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1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及伽玛刀治疗(附14例报告) 被引量:27
1
作者 王恩敏 潘力 +3 位作者 王滨江 张南 董亚非 吴瀚峰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67-270,共4页
目的总结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CHCS)的MRI特点,分析伽玛刀(γ刀)治疗的初步结果。方法应用Leksell γ刀治疗CHCS 14例。肿瘤的MRI特点:T1W上呈低或略等信号,T2W上呈均匀的高信号,增强时肿瘤为均匀强化的高信号。14例肿瘤最大径为22.0-50... 目的总结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CHCS)的MRI特点,分析伽玛刀(γ刀)治疗的初步结果。方法应用Leksell γ刀治疗CHCS 14例。肿瘤的MRI特点:T1W上呈低或略等信号,T2W上呈均匀的高信号,增强时肿瘤为均匀强化的高信号。14例肿瘤最大径为22.0-50.0mm。照射肿瘤中心的平均剂量为24.5Gy,周边平均剂量为12.3Gy。平均随访时间为42个月。结果γ刀治疗后, 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新的颅神经受损症状,3例首选γ刀治疗和2例术中仅作活检的患者,γ刀术后 6-10个月症状改善或消失。γ刀术后3例肿瘤几乎消失,9例明显缩小,1例缩小不明显;1例γ刀术后5个月开颅手术,切除肿瘤时出血明显减少,病理学发现肿瘤内胶原组织增生,血窦内血栓形成。结论γ刀是治疗中小型和部分大型(<40mm)CHCS有效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窦 海绵状血管瘤 伽玛刀 MRI 诊断
原文传递
海绵状血管瘤内压监测指导栓塞及硬化剂注射治疗 被引量:25
2
作者 欧阳天祥 郭恩覃 《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71-174,242,共4页
为探讨在栓塞硬化海绵状血管瘤中瘤腔内压变化规律及其意义,在29例治疗过程中结合机械性减缓瘤体静脉回流,进行了瘤腔内压连续监测。发现:瘤腔基础内压为0.667~2.0kPa(1kPa=7.5mmHg),颈部最低;回流快者所需栓塞次数多,用量大;瘤腔内压... 为探讨在栓塞硬化海绵状血管瘤中瘤腔内压变化规律及其意义,在29例治疗过程中结合机械性减缓瘤体静脉回流,进行了瘤腔内压连续监测。发现:瘤腔基础内压为0.667~2.0kPa(1kPa=7.5mmHg),颈部最低;回流快者所需栓塞次数多,用量大;瘤腔内压力曲线在栓塞初始为平台波形,提示回流静脉逐一被栓塞;随后出现缓慢下降的钝峰波形,去除瘤体体表浅回流静脉机械性压迫,瘤腔内压不变,提示回流静脉全部栓塞,可注射硬化剂;最后为快速下降的锐峰波形,表明全瘤体已被栓塞硬化。治疗29例,随访半年至3年,26例完全消退,3例复发,未见严重并发症。本法设备操作简便,疗效高,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状血管瘤 血管内压 栓塞 治疗
原文传递
中枢神经系统海绵状血管瘤临床与病理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赵曜 周良辅 +1 位作者 毛颖 张玉林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03年第2期125-128,共4页
目的 深入研究中枢神经系统海绵状血管瘤 (CH)临床表现与病理特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为临床治疗该疾病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方法 将临床随机选取的CH标本 70例分为出血 未出血、脑内 脑外、单发 多发组、分别进行常规HE染色以及α 平滑... 目的 深入研究中枢神经系统海绵状血管瘤 (CH)临床表现与病理特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为临床治疗该疾病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方法 将临床随机选取的CH标本 70例分为出血 未出血、脑内 脑外、单发 多发组、分别进行常规HE染色以及α 平滑肌抗体 (α SMA)、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VEGF酪氨酸激酶受体 (Flt 1)免疫组化染色 ,根据染色强度进行分类对照研究。结果 出血组VEGF、Flt 1染色强度明显高于未出血组 ,α SMA表达弱于未出血组 ;脑外组表现为弹性较好的厚壁血管 ,脑内组为弹性较差的薄壁血管 ;多发CH系生物学行为相对活跃的病灶。结论 中枢神经系统CH临床表现与其病理特点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 海绵状血管瘤 病理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下载PDF
Spinal dumbbell-shaped epidural cavernous hemangioma (CM):report of nine surgical cases and literature review 被引量:2
4
作者 Liang Zhang Zhifeng Zhang +4 位作者 Wuyang Yang Jifeng Shang Wenqing Jia Jun Yang Yulun Xu 《Chinese Neurosurgical Journal》 CSCD 2018年第1期26-32,共7页
