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36篇文章
< 1 2 2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prognostic molecular markers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被引量:163
1
作者 Lun-Xiu Qin Zhao-You Tang,Liver Cancer Institute and Zhongshan Hospital,Fudan University,Shanghai,China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2年第3期385-392,共8页
The prognosis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still remains dismal, although many advances in its clinical study have been made. It is important for tumor control to identify the factors that predispose patients to ... The prognosis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still remains dismal, although many advances in its clinical study have been made. It is important for tumor control to identify the factors that predispose patients to death. With new discoveries in cancer biology, the pathological and biological prognostic factors of HCC have been studied quite extensively. Analyzing molecular markers (biomarkers) with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is a complementary method. A large number of molecular factors have been shown to associate with the invasiveness of HCC, and have potential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ne important aspect is the analysis of molecular markers for the cellular malignancy phenotype. These include alterations in DNA ploidy, cellular proliferation markers (PCNA, Ki-67, Mcm2, MIB1, MIA, and CSE1L/CAS protein), nuclear morphology, the p53 gene and its related molecule MD M2, other cell cycle regulators (cyclin A, cyclin D, cyclin E, cdc2, p27, p73), oncogenes and their receptors (such as ras, c-myc, c-fms, HGF, c-met, and erb-B receptor family members), apoptosis related factors (Fas and FasL), as well as telomerase activity. Another important aspect is the analysis of molecular markers involved in the process of cancer invasion and metastasis. Adhesion molecules (E-cadherin, catenins, serum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 CD44 variants), proteinases involved in the degradation of extracellular matrix (MMP-2, MMP-9, uPA, uPAR, PAI), as well as other molecules have been regarded as biomarkers for the malignant phenotype of HCC, and are related to prognosis and therapeutic outcomes. Tumor angiogenesis is critical to both the growth and metastasis of cancers including HCC, and has drawn much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Many angiogenesis-related markers, such as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bFGF), platelet-derived endothelial cell growth factor (PD-ECGF), thrombospondin (TSP), angiogenin, pleiotrophin, and endostatin (ES) levels, as well as intratumor microvessel density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optosis CARCINOGENS Carcinoma Hepatocellular cell adhesion cell Division cell Nucleus Extracellular Matrix Genes p53 Humans Liver Neoplasms Neovascularization Pathologic PLOIDIES Prognosis Proteome TELOMERASE Tumor Markers Biological
