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3篇文章
< 1 2 4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清五聚素3、超敏C反应蛋白、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水平以及微栓子信号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69
1
作者 李凤 朱余友 +2 位作者 杨孙凤 程娟 李淮玉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95-100,共6页
目的探讨血清五聚素3(PTX3)、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以及微栓子信号(MES)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依据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分型(CISS),选取起病72 h内大... 目的探讨血清五聚素3(PTX3)、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以及微栓子信号(MES)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依据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分型(CISS),选取起病72 h内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急性脑梗死患者78例,使用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仪对颈动脉斑块的解剖和病理类型进行分析,将患者分为不稳定斑块组(40例)和稳定斑块组(38例),并同期从体检中心选取健康成人30名作为对照组。测定所有观察对象血清PTX3、hsCRP以及Lp-PLA2水平,分析各组间三种血液学指标水平的差异,并分别对三种血液学指标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进行相关性分析。对不稳定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患者行TCD监测,分析两组之间MES检出率的差异。结果不稳定斑块组及稳定斑块组血清Hcy、hs-CRP、PTX3、Lp-PLA2水平及高血压的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不稳定斑块组他汀类用药史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清PTX3、Lp-PLA2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均P<0.05)。不稳定斑块组的MES检出率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PTX3、Lp-PLA2水平是与斑块稳定性密切相关的影响因素(均P<0.05)。血清PTX3水平预测斑块稳定性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63(P<0.05),其临界值为2.57 ng/m L时,灵敏度为78.9%,特异度为84.2%。血清Lp-PLA2水平预测斑块稳定性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27(P<0.05),其临界值为54.35μg/L时,灵敏度为72.9%,特异度为81.6%。结论血清PTX3、Lp-PLA2水平可能是预测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生物学指标。MES监测对于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评估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稳定性 五聚素3 超敏C反应蛋白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微栓子信号
下载PDF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 被引量:60
2
作者 王鹏 修春红 王岚峰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175-1178,共4页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之间有密切的关联,代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颈动脉斑块、颈动脉外膜等参数与心脑血管疾病呈正性相关,能够预测心血管事件及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 颈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 颈动脉斑块 颈动脉外膜 心脑血管疾病
下载PDF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危险因素与脑梗死的关系 被引量:56
3
作者 洪玉娥 吴倩 贺军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12-214,共3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CAA)斑块及其危险因素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196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104例非脑梗死患者(非脑梗死组)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查,分析人组者年龄、性别、伴发疾病、吸烟、饮酒与CAA斑块发生率的...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CAA)斑块及其危险因素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196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104例非脑梗死患者(非脑梗死组)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查,分析人组者年龄、性别、伴发疾病、吸烟、饮酒与CAA斑块发生率的关系,观察不同等级的CAA斑块在各组中的分布。结果高龄、伴有高血压病、糖尿病、血脂异常及吸烟者CAA斑块的发生率明显增高(P〈0.05~0.01);.脑梗死组CAA斑块的发生率较非脑梗死组明显增加(P〈0.01);有斑块组脑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无斑块组(P〈0.01);随着年龄的增加,≥2级CAA斑块的发生率及脑梗死的发生率明显增加(均P〈0.01)。结论CAA斑块的形成与高龄、高血压病、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等因素有关,CAA斑块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 脑梗死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钙片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脑血栓患者颈动脉斑块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6
4