Background:Spinal dumbbell-shaped epidural cavernous malformation (CM) is a rare, hypervascular entity frequently misdiagnosed for other lesions, leading to unexpected intraoperative bleeding and suboptimal resection.... Background:Spinal dumbbell-shaped epidural cavernous malformation (CM) is a rare, hypervascular entity frequently misdiagnosed for other lesions, leading to unexpected intraoperative bleeding and suboptimal resection. Our study aims to elucidate the demographics, management strategy, and outcome of this vascular disease.Methods:Retrospective review of patients seen in Beijing Tiantan Hospital with symptomatic dumbbell-shaped epidural CM from 2008 to 2013. All lesions were pathologically confirmed after resection.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radiographic features, and treatment modalities of these cases were analyzed.Results:We included 9 consecutive patients. Average age was 58 ± 12 years (range:34-79 years), with 66.7%male. Locations of the CMs were:thoracic (n=7, 77.8%), cervical (n=1, 11.1%), and cervicothoracic junction (n=1, 11.1%). Only one case presented with acute manifestations while others experienced chronic progressive spinal cord symptoms. The initial clinical diagnoses were:schwannoma (n=6, 66.7%), cavernous hemangioma (CM) (n=1, 11. 1%), meningioma (n=1, 11.1%), and angioma (n=1, 11.1%). Total resection was achieved in six patients (66.7%), and partial resection in the other three patients (33.3%). Average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was 400 ± 300 ml (range:100-1000 ml). During an average follow-up of 71 ± 21 months (range:29-94 months), excellent outcome was achieved in seven cases (77.8%), one partially improved (11.1%), and one deteriorated (11.1%). No patients experienced recurrence of symptoms.Conclusions:Spinal dumbbell-shaped epidural CM is a benign vascular malformation that should be differentiated from other dumbbell-shaped lesions. Accurate preoperative diagnose is challenging as no specific radiographic marker has been established. Total surgical resection should be recommend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vernous hemangiomas SPINAL CORD EPIDURAL Dumbbell-shaped Imaging features Prognosis
原文传递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特点及伽玛刀治疗 被引量:3
5
作者 伍犹梁 梁军潮 +6 位作者 刘德平 张聿浩 杜汉强 吴鸿勋 周慧 周丽兰 王伟民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996-999,共4页
