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0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原城市群的空间组合特征与整合模式 被引量:65
1
作者 刘晓丽 方创琳 王发曾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409-420,共12页
城市群已成为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主体形态,城市群的空间整合是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大战略性问题。目前,中原城市群发展形势良好,被认为是我国将形成的十大城市群之一。本文运用分形、城镇化不平衡指数、城市网络、城市空间相互... 城市群已成为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主体形态,城市群的空间整合是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大战略性问题。目前,中原城市群发展形势良好,被认为是我国将形成的十大城市群之一。本文运用分形、城镇化不平衡指数、城市网络、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等理论和方法,对中原城市群城镇的空间组合状况进行分析;构建促进中原城市群9城市协调组合发展的空间整合机制;依据中原城市群自身发展特色,对其空间整合模式进行选择,并由此提出其空间整合的总体概念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空间整合 中原
下载PDF
中原龙山城址的聚落考古学研究 被引量:18
2
作者 钱耀鹏 《中原文物》 2001年第1期29-39,共11页
在夏商周文明发祥的中原地区,诸多龙山城址已具早期城市性质,并形成了以城址为中心、明显具有不稳定性和对抗性特点的扇形聚落群布局结构。其中聚落群同盟组织的存在可能是扇形聚落群成立的社会基础,而导致扇形聚落群及其同盟组织发... 在夏商周文明发祥的中原地区,诸多龙山城址已具早期城市性质,并形成了以城址为中心、明显具有不稳定性和对抗性特点的扇形聚落群布局结构。其中聚落群同盟组织的存在可能是扇形聚落群成立的社会基础,而导致扇形聚落群及其同盟组织发生的原因则应是中原地区居民所面临的巨大生存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址 同盟 聚落考古 夏商周 中原地区 山城 文明 存在 对抗性 生存压力
原文传递
中原龙山城址的年代与兴废原因探讨 被引量:17
3
作者 魏兴涛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9-60,共12页
中原地区是发现较多史前城址的区域之一,并集中发现于王湾三期文化。通过观察发现这些龙山城址营建与废弃的时间基本一致,且延用的时间比较短暂,使用期伴出有较多海岱地区典型龙山文化和江汉区石家河文化的器物。史前大的集团或文化区... 中原地区是发现较多史前城址的区域之一,并集中发现于王湾三期文化。通过观察发现这些龙山城址营建与废弃的时间基本一致,且延用的时间比较短暂,使用期伴出有较多海岱地区典型龙山文化和江汉区石家河文化的器物。史前大的集团或文化区之间曾屡屡发生强烈的影响或碰撞。为了抵御来自其他集团尤其是东夷集团的侵袭,华夏集团的东部一带一定区域内的中心聚落或重要聚落就会筑城自卫,这可能就是中原龙山城址出现的具体背景或背景之一,而一旦威胁解除,这些城址就无存在必要,很快又弃之不用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 龙山城址 年代 兴废原因
原文传递
全球化背景下构建中原都市圈的设想及整合对策 被引量:12
4
作者 赵淑玲 丁登山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4-87,共4页
都市圈的形成和发展是21世纪城市化进程中的主导趋势,文章论述了构建中原都市圈的设想及意义,结合中原地区城市发展现状,通过SWOT分析,提出了中原都市圈整合的总体构想和相关对策。
关键词 都市圈 整合 SWOT分析 相关对策 城市化进程 城市发展 总体构想 构建 全球化背景 主导
下载PDF
民间色彩在中原特产包装设计中的表达 被引量:14
5
作者 姚青华 《包装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21-124,共4页
目的研究中原民间美术色彩在特产包装设计中的表达与体现。方法分析河南民间美术的特征,研究其运用在中原特产包装中所体现的绿色生态性、文化象征性、情感延续性、强烈装饰性以及文化附加值。结论肯定了民间色彩对提升中原地区品牌形... 目的研究中原民间美术色彩在特产包装设计中的表达与体现。方法分析河南民间美术的特征,研究其运用在中原特产包装中所体现的绿色生态性、文化象征性、情感延续性、强烈装饰性以及文化附加值。结论肯定了民间色彩对提升中原地区品牌形象的积极意义。民间色彩为现代包装设计中的色彩表现拓展了新视野,为地域文化特色与现代设计理念的融合提供了新的设计元素和创意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色彩 中原特产 包装设计 地域特色
下载PDF
文化纽带与国家统一——以中原文化为中心 被引量:10
6
作者 王保国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35-139,共5页