作者 聂建军 盛晓燕 杨璐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5期1758-1761,共4页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钙片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对脑血栓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脑血栓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60例。对照组,睡前口服阿司匹100 mg,每天1次;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片每次10 mg,每天1次,2组均连用...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钙片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对脑血栓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脑血栓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60例。对照组,睡前口服阿司匹100 mg,每天1次;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片每次10 mg,每天1次,2组均连用2周。进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 CA)调查;用弥散张量成像(DTI)测量各向异性分数(FA)和平均扩散系数(MD);用磁共振血流量扫描(MRS)测定胆碱化合物(Cho)、肌酸酐复合物(Cr)、肌醇(m I)以及N-乙酰基天门冬氨酸(NAA)峰值,并计算NAA/Cr、Cho/Cr、m I/Cr的比值;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的Mo CA总分分别是(27.32±1.29),(23.18±1.34)分;这2组的左侧颞叶m I/Cr值分别是0.47±0.08,0.52±0.07;这2组的右侧额叶NAA/Cr值分别是1.56±0.41,1.44±0.09,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是91.67%(55例/60例),80.00%(48例/60例),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片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脑血栓患者,可改善明显颈动脉斑块与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栓 颈动脉斑块 阿司匹林 阿托伐他汀钙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原文传递
超声、CT血管造影在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49
5
作者 臧艳芳 袁振林 +1 位作者 董军见 邓瑞芳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0年第5期92-95,共4页
目的观察超声、CT血管造影(CTA)对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量、分布、性质及颈动脉狭窄程度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本院50例拟诊为颈动脉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于入院一周内完成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及... 目的观察超声、CT血管造影(CTA)对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量、分布、性质及颈动脉狭窄程度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本院50例拟诊为颈动脉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于入院一周内完成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及CTA检查,观察双侧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颈外动脉(ECA)斑块数量、分布、性质,分析颈动脉中重度狭窄率。结果 CTA在ICA上斑块检出数量明显多于CDUS;两种检查方式在ICA各类型斑块检出数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US对CCA上易损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CTA(P<0.05);CTA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检出率98.0%,显著高于CTA的84.0%(P<0.05)。结论 CTA在ICA段斑块检出、颈动脉狭窄评估中具有优势,而CDUS能更好判断斑块表面是否规则或存在溃疡,在CCA易损斑块评估中更具价值,两种检查方式各有优缺点,临床应用时可相互配合,为颈动脉狭窄患者诊疗提供更有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粥样硬化 超声 颈动脉狭窄 CT血管造影 斑块形态 易损斑块
下载PDF
颈动脉结构及血流动力学变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0
6
作者 穆玉明 韩伟 +3 位作者 吴伟春 汪师贞 吐尔逊娜依 唐琪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3年第11期1499-1501,共3页
目的 探讨颈动脉结构的形态学改变以及血流动力学变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 ,寻找早期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超声指标。方法 对 13 7例受检者包括 :脑梗死组 3 8例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组 5 9例及对照组 40例 ,运用彩色多普勒超... 目的 探讨颈动脉结构的形态学改变以及血流动力学变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 ,寻找早期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超声指标。方法 对 13 7例受检者包括 :脑梗死组 3 8例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组 5 9例及对照组 40例 ,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对其颈总动脉及分叉处的内 中膜厚度 (IMT)和斑块情况进行测定 ,同时测定两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血流变化指标 :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 (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 (EDV)、PSV/EDV、血管阻力指数 (RI)、血管搏动指数 (PI)、血流量 ,并进行对照分析研究。结果 ①脑梗死组的IMT明显高于TIA组与对照组 ,TIA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脑梗死、TIA组与对照组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分别为 73 .7%、2 8.8%和 2 5 % ,脑梗死组斑块检出率最高。②与其他两组相比较 ,TIA组的PSV、EDV和PSV/EDV均减低 ,PI和RI均增高 ,脑梗死组的血流量下降最明显。③通过判别分析表明 ,可以通过对超声指标的测量预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结论 颈动脉多普勒超声可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提供早期诊断和检测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病 颈动脉 超声 斑块 内-中膜厚度 血流动力学指标
下载PDF
中老年人群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45
7
作者 李雯 周勇 +4 位作者 刘雪梅 刘秀荣 吴寿岭 赵性泉 朱颖 《中华高血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32-236,共5页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群颈动脉斑块的检出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随机分层抽取唐山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40岁、既往无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心肌梗死的在职及离退休职工共6330人为调查对象,进行统一问卷调查、血液生化及颈动脉...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群颈动脉斑块的检出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随机分层抽取唐山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40岁、既往无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心肌梗死的在职及离退休职工共6330人为调查对象,进行统一问卷调查、血液生化及颈动脉超声检查,并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研究人群中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为41.3%,不稳定斑块检出率为22.1%,稳定斑块的检出率为19.2%。