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5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被引量:21
1
作者 李海燕 唐罗生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6年第5期1078-1081,共4页
目的:观察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chorioretinopathy,CSC)患者发病期与恢复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OCT)的形态学特征,并探讨其与视力改变之间的关系。方法:临床诊断为单眼首次发病的CSC患... 目的:观察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chorioretinopathy,CSC)患者发病期与恢复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OCT)的形态学特征,并探讨其与视力改变之间的关系。方法:临床诊断为单眼首次发病的CSC患者34例,发病期与恢复期分别行OCT检查,观察其形态学特征,对病变图像进行测量和分析。比较其形态学改变与视力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病期CSC患者OCT表现为累及黄斑中心凹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的脱离、水肿。恢复期OCT表现为神经上皮层下液体完全吸收,部分患者黄斑区可观察到外界膜及内外节连接,部分患者黄斑中心凹厚度变薄,外界膜及内外节连接消失。CSC患者预后视力与发病期神经上皮层脱离范围、黄斑中心凹厚度呈负相关(r=-0.402、-0.485、-0.360,P<0.05)。恢复期CSC患者双眼的黄斑中心凹厚度与视力均有明显差异(P<0.05);患眼的预后视力与黄斑中心凹的厚度存在明显的正相关(Spearmanr=0.48,P<0.05)。外界膜及内外节连接存在的患眼视力好于内外节连接消失的患眼视力(P<0.05)。结论:CSC患者神经上皮层脱离范围、黄斑中心凹厚度、外界膜及内外节连接均可能影响视力的预后;高分辨率的OCT能在CSC患眼上获得类似于眼组织病理学改变的影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视力 预后
下载PDF
经瞳孔温热疗法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被引量:18
2
作者 孙晓楠 陈蕾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034-1037,共4页
目的观察经瞳孔温热疗法(transpupillary thermal therapy,TTT)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简称“中浆”)的疗效。方法治疗组采用半导体810nm红外激光对25例“中浆”患者的25只眼进行治疗。... 目的观察经瞳孔温热疗法(transpupillary thermal therapy,TTT)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简称“中浆”)的疗效。方法治疗组采用半导体810nm红外激光对25例“中浆”患者的25只眼进行治疗。根据病灶大小选择光斑和能量。治疗后随访,如复发则进行重复治疗。对照组以荧光素钠试敏阳性者作为对照组,12例12眼,口服吸收剂、芦丁,维生素C。随访时间和检查项目同治疗组。结果以患者自诉Amsler表中心暗点及变形情况,最佳矫正视力,OCT测黄斑中心凹厚度,平均光敏感度,以及FFA示渗漏点渗漏情况为观察指标。结果治疗前两组各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1m治疗组各项指标均比对照组显著好转(P<0.05),治疗后6m两组视力提高和Amsler表暗点及变形情况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平均光敏感度高于对照组(P<0.05),黄斑中心凹厚度小于对照组(P<0.05)。随访过程中未发现有严重并发症者。结论TTT治疗“中浆”安全有效,能缩短病程,且能保护黄斑的视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瞳孔温热疗法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黄斑中心凹 视功能 维生素C
原文传递
激光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228例 被引量:17
3
作者 何剑峰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4年第1期165-167,共3页
目的:观察氩绿激光对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浆)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28例(232)眼中浆患者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指导下行氩绿激光光凝治疗。结果:术后观察0.5a以上,所有病例病程明显缩短,视力均值从0.54提高至1.09,视网膜下浆液... 目的:观察氩绿激光对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浆)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28例(232)眼中浆患者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指导下行氩绿激光光凝治疗。结果:术后观察0.5a以上,所有病例病程明显缩短,视力均值从0.54提高至1.09,视网膜下浆液性渗出吸收,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氩绿激光是治疗中浆的安全而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治疗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并发症 CSC 眼底病变
下载PDF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脉络膜厚度改变 被引量:17
4
作者 杨丽红 田蓓 +3 位作者 史雪辉 丁宁 周丹 魏文斌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874-877,共4页
