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北某三甲医院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影响因素与防治策略的研究 被引量:14
1
作者 豆欣蔓 马佩芬 +3 位作者 南锐伶 周琳琳 张亚斌 李玉民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672-677,共6页
目的通过分析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 CVC)置管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s, CRBSI)的影响因素,制定一系列防治策略,为临床有效防治CRBSI提供科学依据。方法①对西北某三甲医... 目的通过分析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 CVC)置管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s, CRBSI)的影响因素,制定一系列防治策略,为临床有效防治CRBSI提供科学依据。方法①对西北某三甲医院2012~2015年CVC置管患者总计16 841例CRBSI的发生率和影响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②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西北某三甲医院CVC置管患者共5804例,随机分为试验组(n=3127例)与对照组(n=2677例),应用针对CRBSI的一系列防治策略,评价感染发生率。结果①2012~2015年CVC置管的总数量每年逐年增加,CRBSI发生率每年逐年降低,2012年、2013年、2014年及2015年发生率分别为7.9例/千导管日、7.6例/千导管日、6.9例/千导管日及6.4例/千导管日。CRBSI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包括:合并多种并发症(88.0%)、导管操作者感染控制依从性不良(5.4%)及置管前评估不佳(4.2%)等。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循环系统疾病(P=0.016)、年龄(P=0.01)、APACHEⅡ评分(P=0.001)、消化道出血(P=0.016)、置管时间(P=0.042)及长期免疫抑制治疗(P=0.006)6个因素是发生CRBSI的危险因素。硅胶材质CVC发生CRBSI的概率明显高于聚氨酯材质CVC(P=0.00)。CRBSI局部感染因素分析表明,与年龄(P=0.013)、置管时间(P=0.014)及糖尿病(P=0.001)相关;全身感染因素分析表明,与年龄(P=0.002)、置管时间(P=0.001)、糖尿病(P=0.012)、循环系统疾病(P=0.023)、APACHEⅡ评分(P=0.018)及长期免疫治疗(P=0.003)有关。②试验组(4.2例/千导管日)与对照组(6.0例/千导管日)比较,CRBSI发生率明显下降(P=0.012)。结论 CVC置管患者由于病原菌感染或自身合并多种并发症等因素,易并发CRBSI,针对CRBSI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本研究采用的防治策略有效地降低CRBSI的临床发生率,为预防CRBSI的发生提供了科学依据及指导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静脉导管(cvc)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 影响因素 防治策略
下载PDF
肿瘤患者经锁骨下中心静脉置管伴发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2
作者 孙雪琴 何续逊 +1 位作者 朱寒贫 潘万蓉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2009年第3期249-251,共3页
目的:分析中心静脉置管(CVC)伴发感染的相关因素,探讨预防对策。方法:对经锁骨下中心静脉置管的2102例肿瘤患者进行统计并分析其感染的多种相关因素。结果:总感染率为2.19%,其中局部感染1.57%,血液感染0.05%,可疑血液感染0.57%,局部感... 目的:分析中心静脉置管(CVC)伴发感染的相关因素,探讨预防对策。方法:对经锁骨下中心静脉置管的2102例肿瘤患者进行统计并分析其感染的多种相关因素。结果:总感染率为2.19%,其中局部感染1.57%,血液感染0.05%,可疑血液感染0.57%,局部感染合并可疑血液感染0.24%。其感染相关危险因素有:性别、病种、操作场所、操作顺利程度、置管部位、导管腔数、导管留置时间、敷贴过敏及合并症,其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为操作顺利程度、留置时间及敷贴过敏。结论:CVC伴发感染的相关因素可以预见,只要主动预防,可降低感染率,即使肿瘤患者经锁骨下CVC,其感染率也不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静脉置管 经锁骨下穿刺 并发症 相关因素
下载PDF
锁骨下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堵塞328例的关联性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肖熙 邱小芩 +2 位作者 胡琼燕 沈茂 陶艳娇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6年第3期255-258,共4页