目的总结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CSHAs)的影像学特点,分析伽玛刀(γ刀)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长期随访的16例应用ELEKTA Leksellγ刀治疗CSHAs的临床资料,其中6例为术后残留,2例仅术中活检,8例根据典型的影像学表现及后期随... 目的总结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CSHAs)的影像学特点,分析伽玛刀(γ刀)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长期随访的16例应用ELEKTA Leksellγ刀治疗CSHAs的临床资料,其中6例为术后残留,2例仅术中活检,8例根据典型的影像学表现及后期随访诊断。肿瘤最大径为15.0~55.0mm,平均34.6mm,治疗周边剂量为8.0~15.0Gy,平均12.1Gy,等剂量曲线40%-60%,中心剂量16.0~32.5Gy,平均24.3Gy,随访时间6—96个月,平均40.5个月。结果γ刀治疗后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新的永久性脑神经受损症状,其中2例在术后3—6个月左右出现短暂的轻度动眼神经麻痹症状。影像学结果:4例肿瘤几乎消失,10例明显缩小,2例变化不明显,无增大病例,其中1例于6个月后再次γ刀治疗(剂量分割),2例于术后2年因缩小不明显再次γ刀治疗,后期随访均明显缩小。结论Leksellγ刀治疗CSHAs安全可靠,疗效满意。γ刀是治疗术后残留、中小型(最大径≤40mm)及不能耐受手术CSHAs的有效方法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窦 海绵状血管瘤 伽玛刀放射外科
原文传递
伽玛刀治疗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疗效分析(附19例报道) 被引量:3
6
作者 冯富强 冀培刚 +3 位作者 张江红 娄淼 刘竞辉 王樑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8年第2期72-74,共3页
目的探讨伽玛刀治疗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0月至2014年10月应用伽玛刀进行治疗的19例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资料;采用50%等剂量曲线覆盖肿瘤周边,平均周边剂量为13 Gy,平均中心剂量25.2 Gy;治疗后随访... 目的探讨伽玛刀治疗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0月至2014年10月应用伽玛刀进行治疗的19例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资料;采用50%等剂量曲线覆盖肿瘤周边,平均周边剂量为13 Gy,平均中心剂量25.2 Gy;治疗后随访6~93个月,平均为40.2个月。结果肿瘤最大径为22~65 mm,平均41 mm,肿瘤平均体积为25.5 cm^3。治疗后,所有病人均未出现新的神经功能受损症状,影像学缩小50%以上9例,缩小25%~50%3例,缩小25%以下2例,无变化5例。头痛10例中,改善6例;面部感觉减退7例中,改善5例;视力下降11例中,改善7例;复视8例全部改善。结论伽玛刀治疗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安全有效,有良好的控制作用,并可有效地改善临床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 伽玛刀治疗 疗效
下载PDF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MRI影像表现 被引量:3
7
作者 谷瓅 滕艳华 +2 位作者 姜文平 郭英瑜 于清太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8年第5期459-461,共3页
目的探讨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表现,分析磁共振成像(MRI)在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01~2017-01该院收治的12例经手术证实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结果 12例患者TIWI呈等及略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 目的探讨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表现,分析磁共振成像(MRI)在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01~2017-01该院收治的12例经手术证实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结果 12例患者TIWI呈等及略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全部呈明显强化,病灶呈哑铃状,边界清晰,颈内动脉受包绕,邻近脑组织受压,未出现水肿信号。结论 MRI在诊断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窦 海绵状血管瘤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肝海绵状血管瘤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4
8
作者 赵文 侯仲军 周仪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0年第7期996-999,共4页