在维护和推动国家统一的过程中,文化是构筑民族共同心理、维系和发展民族感情、巩固国家统一意志的纽带。中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和代表,它以儒家的“大一统”作为国家意志的最高追求,因此,在维护和推动国家统一的进程中起到了重... 在维护和推动国家统一的过程中,文化是构筑民族共同心理、维系和发展民族感情、巩固国家统一意志的纽带。中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和代表,它以儒家的“大一统”作为国家意志的最高追求,因此,在维护和推动国家统一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纽带作用。在中国古代历史中,中原文化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源泉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文化基础。在今天,由于中原文化与台湾文化血脉相连,它依然是联结海峡两岸同胞的情感纽带和促进两岸和平统一的文化纽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纽带 国家统一 中原文化
下载PDF
从两汉简牍看匈奴与中原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被引量:5
7
作者 王庆宪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80-85,共6页
 两汉时期很多中原商贾经边疆郡县,再出入关塞,驱赶着牛车往来转输货物,经商贸易。匈奴商胡贩客日款塞下,骡驴驼马衔尾入塞,还常有渡越天田者及逃亡人员出入。汉朝对出关物品虽屡申律令限制,但仍阑出不禁。汉简的记载与正史内容吻合,...  两汉时期很多中原商贾经边疆郡县,再出入关塞,驱赶着牛车往来转输货物,经商贸易。匈奴商胡贩客日款塞下,骡驴驼马衔尾入塞,还常有渡越天田者及逃亡人员出入。汉朝对出关物品虽屡申律令限制,但仍阑出不禁。汉简的记载与正史内容吻合,匈汉经济互为补充互相依赖,风俗文化互相影响。双方始终保持着密切繁盛的经济文化交流,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并得以巩固的强劲纽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简 匈奴 中原 经济文化交流 多元一体
下载PDF
仰韶与龙山之间:公元前3千纪前半叶中原社会的变革 被引量:10
8
作者 张海 赵晓军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8-81,共14页
公元前3千纪前半叶是中原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段,也是在仰韶和龙山文化这两个传统的时空坐标下备受考古学研究关注的时段。本文着重从文化谱系、社会发展和绝对年代三个方面对这个过渡阶段进行综述。庙底沟晚期,仰韶文化内部开始发生变化,... 公元前3千纪前半叶是中原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段,也是在仰韶和龙山文化这两个传统的时空坐标下备受考古学研究关注的时段。本文着重从文化谱系、社会发展和绝对年代三个方面对这个过渡阶段进行综述。庙底沟晚期,仰韶文化内部开始发生变化,大汶口文化的礼制从各个方面对中原社会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仰韶晚期,整个中原地区形成了东、西、西南和东南四个大的文化片区,秦王寨文化与关中西部的仰韶晚期文化的社会复杂化程度最高,屈家岭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共同对中原产生强烈影响;龙山早期,中原形成大汶口文化晚期与庙底沟二期文化东西对峙的新局面。区域发展的时空不平衡性是公元前3千纪前半叶中原社会的重要特点,同时来自东西两个"半月弧"地带的诸多文明要素深刻影响了中原社会早期文明化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地区 庙底沟晚期 仰韶晚期 龙山早期 “半月弧”地带
原文传递
仰韶文化晚期中原地区农业生产模式初探 被引量:5
9
作者 钟华 赵志军 《中国农史》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2-61,共10页
仰韶时代晚期的中原地区,不同于庙底沟文化时期一统的局面,面临着各区域文化发展的严重不平衡、竞争加剧、外来强势文化影响等诸多挑战。而这一时期农业生产模式的发展和变化、其背后的动因值得我们思考。本文分析了中原地区仰韶时代晚... 仰韶时代晚期的中原地区,不同于庙底沟文化时期一统的局面,面临着各区域文化发展的严重不平衡、竞争加剧、外来强势文化影响等诸多挑战。而这一时期农业生产模式的发展和变化、其背后的动因值得我们思考。本文分析了中原地区仰韶时代晚期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出土粟1426粒、黍305粒、稻米5粒、大豆7粒)和河南洛阳班沟遗址(出土粟637粒、黍16粒、稻米1粒)的植物遗存状况,结合中原地区其他仰韶晚期遗址出土植物遗存的情况,认为庙底沟时期形成的,以粟为主的旱作农业生产模式得到了延续,在农业耕种制度方面相对粗放。大豆开始普遍出现,但数量还较少。稻米在仰韶晚期遗址中的数量明显提升(新街遗址出土802粒,庙底沟遗址出土648粒,土门遗址出土738粒,苏羊遗址2589粒,汪沟遗址出土668粒),甚至在新街遗址为代表的遗址中形成了稻旱混作的新兴农业生产模式,其在不同遗址重要性的高低受到了遗址所在区域的位置、饮食传统、聚落等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原地区在这一时期与周边区域的交流大大增多,农作物的传播和人群的迁移频率也空前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地区 仰韶晚期 农业生产模式 植物考古