下载PDF
三七总皂苷对心肌缺血再灌注中中性粒细胞核因子-κB活化及其粘附的影响 被引量:55
2
作者 唐旭东 姜建青 +3 位作者 姜大春 赁常文 刘宝玉 顾大勇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56-560,共5页
目的 研究三七总皂苷对心肌缺血 -再灌注时中性粒细胞 (PMN)内核因子 κB(NF κB)活性变化、细胞间粘附分子 (ICAM 1)表达及中性粒细胞粘附的影响。方法 新西兰兔 2 4只分为①缺血 -再灌注组 (I R) :结扎兔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造成心肌... 目的 研究三七总皂苷对心肌缺血 -再灌注时中性粒细胞 (PMN)内核因子 κB(NF κB)活性变化、细胞间粘附分子 (ICAM 1)表达及中性粒细胞粘附的影响。方法 新西兰兔 2 4只分为①缺血 -再灌注组 (I R) :结扎兔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造成心肌缺血 4 5min后再开放 ;②三七总皂苷 (PNS)预处理组 (IR +PNS) :在心肌缺血前 10min静脉注射PNS(10 0mg·kg-1) ;③假手术对照组 (Sham) ;每组又分缺血前(0 )、再灌注后 30、6 0、90、12 0、2 4 0、36 0min时相点。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中性粒细胞ICAM 1的表达 ,凝胶电泳迁移率分析检测NF κB的活性 ,测定中性粒细胞与脐静脉内皮细胞(EC 340 )的粘附率。结果 在缺血 -再灌注组中心肌再灌注 30min后NF κB活性开始增高 ,12 0min达到高峰 ,之后活性下降 ;中性粒细胞ICAM 1的表达在心肌再灌注 12 0min开始增高 ,并与并与中性粒细胞粘附率升高有相关性 ;在三七总皂苷预处理组 ,PNS能抑制NF κB的活化及中性粒细胞ICAM 1的表达和中性粒细胞粘附。结论 心肌缺血 -再灌注时刺激NF κB的活化 ,启动中性粒细胞ICAM 1的表达而参与缺血 -再灌注损伤的发生过程 ;三七总皂苷能抑制中性粒细胞内核因子 κB的活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七总皂苷 中性粒细胞 心肌缺血 再灌注损伤 核因子—κB 细胞粘附 活性 动物实验
下载PDF
小檗碱对IL-1或TNF诱导的多形核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的影响 被引量:48
3
作者 郝钰 邱全瑛 +1 位作者 吴珺 王娟娟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7期585-587,共3页
目的 :通过研究小檗碱对IL - 1、TNF诱导的多形核白细胞 (PMN)与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及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 ,探讨小檗碱抗炎作用机制。方法 :以小檗碱加IL - 1、TNF处理人PMN或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HUVEC)后 ,用蛋白染料染色法研究小檗碱对PM... 目的 :通过研究小檗碱对IL - 1、TNF诱导的多形核白细胞 (PMN)与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及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 ,探讨小檗碱抗炎作用机制。方法 :以小檗碱加IL - 1、TNF处理人PMN或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HUVEC)后 ,用蛋白染料染色法研究小檗碱对PMN与HUVEC粘附的作用 ,用细胞ELISA、APAAP法研究小檗碱对细胞表面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结果 :小檗碱与IL - 1或TNF共同处理HUVEC ,能抑制IL - 1、TNF诱导的PMN与HUVEC间的粘附增强 ,且能下调由IL - 1、TNF诱导的HUVEC表面粘附分子ICAM - 1表达的增高 ;小檗碱与TNF共同处理PMN ,能抑制TNF诱导的PMN与HUVEC的粘附增强 ,亦能降低TNF诱导的PMN表面粘附分子CD18的表达。结论 :通过抑制细胞表面粘附分子的表达而抑制PMN与内皮细胞的粘附 ,可能是小檗碱发挥抗炎作用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草药 小檗碱 IL-1 TNF 多形核白细胞 内皮细胞
下载PDF
Alterations in metastatic properties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cell following H-ras oncogene transfection 被引量:48
4
作者 Qing Wang~1 Zhi Ying Lin~2 Xiao Li Feng~3 ~1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Medical Center of Fudan University.the former Shanghai Medic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032,China ~2Liver Cancer Institute,Zhongshan Hospital,Shanghai 200032,China ~3Shanghai Institute of Biochemistry,Academy Sinica,Shanghai 200031,ChinaQing Wang earned master degree from Shanghai Medical University in 1996,now a senior lecturer of microbiology,specialized in the role of oncogcncs on tumor metastasis,having 8 papers published.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1年第3期335-339,共5页