随着年龄的增长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增加(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男性、高龄(50~<60,60~<70,≥70岁)、高收缩压、高空腹血糖、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稳定斑块的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为1.774、2.357、4.191、8.968、1.751、1.499、1.446;男性、高龄(50~<60,60~<70,≥70岁)、高收缩压、高空腹血糖、高三酰甘油、吸烟是不稳定斑块的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为2.017、3.570、10.776、48.526、1.777、1.974、1.614、1.616。结论中老年人群中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为41.3%。颈动脉稳定斑块的影响因素为:性别、高龄、收缩压、空腹血糖、LDL-C。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影响因素为:性别、年龄、收缩压、空腹血糖、三酰甘油、吸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斑块 不稳定斑块 流行病学研究
原文传递
256层螺旋CTA对颈动脉狭窄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43
8
作者 朱林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7年第6期12-14,共3页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A对颈动脉狭窄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的评估价值。方法 82例拟诊为颈动脉狭窄患者,均行256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金标准",了解CTA诊断颈动脉狭窄情况及斑块形态。结果...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A对颈动脉狭窄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的评估价值。方法 82例拟诊为颈动脉狭窄患者,均行256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金标准",了解CTA诊断颈动脉狭窄情况及斑块形态。结果以DSA检查为"金标准",CTA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准确率为93.90%,敏感性为94.20%,特异性为92.31%;CTA诊断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准确率为92.68%,敏感性为93.93%,特异性为90.35%。除7例闭塞外,共发现107个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其中64.49%光滑斑块,25.23%不规则斑块,10.28%溃疡斑块。结论256层螺旋CTA不仅可准确判断颈动脉狭窄程度,还可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能为临床诊疗提供客观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粥样硬化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 诊断准确率 斑块形态
下载PDF
超声造影对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42
9
作者 陈金丽 叶晓燕 楼阿丽 《重庆医学》 CAS 2020年第7期1097-1101,共5页
目的分析超声造影(CEUS)对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9年4月该院收治颈动脉狭窄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均行常规超声与CEUS检查,以病理结果为准分析CEUS、常规超声对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 目的分析超声造影(CEUS)对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9年4月该院收治颈动脉狭窄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均行常规超声与CEUS检查,以病理结果为准分析CEUS、常规超声对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评估价值,比较CEUS下不同性质斑块的增强强度、时间-强度定量参数(达峰时间、平均渡越时间、最大峰值强度、曲线下面积)。结果以病理结果为准,CEUS诊断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灵敏度、准确度均高于常规超声(P<0.05),而特异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共检出增强斑块78个,集中于肩部(70.51%)、基底部(23.08%)、尾部(6.41%),软斑块、混合斑块、硬斑块的CEUS增强强度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软斑块多以Ⅲ~Ⅳ级为主,混合斑块、硬斑块以Ⅰ~Ⅱ级为主。软斑块达峰时间、平均渡越时间较混合斑块、硬斑块短,而最大峰值强度、曲线下面积高于混合斑块、硬斑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EUS对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有较高评估价值,可灵敏、客观反映斑块稳定性,并对斑块内新生血管进行定量分析,值得在临床推广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造影 颈动脉狭窄 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疾病 斑块稳定性
下载PDF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诊断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6
10
作者 张玮 王世民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06年第2期128-131,共4页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超声检查可对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斑块内部成分、表面形态结构、颈动脉狭窄程度及其血流动力学变化进行检测,从而有助于判断缺血发生机制和评价危险因素,在高危人群筛查、指导药物和...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超声检查可对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斑块内部成分、表面形态结构、颈动脉狭窄程度及其血流动力学变化进行检测,从而有助于判断缺血发生机制和评价危险因素,在高危人群筛查、指导药物和手术治疗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 超声检查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 颈动脉狭窄
原文传递
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其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之比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 被引量:40
11
作者 范雪松 王恩世 +3 位作者 贺建勋 胡荣 勇强 袁慧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19-226,共8页
