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氧饱和度监测在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联合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的应用2例 被引量:9
1
作者 易端 郑清 +1 位作者 曾鸿 郭向阳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761-762,765,共3页
脑氧饱和度监测是一种新型无创反映脑氧供需平衡的监测手段,我院2014年1~12月应用脑氧饱和度监测指导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联合颈动脉内膜剥脱术2例,结果显示脑氧饱和度监测准确实时反映脑血流及脑供需平衡关系的变化,指导围术期用药调整... 脑氧饱和度监测是一种新型无创反映脑氧供需平衡的监测手段,我院2014年1~12月应用脑氧饱和度监测指导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联合颈动脉内膜剥脱术2例,结果显示脑氧饱和度监测准确实时反映脑血流及脑供需平衡关系的变化,指导围术期用药调整,优化麻醉计划,减少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氧饱和度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下载PDF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与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5
2
作者 沈俐萍 《华夏医学》 CAS 2021年第1期145-148,共4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与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84例颅外颈动脉狭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行CEA治疗,观察组行CAS治疗,比较两组颈动脉狭窄再通成功率、围术期并发...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与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84例颅外颈动脉狭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行CEA治疗,观察组行CAS治疗,比较两组颈动脉狭窄再通成功率、围术期并发症和远期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再通成功率100%;对照组再通成功率97.62%,两组颈动脉狭窄再通成功率无明显差别;两组发生的远期心血管事件也无明显差别;观察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7.14%,低于对照组的23.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EA与CAS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的再通成功率高,远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低,但CAS治疗的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外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 心血管事件
下载PDF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陈学东 王中华 +2 位作者 田磊 杨晓冬 王世华 《转化医学杂志》 2013年第4期216-218,共3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的适应证及围手术期处理。方法回顾性总结2001年2月—2011年2月在我科治疗的98例因颈动脉硬化狭窄(狭窄>50%)而行CEA治疗的患者资料;其中,有症状77例(78.6%),无症状21例(21.4%...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的适应证及围手术期处理。方法回顾性总结2001年2月—2011年2月在我科治疗的98例因颈动脉硬化狭窄(狭窄>50%)而行CEA治疗的患者资料;其中,有症状77例(78.6%),无症状21例(21.4%)。结果术后除2例(2.0%)死亡、3例(3.0%)发生一过性偏瘫和7例(7.1%)出现脑高灌注综合征外,其他患者疗效良好,未出现短暂脑缺血(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表现。术后随访1~10年,平均5.6年;随访76例,13例(17.1%)再狭窄>70%,9例(11.8%)再发TIA症状,4例(5.3%)出现脑梗死。结论对于临床检查发现一侧或双侧颈动脉狭窄>50%,特别是有TIA发作史的患者,可以考虑行CEA;双侧颈动脉狭窄者应分期手术治疗;做好围手术期处理,有助于减少手术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颈动脉狭窄 脑缺血
下载PDF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价格调整的5年预算影响分析
4
作者 方晢伊 刘瑾瑜 黄葭燕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0-237,共8页
目的分析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的价格上调对中国医保基金总支出的预算影响。方法以2021年为基线年,研究年限为2022—2026年,建立预算影响分析模型,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价格上调30%后的医保基金支出变动进行预算... 目的分析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的价格上调对中国医保基金总支出的预算影响。方法以2021年为基线年,研究年限为2022—2026年,建立预算影响分析模型,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价格上调30%后的医保基金支出变动进行预算影响分析。收集全国和4个样本省市的医保患者人数、治疗成本、市场份额变动等数据,数据收集时间为2022年5—7月。结果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手术价格提升后,5年内将令全国范围内的医保基金总支出减少14317.62万元;样本省市的医保基金总支出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术式价格提升幅度越高,医保基金总支出的下降幅度越大。术式市场份额对医保基金总支出的影响最大。结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价格提升可能导致其市场份额上升,并降低5年内医保基金支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 颈动脉狭窄 预算影响分析
下载PDF
经颅多普勒超声及脑电图联合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动态监测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围术期中的价值 被引量:4
5