目的定量分析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者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改变。方法横断面研究。选择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氰绿血管造影(ICGA)、脉络膜深层成像相干光断层扫描(EDI—OCT)检查后,确诊的23例单眼... 目的定量分析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者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改变。方法横断面研究。选择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氰绿血管造影(ICGA)、脉络膜深层成像相干光断层扫描(EDI—OCT)检查后,确诊的23例单眼CS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年龄、性别、屈光状态与CSC组相匹配的23例正常人作为对照。应用EDI—OCT技术及仪器内白带软件检测患者组和对照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患者组患眼与对侧眼脉络膜厚度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患者组患眼和对侧眼脉络膜厚度分别与对照组比较(非正态分布),采用独立样本秩和检验,并以Bonferroni法进行校正。结果CSC患者组的患眼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为(464.434-97.15)μm,对侧眼为(399.91±124.01)μm,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53,P〈0.05)。正常对照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为(313.09±70.67)μm,患者组的患眼和对侧眼脉络膜厚度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77,-2.085;P〈0.05)。患眼的对侧眼中ICGA高灌注眼脉络膜厚度为(506.444-75.66)μm,非高灌注眼为(331.434-97.94)Ixm,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49,P〈0.05)。结论CSC患者的患眼脉络膜厚度较对侧眼及对照组增厚,对侧眼中ICGA高灌注眼的脉络膜厚度较非高灌注眼增厚。EDI—OCT检测技术是观察脉络膜血管通透性改变的无损伤手段之一。(中华眼科杂志.2012,48:874-87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体层摄影术 光学相干 脉络膜
原文传递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转换为PCV和PNV的多模式影像学特征 被引量:16
5
作者 陈青山 赵霞 +1 位作者 李志 程晓容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0-34,共5页
目的观察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转换为息肉样脉络膜血管性病变(PCV)和增厚型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PNV)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对2009年6月至2017年9月在暨南大学深圳眼科医院初诊为CSC且经微脉冲激光光凝或半剂量光动力疗法(PDT... 目的观察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转换为息肉样脉络膜血管性病变(PCV)和增厚型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PNV)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对2009年6月至2017年9月在暨南大学深圳眼科医院初诊为CSC且经微脉冲激光光凝或半剂量光动力疗法(PDT)治疗的79例91眼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眼均经彩色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其中治疗后仍存在视网膜色素上皮(RPE)脱离或复发的CSC者行FFA、OCT、ICGA、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查。对16例20眼CSC确诊转归为PCV和PNV眼进行分析并行增强深度成像OCT测量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结果治疗的91眼CSC中9例11眼转换为PNV,FFA显示黄斑区多发性斑点状高荧光,ICGA显示黄斑区异常脉络膜毛细血管团状扩张,OCT显示RPE波浪状浅脱离伴浆液性神经上皮脱离,OCTA分层显示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团状新生血管位于RPE与Bruch膜之间。共有7例9眼转换为PCV,FFA显示浆液或浆液血性色素上皮脱离(PED)及黄斑多灶性斑点高荧光,ICGA显示异常扩张脉络膜血管网(BVN)伴典型息肉样病灶,OCT示拇指状PED与双层征并伴浆液性神经上皮脱离,OCTAen-face分层示脉络膜毛细血管层BVN与细小息肉样表现。PCV组和PNV组基线平均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MAR视力)分别为0.282±0.220和0.413±0.1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037,P<0.05)。CSC组、PCV组和PNV组SFCT分别为(373.61±65.11)、(296.22±30.24)和(328.63±76.18)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48,P<0.05)。与PCV比较,PNV患者SFCT显著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1,P<0.05)。结论慢性或反复发作的具有脉络膜增厚特征CSC可转换为PNV,具有浆液性或出血性PED的PNV可转换为PCV。多模式影像检查有助于CSC转换为PNV和PCV眼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 增厚型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 眼底多模式影像