原文传递
河南省临汝县煤山遗址出土动物遗存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尤悦 袁广阔 +1 位作者 赵雅楠 景思源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65-176,共12页
本文主要运用动物考古学的方法,对1995、1998年河南省临汝县煤山遗址发掘出土的动物遗存进行研究,探讨遗址发现的家养动物的种类,复原当时人类开发利用动物资源的行为。
关键词 煤山遗址 动物遗存 中原地区
原文传递
中原和江汉地区文明化进程比较 被引量:9
11
作者 韩建业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9-44,共6页
中原和江汉地区都经历了数千年的文明化进程,中原的文明演进之路曾经跌宕起伏,终究能顽强复兴;江汉的文明演进之路多半一帆风顺,最后却走向衰微。中原和江汉存在稍有不同的文明演进模式,即中原模式和东方模式中的江汉亚模式。中原生计... 中原和江汉地区都经历了数千年的文明化进程,中原的文明演进之路曾经跌宕起伏,终究能顽强复兴;江汉的文明演进之路多半一帆风顺,最后却走向衰微。中原和江汉存在稍有不同的文明演进模式,即中原模式和东方模式中的江汉亚模式。中原生计较为艰苦,文化颇多波折,故能长存忧患,自强不息,而江汉生活较为优裕,文化发展平稳,难免耽于安乐,少思进取,这或许就是中原之兴与江汉之衰的内因,所谓"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地区 江汉地区 文明化
原文传递
先秦中原农耕文化的内涵与再生机制 被引量:7
12
作者 薛荣 贾兵强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0期15028-15030,共3页
从文化学、历史学、考古学等角度,综合概括了先秦中原农耕文化的内涵,并简要分析了其产生条件。
关键词 先秦 中原 农耕文化
下载PDF
“中原”之“中”的历史演进与逻辑展开
13
作者 叶平 《黄河科技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33-37,共5页
在中华文明演进道路的历史进程中,既有“常”也有“变”。“常”是本质性规律,“变”是创新发展,在“常”中已孕育着“变”之机,在“变”中又蕴含着“常”。中华文明的演进,只有在对其创新发展规律的考察中,才能揭示其本质特征,也唯有此... 在中华文明演进道路的历史进程中,既有“常”也有“变”。“常”是本质性规律,“变”是创新发展,在“常”中已孕育着“变”之机,在“变”中又蕴含着“常”。中华文明的演进,只有在对其创新发展规律的考察中,才能揭示其本质特征,也唯有此,才能在新时代更好地以不变之变应对世界变局的万变,拿出解决中国问题、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问题的方案。“常与变”可以用“中”字来概括,“常”就是“中正”“中庸”“中和”,变就是“中通”。“中”的概念由地理与政治上的“中原”发展而来,继而从文化层面上升到哲学的概括:由“中”而“中道”——“中庸”“中正”“中和”“中通”,“中原”之“中”是中国文化的本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 中国 历史演进
下载PDF
试论史前时期稻米在中原地区的传播 被引量:6
14
作者 钟华 《西部考古》 2018年第1期211-223,共13页
稻米作为非中原地区起源的农作物,自裴李岗时期便已传入中原,在仰韶时代和龙山时代的各期都有发现,但直到仰韶晚期,才成为中原地区重要的农作物资源之一,完全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稻米在中原地区的传入和发展对于我们认识中原地区的农... 稻米作为非中原地区起源的农作物,自裴李岗时期便已传入中原,在仰韶时代和龙山时代的各期都有发现,但直到仰韶晚期,才成为中原地区重要的农作物资源之一,完全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稻米在中原地区的传入和发展对于我们认识中原地区的农业模式变化、考古学文化交流、文明起源发展等方面有着重大意义。本文通过九处笔者亲自参与浮选的中原地区史前时期考古遗址出土植物遗存结果,结合已发表的微体和炭化植物遗存材料进行量化分析,并从遗址环境、聚落规模等级、考古学文化、遗址所处位置等方面综合讨论稻米在中原地区史前时期各期分布的特点以及不同时期重要性变化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米遗存 中原地区 植物考古
原文传递
平原县域集市村特征及其对村镇规划的启示——以河南省宁陵县为例
15
作者 吴娜琳 石博源 +1 位作者 李小建 武小妮 《地域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9-146,共8页
