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7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老年人扩张型心肌病致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00
1
作者 李江 曹佳宁 +2 位作者 刘文娴 吴山 康云鹏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20-524,共5页
目的评价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老年扩张型心肌病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短期疗效。方法入选2017年1-12月北京安贞医院诊治的因扩张型心肌病导致的老年CHF患者126例,应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实验组(62例)和对照组(64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 目的评价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老年扩张型心肌病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短期疗效。方法入选2017年1-12月北京安贞医院诊治的因扩张型心肌病导致的老年CHF患者126例,应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实验组(62例)和对照组(64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实验组同时给予沙库巴曲缬沙坦(100mg,3次/d),对照组给予贝那普利(10mg,1次/d),治疗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6min步行距离实验(6MWT)和不良心血管事件(死亡、心力衰竭再入院率)。结果126例患者中,男性73例(57.9%),女性53例(42.1%),平均年龄为(67.2±5.8)岁。两组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LVEF、NT-proBNP和6MWT等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12个月后,两组各1例患者发生症状性低血压。对照组的NT-proBNP较治疗前降低[(983.3±326.1)ng/L比(1779.1±478.1)ng/L,P<0.05)],LVEF和6MWT较治疗前有部分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验组的LVEF、NT-proBNP和6MWT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改善(均P<0.05),且实验组LVEF、NT-proBNP、GMWT均优于对照组,分别为(38.5±3.1)%比(36.9±3.0)%、(744.5±246.7)ng/L比(983.3±326.1)ng/L和(323.4±60.5)m比(283.5±45.9)m(均P<0.05);因心力衰竭再入院率实验组低于对照组[26.6%(19例)比46.8%(30例),P<0.05],但两组的总死亡率和心原性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沙库巴曲缬沙坦较贝那普利能改善扩张型心肌病CHF患者的左心功能及运动耐力、减少因心力衰竭再入院率。但需更多研究评估其对高龄(年龄>88岁)、开始服药时间(出院前或出院后)、LVEF保留的心力衰竭和终末期心力衰竭(NYHAⅣ级)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病 扩张型 心力衰竭 沙库巴曲缬沙坦
原文传递
超声心动图检查调查8080例成人肥厚型心肌病患病率 被引量:59
2
作者 王志民 邹玉宝 +14 位作者 宋雷 马爱群 刘唐威 谷惠敏 卢赛兰 武鹏翥 孙兆明 何国宝 张卫 张颖 沈丽 蔡玉岭 甄一松 刘延玲 惠汝太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1090-1094,共5页
目的调查8080例成年人肥厚型心肌病的患病率.方法从2001年10月至2002年2月,我们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国内9市(区)8080例正常人群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为18~74岁的成年人,男性4064例,女性4016例.调查采用调查表的方式,每个调查... 目的调查8080例成年人肥厚型心肌病的患病率.方法从2001年10月至2002年2月,我们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国内9市(区)8080例正常人群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为18~74岁的成年人,男性4064例,女性4016例.调查采用调查表的方式,每个调查对象均行超声心动图、心电图、体格检查.结果共检查出13例肥厚型心肌病的患者,其中男性9例,女性4例,均为非对称性肥厚.肥厚型心肌病患病粗率为161/100 000,年龄与性别标化后的患病率约为80/100 000.结论肥厚型心肌病并不是一种罕见的心脏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型心肌病 患病率 调查 超声心动图检查 心电图 男性 成年人
原文传递
Diabetic cardiomyopathy:Pathophysiology,diagnostic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被引量:61
3
作者 Joseph M Pappachan George I Varughese +1 位作者 Rajagopalan Sriraman Ganesan Arunagirinathan 《World Journal of Diabetes》 SCIE CAS 2013年第5期177-189,共13页
