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KG定位技术在儿童PICC置管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1
作者 王皎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15年第4期192-194,共3页
目的:探讨EKG定位技术在儿童PICC置管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3年11月至2014年3月于我科选择胸片定位置入PICC的6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并纳入作为对照组,选择2014年11月至2015年3月于我科选择EKG定位置入PICC的80例患者为观察组,观察并记... 目的:探讨EKG定位技术在儿童PICC置管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3年11月至2014年3月于我科选择胸片定位置入PICC的6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并纳入作为对照组,选择2014年11月至2015年3月于我科选择EKG定位置入PICC的80例患者为观察组,观察并记录两组中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调管率。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患者为75例(93.75%),调管患者为5例,对照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76.92%,对照组一次性穿刺成功患者为50例(76.92%),调管患者为15例(23.08%),P<0.01。运用EKG技术定位的观察组一次性成功率(93.75%)明显优于对照组(7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EKG定位技术运用在PICC导管尖端定位上,能更加准确的判断导管尖端的位置,并在当导管尖端异位时,能更安全、快捷、省时、省力的进行调管。从而减少了反复调管的次数,增加一次性置管成功率,进而减少感染及静脉炎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KG PICC 置管成功率
下载PDF
基于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的风险管理在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5
2
作者 徐韶 《中国民康医学》 2022年第18期177-179,共3页
目的:观察基于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FMEA)的风险管理在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于该院行PICC的78例新生儿进行前瞻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9例。对... 目的:观察基于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FMEA)的风险管理在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于该院行PICC的78例新生儿进行前瞻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9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管理,观察组实施基于FMEA的风险管理,两组均持续干预至患儿出院。比较两组新生儿PICC成功率、疼痛程度、并发症发生率和新生儿家长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PICC成功率为94.87%(37/39),高于对照组的79.49%(31/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13%(2/39),低于对照组的23.08%(9/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操作技术、护理效果、服务态度和住院环境等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FMEA的风险管理应用于新生儿PICC可提高PICC成功率和家长护理满意度,降低疼痛程度和并发症发生率,效果优于常规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风险管理 置管成功率 疼痛 并发症 护理满意度
下载PDF
经皮肾造瘘和输尿管支架引流治疗感染性肾积水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6
3
作者 陈斌 陆林峰 +2 位作者 曹益方 汪雪萍 沈伟华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20年第8期954-957,共4页
目的比较经皮肾造瘘与输尿管支架引流在感染性肾积水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嘉兴市第一医院收治的感染性肾积水患者92例,将患者住院号录入计算机中采用抽签法分为A组(经皮肾镜造瘘术引流治疗,46例)和B组(经尿道输... 目的比较经皮肾造瘘与输尿管支架引流在感染性肾积水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嘉兴市第一医院收治的感染性肾积水患者92例,将患者住院号录入计算机中采用抽签法分为A组(经皮肾镜造瘘术引流治疗,46例)和B组(经尿道输尿管支架引流治疗,46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肾脏病变部位、原发病及合并基础疾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和B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7.73%比100.00%,χ2=0.126,P>0.05)。A组疗效显著高于B组(97.73%比81.40%,χ2=4.617,P<0.05)。两组出血、感染、引流管脱落、穿刺道脓肿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经皮肾造瘘术引流治疗感染性肾积水,相对输尿管支架引流术效果更显著,两者治疗安全性均较高,临床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适宜治疗方法,以获得显著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脏损伤 感染性肾积水 微创引流 经皮造瘘术 输尿管支架 引流路径 置管成功率 疗效 手术后并发症
原文传递
PICC置管加综合护理在危重新生儿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邱佳瑜 《中外医疗》 2021年第6期106-108,共3页
目的分析PICC置管加综合护理在危重新生儿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方便选择于该院2018年1月—2019年8月诊治的160例危重新生儿进行该次临床研究,其中80例采取普通留置针加常规护理干预(对照组),80例采取PICC置管加综合护理干预(观察组),... 目的分析PICC置管加综合护理在危重新生儿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方便选择于该院2018年1月—2019年8月诊治的160例危重新生儿进行该次临床研究,其中80例采取普通留置针加常规护理干预(对照组),80例采取PICC置管加综合护理干预(观察组),对两组的干预效果进行观察与对照分析。结果观察组危重新生儿的平均留置时间(ART)长于对照组(21.05±2.47)d vs(5.38±0.7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535,P<0.01),一次置管成功率(95.0%vs 8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27,P<0.05);观察组患儿家长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01,P<0.05);观察组危重新生儿的并发症发生率(17.5%vs 5.0%)、平均住院时间[(29.38±2.74)d vs(35.72±3.26)d]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60,P<0.05;t=13.316,P<0.01)。结论PICC置管在危重新生儿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可有效地抑制各种不良反应,加强对PICC置管危重新生儿的护理干预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CC置管 综合护理 危重新生儿 置管成功率 患儿家长满意度 并发症发生率