明确集市村空间分布特征、发展条件与潜力是科学定位其在村镇聚落体系中功能的前提。以豫东平原宁陵县为研究区域,从空间分布、资源规模等多个方面,采用空间分析法、景观分析法等多种手段,将72个集市村与274个非集市村进行对比研究,结... 明确集市村空间分布特征、发展条件与潜力是科学定位其在村镇聚落体系中功能的前提。以豫东平原宁陵县为研究区域,从空间分布、资源规模等多个方面,采用空间分析法、景观分析法等多种手段,将72个集市村与274个非集市村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平原县域集镇布局基本符合“六边形”格局;(2)集市村多位于行政边界地带,是二级中心地远距离辐射不足的补充;(3)集市村居民点用地更加集聚高效;(4)集市村交通区位优势更加明显,人力资源、土地资源更加丰富,非农产业发展基础更具优势,基础设施条件更利于现代农业发展,且综合发展潜力更大。鉴于此,在村镇规划与建设过程中,集市村可以作为仅次于集镇的重要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市 中心村 村镇规划 平原县域 河南省宁陵县
下载PDF
中原黄河漕路与秦汉隋唐帝国
16
作者 陈隆文 《黄河科技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7-16,共10页
中原黄河漕路是以现在郑州桃花峪以西至三门峡灵宝段的黄河河道为主干的漕粮运输通道,由灵宝至三门峡段、三门峡至孟津段、孟津至郑州桃花峪段等数段构成,敖仓、荥阳故城等地是中原黄河漕路上的关键节点。作为关中与关东之间唯一有效的... 中原黄河漕路是以现在郑州桃花峪以西至三门峡灵宝段的黄河河道为主干的漕粮运输通道,由灵宝至三门峡段、三门峡至孟津段、孟津至郑州桃花峪段等数段构成,敖仓、荥阳故城等地是中原黄河漕路上的关键节点。作为关中与关东之间唯一有效的运输渠道,其畅通与否和秦汉隋唐帝国的国运兴衰息息相关。在秦、汉、隋大一统的过程中,中原黄河漕路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桃花峪以西的中原黄河漕路转输军粮物资之便,帮助秦人在兼并统一战争中占得先机;而关中以东中原黄河漕路的畅通及其对敖仓之粟的控制,几乎成为刘邦战胜项羽的决定性因素。汉代时,经由中原黄河漕路转输的漕粮数额一直呈现攀升之势,最高在元封年间达六百万石,约为当今的18万吨。隋帝国借助中原黄河漕路控制了当时东亚大陆上最富庶的区域,更是以郑州桃花峪西至三门峡灵宝段黄河漕路为主轴,西引渭水,东连黄河下游与后来的隋唐大运河通济、永济两渠,构建了南至淮水、北达海河流域的水上交通运输系统。唐代关中长安对中原黄河漕路的依赖则超过了汉、隋,经由中原黄河漕路西输至关中长安的漕粮数量与规模随着唐帝国国运盛衰而不断起伏变化,可以说中原黄河漕路畅通、漕运制度不断完善,唐帝国蒸蒸日上;中原黄河漕路断绝,唐王朝政权亦随之衰亡。因此,中原黄河漕路足以称为秦汉隋唐帝国的生命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 黄河漕路 秦汉隋唐帝国
下载PDF
Soft Sediment Deformation Structures in the Sediment Deposits of Ganga River and Its Oxbow Lakes in Parts of Indo-Gangetic Plain: Implications for Quake Proxies and Paleoseismicity Tracking
17
作者 Gufran Ali Mohd Sajid Mohammad Shamim Kh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sciences》 CAS 2023年第1期75-93,共19页
The Late Quaternary thick sedimentary fills of the Ganga basin predominantly consist of unconsolidated fluvial sandy deposits which are often intercalated with mud. These deposits at various places record the evidence... The Late Quaternary thick sedimentary fills of the Ganga basin predominantly consist of unconsolidated fluvial sandy deposits which are often intercalated with mud. These deposits at various places record the evidence of earthquakes, which occurred in the recent geological past. The evidence is contained and manifested in the form of Soft Sediment Deformation Structures (SSDSs). Saturated sediments/muds/soils are liquefied by earthquake tremors which either generate SSDS or produce structural discordance in the pre-existing sedimentary structures. The present study reports the occurrence of SSDS, e.g. load and associated flame structures, clastic dikes and sill structures, slump structures and sedimentary breccias, etc. from the Ganga River and adjacent oxbow lake sediment deposits. An attempt has been