目的探讨心血管内科患者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堵塞的主要原因。方法对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置CVC的328例冠心病监护病房(coronary care unit,CCU)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28例留置CVC患者中,47例发生部分堵塞,32例... 目的探讨心血管内科患者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堵塞的主要原因。方法对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置CVC的328例冠心病监护病房(coronary care unit,CCU)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28例留置CVC患者中,47例发生部分堵塞,32例发生完全堵塞,堵塞的发生率为24.09%。性别、年龄、诊断及输液时间与堵管风险无明显关联性(P>0.05),输液速度、置管时间、堵管时输注药物、患者活动、输入液体种类对堵管的发生存在关联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液速度、置管时间、输入液体的种类、输入液体的性质、患者活动等因素可增加导管的堵塞风险,注意药物配伍禁忌、控制输液速度,缩短置管时间等可减少导管堵塞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静脉导管 堵塞 相关因素
下载PDF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两种中心静脉导管置入途径的比较 被引量:7
4
作者 朱亚 王芳 +1 位作者 葛学娣 黄莹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0年第20期1524-1526,1536,共4页
目的观察并比较经周围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和经颈内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两种置管途径在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患者药物治疗... 目的观察并比较经周围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和经颈内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两种置管途径在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患者药物治疗中的应用特点,从而为临床护理提供依据。方法 2009年1-12月,将165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ICC组83例和CVC组82例,PICC组实施经肘部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CVC组实施经颈内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置管操作所需时间、一次性置管的成功率、患者的自觉舒适度、与操作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等。结果 CVC组患者的置管操作时间显著短于PICC组(P<0.05),PICC组的1次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CVC组(P<0.05);发生与置管操作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PICC组低于CV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PICC组显著低于CVC组(P<0.05);患者自觉舒适度PICC组显著优于CV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是CHF患者建立静脉通道的首选途径,CVC是CHF患者应急抢救的有效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 经周围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经颈内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并发症 护理
下载PDF
颈静脉、锁骨下静脉汇入无名静脉区的影像解剖分型研究及其在中心静脉置管中的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徐志宾 徐远 王鑫 《海南医学》 2024年第2期258-261,共4页
目的 研究双侧颈静脉、锁骨下静脉汇入无名静脉“三岔口”区的局部影像解剖并进行分型,初步探讨其在中心静脉置管中的应用。方法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10月至2022年11月中心静脉置管病例389例,根据锁骨下静脉、颈静脉汇入无... 目的 研究双侧颈静脉、锁骨下静脉汇入无名静脉“三岔口”区的局部影像解剖并进行分型,初步探讨其在中心静脉置管中的应用。方法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10月至2022年11月中心静脉置管病例389例,根据锁骨下静脉、颈静脉汇入无名静脉区局部影像解剖特点进行分型,右侧分为5型,左侧分为4型,结合置管后胸部X线片、CT检查、腔内心电及超声等资料明确中心静脉管位置,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三岔口”区影像解剖分型与中心静脉导管异位的关系。结果 389例病例右侧“三岔口”区影像解剖分型中Ⅰ型占44.7%、Ⅱ型占24.7%、Ⅲ型占10.3%、Ⅳ型占17.2%、Ⅴ型占3.1%;左侧“三岔口”区影像解剖分型中Ⅰ型占29.3%、Ⅱ型占59.9%、Ⅲ型占9.8%、Ⅳ型占1.0%。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共271例,右侧入路180例中导管异位共24例,其中Ⅰ型3例、Ⅱ型5例、Ⅲ型4例、Ⅳ型7例、Ⅴ型5例,左侧入路91例中导管异位共3例,其中Ⅱ型2例、Ⅲ型1例;中心静脉导管异位发生率PICC右侧入路各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96,P=0.019),左侧入路各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73,P=0.557)。CVC置管118例,右侧入路104例中导管异位5例,其中Ⅱ型2例、Ⅲ型2例、Ⅳ型1例,左侧入路14例中导管异位3例,其中Ⅱ型2例、Ⅳ型1例,中心静脉导管异位发生率CVC右侧入路各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7.403,P=0.116),左侧入路各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497,P=0.213)。结论 颈静脉、锁骨下静脉汇入无名静脉区的影像解剖分型右侧Ⅰ型最多见,左侧Ⅱ型最多见,局部影像解剖分型与中心静脉导管异位存在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静脉 锁骨下静脉 无名静脉 影像解剖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颈内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下载PDF