下载PDF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眼激光光凝治疗后视网膜微结构变化及其与视力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6
6
作者 王志洁 聂超超 +2 位作者 杨雅婷 孙祖华 刘晓玲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64-368,共5页
目的观察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眼激光光凝治疗后视网膜微结构变化,初步分析其与视力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2016年4月至2017年2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眼底内科检査确诊且行激光光凝治疗后视网膜下液(S... 目的观察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眼激光光凝治疗后视网膜微结构变化,初步分析其与视力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2016年4月至2017年2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眼底内科检査确诊且行激光光凝治疗后视网膜下液(SRF)完全吸收的连续CSC患者52例52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46例46只眼,女性6例6只眼;平均年龄(43.92±8.62)岁。行传统激光、阈值下微脉冲激光光凝治疗分别为27、25只眼。将健康对侧眼49只作为对照眼。患者均行BCVA、频域OCT检査。测量患眼、对照眼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FT)、外核层(ONL)、内节(IS)、外节(OS)厚度,并观察黄斑中心凹椭圆体带(EZ)、嵌合体带(IZ)的完整性和RPE平滑性。观察SRF完全吸收后的首次随访以及末次随访时视网膜微结构变化。ONL、IS、OS与BCVA的相关性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首次随访时.患眼CFT、ONL, IS, OS厚度分别为(182.55土24.14)、( 72.86+17.39 ).( 41.23土5.14 )、( 18.52+10.26) gm,平均BCVA为(81.27±6.39)个字母,均较对照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V0.001 );末次随访时,患眼CFT、ONL、IS、OS 平均厚度分别为(195.19 ±22.10 )、( 75.44+ 16.33 ).( 44.56 ± 4.09 )、( 26.60+11.39 ) gm,平均BCVA为(85.50±5.65 )个字母。均较首次随访时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C0.05)。首次随访时,EZ完整、不完整患眼平均BCVA分别为(83.38±5.78 )、( 77.90±5.97)个字母;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03 )。RPE平滑、粗糙患眼平均BCVA分别为(82.72±5.95 )、( 78.00±6.31)个字母;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 )。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首次、末次随访时OS厚度与BCVA均呈正相关(r= 0.423、0.416,*0.002、0.002 )?结论 CSC患眼视网膜ONL、IS、OS厚度均有降低,EZ, IZ完整性及RPE平滑性均有不同程度破坏;SRF吸收后,ONL、IS、OS厚度,EZ、IZ完整性均可部分恢复。OS厚度、EZ完整性、RPE平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激光凝固术 体层摄影术 光学相干
原文传递
复方樟柳碱联合卵磷脂络合碘片对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6
7
作者 刘萱 杜鹃 +4 位作者 程橙 王妮 仲萌睿 吴江坤 郝垠 《药物评价研究》 CAS 2017年第2期249-251,共3页
目的探讨复方樟柳碱联合卵磷脂络合碘片对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方法选取60例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29例)口服卵磷脂络合碘片1.5 mg/次,3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静脉推注... 目的探讨复方樟柳碱联合卵磷脂络合碘片对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方法选取60例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29例)口服卵磷脂络合碘片1.5 mg/次,3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静脉推注复方樟柳碱注射液2 m L,1次/d,两组均治疗14 d。观察并记录两组疗效,视力水平,光敏感度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评价复方樟柳碱联合卵磷脂络合碘片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3.5%,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79.3%,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视力水平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两组时间视力水平均明显提高且观察组视力更好(P<0.05);治疗前,两组光敏感度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2、4周,两组光敏感度均明显提高,且观察组光敏感度值更高(P<0.05)。治疗期间,两组不良反应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复方樟柳碱联合卵磷脂络合碘片对中心性浆液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具有较好疗效,能够提高患者视力,改善眼部光敏感度,用药具有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樟柳碱 卵磷脂络合碘片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 光敏感度 不良反应
