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流离与失序:解放战争时期流亡学生的状况——以《大公报》和《中央日报》的报道为中心
1
作者 张铉禹 《西部学刊》 2024年第3期135-139,共5页
解放战争时期,大批北方学生在南京国民政府的欺骗、裹挟之下向南方迁移,形成了流亡学生群体。民营报纸《大公报》与国民党机关报《中央日报》都对流亡学生群体进行了大量报道,《大公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进行报道,为学生发声。《中央日... 解放战争时期,大批北方学生在南京国民政府的欺骗、裹挟之下向南方迁移,形成了流亡学生群体。民营报纸《大公报》与国民党机关报《中央日报》都对流亡学生群体进行了大量报道,《大公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进行报道,为学生发声。《中央日报》作为国民政府的“喉舌”,报道则显得含混、矛盾甚至对学生进行批评。通过对新闻报道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当时流亡学生处境的悲惨和南京国民政府的腐败无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放战争 流亡学生 《大公报》 《中央日报》
下载PDF
1932年国民党党营新闻机构的“现代化”改革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王大丽 《新闻大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5-68,121,共15页
1932年,在蒋介石南京国民党集团的主导下,中央通讯社、《中央日报》、中央广播电台集中进行了以物质和技术的更新、组织结构的优化、新闻业务的专业化、媒体经营的实践和新闻观念的发展为特征的"现代化"改革。改革虽然基本达... 1932年,在蒋介石南京国民党集团的主导下,中央通讯社、《中央日报》、中央广播电台集中进行了以物质和技术的更新、组织结构的优化、新闻业务的专业化、媒体经营的实践和新闻观念的发展为特征的"现代化"改革。改革虽然基本达到了"提高中央宣传机构实力的同时塑造民主形象"的预期,但受制于诸多因素,三大党营新闻机构在对现代化的长期贯彻中,常常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通讯社 《中央日报》 中央广播电台 现代化改革
原文传递
《中央日报》九一八事变报道的纠葛与波折——兼论《中央日报》1932年改革 被引量:3
3
作者 赵佳鹏 刘继忠 《新闻春秋》 2019年第4期28-34,共7页
九一八事变初期,仍处国民党派系斗争阴影下的《中央日报》在总编辑赖琏'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下,以'国联外交'为中心建构中日国际形象、为政府'不抵抗'辩护。1932年5月以程沧波为首实行社长制后增强了民意维... 九一八事变初期,仍处国民党派系斗争阴影下的《中央日报》在总编辑赖琏'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下,以'国联外交'为中心建构中日国际形象、为政府'不抵抗'辩护。1932年5月以程沧波为首实行社长制后增强了民意维度,但在国民党政府的制度操控与新闻政策钳制下,产生的是对'不抵抗'的错位抨击、热河战事的夸大报道以及对国联在斗争中拥护的双重态度。处在民族危机与党报转型的十字路口,《中央日报》淡化官方色彩、实行企业化的尝试对九一八事变后续进程的新闻报道和言论有所影响,但对政治宣传型管理体制的超越有限,某种程度上仍是派系色彩的一种演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日报》 九一八事变 党报转型
原文传递
对《人民日报》关于“陈江会”报道的框架研究——以国民党《中央日报》网络版“陈江会”专题报道为参照 被引量:1
4
作者 陈蕾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103-108,共6页
借助新闻框架理论,运用内容分析与比较分析方法,以"陈江会"为研究个案,选取国民党《中央日报》为参照媒体,通过从"新闻材料的选择"和"新闻材料的建构"两方面对《人民日报》新闻报道框架所做的研究显示,... 借助新闻框架理论,运用内容分析与比较分析方法,以"陈江会"为研究个案,选取国民党《中央日报》为参照媒体,通过从"新闻材料的选择"和"新闻材料的建构"两方面对《人民日报》新闻报道框架所做的研究显示,《人民日报》总体上遵从主题先行的新闻框架模式,这种严谨沉稳的报道风格一度开创了党报新闻报道的传统,但在新时期容易导致可读性不足、影响力式微、新闻专业理念发挥受限等后果,需要通过对既有新闻传统进行不断改革创新,使之更符合阅读规律与认知需要,以更好地发挥其舆论引导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框架分析 “陈江会” 《人民日报》 《中央日报》
