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太行山南段洞栖蝙蝠的分布及栖息地重要性分析 被引量:11
1
作者 刘伟 王延校 +1 位作者 何新焕 牛红星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71-379,共9页
2009年8月至2010年9月,对太行山南段的洞栖蝙蝠及栖息地进行了调查,共调查洞穴38个,其中28个洞穴为首次调查,共观察到蝙蝠约17000只,隶属2科4属9种,其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是马铁菊头蝠。测量洞穴的总水平长度、最大宽度和最大高度,... 2009年8月至2010年9月,对太行山南段的洞栖蝙蝠及栖息地进行了调查,共调查洞穴38个,其中28个洞穴为首次调查,共观察到蝙蝠约17000只,隶属2科4属9种,其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是马铁菊头蝠。测量洞穴的总水平长度、最大宽度和最大高度,并以洞穴内蝙蝠的种群数量(Ai)与根据物种生存状态赋值的权重(Mi)乘积之和评估洞穴重要性。在调查的洞穴中,最重要的洞穴是黄楝树水渠,有8种约2500只蝙蝠在此繁殖和冬眠;其次是涧河洞,有5种约2100只蝙蝠在此繁殖和冬眠。基于洞栖蝙蝠种类和洞穴测量数据的聚类及主成分分析,探讨了太行山南段东西两侧洞栖蝙蝠的分布状况、不同类型栖息地之间的差异以及洞栖蝙蝠对栖息地的选择。太行山南段东西两侧洞栖蝙蝠的种类和种群数量差异不显著。冬眠洞穴的总水平长度、最大宽度、最大高度、郁闭度均显著大于非冬眠洞穴。影响蝙蝠栖息地选择的主要因子有地形因子、隐蔽因子和干扰因子,这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到85.96%。目前,这些洞穴的保护现状均不理想,一些洞穴已经或正在被开发成旅游景点,这使该地区洞栖蝙蝠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本研究结果以期能为决策者在制定开发旅游策略时提供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南段 洞栖蝙蝠 栖息地
下载PDF
贵州省江口县洞穴型蝙蝠的物种多样性与保护现状 被引量:9
2
作者 杨天友 黄俊坛 +2 位作者 侯秀发 梅杰 冉辉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75-480,共6页
2014年7月—2015年5月,对贵州省江口县51个洞穴中蝙蝠的种类、数量及分布进行调查,发现46个洞穴中有蝙蝠栖息痕迹,其中可以确定具体栖息物种的洞穴26个。本次野外调查共观察到蝙蝠2 100余只,经鉴定隶属3科11种;综合文献记录,截至此次调... 2014年7月—2015年5月,对贵州省江口县51个洞穴中蝙蝠的种类、数量及分布进行调查,发现46个洞穴中有蝙蝠栖息痕迹,其中可以确定具体栖息物种的洞穴26个。本次野外调查共观察到蝙蝠2 100余只,经鉴定隶属3科11种;综合文献记录,截至此次调查结束,江口县洞穴型蝙蝠的有效记录为4科15种,其中有7种属本次调查首次发现。该地区许多蝙蝠栖息的洞穴都没有得到较好的保护,人为干扰已严重威胁蝙蝠的生存。建议对翼手目动物栖息的洞穴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并加强大众对蝙蝠保护意识的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穴型蝙蝠 物种多样性 江口 保护
下载PDF
中华菊头蝠的栖息生态特征及种群保护
3
作者 伍丽艳 任伯凇 +3 位作者 吴涛 黄太福 龚小燕 刘志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5079-5088,共10页
中华菊头蝠(Rhinolophus sinicus)主要分布于我国境内,属于典型的洞栖食虫性蝙蝠,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与保护价值。近年,在湘西州境内的16个溶洞中对其栖息生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共记录到其个体12942只次,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该蝠是该区域溶... 中华菊头蝠(Rhinolophus sinicus)主要分布于我国境内,属于典型的洞栖食虫性蝙蝠,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与保护价值。近年,在湘西州境内的16个溶洞中对其栖息生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共记录到其个体12942只次,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该蝠是该区域溶洞中的居留型优势蝠种,具有集群冬眠的习性。每年的9月中下旬开始逐步聚群冬眠,翌年的3月底开始苏醒,其夏季的繁育场所非常隐蔽,通常位于人无法进入的洞段或人迹罕至的洞穴。总体上,其栖点主要集中于距洞口150—200 m(91.60%)的洞段,离地高度6—10 m(91.75%),多以“双足悬挂”的栖姿将身体悬空倒挂于洞道的顶壁。其体温与栖点温度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但具有明显的线性正相关关系(R;=0.8886)。其栖点安全性春夏季高,秋冬季中等偏低。中华菊头蝠作为该区域洞栖性蝙蝠的优势种,在维持洞穴生态系统的稳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对洞穴生态系统中蝙蝠伞护性的研究有助于洞穴生态保护教育及对蝙蝠种群的保护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菊头蝠 栖息生态 洞栖性蝙蝠 生态保护 翼手目 溶洞 湘西州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