目的评价sdLDL-C和sdLDL-C/LDL-C比值诊断颈动脉斑块标志物的价值。方法横断面调查研究。顺序收集2015年11月至2016年2月北京安贞医院体检中心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者174名,根据超声结果分为颈动脉内膜(IMT)异常组(92例)和对照组(8... 目的评价sdLDL-C和sdLDL-C/LDL-C比值诊断颈动脉斑块标志物的价值。方法横断面调查研究。顺序收集2015年11月至2016年2月北京安贞医院体检中心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者174名,根据超声结果分为颈动脉内膜(IMT)异常组(92例)和对照组(82名),其中IMT异常组分为IMT增厚组(32例)和斑块组(60例),颈动脉斑块组根据斑块数量分为单发斑块组(33例)和多发斑块组(27例)。所有受试者均检测BMI、空腹sdLDL-C、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采用Pearson′s及Sperman相关分析颈动脉斑块、sdLDL-C和其他指标的相关性,二元Logistic逐步回归方程及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颈动脉斑块的独立风险因素,ROC曲线下面积评估sdLDL-C和sdLDL-C/LDL-C比值在颈动脉斑块中的诊断价值。结果sdLDL-C(1.02±0.42 vs. 0.97±0.46 vs. 0.61±0.29, F=21.07, P〈0.001)和sdLDL-C/LDL-C(0.34±0.17 vs. 0.34±0.17 vs. 0.21±0.09, F=16.34, P〈0.001)的水平在斑块组和IMT增厚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在LDL-C水平正常的受试者中(LDL-C〈2.59 mmol/L),颈动脉内膜异常组的sdLDL-C(0.94±0.41 vs. 0.56±0.25, t=4.00, P〈0.01)和sdLDL-C/LDL-C比值(0.43±0.19 vs. 0.24±0.08, t=4.45, P〈0.01)水平依然高于对照组。sdLDL-C是颈动脉IMT增厚和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sdLDL-C和sdLDL-C/LDL-C比值诊断颈动脉多发斑块的AUC分别为0.882(95% CI:0.819~0.945, P〈0.01)和0.830(95% CI:0.747~0.914,P〈0.01),cut-off值分别为0.90 mmol/L(灵敏度,88%;特异度,79.3%)和0.30(灵敏度,84.0%;特异度,74.5%)。结论sdLDL-C水平和颈动脉斑块相关,sdLDL-C和sdLDL-C/LDL-C比值具有诊断颈动脉斑块的价值。(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8, 41:219-22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疾病 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 胆固醇 LDL 生物标记
原文传递
糖尿病影响脑梗死的形成与颈动脉斑块相关 被引量:40
12
作者 罗云 李敬伟 +2 位作者 王翀 管得宁 徐运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3-86,共4页
目的 探讨糖尿病、颈动脉斑块与脑梗死形成之间的关系. 方法 选择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22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经头颅MRI明确有无新发脑梗死存在.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所示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将其分成有或无斑块形... 目的 探讨糖尿病、颈动脉斑块与脑梗死形成之间的关系. 方法 选择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22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经头颅MRI明确有无新发脑梗死存在.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所示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将其分成有或无斑块形成组,并记录其性别、年龄、生化指标及有或无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存在.二分类法比较脑梗死、颈动脉斑块和糖尿病的阳性率,并经Logistic回归分析其相关危险度. 结果 脑梗死组较无脑梗死组有更高的斑块阳性率(84%、52%),斑块组较无斑块组有更高的脑梗死发生率(66%、28%); Logistic回归分析在其校正前后OR值、95%CI分别为5.019、2.694~9.354和4.459、2.061~9.64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组较无斑块组有更高的糖尿病阳性率(38%、13%),糖尿病组较无糖尿病组有更高的颈动脉斑块阳性率(87%、62%); Logistic回归分析在其校正前后OR值、95%CI分别为4.010、1.854~8.672和4.272、1.565~11.66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较无脑梗死组有更高的糖尿病阳性率(38%、21%),糖尿病组较无糖尿病组有更高的脑梗死发生率(68%、48%); Logistic回归分析的OR值、95%CI为2.256、1.242~4.0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引入一般危险因素对其校正后OR值、95%CI为2.105、1.066~4.157,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当在此基础上再引入颈动脉斑块进行校正后,其OR值、95%CI为1.696、0.833~3.4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糖尿病通过影响颈动脉斑块的形成而作用于脑梗死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颈动脉斑块 脑梗死
原文传递
128排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9
13
作者 郑峰 唐敏 费世早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9年第8期32-35,共4页
目的评价128排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狭窄、颈动脉斑块形成及脑侧支循环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4月-2018年4月收治的4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患者均有128排256层螺旋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目的评价128排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狭窄、颈动脉斑块形成及脑侧支循环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4月-2018年4月收治的4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患者均有128排256层螺旋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影像资料,以DSA诊断结果为金标准,评价CTA在颈动脉狭窄、颈动脉斑块形成及脑侧支循环形成的诊断价值。结果对42例患者共242个血管节段进行狭窄程度评估,CTA与DSA诊断符合率为85.12%(206/242);CTA对颈动脉狭窄程度正常、重度和闭塞的诊断与DSA具有高度一致性(K=0.84、0.75、0.87),对轻度、中度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与DSA诊断具有中高度一致性(K=0.69、0.65);DSA与CTA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及斑块形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诊断脑侧支循环形成敏感度为88.89%、特异度为86.67、准确度为88.10%、阳性预测值为92.31%、阴性预测值为81.25%,CTA与DSA诊断脑侧支循环具有高度一致性(K=0.745)。结论 128排256层螺旋CTA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颈动脉斑块形成及脑侧支循环形成具有良好诊断价值,可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颈动脉狭窄 CT血管成像 颈动脉斑块 脑侧支循环 诊断
下载PDF
