立家兔颈椎动力平衡失调模型,诱导颈椎间盘退变(正常对照组不作处理)。术后7个月,将带有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因的重组质粒DNA注入基因治疗组(浅层、全层)家兔C2~3、C3~4、C4~5椎间盘中(每个椎间盘用量为20μl)。1个月后用耳缘静脉气栓法处死动物,用双抗夹心ELISA法检测颈椎间盘中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抗体含量,并在形态学上评定颈椎间盘退变程度,测定各组动物颈椎软骨终板钙化层厚度。结果模型浅层组、模型全层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颈椎间盘中IL-1β、TNF-α含量明显升高(P<0.01),颈椎软骨终板钙化层也明显增厚(P<0.01),基因治疗退变颈椎间盘对IL-1β、TNF-α含量及颈椎软骨终板钙化有明显抑制作用(P<0.05)。结论退变颈椎间盘组织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它们可加速颈椎间盘退变;而软骨终板钙化是颈椎间盘退变的始动因素,二者呈高度正相关。基因治疗退变颈椎间盘对IL-1β、TNF-α含量及软骨终板钙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 退变 细胞因子 软骨终板 基因治疗 动物实验研究
下载PDF
手法对颈椎病模型兔颈椎间盘炎性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7
14
作者 赵凯 盛杰 夏亮 《安徽医学》 2012年第2期133-135,共3页
目的观察手法干预对实验性家兔退变颈椎间盘组织IL-6、TNF-α活性的影响,以探讨手法治疗颈椎病的抗炎作用机制。方法 34只6月龄新西兰大白兔,体质量2.0~3.0 kg,雌雄不分。随机分为模型组(n=22)、假手术对照组(n=12)。模型组采用静力失... 目的观察手法干预对实验性家兔退变颈椎间盘组织IL-6、TNF-α活性的影响,以探讨手法治疗颈椎病的抗炎作用机制。方法 34只6月龄新西兰大白兔,体质量2.0~3.0 kg,雌雄不分。随机分为模型组(n=22)、假手术对照组(n=12)。模型组采用静力失衡法及低头法相结合改进造模,在4周末、8周末两个时间点拍摄颈椎X线侧位片和8周末两组各取C4、C5椎间盘行病理观察,证实模型复制成功后,将模型组分为模型对照组(n=10)和手法治疗组(n=10)。模型对照组和假手术对照组正常饲养,不处理;手法治疗组给予手法治疗,每日1次,连续治疗8周,取各组大白兔C4、C5椎间盘,制备成组织匀浆液,用放免法检测IL-6、TNF-α的含量。结果与假手术对照组相比较,模型对照组颈椎间盘组织中IL-6、TNF-α的含量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法治疗组较模型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手法干预能降低退变颈椎间盘组织中IL-6、TNF-α的含量,具有抑制炎性反应的作用,从而发挥对颈椎病的防治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间盘 退变 细胞因子 手法治疗
下载PDF
退变颈椎间盘中的IL-1β、TNFα含量变化及软骨终板钙化的动物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王海涛 孙喜龙 +2 位作者 刘福成 苏江宁 赵晓勇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CAS 2009年第11期19-22,共4页
目的:观察退变颈椎间盘内细胞因子的含量变化情况和颈椎软骨终板钙化与颈椎间盘退变的关系,研究中西药治疗退变颈椎间盘对细胞因子含量及软骨终板钙化的影响。方法:选用25只4月龄新西兰兔,建立家兔颈椎动力平衡失调模型,诱导颈椎间盘退... 目的:观察退变颈椎间盘内细胞因子的含量变化情况和颈椎软骨终板钙化与颈椎间盘退变的关系,研究中西药治疗退变颈椎间盘对细胞因子含量及软骨终板钙化的影响。方法:选用25只4月龄新西兰兔,建立家兔颈椎动力平衡失调模型,诱导颈椎间盘退变(正常对照组不作处理)。术后7个月,药物治疗组(浅层、全层)给予抗骨增生胶囊和葡立胶囊(剂量按体重折算),灌胃2次/d,连用1个月。1个月后用耳缘静脉气栓法处死各组动物,用双抗夹心ELISA法检测颈椎间盘中IL-1β、TNFα抗体含量,并在形态学上评定颈椎间盘退变程度,测定各组动物颈椎软骨终板钙化层厚度,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模型浅层组、模型全层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颈椎间盘中IL-1β、TNFα含量明显升高(P<0.01),颈椎软骨终板钙化层明显增厚(P<0.01)。而抗骨增生胶囊与葡立胶囊联合应用治疗退变颈椎间盘对IL-1β、TNFα含量及软骨终板钙化有明显抑制作用(P<0.05)。结论:退变颈椎间盘组织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它们可加速颈椎间盘退变;而软骨终板钙化是颈椎间盘退变的始动因素,二者呈高度正相关。抗骨增生胶囊与葡立胶囊联合作用治疗退变颈椎间盘对IL-1β、TNFα含量及软骨终板钙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退变 细胞因子 软骨终板 动物实验研究
原文传递
温和灸对大鼠颈椎间盘退变组织Ⅰ型、Ⅱ型胶原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16