AIM: To demonstr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ras oncogene an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metastasis. METHODS: Activated H-ras oncogene was transfected into SMMC 7721, a cell line derived from human HCC, by calci... AIM: To demonstr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ras oncogene an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metastasis. METHODS: Activated H-ras oncogene was transfected into SMMC 7721, a cell line derived from human HCC, by calcium phosphate transfection method. Some metastasis-related parameters were detected in vitro, including adhesion assay, migration assay, expression of collagenase IV(c IV ase) and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 RESULTS: The abilities of H-ras-transfected cell clones in adhesion to laminin (LN) or fibronectin (FN), migration, c IV ase secretion increased markedly, and the expression of EGFR elevated moderately. More importantly, these alterations were consistent positively with the expression of p21, the protein product of H-ras oncogene. CONCLUSION: H-ras oncogene could induce the metastatic phenotype of HCC cell in vitro to raise its metastatic potenti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cinoma Hepatocellular cell adhesion cell Movement Gelatinase A Gelatinase B Gene Expression Regulation Neoplastic Genes ras Humans In Vitro Liver Neoplasms PHENOTYPE Predictive Value of Tests Receptor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TRANSFECTION
下载PDF
P-选择素及其细胞黏附与血栓形成 被引量:40
5
作者 赵亚鹏 金佩佩 +1 位作者 周同 王学锋 《细胞生物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1期22-26,共5页
P-选择素是选择素家族的重要黏附分子,作为血小板/内皮细胞活化标志和细胞黏附受体,其可通过介导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及与白细胞的相互作用,启动参与了包括炎症和血栓形成等多种病理生理起始过程,是炎症/血栓的重要介质和靶分子。抑制P... P-选择素是选择素家族的重要黏附分子,作为血小板/内皮细胞活化标志和细胞黏附受体,其可通过介导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及与白细胞的相互作用,启动参与了包括炎症和血栓形成等多种病理生理起始过程,是炎症/血栓的重要介质和靶分子。抑制P-选择素及其与配体的结合和作用,可使病理状态下血栓局部白细胞聚集减少、细胞因子及组织因子表达降低、纤维蛋白生成减少,从而有助于抑制血栓的形成。因此,随着P-选择素及其细胞黏附与血栓形成研究的不断深入和阐明,以P-选择素为靶标的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和抗黏附治疗,也已引起人们关注并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选择素 细胞黏附 抗黏附治疗 血栓形成
下载PDF
细胞粘附与树突状细胞迁移机制 被引量:36
6
作者 刘巍 周同 +3 位作者 史浩 孙桂芝 陈楠 张冬青 《生命科学》 CSCD 2002年第6期379-382,372,共5页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迄今已知功能最强的抗原递呈细胞。DC体内迁移机制与其分化成熟、表型转换及生物学功能发挥密切相关。粘附分子及其介导的细胞粘附参与了DC的迁移机制。深入研究DC迁移的分子基础,有助于进一步阐明DC的...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迄今已知功能最强的抗原递呈细胞。DC体内迁移机制与其分化成熟、表型转换及生物学功能发挥密切相关。粘附分子及其介导的细胞粘附参与了DC的迁移机制。深入研究DC迁移的分子基础,有助于进一步阐明DC的生物学特性和功能,也可为通过DC进行免疫调控用于临床疾病防治提供重要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粘附 树突状细胞 迁移机制 粘附分子 细胞迁移
下载PDF
当归补血汤调控骨髓造血机理及对造血微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39
7
作者 薄华本 陈启助 +3 位作者 沈晗 吴凤麟 邵宏伟 黄树林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824-828,共5页
