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氧化氮合酶与脑缺血亚急性期神经损伤的关系 被引量:9
1
作者 方玲 王柠 +2 位作者 吴志英 林珉婷 慕容慎行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03年第1期23-25,T002,共4页
目的 探讨大鼠脑缺血亚急性期脑内三型一氧化氮合酶 (NOS)的表达及其与神经损伤的关系。 方法 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局灶性脑缺血 2 4 h三型 NOS在脑内的表达。 结果局灶性脑缺血 2 4 h,缺血中心区... 目的 探讨大鼠脑缺血亚急性期脑内三型一氧化氮合酶 (NOS)的表达及其与神经损伤的关系。 方法 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局灶性脑缺血 2 4 h三型 NOS在脑内的表达。 结果局灶性脑缺血 2 4 h,缺血中心区及部分边缘区内可见大量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i NOS)阳性的胶质细胞浸润。表达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 (n NOS)及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 (e NOS)的神经细胞数减少。 结论 脑缺血亚急性期胶质细胞 i NOS表达上调与迟发性神经元损伤有密切关系。在此期给予选择性 i NOS抑制剂可以减少缺血性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发作 一氧化氮合酶 神经胶质 大鼠
下载PDF
ABCD2评分结合管腔狭窄程度对TIA发展为脑梗死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8
2
作者 段永伟 田建辉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83-386,共4页
目的探讨ABCD2评分结合颈内动脉粥样硬化(ICAS)所致管腔狭窄程度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队)后7d内发展为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北京水利医院神经内科自2008年9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171例TI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ABCD2评分法进... 目的探讨ABCD2评分结合颈内动脉粥样硬化(ICAS)所致管腔狭窄程度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队)后7d内发展为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北京水利医院神经内科自2008年9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171例TI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ABCD2评分法进行评分,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ICAS所致管腔狭窄程(22.8%):ABCD2评分、颈内动脉狭窄程度不同患者脑梗死发生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危组、高危组患者TIA后7d脑梗死发生率高于低危组,中度狭窄组和重度狭窄或闭塞组脑梗死发生率高于与正常或轻度狭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BCD2评分、ICAS所致管腔狭窄程度可以影响Tn后7d内脑梗死的发生,两者结合对于TIA后7d内发展为脑梗死更有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CD2 颈内动脉粥样硬化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脑梗死 多普勒超声
原文传递
丁苯酞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对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疗效分析
3
作者 侯芳芳 闫立萍 刘晨阳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4年第3期404-408,共5页
目的探讨丁苯酞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对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1月西安高新医院神经内科诊治的90例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诊治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 目的探讨丁苯酞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对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1月西安高新医院神经内科诊治的90例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诊治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中男性25例,女性20例,年龄67~76(69.72±4.03)岁,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丁苯酞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对照组中男性22例,女性23例,年龄66~78(69.58±4.26)岁,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服用丁苯酞。两组均接受2周治疗,记录并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和血浆黏度)、脑血流指标(脑血管外周阻力和颈动脉舒张期末血流速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以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评分,评估临床疗效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t检验。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和血浆黏度均低于对照组[(7.13±1.21)mPa·s比(8.26±1.46)mPa·s、(4.89±0.88)mPa·s比(5.78±1.04)mPa·s、(1.59±0.31)mPa·s比(1.86±0.34)mPa·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00、4.38、3.94,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颈动脉舒张期末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脑血管外周阻力低于对照组[(96.48±5.31)cm/s比(89.46±4.82)cm/s、(1.68±0.23)kPa·s/ml比(1.96±0.25)kPa·s/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57、5.53,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69.74±5.19)分比(56.64±5.33)分、(5.12±1.13)分比(8.18±1.4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81、11.17,均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1.11%(41/45)比73.33%(33/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7,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6.67%(3/45),对照组为8.89%(4/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6,P>0.05)。结论在老年患者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中,丁苯酞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丁苯酞 银杏叶提取物 缺血性脑血管病 老年患者