原文传递
复方樟柳碱注射液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5
8
作者 苏雯琪 胡立影 +1 位作者 李筱荣 李志清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137-1140,共4页
目的研究复方樟柳碱注射液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非随机同期对照研究。收集慢性CSC患者,根据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将研究对象分成复方樟柳碱注射液颞浅动脉... 目的研究复方樟柳碱注射液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非随机同期对照研究。收集慢性CSC患者,根据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将研究对象分成复方樟柳碱注射液颞浅动脉旁注射联合常规药物治疗组(治疗组)及单纯常规药物治疗组(对照组)。通过观察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视力、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图像及通过手动测量及Image J量化OCTA图像,比较两组最佳矫正视力、视网膜下液面积、黄斑区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较基线的改变均值。结果对照组10例11眼,治疗组17例18眼。两组年龄、性别匹配。治疗后3个月、6个月治疗组最佳矫正视力较基线提升比对照组明显(P <0. 01);治疗后3个月、6个月时治疗组与对照组黄斑区视网膜下液面积较基线均下降,但治疗组治疗后6个月内视网膜下液面积持续下降;治疗组在治疗后3个月、6个月时,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较基线明显增加,且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 <0. 05)。结论复方樟柳碱注射液在治疗慢性CSC中可以促进视网膜下液吸收和脉络膜毛细血管血液循环,增加血流密度,改善视网膜深层及脉络膜缺血状态,有效提高慢性CSC患者的视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复方樟柳碱注射液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 血流密度 视网膜色素上皮
下载PDF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眼底血管造影及脉络膜厚度分析 被引量:15
9
作者 李略 李东辉 +3 位作者 杨治坤 卞爱玲 陈有信 董方田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878-882,共5页
目的探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者脉络膜厚度变化特征、脉络膜循环异常特点及其与视网膜色素上皮病变的关系。方法病例对照研究。应用脉络膜深层成像相干光断层扫描(EDI—OCT)仪,测量21例(21只患眼,21只对侧眼)CS... 目的探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者脉络膜厚度变化特征、脉络膜循环异常特点及其与视网膜色素上皮病变的关系。方法病例对照研究。应用脉络膜深层成像相干光断层扫描(EDI—OCT)仪,测量21例(21只患眼,21只对侧眼)CSC单侧发病患者及24例(24只眼)正常对照者的黄斑中心凹及鼻、颞侧每隔500μm直至3mm的各部位脉络膜厚度。对21例患者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氰绿血管造影(ICGA),并对其图像进行对比分析。对CSC患者的患眼与对侧眼的各部位脉络膜厚度进行比较,采用自身配对t检验;对CSC患者的患眼和对侧眼与正常对照眼的各部位脉络膜厚度进行比较,采用成组设计t检验。结果21例CSC患者的患眼脉络膜厚度在黄斑中心凹处最厚,为(519.04-102.5)μm,对侧眼为(439.3±94.1)μm,患眼较对侧眼明显增厚(t=4.171,P〈0.05);正常对照眼黄斑中心凹处脉络膜厚度为(332.04-67.3)μm,患眼和对侧眼均较正常对照眼明显增厚(t=7.125,4.441;P〈0.05)。其余测量点间两两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患跟与对侧眼配对比较:t=2.544~3.819,P〈0.05;患眼和对侧眼与正常对照眼的成组比较:t=4.797~7.816,2.487—5.236;P〈0.05)。FFA、ICGA检查,显示21只CSC患眼的视网膜色素上皮渗漏点均出现在相对应的脉络膜早期充盈迟缓区内,其中19只眼出现渗漏点周围脉络膜血管扩张,造影晚期所有渗漏点周同均呈现脉络膜局灶性强荧光。有6只对侧眼出现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其相对应的脉络膜部位在ICGA早期呈现脉络膜血管扩张,晚期有强荧光素渗漏。而4只患眼和11只对侧眼的脉络膜在ICGA晚期呈现强荧光素渗漏灶处,经FFA检查未见视网膜色素上皮病变。结论CSC是脉络膜局灶性缺血、继发性脉络膜血管扩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光学相干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脉络膜 荧光素血 管造影术 吲哚花青绿 血管造影术
原文传递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流行病学调查及相关治疗比较研究 被引量:13
10
作者 刘都红 王兵 +3 位作者 李文兰 张莹 高宝彬 仇海燕 《临床眼科杂志》 2005年第3期228-231,共4页
