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乳腺癌患者中心静脉置管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1
1
作者 刘斌亮 谢俊英 +7 位作者 王延风 易宗毕 管秀雯 黎立喜 翟婧彤 李慧 李红 马飞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838-842,共5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栓(CRT)的高危因素,为制定合适的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8月31日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计划接受中心静脉置管的乳腺癌患者1432例,收集患者的基线信息、导管使用信息,通过血...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栓(CRT)的高危因素,为制定合适的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8月31日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计划接受中心静脉置管的乳腺癌患者1432例,收集患者的基线信息、导管使用信息,通过血管超声检查确认CRT的发生情况,分析CRT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1432例乳腺癌患者总置管天数达121980 d,每例患者的平均置管天数为85.2 d。CRT发生率为6.8%(97/1432),即0.79例/1000置管日。815例CICC患者中,43例(5.3%)发生CRT,即0.70例/1000置管日;617例PICC患者中,54例(8.8%)发生CRT,即0.90例/1000置管日。CRT最常见于锁骨下静脉,占63.9%。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中心静脉置管种类、导管尖端位置、二次调整导管位置、D-二聚体为CRT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年龄≥60岁(OR=1.712,95%CI为1.056~2.775)、采用PICC(OR=1.732,95%CI为1.130~2.656)、导管尖端位置不在下腔静脉(OR=10.420,95%CI为1.207~89.991)、二次调整导管位置(OR=3.985,95%CI为1.510~10.521)和高D-二聚体(OR=1.129,95%CI为1.026~1.241)的患者发生CRT的风险较大。结论乳腺癌患者采取中心静脉置管进行临床治疗的过程中发生CRT的问题不容忽视,选择年龄适宜的患者和中心静脉置管种类,置管位置准确,减少二次调整导管位置,及时监测D-二聚体水平有助于CRT的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中心静脉置管 导管相关性血栓 高危因素
原文传递
智能握力系统在PICC患者功能锻炼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2
作者 鞠阳 张茵英 +4 位作者 周菊珍 徐建芬 李静丹 岳春华 董叶昕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169-1173,共5页
目的探讨智能握力系统在PICC患者功能锻炼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11月—2021年1月在苏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门诊行PICC的100例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试验组采用以智能握... 目的探讨智能握力系统在PICC患者功能锻炼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11月—2021年1月在苏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门诊行PICC的100例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试验组采用以智能握力球为载体的智能握力系统进行功能锻炼,对照组采用传统握力球进行功能锻炼。比较两组功能锻炼依从性得分及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置管后第14天和第28天腋静脉单位时间内平均血液流速。结果试验组功能锻炼依从性得分高于对照组,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后第14天和第28天试验组腋静脉单位时间内平均血液流速均快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智能握力系统可提高PICC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有效改善上肢静脉血液循环,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身体锻炼 导管相关性血栓 护理
原文传递
SD大鼠导管相关性血栓模型的建立及血栓动态演变过程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韦艳 应燕萍 +3 位作者 甘晓 赵慧函 蒋庆娟 文萃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8期48-50,共3页
目的建立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模型,动态观察血栓形成的病理形态演变过程,为临床研究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取健康雄性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各40只。假手术组暴露颈外静脉后立即缝合切口;模型组暴露、切开颈外静脉,置... 目的建立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模型,动态观察血栓形成的病理形态演变过程,为临床研究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取健康雄性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各40只。假手术组暴露颈外静脉后立即缝合切口;模型组暴露、切开颈外静脉,置入硅胶导管。两组均于术后1 d、4 d、7 d、10 d、14 d各取8只大鼠行颈外静脉至上腔静脉段取材,观察血栓形成情况及病理形态。结果假手术组无血栓形成;模型组成栓率85.0%。模型组造模术后1 d可见血栓形成;术后4 d血栓体积增大,但尚未出现机化;术后7 d血栓开始出现机化;术后10 d血栓机化明显;术后14 d血栓完全机化,血管腔出现再通。结论用SD大鼠经颈外静脉置管构建导管相关性血栓模型切实可行,理论上是研究导管相关性血栓一种较理想的造模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静脉置管 导管相关性血栓 动物模型 病理学 大鼠
下载PDF
采用超声筛查重症患者中心静脉导管血栓形成的观察性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蔡书翰 谢钦 +3 位作者 赵玉乾 张雪艳 李志峰 彭志勇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67-170,共4页