下载PDF
品管圈对提高儿科静脉留置针一次置管成功率的临床效果评价 被引量:3
5
作者 丁兆云 胡小娟 《中国社区医师》 2017年第21期128-129,131,共3页
目的:探讨品管圈(QCC)对提高儿科静脉留置针一次置管成功率的临床效果评价。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记录活动前患儿静脉留置针一次置管成功率,通过品管圈进行相应改善后再记录患儿静脉留置针一次置管成功率,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开... 目的:探讨品管圈(QCC)对提高儿科静脉留置针一次置管成功率的临床效果评价。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记录活动前患儿静脉留置针一次置管成功率,通过品管圈进行相应改善后再记录患儿静脉留置针一次置管成功率,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儿科静脉留置针一次穿刺成功率从86.05%提高至95.35%,目标达成率97.99%。护理人员在静脉留置针穿刺技能、护患沟通技能及品管工具的使用等方面均有显著的提升。结论:品管圈可以有效地提高儿科静脉留置针一次置管的成功率,提高儿科护理的综合护理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科 静脉留置针 置管成功率 品管圈
下载PDF
床边徒手置入鼻肠管在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2
6
作者 钟雄平 吴育平 曾安祥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0年第18期52-54,共3页
目的探讨床边徒手置入鼻肠管与胃镜引导置管法在危重症患者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8年2月—2019年9月在本院行营养支持的64例危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2例,对照组使用胃镜引导置管法,研究组使用床边徒... 目的探讨床边徒手置入鼻肠管与胃镜引导置管法在危重症患者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8年2月—2019年9月在本院行营养支持的64例危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2例,对照组使用胃镜引导置管法,研究组使用床边徒手置入鼻肠管法,对比两组置管成功率、置管费用。结果研究组置管成功率为93.75%(30/32),对照组置管成功率为100%(32/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置管费用为(493.36±6.98)元,低于对照组的(1 340.78±9.48)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床边徒手置入鼻肠管与胃镜引导置管法均是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的有效置管方式,但前者可减少置管费用,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症患者 鼻肠管 床边徒手置入 胃镜 置管成功率 置管费用
下载PDF
右侧卧位与仰卧位在行脐静脉置管早产儿中的应用效果
7
作者 杨晓慧 《中国民康医学》 2022年第3期149-151,共3页
目的:比较右侧卧位与仰卧位在行脐静脉置管(UVC)早产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于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行UVC的74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按置管体位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7例。对照组采用仰卧位,观察组... 目的:比较右侧卧位与仰卧位在行脐静脉置管(UVC)早产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于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行UVC的74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按置管体位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7例。对照组采用仰卧位,观察组采用右侧卧位,比较两组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和家长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置管成功率为91.89%(34/37),高于对照组的72.97%(27/37);并发症发生率为5.41%(2/37),低于对照组的21.62%(8/37);家长满意度为91.89%(34/37),高于对照组的72.97%(27/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仰卧位相比,在早产儿行UVC时采用右侧卧位效果更好,能够提高一次置管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家长满意度,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静脉置管 早产儿 右侧卧位 仰卧位 置管成功率 并发症
下载PDF
间歇性口腔食管进食法在帕金森病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柯晓玲 吴娟娟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1年第2期144-146,共3页
目的探讨间歇性口腔食管进食法在帕金森病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方法以我院2017年3月—2018年的10月间收治80例帕金森病伴吞咽障碍的患者作为探讨对象,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胃管鼻饲法进... 目的探讨间歇性口腔食管进食法在帕金森病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方法以我院2017年3月—2018年的10月间收治80例帕金森病伴吞咽障碍的患者作为探讨对象,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胃管鼻饲法进食;试验组则采取间歇性口腔食管进食法,观察各组插管后心率加快次数、插管耗时、首次置管成功率以及患者接受度、置管期间误吸及吸入性肺炎发生率;对所有患者出院时评价其吞咽功能恢复效果。结果试验组插管后心率加快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插管耗时短于对照组,首次置管成功率以及患者接受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误吸及吸入性肺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试验组吞咽功能恢复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歇性口腔食管进食法在帕金森病吞咽障碍患者中应用效果显著,提高一次性插管成功率高,缩短插管所用时间,明显减轻患者痛苦,提高舒适度,同时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患者普遍能够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性口腔食管进食法 帕金森病 吞咽障碍 舒适度 吸入性肺炎 置管成功率