目的探讨本地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简称中浆)的流行病学规律。研究激光治疗与药物治疗(复方樟柳碱注射液、VitC、VitB1、VitP)在缩短病程、视力恢复及预防复发方面的差异。方法选取门诊就诊怀疑中浆的患者,全部给予眼底检查... 目的探讨本地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简称中浆)的流行病学规律。研究激光治疗与药物治疗(复方樟柳碱注射液、VitC、VitB1、VitP)在缩短病程、视力恢复及预防复发方面的差异。方法选取门诊就诊怀疑中浆的患者,全部给予眼底检查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以明确诊断共167例,并给予问卷调查,根据FFA将渗漏点在黄斑中心250μm以外的127例随机分为3个治疗组,A组:激光治疗,采用法国BVI-532激光器,41例;B组:复方樟柳碱注射液颞浅动脉旁皮下注射,43例;C组:VitC、VitB1、VitP口服,43例;渗漏点在黄斑中心250μm以内的40例列为D组。某矿区2300人进行问卷调查,中浆患者21例,患病率9.1/10000。结果中浆多发于20~50岁的青壮年,男:女=3.08:1,多见于农民、工人(野外工作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发病诱因多为睡眠不足、情绪波动,多数人有烟酒嗜好。激光治疗组在症状消失时间及眼底检查神经上皮脱离消失时间上与另二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激光治疗组和复方樟柳碱治疗组在视力恢复至患病前所需时间上,及FFA检查渗漏点消失时间上无差异(P>0.05),但较VitC、VitB1、VitP治疗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3组复发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中浆是本地区的多发病,激光治疗及复方樟柳碱治疗均能明显缩短病程,利于视力早日恢复,但均不能降低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流行病学调查 复方樟柳碱注射液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显著性差异 VITB1 相关 激光治疗 VITC 神经上皮脱离 缩短病程 视力恢复 眼底检查 问卷调查 黄斑中心 治疗组 VITB1 野外工作者 渗漏点
下载PDF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脉络膜毛细血管扩张和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4
11
作者 王文玲 关艳玲 户秀慧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66-468,共3页
目的探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脉络膜毛细血管扩张和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84例(84眼),依据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结果分为3组:轻度组(... 目的探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脉络膜毛细血管扩张和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84例(84眼),依据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结果分为3组:轻度组(注射后9~10 min渗漏)26例,中度组(注射后5~8 min渗漏)37例,重度组(注射后5 min内渗漏)21例,利用OCTA技术确定脉络膜毛细血管扩张程度,利用EDI-OCT测量3组患者以及脉络膜毛细血管不同扩张程度下患者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轻度、中度、重度患者的脉络膜毛细血管重度扩张比例依次升高(7.69%、13.52%、23.81%),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依次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脉络膜毛细血管轻度、中度、重度扩张患者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分别为(306.59±74.18)μm、(367.21±85.04)μm、(416.27±104.56)μ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患侧脉络膜毛细血管扩张程度与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明显正相关(r=0.812,P=0.037)。结论随着病情的加重,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脉络膜毛细血管扩张程度和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明显增加,且二者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脉络膜毛细血管扩张 脉络膜厚度 相关性
下载PDF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被引量:12
12
作者 朱彩红 王玲 +3 位作者 张明珩 张士胜 王康孙 石海云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902-905,共4页
目的探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影响患者视力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63例(181眼)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图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能清晰显示荧光渗漏点,18... 目的探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影响患者视力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63例(181眼)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图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能清晰显示荧光渗漏点,181眼中典型荧光渗漏98眼,占541%;481%患眼视力在07以上,282%患眼视力在10以上。患者视力与病变部位或荧光渗漏点位置呈正相关。结论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能显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对视网膜色素上皮的影响程度,明确荧光渗漏情况、部位及荧光渗漏点数,对治疗方法的选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患者视力与病变部位或荧光渗漏点位置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患者 荧光渗漏 眼视力 病变部位 视网膜色素上皮 结论 情况 正相关