目的通过超声筛查重症患者中心静脉导管(CVC)周围血栓的发生情况,比较不同置管部位导管相关性血栓(CRT)的发生率,并分析影响血栓形成的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12月入住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重症医学科(ICU)且经锁骨下静脉置入CVC(SCCVC)... 目的通过超声筛查重症患者中心静脉导管(CVC)周围血栓的发生情况,比较不同置管部位导管相关性血栓(CRT)的发生率,并分析影响血栓形成的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12月入住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重症医学科(ICU)且经锁骨下静脉置入CVC(SCCVC)或经颈内静脉置入CVC(IJCVC)的12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置管部位的不同分为IJCVC组(35例)和SCCVC组(88例),按是否接受手术治疗分为手术组(85例)和非手术组(38例),按是否使用抗凝治疗分为抗凝组(25例)和非抗凝组(98例)。在患者住ICU期间每日通过超声观察患者体内CRT的发生率。结果纳入123例患者中11例(8.9%)发现CRT,发生率为22.1例/千日。所有CRT均在导管置入后3d内形成,9例(81.8%)在置管后1d发现,另2例(18.2%)在置管后3d发现。SCCVC组CRT发生率〔5.7%⑸88)比17.1%(6/35),PV0.05〕和千日CRT发生率(例/千日:12.6和59.4)均明显低于IJCVC组。手术组与非手术组CRT发生率〔11.8%(10/85)比2.6%(1/38)〕、抗凝组和非抗凝组CRT发生率[8.0%(1/25)比9.2%(2/9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结论IJCVC的CRT发生率为SCCVC的3倍,抗凝剂或外科手术对CRT的发生率会有影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RT通常发生在导管置入后早期,置管后前3d频繁进行床旁超声检查可明确诊断,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静脉导管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 颈内静脉导管 锁骨下静脉导管 超声
下载PDF
两种封管液预防大鼠中心静脉导管置入后血栓形成效果比较 被引量:4
5
作者 蒋庆娟 文萃 +3 位作者 应燕萍 甘晓 韦艳 赵慧函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2-55,共4页
目的比较生理盐水和肝素盐水两种封管液对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大鼠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和肝素盐水组各20只,通过构建中心静脉置管大鼠模型,模拟临床输液,每日分别予生理盐水和肝素盐水封管液进行导管维... 目的比较生理盐水和肝素盐水两种封管液对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大鼠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和肝素盐水组各20只,通过构建中心静脉置管大鼠模型,模拟临床输液,每日分别予生理盐水和肝素盐水封管液进行导管维护,分别于第1、4、7、10、14天取材,观察大鼠血栓形成情况。结果导管留置期间,生理盐水组和肝素盐水组各有1只大鼠导管脱出,生理盐水组未发生堵管,其成栓率73.68%;肝素盐水组2例堵管,其成栓率78.95%。两组堵管率和成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显微镜下观察显示,血栓形成早期肝素盐水组严重程度低于生理盐水组,但后期生理盐水组轻于肝素盐水组。结论生理盐水和肝素盐水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效果无显著差异,但综合来看生理盐水要相对优于肝素盐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静脉导管 封管液 生理盐水 肝素 导管相关性血栓 大鼠 动物实验
下载PDF
恶性肿瘤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 被引量:3
6
作者 王雪星 何媛 +2 位作者 楚杰 陈春梅 王羽丰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23年第10期1071-1076,共6页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CRT)形成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接受中心静脉导管(CVC)置管的2096例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CRT形成情况分为CRT组...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CRT)形成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接受中心静脉导管(CVC)置管的2096例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CRT形成情况分为CRT组(有CRT形成,n=178)和对照组(无CRT形成,n=1918)。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CRT形成的危险因素,并建立列线图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图形分析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该组病例CRT的发生率为8.50%(178/209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TNM分期为Ⅰ期作参考,Ⅱ~Ⅳ期是促进CRT形成的危险因素(P<0.05);合并感染、高脂血症、血栓形成/高凝状态史、使用激素,以及较高的D-二聚体水平是促进CRT形成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所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AUC(95%CI)=0.856(0.824~0.889),P<0.001]。Bootstrap自助法内部验证结果显示,C指数为0.824;校准图及临床决策曲线结果提示,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结论TNM分期、合并感染、使用激素、高脂血症、血栓形成/高凝状态史以及D-二聚体水平是恶性肿瘤患者CVC置管后发生CRT的独立影响因素。该研究建立的列线图模型有较好的预测效能,对CRT防治有一定的临床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 中心静脉导管 导管相关性血栓 危险因素 预测
下载PDF
护士PICC相关性血栓预防知信行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
7
作者 张宁 徐园 +9 位作者 邓海波 王磊 朱丽筠 鲁乔丹 安然逊 周新艺 王钰 孙建华 马玉芬 王晓杰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24年第4期453-460,共8页