作者 刘世敏 李艺 +3 位作者 夏勇 何金森 施征 吴焕淦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7年第6期66-69,共4页
目的:观察温和灸对大鼠颈椎间盘退变组织Ⅰ型胶原、Ⅱ型胶原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动静力失衡性颈椎间盘退变模型,运用原位杂交技术观察温和灸天柱穴、大杼穴对大鼠颈椎间盘组织Ⅰ型胶原、Ⅱ型胶原表达的影响,并设假手术组、芬必得组、... 目的:观察温和灸对大鼠颈椎间盘退变组织Ⅰ型胶原、Ⅱ型胶原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动静力失衡性颈椎间盘退变模型,运用原位杂交技术观察温和灸天柱穴、大杼穴对大鼠颈椎间盘组织Ⅰ型胶原、Ⅱ型胶原表达的影响,并设假手术组、芬必得组、模型对照组。结果:对大鼠颈椎间盘组织内的Ⅰ型胶原蛋白表达,假手术组与其他各组之间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温和灸组、假手术组与模型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对Ⅱ型胶原蛋白的表达,假手术组与其他各组之间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温和灸组与芬必得组、模型组之间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P<0.05)。结论:温和灸可以促进Ⅱ型胶原的合成,降低Ⅰ型/Ⅱ型胶原比值,从而增加颈椎间盘的抗牵拉能力,维持椎间盘正常的力学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间盘退变 温和灸 Ⅰ型胶原 Ⅱ型胶原
下载PDF
退变颈椎间盘中IL-17表达与分布的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林秋水 周许辉 +3 位作者 王新伟 熊怡淞 东人 袁文 《颈腰痛杂志》 2011年第2期83-87,共5页
目的观察退变颈椎间盘中白细胞介素-17(IL-17)的表达与分布,并探讨其与颈椎间盘退变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实时荧光相对定量PCR(RQ-PCR)检测30例退变颈椎间盘及10例正常对照椎间盘中IL-1β、IL-17、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孤核受体(re... 目的观察退变颈椎间盘中白细胞介素-17(IL-17)的表达与分布,并探讨其与颈椎间盘退变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实时荧光相对定量PCR(RQ-PCR)检测30例退变颈椎间盘及10例正常对照椎间盘中IL-1β、IL-17、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孤核受体(retinoid-related orphan re-ceptor,RORγτ)mRNA的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入选标本CD4表面抗原、IL-17表达水平。结果退变组IL-1β、IL-17、TNF-α、RORγτmRNA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01),且髓核中的表达高于纤维环(P均<0.05);IL-17 mRNA和RORγτmRNA相对表达水平呈线性关系(R=0.61,P<0.001);退变组IL-17、CD4细胞表面抗原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01),且髓核中的表达高于纤维环(P均<0.05)。结论退变颈椎间盘中IL-17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且髓核中表达高于纤维环,说明IL-17参与椎间盘退变的病理过程,Th17细胞介导的免疫炎症反应可能在颈椎间盘退变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间盘退变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炎症因子 白细胞介素-17 免疫组化染色
下载PDF
从筋骨力学失衡探讨颈椎间盘退变模型的构建及其在手法干预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8
作者 查和萍 范志勇 +4 位作者 周长斗 王卫强 田宁 黄振 谢健周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3年第2期5-7,共3页
梳理筋与骨力学平衡的中医理论和现代理论,评述近年来从筋骨力学失衡角度探讨颈椎间盘退变模型构建的概况,并分析其在手法干预机制研究中的意义。
关键词 颈椎间盘退变 筋骨力学平衡 动物模型 手法
下载PDF
颈椎矢状面平衡参数与颈椎间盘退变的相关性
19
作者 修志刚 董官伟 朱丽 《临床骨科杂志》 2024年第3期313-317,共5页
