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4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护士在心肺复苏操作考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被引量:33
1
作者 石敏 《护理管理杂志》 2005年第2期35-37,共3页
目的通过分析心肺复苏考试存在的问题,讨论急救训练的对策。方法分析121人参加心肺复苏技术竞赛存在的主要问题,即人工呼吸无效;胸外心脏按压位置错误或频率不够;对“危险现场”未做处置。结果此次考试及格率较低。急救训练要树立“实... 目的通过分析心肺复苏考试存在的问题,讨论急救训练的对策。方法分析121人参加心肺复苏技术竞赛存在的主要问题,即人工呼吸无效;胸外心脏按压位置错误或频率不够;对“危险现场”未做处置。结果此次考试及格率较低。急救训练要树立“实用”思想,进行扎实的专业训练;提高护士对危险环境的判断及处置能力;明确保持气道通畅是复苏的首要步骤;提倡急救训练中的多元模式。结论加强急救复苏的有效训练是护理训练值得重视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 考试 问题分析 对策
下载PDF
心肺复苏技术社区培训效果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22
2
作者 陆远强 潘建 +1 位作者 章夏萍 张琴 《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 CAS 2013年第2期1-4,共4页
目的探讨向社区公众推广和培训心肺复苏技术的相关影响因素及对策。方法将2011年6月至2013年3月间接受心肺复苏(CPR)培训的78位培训对象纳入本研究,课题组对培训的学员采取一致的程序式培训方式。培训结束后,在征得学员同意后,进行调查... 目的探讨向社区公众推广和培训心肺复苏技术的相关影响因素及对策。方法将2011年6月至2013年3月间接受心肺复苏(CPR)培训的78位培训对象纳入本研究,课题组对培训的学员采取一致的程序式培训方式。培训结束后,在征得学员同意后,进行调查问卷和考核试题,评价和分析培训效果。结果经过上述系统的推广培训,中年组(36~60岁)学员和大学及以上学历组学员的CPR考核成绩较佳,与其他学员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此外,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员(83.3%,65/78)都比较认可直观的CPR培训模式,即看-练习-指导。结论年龄和文化程度是向社区公众推广和培训CPR的相关影响因素,多方位、多手段、多层次地构建CPR培训素材和方案,有助于提升社区公众的CPR培训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 培训 影响因素 社区
原文传递
上海某高校大学生心脏骤停急救能力及施救意愿调查研究 被引量:20
3
作者 蒲淼 冯铁男 +2 位作者 李瑶 汪雅平 姜成华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0年第1期117-122,共6页
目的了解上海某985高校大学生心脏骤停急救知识知晓现状及施救意向。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上海某高校新生军训中1595名大一及大二学生进行调查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该校大学生心脏骤停急救能力整体偏低,t检验显示不同性别、医学生与... 目的了解上海某985高校大学生心脏骤停急救知识知晓现状及施救意向。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上海某高校新生军训中1595名大一及大二学生进行调查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该校大学生心脏骤停急救能力整体偏低,t检验显示不同性别、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自动体外除颤器(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 AED)基础技能知识总体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PR、AED基础技能培训前与培训后在现场第一目击者反应、判断心脏骤停的基本方法、CPR具体操作、AED具体操作等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培训后知识掌握情况比未接受培训好;男生、医学生、知晓急救保护法的调查对象表示更愿意对陌生人施救(P<0.01);大学生不愿意对陌生人施救的原因主要是没有信心、担心没有资格、造成二次伤害、不会做以及缺乏法律保护,非医学生更担心自己不会做和被传染疾病(P<0.05)。结论大学生心脏骤停急救能力整体较差,接受过急救培训、急救知识技能及格、知晓法律保护是大学生急救意愿的促进因素。向大学生普及心脏骤停急救知识是重要且必要的,同时应更加侧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骤停 急救 心肺复苏 施救意愿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心、肺源性呼吸心跳骤停心肺复苏成功与否之关键因素 被引量:20
4
作者 张清伟 李忠业 +2 位作者 潘朝锌 杨清华 何新兵 《现代预防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4期4888-4889,共2页
[目的]分析心源性,肺源性呼吸心跳骤停的不同特点,探讨心,肺源性呼吸心跳骤停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因素。[方法]回顾分析5年来我科102例心脏原因和呼吸系统原因心跳呼吸骤停进行心肺复苏患者的心肺复苏情况及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的因素。[结... [目的]分析心源性,肺源性呼吸心跳骤停的不同特点,探讨心,肺源性呼吸心跳骤停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因素。[方法]回顾分析5年来我科102例心脏原因和呼吸系统原因心跳呼吸骤停进行心肺复苏患者的心肺复苏情况及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的因素。[结果]肺源性呼吸心跳骤停及时建立气道易于初级心肺复苏成功,心源性呼吸心跳骤停患者初级心肺复苏成功率低于肺源性呼吸心跳骤停,但最终成功率2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肺源性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高于心源性,肺源性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及时开通气道是心肺复苏的关键,而心源性呼吸心跳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成功与否主要由心脏本身病变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心跳骤停 心肺复苏 关键因素
下载PDF
院前心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与存活出院的相关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7
5