made to establish the origin of soft sediment structures of this region in accordance with its neotectonic history and in turn, identification of seismic structural proxies to delineate paleoseismic events in this region with futuristic implications. The preservation of soft sediment deformation structures in large numbers with multiple geomorphology and scale, in the river and adjoining lake sediments, is indicative of frequent earthquakes of high magnitude consequent to tectonic activism in the Himalayan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uaternary Sediments Flood plain central Ganga Basin Sediment Dynamism Himalayan Uplift Paleoquakes
下载PDF
中原地域概念的演变及中原文化的基本精神 被引量:4
18
作者 刘玉娥 《郑州师范教育》 2012年第2期37-41,共5页
中原是一个地域概念。在古代,它与中国、中州是同义语,系指今之河南省或以河南省为主体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在这个地域内产生和流布的文化,学界泛称为中原文化。中原文化一向以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影响巨大著称于世。中原地区一直是... 中原是一个地域概念。在古代,它与中国、中州是同义语,系指今之河南省或以河南省为主体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在这个地域内产生和流布的文化,学界泛称为中原文化。中原文化一向以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影响巨大著称于世。中原地区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北宋以后虽然趋于衰落,但其余响依然绵延不绝。如果说中华文化是群星竞辉、多元一体的话,那么中原文化便是众星中最耀目的巨星,是多元中重要的母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 中原文化 基本精神
原文传递
循环农业模式下关中平原乡村景观要素研究——以龙池镇为例 被引量:5
19
作者 鱼晓惠 吕楠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91-195,共5页
绿色发展是全球的发展共识,中国要求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但是当前乡村地区传统农业未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乡村景观建设未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生态型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是... 绿色发展是全球的发展共识,中国要求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但是当前乡村地区传统农业未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乡村景观建设未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生态型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是与我国绿色发展理念基本国策密不可分的,也是在乡村地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国内外循环农业模式的研究,总结适宜关中平原的循环农业模式,在此基础上以龙池镇为例,从基质、斑块、廊道三方面分析现状景观构成要素,并与循环农业模式下该镇景观构成要素进行对比,从宜居、宜乐、宜业三方面对循环农业模式下乡村景观要素进行分析与完善,得出该模式下的乡村景观要素体系,为乡村景观规划提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农业 乡村景观 构成要素 关中平原
下载PDF
中原地区民间传统服饰装饰图案的艺术特色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李咏 《纺织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09-110,共2页
文章通过对藏品中服装及服饰品的装饰元素及刺绣图案等方面进行分析归纳,研究中原地区民间服饰的装饰手段、工艺特点、色彩运用以及中原地区服饰图案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 中原 传统服饰 装饰图案 艺术特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