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身免疫炎症指数与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相关性及其预测价值 被引量:4
1
作者 郭慧娟 李天艺 李媛媛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3年第2期222-226,共5页
目的探讨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与中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相关性及其预测价值。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内分泌科及内分泌科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431例中老年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临床... 目的探讨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与中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相关性及其预测价值。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内分泌科及内分泌科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431例中老年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指标,根据双侧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无斑块组(n=158),稳定斑块组(n=115),不稳定斑块组(n=158)。分析3组间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指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危险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SII、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对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预测价值。结果不稳定斑块组的男性比率、吸烟比率、饮酒比率、糖尿病病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NLR、PLR、SII均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示,NLR、PLR、SII是影响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SII、NLR、PLR预测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44、0.711、0.648,灵敏度分别为62.7%、60.1%、83.5%,特异度分别为80.0%、73.0%、40.9%,截断值分别为455.01、2.06、102.30。结论SII为中老年T2DM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对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诊断具有预测价值,且SII的预测价值优于NLR、PLR,可为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缺血性脑卒中 全身免疫炎症指数 颈动脉不稳定斑块 中老年
下载PDF
补肾化痰通脉法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临床观察
2
作者 杨进平 袁磊 王敏玲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第8期105-108,共4页
目的 观察补肾化痰通脉法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20年12月—2021年12月太仓市中医医院收治的78例明确诊断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9例。其中对照组予... 目的 观察补肾化痰通脉法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20年12月—2021年12月太仓市中医医院收治的78例明确诊断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9例。其中对照组予西药干预;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入补肾化痰通脉颗粒。观察每组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性斑块的变化,同时检测血脂指标水平以及评定中医证候积分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最大斑块大小明显改善,但两组间的最大斑块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脂水平均改善,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降低,且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补肾化痰通脉法可能通过改善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血脂水平,控制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眩晕 颈动脉不稳定斑块 肾虚痰瘀证 补肾化痰通脉法
下载PDF
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急性脑血管意外发生的关系 被引量:3
3
作者 刘楚杰 郑书恭 卢翠玲 《内科》 2016年第5期688-690,共3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急性脑血管意外发生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00例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是否发生急性脑血管事件分为卒中组(218例)和非卒中组(82例)。分析患者斑块厚度与血清Hc... 目的探讨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急性脑血管意外发生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00例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是否发生急性脑血管事件分为卒中组(218例)和非卒中组(82例)。分析患者斑块厚度与血清Hcy浓度的关系;比较卒中与非卒中患者性别、年龄、饮酒、吸烟,并发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情况的差异;比较卒中与非卒中患者血压、空腹血糖(FBG)、血餐后2h血糖(2h-PG)、血糖化血红蛋白(Hb A1c)、和血清Hcy水平;比较卒中组不同认知功能损伤患者血清Hcy水平。结果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患者Hcy水平与斑块厚度呈正相关(r=0.317,P<0.05)。卒中组患者年龄、血FBG、血2h-PG、血Hb A1c和血清Hcy水平显著高于非卒中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卒中轻度损伤组患者血清Hcy水平显著低于中度损伤组和重度损伤组患者(P<0.01);中度损伤组患者血清Hcy水平和重度损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清Hcy水平的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患者,急性脑血管意外发生率可能更高且更易出现神经功能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血管意外 颈动脉不稳定斑块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
下载PDF
葛友庆补肾化痰通脉方辨治颈动脉不稳定斑块 被引量:2
4
作者 杨进平 葛友庆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9年第12期6-7,49,共3页