下载PDF
“党报”经营的一种探索——马星野主持南京《中央日报》时期新闻实践探析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明亮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6期88-93,共6页
马星野是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中央日报》在南京复刊后的第一任社长。在他主持南京《中央日报》前,该报销量有限,赔累甚巨,不得不靠津贴维持生存。马星野担任社长后,对南京《中央日报》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经营上实施"企业化"... 马星野是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中央日报》在南京复刊后的第一任社长。在他主持南京《中央日报》前,该报销量有限,赔累甚巨,不得不靠津贴维持生存。马星野担任社长后,对南京《中央日报》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经营上实施"企业化"之路,业务上大胆启用年轻记者,在新闻采编上实施先"日报"后"中央"的思路,副刊内容"杂志化"。这些措施使得《中央日报》的销量大增,广告额也随之上涨,该报首度实现盈利,创造了国民党中央党报自创办后的经营奇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星野 国民党 《中央日报》 经营活动 杂志化
下载PDF
论马星野新闻伦理思想 被引量:1
6
作者 徐新平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35-138,共4页
马星野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新闻教育家、新闻理论家和国民党党报负责人。他在担任国民党中央机关报《中央日报》社社长前后,发表了许多新闻学论文,特别是1942年代表中国新闻学会执笔起草的《中国新闻记者信条》,在中国新闻事业史上有着重... 马星野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新闻教育家、新闻理论家和国民党党报负责人。他在担任国民党中央机关报《中央日报》社社长前后,发表了许多新闻学论文,特别是1942年代表中国新闻学会执笔起草的《中国新闻记者信条》,在中国新闻事业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在新闻伦理思想方面,他提出了许多新颖深刻的见解和主张,认为记者的事业理想要因时而变;记者的责任与使命是真真实实地报道新闻,公公正正地伸张正义,诚诚恳恳地为读者服务;为了履行好自己的职业责任,记者要有不畏威胁、不为利诱和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他的新闻伦理思想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政治观、西方自由主义新闻伦理观和中国传统史家道德三者融合的结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星野 新闻伦理 中央日报 记者信条
下载PDF
战后国民党党媒企业化变革述论(1945—1949)
7
作者 江沛 马瑞洁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2-52,共11页
抗战末期,国民党中央以"壮大党报实力"、"巩固本党新闻事业之基础"为名,决定推行党媒企业化变革,但对党媒经营管理制度的改造并非单纯的经济变革,而是行宪政制变革中的一环,它的发生与发展既有宪政的要求,又有政争... 抗战末期,国民党中央以"壮大党报实力"、"巩固本党新闻事业之基础"为名,决定推行党媒企业化变革,但对党媒经营管理制度的改造并非单纯的经济变革,而是行宪政制变革中的一环,它的发生与发展既有宪政的要求,又有政争的目的。从结果看,一些党媒通过企业化变革成立了股份公司,甚至取得了经济独立,但这些成就的获得仍然离不开政策扶持。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此种在党政扶持、推动下的党媒企业化变革,实际上是行政权力对经济运行的深层介入,不仅难以解决党媒的深层困境,并将为腐败滋生提供新的温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民党 党媒制度 《中央日报》 中央社 企业化