作者 吴婷婷 汤雁晓 成晓蓉 《临床急诊杂志》 CAS 2019年第10期803-806,810,共5页
目的:以院前心搏骤停患者为病例对象,观察影响其心肺复苏(CPR)后自主循环恢复与存活出院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01—2018-12期间行院前CPR的105例心搏骤停患者临床资料,对其进行跟踪随访,观察CPR后自主循环恢复与存活患... 目的:以院前心搏骤停患者为病例对象,观察影响其心肺复苏(CPR)后自主循环恢复与存活出院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01—2018-12期间行院前CPR的105例心搏骤停患者临床资料,对其进行跟踪随访,观察CPR后自主循环恢复与存活患者的病情特点,用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所选105例心搏骤停行CPR患者中,最终死亡78例(74.29%);自主循环恢复出院组与死亡组在基础疾病、心律类型、气管插管、心搏骤停原因、心脏停博耗时、群众性的CPR、院前CPR抢救时间、心肺复苏进行次数、肾上腺素注入剂量、入院至电除颤开始时间等一般资料上出现较大差异,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资料代入Logistic回归方程进行计算,发现基础疾病、心律类型、气管插管、心搏骤停原因、心搏骤停耗时、群众性的CPR、院前CPR抢救时间、心肺复苏进行次数、肾上腺素注入剂量、入院至电除颤开始时间是影响心搏骤停患者CPR后自主循环恢复与否的相关因素。结论:影响院前心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与存活出院的因素很多,其中复苏前心律,尤其是室颤/室速、急救反应时间和复苏时间长短是影响患者存活的重要因素,而群众CPR与低剂量肾上腺素可能会提高院前CPR出院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前急救 心搏骤停 心肺复苏 自主循环恢复 存活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脑电图和振幅整合脑电图分别联合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评估心肺复苏后脑功能预后的比较 被引量:15
6
作者 陆剑平 车春晖 黄华品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1期1629-1633,共5页
目的比较脑电图(EEG)分级与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模式分级分别联合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对心肺复苏(CPR)后患者脑功能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CPR后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 目的比较脑电图(EEG)分级与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模式分级分别联合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对心肺复苏(CPR)后患者脑功能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CPR后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血清NSE、EEG分级和aEEG模式分级。根据CPR后3个月脑功能量表评分(CPC)将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CPC 3~5分)和预后良好组(CPC 1~2分),比较两组相关指标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EEG模式分级联合血清NSE和aEEG分级联合血清NSE对CPR后脑功能预后的预测能力。结果共纳入57例患者,其中男性34例,女性23例;年龄(65±19)岁;EEG Young分级中,1级16例(28.1%),2~5级24例(42.1%),6级17例(29.8%);aEEG模式分级中,Ⅰ级11例(19.3%),Ⅱ级25例(43.9%),Ⅲ级21例(36.8%)。发病后3个月预后不良33例,预后良好24例。不同预后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预后两组患者EEG分级、aEEG分级、GCS分级和NSE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NSE、EEG和aEEG分级预测CPR后患者脑功能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1、0.82和0.85(均P<0.01),EEG分级联合血清NSE和aEEG分级联合血清NSE预测CPR后患者脑功能预后的AUC分别为0.90和0.92(均P<0.01)。EEG分级联合血清NSE最佳截断值为3.6时,敏感度为92.1%,特异度为77.0%;aEEG模式分级联合血清NSE最佳截断值为4.5时,敏感度为95.8%,特异度为79.0%。结论aEEG模式分级联合血清NSE较EEG分级联合血清NSE能够更准确地预测CPR后患者的脑功能,操作简单,适宜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 振幅整合脑电图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脑功能预后
原文传递
参附注射液对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13
7
作者 杨立山 吴嘉荔 +3 位作者 陈伟 李文峰 陈中伟 曹瑞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897-901,共5页
目的评价参附注射液在治疗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收集80例心脏骤停后自主循环恢复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对照组仅在常规治... 目的评价参附注射液在治疗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收集80例心脏骤停后自主循环恢复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对照组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等量生理盐水。分别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7、14、28天进行脑功能分级(CPC)、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及序贯器官衰竭估计评分(SOFA),统计两组患者呼吸机使用天数、总花费及病死率,通过统计学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经过不同治疗方案后CPC、Glasgow评分、SOFA评分、呼吸机使用总天数及总花费的差异。结果80例患者中有3例患者病历资料不完整,从病例中剔除,最终实验组37例,对照组4JD例。实验组存活病例在治疗后第3、7、14、28天CPC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Glasgow评分实验组分别在治疗后第14、28天时较对照组高(P〈0.05)。SOFA评分实验组在治疗后第3、7、14天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第3、7、14、28天呼吸机使用天数、住院总花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病死率在第3、7、14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第28天,实验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可改善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 脑复苏 参附注射液