下载PDF
大鼠脑缺血后APE/Ref-1蛋白表达对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汪效松 李智文 +1 位作者 张志坚 许国英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03年第1期32-34,37,T003,共5页
目的 探讨脑缺血后无嘌呤 /无嘧啶核酸内切酶 /氧化还原因子 1(APE/ Ref- 1)蛋白表达变化与神经元凋亡之间的关系。 方法 采用双侧颈总动脉阻断 +全身低血压法建立大鼠脑缺血模型。动物分假手术组、手术后存活 1,2 ,3d组。用免疫组... 目的 探讨脑缺血后无嘌呤 /无嘧啶核酸内切酶 /氧化还原因子 1(APE/ Ref- 1)蛋白表达变化与神经元凋亡之间的关系。 方法 采用双侧颈总动脉阻断 +全身低血压法建立大鼠脑缺血模型。动物分假手术组、手术后存活 1,2 ,3d组。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析各组 APE/ Ref- 1蛋白的表达 ;用 TUNEL 染色观察脑缺血后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的情况。 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显示假手术组神经元广泛表达 APE/ Ref- 1蛋白。在脑缺血 10min后第 1天海马 CA1区 APE/ Ref- 1阳性细胞开始减少 ,第 2天明显减少。该区 TU NEL 阳性细胞在缺血第 2天出现 ,第 3天表现明显。 APE/ Ref- 1和 TUNEL双重染色提示丧失了 APE/ Ref- 1免疫活性的细胞转变为 TU NEL阳性细胞。 结论 短暂性脑缺血后海马 CA1区神经元表达 APE/ Ref- 1蛋白减少 ,这种变化早于神经元凋亡 ,提示 APE/ Ref- 1蛋白减少和 DNA修复功能下降可能与短暂性脑缺血后发生神经元凋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发作 神经元 脱噬作用 内切核酸酶 DNA 修复 大鼠
下载PDF
ABCD2评分联合^1H-MRS及MTI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3
5
作者 丁继良 王飞 李建军 《海南医学》 CAS 2016年第10期1557-1560,共4页
目的探讨ABCD2评分联合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及磁化传递成像(MTI)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海南省人民医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0月门诊就诊及住院的45例TIA患者(TIA组)及45例正常志愿者(对照组)影像学资料,测... 目的探讨ABCD2评分联合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及磁化传递成像(MTI)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海南省人民医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0月门诊就诊及住院的45例TIA患者(TIA组)及45例正常志愿者(对照组)影像学资料,测量症状半球及非症状半球半卵圆中心的平均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含胆碱代谢物(Cho)、肌酸(Cr),NAA/Cr值、NAA/Cho值、Cho/Cr值、磁化传递率(MTR),计算其相对值,分析各指标值的诊断效能。结果 (1)症状半球的Cho值较非症状半球升高,分别为(12.25±0.93)mmol/L与(9.00±1.38)mmol/L,症状半球NAA/Cho值、MTR值较非症状半球下降,分别为(1.76±0.49)、(19.11±3.13)%与(2.25±0.88)、(21.27±4.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TIA患者r Cho值较对照组升高,分别为(1.40±0.25)、(1.20±0.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IA患者NAA/Cho值、MTR值较对照组下降,分别为(1.76±0.49)、(18.75±6.53)%与(2.25±0.88)、(24.54±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ROC曲线显示MTR值曲线下面值为0.944。结论 ABCD2评分结合1H-MRS及MTI能及早发现TIA患者脑组织相应病理学改变,为TIA的早期诊断提供客观影像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CD2评分 磁共振波谱 磁化传递成像 短暂性 脑缺血发作
下载PDF
蔚麻通络胶囊治疗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 被引量:1
6
作者 田华 高良 李惠卿 《河北中医》 2008年第7期684-686,共3页
目的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观察颈动脉斑块的变化,观察蔚麻通络胶囊治疗颈动脉斑块引起的短暂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CDFI检查存在颈动脉斑块的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8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对照组43例。治疗组予自制蔚麻通... 目的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观察颈动脉斑块的变化,观察蔚麻通络胶囊治疗颈动脉斑块引起的短暂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CDFI检查存在颈动脉斑块的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8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对照组43例。治疗组予自制蔚麻通络胶囊治疗;对照组予阿司匹林和双嘧达莫治疗。2组均4周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经颈动脉CDFI检查局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变化情况,并判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0%,对照组总有效率58.1%,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无毒副作用,对照组33例服药2周内出现头痛。结论自制蔚麻通络胶囊可有效改善颈动脉斑块,治疗颈动脉斑块引起的短暂脑缺血发作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颈动脉疾病 颈动脉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颈动脉蹼手术治疗一例 被引量:2