基于i-PARIHS模型的儿童中心静脉导管维护最佳实践的障碍因素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罗毅 春晓 +5 位作者 翟志慧 钟咏梅 顾莺 王颖雯 王文超 陈金璐 《护士进修杂志》 2022年第18期1633-1638,1645,共7页
目的全面评估儿童中心静脉导管维护的临床现状,根据最佳证据制定审查指标,分析障碍因素及促进因素。方法汇总证据,确立审查指标,应用“i-PARIHS框架下的证据应用障碍识别评估清单”对指标进行障碍因素及促进因素分析,探讨其应对策略。... 目的全面评估儿童中心静脉导管维护的临床现状,根据最佳证据制定审查指标,分析障碍因素及促进因素。方法汇总证据,确立审查指标,应用“i-PARIHS框架下的证据应用障碍识别评估清单”对指标进行障碍因素及促进因素分析,探讨其应对策略。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1条证据,制定22条审查指标,其中3条指标依从性为0%,8条指标依从性低于90%。分析障碍因素主要为:“变革”方面:部分非本土化,缺乏相关制度及流程;“变革接受者”方面:护士未获得最新的CVC维护知识培训以及项目开展的目的;“组织环境”方面:缺乏多学科协作及有效的绩效方案等。促进因素主要是各层领导的支持和有效的信息系统,护士有较强的对变革和新观念的学习接受能力,良好的医护合作关系以及便利的教育管理系统。结论把变革融入临床护理工作流程和管理体系,以i-PARIHS模型理论对证据转化过程进行障碍因素分析,可制定出以变革接受者为中心的改进策略,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与反馈机制,从而推动证据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静脉导管 i-PARIHS模型 儿童 导管维护 循证护理 最佳实践 障碍因素分析
下载PDF
品管圈在提高中心静脉导管维护合格率中的实践 被引量:4
7
作者 梁丽贞 文燕嫦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5年第6期903-904,共2页
目的提高ICU患者中心静脉导管(CVC)维护的合格率,减少CVC留置后不良事件的发生。方法通过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的建立,确定以"提高ICU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维护合格率"为活动主题,把握现状,设定目标,分析原因、制... 目的提高ICU患者中心静脉导管(CVC)维护的合格率,减少CVC留置后不良事件的发生。方法通过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的建立,确定以"提高ICU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维护合格率"为活动主题,把握现状,设定目标,分析原因、制定及实施对策,比较QCC活动前后ICU患者CVC维护的合格率和CVC留置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QCC活动后的实验组CVC维护合格率为91.00%,与QCC活动前的对照组维护合格率78.00%比较,χ2=6.45,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VC留置后不良事件:QCC活动后的实验组5例(5.00%),与QCC活动前的对照组19例(19.00%)相比,χ2=9.28,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运用QCC活动能明显提高CVC维护的合格率、降低CVC留置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管圈 中心静脉导管cvc 导管维护 ICU
下载PDF
心电图辅助中心静脉导管定位技术在胸段脊柱侧后凸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5
8
作者 温洪 柳娟 岳云 《北京医学》 CAS 2013年第8期649-652,共4页
目的采用心电图辅助中心静脉导管定位技术,探讨胸段脊柱侧后凸患者与同龄无脊柱侧后凸的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深度是否存在差异,以确定其最佳置管深度。方法观察组为37例择期胸段脊柱侧后凸矫形手术患者,ASAⅠ~Ⅲ级,年龄16~40岁;对照... 目的采用心电图辅助中心静脉导管定位技术,探讨胸段脊柱侧后凸患者与同龄无脊柱侧后凸的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深度是否存在差异,以确定其最佳置管深度。方法观察组为37例择期胸段脊柱侧后凸矫形手术患者,ASAⅠ~Ⅲ级,年龄16~40岁;对照组为40例无脊柱畸形的择期手术患者,ASAⅠ~Ⅱ级,年龄16~40岁。两组患者均于麻醉诱导后行右侧颈内静脉穿刺(中路),在心电图出现P波改变时停止送入导管,再后退1cm作为导管最终留置深度。记录心电图出现P波改变时的导管深度及导管最终留置深度;手术结束后24h内拍床旁胸片,确认导管位置。结果观察组实际完成33例,2例中心静脉导管未放置成功,2例未做术后床边胸片。观察组患者身高、体重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137.9±24.5)vs.