Diabetes affects every organ in the body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ccounts for two-thirds of the mortality in the diabetic population.Diabetes-related heart disease occurs in the form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 Diabetes affects every organ in the body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ccounts for two-thirds of the mortality in the diabetic population.Diabetes-related heart disease occurs in the form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cardiac autonomic neuropathy or diabetic cardiomyopathy(DbCM).The prevalence of cardiac failure is high in the diabetic population and DbCM is a common but underestimated cause of heart failure in diabetes.The pathogenesis of diabetic cardiomyopathy is yet to be clearly defined.Hyperglycemia,dyslipidemia and inflammation are thought to play key roles in the generation of reactive oxygen or nitrogen species which are in turn implicated.The myocardial interstitium undergoes alterations resulting in abnormal contractile function noted in DbCM.In the early stages of the disease diastolic dysfunction is the only abnormality,but systolic dysfunction supervenes in the later stages with impaired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Transmitral Doppler echocardiography is usually used to assess diastolic dysfunction,but tissue Doppler Imaging and 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re being increasingly used recently for early detection of DbCM.The management of DbCM involves improvement in lifestyle,control of glucose and lipid abnormalities,and treatment of hypertension and CAD,if present.The role of vasoactive drugs and antioxidants is being explored.This review discusses the pathophysiology,diagnostic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ptions of Db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ABETIC cardiomyopathy Cardiac AUTONOMIC NEUROPATHY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Heart failure Transmitral Doppler ECHOCARDIOGRAPHY
下载PDF
扩张型心肌病抗心肌β_1与M_2受体自身抗体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6
4
作者 张麟 刘慧荣 +3 位作者 赵荣瑞 张健 惠汝太 刘力生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5-17,共3页
目的研究抗β1与抗M2受体的自身抗体是否与扩张型心肌病(DCM)有关。方法以心脏β1与M2受体细胞外第二环表位肽段的合成肽作为抗原,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技术检测52例DCM患者和41例正常人血清中抗β1... 目的研究抗β1与抗M2受体的自身抗体是否与扩张型心肌病(DCM)有关。方法以心脏β1与M2受体细胞外第二环表位肽段的合成肽作为抗原,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技术检测52例DCM患者和41例正常人血清中抗β1与M2受体的自身抗体。结果DCM患者血清中有22例(42.3%)与29例(55.8%)的抗β1与抗M2受体的自身抗体,均显著高于正常人血清中仅5例(12.2%)与4例(9.8%)相应抗体的检出(P<0.01);DCM患者血清中抗β1与M2受体的自身抗体滴度分别为1103与1128,远高于正常人140与124的相应抗体滴度(P<0.01);心功能Ⅱ~Ⅲ级的阳性率是心功能Ⅳ级的2倍以上且抗体滴度大多在1160~12560,而心功能Ⅳ级的抗体滴度全部在120~180。患者血清中抗β1与抗M2受体自身抗体的出现呈显著正相关(r=0.96)。结论DCM患者不仅存在抗心肌β1和M2的自身抗体而且他们的抗体滴度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张型心肌病 抗心肌β1 M2受体 自身抗体
原文传递
系列抗心肌多肽自身抗体对扩张型心肌病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8
5
作者 苑海涛 廖玉华 +5 位作者 王敏 董继华 曹林生 汪朝辉 王金萍 卢银平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7期313-315,共3页
目的 :探讨抗人工合成多肽自身抗体在扩张型心肌病 ( DCM)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根据计算机预测心肌 ADP/ ATP载体 ( ANT)、β1 受体、M2 受体和肌球蛋白重链 ( MHC)抗原决定簇的氨基酸序列并合成多肽片段 ,以此片段作为抗原 ,同时用天... 目的 :探讨抗人工合成多肽自身抗体在扩张型心肌病 ( DCM)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根据计算机预测心肌 ADP/ ATP载体 ( ANT)、β1 受体、M2 受体和肌球蛋白重链 ( MHC)抗原决定簇的氨基酸序列并合成多肽片段 ,以此片段作为抗原 ,同时用天然抗原对比 ,以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检测 48例 DCM患者 ( DCM组 )和 48例健康献血员 (对照组 )血清中抗心肌多肽自身抗体。结果 :DCM组中抗 ANT抗体、抗 β1 受体抗体、抗 M2 受体抗体和抗MHC抗体阳性分别有 31、2 6、2 0和 2 3例 ,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 P <0 .0 0 5 ) ,且与天然心肌抗原检测结果高度一致 ( P <0 .0 1)。结论 :人工合成多肽可代替天然心肌抗原用于检测抗心肌自身抗体 ,抗心肌多肽抗体检测可以作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心肌多肽自身抗体 扩张型心肌病 诊断