7
作者 陈小玮 黄远桃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6-49,共4页
该例颈动脉蹼致反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为中年男性,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性左侧肢体乏力及麻木。该患者颈部CT血管成像、颈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颈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颈部血管彩超检查结果考虑为颈动脉蹼,经常规内科的抗血... 该例颈动脉蹼致反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为中年男性,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性左侧肢体乏力及麻木。该患者颈部CT血管成像、颈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颈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颈部血管彩超检查结果考虑为颈动脉蹼,经常规内科的抗血小板聚集、调脂、改善脑循环等治疗后,患者症状未见明显好转,后转至神经外科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术中手术标本及术后病理结果证实为颈动脉蹼,术后并继续予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患者病情改善良好,未再发生T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蹼 脑缺血发作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原文传递
老年患者肢体抖动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刘运宝 李应宏 +1 位作者 莫晔 王霞 《四川医学》 CAS 2017年第11期1320-1323,共4页
目的肢体抖动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Limb-Shaking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LS-TIA)是临床很少见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作类型,通过探讨老年患者LS-TIA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至2016年年间诊治... 目的肢体抖动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Limb-Shaking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LS-TIA)是临床很少见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作类型,通过探讨老年患者LS-TIA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至2016年年间诊治的9例老年LS-TI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9例患者均表现为肢体发作性短暂性不能控制的抖动,6例发作有明显诱因。所有患者均有抖动肢体对侧至少1条以上颅内和(或)颅外动脉的严重狭窄或闭塞,所有患者发作期脑电图检查均未见癫痫样波。经扩容、抗血小板聚集、血管重建术等治疗后,症状均消失,8例患者病情稳定。结论低灌注是LS-TIA可能的发病机制,LS-TIA通常提示大血管严重狭窄或闭塞,扩容、抗栓或血管重建术是其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颈内动脉
下载PDF
胞间粘附分子1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被引量:1
9
作者 林毅 许国英 张志坚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03年第1期29-31,T002,共4页
目的 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不同时相不同脑区胞间粘附分子 1(ICAM- 1)的表达。 方法 采用双侧颈总动脉阻断 +全身低血压法建立 SD大鼠脑缺血模型 ,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 (2 4 ,4 8,72 ,96 ,16 8h)组 ,于规定时间取脑组织石... 目的 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不同时相不同脑区胞间粘附分子 1(ICAM- 1)的表达。 方法 采用双侧颈总动脉阻断 +全身低血压法建立 SD大鼠脑缺血模型 ,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 (2 4 ,4 8,72 ,96 ,16 8h)组 ,于规定时间取脑组织石蜡包埋切片 ,常规苏木精 -伊红染色、亚甲蓝染色及 ICAM- 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标本进行检测。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 ,缺血组海马 CA1区神经元尼氏体缺失明显 ,缺血脑区微血管肿胀变形 ,白细胞粘附、浸润 ;缺血再灌注后 2 4 h皮质及海马 ICAM- 1表达均显著升高 ,4 8h达高峰 ,可维持 7d。 结论  ICAM- 1在脑缺血再灌注时表达明显上调 ,介导白细胞和脑血管内皮细胞粘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胞间粘附分子1 脑缺血发作 再灌注损伤 炎症 大鼠
下载PDF
78例短暂性脑缺血患者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结果分析
10
作者 肖文 李仓霞 +1 位作者 薛海龙 贾秀丽 《实用预防医学》 CAS 2011年第10期1933-1934,共2页
目的通过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分析短暂性脑缺血性(TIA)与供血脑动脉病变的关系,探讨TIA的发病机制。方法对临床表现为TIA的90例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并对患者的DSA资料进行分析,计算颅内-外动脉狭窄率,并对患者的颅内外动脉... 目的通过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分析短暂性脑缺血性(TIA)与供血脑动脉病变的关系,探讨TIA的发病机制。方法对临床表现为TIA的90例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并对患者的DSA资料进行分析,计算颅内-外动脉狭窄率,并对患者的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90例TIA患者中有78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颅内外动脉狭窄,颅内外共198支动脉狭窄或闭塞,总异常率为86.67%(78/90),其中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共145支,占73.23%(145/198),颅外动脉狭窄共53支,占26.77%(53/198),颅内-外多发病变11例,共累及54支颅内外血管。结论颅内-外动脉狭窄是发生TIA的重要因素,DSA检查有助于明确VB-TIA病因,对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脑血管造影术 颅内-外动脉狭窄