(168.2±9.4)cm,(52.3±14.1)vs.(68.4±11.7)kg,P<0.01];观察组心电图出现P波改变时的导管深度和最终留置深度均小于对照组[(12.2±3.7)vs.(14.3±3.1)cm,(11.4±2.9)vs.(13.3±2.6)cm,P<0.05],两组患者平卧位时测得的中心静脉压(CV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床边胸片显示,观察组患者中心静脉导管尖端与心影的相对位置较好者29例(87.9%),基本位于上腔静脉入口水平,另4例(12.1%)则略偏浅,导管尖端与胸椎的相对位置则变化较大;对照组患者中心静脉导管尖端与心影和胸椎的相对位置均较好,导管尖端基本位于上腔静脉入口水平及第4胸椎上下缘范围内。结论胸段脊柱侧后凸手术患者中心静脉置管深度明显短于同龄无脊柱侧后凸的手术患者。心电图辅助中心静脉导管定位技术,有助于精确定位导管尖端的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静脉导管 心电图 特发性脊柱侧后凸
下载PDF
成年病人中心静脉通路装置相关皮肤损伤干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9
作者 卫雯诗 杨益群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1期3873-3877,共5页
通过综述中心静脉通路装置相关性皮肤损伤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从皮肤损伤的评估、预防和治疗措施3个方面分析和总结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以期为中心静脉通路装置相关皮肤损伤的规范化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中心静脉导管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皮肤损伤 并发症 综述
下载PDF
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监测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飞 陆军 +5 位作者 赵滋苗 丁月平 马丹女 叶肖琳 宋希玲 曾辉 《中国现代医生》 2013年第16期39-41,共3页
目的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s,CVC)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其病原菌耐药性,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本院ICU 2010年9月~2012年8月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261例住院患... 目的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s,CVC)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其病原菌耐药性,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本院ICU 2010年9月~2012年8月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261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发生导管相关感染(CRBSI)的患者一般情况、危险因素、细菌培养结果及病原菌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ICU共留置中心静脉导管261例次,发生CRBSI 34例次,阳性率13.03%。其中颈内静脉导管179例,阳性25例,阳性率13.97%;锁骨下静脉导管82例,阳性9例,阳性率10.98%。共培养出细菌34株,其中革兰阳性菌21株(61.77%),革兰阴性菌11株(32.35%),真菌2株(5.88%)。性别、导管留置部位与感染无关(P>0.05)。年龄>75岁、留置导管时间>10 d、行有创监测及机械通气患者感染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锁骨下静脉导管感染率低于颈内静脉导管,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留置导管时间、是否有创监测、是否机械通气与感染有关,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对相关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注意局部清洁及无菌操作,以降低感染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静脉导管(cvc) 血流感染 重症监护病房(ICU)
下载PDF
恶性肿瘤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雪星 何媛 +2 位作者 楚杰 陈春梅 王羽丰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23年第10期1071-1076,共6页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CRT)形成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接受中心静脉导管(CVC)置管的2096例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CRT形成情况分为CRT组...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CRT)形成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接受中心静脉导管(CVC)置管的2096例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CRT形成情况分为CRT组(有CRT形成,n=178)和对照组(无CRT形成,n=1918)。