目的:分析肝海绵状血管瘤不同b值的MRI弥散加权成像特性,提高病变检出率和图像质量。方法:对连续的MRI平扫和增强明确诊断的13例肝海绵状血管瘤,比较弥散加权成像b值分别为0s/mm2,100s/mm2和700s/mm2时的特征。结果:MRI平扫和增强分别显... 目的:分析肝海绵状血管瘤不同b值的MRI弥散加权成像特性,提高病变检出率和图像质量。方法:对连续的MRI平扫和增强明确诊断的13例肝海绵状血管瘤,比较弥散加权成像b值分别为0s/mm2,100s/mm2和700s/mm2时的特征。结果:MRI平扫和增强分别显示34个(87%)和29个(74%)病变;在弥散加权成像中,b为0s/mm2时显示21个(54%),小的病变与血管和胆管易混淆;b为100s/mm2时显示39个(100%),病变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晰;b为700s/mm2时显示33个(85%)。正常肝组织的信噪比以b值为100s/mm2最高(19.15±0.85);病变的信噪比以b值为0s/mm2时最高(12.89±0.96);病变与周围正常肝组织的对比度以b为700s/mm2时最低(0.37±0.02)。结论:MRI弥散加权成像进一步提高了对肝海绵状血管瘤的敏感性,以b值为100s/mm2时,病变检出率和图像质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状血管瘤 磁共振成像 弥散加权成像
下载PDF
颅内出血性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特征 被引量:4
9
作者 曹相军 赵继宗 +1 位作者 王硕 张东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17-519,共3页
目的探索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出血机制。方法根据Maraire等提出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出血的诊断标准,回顾性分析颅内出血性海绵状血管瘤的特征。结果 MRI是术前诊断颅内出血性海绵状血管瘤的最佳方法,肿瘤出血多为病灶反复多次少量出血。... 目的探索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出血机制。方法根据Maraire等提出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出血的诊断标准,回顾性分析颅内出血性海绵状血管瘤的特征。结果 MRI是术前诊断颅内出血性海绵状血管瘤的最佳方法,肿瘤出血多为病灶反复多次少量出血。结论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出血原因与患者的性别无关,与肿瘤的部位明确相关,出血年龄常见于10-50岁,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效果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状血管瘤 出血 显微神经外科
下载PDF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MRI特征与伽玛刀治疗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杨 王伟 +3 位作者 陈兢 李鹏 方芳 张祝均 《肿瘤预防与治疗》 2013年第3期147-150,共4页
目的:探讨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CSHAs)的MRI特征和伽玛刀(γ刀)治疗的方法,评价γ刀治疗CSHAs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应用γ刀治疗CSHAs的临床资料,其中10例为术后残留,8例为临床影像学诊断。照射肿瘤的周边剂量8.0 Gy^16.0 Gy,平均... 目的:探讨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CSHAs)的MRI特征和伽玛刀(γ刀)治疗的方法,评价γ刀治疗CSHAs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应用γ刀治疗CSHAs的临床资料,其中10例为术后残留,8例为临床影像学诊断。照射肿瘤的周边剂量8.0 Gy^16.0 Gy,平均12.2 Gy±2.6 Gy,等剂量曲线40%~50%,中心剂量16.0Gy^32.0 Gy,平均24.2 Gy±4.6 Gy,随访时间6个月~50个月,平均24.5±18.7个月。结果:MRI显示肿瘤在T1WI呈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呈显著高信号,增强后T1WI呈明显均匀强化的高信号,形态特点呈内小外大的哑铃状结构,边缘清晰。γ刀治疗后,5例肿瘤几乎消失,12例肿瘤明显缩小,1例肿瘤无明显变化。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新的脑神经受损症状,其中两例在γ刀治疗后4个月~8个月出现轻度动眼神经麻痹症状,1例在γ刀治疗后3个月出现轻度外展神经麻痹症状。结论:CSHAs的MRI表现具有特征性。γ刀治疗CSHAs安全可靠,效果良好,无严重并发症。对于中小型(肿瘤最大径<3 cm)或手术后残留的CSHAs,γ刀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窦 海绵状血管瘤 磁共振成像 伽玛刀
原文传递
MRI评估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射波刀疗效 被引量:2
11
作者 晋涛 王鑫 +5 位作者 王恩敏 戴嘉中 汪洋 梅广海 刘晓霞 潘力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72-375,共4页