目的探讨当归补血汤调控骨髓造血的机理。方法 50只ICR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他组小鼠连续腹腔注射多柔比星4 mg·kg^(-1)·d^(-1),共3 d,正常组给予同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注射多柔比星3 d后,当归补血汤低、中... 目的探讨当归补血汤调控骨髓造血的机理。方法 50只ICR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他组小鼠连续腹腔注射多柔比星4 mg·kg^(-1)·d^(-1),共3 d,正常组给予同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注射多柔比星3 d后,当归补血汤低、中、高剂量组分别连续腹腔注射补血汤5、15、25 g·kg^(-1)·d^(-1),共7 d,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同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给药结束制备骨髓单细胞悬液,体外培养观察骨髓基质细胞生长状态,流式细胞仪检测骨髓细胞增殖和黏附情况。结果当归补血汤组骨髓基质细胞生长状态好于正常组和模型组,骨髓细胞之间的聚集明显。模型组聚集细胞数占总细胞比例为(4.00±1.10)%,低于正常组[(3.07±2.35)%],但无显著差异(P>0.05)。当归补血汤低、中、高剂量组聚集细胞数目占总细胞数比例分别为(5.40±2.91)%、(7.36±2.32)%和(9.27±3.35)%,均高于模型组(P<0.05或P<0.01)。正常组G2期细胞比例高于其他四组(P<0.05),当归补血汤各剂量组G2/M期细胞比例与模型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当归补血汤可能通过改善基质细胞的状态、增强骨髓细胞之间的黏附来改善骨髓造血微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补血汤 骨髓 造血干细胞 细胞黏附 造血微环境
原文传递
细胞间粘附分子-1表达水平对心肌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N-乙酰半胱氨酸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31
8
作者 司良毅 陈运贞 +1 位作者 何国祥 王国超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65-68,共4页
目的 探讨细胞间粘附分子 (ICAM 1)表达与中性粒细胞 (PMNs)浸润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IRI)的关系并观察N 乙酰半胱氨酸 (NAC)对IRI的保护效果。方法 大鼠 116只 ,分设 :(1)缺血再灌注 (IR)组 ;(2 )IR +NAC组 ;(3 )假手术对照组 ,并... 目的 探讨细胞间粘附分子 (ICAM 1)表达与中性粒细胞 (PMNs)浸润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IRI)的关系并观察N 乙酰半胱氨酸 (NAC)对IRI的保护效果。方法 大鼠 116只 ,分设 :(1)缺血再灌注 (IR)组 ;(2 )IR +NAC组 ;(3 )假手术对照组 ,并分设再灌注 1、3、6、12、2 4h时相点。取缺血心肌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ICAM 1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 ,用酶法测定PMNs浸润数 ,TTC染色法测心肌梗死范围。结果 心肌再灌注时 ,ICAM 1表达明显增高 ,其mRNA表达至 6h达高峰 ,而蛋白质表达水平、PMNs浸润数和梗死范围改变于 12~ 2 4h达高峰 ,三者间呈显著正相关 ,但ICAM 1mRNA与后三者间无明显相关性。IR +NAC组上述指标于再灌注时虽也明显增高 ,但比IR组明显减轻 ,除ICAM 1蛋白质表达于再灌注 3h前无显著变化外 ,其余P均 <0 0 5或 0 0 1。结论 心肌IR时 ,ICAM 1参与介导了PMNs对组织细胞的粘附、浸润和IRI的发生、发展 ;NAC可通过抑制ICAM 1的表达而产生心肌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缺血 再灌注损伤 ICAM-1 乙酰半胱氨酸
原文传递
过敏性结膜炎的免疫学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33
9
作者 陈大复 于琨瑛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4年第33期162-165,共4页
过敏性结膜炎是眼科常见疾病,其发病机制包含Ⅰ型和Ⅳ型超敏反应,有多种细胞和分子参与病理损伤机制。细胞主要有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T细胞,分子主要包括多种抗体、细胞因子、生物活性介质、共刺激分子、黏附分子等... 过敏性结膜炎是眼科常见疾病,其发病机制包含Ⅰ型和Ⅳ型超敏反应,有多种细胞和分子参与病理损伤机制。细胞主要有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T细胞,分子主要包括多种抗体、细胞因子、生物活性介质、共刺激分子、黏附分子等。本文主要讨论过敏性结膜炎发病的免疫学机制方面研究现状,对参与发病及病理损伤机制的各种细胞和分子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免疫功能做一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敏性结膜炎 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T细胞 细胞因子 黏附分子
下载PDF
丹参对兔急性胰腺炎早期中性粒细胞与内皮细胞黏附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8
10