原文传递
光动力疗法治疗慢性或复发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被引量:14
13
作者 黎蕾 袁非 +1 位作者 徐格致 王文吉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06-113,共8页
目的 探讨同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与吲哚氰绿脉络膜血管造影联合相干光断层扫描(OCT)指导下的光动力疗法对慢性或复发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治疗效果.方法 病例系列研究.选择18例(20只眼)已确诊的CSC患者,病程1... 目的 探讨同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与吲哚氰绿脉络膜血管造影联合相干光断层扫描(OCT)指导下的光动力疗法对慢性或复发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治疗效果.方法 病例系列研究.选择18例(20只眼)已确诊的CSC患者,病程1~24个月.采用同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与吲哚氰绿脉络膜血管造影联合频域OCT检测,根据检查图像中显示的活动性病变(定义为局灶性或弥漫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荧光素渗漏、脉络膜血管通透性增加、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区域内的色素上皮脱离)进行半剂量光动力治疗.治疗后随访6~20个月,观察患者病变区结构和功能改变.治疗前后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黄斑中心凹区视网膜厚度(CFT)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治疗后BCVA与CFT相关性分析,采用直线相关分析法;治疗后黄斑中心凹光感受器细胞层内外节连接部(IS-OS)和视网膜外界膜完整眼与IS-OS和视网膜外界膜不完整眼的BCVA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18例(20只眼)患者经光动力治疗后3个月BCVA为0.72±0.32,末次随访时为0.78±0.29,分别与治疗前BCVA(0.35 ±0.16)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6.444,6.883;P<0.05).末次随访时的BCVA与治疗前相比,有15只眼(75.0%)视力提高,5只眼(25.0%)视力不变.患者治疗后1个月CFT为(193.3±30.6)μm,治疗后3个月为(194.9 ±28.3)μm,末次随访时为(190.6±33.7) μm,分别与治疗前(369.0±120.9)μ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836,-6.826,-7.316;P<0.05).患者末次随访的BCVA与CFT无相关性(r=0.166,P>0.05);而光感受器细胞IS-OS和视网膜外界膜完整眼与不完整眼的BCVA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3,P <0.05).所有患者治疗后1个月视网膜下积液均吸收,随访期间病变无复发.结论 同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与吲哚氰绿脉络膜血管造影联合OCT指导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荧光素血管造影术 吲哚花青绿 体层摄影术 光学相干 光化学疗法
原文传递
亢泽峰辨治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思路 被引量:14
14
作者 陈水龄 褚文丽 +3 位作者 亢泽峰 刘健 李维义 郝雪莲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4117-4120,共4页
文章主要总结介绍亢泽峰教授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思路。初期利水渗湿以治其标,根据"急则治其标"的原则,发病初期紧急利水渗湿,以五苓散合小柴胡汤为主方加减;后期补益肝肾以治其本,因部分患者后期仍可见慢性... 文章主要总结介绍亢泽峰教授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思路。初期利水渗湿以治其标,根据"急则治其标"的原则,发病初期紧急利水渗湿,以五苓散合小柴胡汤为主方加减;后期补益肝肾以治其本,因部分患者后期仍可见慢性的视网膜色素上皮损害,导致视力恢复欠佳,常用杞菊地黄汤合四物五子汤加减以滋补肝肾明目;全程疏肝解郁以祛其因,常配伍逍遥散,同时注重临床开导。积极早期中医药干预,可促进浆液性渗出的吸收,缩短病程;减少复发,保护视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亢泽峰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辨治思路
原文传递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技术分析比较急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变化 被引量:13
15
作者 许发宝 周立军 +5 位作者 巩亚军 赖坤贝 黄创新 李龙辉 吕林 金陈进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09-1114,共6页