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压变异的相关性 被引量:36
14
作者 刘傲亚 余振球 +2 位作者 王文化 杨晓辉 勇强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84-487,共4页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斑块与血压变异以及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对2009年4月至2010年6月在高血压科住院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408例患者颈动脉B超检查及其他临床资料完善,并且均做动态血压监测.结果 (1)颈动...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斑块与血压变异以及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对2009年4月至2010年6月在高血压科住院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408例患者颈动脉B超检查及其他临床资料完善,并且均做动态血压监测.结果 (1)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为55.3%,男女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随年龄增大阳性率显著增加.(2)颈动脉斑块与高血压病病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相关.(3)24 h动态血压与颈动脉斑块:随着收缩压变异系数增大,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增加(P=0.001),舒张压变异系数与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无相关性(P=0.644),平均收缩压越大,发生率越高(P=0.002).(4)多元回归提示,颈动脉斑块与24 h平均收缩压、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相关(P〈0.05).结论 在高血压病患者中,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压变异系数、尤其是收缩压变异系数独立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颈动脉斑块 血压变异性
原文传递
脑梗死患者血清生物标志物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8
15
作者 宋爱霞 纪蓉 +1 位作者 刘俊峰 薛茜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95-197,201,共4页
目的观察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C反应蛋白(CRP)、金属基质蛋白-9(MMP-9)水平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选取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110例为A组,腔隙性脑梗死(LACI)患者90例为... 目的观察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C反应蛋白(CRP)、金属基质蛋白-9(MMP-9)水平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选取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110例为A组,腔隙性脑梗死(LACI)患者90例为B组,100例健康人群为C组,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ox-LDL,CRP和MMP-9水平,并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结果 A、B组患者血清ox-LDL、CRP、MMP-9水平、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C组(P<0.05)。血清ox-LDL,CRP、MMP-9及吸烟是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脑梗死患者中无斑块组、稳定性斑块组及不稳定斑块组血清ox-LDL,CRP、MMP-9水平依次升高(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血清ox-LDL,CRP和MMP-9水平升高与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斑块形成及稳定性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血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C反应蛋白 颈动脉斑块 相关性 金属基质蛋白-9
原文传递
2型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CAM、ALCAM、VCAM、PECAM-1水平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7
16
作者 刘春苗 周艳辉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057-1059,1062,共4页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细胞黏附分子-1(ICAM)、活化白细胞细胞黏附分子(ALCAM)、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1)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60例2型糖尿病并发...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细胞黏附分子-1(ICAM)、活化白细胞细胞黏附分子(ALCAM)、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1)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60例2型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不同分为:无斑块11例,稳定斑块22例,不稳定斑块27例。选择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及4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疾病对照组;选健康者40名为健康对照组。采用双抗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ICAM、ALCAM、VCAM、PECAM-1水平。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行神经功能评估。结果糖尿病并发脑梗死组ICAM、ALCAM、VCAM、PECAM-1水平高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脑梗死组、糖尿病组ICAM、ALCAM、VCAM、PECAM-1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糖尿病组ICAM、ALCAM、VCAM、PECAM-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7.39±1.72)分高于脑梗死组患者(5.33±1.4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76,P<0.05)。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血清ICAM、ALCAM、VCAM、PECAM-1水平与NIHSS评分均呈正相关(r=0.559、0.619、0.421、0.451,P均<0.007)。随着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严重程度的加重,血清ICAM、ALCAM、VCAM、PECAM-1水平呈上升趋势(P<0.05)。结论ICAM、ALCAM、VCAM、PECAM-1在2型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血清中呈现异常升高,他们与2型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及颈动脉斑块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急性脑梗死 内皮细胞功能 神经功能 颈动脉斑块
下载PDF