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一个重要病因,可归属为"眩晕""头痛""痴呆""中风""偏枯"等范畴。葛友庆教授发现颈动脉粥样斑块多见于老年人,多伴有口干黏滞,舌暗红苔腻、脉沉细... 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一个重要病因,可归属为"眩晕""头痛""痴呆""中风""偏枯"等范畴。葛友庆教授发现颈动脉粥样斑块多见于老年人,多伴有口干黏滞,舌暗红苔腻、脉沉细等肾虚痰浊血瘀互结之象。认为老年人体质虚弱,旧病寄身,加之情绪波动,脏腑气机失调;饮食结构变化,过食肥甘厚腻,脾胃运化障碍,聚湿、生痰化热,痰、瘀、热进一步影响气机升降,形成以肾虚为主,痰、瘀、热病理因素的恶性循环。痰、瘀是产生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主要病理因素,肾虚痰浊瘀结互为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重要发病机制,创立补肾化痰通脉方(制首乌、仙灵脾、白芥子、生山楂、生黄芪、红花、川芎、地龙、决明子、泽泻等组成)。可能机制是通过降低血脂水平达到稳定斑块等作用,尤其是对西药无法耐受者。附验案1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不稳定斑块 眩晕 头痛 痴呆 中风 偏枯 补肾化痰通脉方 中药复方 葛友庆 老中医经验 中医药治疗
下载PDF
青中年脑梗死与颈动脉不稳定斑块、D-二聚体、Hcy相关因素分析
5
作者 黄华 赵虹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5年第35期63-66,共4页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与颈动脉不稳定斑块、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的相互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4年2月在本院住院的60例青中年脑梗死患者作为试验组,同时在同时期住院的高血压患者中选取无脑梗死症状的60例作...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与颈动脉不稳定斑块、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的相互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4年2月在本院住院的60例青中年脑梗死患者作为试验组,同时在同时期住院的高血压患者中选取无脑梗死症状的6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分别检测颈动脉彩超,查血清D-二聚体及Hcy水平,并对此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的颈动脉IMT严重程度、斑块硬化程度及颈动脉狭窄程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血清D-二聚体、Hcy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不稳定斑块、D-二聚体、Hcy是急性脑梗死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颈动脉不稳定斑块、D-二聚体、Hcy联合检测有助于预测脑梗死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颈动脉不稳定斑块 D-二聚体 同型半胱氨酸
下载PDF
老年糖尿病患者血清25(OH)D3水平与颈动脉IMT及不稳定斑块的关系 被引量:2
6
作者 阚秀珍 梁冰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46-49,57,共5页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CP)稳定性的影响。方法126...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CP)稳定性的影响。方法126名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被纳入研究,使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25(OH)D3浓度。多普勒超声评估颈动脉IMT水平、斑块是否形成及其稳定性。收集研究对象糖尿病病程、血压、血脂、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lc,HbA1c)、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ratio,NLR)等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根据血清25(OH)D3水平分为非缺乏组和缺乏组。结果血清25(OH)D3缺乏组颈动脉IMT水平较非缺乏组显著增高。相关分析提示血清25(OH)D3与CIMT负性相关,回归分析证明25(OH)D3是CIMT独立危险因素(β=-0.008,P<0.01)。在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中血清25(OH)D3浓度依次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回归分析证实,血清25(OH)D3是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OR=0.80,95%CI:0.702~0.912,P=0.001)。结论维生素D低水平可能会导致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增加,并对预测不稳定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具有一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患者 血清25羟维生素D3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颈动脉不稳定粥样硬化斑块
下载PDF
颈动脉稳定与不稳定斑块急性脑卒中患者血浆UA、Lp-PLA2、D-D、Hcy及Fbg的变化观察 被引量:9
7
作者 黄俊士 陈向林 +3 位作者 毛振敏 廖国民 胡列计 邓桂芳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9年第1期5-8,共4页
目的:观察颈动脉稳定与不稳定斑块急性脑卒中患者血浆尿酸(UA)、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D-二聚体(D-D)、同型半胱氨酸(Hcy)及血纤蛋白原(Fbg)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8年4月本院收治的36例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急性脑卒... 目的:观察颈动脉稳定与不稳定斑块急性脑卒中患者血浆尿酸(UA)、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D-二聚体(D-D)、同型半胱氨酸(Hcy)及血纤蛋白原(Fbg)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8年4月本院收治的36例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急性脑卒中患者为观察组,同时期的36例颈动脉稳定斑块急性脑卒中患者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UA、Lp-PLA2、D-D、Hcy及Fbg表达水平,两组中不同中国卒中量表评估结果及斑块指数者的表达水平。结果:观察组血浆UA、Lp-PLA2、D-D、Hcy及Fbg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中不同中国卒中量表评估结果及斑块指数者血浆UA、Lp-PLA2、D-D、Hcy及Fbg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中相同评估结果及斑块指数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急性脑卒中患者血浆UA、Lp-PLA2、D-D、Hcy及Fbg表达水平均高于颈动脉稳定斑块者,且不同中国卒中量表评估结果与斑块指数患者的差异明显,因此临床监测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稳定斑块 颈动脉不稳定斑块 急性脑卒中 血浆 UA LP-PLA2 D-D HCY FBG
下载PDF
基线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颈动脉斑块检出率的关系 被引量:2
8
作者 刘雪梅 李燕 +10 位作者 李晓庆 赵剑秋 李雯 黄玮 耿晓妍 邵丹 黄喆 杜鑫 牛伯晖 陈朔华 吴寿岭 《中华高血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51-456,共6页