原文传递
美托洛尔对扩张型心肌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49
6
作者 薛树仁 张学禹 +5 位作者 王敬平 王彩霞 黄明光 刘卓敏 王绪太 李运乾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00-202,共3页
目的 观察美托洛尔对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疗效及对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10 0例扩张型心肌病均经超声心动图及X线心脏三位片确诊 ,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A、B两组 ,A组 5 0例给美托洛尔 2 5~ 10 0mg/d ,B组 5 0例服同等剂量安慰剂 ,两... 目的 观察美托洛尔对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疗效及对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10 0例扩张型心肌病均经超声心动图及X线心脏三位片确诊 ,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A、B两组 ,A组 5 0例给美托洛尔 2 5~ 10 0mg/d ,B组 5 0例服同等剂量安慰剂 ,两组基础治疗类同。定期来门诊随访 ,长期坚持服药 1~ 4年 ,平均服药时间为 494天 ,随访满 1年后均复查超声心动图 ,判定疗效的终点事件为病死率及临床心功能状况。结果 美托洛尔使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心率减慢 ,心功能改善 ,超声心动图复查显示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及左房内径缩小 ,左室射血分数增高。 1年随访病死率较对照组无减少 ,但心功能恶化者明显少于对照组。远期随访存活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结论 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长期坚持使用美托洛尔可使心功能改善 ,生活质量提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张型心肌病 药物疗法 美托洛尔 疗效
原文传递
肥厚性心肌病心尖肥厚亚型的临床诊断(附28例临床报告) 被引量:43
7
作者 周颖玲 李瑜辉 +2 位作者 陈纪言 黄文晖 孙家珍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359-361,共3页
目的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辅助诊断进行探讨。方法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放射核素心肌断层显像、冠状动脉造影及左室造影等检查方法,诊断28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结果28例心电图显示胸导联倒置的T波呈TV4>TV5的关系;超声... 目的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辅助诊断进行探讨。方法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放射核素心肌断层显像、冠状动脉造影及左室造影等检查方法,诊断28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结果28例心电图显示胸导联倒置的T波呈TV4>TV5的关系;超声心动图左室心尖部(乳头肌水平以下)心肌肥厚达12mm以上;18例行放射核素心肌断层显像见左心室心尖部心肌肥厚;20例左心室造影均提示心尖部心肌肥厚、冠脉造影正常,其中11例左心室舒张末期呈“黑桃”样改变。结论标准12导联心电图显示胸导联倒置的T波伴R波振幅增高,而不伴有高血压病史者,应高度注意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病 肥大性心肌病 心电描记术
原文传递
生脉注射液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43
8
作者 张亚臣 陈瑞明 +2 位作者 赵美华 吕宝经 荣烨之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77-279,共3页
目的 :观察生脉注射液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探讨生脉注射液对扩张型心肌病心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 10 0例扩张型心肌病心功能不全患者分为两组 :治疗组 5 0例 ,其中心功能Ⅱ级 10例 ,Ⅲ级 35例 ,Ⅳ级 5例... 目的 :观察生脉注射液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探讨生脉注射液对扩张型心肌病心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 10 0例扩张型心肌病心功能不全患者分为两组 :治疗组 5 0例 ,其中心功能Ⅱ级 10例 ,Ⅲ级 35例 ,Ⅳ级 5例。对照组 5 0例 ,其中心功能Ⅱ级 10例 ,Ⅲ级 36例 ,Ⅳ级 4例。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生脉注射液 ,并于治疗前后观察两组心功能改善情况 ,同时测定血液动力学指标。结果 :治疗组显效 2 2例 ,有效 2 0例 ,有效率 84 % ;对照组显效 14例 ,有效 16例 ,有效率 6 0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χ2 =7 14 ,P <0 0 1) ,治疗后治疗组心输出量 (CO)、心搏出量 (SV)、心脏指数 (CI)、射血分数 (EF)、左室短轴缩短率 (△D % )、室壁增厚率 (△T % )均显著增加 ,体循环外周阻力 (SVR)则明显降低 ,治疗前后比较 ,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 ) ;对照组上述各指标均无明显变化 (均P >0 0 5 )。治疗后治疗组EF、SV较对照组明显增加 ,SVR明显降低 ,两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生脉注射液能明显改善扩张型心肌病的心功能 ,与西药合用能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脉注射液 扩张型心肌病 血流动力学 中医药疗法 治疗
下载PDF
经皮经冠状动脉室间隔化学消融术治疗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近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40