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CRT形成的危险因素,并建立列线图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图形分析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该组病例CRT的发生率为8.50%(178/209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TNM分期为Ⅰ期作参考,Ⅱ~Ⅳ期是促进CRT形成的危险因素(P<0.05);合并感染、高脂血症、血栓形成/高凝状态史、使用激素,以及较高的D-二聚体水平是促进CRT形成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所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AUC(95%CI)=0.856(0.824~0.889),P<0.001]。Bootstrap自助法内部验证结果显示,C指数为0.824;校准图及临床决策曲线结果提示,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结论TNM分期、合并感染、使用激素、高脂血症、血栓形成/高凝状态史以及D-二聚体水平是恶性肿瘤患者CVC置管后发生CRT的独立影响因素。该研究建立的列线图模型有较好的预测效能,对CRT防治有一定的临床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 中心静脉导管 导管相关性血栓 危险因素 预测
下载PDF
Analysis of Use and Outcomes of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Line) in Hemato-Oncological Patients
12
作者 Sulav Sapkota Radheshyam Naik 《Journal of Cancer Therapy》 2018年第1期35-41,共7页
Aims: To audit the use and outcomes of using PICC lines in hemato-oncological patients. Objectives: To study the demographics of patients: ?studying the use of PICC line in hemato-oncological patients;studying the rat... Aims: To audit the use and outcomes of using PICC lines in hemato-oncological patients. Objectives: To study the demographics of patients: ?studying the use of PICC line in hemato-oncological patients;studying the rate of complications in PICC line;studying the cause of early removal of PICC line. Methods: All PICCs inserted in adult hemato-oncological patients in Hematology and Medical Oncology Department of Health Care Global (HCG) Hospital were studied prospectively, as per the proforma, till PICCs were removed or patient expired and the pattern of complications were noted. Results: Eighty-four PICCs were inserted over a period of initial nine months and followed for a total of 1 year with three months post insertion duration for a total of 10,868 catheter-days (mean of 129 days i.e. 4.3 months, range: 1 to 288 days). The most common indication for PICC was chemotherapy (100%). Among them 19 (22%) PICCs had complications and 12 were removed at the rate of 1.1/1000 PICC-days. Complications with haematologic malignancies were more as compared to those with solid tissue malignancies. Conclusions: Despite significant complication rates, PICCs are a relatively safe and cost effective mode of establishing central venous acc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 Vascular Access Device (VAD) 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 (CR-BSI) 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 Performance Status (ECOG PS)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cvc)
下载PDF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真菌败血症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宁景湛 岑孔兰 杨廉泽 《实用全科医学》 2006年第4期425-426,共2页