目的:应用2种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分析急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的影像学改变。方法:对根据常规眼科检查、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 目的:应用2种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分析急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的影像学改变。方法:对根据常规眼科检查、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确诊的56例CSC患者(60眼)进行回顾性临床研究,其中急性CSC 28例(28眼),慢性CSC 28例(32眼);应用OCT血管成像(OCT angiography,OCTA)和谱域OCT(spectral domain OCT,SD-OCT)分析比较急慢性CSC患者视网膜脉络膜形态改变。结果:慢性CSC组中有4眼(12.5%)的OCTA图像中有明显的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而其ICGA中却没有发现CNV的存在,急性CSC组的患者在OCTA和ICGA中均没有发现CNV;OCTA脉络膜浅层图像分析中,慢性CSC组局部"暗区"的出现率远高于急性CSC组(P<0.01);SD-OCT图像中急性组视网膜外层结构(外界膜、肌样体区、椭圆体带、光感受器外节和视网膜色素上皮反射带)的完整性要明显优于慢性组(P<0.01)。结论:本研究证实慢性CSC患眼可能存在血管造影无法显示的早期继发性CNV;急慢性CSC视网膜外层结构和脉络膜浅层结构的异常改变在OCT中存在不同特点,慢性CSC的结构损害更加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 脉络膜新生血管 视网膜外层结构
下载PDF
频域相干光断层扫描观察急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形态学变化特征 被引量:13
16
作者 禹海 夏国英 +2 位作者 高明宏 于静 张艳鹰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08-515,共8页
目的研究急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频域相干光断层扫描(OCT)图像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29例(29只眼)急性CS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应用频域OCT三维切面观察黄斑部视网膜显微结构变化,测... 目的研究急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频域相干光断层扫描(OCT)图像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29例(29只眼)急性CS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应用频域OCT三维切面观察黄斑部视网膜显微结构变化,测量黄斑中心凹外核层厚度及光感受器细胞层内外节长度,分析其与最佳矫正logMAR视力的关系。CSC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间黄斑中心凹外核层厚度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CSC患者组光感受器细胞层规则和不规则眼与正常对照组间内外节长度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H检验,CSC患者光感受器细胞层内外节是否均匀与最佳矫正logMAR视力间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结果29例(29只眼)患者均有黄斑部视网膜浆液性脱离,黄斑中心凹外核层形态无明显变化,厚度(96.94±23.72)μm,与正常对照组(104.15±11.90)μ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43.61,P=0.33)。光感受器细胞全层厚度均匀一致者11只眼(31.9%),光感受器细胞全层厚度均匀一致伴内外节缺损者6只眼(20.7%),内外节厚薄不均者4只眼(13.8%),内外节明显凸起增厚者6只眼(20.7%),内节与外节剥离者2只眼(6.9%);但CSC患者组光感受器细胞层规则和不规则眼与正常对照组间内外节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5.483,P=0.06),可能与观察样本量较少有关。有86.2%的CSC患眼出现视网膜素色上皮(RPE)异常,包括RPE脱离21只眼(72.4%),RPE不规则凸起10只眼(34.5%),RPE层颗粒状沉积6只眼(20.7%),RPE缺损3只眼(10.3%)。5例同时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有3例荧光素渗漏点在RPE凸起部。患者光感受器细胞层内外节是否均匀与最佳矫正logMAR视力显著相关(r=0.382,P=0.026),与病程无显著相关性(r=0.294,P=0.05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光学相干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光感受器 色素上皮
原文传递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研究与治疗评价 被引量:13
17
作者 唐风雷 朱珊梅 +5 位作者 周建强 于忠兴 朱太春 谢秀雯 蒋星 陆人杰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089-1093,共5页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发病与视网膜色素上皮结构缺陷、血管脆性和脉络膜瘀血等病理机制有关。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吲哚青绿血管造影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等可以辅助诊断本病。复发性或慢性...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发病与视网膜色素上皮结构缺陷、血管脆性和脉络膜瘀血等病理机制有关。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吲哚青绿血管造影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等可以辅助诊断本病。复发性或慢性CSC治疗困难,并可能导致永久的视力丧失,但目前可以运用激光光凝、光动力疗法和玻璃体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手段进行治疗。本文将综述CSC病理、诊断、治疗等要点和尚未解决的主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浆液性脱离 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下载PDF