作者 沙建平 祝彼得 +5 位作者 徐艳 陈炫 赵艳 刘啸 芦殿荣 刘舟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AS 2003年第5期279-281,共3页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 (PMN)与内皮细胞 (EC)黏附在急性胰腺炎 (AP)早期发病中的机制及丹参对AP的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兔 AP模型 ,2 4只日本大耳兔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和丹参治疗组。分别于术前、术后即刻及 2、4、8、12、16和 2 4 h取...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 (PMN)与内皮细胞 (EC)黏附在急性胰腺炎 (AP)早期发病中的机制及丹参对AP的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兔 AP模型 ,2 4只日本大耳兔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和丹参治疗组。分别于术前、术后即刻及 2、4、8、12、16和 2 4 h取血分离获得 PMN,与体外培养的兔血管 EC作用 ,测定 PMN EC黏附率及PMN表面黏附分子 CD11a/ CD18和 CD11b/ CD18值。结果 :术后即刻两组黏附分子 CD11a/ CD18、CD11b/CD18及 PMN EC黏附率均升高 ,生理盐水组术后 4 h达到高峰 ;丹参治疗组术后 2、4、8、12、16和 2 4 h的CD11a/ CD18、CD11b/ CD18显著低于生理盐水组。结论 :丹参能降低黏附分子 CD11a/ CD18、CD11b/ CD18表达 ,抑制 PMN EC黏附 ,改善微循环及减轻 PMN EC黏附所致的组织损伤 ,有助于 AP的早期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急性胰腺炎 中性粒细胞 内皮细胞 动物模型 细胞培养 黏附率 微循环
下载PDF
复方活血汤对辐射损伤小鼠骨髓基质细胞粘附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1
11
作者 刘文励 黄伟 +2 位作者 何美冬 孙汉英 肖侃艳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354-355,共2页
目的:研究常用活血化瘀中药对急性放射损伤小鼠骨髓基质细胞粘附功能的影响。方法:小鼠接受8GY60Coγ射线照射后立即腹腔注射100%复方活血汤液0.2ml,每天2次,连续6天,第7天取股骨骨髓制备有核细胞(bonem... 目的:研究常用活血化瘀中药对急性放射损伤小鼠骨髓基质细胞粘附功能的影响。方法:小鼠接受8GY60Coγ射线照射后立即腹腔注射100%复方活血汤液0.2ml,每天2次,连续6天,第7天取股骨骨髓制备有核细胞(bonemarrowcell,BMC)悬液,按长期骨髓细胞培养技术,第12天计数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fibroblastcolonyformingunit,CFU-F),第28天观察培养的基质细胞层对正常小鼠BMC的粘附能力。结果:正常小鼠骨髓培养的基质细胞层粘附正常小鼠BMC的能力为67.8±17.2%,复方活血汤组为55.8±10.5%,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对照组为47.7±13.6%,显著低于正常组(P<0.02)。结论:常用活血化瘀中药能增强急性放射损伤小鼠骨髓基质细胞粘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损伤 基质细胞 骨髓 复方活血汤
下载PDF
糖尿病患者免疫功能状态研究 被引量:29
12
作者 杨伟国 居军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1年第7期768-769,共2页
目的通过对糖尿病患者与健康对照者的体液免疫功能、细胞免疫功能及红细胞免疫黏附功能进行比较,了解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功能状态。方法利用BN-Ⅱ型特种蛋白仪和流式细胞仪对患者及健康对照者行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的检测。结果糖尿病... 目的通过对糖尿病患者与健康对照者的体液免疫功能、细胞免疫功能及红细胞免疫黏附功能进行比较,了解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功能状态。方法利用BN-Ⅱ型特种蛋白仪和流式细胞仪对患者及健康对照者行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的检测。结果糖尿病患者除IgA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外,无论是体液免疫功能还是细胞免疫功能都明显降低,而且红细胞的免疫黏附功能发生明显变化,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不同程度的降低,其胰岛功能受损也是造成免疫功能降低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细胞黏附 细胞免疫功能 体液免疫功能
下载PDF
黄连解毒汤含药血清对LPSTNF-α诱导的人中性粒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间粘附的影响 被引量:20
13
作者 方素萍 邱全瑛 郝钰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2001年第2期31-33,共3页
以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HUVEC)为模型 ,应用蛋白染料染色法 ,观察HLJDT含药血清及其与LPS INF -α共同处理HUVEC4h、12h、2 4h后 ,对中性粒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粘附的影响。结果显示 ,HLJDT含药血清不仅能抑制非致炎状态下中性... 以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HUVEC)为模型 ,应用蛋白染料染色法 ,观察HLJDT含药血清及其与LPS INF -α共同处理HUVEC4h、12h、2 4h后 ,对中性粒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粘附的影响。结果显示 ,HLJDT含药血清不仅能抑制非致炎状态下中性粒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 ,而且能抑制致炎因子所诱导的中性粒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粘附作用增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连解毒汤 含药血清 中性粒细胞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细胞粘附 中药 药理