原文传递
亚低温对大鼠短暂性脑缺血迟发性神经元死亡的影响
11
作者 张健 许国英 +2 位作者 张志坚 郑安 陈龙飞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03年第1期26-28,T002,共4页
目的 观察亚低温 (33℃ )对大鼠短暂性脑缺血后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方法  32只 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常温缺血组和即刻亚低温组 ,采用尼氏体亚甲蓝特殊染色观察存活神经元、原位细胞凋亡检测法 (TU NEL染色 )检测及电镜观察脑缺血后... 目的 观察亚低温 (33℃ )对大鼠短暂性脑缺血后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方法  32只 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常温缺血组和即刻亚低温组 ,采用尼氏体亚甲蓝特殊染色观察存活神经元、原位细胞凋亡检测法 (TU NEL染色 )检测及电镜观察脑缺血后大鼠 CA1区神经元凋亡情况。 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 ,常温缺血组海马 CA1区存活的锥体细胞数目减少 (P<0 .0 1) ;与常温缺血组相比 ,亚低温缺血组海马 CA1区存活的锥体细胞数目明显增多 (P<0 .0 1)。亚低温缺血组大鼠海马 CA 1区 TU NEL染色阳性细胞数目明显少于常温缺血组 (P<0 .0 1)。 结论 脑缺血后迟发性神经元死亡很可能通过凋亡途径 ,亚低温对缺血后神经元的保护作用与减少神经元凋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神经元 脱噬作用 低温 人工 大鼠
下载PDF
奥扎格雷钠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在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3
12
作者 毛军 《当代医学》 2012年第35期9-10,共2页
目的探讨奥扎格雷钠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9~2011年收治的9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奥扎格雷钠联合低分... 目的探讨奥扎格雷钠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9~2011年收治的9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奥扎格雷钠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49例患者治疗后,显效43例(87.8%),有效4例(8.2%),无效2例(4.1%),治疗总有效率为95.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1%,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2%,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奥扎格雷钠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疗效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方法,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 奥扎格雷钠 低分子肝素钙 临床疗效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究生脉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异病同治的机制 被引量:2
13
作者 黄圣 弓航 +3 位作者 赵乐滢 耿鑫 赵一颖 孙文燕 《中国药师》 CAS 2021年第10期1838-1846,共9页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和分子对接技术,对生脉注射液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异病同治机制进行研究。方法:通过TCMSP数据库、ETCM数据库和SwissADME对生脉注射液进行活性成分的收集与筛选,在PharmMapper中收...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和分子对接技术,对生脉注射液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异病同治机制进行研究。方法:通过TCMSP数据库、ETCM数据库和SwissADME对生脉注射液进行活性成分的收集与筛选,在PharmMapper中收集活性成分对应的人类靶点。在DisGeNET和GeneCards数据库获取两种疾病靶点,与生脉注射液靶点取交集得到关键靶点,并利用Cytoscape3.7.2绘制药物-靶点网络图。通过STRING数据库对交集靶点进行蛋白质互相作用分析并筛选出关键靶点,用R语言clusterProfiler程序包对核心靶点进行基因本体论(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用R语言绘图。选取核心成分与部分靶点用Autodock Vina进行分子对接。结果:筛选得到生脉注射液25种活性成分,对应62个关键靶点。GO功能注释与KEGG富集分析结果表明,生脉注射液治疗AMI与TIA主要涉及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白细胞介素17(IL-17)等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生脉注射液关键成分与相关靶点有较强的结合活性。结论:生脉注射液中的菊黄质、(1S,2R,4S)-冰片β-D-吡喃葡萄糖苷、去氧三尖杉酯碱、叶含长管贝壳杉素A等活性成分,主要作用于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MAPK1)、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8(MAPK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4(MAPK14)、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3)、热休克蛋白90AA1(HSP90AA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等靶点,通过促进细胞增殖、改善血流状况、减轻炎性损伤、抑制细胞凋亡等途径发挥治疗AMI和TIA的作用。本研究揭示了生脉注射液对AMI与TIA异病同治的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机制,为其后期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脉注射液 急性心肌梗死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异病同治 作用机制