作者 黄云 陈鸿尤 +1 位作者 陈达健 林觉全 《中国医学装备》 2021年第8期105-109,共5页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脑电图(EEG)联合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动态监测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医院接受CEA治疗的7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根据术中TCD监测微栓子脱落情况将其分为无栓组(5...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脑电图(EEG)联合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动态监测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医院接受CEA治疗的7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根据术中TCD监测微栓子脱落情况将其分为无栓组(52例)和有栓组(18例),分别于CEA术前、颈动脉开放前、颈动脉开放后30 min及术后24 h采用NSD-8100型神经监护仪自带的EEG相对波段功率(RBP)模式分析数据,得到不同频带RBP数值;采用TCD动态监测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vMCA);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不同时间点血清hs-CRP水平。对比分析两组CEA手术前后vMCA、RBP值及血清hs-CRP水平。结果:CEA术后24 h有栓组患者术侧vMCA显著低于无栓组(t=3.664,P<0.05);术后24 h无栓组和有栓组患者术侧vMCA均明显高于CEA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30,t=3.757;P<0.05)。术后24 h有栓组患者术侧EEG的α、β波段RBP值明显低于无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09,t=3.312;P<0.05),θ、δ波段RBP值显著高于无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66,t=2.602;P<0.05)。术后24 h有栓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无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67,P<0.05),且两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均高于CEA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716,t=8.886;P<0.05)。结论:CEA患者围术期使用TCD、EEG联合血清hs-CRP进行动态监测,对早期防治脑缺血性损伤等并发症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 脑电图(EEG) 超敏C反应蛋白(hs-CRP)
下载PDF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对脑血液流变学及红细胞变形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董锡臣 褚庆福 +5 位作者 任洪智 熊有莉 白玉赫 卢素芳 张志永 薛杨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712-713,共2页
目的 探讨转流与无转流两种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CEA)术式对脑局部血液流变学及红细胞变形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行CEA手术的患者 2 2例 ,随机分为 2组 ,无转流组及转流组 ,每组 1 1例。 2组患者均在术前于术侧行颈内静脉逆行中心... 目的 探讨转流与无转流两种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CEA)术式对脑局部血液流变学及红细胞变形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行CEA手术的患者 2 2例 ,随机分为 2组 ,无转流组及转流组 ,每组 1 1例。 2组患者均在术前于术侧行颈内静脉逆行中心静脉插管 ,放射线下确认插管位于球部位置 ,分别于夹闭前后抽取颈静脉血进行流变学检查。术中监测ECG、HR、MAP、DP、SP、SPO2 、PETCO2 以及异氟醚吸入浓度。术中并行动脉血气分析。结果 CEA的体外动脉转流术式有利于保持血液流变学的稳定性 ,使红细胞流动性趋于稳定 ,保证红细胞变形能力。结论 脑缺血患者行CEA手术 ,体外动脉转流术式术中血液流变学及红细胞变形能力稳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脑血液流变学 红细胞变形能力 影响
下载PDF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老年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效果 被引量:2
7
作者 刘武刚 《中医临床研究》 2019年第36期94-95,共2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老年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效果。方法:将2016年11月-2017年11月在我院神经外科治疗的80例老年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保守药物治疗,观察组采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治疗,比较两组患...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老年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效果。方法:将2016年11月-2017年11月在我院神经外科治疗的80例老年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保守药物治疗,观察组采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颈动脉最狭窄处内径及收缩期最大流速、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P<0.05);观察组治疗后1个月的狭窄内径明显长于对照组,而收缩期最大流速明显慢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颈动脉再狭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死亡等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老年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效果显著,能有效扩张狭窄颈动脉,预防脑血管事件发生,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症状性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临床效果
下载PDF
症状性颈动脉狭窄CEA治疗时机的Meta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潘明 赵博 +1 位作者 宋若男 苗壮 《医学与哲学(B)》 2013年第12期30-33,共4页
评估症状性颈动脉狭窄(SCAS)患者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手术时机选择及伴发症状对预后的影响。通过相关检索策略查找探讨CEA手术时机选择对于患者预后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所有数据均采用Revman5.0分析软件进行Meta分析。纳入22篇文献,... 评估症状性颈动脉狭窄(SCAS)患者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手术时机选择及伴发症状对预后的影响。通过相关检索策略查找探讨CEA手术时机选择对于患者预后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所有数据均采用Revman5.0分析软件进行Meta分析。纳入22篇文献,总计9 037名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SCAS患者4w、2w、1w前后行CEA术后卒中再发率或死亡率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合并脑卒中的患者4w、2w前后及合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心肌梗死(MI)的患者4w前后行CEA术后卒中再发率或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症状稳定的SCAS患者应尽早行CEA术,伴发症状脑卒中、TIA和MI不影响手术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手术时机 META分析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随机对照试验
