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引发新疆强降水的中亚气旋分析
被引量:5
- 1
-
-
作者
熊秋芬
苏小岚
吐莉尼沙
周雅蔓
-
机构
中亚大气科学研究中心
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服务中心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台
-
出处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21年第1期36-45,共10页
-
基金
中亚大气科学研究基金项目(CAAS201906)
中国气象局预报员专项(CMAYBY2020-169)。
-
文摘
利用常规观测、地面加密观测、风云二号气象卫星水汽云图等资料,统计分析了20142018年给新疆造成强降水的中亚气旋的特征,归纳了中亚气旋的概念模型。结果表明:在新疆115次强降水过程中,有24次伴有中亚气旋。中亚气旋主要发生在北疆及其周边地区,以巴尔喀什湖及其附近地区最多,而南疆盆地较少。从时间分布来看,中亚气旋在夏季-初秋较多、春季和冬季较少。6、8、9月最多,各为5次;而3、10、12月一次也没有。移动方向为东移或东北移,且移速快。水汽云图上主要表现为逗点云系或斜压叶状云系。大多数气旋强度为1000~1010 hPa,强度较弱。17次中亚气旋发生在高空急流出口区的左侧,7次在高空急流入口的右侧。虽然中亚气旋强度不强,但其生成和发展时均伴有高空辐散。与中亚气旋相伴的强降水先发生在暖区,然后是气旋和冷锋或暖锋共同作用产生降水。中亚气旋为浅薄的斜压系统。在“东高西低”的形势下,中低层低涡、切变线,以及低涡东侧的偏南风和偏东风水汽输送等均有利于强降水产生。中亚气旋中三条输送带的特征是:从近地层暖区上升的偏南暖湿空气沿锋面爬升到对流层上层形成了暖输送带,而从地面气旋东侧、东路冷空气后部上升到850 hPa低涡东北侧的偏东气流形成了冷输送带,从对流层上层沿西北气流下沉到对流层中、下层的干空气构成了干带。强降水与这三条输送带密切相关。
-
关键词
中亚气旋
强降水
三维结构
概念模型
输送带
新疆
-
Keywords
central-asian cyclone
intense precipitation
3D structure
conceptual model
conveyor belt
Xinjiang
-
分类号
P447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
-
题名中亚气旋引发的2次新疆强降水过程成因分析
被引量:2
- 2
-
-
作者
苏小岚
熊秋芬
吐莉尼沙
周雅蔓
-
机构
中亚大气科学研究中心
新疆气象服务中心
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
新疆气象台
-
出处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1年第4期35-41,共7页
-
基金
中亚大气科学研究基金项目(CAAS201906)
中国气象局预报员专项(CMAYBY2020-169)。
-
文摘
利用常规观测、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由中亚气旋引发的2015年2月12—14日北疆暴雪天气过程(以下简称“201502过程”)和2015年5月17—21日新疆暴雨天气过程(以下简称“201505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并用HYSPLIT模式模拟了这2次中亚气旋过程中的3条输送带。结果表明2次过程有共性也有差异:(1)2次强降水过程的共同之处是均伴有低槽、低涡、气旋等辐合系统,高空急流入口右侧的辐散加强了上升运动;中亚气旋为浅薄系统,低压仅存在于850 hPa及以下层次。不同之处是“201502过程”中850 hPa低压向西北倾斜比“201505过程”明显,但“201505过程”气旋东北侧的暖锋锋生及暖平流强,且高层还伴有风向分流辐散,上升运动更强。(2)“201502过程”水汽来源于西南和偏东2条输送通道,以西南水汽输送为主。“201505过程”有西北、偏南和偏东3条输送水汽输送通道;天山南、北两侧强的上升运动及水汽辐合持续时间长造成了强降雨。2次强降水过程的差异主要是“201505过程”偏东水汽输送强度较“201502过程”更强、层次更厚,强上升运动的维持时间也更长。(3)轨迹模拟结果显示2次气旋过程的共同特征是,从近地层冷锋前暖区上升的暖湿气块形成了暖输送带,而从气旋东侧先向西移动、再转向东移的气块形成了冷输送带,从对流层上层下沉到气旋西侧的干气块构成了干带。不同点是“201502过程”的冷输送带不如“201505过程”明显,且暖输送带上升的层次也不高。
-
关键词
中亚气旋
强降水
成因
模拟
输送带
-
Keywords
central-asian cyclone
intense precipitation
mechanism
simulation
conveyor belt
-
分类号
P458.3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
-
题名一次北上中亚气旋的结构演变与发生发展机制分析
- 3
-
-
作者
张昕
熊秋芬
姜晓飞
-
机构
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
-
出处
《暴雨灾害》
2023年第3期303-311,共9页
-
基金
中国气象局短时临近预报教学科研团队项目
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中短期天气预报教学团队项目
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科研项目(青2021-003)。
-
文摘
中亚气旋是造成新疆暴雨、暴雪、大风和沙尘等灾害性天气的一种主要天气系统。为深入了解中亚气旋的结构特征和形成原因,以2017年8月11—12日一次典型北上路径中亚气旋活动过程为例,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卫星水汽图像与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该中亚气旋的活动特征及环流形势,揭示了其垂直热力和动力结构特征,重点根据准地转理论和位涡守恒原理讨论了其发生发展机制。结果表明:(1)中亚气旋形成于500hPa高空槽前、伴有850hPa低涡和切变线影响以及高空辐散等有利环流背景之下。(2)水汽图像显示中亚气旋从初生、发展到减弱阶段,对应云系经历了由斜压叶状转变为逗点状、再由逗点状演变为螺旋状的过程。(3)地面气旋中心物理量垂直剖面显示,地面气旋初生时,其中心西侧有明显锋区并伴有正相对涡度柱,上升运动仅位于锋区以上;地面气旋发展时,锋区增强且变陡,锋区上下均存在强上升运动,气旋中心上空对流层低层正相对涡度值增大,其西侧对流层高层有正相对涡度高值区东移接近地面气旋中心;气旋减弱时,气旋西侧锋区减弱,其上空垂直上升运动也变弱,低层正相对涡度减小、整层正涡度区变陡。(4)气旋活动过程中,700hPa暖平流明显增强、高低空涡度平流差值增大以及高空辐散增强有利于气旋发生发展;另外,高空干空气的高值位涡区下沉及位涡梯度正值中心东移伴随地面气旋发展。
-
关键词
中亚气旋
准地转理论
位涡
位涡梯度
物理机制
-
Keywords
central-asian cyclone
quasi-geostrophic theory
potential vorticity
potential vorticity gradient
physics mechanism
-
分类号
P443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