目的探讨颈椎矢状面平衡参数与颈椎间盘退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在150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C_(2~7)椎间盘节段的退变程度以及颈椎矢状面平衡参数[C_(2~7)Cobb角、C_(0~7)Cobb角、C_(2~7)矢状面垂直距离(C_(2~7)SVA)、T_(1)... 目的探讨颈椎矢状面平衡参数与颈椎间盘退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在150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C_(2~7)椎间盘节段的退变程度以及颈椎矢状面平衡参数[C_(2~7)Cobb角、C_(0~7)Cobb角、C_(2~7)矢状面垂直距离(C_(2~7)SVA)、T_(1)倾斜角(T_(1)S)及T_(1)S-C_(2~7)Cobb角],分析颈椎间盘退变程度与性别、年龄及颈椎矢状面平衡参数的相关性。根据C_(2~7)椎间盘退变程度分为A组(退变程度较轻,总评分<3分,56例)和B组(退变程度较重,总评分≥3分,94例),比较两组矢状面平衡参数的差异及组内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C_(2~7)椎间盘退变程度总评分不同年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性别、颈椎曲度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_(1)S与C_(2~7)颈椎间盘退变程度总评分呈正相关(P<0.05),而其余矢状面平衡参数与之无相关性(P>0.05)。T_(1)S B组高于A组(P<0.05);其余矢状面平衡参数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内C_(2~7)Cobb角与T_(1)S均呈正相关(P<0.01),与T_(1)S-C_(2~7)Cobb角均呈负相关(P<0.01);C_(2~7)SVA与T_(1)S-C_(2~7)Cobb角均呈正相关(P<0.01);A组内C_(2~7)Cobb角与C_(2~7)SVA呈负相关(P<0.01),而B组内两者无相关性(P>0.05);B组内T_(1)S与C_(2~7)SVA呈正相关(P<0.01),而A组内两者无相关性(P>0.05);两组内T_(1)S与T_(1)S-C_(2~7)Cobb角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颈椎间盘退变程度与年龄密切相关;在常用颈椎矢状面平衡参数中,T_(1)S与颈椎间盘整体退变呈正相关,颈椎间盘退变程度较重的患者中T_(1)S与C_(2~7)SVA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颈椎矢状面序列 颈椎间盘退变 T1倾斜角
下载PDF
颈椎矢状力线参数与颈椎间盘退变患者退变节段及Pfirrmann分级的关联性 被引量:3
20
作者 曹胜 孔令伟 +1 位作者 徐昆 孙志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319-1324,共6页
背景:腰椎矢状位参数与腰椎间盘退变、腰椎矢状位平衡存在明显相关性,而有关颈椎的研究还相对缺乏。目的:探讨颈椎矢状力线参数颈椎前凸角、T_(1)倾斜角、矢状面位移与颈椎间盘退变患者退变节段、Pfirrmann分级的关联性及对疗效的评估... 背景:腰椎矢状位参数与腰椎间盘退变、腰椎矢状位平衡存在明显相关性,而有关颈椎的研究还相对缺乏。目的:探讨颈椎矢状力线参数颈椎前凸角、T_(1)倾斜角、矢状面位移与颈椎间盘退变患者退变节段、Pfirrmann分级的关联性及对疗效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7月至2019年12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80例颈椎间盘退变患者,均行颈后路微创椎管扩大成形术,根据患者术后6个月疗效分组,其中疗效良好组62例,疗效不良组1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颈椎矢状力线参数(颈椎前凸角、T_(1)倾斜角、矢状面位移),分析颈椎矢状力线参数与退变节段、Pfirrmann分级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颈椎矢状力线参数对疗效的评估价值。结果与结论:(1)两组患者的退变节段、Pfirrmann分级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2)术后1,6个月,疗效良好组患者颈椎矢状力线参数颈椎前凸角、T_(1)倾斜角大于疗效不良组,矢状面位移小于疗效不良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3)不同退变节段、Pfirrmann分级患者颈椎矢状力线参数颈椎前凸角、T_(1)倾斜角、矢状面位移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4)颈椎间盘退变患者颈椎矢状力线参数颈椎前凸角、T_(1)倾斜角与退变节段、Pfirrmann分级呈正相关关系(P <0.05),矢状面位移与退变节段、Pfirrmann分级呈负相关关系(P <0.05);(5)将性别、年龄、病程、体质量指数、颈椎病类型、退变节段、Pfirrmann分级、术前颈椎矢状力线参数等其他因素控制后,术后1,6个月颈椎矢状力线参数颈椎前凸角、T_(1)倾斜角、矢状面位移仍与颈椎间盘退变患者疗效显著相关(P <0.05);(6)颈椎前凸角、T_(1)倾斜角、矢状面位移评估疗效的曲线下面积均较大,尤以联合评估最高,达0.815;(7)提示颈椎间盘退变患者颈椎矢状力线参数颈椎前凸角、T_(1)倾斜角、矢状面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前凸角 T_(1)倾斜角 矢状面位移 颈椎间盘退变 退变节段 Pfirrmann分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