目的构建衡量护士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血栓预防的知识、态度和行为水平的评价工具。方法 2022年12月—2023年4月, 以知信行理论为框架, 通过系统文献回顾、2轮德尔菲专家函询、预调查形成护士PICC相关性血栓预防知... 目的构建衡量护士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血栓预防的知识、态度和行为水平的评价工具。方法 2022年12月—2023年4月, 以知信行理论为框架, 通过系统文献回顾、2轮德尔菲专家函询、预调查形成护士PICC相关性血栓预防知信行问卷初稿。2023年5月, 采用便利抽样法, 选取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的573名护士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 对问卷进行项目分析、效度检验和信度检验。结果最终版护士PICC相关性血栓预防知信行问卷包括知识维度20个条目、态度维度10个条目、行为维度10个条目。问卷的内容效度中的平均内容效度指数为0.984、全体一致内容效度指数为0.850、条目水平的内容效度指数为0.857~1.000;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出特征值>1.000的公因子3个, 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4.540%, 各条目因子载荷为0.450~0.908。问卷总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95, 折半信度系数为0.947, 重测信度系数为0.966。结论本研究构建的护士PICC相关性血栓预防知信行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可作为评估护士PICC相关性血栓预防知识、态度、行为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士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导管相关性血栓 知信行 量表编制 信度 效度
原文传递
分级干预在非小细胞肺癌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术后的应用 被引量:3
8
作者 邓洪渠 曾小梅 +1 位作者 王琴 谢大玲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2年第7期881-885,共5页
目的探讨分级干预措施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广安市人民医院接受PICC置管术治疗的128例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将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采取常规... 目的探讨分级干预措施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广安市人民医院接受PICC置管术治疗的128例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将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采取常规术后置管干预措施的64例患者作为常规组,将2020年7月至2021年12月采取术后分级干预措施的64例患者作为分级组。比较两组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情况,干预前、干预后1个月的置管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血流峰速度、血流平均速度、血流量)和心理状态[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以及置管前、下次到院时的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比较两组患者置管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分级组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累及穿刺静脉以外静脉的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分级组患者置管静脉的血流峰速度、血流平均速度、血流量均高于常规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分级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均低于常规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分级组患者的TT、PT、APTT均长于常规组患者,FIB、D-D水平均低于常规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常规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接受PICC置管术治疗的NSCLC患者,分级干预措施可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与凝血功能,有效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风险,提高抗凝治疗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 导管相关性血栓 凝血功能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9
作者 邓达治 黄向红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8年第7期724-727,共4页
深静脉导管广泛应用于急危重症抢救,导管相关性血栓为其重要并发症之一,然而仅5%病人有典型症状。该文就导管相关性血栓的流行病学特点、高危因素、临床诊断、防治要点等进行综述。
关键词 深静脉导管 导管相关性血栓 床旁多普勒超声 代谢组学
下载PDF
肿瘤患者导管相关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干预措施及预测模型建立的研究概况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雪星 陈春梅 +1 位作者 楚杰 王羽丰 《中国医药导刊》 2023年第3期256-260,共5页
我国肿瘤及其并发症的诊治水平虽然已取得了很大的提高,但肿瘤患者导管相关血栓形成的发生率、致残率及致死率仍然很高。因此,本研究梳理了近年来有关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中外文文献,总结了肿瘤患者导管相关血栓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 我国肿瘤及其并发症的诊治水平虽然已取得了很大的提高,但肿瘤患者导管相关血栓形成的发生率、致残率及致死率仍然很高。因此,本研究梳理了近年来有关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中外文文献,总结了肿瘤患者导管相关血栓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诊断、预防、治疗,以及目前常用的血栓形成临床预测模型、相关量表以及相关研究进展,目的是增进医务人员对导管相关血栓形成的认识,为医护人员、患者和医疗政策制定者提供临床参考依据,从而减少肿瘤患者导管相关血栓形成的发生率,降低致残率和致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栓 危险因素 干预措施 预测模型 研究概况