目的探讨真菌性中心静脉导管(CVC)相关性败血症(CRS)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与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真菌性CRS患者的基础疾病、易患因素、导管真菌培养结果、治疗措施。结果所有患者均在严重基础疾病和应用广谱抗生素的基础上发病... 目的探讨真菌性中心静脉导管(CVC)相关性败血症(CRS)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与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真菌性CRS患者的基础疾病、易患因素、导管真菌培养结果、治疗措施。结果所有患者均在严重基础疾病和应用广谱抗生素的基础上发病,CVC留置时间≥7d,4例患者两次留置CVC。分离得到38株真菌,白色念珠菌占68·4%(26/38)。6例患者拔管36h后体温降至正常;另28例患者静脉给予氟康唑,其中11例换用或加用两性霉素B。8例(23·5%,8/34)患者继发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结论减少发病诱因,及早确诊是防治真菌性CRS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静脉导管 败血病 真菌 防治
下载PDF
中心静脉导管封管液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冀军 陈凤锟 《世界临床药物》 CAS 2015年第11期721-725,共5页
中心静脉导管(CVC)常见的导管功能不良原因包括导管内血栓形成以及导管相关性感染。封管液可通过抗凝达到保持导管通畅的目的,同时具有抗感染和减少生物膜形成的作用。临床较为关注的是常用封管液肝素的不足。本文总结肝素封管液的特点... 中心静脉导管(CVC)常见的导管功能不良原因包括导管内血栓形成以及导管相关性感染。封管液可通过抗凝达到保持导管通畅的目的,同时具有抗感染和减少生物膜形成的作用。临床较为关注的是常用封管液肝素的不足。本文总结肝素封管液的特点,探讨高浓度肝素增加血液透析患者出血风险的原因,综述近几年导管封管液应用的相关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静脉导管(cvc) 血液透析 出血 感染
原文传递
儿童肾移植围手术期护理规范专家共识 被引量:1
15
作者 上海市护理学会外科护理专业委员会 李烟花 +3 位作者 李海燕 曾力 陆徽徽 陈锷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43-351,共9页
儿童肾移植受者在原发病、生理、心理、器官功能和免疫状态等方面具有不同于成人的特点,其围手术期的治疗与护理过程与成人肾移植也不尽相同。为规范儿童肾移植围手术期的整体护理方案,上海市护理学会外科护理专业委员会组织全国移植领... 儿童肾移植受者在原发病、生理、心理、器官功能和免疫状态等方面具有不同于成人的特点,其围手术期的治疗与护理过程与成人肾移植也不尽相同。为规范儿童肾移植围手术期的整体护理方案,上海市护理学会外科护理专业委员会组织全国移植领域相关医疗、护理专家共同撰写《儿童肾移植围手术期护理规范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经过3轮线上专家函询,对所有修改意见采用聚焦讨论联合文献佐证的方式形成一致意见,最终形成共识。共识针对儿童肾移植围手术期的治疗和护理重点予汇总和陈述,包含儿童肾移植术前评估、术前与术后护理3部分内容,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肾移植 终末期肾病 护理 人类白细胞抗原 群体反应性抗体 中心静脉导管(cvc)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 抗胸腺细胞球蛋白
下载PDF
PICC与CVC测量中心静脉压效果比较的Meta分析
16
作者 何晴 王静 +1 位作者 刘楠楠 马艳 《循证护理》 2023年第14期2499-2504,共6页
目的:系统评价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与中心静脉导管(CVC)测量中心静脉压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base)、维普数据库(VIP)和中国生物医学文... 目的:系统评价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与中心静脉导管(CVC)测量中心静脉压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base)、维普数据库(VIP)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关于PICC与CVC监测中心静脉压的自身对照的非随机对照试验,经过文献筛选、数据提取、质量评价后,采用Stata 1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9篇文献,共536组中心静脉压测量配对数据。通过PICC与CVC测量中心静脉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0.19,95%CI(-0.09,0.47),P=0.189];不同的材质、型号和腔数的PICC与CVC测得的中心静脉压比较,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现有证据表明,通过PICC和CVC测得的中心静脉压无差异。受纳入文献质量及数量限制,仍需要开展高证据等级原始研究予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静脉压 CVP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ICC 中心静脉导管 cvc META分析 循证护理
下载PDF
导管功能不良的药物预防及治疗进展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丽红 王玉柱 《世界临床药物》 CAS 2015年第11期726-730,共5页