下载PDF
国民党对“五四”话语的“三民主义”改造——以《中央日报》1928—1937年的言论为视角
8
作者 张紫轩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2013年第2期139-143,共5页
五四运动是一场对中国影响深远的运动,他不仅是社会运动的一部分,也是文化革命的一部分。对于国民党来说,五四运动亦是重要的精神资源和历史资源,利用好"五四",能够帮助他们构筑政府存在的合法性。国民党对"五四"的... 五四运动是一场对中国影响深远的运动,他不仅是社会运动的一部分,也是文化革命的一部分。对于国民党来说,五四运动亦是重要的精神资源和历史资源,利用好"五四",能够帮助他们构筑政府存在的合法性。国民党对"五四"的"三民主义"的改造,是时代造就的,也是政党性质造就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话语 国民党 中央日报
原文传递
鲁迅与《中央日报》副刊
9
作者 王吉鹏 孙丽凤 《殷都学刊》 2009年第1期104-106,共3页
前期的《中央日报》副刊是很有特色的进步副刊,对其鲁迅是持有支持的态度,在孙伏园的中介下鲁迅与这一副刊发生了一些关系。鲁迅在1927年2月在香港的两篇讲演稿《无声之中国》和《老调子已经唱完》分别于3月23日、5月11日在《中央日报... 前期的《中央日报》副刊是很有特色的进步副刊,对其鲁迅是持有支持的态度,在孙伏园的中介下鲁迅与这一副刊发生了一些关系。鲁迅在1927年2月在香港的两篇讲演稿《无声之中国》和《老调子已经唱完》分别于3月23日、5月11日在《中央日报》副刊得以完全地与公众见面。在讲演中鲁迅对中国旧文化进行一以贯之地剖析并对港英当局进行了强有力批判。此外《中央日报》副刊发表的《鲁迅先生脱离广东中大》一文,引起了一场鲁迅与顾颉刚之间的风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中央日报》 关系
下载PDF
“和与战”:九一八事变后《中央日报》与《申报》的对日问题讨论
10
作者 李冬美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6期83-93,153,共12页
九一八事变后,对日问题为国际社会所瞩目,尤为国人所关心。报纸作为当时新闻舆论界的重要载体,立即对之作出反应,进行了大量的对日报道。国民党中央机关报《中央日报》和在全国发行量最大、社会影响最为广泛的商业性报纸《申报》表现尤... 九一八事变后,对日问题为国际社会所瞩目,尤为国人所关心。报纸作为当时新闻舆论界的重要载体,立即对之作出反应,进行了大量的对日报道。国民党中央机关报《中央日报》和在全国发行量最大、社会影响最为广泛的商业性报纸《申报》表现尤甚。两报纷纷揭露日本侵华真相,进而分析中国社会以及国际社会对日侵华的态度。《中央日报》为不抵抗政策辩护,淡化抗战宣传;《申报》则抨击不抵抗政策,力主抗战。二者对事变的反应几乎代表了整个舆论界乃至社会的态度,从中可以窥见时人关于对日问题的认识。因此选取两报进行考察与比较,分析官方报纸与商业报纸关于国难叙事的博弈与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日报》 《申报》 对日问题
下载PDF
《中华日报》两阶段之始末
11
作者 陈谦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21年第2期15-29,共15页
《中华日报》创办之时,正逢“九·一八”“一·二八”事变之后,国内政治纷争愈演愈烈的重要时间节点。汪精卫为了独树一帜,扩大政治影响,需要有一个发声渠道。《中华日报》的系统化及普遍联系的新闻编辑思路,在当时较之它报具... 《中华日报》创办之时,正逢“九·一八”“一·二八”事变之后,国内政治纷争愈演愈烈的重要时间节点。汪精卫为了独树一帜,扩大政治影响,需要有一个发声渠道。《中华日报》的系统化及普遍联系的新闻编辑思路,在当时较之它报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左联”作家、左翼经济学人与《中华日报》合作办副刊,是利用《中华日报》“改组派”色彩中的某些相容性,为自己策略性地找到了可以暂时容身之处。汪精卫另立政权(或曰投敌),某种程度上就是国民党的派系政治在特殊历史时期的极端化,而《中华日报》则与之如影随形,是派系政治极端化的记录者。《中华日报》是日伪合谋贩售所谓“和平建国”“中日亲善”“东亚共荣”政治骗局的大招幌,更是掩盖日本军国主义侵华罪行的遮羞布,在中国新闻史上留下了耻辱的一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日报》 改组派 《中国经济情报》 汉奸报纸 林柏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