下载PDF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11
作者 李雪雁 王纳 谭红菲 《癌症进展》 2023年第13期1448-1450,1500,共4页
目的 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栓(CRT)将568例PICC置管ALL患儿分为血栓组(n=114,发生CRT)和对照组(n=454,未发生CRT)。收集患儿的临床... 目的 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栓(CRT)将568例PICC置管ALL患儿分为血栓组(n=114,发生CRT)和对照组(n=454,未发生CRT)。收集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ALL患儿PICC置管后CRT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 PICC置管后CRT发生率为20.1%(114/568)。血栓组中右上臂置管、导管型号﹥3F的患儿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ICC置管前后,血栓组患儿的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右上臂置管、导管型号﹥3F及置管前D-二聚体水平﹥0.5 mg/L均是ALL患儿PICC置管后CR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ALL患儿PICC置管后CRT发生率较高,右上臂置管、导管型号﹥3F及置管前D-二聚体水平﹥0.5 mg/L均是ALL患儿PICC置管后CR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外周中心静脉导管 导管相关性血栓
下载PDF
静脉导管常见并发症临床护理实践指南 被引量:62
12
作者 中华护理学会静脉输液治疗专业委员会 孙红 +10 位作者 郭彩霞 李旭英 杨巧芳 陈利芬 孙文彦 赵改婷 梅赣红 冯毕龙 陈英 颜美琼 王蕾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22年第18期2381-2395,共15页
静脉治疗是临床最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为进一步提升临床护理人员对静脉导管常见并发症的识别与处理能力,指导和规范静脉导管常见并发症的护理行为,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根据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临床实际情况及专业人员判断,中华护... 静脉治疗是临床最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为进一步提升临床护理人员对静脉导管常见并发症的识别与处理能力,指导和规范静脉导管常见并发症的护理行为,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根据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临床实际情况及专业人员判断,中华护理学会静脉输液治疗专业委员会制订了《静脉导管常见并发症临床护理实践指南》,以期为静脉导管常见并发症的临床护理实践提供科学、具体的指导意见,并根据临床最新证据不断更新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插入术 中心静脉 静脉导管 中心静脉导管 PICC 输液港 静脉炎 渗出/外渗 导管堵塞 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中心静脉管路异位/移位 医用黏胶相关性皮肤损伤 护理实践指南
原文传递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和传统深静脉置管的并发症风险对比 被引量:16
13
作者 徐依成 秦伟 +4 位作者 王培福 陈瑞伟 苗凤茹 胡文立 杜继臣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66-269,共4页
目的分析神经重症监护病房(NICU)患者接受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和传统中心静脉置管(CVC)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以更好的指导临床应用。方法选择2009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于航天中心医院NICU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 目的分析神经重症监护病房(NICU)患者接受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和传统中心静脉置管(CVC)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以更好的指导临床应用。方法选择2009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于航天中心医院NICU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NICU住院患者317例,根据患者置管方式不同分为PICC组134例和CVC组183例,回顾性比较分析2组患者在导管相关性症状性血栓形成(SCRDVT)、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CRBSI)及严重置管操作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差异。结果PICC组平均留置时间显著长于CVC组[(19.8±10.4)d vs (14.9±9.0)d,P=0.001];SCRDVT发生率显著高于CVC组(7.5%vs 1.6%,P=0.010)。PICC组与CVC组CRBSI发生率无显著差异(6.0%vs 6.0%,P=0.988);PICC组无严重置管操作损伤发生,CVC组2例,其中气胸1例,误置入锁骨下动脉1例。结论 NICU患者中,PICC较传统CVC有更高的SCRDVT发生风险,但结论仍需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插入术 中心静脉 血栓形成 感染 重症监护病房 导管相关性症状性深静脉血栓形成
下载PDF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其药物预防的探讨 被引量:12
14
作者 叶艳平 段军 +3 位作者 方桦 曹承启 扬齐 陈谨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48-551,共4页