9
作者 李占全 张明 +9 位作者 关汝明 金元哲 张薇薇 楚世文 王效刚 孙玲 程玉海 王丽君 攸翔 王伟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8-11,共4页
目的 评价经皮经冠状动脉室间隔化学消融术 (PTSMA)治疗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HOCM)的近期疗效。方法 自 1998年 8月~ 1999年 11月收治HOCM 34例 ,入选行PTSMA 2 6例。利用Sigwart法行PTSMA ,注入 96 %~ 99%无水酒精消融间隔支前后记... 目的 评价经皮经冠状动脉室间隔化学消融术 (PTSMA)治疗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HOCM)的近期疗效。方法 自 1998年 8月~ 1999年 11月收治HOCM 34例 ,入选行PTSMA 2 6例。利用Sigwart法行PTSMA ,注入 96 %~ 99%无水酒精消融间隔支前后记录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变化、心电图变化。在消融前及术后 2周通过超声心动图测量室间隔 (IVS)厚度及左室流出道宽度。结果 术前平均静息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为 (72 .8± 2 4.6 )mmHg(1mmHg =0 .133kPa) ,术中球囊加压后为 (30 .6± 18.5 )mmHg ,术后为 (2 4.3± 17.6 )mmHg,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1)。术前室间隔平均厚度为 (2 3.0 0± 6 .0 3)mm ,术后 2周为 (2 0 .5 5± 5 .38)mm。术前左室流出道宽度为 (6 .5 4± 2 .36 )mm ,术后 2周为 (11.36± 3.37)mm(P <0 .0 1)。术前心功能 (NYHA分级 )为 3.4± 0 .6 ,术后 2周为 1.6± 0 .8。术后CPK与CPK Mb峰值分别为 (10 5 0± 5 14)U/L与 (131± 78)U/L。术中及术后可见短阵室速、结性逸搏心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及束支传导阻滞。 1例发生永久性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安装永久性双腔起搏器。出现下壁及前壁心肌梗死心电图表现者各 1例。结论 PTSMA能显著降低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 ,治疗HOCM的近期疗效可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 心脏导管插入术 PTSMA 化学消融术
原文传递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和组织追踪法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的研究 被引量:31
10
作者 杨好意 邓又斌 +4 位作者 常青 毕小军 向慧娟 潘敏 黎春蕾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4期203-206,共4页
目的 探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和组织追踪法评价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局部收缩功能的价值。方法 获取标准心尖位左心长轴观、二腔观和四腔观 ,分别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和组织追踪法离线分析 10例正常人和 12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室各... 目的 探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和组织追踪法评价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局部收缩功能的价值。方法 获取标准心尖位左心长轴观、二腔观和四腔观 ,分别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和组织追踪法离线分析 10例正常人和 12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室各节段长轴方向的心肌多普勒速度曲线和位移曲线 ,计算峰值速度 (Vs)及收缩期各取样点向心尖方向位移 (Ds) ;用M型超声心动图测量收缩期二尖瓣环下移距离 (Dm ) ;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方法测量左室射血分数 (LVEF)。结果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室各节段Vs、Ds和Dm比正常人显著减低。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中 ,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和组织追踪法测量的二尖瓣环水平Ds与用M型超声心动图测量的Dm显著相关 ( r=0 .63 ,P =0 .0 3 )。二尖瓣环水平的平均Vs( r= 0 .75 ,P =0 .0 0 5 )、平均Ds(r =0 .63 ,P =0 .0 3 )与LVEF亦分别显著相关。结论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和组织追踪法技术可快速、直观、无创性定量评价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 ,为临床评价左心室收缩功能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 组织追踪法 扩张型心肌病 左心室局部收缩功能
原文传递
经胸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皮心肌内室间隔射频消融术治疗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被引量:38
11
作者 刘丽文 左蕾 +8 位作者 周梦垚 李静 周晓东 何光彬 张军 张金洲 刘兵 杨剑 徐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84-290,共7页
