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动脉狭窄诊疗进展 被引量:11
1
作者 徐泽勤(综述) 郭连瑞(审校)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CAS 2020年第4期11-15,共5页
颈动脉狭窄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主要的临床症状有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和脑卒中等,罕见的临床症状如眼缺血综合征(OIS)等。在临床上常用的检查方法有颈动脉超声、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成像技... 颈动脉狭窄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主要的临床症状有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和脑卒中等,罕见的临床症状如眼缺血综合征(OIS)等。在临床上常用的检查方法有颈动脉超声、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成像技术(DSA)等。颈动脉狭窄患者均需要进行包括控制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危险因素在内的最佳内科治疗;无症状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以及伴有症状的颈动脉中度狭窄患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主要的手术治疗方法包括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对颈动脉狭窄病变进行早期干预治疗可以降低远期脑卒中发生率,明显改善眼部血流,防止视力进一步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颈动脉血管成形术 眼缺血综合征
原文传递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10
2
作者 张斌 徐兴国 +2 位作者 张慧婷 李颖 王伟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9年第5期406-409,共4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2012年2月—2017年12月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5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基本资料、手术前后影像学检查、手术效果、并发症及随访和预后。结果本组...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2012年2月—2017年12月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5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基本资料、手术前后影像学检查、手术效果、并发症及随访和预后。结果本组患者中,51例患者术后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其中2例患者术后出现术区渗血;1例患者死于肺部感染,2例患者因并发症放弃治疗自动出院。术后随访1~36个月,6例患者手术部位出现轻度再狭窄,经药物治疗效果良好。结论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是一种治疗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手术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颈动脉狭窄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下载PDF
颈动脉支架治疗 被引量:5
3
作者 陈星宇 李慎茂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8期563-567,共5页
颈动脉狭窄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缺血性卒中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为颈动脉狭窄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治疗途径,具有创伤小、安全和并发症少等特点,并为禁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患者创造了新的机会。实验证实,其对卒中二... 颈动脉狭窄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缺血性卒中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为颈动脉狭窄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治疗途径,具有创伤小、安全和并发症少等特点,并为禁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患者创造了新的机会。实验证实,其对卒中二级预防的效果与经典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相同。手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依赖于规范的操作和术前对脑血流与脑功能的全面评估。随着保护技术的应用和防止再狭窄技术的成熟,介入治疗将在颈动脉狭窄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支架术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下载PDF
经颅多普勒超声经眼窗监测脑血流动力学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4
4
作者 刘玉梅 华扬 +5 位作者 刘蓓蓓 孟秀峰 杨洁 贾凌云 唐旸烁 李景植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2年第9期472-476,共5页
目的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颞窗穿透不良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患者经眼窗监测脑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探讨该方法的有效性及可靠性。方法经眼窗监测CEA手术患者8例。采用TCD评价术前侧支循环的开放情况,并经DSA证实。于术中进行脑血... 目的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颞窗穿透不良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患者经眼窗监测脑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探讨该方法的有效性及可靠性。方法经眼窗监测CEA手术患者8例。采用TCD评价术前侧支循环的开放情况,并经DSA证实。于术中进行脑血流监测,记录麻醉后、颈动脉夹闭前后、转流管放置及颈动脉开放前后,不同时间点患侧眼动脉(OA)和(或)颈内动脉虹吸部(CS)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期末血流速度(EDV)、平均血流速度(MV)、血管搏动指数(PI)等参数。结果①手术监测成功7例。8例患者中有4例因交通动脉代偿不良,使用转流管。术中采用双深度监测OA及CS者3例,单独监测CS者2例(1例未成功),单独监测OA者3例。②夹闭颈动脉后与夹闭前比较,OA的PSV、MV、EDV及PI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血流开放后,OA的PI明显升高(P<0.05);夹闭颈动脉后较夹闭前CS的PSV显著下降(P<0.05),但开放后血流与夹闭前各项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8例患者中,有1例术后1周发生脑梗死,7例预后良好。结论经眼窗监测CEA术中脑血流改变,可有效解决颞窗穿透不良的难题。采用双深度间断监测患侧OA和CS血流参数是较理想的方式。对前交通动脉和(或)后交通动脉代偿不完全患者,建议使用转流管,可预防术中脑缺血,降低术后卒中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超声检查 多普勒 经颅 经眼窗监测