目的观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深静脉血栓形成(central venous catheter-related deep venous thrombosis,CVC-relatedDVT)的发生率;探讨预防性抗凝治疗对预防CVC-related DVT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112例因治疗需要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患... 目的观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深静脉血栓形成(central venous catheter-related deep venous thrombosis,CVC-relatedDVT)的发生率;探讨预防性抗凝治疗对预防CVC-related DVT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112例因治疗需要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分为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治疗组(0.6 mL/d)及对照组各56例,中心静脉导管置入后1周、2周、4周、6周先后4次对入组患者导管所在深静脉及其临近深静脉进行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是否有CVC-related DVT,同时观察出血不良反应。结果导管置入6周后,对照组及治疗组CVC-related DVT发生率分别为12.5%和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没有大出血发生。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12.5%(7/56),低分子肝素(0.6mL/d)皮下注射预防性抗凝治疗能显著降低其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静脉导管 深静脉血栓形成 肺栓塞 预防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深静脉血栓形成
下载PDF
晚期肺癌患者血液高凝状态下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导管相关性血栓护理的研究状况 被引量:10
15
作者 张慧 黄李华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20年第10期1275-1277,共3页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是一种易于操作,有效时间长且安全的技术,自从引入便被快速推广于临床,该技术可有效减少穿刺血管的作用次数,进而减少药物刺激和血胸等并发症的发病率...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是一种易于操作,有效时间长且安全的技术,自从引入便被快速推广于临床,该技术可有效减少穿刺血管的作用次数,进而减少药物刺激和血胸等并发症的发病率[1-2]。不过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不断出现导管脱落和堵塞、感染以及血栓等相关问题,导致患者治疗时间延长、医药费增加,甚至出现死亡[3]。近年来,随着学者不断深入研究、总结,PICC相关性血栓发生原因逐渐明确,且预防PICC相关性血栓新的方法不断涌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 肺肿瘤 血液高凝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导管相关性血栓
原文传递
肿瘤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6
作者 杨敏 王延风 于雷 《中国肿瘤》 CAS 2015年第11期944-948,共5页
肿瘤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高,且可能导致一系列严重的后果,将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层,可能有助于早期诊断及早期预防,而目前缺乏与此相关的特异性的评估方法。全文主要从置管、肿瘤患者特点及抗肿瘤治疗三个方面来总结肿瘤... 肿瘤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高,且可能导致一系列严重的后果,将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层,可能有助于早期诊断及早期预防,而目前缺乏与此相关的特异性的评估方法。全文主要从置管、肿瘤患者特点及抗肿瘤治疗三个方面来总结肿瘤患者并发导管相关性血栓的主要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中心静脉导管 导管相关性血栓 静脉血栓栓塞症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食管癌放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谢俊英 姜庆龙 +5 位作者 王延风 许丽娜 薛洁 李彬 程国威 张效东 《癌症进展》 2023年第5期490-493,共4页
目的探讨食管癌放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98例接受PICC置管的食管癌放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分为血栓组(108例)及无血栓组(190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 目的探讨食管癌放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98例接受PICC置管的食管癌放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分为血栓组(108例)及无血栓组(190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PICC相关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298例患者中,同步放化疗患者180例(60.4%),单纯放疗患者118例(39.6%)。发生PICC相关静脉血栓108例(36.2%),其中症状血栓26例(8.7%),无症状血栓82例(27.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栓组中具有高脂血症史、置管长度﹤45 cm、同步放化疗、血管超声检查次数≥3次的患者比例均高于无血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同步放化疗是食管癌放疗患者PICC相关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同步放化疗可能增加食管癌患者PICC相关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加强血管超声检查有利于PICC相关静脉血栓的监测及诊断,有助于及时进行抗栓治疗和疗效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 导管相关静脉血栓 食管癌 同步放化疗
下载PDF
量化物理干预预防血液肿瘤患者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血栓效果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忠燕 《蛇志》 2017年第4期499-500,共2页