目的评价经胸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皮心肌内室间隔射频消融术(PIMSRA)治疗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纳入2016年10月至2017年3月在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肥厚型心肌病诊治中心接受PIMSRA治疗的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9例(... 目的评价经胸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皮心肌内室间隔射频消融术(PIMSRA)治疗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纳入2016年10月至2017年3月在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肥厚型心肌病诊治中心接受PIMSRA治疗的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9例(室间隔厚度≥15 mm且≤25 mm),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经胸超声心动图评价术后即刻、1、3和6个月室间隔厚度、左心室流出道内径和峰值压力阶差等,并评估术后6个月症状、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运动负荷左心室流出道峰值压力阶差和运动总时间。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即刻前间隔厚度和后间隔厚度均增加[分别为(24.7±2.7)mm比(21.5±2.6)mm,P<0.05;(22.6±3.3)mm比(21.1±2.5)mm,P<0.05],左心室流出道内径增宽[(8.2±3.4)mm比(4.8±2.2)mm,P<0.05],左心室流出道峰值压力阶差和二尖瓣反流量均减小[分别为(26.8±19.6)mmHg(1 mmHg=0.133 kPa)比(83.3±32.4)mmHg,P<0.05;(2.0±1.9)ml比(3.2±3.0)ml,P<0.05]。与术后即刻比较,术后1个月前间隔厚度、后间隔厚度和左心室流出道峰值压力阶差均减小[分别为(17.5±2.0)mm比(24.7±2.7)mm,P<0.05;(16.9±2.1)mm比(22.6±3.3)mm,P<0.05;(11.6±4.0)mmHg比(26.8±19.6)mmHg,P<0.05]。与术后1个月比较,术后3和6个月前间隔和后间隔厚度均减小[分别为(14.8±1.7)mm和(13.4±2.0)mm比(17.5±2.0)mm,P均<0.05;(12.9±1.9)mm和(12.3±2.4)mm比(16.9±2.1)mm,P均<0.05]。术后3和6个月的左心室流出道峰值压力阶差与术后1个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术前比较,术后6个月激发左心室流出道峰值压力阶差减小[(25.5±11.4)mmHg比(147.8±58.0)mmHg,P<0.01],运动总时间增长[(9.3±1.6)min比(6.7±1.6)min,P=0.03]。术后6个月,5例患者症状消失。术前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2例,Ⅲ级7例,术后6个月NYHA心功能分级Ⅰ级为6例,Ⅱ级3例,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IMSRA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梗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病 肥厚性 消融技术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回心草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31
12
作者 王波 刘屏 +1 位作者 沈月毛 戴畅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895-897,共3页
目的:研究回心草的化学成分。方法:回心草95%乙醇提取物依次用石油醚、醋酸乙酯、正丁醇进行充分萃取,用硅胶柱色谱、葡聚糖凝胶柱色谱反复对醋酸乙酯部位进行成分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方法鉴定结构。结果:从回心草中共分离鉴定了8个化合... 目的:研究回心草的化学成分。方法:回心草95%乙醇提取物依次用石油醚、醋酸乙酯、正丁醇进行充分萃取,用硅胶柱色谱、葡聚糖凝胶柱色谱反复对醋酸乙酯部位进行成分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方法鉴定结构。结果:从回心草中共分离鉴定了8个化合物,分别为胡椒碱(1),咖啡酸甲酯(2),尿嘧啶苷(3),熊果酸(4),3β-羟基-5α,8α-氧桥-6,22-二烯(5),3β-羟基-5α,8α-氧桥-6,9(11),22-三烯(6),β-谷甾醇(7),胡萝卜苷(8)。结论:化合物1-6和8为首次从该植物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心草 心肌缺血 化学成分
下载PDF
Ferroptosis is essential for diabetic cardiomyopathy and is prevented by sulforaphane via AMPK/NRF2 pathways 被引量:33
13
作者 Xiang Wang Xinxin Chen +9 位作者 Wenqian Zhou Hongbo Men Terigen Bao Yike Sun Quanwei Wang Yi Tan Bradley B.Keller Qian Tong Yang Zheng Lu Cai 《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2期708-722,共15页
Herein,we define the role of ferroptosis in the pathogenesis of diabetic cardiomyopathy(DCM)by examining the expression of key regulators of ferroptosis in mice with DCM and a new ex vivo DCM model.Advanced glycation ... Herein,we define the role of ferroptosis in the pathogenesis of diabetic cardiomyopathy(DCM)by examining the expression of key regulators of ferroptosis in mice with DCM and a new ex vivo DCM model.Advanced glycation end-products(AGEs),an important pathogenic factor of DCM,were found to induce ferroptosis in engineered cardiac tissues(ECTs),as reflected through increased levels of Ptgs2 and lipid peroxides and decreased ferritin and SLC7 A11 levels.Typical morphological changes of ferroptosis in cardiomyocytes were observed using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Inhibition of ferroptosis with ferrostatin-1 and deferoxamine prevented AGE-induced ECT remodeling and dysfunction.Ferroptosis was also evidenced in the heart of type 2 diabetic mice with DCM.Inhibition of ferroptosis by liproxstatin-1 prevented the development of diastolic dysfunction at 3 months after the onset of diabetes.