下载PDF
EBV-LMP1对鼻咽癌细胞系CNE1细胞转移相关因素的影响 被引量:19
14
作者 苟新敏 陈燕 +1 位作者 陈小毅 John R Arrand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81-485,共5页
背景与目的:已证实EB病毒(Epstein-Barrvirus,EBV)编码的潜伏膜蛋白1(latentmembraneprotein1,LMP1)能够诱导鼻咽癌细胞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metalloproteinase-9,MMP-9)的表达。本实验的目的是观察EB病毒潜伏膜蛋白1(EBV-LMP1)对... 背景与目的:已证实EB病毒(Epstein-Barrvirus,EBV)编码的潜伏膜蛋白1(latentmembraneprotein1,LMP1)能够诱导鼻咽癌细胞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metalloproteinase-9,MMP-9)的表达。本实验的目的是观察EB病毒潜伏膜蛋白1(EBV-LMP1)对鼻咽癌细胞系CNE1细胞转移相关因素的影响,探讨LMP1在鼻咽癌侵袭、转移过程中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组化法及Westernblot法检测CNE1-GL(转染LMP1基因的CNE1细胞)和CNE1细胞中MMP-9的表达情况;用细胞-基质粘附实验、细胞运动实验和肿瘤细胞重组基底膜侵袭实验检测LMP1对CNE1细胞粘附、运动及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免疫组化法及Westernblot法结果均显示CNE1-GL细胞中MMP-9的表达明显高于CNE1细胞(P<0.05);肿瘤细胞-基质粘附实验结果显示,CNE1-GL的粘附能力(平均吸光度值为1.2508±0.0711),高于CNE1细胞(平均吸光度值为0.9519±0.068),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运动实验及重组基底膜侵袭实验结果均显示,穿过游离的聚乙烯吡咯烷酮膜(polyvinylpyrroli-done-free,PVP-F)的CNE1-GL细胞数明显高于CNE1细胞(P<0.01)。结论:LMP1能够诱导CNE1细胞中MMP-9的表达,且增强CNE1细胞与基底膜的粘附能力、运动能力及侵袭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BV-LMPl 鼻咽癌 细胞系 CNEl细胞 转移 相关因素
下载PDF
Effect of a cancer vaccine prepared by fusions of hepatocarcinoma cells with dendritic cells 被引量:26
15
作者 Juan Zhang~1 Jin-Kun Zhang~2 Shao-Hong Zhuo~3 Hai-Bin Chen~2 1 Clinical Laboratory,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hantou University Medical College,Shantou 515041,Guangdong Province,China2 Cancer Pathology Laboratory,Shantou University Medical College,Shantou 515031,Guangdong Province,China3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Third Municipal Hospital of Shantou,Shantou 515073,Guangdong Province,China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1年第5期690-694,共5页
AIM: To prepare a cancer vaccine (H(22)-DC) expressing high levels of costimulatory molecules based on fusions of hepatocarcinoma cells (H(22)) with dendritic cells (DC) of mice and to analyze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 AIM: To prepare a cancer vaccine (H(22)-DC) expressing high levels of costimulatory molecules based on fusions of hepatocarcinoma cells (H(22)) with dendritic cells (DC) of mice and to analyze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induction of specific CTL activity of H(22)-DC. METHODS: DCs were isolated from murine spleen by metrizamide density gradient centrifugation, purified based on its characteristics of semi-adhesion to culture plates and FcR-,and were cultured in the medium containing GM-CSF and IL-4. A large number of DC were harvested. DCs were then fused with H(22) cells by PEG and the fusion