下载PDF
针对性康复在同期行非体外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中的应用
5
作者 陈秀梅 刘媛 +4 位作者 黄静文 黄鑫 张俐鹏 张帆 李雪梅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22年第12期1272-1275,共4页
目的:探讨针对性康复干预对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狭窄患者行同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北京安贞医院冠心病外科中心2018年2月至2021年5月连续收治的58例接受同期OPCABG+CEA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 目的:探讨针对性康复干预对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狭窄患者行同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北京安贞医院冠心病外科中心2018年2月至2021年5月连续收治的58例接受同期OPCABG+CEA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29例,观察组29例。对照组术后予以常规康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针对性康复干预。观察术后脑梗死的发生率和术后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术后急性脑梗死,对照组2例(6.9%),观察组未发生,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的中位术后住院时间为13d,最早术后第10d出院。而观察组中位术后住院时间为10d,最早术后第8天即出院,差异有统计学差意义。结论:针对性康复干预可改善可能改善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狭窄患者同期行OPCABG+CEA的短期预后,缩短术后住院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对性康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术后住院时间
下载PDF
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硬化狭窄后早期并发症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叶建忠 张宏伟 +1 位作者 王守利 崔凤启 《系统医学》 2019年第5期93-94,103,共3页
目的研究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硬化狭窄后早期并发症的疗效。方法该次选择对象为颈动脉硬化狭窄患者,时间在2012年8月—2017年12月之间,根据电脑随机分配的原则将80例颈动脉硬化狭窄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包括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 目的研究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硬化狭窄后早期并发症的疗效。方法该次选择对象为颈动脉硬化狭窄患者,时间在2012年8月—2017年12月之间,根据电脑随机分配的原则将80例颈动脉硬化狭窄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包括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和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对比其两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颈动脉硬化狭窄症患者总有效率97.50%,相比对照组更具有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03 9,P<0.05)。观察组颈动脉硬化狭窄患者脑部并发症5.00%低于对照组患者脑部并发症32.50%,2组间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28 2,P<0.05)。结论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硬化狭窄患者的疗效十分显著,还能有效降低患者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术 治疗 颈动脉硬化狭窄 早期并发症
下载PDF
外翻式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内动脉局限性狭窄 被引量:13
7
作者 赵志青 景在平 +3 位作者 陆清声 包俊敏 赵珺 冯翔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21-222,共2页
目的 探讨外翻式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在预防脑缺血性“中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总结 1999~2 0 0 3年 4 2例接受这一手术的病人的临床资料 ,分析其动脉阻断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手术均获成功 ,颈动脉平均阻断时间为 16... 目的 探讨外翻式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在预防脑缺血性“中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总结 1999~2 0 0 3年 4 2例接受这一手术的病人的临床资料 ,分析其动脉阻断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手术均获成功 ,颈动脉平均阻断时间为 16min ,明显低于常规术式 ,术后并发症较少。结论 外翻式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具有阻断时间短 ,再狭窄率低等优点 ,但对操作者的熟练程度及病人局部的情况具备较高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翻式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治疗 颈内动脉狭窄 手术
原文传递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及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颅外颈动脉硬化狭窄术后早期并发症比较 被引量:15
8
作者 卫志庆 杨其鹏 +2 位作者 黄佃 乔威 刘长建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37-340,共4页