导管功能不良是血液透析间期最常见并发症之一,积极预防及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并减少住院率和死亡率。肝素是传统用于预防导管功能不良的药物,但存在渗漏致出血和过敏等弊端,枸橼酸盐及含枸橼酸盐混合制剂兼具抗凝及抗炎作用而... 导管功能不良是血液透析间期最常见并发症之一,积极预防及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并减少住院率和死亡率。肝素是传统用于预防导管功能不良的药物,但存在渗漏致出血和过敏等弊端,枸橼酸盐及含枸橼酸盐混合制剂兼具抗凝及抗炎作用而成为肝素的替代药物;溶栓药物既可预防也可治疗导管功能不良;抗血小板及抗凝药物通过影响系统凝血达到改善导管通畅性的目的。本文综述临床预防和治疗导管功能不良的药物应用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中心静脉导管(cvc) 功能不良 药物应用
原文传递
中心静脉导管临床使用调研与风险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赵燕 白静雯 +1 位作者 袁静 宋雅娜 《中国医学装备》 2023年第11期123-128,共6页
目的:调研医疗机构使用中心静脉导管(CVC)引流积液情况,为临床CVC使用监管提供数据支持与风险控制策略。方法:采用问卷星在线调查平台线上无记名问卷调查方式,针对医疗机构使用CVC引流胸、腹腔积液相关情况展开调查,分析其相关风险因素... 目的:调研医疗机构使用中心静脉导管(CVC)引流积液情况,为临床CVC使用监管提供数据支持与风险控制策略。方法:采用问卷星在线调查平台线上无记名问卷调查方式,针对医疗机构使用CVC引流胸、腹腔积液相关情况展开调查,分析其相关风险因素,提出风险控制建议。结果:调研共收到有效问卷13 150份,涉及全国28个省份262个市、区(县)的各级医疗机构。13 150份有效问卷中6 503份(占49.45%)认为CVC可用于胸、腹腔等部位积液引流,10 411份(占79.17%)认为CVC用于引流的主要原因是临床操作方便和可一次性完成,7 449份(占56.65%)认为较其他产品成本低等。临床使用CVC引流存在因胸腔、腹腔压力变化或积液性质导致导管弯折、堵塞及脱落等不良事件,积液分布特点、导管尺寸不合适等可能增加引流不完全或引流失败。结论:CVC用于胸、腹腔积液引流属于超适应范围使用,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医疗机构及监管机构应加强对CVC用于胸腔腔、腹腔等部位积液引流全过程的风险控制,提高临床医务人员风险认知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静脉导管(cvc) 引流 问卷调查 不良事件 风险分析
下载PDF
中心静脉导管动静脉端交换使用对透析充分性及透析抗凝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齐辉 彭俊眉 冯英 《现代临床医学》 2011年第2期140-141,共2页
目的:了解中心静脉导管动静脉端交换使用对透析充分性及透析抗凝的影响。方法:选取进行血液透析并采用临时性中心静脉导管作为血管通路的患者40例,采用自身前后对照,交叉使用中心静脉导管动静脉端进行血液透析。采集患者血液测定透析前... 目的:了解中心静脉导管动静脉端交换使用对透析充分性及透析抗凝的影响。方法:选取进行血液透析并采用临时性中心静脉导管作为血管通路的患者40例,采用自身前后对照,交叉使用中心静脉导管动静脉端进行血液透析。采集患者血液测定透析前后肌酐和尿素氮,并记录患者透析能达到的最大的血流量、体重、脱水量和透析完成后患者透析管路的凝血状况。计算出尿素清除指数(Kt/V)及统计患者凝血情况(即统计出现凝血或凝血状况恶化的患者数目)。结果:中心静脉导管动静脉端交换前Kt/V为1.22±0.18,交换后患者的Kt/V下降0.97±0.12,下降约20%,与交换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透析管路微凝血块的发生率较前增加,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心静脉导管动静脉端交换使用导致患者透析充分性下降,并使患者管路凝血状况恶化,从而需要增加抗凝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静脉导管 KT/V 凝血状况
下载PDF
集束干预策略在降低神经外科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中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1
20
作者 钟弋云 钟锦容 +1 位作者 容燕芬 刘美娟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6年第16期2571-2573,共3页
目的探讨集束干预策略在降低神经外科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 CRBSI)中的效果。方法把实施集束干预策略前f2013年7—12月)留置中心静脉导管62例患者设为对照组,把实施集束干预策略后... 目的探讨集束干预策略在降低神经外科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 CRBSI)中的效果。方法把实施集束干预策略前f2013年7—12月)留置中心静脉导管62例患者设为对照组,把实施集束干预策略后(2014年1—6月)留置中心静脉导管7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导管置管情况及CRBSI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锁骨下静脉置管率从8.06%上升至31.43%,明显多于对照组,股静脉置管率从25.81%下降至4.29%,明显少于对照组,PICC置管率从1.61%上升至14.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CRBSI发生率从7.22%。下降至1.5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集束干预策略可有效减少神经外科中心静脉置管患者CRBSI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集束干预策略 中心静脉导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