目的:总结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CHCS)的MRI特点和射波刀治疗经验。方法:应用射波刀治疗CHCS26例,2例为术后残留,其余24例为影像学诊断。肿瘤的MRI特点:肿瘤边界清晰,T1WI上呈低或略等信号,T2WI和Flair像上呈均匀的高信号,增强... 目的:总结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CHCS)的MRI特点和射波刀治疗经验。方法:应用射波刀治疗CHCS26例,2例为术后残留,其余24例为影像学诊断。肿瘤的MRI特点:肿瘤边界清晰,T1WI上呈低或略等信号,T2WI和Flair像上呈均匀的高信号,增强时肿瘤可为均匀强化(小肿瘤)、先边缘强化或早期不均匀强化稍延时均匀强化(大肿瘤)。26例肿瘤平均体积为28.9cm^3。1例肿瘤照射1次,3例照射2次,其余22例肿瘤照射3次。随访时间为12-46个月(平均22个月)。结果:5例肿瘤缩d00%以上,9例缩小50%以上,10例缩小约30%,2例略缩小。23例有脑神经受损症状,治疗后7例完全缓解,13例部分缓解,3例无明显改善;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新的脑神经受损症状。结论:CHCS的射波刀治疗疗效好,不良反应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窦 海绵状血管瘤 射波刀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左侧脑室三角区内海绵状血管瘤一例 被引量:3
12
作者 符海秋 符小花 陈志晔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74-75,共2页
患者男,63岁,于2020年10月16日4:00睡眠时家属发现其大喊大叫、四肢抽搐、牙关紧咬、呕吐白沫、眼球上翻,患者自诉当时意识丧失,过程不能回忆,随后送至当地医院并给予抗癫痫等对症治疗,17日上午患者意识恢复,出现头痛、头晕、恶心症状,1... 患者男,63岁,于2020年10月16日4:00睡眠时家属发现其大喊大叫、四肢抽搐、牙关紧咬、呕吐白沫、眼球上翻,患者自诉当时意识丧失,过程不能回忆,随后送至当地医院并给予抗癫痫等对症治疗,17日上午患者意识恢复,出现头痛、头晕、恶心症状,18日患者症状好转,并于琼海市人民医院行颅脑MRI检查提示:左侧脑室三角区占位性病变。后于2020年10月22日至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就诊。目前患者精神状态良好,体力下降,余未见异常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状血管瘤 侧脑室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脑实质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 被引量:3
13
作者 黄胜 龚沈初 +5 位作者 巴奇 丁文彬 田国才 崔磊 姜洪标 李小龙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4年第12期967-970,共4页
目的 :探讨脑实质内海绵状血管瘤 (CA)的CT、MRI、MRA和DSA表现并比较四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0例CA的影像学表现 ,其中 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 ,5例经影像学及临床随访证实。 2 0例进行CT和MRI平扫、MRA ,13例... 目的 :探讨脑实质内海绵状血管瘤 (CA)的CT、MRI、MRA和DSA表现并比较四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0例CA的影像学表现 ,其中 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 ,5例经影像学及临床随访证实。 2 0例进行CT和MRI平扫、MRA ,13例行CT增强扫描 ,15例行MRI增强扫描 ,12例行DSA检查。结果 :CA可发生于脑内任何部位 ,以单发多见 (17/ 2 0 ,占 85 % )。 2 0例CA检出 2 5个病灶。CT和MRI平扫均发现所有病灶。CA的CT平扫均表现为高密度或稍高密度 ;13例CT增强扫描发现 15个病灶 ,其中 10个病灶无强化 ,5个病灶轻度强化。CA的MRI平扫表现为T1WI呈等或低信号 12个 ,高信号 8个 ,混杂信号 5个 ;T2 WI全部病灶均表现为高低混杂信号 ,2 3个病灶周围伴有低信号环 ,2个病灶周围有水肿带 ,无占位效应 ;15例MRI增强扫描发现 17个病灶 ,其中 7个病灶出现瘤体血管床轻中度强化 ,2个病灶边缘强化 ,8个病灶无强化。 2 0例CA行 3DTOFMRA均未见异常血管影。 12例行全脑DSA检查未见供血动脉与引流静脉 ,4例表现为毛细血管期或静脉窦期富血管性病变。结论 :CA具有较典型的影像学表现 ,CT和MRI平扫对明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且MRI优于CT ;CA的CT和MRI增强扫描无特征性表现 ;MRA和DSA对诊断CA价值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状血管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下载PDF
伽玛刀治疗海绵窦区海绵状血管瘤术后残留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涛 徐国政 +2 位作者 许川 祝友红 杨媛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5年第4期211-213,共3页