下载PDF
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钙联合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高危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郑明明 《华夏医学》 CAS 2021年第4期27-31,共5页
目的:分析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钙联合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高危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高危性TIA患者86例,按照不同治疗方案分为两组,每组各43例。两组均予以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常规剂量组采用常规剂量瑞舒伐... 目的:分析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钙联合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高危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高危性TIA患者86例,按照不同治疗方案分为两组,每组各43例。两组均予以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常规剂量组采用常规剂量瑞舒伐他汀钙治疗,大剂量组采用大剂量瑞舒伐他汀钙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脑血流动力学、斑块性质变化情况、血脂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大剂量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常规剂量组(P<0.05);治疗后,大剂量组血流平均速度(Vm)、峰流速高于常规剂量组,流速差值、峰流速差值、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低于常规剂量组(P<0.05);治疗后,大剂量组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数值、斑块面积小于常规剂量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联合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高危性TIA患者时,大剂量瑞舒伐他汀钙疗效更显著,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舒伐他汀钙 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肠溶片 高危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下载PDF
东菱精纯克栓酶治疗TIAs的TCD观察 被引量:1
15
作者 赵玲 黄友荣 +2 位作者 马磊 陈传玉 封飞 《实用全科医学》 2005年第4期305-306,共2页
目的应用经颅多普勒(TCD)技术观察东菱精纯克栓酶(DF-521)治疗频发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s)的疗效。方法100例TIAs住院患者随机分为DF-521治疗组(50例)和川芎嗪-阿司匹林对照组(50例)。应用TCD技术,分别观察两组血流动力学变化,并进行... 目的应用经颅多普勒(TCD)技术观察东菱精纯克栓酶(DF-521)治疗频发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s)的疗效。方法100例TIAs住院患者随机分为DF-521治疗组(50例)和川芎嗪-阿司匹林对照组(50例)。应用TCD技术,分别观察两组血流动力学变化,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治疗组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停止发作时间早于对照组。结论DF-521治疗TIAs起效快、效果好、安全性高。应用TCD技术,为指导临床和评估疗效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菱精纯克栓酶 TIAs 血流动力学变化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CD技术 DF-521 经颅多普勒 521治疗 对照组 阿司匹林 住院患者 对比研究 发作时间 治疗组 川芎嗪 安全性 疗效
下载PDF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弓上颅外动脉狭窄9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建秦 朱青峰 《武警医学》 CAS 2008年第2期138-141,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弓上颅外动脉狭窄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应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弓上血管狭窄9例。结果治疗狭窄动脉10支,狭窄程度均明显改善,狭窄程度由原来的(81.4±14.11)%下降至(4.9...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弓上颅外动脉狭窄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应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弓上血管狭窄9例。结果治疗狭窄动脉10支,狭窄程度均明显改善,狭窄程度由原来的(81.4±14.11)%下降至(4.9±3.73)%,无死亡病例,术后患者症状均明显改善,无围术期并发症。随访1-8个月,颈动脉超声检查治疗血管无再狭窄。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弓上颅外动脉狭窄具有安全性高、临床效果好的特点,但由于例数较少,缺乏长期随访效果,值得进一步随访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 弓上动脉狭窄 脑缺血发作
下载PDF
凝血因子Ⅷ von Willebrand因子与促凝活性及其比值在血栓性疾病的检测意义
17
作者 李敬兰 曹金霓 《天津医药》 CAS 1992年第11期670-672,共3页
对四组血栓性疾病测定了vWF和FVⅢ:C的抗原成分——vWF:Ag、FVⅢC:Ag及二者的比值。结果显示四组疾病的vWF:Ag值、FVⅢC:Ag值升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0.01。vWF:Ag在不同疾病中升高的值存在着差异,而FVⅢC:Ag则呈一致性增高,vWF:Ag/F... 对四组血栓性疾病测定了vWF和FVⅢ:C的抗原成分——vWF:Ag、FVⅢC:Ag及二者的比值。结果显示四组疾病的vWF:Ag值、FVⅢC:Ag值升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0.01。vWF:Ag在不同疾病中升高的值存在着差异,而FVⅢC:Ag则呈一致性增高,vWF:Ag/FVⅢC:Ag比值亦升高,其比值的大小主要地取决于vWF:Ag。因此vWF:Ag可作为反映血管损伤的一项有用指标,而FVⅢC:Ag意义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性疾病 凝血因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