目的比较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及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stenting,CAS)治疗颅外颈动脉硬化狭窄后早期并发症发生情况,为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05年1月-2007年12月,分别采用CEA(CEA组,36例... 目的比较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及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stenting,CAS)治疗颅外颈动脉硬化狭窄后早期并发症发生情况,为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05年1月-2007年12月,分别采用CEA(CEA组,36例)和CAS(CAS组,27例)治疗63例颅外颈动脉狭窄患者。男42例,女21例;年龄52~79岁,平均67.5岁。左侧28例,右侧35例。颈动脉狭窄度为60%~95%,平均79%。主要临床症状为中风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头颅CT检查:24例有陈旧性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22例见多发性腔隙性CI,余17例未见明显异常。分析两种术式治疗后7 d内脑部、心血管及局部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7 d内CEA组3例(8.3%)出现脑部并发症,2例(5.6%)出现心血管并发症,5例(13.9%)出现局部并发症;CAS组8例(29.6%)出现脑部并发症,1例(3.7%)出现心血管并发症,3例(11.1%)出现局部并发症;CAS组患者脑部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CE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55,P=0.028);但两组心血管、局部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颅外颈动脉硬化狭窄患者,CEA是首选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 并发症
原文传递
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治疗策略 被引量:5
9
作者 朱健 陈吉祥 郭大乔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4年第11期1005-1007,共3页
目的:探讨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中山医院血管外科2012年1~6月51例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16例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35例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 目的:探讨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中山医院血管外科2012年1~6月51例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16例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35例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 carotid artery stenting ,CAS)。结果51例手术均获成功,1例CAS术后即刻脑卒中,1例CEA术后第3天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1例CAS术后颈动脉窦压迫。全组术后随访9~15个月,平均13.6月,复查颈动脉B超,无严重再狭窄。结论根据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的相关医学资料,对于有下列情况之一的患者我们倾向于行CEA:①6个月内1次或多次TIA,且颈动脉狭窄度≥70%;②6个月内1次或多次轻度非致残性卒中发作,症状或体征持续超过24小时且颈动脉狭窄度≥70%;③对于经颈部血管CTA和颈动脉全脑血管造影发现的颈动脉狭窄段≥2 cm。对于有下列情况之一的患者我们倾向于行CAS:①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度≥70%;②有症状性狭窄度范围50%~69%;③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度<70%,但血管造影或其他检查提示狭窄病变处于不稳定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动脉内膜剥脱术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
下载PDF
颈内动脉内膜剥除术治疗颈内动脉硬化闭塞症36例报告 被引量:6
10
作者 吕伟明 王深明 +3 位作者 林勇杰 李松奇 常光其 H.Mueller-Wiefel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57-159,共3页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内膜剥除术治疗颅外段颈内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对 36例颈内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人分别采用颈内动脉内膜剥除加补片、颈内动脉外膜翻转内膜切除和人造血管置换三种不同的颈内动脉内膜剥除术式 ,通过治疗...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内膜剥除术治疗颅外段颈内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对 36例颈内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人分别采用颈内动脉内膜剥除加补片、颈内动脉外膜翻转内膜切除和人造血管置换三种不同的颈内动脉内膜剥除术式 ,通过治疗效果分析 ,总结手术经验及手术适应证。结果  36例病人痊愈出院 ,术后无并发症 ,随访期内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发作 ,彩超检查颈内动脉通畅。结论 颈内动脉内膜剥除术是治疗颅外段颈内动脉硬化闭塞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内膜剥除术 治疗 颈内动脉硬化闭塞症 人工血管置换术 临床应用
原文传递
颈动脉硬化内膜剥脱术预防脑梗死94例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小明 张学民 +5 位作者 李伟 沈晨阳 焦洋 蒋京军 袁链 李清乐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493-494,共2页
目的 探讨颈动脉硬化内膜剥脱术预防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1996~2004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共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或闭塞94例.行单纯颈动脉硬化内膜剥脱者84例93次,其中在颈动脉转流管保护下完成64例73次.对于完全闭塞的13例病人行... 目的 探讨颈动脉硬化内膜剥脱术预防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1996~2004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共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或闭塞94例.行单纯颈动脉硬化内膜剥脱者84例93次,其中在颈动脉转流管保护下完成64例73次.对于完全闭塞的13例病人行硬化内膜剥脱和取栓术.结果 13例完全闭塞的颈动脉病人2例部分再通,10例获完全再通,1例未能再通.但1例获得完全再通后5h发现脑出血死亡.另1例拔除气管插管时并发气管痉挛未能及时插管导致脑缺氧时间过长病人最后呈植物状态.除1例术后早期出现一侧上肢稍麻木外,其他颈动脉狭窄者无论转流或非转流下行内膜剥脱者均未发生脑缺血并发症.随访发现1例行内膜剥脱术后局部再次狭窄20%左右.结论颈动脉硬化内膜剥脱术为一种安全的预防脑梗死方法,颈动脉转流能提高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脑梗死动脉内膜剥脱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