下载PDF
脉冲磁场对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血管内膜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郭燕梅 索伟 +1 位作者 高月明 朱才兴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9年第3期223-224,共2页
目的观察不同强度脉冲磁场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家兔模型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后血管内膜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A(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A)表达的影响。方法家兔50只,制作家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高... 目的观察不同强度脉冲磁场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家兔模型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后血管内膜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A(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A)表达的影响。方法家兔50只,制作家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高脂饲料喂养2月后行CEA手术。术后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0.6T治疗组和1.0T治疗组。在CEA术后1个月、2个月及3个月使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病变血管内膜PDGF-A表达。结果CEA术后2个月,治疗组PDGF-A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1.0T治疗组PDGF-A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和0.6T治疗组(P<0.05),0.6T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适当剂量脉冲磁场能抑制CEA术后颈动脉内膜PDGF-A的表达,对CEA术后再狭窄的发生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再狭窄 动脉粥样硬化 脉冲磁场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
下载PDF
冠心病合并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围术期常规血压管理策略
10
作者 陈秀梅 黄鑫 +1 位作者 张俐鹏 李雪梅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2023年第3期287-291,共5页
目的冠心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AD)合并重度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在围术期易出现心脑血管不良事件,严格的血压管理策略(收缩压<120 mmHg)能够降低冠心病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但严格降压策略对于合并重度颈动脉狭... 目的冠心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AD)合并重度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在围术期易出现心脑血管不良事件,严格的血压管理策略(收缩压<120 mmHg)能够降低冠心病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但严格降压策略对于合并重度颈动脉狭窄的患者造成的低灌注会增加脑卒中的风险。常规血压管理策略(120 mmHg<收缩压<140 mmHg)能够维持此类患者围术期足够的脑灌注,但心血管不良事件是否会因此增加尚不可知。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常规血压管理策略对冠心病合并重度颈动脉狭窄接受非体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颈动脉内膜剥脱(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carotid endarteretomy,CEA)的患者是否安全有效,为明确此类患者围术期合理的血压管理方案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1年5月间,北京安贞医院收治的55例接受OPCABG+CEA的冠心病合并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和155例接受OPCABG的单纯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两组患者围术期均采用常规血压管理策略,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围术期神经系统及部分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OPCABG+CEA组和OPCABG两组手术死亡各1例,原因均为多脏器功能衰竭。OPCABG+CEA组术后7例出现神经系统相关并发症,单纯OPCABG患者术后22例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两组患者术后神经系统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围术期心肌梗死和新发房颤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常规血压管理对同期行OPCABG+CEA的冠心病合并颈动脉重度狭窄的患者是安全有效的,不会增加神经系统相关并发症以及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血压管理
下载PDF
实时颈内静脉球部血氧饱和度监测在全麻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预警脑缺血的可行性 被引量:1
11
作者 冯华 王天龙 蔡兵 《北京医学》 CAS 2013年第8期629-634,共6页
目的探讨通过Vigileo监护仪与Presep导管进行实时颈内静脉球部血氧饱和度(jugular bulb venous oxygen saturation,SjvO2)监测与传统间断抽血法的相关性,及其与经颅超声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相比在全麻下预警颈动脉内膜剥脱... 目的探讨通过Vigileo监护仪与Presep导管进行实时颈内静脉球部血氧饱和度(jugular bulb venous oxygen saturation,SjvO2)监测与传统间断抽血法的相关性,及其与经颅超声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相比在全麻下预警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中脑缺血的可行性。方法 40例全麻下行单侧标准CEA患者在麻醉诱导后置入Presep导管至患侧颈内静脉球部,分别于手术开始前、颈动脉夹闭15min、颈动脉开放15min时抽取颈内静脉球部血液检测SjvO2,并与Vigileo监护仪所测值进行相关分析。同时记录术中颈动脉夹闭时患侧SjvO2的变化,与TCD进行诊断一致性检验。结果实时监测获得SjvO2与间断抽血测得的SjvO2具有线性正相关性(r=0.483,P=0.000)。线性回归方程为SjvO2(实时)=41.33+0.47×SjvO2(血气)(F=31.93,P=0.000);颈动脉夹闭后SjvO2变化与患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变化不具有相关性(P=0.106);SjvO2<50%与TCD对术中脑缺血的诊断具有一致性(Kappa=0.186,P=0.043);SjvO2下降、绝对值下降超过5%、绝对值下降超过10%时与TCD对术中脑缺血的诊断缺乏一致性(Kappa=0.179、0.098、0.231,P=0.256、0.553、0.114)。结论采用Presep导管进行实时SjvO2监测或许可以替代间断抽血检测方法,当前证据尚不支持单独以SjvO2作为全麻CEA中预测脑缺血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颈内静脉球部血氧饱和度 经颅超声多普勒 麻醉