四物五苓汤加减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3
18
作者 景大瑞 韦企平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16年第5期306-309,共4页
目的观察四物五苓汤加减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对象选取自北京市平谷区中医院2013年1月-2015年10月期间门诊及住院收治的70例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研究组(35例)... 目的观察四物五苓汤加减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对象选取自北京市平谷区中医院2013年1月-2015年10月期间门诊及住院收治的70例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研究组(35例)与对照组(35例)。对照组给予羟苯磺酸钙胶囊口服,研究组在口服羟苯磺酸钙胶囊的基础上给予四物五苓汤加减口服。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治疗前后视力水平、黄斑水肿等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比较,研究组(94.29%)明显优于对照组(77.14%),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2周、6周视力水平分别为(1.32±0.27)、(1.52±0.18),对照组治疗后2周、6周视力水平分别为(0.62±0.22)、(0.89±0.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黄斑水肿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2周、6周研究组较对照组黄斑水肿显著降低(P〈0.05)。结论四物五苓汤加减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能够显著缩短病程,进而改善患者的视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苓散 四物汤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黄斑水肿 新生血管
下载PDF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中西医研究现状 被引量:11
19
作者 向圣锦 林颖 刘安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06年第1期57-59,共3页
作者综述了近年来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在病因、病机、治疗方面的研究现状以及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最新进展。
关键词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病因 中医药
下载PDF
半剂量光动力疗法治疗后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脉络膜厚度变化分析 被引量:13
20
作者 曾婧 闫媛媛 +2 位作者 丁小燕 刘冉 李加青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90-494,共5页
目的观察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者半剂量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PDT)治疗前、后的脉络膜厚度变化特点。方法系列病例研究。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就诊的30例(35只眼)CSC患者入选本研究。... 目的观察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者半剂量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PDT)治疗前、后的脉络膜厚度变化特点。方法系列病例研究。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就诊的30例(35只眼)CSC患者入选本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吲哚氰绿血管造影检查(ICGA)及相干光断层扫描(OCT),被确诊为慢性CSC。所有患者接受PDT治疗,并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3、6个月采用频域OCT加强深度成像测定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及距黄斑中心凹1.5mm处上、下、鼻、颞四方位脉络膜厚度。治疗前、后各时间点脉络膜厚度的比较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30例(35只眼)慢性CSC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4例,男女比例为6.5:1;年龄33~66岁。所有患眼治疗前平均SFCT值为(435.54±102.91)μm,PDT治疗后1、3、6个月SFCT分别为(373.63±106.01)、(360.69±111.06)、(369.00±108.12)μm,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F=108.34,P〈0.01);6个月时后极部脉络膜厚度均值较3个月时有所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SD—t检验:P〉0.05)。其他4个测量点脉络膜厚度变化趋势与SFCT一致。结论慢性CSC患者半剂量维替泊芬PDT治疗后6个月内后极部脉络膜厚度较治疗前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卟啉类 光化学疗法 脉络膜 体层摄影术 光学相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