cells were marked with CD11c MicroBeads. The H(22)-DC was sorted with Mimi MACS sorter. The techniques of cell culture, immunocytochemistry and light microscopy were also used to tes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rowth and morphology of H(22)-DC in vitro. As the immunogen, H(22)-DC was inoculated subcutaneously into the right armpit of BALB/C mice, and their tumorigenicity in vivo was observed. MTT was used to test the CTL activity of murine spleen in vivo. RESULTS: DC cells isolated and generated were CD11c+ cells with irregular shape, and highly expressed CD80, CD86 and CD54 molecules. H22 cells were CD11c- cells with spherical shape and bigger volume, and did not express CD80, CD86 and CD54 molecules.H(22)-DC was CD11c+ cells with bigger volume, being spherical, flat or irregular in shape, and highly expressed CD80, CD86 and CD54 molecules, too. H(22)-DC was able to divide and proliferate in vitro, but its activity of proliferation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as compared with H(22) cells and its growth curve was flatter than H(22) cells. After subcutaneous inoculation over 60 days, H(22)-DC showed no tumorigenecity in mice,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control groups (P【0.01). The spleen CTL activity against H(22) cells in mice implanted with fresh H(22)-DC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s (P 【 0.01). CONCLUSION: H(22)-DC could significantly stimulate the specific CTL activity of murine sp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ncer Vaccines Animals Antigens CD Antigens CD80 Antigens CD86 cell Fusion Dendritic cells Integrin alphaXbeta2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 Liver Neoplasms Experimental control Male Membrane Glycoproteins MICE Mice Inbred BALB C Research Support Non-U.S. Gov't Spleen
下载PDF
丁基苯酞对低氧-复氧及细胞因子诱导的内皮细胞损伤及中性粒细胞粘附的影响 被引量:18
16
作者 徐皓亮 冯亦璞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281-284,共4页
用MTT比色法及髓过氧化物酶法观察了消旋,左旋和右旋丁基苯酞(dl-,l-,d-NBP)对低氧-复氧及细胞因子白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引起的内皮细胞损伤及内皮细胞-中性粒细胞粘附的影响. 结... 用MTT比色法及髓过氧化物酶法观察了消旋,左旋和右旋丁基苯酞(dl-,l-,d-NBP)对低氧-复氧及细胞因子白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引起的内皮细胞损伤及内皮细胞-中性粒细胞粘附的影响. 结果表明,低氧-复氧,IL-1 及TNF-α均可促进内皮-中性粒细胞的粘附,诱导内皮细胞损伤. d-NBP能显著降低低氧-复氧条件及IL-1 所诱导的内皮-中性粒细胞粘附,且在0.1 μm ol·L- 1时明显抑制TNF-α所致的内皮-中性粒细胞粘附增加. 除dl-NBP0.01 μm ol·L- 1外,dl-NBP和l-NBP对各种原因引起的内皮-白细胞粘附增加均无影响. 另外,各型NBP对低氧-复氧所诱导的内皮细胞损伤均有显著的改善作用,且在高浓度抑制IL-1 所致的内皮细胞损伤;dl-NBP能降低TNF-α引起的内皮细胞损伤,l-NBP仅在10 μm ol·L- 1水平有此作用. 结果提示NBP可以改善低氧-复氧及IL-1,TNF-α诱导的内皮细胞损伤,不同旋光异构体之间存在一定差异;d-NBP还可显著抑制低氧-复氧条件,IL-1 和TNF-α诱导的内皮-中性粒细胞粘附增加,l-NBP仅在高浓度降低TNF-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基苯酞 内皮细胞 中性粒细胞 脑缺血
下载PDF
猪链球菌2型溶菌酶释放蛋白的黏附作用 被引量:17
17
作者 曾巧英 陆承平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67-71,共5页