目的探讨基线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颈动脉斑块检出率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随机分层抽取唐山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职及离退休职工中年龄≥40岁、既往无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不包括腔隙... 目的探讨基线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颈动脉斑块检出率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随机分层抽取唐山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职及离退休职工中年龄≥40岁、既往无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不包括腔隙性脑梗死)、心肌梗死病史的5852名职工为研究对象,进行统一问卷调查、血液生化及颈动脉超声检查。依据2006-2007年度hsCRP测量值将研究对象分为hsCRP〈1、1~3、〉3~10mg/L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2006年hsCRP水平与2010年颈动脉斑块检出率的关系。结果与hsCRP〈1mg/L组相比,hsCRP1~3、〉3~10mg/L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42.6%、50.4%比35.4%)、不稳定斑块检出率(24.0%、28.9%比17.0%)和颈动脉硬化斑块总负荷评分(TBS)[(3.05±1.86)、(3.48±1.82)比(2.65±1.76)]升高(均P〈0.05);按性别分组后,男性和女性hsCRP1~3、〉3~10mg/L组TBS均较hsCRP〈1mg/L组升高[男性(3.60±1.85)、(3.88±1.86)比(3.16±1.66);女性(2.34±1.62)、(2.97±1.63)比(1.90±1.63);均P〈0.05]。影响颈动脉斑块及不稳定斑块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校正年龄、性别、收缩压、舒张压、体质量指数、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吸烟、饮酒后,hscRP为颈动脉斑块及不稳定斑块的危险因素(均P〈0.05),hsCRP〉3~10mg/L组颈动脉斑块及不稳定斑块发生风险为hsCRP〈1mg/L组的1.30倍(95%CI1.06~1.60)和1.37倍(1.05~1.79)。结论中老年人群中,hsCRP水平升高,未来发生颈动脉斑块及不稳定斑块的风险增加,hsCRP是颈部斑块以及不稳定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敏C反应蛋白 颈动脉斑块 颈动脉不稳定斑块 炎症
原文传递
血清亲环素A与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及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聂善静 李丹 王宏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5期110-113,共4页
目的通过检测颈动脉硬化不稳定斑块伴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ACI)患者(ACI组)、颈动脉硬化不稳定斑块患者(单纯斑块组)及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亲环素A(Cy PA)、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探讨观察者血清Cy PA、Lp-PLA2水平与斑块... 目的通过检测颈动脉硬化不稳定斑块伴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ACI)患者(ACI组)、颈动脉硬化不稳定斑块患者(单纯斑块组)及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亲环素A(Cy PA)、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探讨观察者血清Cy PA、Lp-PLA2水平与斑块不稳定性及ACI的关系。方法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经颈部血管彩色超声检查确定;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观察者血清Cy PA、Lp-PLA2水平。结果患者的血清Cy PA水平ACI组(2.031±0.679)ng/ml>斑块组(3.790±0.943)ng/ml>对照组(5.113±1.568)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Lp-pl A2水平ACI组(1.949±0.666)ng/ml>斑块组(1.703±0.541)ng/ml>对照组(1.426±0.406)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y PA是不稳定斑块患者发生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O■=2.71,95%CI:1.52,4.83,P=0.01)。以Cy PA、Lp-PLA2为双变量行相关分析显示两者呈正相关(r=0.343)。结论血清Cy PA、Lp-PLA2水平可作为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临床标志物;联合检测血清Cy PA、Lp-PLA2水平可能会预测ACI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不稳定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 血清亲环素A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下载PDF
超声SMI技术评价中西医联合治疗颈动脉非稳定性斑块疗效的临床研究
10
作者 冯华 王培 赵莉敏 《中国数字医学》 2020年第3期16-18,21,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微血管成像(SMI)技术对中西医联合治疗颈动脉非稳定性斑块疗效的评价。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河北省固安县人民医院收治的治疗颈动脉非稳定性斑块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 目的:探讨超声微血管成像(SMI)技术对中西医联合治疗颈动脉非稳定性斑块疗效的评价。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河北省固安县人民医院收治的治疗颈动脉非稳定性斑块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加用逐瘀通络颗粒。采用超声SMI技术评价两组治疗效果,并测定两组患者血清血脂指标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斑块体积较治疗前显著缩小(P<0.05),且稳定斑块数量增加19处,不稳定斑块数量减少25处。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HDL-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hs-CRP、LDL-C、TG及T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颈动脉非稳定性斑块效果显著,有效调节血脂和抗炎,超声SMI技术是评价中西结合治疗颈动脉硬化非稳定性斑块的良好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SMI技术 中西医结合 颈动脉非稳定性斑块 疗效
下载PDF
强化降脂配合桃红四物汤对颈内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影响 被引量:9
11
作者 王希瑞 《中医临床研究》 2014年第25期88-89,共2页
目的:探讨强化降脂配合桃红四物汤对颈内动脉不稳定性斑块的影响效果。方法: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强化降脂措施,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强化降脂配伍桃红四物汤联合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厚度变化... 目的:探讨强化降脂配合桃红四物汤对颈内动脉不稳定性斑块的影响效果。方法: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强化降脂措施,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强化降脂配伍桃红四物汤联合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厚度变化情况,给予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结果: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厚度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但研究组患者减少幅度更为显著,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降脂配合桃红四物汤可显著降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厚度,使其维持良好稳定性,降低患者继发脑梗死等疾病风险,保障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化降脂 桃红四物汤 颈内动脉不稳定斑块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