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 2(NRF2)activated by sulforaphane inhibited cardiac cell ferroptosis in both AGE-treated ECTs and hearts of DCM mice by upregulating ferritin and SLC7 A11 levels.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sulforaphane on ferroptosis was 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dependent.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ferroptosis plays an essential rol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DCM;sulforaphane prevents ferroptosis and associated pathogenesis via AMPK-mediated NRF2 activation.This suggests a feasible therapeutic approach with sulforaphane to clinically prevent ferroptosis and D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vanced glycation end-products AMPK Cell death Diabetic cardiomyopathy Engineered cardiac tissue Ferroptosis Lipid peroxidation NRF2
原文传递
Cardiac and vascular changes in cirrhosis:Pathogenic mechanisms 被引量:33
14
作者 SeyedAliGaskari SamuelSLee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6期837-842,共6页
Cardiovascular abnormalities accompany both portal hypertension and cirrhosis. These consist of hyperdynamic circulation, defined as reduced mean arterial pressure and systemic vascular resistance, and increased cardi... Cardiovascular abnormalities accompany both portal hypertension and cirrhosis. These consist of hyperdynamic circulation, defined as reduced mean arterial pressure and systemic vascular resistance, and increased cardiac output. Despite the baseline increased cardiac output, ventricular inotropic and chronotropic responses to stimuli are blunted, a condition known as cirrhotic cardiomyopathy. Both conditions may play an initiating or aggravating pathogenic role in many of the complications of liver failure or portal hypertension including ascites, variceal bleeding, hepatorenal syndrome and increased postoperative mortality after major surgery or liver transplantation. This review briefly examines the major mechanisms that may underlie these cardiovascular abnormalities, concentrating on nitric oxide, endogenous cannabinoids, central neural activation and adrenergic receptor changes. Future work should address the complex inter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se sys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perdynamic circulation Portal hypertension Cirrhotic cardiomyopathy HEMODYNAMICS Nitric oxide ENDOCANNABINOID CGMP
下载PDF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MRI与超声心动图对比研究 被引量:32
15
作者 袁思殊 李志伟 夏黎明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5年第3期187-193,共7页