下载PDF
经腋静脉植入输液港的临床应用
9
作者 杨顺章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年第21期138-139,共2页
目的:探讨经腋静脉植入输液港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4月我院352例患者采用经腋静脉入路成功植入静脉输液港,观察此方法在临床上的应用效果。结果穿刺置管成功346例,成功率为98.3%;6例失败,改为颈内静脉穿刺置管。... 目的:探讨经腋静脉植入输液港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4月我院352例患者采用经腋静脉入路成功植入静脉输液港,观察此方法在临床上的应用效果。结果穿刺置管成功346例,成功率为98.3%;6例失败,改为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围术期并发症,误穿动脉7例,感染1例,无气胸、血胸,无淋巴管损伤及臂丛神经损伤等;远期并发症,导管堵塞、纤维蛋白鞘形成1例,感染1例,无夹闭综合征、导管脱断、港体翻转等。讨论经腋静脉植入输液港穿刺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可作为一种新的、有效的、实用的入路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腋静脉植入输液港 穿刺置管成功率 并发症
下载PDF
超声引导并定位导管尖端在早产儿PICC置管中的应用
10
作者 颜萍霞 罗艳 +1 位作者 陈荣 李莎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1年第27期133-135,139,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并定位导管尖端在早产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萍乡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30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15例)与对照组(15例)。...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并定位导管尖端在早产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萍乡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30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15例)与对照组(15例)。观察组采用床旁超声引导及尖端定位技术,对照组行X线摄片定位法。比较两组PICC置管操作时间及术中出血量、PICC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总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操作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PICC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并定位导管尖端可以显著提高早产儿PICC置管的成功率,缩短置管时间,降低早产儿的并发症发生率,可将其作为早产儿PICC尖端定位的首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超声引导定位 X线显影 置管成功率
下载PDF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新生儿PICC置管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11
作者 戴玲玲 《中国民康医学》 2022年第14期186-188,192,共4页
目的: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在新生儿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11月该院收治的80例PICC置管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PICC置... 目的: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在新生儿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11月该院收治的80例PICC置管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PICC置管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FMEA护理,比较两组一次置管成功率、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住院时间、使用静脉留置针个数和住院费用。结果: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使用静脉留置针个数和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MEA用于新生儿PICC置管护理中可提高一次置管成功率,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缩短患儿住院时间,减少其静脉留置针个数和住院费用,效果优于单纯常规护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 新生儿 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 护理 一次置管成功率 护理不良事件 住院时间
下载PDF
腹腔镜在腹膜透析管复位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郑直 徐力 陈文莉 《临床肾脏病杂志》 2014年第11期682-685,共4页
目的:评价应用腹腔镜手术方法行腹膜透析管复位的治疗效果,并总结相关治疗经验。方法收集2010年3月至2014年5月我院腹透中心收治的33例经常规保守治疗后,腹透液进出仍然不通畅,并确诊为导管持续性移位,须行手术复位腹膜透析导管患者的... 目的:评价应用腹腔镜手术方法行腹膜透析管复位的治疗效果,并总结相关治疗经验。方法收集2010年3月至2014年5月我院腹透中心收治的33例经常规保守治疗后,腹透液进出仍然不通畅,并确诊为导管持续性移位,须行手术复位腹膜透析导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腹腔镜下腹透导管复位术的效果。结果33例导管持续性移位的患者均采用全麻下腹腔镜手术复位。术中所见多为单纯导管移位(21/33,63.6%),腹腔镜直视下将腹膜透析管直接放至膀胱直肠陷窝或子宫直肠陷窝,并加用不可吸收线将导管固定于邻近腹壁,以减少再次移位的可能性;其次为大网膜包裹(12/33,36.4%),腹腔镜直视下钝性分离包裹于导管上的大网膜,后续操作步骤同单纯导管移位者。全部33例患者均用上述技术成功复位,手术时间维持在30~45 min,平均出血量约5~10 ml;术中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未见明显并发症;术后行腹膜透析,伤口处无渗液、漏液,伤口愈合良好;术后随访3~50个月,33例患者均可正常进行腹膜透析,未再出现导管移位。结论腹腔镜下腹膜透析管复位定位准确,切口小,易于愈合,合理运用可显著提高腹膜透析技术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透析 腹膜透析导管移位 腹腔镜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