目的分析量化物理干预预防血液肿瘤患者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血栓(CRVT)的效果。方法将175例血液肿瘤行PICC置管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行PICC置管后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行PICC置管后给予量化物理干预,比较两... 目的分析量化物理干预预防血液肿瘤患者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血栓(CRVT)的效果。方法将175例血液肿瘤行PICC置管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行PICC置管后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行PICC置管后给予量化物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CRVT和感染发生率。结果实验组CRVT发生率为2.2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感染发生率为3.41%,低于对照组的5.7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量化物理干预能有效提高血液肿瘤患者PICC置管穿刺侧肌群收缩能力,促进血液微循环和淋巴回流,在预防血液肿瘤患者CRVT发生率和降低感染率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化物理干预 血液肿瘤 中心静脉置管 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
下载PDF
肺叶切除术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樊孟涛 龙勇 苏彦河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21年第2期27-31,共5页
目的分析行肺叶切除术患者中心静脉导管(CVC)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胸外科2019年1月~2020年6月行肺叶切除术治疗并置入CVC的患者119例,根据是否形成导管相关性血栓(CRT)分为血栓阴性组(n=58)和血栓阳性组(n=61)... 目的分析行肺叶切除术患者中心静脉导管(CVC)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胸外科2019年1月~2020年6月行肺叶切除术治疗并置入CVC的患者119例,根据是否形成导管相关性血栓(CRT)分为血栓阴性组(n=58)和血栓阳性组(n=61),患者均在术前行超声引导下右侧中心静脉置管,并记录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手术时间、手术方式(胸腔镜/开胸)、手术类型(肺癌手术/非肺癌手术)、置管静脉位置(右侧颈内静脉/右侧锁骨下静脉)及导管留置时间、术前D-二聚体(D-D)水平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结果患者术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为51.26%(61/119)。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性别、BMI、手术时间及FI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手术类型、手术方式、置管静脉位置、置管时间、D-D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D-D水平[OR=3.855,95%CI(1.545,9.621)]、手术类型[OR=4.173,95%CI(1.184,14.710)]及置管静脉位置[OR=0.190,95%CI(0.071,0.507)]是肺叶切除术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肺叶切除术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较高,术前D-D水平增高,接受肺癌手术及右侧颈内静脉置管是肺叶切除术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右侧锁骨下静脉置管是降低肺叶切除术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的较合适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叶切除术 中心静脉置管 导管相关性血栓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上肢加压治疗在预防无运动能力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栓形成中的作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徐岁云 王文旭 +3 位作者 韩艳 高炀 郭磊 闫先侠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3年第23期135-138,181,共5页
目的观察上肢加压治疗在预防无运动能力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8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上肢PICC置管术并进行导管维护的无运动能力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 目的观察上肢加压治疗在预防无运动能力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8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上肢PICC置管术并进行导管维护的无运动能力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加压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被动活动干预,加压组使用空气压力波加压干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两组干预前和干预30 min后腋静脉和锁骨下静脉血流速度;于置管前、置管2周后,检测两组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D-二聚体。记录两组PICC相关血栓发生情况。结果干预30 min后,两组腋静脉和锁骨下静脉血流速度均快于干预前,且加压组快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2周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D-二聚体水平高于本组置管前,且高于加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压组置管前、置管2周后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D-二聚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2周的观察期内,加压组PICC相关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空气压力波治疗仪通过增加置管侧静脉血流速度,能有效预防无运动能力患者上肢PICC相关血栓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压力波干预 被动活动 血流速度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