目的分析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的MRI与超声心动图影像征象,比较MRI与超声心动图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21例心尖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男16例,女5例)行心脏MRI、超声心动图、心电图等检查。结果 21例患者心脏MRI均... 目的分析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的MRI与超声心动图影像征象,比较MRI与超声心动图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21例心尖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男16例,女5例)行心脏MRI、超声心动图、心电图等检查。结果 21例患者心脏MRI均提示心尖部心肌肥厚,单纯型P-AHCM13例,单纯型T-AHCM 1例,混合型P-AHCM 1例,混合型T-AHCM 6例。7例T-AHCM均表现为典型的"黑桃心"征象(ace of spades)(33.3%)。4例患者行心肌对比增强MR扫描,3例示心尖部心肌纤维化,2例患者存在心肌缺血,2例患者存在心肌梗死。而心脏超声仅6例明确提示心尖部心肌肥厚,10例患者超声检查未见明显异常。21例患者心电图均存在ST-T改变:其中14例左胸导联RV4-6电压增高(67.7%);17例左胸导联产生的前后肢对称、深倒置的巨大T波(80.9%);16例ST段水平压低(76.2%);4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律失常(19.0%)。结论MR诊断AHCM具有很高的准确性;超声心动图诊断心尖型肥厚型心肌病敏感性低;心电图是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有效的筛查方法;对于临床怀疑心尖型肥厚型心肌病的患者可采用心脏MRI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超声心动图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
下载PDF
缬沙坦联合美托洛尔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重构及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2
16
作者 李进 陈冬丽 何兴兵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2018年第12期45-47,56,共4页
目的探究缬沙坦联合美托洛尔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重构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0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34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用药的不同分为观察组74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美托洛... 目的探究缬沙坦联合美托洛尔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重构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0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34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用药的不同分为观察组74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美托洛尔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缬沙坦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4、12周时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及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并观察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 05)。治疗4周和12周,观察组LVEF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LVESD、LVEDD和LVEDVI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P <0. 05)。治疗4周和12周,对照组LVEF高于治疗前,LVEDVI低于治疗前(P <0. 05)。治疗12周,对照组LVESD低于治疗前(P <0. 05)。治疗4周和12周,两组血浆BN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 05)。两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缬沙坦联合美托洛尔可改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心功能,降低血浆BNP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缬沙坦 美托洛尔 心肌病 扩张型 心室重构
下载PDF
2014年欧洲肥厚型心肌病诊断和管理指南心脏性猝死风险评估模型临床应用评估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危险因素的预测分析 被引量:32
17
作者 李文霞 刘丽文 +4 位作者 王静 左蕾 杨帆 康楠 雷常慧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033-1038,共6页
目的 评估2014年欧洲肥厚型心肌病诊断和管理指南心脏性猝死风险评估模型(HCM Risk-SCD模型)对中国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心脏性猝死(SCD)的预测价值,并探讨预测HCM其他心血管不良事件的指标。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10月至2016... 目的 评估2014年欧洲肥厚型心肌病诊断和管理指南心脏性猝死风险评估模型(HCM Risk-SCD模型)对中国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心脏性猝死(SCD)的预测价值,并探讨预测HCM其他心血管不良事件的指标。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肥厚型心肌病诊疗中心就诊的成人HCM患者207例。采集入选患者的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心脏磁共振检查结果,应用HCM Risk-SCD模型进行SCD评分。查看入选患者随访记录,观察其终点事件情况,随访截止于2017年3月。终点事件分为一级和二级终点,一级终点指SCD或SCD等位事件,二级终点指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因心力衰竭住院、血栓栓塞或终末期HCM任意一项。复合终点指患者发生一级或二级终点事件。