为研究猪链球菌 2型 (SS2 )的毒力因子溶菌酶释放蛋白 (MRP)的黏附作用 ,进行了如下试验 :1 用黏附计数法比较菌株HA980 1(MRP+ )和SH0 0 6 4 4 4 (MRP-)的黏附动力学 ,两菌株均能黏附于HEp 2细胞 ,MRP+ 株的最大黏附菌数显著高于MRP+ ... 为研究猪链球菌 2型 (SS2 )的毒力因子溶菌酶释放蛋白 (MRP)的黏附作用 ,进行了如下试验 :1 用黏附计数法比较菌株HA980 1(MRP+ )和SH0 0 6 4 4 4 (MRP-)的黏附动力学 ,两菌株均能黏附于HEp 2细胞 ,MRP+ 株的最大黏附菌数显著高于MRP+ 株 (P <0 0 5 ) 。 2 菌体置 5 6℃ 1h ,或用胰酶或半乳糖预处理 ,细菌黏附力完全丧失 ;分别用高碘酸、溶菌酶、秋水仙素和DNaseⅠ处理HEp 2细胞 ,前者可完全阻断HA980 1对它的黏附 ,后三者使黏附菌数显著下降。3 用纯化的MRP处理HEp 2细胞 ,或用抗MRP兔血清或MRP的单克隆抗体处理菌体 ,MRP+ 株的黏附菌数显著降低(P <0 0 5 ) ,但不能被完全抑制 ;用抗MRP-株全菌兔血清处理菌体 ,也能降低MRP+ 株的黏附菌数。 4 半乳糖或 5 6℃预处理MRP ,使其完全丧失对HA980 1的黏附抑制功能 ,但胰酶、过氧化氢和巯基乙醇的预处理没有明显的影响。结论 :MRP是SS2的一种黏附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链球菌2型 溶菌酶 释放蛋白 黏附作用
下载PDF
血细胞的粘附分子 被引量:18
18
作者 阮长耿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期1-5,共5页
在机体内 ,血细胞间或血细胞与血管内皮间的相互作用主要由粘附分子介导来实现。粘附分子的作用广泛 ,涉及细胞的粘附、迁移、分化和信号传导等 ,它们维持血细胞的正常结构并协助血细胞发挥其各种生理功能。但是 ,粘附分子功能的异常或... 在机体内 ,血细胞间或血细胞与血管内皮间的相互作用主要由粘附分子介导来实现。粘附分子的作用广泛 ,涉及细胞的粘附、迁移、分化和信号传导等 ,它们维持血细胞的正常结构并协助血细胞发挥其各种生理功能。但是 ,粘附分子功能的异常或缺陷则会影响正常生理功能导致疾病发生。本文介绍了多种粘附分子 ,包括整合蛋白、选择蛋白、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等 ,并探讨了一些与粘附分子相关的病理生理过程 ,如炎症、止血、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和干细胞归巢等。因此了解血细胞粘附分子的结构与功能有助于人们深入认识疾病的发病机理 ,寻找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新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细胞 粘附分子 炎症 止血、血栓形成 动脉粥样硬化 干细胞归巢
下载PDF
Vimentin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及药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19
作者 潘燕 韩婧 +1 位作者 张晔 李学军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13-416,共4页
波形蛋白(vimentin)是存在于间充质细胞中的一种中间丝蛋白,近些年研究显示vimentin与肿瘤发生、转移密切相关。波形蛋白调节细胞骨架蛋白、细胞粘附分子等蛋白间的相互作用,参与肿瘤细胞和肿瘤相关内皮细胞、巨噬细胞的粘附、迁移、侵... 波形蛋白(vimentin)是存在于间充质细胞中的一种中间丝蛋白,近些年研究显示vimentin与肿瘤发生、转移密切相关。波形蛋白调节细胞骨架蛋白、细胞粘附分子等蛋白间的相互作用,参与肿瘤细胞和肿瘤相关内皮细胞、巨噬细胞的粘附、迁移、侵袭和细胞信号转导。其高度动态的聚合解聚间的平衡和其复杂的磷酸化形式可能是vimentin参与肿瘤转移过程及细胞-细胞间相互作用的调节机制。Vimentin在肿瘤中的功能提示,其可能是抗肿瘤转移治疗药物研究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形蛋白 肿瘤转移 细胞粘附 细胞骨架
下载PDF
红细胞天然免疫粘附功能在肝病不同病期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20
20
作者 王海滨 张继万 +1 位作者 郭静霞 刘振红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55-458,共4页
目的 研究肝病患者红细胞天然免疫粘附功能 (RNIAF)的变化 ,探讨其在评估肝病病情严重程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红细胞天然免疫粘附功能测定 :采用红细胞在自身血浆中天然免疫粘附肿瘤细胞的方法 :5 0 μl 1.2 5 %的红细胞悬液在 10 0 ... 目的 研究肝病患者红细胞天然免疫粘附功能 (RNIAF)的变化 ,探讨其在评估肝病病情严重程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红细胞天然免疫粘附功能测定 :采用红细胞在自身血浆中天然免疫粘附肿瘤细胞的方法 :5 0 μl 1.2 5 %的红细胞悬液在 10 0 μl自身血浆中与 10 0 μl的 1× 10 6/ml肿瘤细胞悬液反应 ,1个肿瘤细胞粘附有 5个或以上的红细胞为一个粘附单位 ,计算粘附率。血清sCR1水平测定 :采用鼠抗人CR1单克隆抗体包被聚苯乙烯微孔板 ,及碱性磷酸酶结合的第二抗体建立的夹心ELISA法定量测定肝病血清sCR1浓度变化。红细胞膜CR1分子定量测定 :采用细胞酶免疫分析法。结果 肝病患者红细胞天然免疫粘附功能不同程度地低于正常人群 (P <0 .0 1) ,自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Child′A、肝硬化Child′B、肝硬化Child′C、重型肝炎依次加重 ,与患者CHE、PT、PTA等指标显著正相关 ,重型肝炎病情恢复期时其RNIAF显著回升 ,但患者CHE、PT、PTA等指标持续处于低水平。肝病红细胞CR1数量亦不同程度地下降 ,但其变化较RNIAF的变化迟缓。血清sCR1水平在肝硬化病人明显升高 ,但在慢性肝炎及急性肝炎变化不如RNIAF的变化明显。结论 红细胞天然免疫粘附功能可灵敏地反应肝病病情的严重程度 ,在慢性肝病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细胞天然免疫粘附功能 肝病 自身血浆 天然免疫粘附肿瘤细胞 肝硬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