下载PDF
颈动脉狭窄引起短暂性脑缺血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学东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3年第4期207-209,共3页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适应证及围手术期处理。方法 回顾性总结11例因短暂性脑缺血(TIA)伴有颈动脉硬化狭窄患者而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的临床资料。结果 除1例术后第二天发生脑梗塞死亡外,其余患者TIA表现消失,4例慢性脑缺血...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适应证及围手术期处理。方法 回顾性总结11例因短暂性脑缺血(TIA)伴有颈动脉硬化狭窄患者而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的临床资料。结果 除1例术后第二天发生脑梗塞死亡外,其余患者TIA表现消失,4例慢性脑缺血症状也得到明显的改善。术后未出现偏瘫或脑出血等严重的并发症。结论 对于TIA病人,经多普勒超声或动脉血管造影(DSA)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发现一侧或双侧颈总动脉或颈内动脉狭窄大于50%,可以考虑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对于双侧颈动脉狭窄者,分期手术治疗较为安全。做好围手术期处理,有助于减少手术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颈动脉狭窄 外科治疗
下载PDF
改良大鼠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模型的建立及病理形态初步观察
13
作者 洪景芳 徐维华 王守森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CAS 2015年第3期182-187,共6页
目的 使用改良方法建立一种稳定可靠的大鼠内膜剥脱术(CEA)模型,观察术后组织形态学变化及平滑肌细胞增殖情况.方法 将48只SD大鼠分为改良组和常规组,每组24只;通过切开前穿刺血管前壁和预先留置缝线建立改良CEA模型,比较两组建模成... 目的 使用改良方法建立一种稳定可靠的大鼠内膜剥脱术(CEA)模型,观察术后组织形态学变化及平滑肌细胞增殖情况.方法 将48只SD大鼠分为改良组和常规组,每组24只;通过切开前穿刺血管前壁和预先留置缝线建立改良CEA模型,比较两组建模成功率及建模手术时间,HE染色观察术后3d、14d和28 d血管壁厚度动态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量不同时期血管壁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情况.结果 成功构建改良大鼠CEA模型.改良组建模成功率(87.5%)与常规组(79.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改良组手术时间(31.2±3.7 min)显著低于常规组(40.9±4.2 min)(P=0.00);改良组术后28 d管壁厚度(258.4±20.9 μm)较术后3 d(116.3±14.6 μm)显著增厚(P<0.01);改良组术后28 d管腔内径(309.6±32.8 μm)较术后3 d(602.8±40.5 μm)显著狭窄(P<0.01);PCNA表达在3d为稍高表达,14d为高表达,至28 d未见表达.结论 改良的大鼠颈动脉内膜切除模型成模率高,操作简单,建模手术时间短,稳定可靠,适用于CEA术后再狭窄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 动物模型 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
下载PDF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预防缺血性脑卒中20例的临床研究
14
作者 蔡红波 张承磊 +1 位作者 杨斌 金辉 《昆明医学院学报》 2010年第9期85-87,共3页
目的研究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预防脑卒中的疗效,介绍该手术技术和临床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例有症状的颅外颈动脉狭窄病例,手术治疗20例.结果 19例患者良好效果,均康复出院,随访4~40月,所有病例术后未发生脑卒中.患者认知能力较术前... 目的研究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预防脑卒中的疗效,介绍该手术技术和临床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例有症状的颅外颈动脉狭窄病例,手术治疗20例.结果 19例患者良好效果,均康复出院,随访4~40月,所有病例术后未发生脑卒中.患者认知能力较术前有显著地改善.结论 CEA是预防缺血性脑卒中有效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缺血性脑卒中 预防
下载PDF
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治疗颈内动脉重度狭窄 被引量:9
15
作者 秦海林 秦汉 +1 位作者 安学锋 別毕洲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8年第12期775-778,共4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在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8年11月在我院神经外科实施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治疗的40例颈内动脉重度狭窄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人经颈动脉超声多普勒、头颈部CTA...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在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8年11月在我院神经外科实施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治疗的40例颈内动脉重度狭窄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人经颈动脉超声多普勒、头颈部CTA或DSA诊断为颈内动脉重度狭窄。结果所有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无脑梗死、死亡。1例术后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4 h内恢复;1例有鼻咽癌放疗史,术后吻合口渗血,经二次手术后完全恢复。术后随访1~20个月,所有病人血管通畅、狭窄解除,无脑血管事件发生。结论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是治疗颈内动脉重度狭窄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对防治缺血性脑卒中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颈内动脉狭窄 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 疗效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