结果(1)随访及发生终点事件的情况:本研究中有随访记录的患者207例,平均随访350(230,547)d。其中,8例(3.9%)达到一级终点,21例(10.1%)达到二级终点。(2)HCM Risk-SCD模型效能验证:根据有无一级终点,将患者分为SCD组(8例)和无SCD组(199例)。猝死相关危险因素中,晕厥在SCD组发生的比例较无SCD组高(P=0.003),余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SCD组SCD评分≥4分的患者比例较无SCD组高(P=0.009)。(3)SCD评分相关因素分析:根据HCM Risk-SCD模型计算SCD评分,将患者分为低危组(SCD评分〈4分)122例(59%)、中危组(4分≤SCD评分〈6分)42例(20%)和高危组(SCD评分≥6分)43例(21%)。高危组患者的年龄小于低危组,且心率较中、低危组快(P均〈0.05)。心电图参数中,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窦性心律患者所占比例逐渐降低(P=0.004),但左心室肥厚患者所占比例逐渐升高(P=0.025);高危组V1导联P波终末电势绝对值大于低危组(P=0.002),中、高危组平面QRS-T夹角大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病月巴厚性 危险性评估 猝死 心脏 心血管不良事件
原文传递
扩张型心肌病28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7
18
作者 程宽 王齐兵 +6 位作者 李高平 舒先红 陈瑞珍 杨英珍 秦胜梅 葛均波 陈灏珠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393-396,共4页
目的:探讨近年来扩张型心肌病(DCM)的临床表现特点及预后。方法:对1998年1月~2004年6月收治的280例DCM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其中187例(66.8%)的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男221例(78.9%),女59例(21.1%),起病年龄为(4... 目的:探讨近年来扩张型心肌病(DCM)的临床表现特点及预后。方法:对1998年1月~2004年6月收治的280例DCM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其中187例(66.8%)的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男221例(78.9%),女59例(21.1%),起病年龄为(48.0±14.2)岁;确诊时心功能NYHAⅠ~Ⅱ级者60例(21.4%),Ⅲ级者155例(55.4%),Ⅳ级者65例(23.2%);全部患者中8例(2.9%)为家族性DCM,起病年龄(35.4±11.4岁)明显小于散发患者(48.4±14.1)岁,P〈0.01。253例(90.4%)患者出现各种心律失常,包括心房颤动71例(25.4%),多源室性期前收缩、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分别为90例(32.1%)、130例(46.4%),左束支传导阻滞64例(22.9%)。超声心动图显示,患者以左心房、左心室同时扩大(55.4%)或全心扩大(30.0%)为主;Ⅲ~Ⅳ级患者与Ⅰ~Ⅱ级者相比,左室舒张末期内径[(68.9±8.4):(63.8±7.8)mm]明显增大,左室射血分数[(31.8±10.1)%:(41.8±12.0)%]显著降低,均P〈0.01。药物治疗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β-受体阻滞剂使用率分别为70.1%(199例)、60.0%(168例)。187例(66.8%)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9.8±23.2)个月;随访中死亡50例,其中心力衰竭死亡27例(54.0%),猝死20例(40.0%);另有7例患者接受心脏移植治疗。在未行心脏移植情况下,患者确诊后1、2、5年生存率分别为93.4%、86.0%、65.3%,高于国内以往报道。8例家族性DCM患者5年生存率(40.0%)低于散发患者(68.5%),P〈0.05。结论:DCM患者确诊时心功能多已达Ⅲ~Ⅳ级,伴有各种心律失常及心腔扩大;2年和5年生存率较以往已有改善,心力衰竭和猝死仍是主要死亡原因;2.9%的患者为家族性DCM,起病年龄较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病 扩张型 心肌病 扩张型 家族性 心力衰竭 猝死
原文传递
心肌致密化不全研究进展 被引量:29
19
作者 乐伟波 曾和松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07年第3期432-435,共4页
现介绍心肌致密化不全在发病机制、病理学、流行病学、临床特点、诊断及诊断标准、治疗及预后等方面的进展,并总结了国内心肌致密化不全患者的临床特点。
关键词 心肌致密化不全 左室心肌致密化不全 心肌病
下载PDF
兔阿霉素心衰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29
20
作者 张静 李庚山 +2 位作者 李国草 周青 李文强 《心脏杂志》 CAS 2004年第5期437-439,共3页
目的 :探讨静脉注射常规剂量阿霉素 (Adriamycin ,ADR或Doxorubicin ,DXR)建立兔心衰动物模型的可行性 ,为研究心衰的发病机制和有效治疗措施提供理想的动物模型。方法 :日本大耳白兔 19只 ,随机分成模型组 (n =12 )和对照组 (n =7)。... 目的 :探讨静脉注射常规剂量阿霉素 (Adriamycin ,ADR或Doxorubicin ,DXR)建立兔心衰动物模型的可行性 ,为研究心衰的发病机制和有效治疗措施提供理想的动物模型。方法 :日本大耳白兔 19只 ,随机分成模型组 (n =12 )和对照组 (n =7)。模型组 :注射ADR(1mg/kg ,用 0 .9%NaCl注射液配制成 1.0mg/ml溶液 ) ,每周 2次 ,共 8周 ;对照组 :注射相同体积 0 .9%NaCl注射液。于末次注射停药后 3周 ,测量其体质量 (BW)、心室质量 (VW)、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舒张末压 (LVEDP)及最大压力上升及下降速度 (±dp/dtmax) ,并作病理切片观察其组织学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模型组动物VW /BW明显增大 ,LVSP明显降低 ,LVEDP明显升高 ,±dp/dtmax则显著减小 (P <0 .0 1) ,病理学结果证实符合心肌病样改变。结论 ::常规剂量多次静脉注射ADR可显著损伤心脏的舒缩功能 ,是建立兔心肌病及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模型的一种简便可靠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模型 阿霉素 心肌病 心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