目的观察伽玛刀治疗海绵窦区海绵状血管瘤(CHCS)术后残留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开颅手术后病理学确诊的CHCS术后残留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伽马刀治疗,2例肿瘤最大径超过3.5 cm者行伽玛刀体积分割治疗;肿瘤周边剂量10-13 Gy,平均1... 目的观察伽玛刀治疗海绵窦区海绵状血管瘤(CHCS)术后残留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开颅手术后病理学确诊的CHCS术后残留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伽马刀治疗,2例肿瘤最大径超过3.5 cm者行伽玛刀体积分割治疗;肿瘤周边剂量10-13 Gy,平均11.50 Gy;肿瘤中心剂量22-26 Gy,平均23.28 Gy。随访23-101个月,平均44.0月。结果肿瘤基本消失2例,明显缩小2例,无变化1例,有效率为100%。患者均未出现新的颅神经受损症状。结论伽玛刀对CHCS术后残留比较敏感,较低剂量即可控制其生长,疗效良好,且对体积较大的CHCS术后残留也可采用伽玛刀体积或剂量分割的方法就能获得良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窦区海绵状血管瘤 术后残留 伽玛刀 疗效
下载PDF
经结膜入路冷冻摘除眼眶肌圆锥内海绵状血管瘤 被引量:2
15
作者 向前 许雪亮 江海波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37-540,共4页
目的:探讨经结膜入路冷冻摘除肌圆锥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方法、手术技巧与手术并发症。方法:对术前诊断为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41例患者,选择符合前路开眶条件的36例行结膜入路肌圆锥内海绵状血管瘤冷冻摘除术。记录术中手术时间,观察术... 目的:探讨经结膜入路冷冻摘除肌圆锥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方法、手术技巧与手术并发症。方法:对术前诊断为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41例患者,选择符合前路开眶条件的36例行结膜入路肌圆锥内海绵状血管瘤冷冻摘除术。记录术中手术时间,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36例肿瘤均顺利地经膜入路进行完整的冷冻摘除,术后35例确诊为海绵状血管瘤,1例确诊为神经鞘瘤。每例海绵状血管瘤手术历时约20~25min。术中、术后无永久性并发症。结论:经结膜入路冷冻摘除肌圆锥内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简便、快捷、安全、有效的微创术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眶肿瘤 海绵状血管瘤 眼眶手术 结膜入路 冷冻
下载PDF
非典型肝海绵状血管瘤的CT诊断 被引量:2
16
作者 匡广春 《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6年第1期72-75,134,共5页
目的探讨非典型肝海绵状血管瘤(hepatic cavernous hemangiomas,HCH)的CT表现及相关病理学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共21个非典型HCH的CT表现,包括病灶大小、平扫密度、动态增强模式及邻近区域改变。结果平扫有13个病灶呈非均匀密度表... 目的探讨非典型肝海绵状血管瘤(hepatic cavernous hemangiomas,HCH)的CT表现及相关病理学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共21个非典型HCH的CT表现,包括病灶大小、平扫密度、动态增强模式及邻近区域改变。结果平扫有13个病灶呈非均匀密度表现。出现4种非典型动态增强模式:Ⅰ型(5例)表现为动脉期病灶快速均匀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持续强化;Ⅱ型(13例)动脉期周边结节状强化,门静脉及延迟期向心性强化,但不能完全填充整个病灶;Ⅲ型(2例)动脉期病灶呈中央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增强向周边区呈离心性强化;Ⅳ型(1例)动脉期无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呈轻度周边强化或不规则强化。HCH邻近区域的改变:有7个病灶可见动脉-门静脉分流(arterial-portal verous shunt,APVS),4个病灶可见肝包膜回缩(hepatic capsular retraction,HCR)。以上非典型CT表现的出现在不同大小的病灶中有差别。结论非典型肝海绵状血管瘤CT表现的出现与HCH本身的病变结构特征密切相关,认识到这些非典型表现对HCH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 海绵状血管瘤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
下载PDF
小脑发育不良性节细胞瘤合并左顶叶海绵状血管瘤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辅林 林欣 +1 位作者 桂秋萍 李向红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6期684-687,共4页