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4
17
作者 姚涛 王张锋 +7 位作者 李丽 李雯 杨慧 陈朔华 朱颖 刘向欣 吴寿岭 赵性泉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846-849,共4页
目的探讨血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方法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在健康体检职工中随机分层抽取5852人作为观察对象,进行统一血液生化及颈动脉超声检查,5440人符合入选标准,最后有5377人纳入统计分析,并对颈动脉... 目的探讨血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方法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在健康体检职工中随机分层抽取5852人作为观察对象,进行统一血液生化及颈动脉超声检查,5440人符合入选标准,最后有5377人纳入统计分析,并对颈动脉斑块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5377(男性3215,女性2162)名观察对象平均年龄(55.18±11.78)岁。将观察对象按HCY水平的三分位数分成3组,第一分位数组(〈11.00μmol/L)1771人、第二分位数组(11.00-16.98μmol/L)1814人、第三分位数组(≥16.98μmol/L)1792人,有颈动脉斑块者2300例;(2)3组研究人群颈动脉斑块现患率分别为29.9%、43.3%和55.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影响颈动脉斑块的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其他因素后第三分位数组HCY仍为颈动脉斑块的危险因素,OR=1.344(95%CI:1.134~1.594)。结论高HCY与颈动脉斑块的现患率增加有关,是颈动脉斑块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型半胱氨酸 颈动脉斑块 流行病学
原文传递
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性质与血脂、细胞纤维结合蛋白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关系 被引量:33
18
作者 周荣佼 王金燕 孙健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76-878,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性质与血脂、细胞纤维结合蛋白以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100例颈动脉斑块伴缺血性脑卒中老年患者为研究组,并且选取同期健康体检的100例对象为对照组,测定2组血脂、血细胞纤维结... 目的:探讨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性质与血脂、细胞纤维结合蛋白以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100例颈动脉斑块伴缺血性脑卒中老年患者为研究组,并且选取同期健康体检的100例对象为对照组,测定2组血脂、血细胞纤维结合蛋白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结果:研究组的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细胞纤维结合蛋白及同型半胱氨酸含量均高于对照组(t=6.936、13.260、13.585和13.347,P均<0.001)。易损斑块患者的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细胞纤维结合蛋白及同型半胱氨酸含量较稳定斑块患者均升高(t=6.204、3.112、7.438和6.961,P均<0.05)。结论:细胞纤维结合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和血脂异常在老年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中具有一定的作用,且不同性质颈动脉斑块可能与该病的发生发展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缺血性脑卒中 颈动脉斑块 血脂 细胞纤维结合蛋白 同型半胱氨酸
下载PDF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脑梗死关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3
19
作者 侯丹丹 孙学明 王伟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3年第5期334-336,共3页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检测及颈动脉粥样硬化在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80例脑梗死患者与13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空腹血浆Hcy水平的测定、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硬化程度,比较两组的血浆Hcy浓度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检测及颈动脉粥样硬化在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80例脑梗死患者与13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空腹血浆Hcy水平的测定、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硬化程度,比较两组的血浆Hcy浓度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差异。结果脑梗死组血浆中Hcy浓度(25.1±4.9)μmol/L明显高于而对照组(14.8±4.1)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中颈动脉硬化发生率86.1%,高于对照组的26.1%(P<0.05)。脑梗死组中有颈动脉硬化的患者其血浆Hcy浓度为(31.3±4.8)μmol/L,高于无颈动脉硬化患者的血浆Hcy浓度(18.2±5.9)μmol/L(P<0.05)。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有关,为脑梗死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同型半胱氨酸 颈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斑块
下载PDF
超声造影成像技术评价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与斑块声学特性的关系 被引量:32
20
作者 朱英 邓又斌 +2 位作者 刘娅妮 毕小军 熊莉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09年第5期47-49,共3页
目的本研究应用超声造影成像技术评价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与斑块声学特性的关系。方法104例伴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行颈动脉常规及超声造影检查,通过肉眼观测及定量分析斑块造影增强情况。结果软斑造影增强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类型斑块(P<... 目的本研究应用超声造影成像技术评价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与斑块声学特性的关系。方法104例伴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行颈动脉常规及超声造影检查,通过肉眼观测及定量分析斑块造影增强情况。结果软斑造影增强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类型斑块(P<0.001);软斑的增强强度明显高于其他类型斑块(P<0.001);软斑的斑块增强强度与颈动脉管腔内造影增强强度比值也高于其他类型斑块(P<0.001)。结论研究表明软斑造影增强显著高于其他类型斑块。超声造影技术为评价斑块内新生血管特点及其与斑块声学特性的关系提供了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造影剂 颈动脉疾病 斑块新生血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