目的 探讨小脑发育不良性节细胞瘤 (LDD)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对 1例小脑发育不良性节细胞瘤合并左顶叶海绵状血管瘤进行光镜、组织化学和免疫组化观察并结合文献分析。结果 小脑叶片增厚 ,板层结构异常 ,皮质分子层增生。颗粒细胞... 目的 探讨小脑发育不良性节细胞瘤 (LDD)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对 1例小脑发育不良性节细胞瘤合并左顶叶海绵状血管瘤进行光镜、组织化学和免疫组化观察并结合文献分析。结果 小脑叶片增厚 ,板层结构异常 ,皮质分子层增生。颗粒细胞层和蒲肯野细胞层被异常、呈平行排列的有髓纤维以及结构紊乱和异常的神经元所取代。网织染色显示瘤细胞间无网状纤维。免疫组化标记CgA、NF、Syn、vimentin和S 10 0蛋白均 (+) ,Ki 6 7和GFAP(- )。 结论 小脑发育不良性节细胞瘤为良性肿瘤 ,预后良好。目前对肿瘤性质是错构瘤还是真性肿瘤存有争议。诊断依赖于MRI、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标记。LDD是Cowden综合征的主要中枢神经系统表现 ,对本病患者应作全面的系统检查 ,以除外Cowden综合征。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少见 ,病因不明 ,与Lhermitte Duclos病或Cowden综合征之间是否相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肿瘤 发育不良性节细胞瘤 LHERMITTE-DUCLOS病 Cowden综合征 海绵状血管瘤
下载PDF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影像学表现
18
作者 张巨武 陈孝柏 +4 位作者 孙骇浪 韩小弟 付兵 周奇芳 杨岸超 《CT理论与应用研究(中英文)》 2006年第4期44-47,共4页
目的总结并分析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CSHas)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了6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发生于海绵窦部的绵状血管瘤影像学资料结果6例病变中4例表现为T1稍低信号,2例表现为等信号,4例在平扫CT中为稍高密度影,增强扫描所有病例均... 目的总结并分析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CSHas)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了6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发生于海绵窦部的绵状血管瘤影像学资料结果6例病变中4例表现为T1稍低信号,2例表现为等信号,4例在平扫CT中为稍高密度影,增强扫描所有病例均呈现不均匀的明显对比增强。结论海绵窦部的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表现有一定特点,有助于海绵窦部占位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状血管瘤 海绵窦 病理
下载PDF
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与显微外科治疗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元洋 董小红 +4 位作者 沈洋 蒋耀峰 王立 陈德勤 邵彤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3年第1期1-3,共3页
目的探讨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的术前诊断及显微外科治疗的效果。方法通过对18例脑外海绵状血管瘤诊治过程的回顾性分析,包括术前诊断、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学特征及显微外科治疗方法。结果全切除10例,部分切除8例。17例术后症状均改善,全... 目的探讨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的术前诊断及显微外科治疗的效果。方法通过对18例脑外海绵状血管瘤诊治过程的回顾性分析,包括术前诊断、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学特征及显微外科治疗方法。结果全切除10例,部分切除8例。17例术后症状均改善,全切10例无复发。结论显微外科手术切除病灶是目前治疗本病最可靠的方法,能否全切与术前评估、术者经验及显微操作技术等有关;放射治疗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状血管瘤 显微外科手术
下载PDF
小脑幕硬膜型海绵状血管瘤一例
20
作者 王宁 刘谦 +3 位作者 肖仁哲 余金川 杨倩 刘玉林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5-146,185,共3页
本研究遵守《赫尔辛基宣言》,经湖北省肿瘤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免除受试者知情同意,批准文号:LLHBCH2022YN-048。患者男,57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下肢麻木1月余。体格检查及实验室辅助检查未见异常。MRI检查:幕下小脑后方右侧近中线旁约4.... 本研究遵守《赫尔辛基宣言》,经湖北省肿瘤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免除受试者知情同意,批准文号:LLHBCH2022YN-048。患者男,57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下肢麻木1月余。体格检查及实验室辅助检查未见异常。MRI检查:幕下小脑后方右侧近中线旁约4.4 cm×2.8 cm的肿物,边缘光整,信号欠均,T1WI呈低信号,内伴条片状高信号(图1A),T2WI呈高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状血管瘤 硬膜 脑肿瘤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