原文传递
亚低温治疗对心肺复苏后心功能不全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3
8
作者 陈鑫 聂时南 《临床急诊杂志》 CAS 2014年第12期768-772,共5页
现代心肺复苏技术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逐步形成,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医疗技术水平不断进步。虽然复苏成功率有了明显提高,但心搏骤停患者的存活率并没有显著提高。心搏骤停后患者心、脑、肺、肾等全身各脏器由于缺血缺氧导致不可逆损... 现代心肺复苏技术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逐步形成,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医疗技术水平不断进步。虽然复苏成功率有了明显提高,但心搏骤停患者的存活率并没有显著提高。心搏骤停后患者心、脑、肺、肾等全身各脏器由于缺血缺氧导致不可逆损害,最终导致死亡。其中最严重的即大脑缺血缺氧性损伤。复苏后心功能不全亦是心肺复苏患者恢复自主循环后的常见并发症,约有1/3的患者在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后最终死于心功能不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低温治疗 心肺复苏 心功能
原文传递
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效果的临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3
9
作者 彭丹洋 《中外医疗》 2016年第2期51-52,共2页
目的探析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效果的临床影响因素。方法整群选取2013年5月—2015年5月该院行院前急救心肺复苏的291例心脏骤停患者,依次观察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并分析心肺复苏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该组患者中心肺复苏成功共67例,成... 目的探析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效果的临床影响因素。方法整群选取2013年5月—2015年5月该院行院前急救心肺复苏的291例心脏骤停患者,依次观察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并分析心肺复苏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该组患者中心肺复苏成功共67例,成功率为23.0%,其年龄、基础疾病性质、心搏停止时间、现场除颤时间及抢救半径均为心肺复苏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院前急救心肺复苏实施效果的影响原因较多,主要包括患者个性化因素与急救时限性因素,院内急救中心可通过进一步提高抢救速度来增强心肺复苏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前急救 心肺复苏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泵式自体输血过滤引流系统在急症救护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10
作者 张世范 贾书斌 +7 位作者 张晓明 陈如坤 李佳春 陈世谋 羊庚生 徐风翔 曹远楚 兰文琛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1995年第4期177-180,共4页
自体输血、胸腔闭式引流,是缓解血源矛盾、赢得抢救时机、防治心肺衰竭及ARDS/MOF的重要措施。笔者研制成功的手控泵式储血过滤引流系列在战地、灾害现场,以及平时的心肺手术中,共应用3000余例,现重点对其功能设计和用... 自体输血、胸腔闭式引流,是缓解血源矛盾、赢得抢救时机、防治心肺衰竭及ARDS/MOF的重要措施。笔者研制成功的手控泵式储血过滤引流系列在战地、灾害现场,以及平时的心肺手术中,共应用3000余例,现重点对其功能设计和用于自体输血、紧急救护做讨论和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输血 过滤引流系统 急症救护
下载PDF
大鼠心肺复苏后脑组织含水量和水通道蛋白-4的动态变化及其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郭梅凤 刘励军 +1 位作者 徐信发 周保纯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673-674,共2页
目的探讨复苏后缺血缺氧性脑病大鼠脑组织含水量(BWC)与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4,AQP4)表达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建立大鼠窒息心肺复苏模型,干湿质量法测定自主循环恢复后1、3和6 h BWC的变化;同时,利用半定量免疫组织化学... 目的探讨复苏后缺血缺氧性脑病大鼠脑组织含水量(BWC)与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4,AQP4)表达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建立大鼠窒息心肺复苏模型,干湿质量法测定自主循环恢复后1、3和6 h BWC的变化;同时,利用半定量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脑组织AQP4表达水平的变化;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大鼠复苏后,随时间的延长BWC明显增加。各时间点BWC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值均<0.05)。其中,复苏组大鼠6 h BWC明显高于1、3 h;而1、3 h大鼠的BWC无明显差异。同时,复苏后脑组织AQP4水平的表达,也呈现出与BWC变化几乎相同的趋势。相关分析表明,BWC与脑组织AQP4呈明显正相关(r=0.791,P<0.01)。结论复苏后早期大鼠已出现明显的脑水肿,且与脑组织AQP4表达水平正相关,提示AQP4可能参与复苏后早期脑水肿的形成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 脑组织含水量 水通道蛋白-4
下载PDF
粤北地区大学生对心肺复苏认知现状与实施意愿的横断面调查分析 被引量:12
12
作者 袁静娇 许嘉霖 +4 位作者 江流焕 陈银珍 方俊林 徐敬湘 林艺景 《中国当代医药》 2016年第34期162-165,共4页
目的 了解粤北地区大学生心肺复苏术(CPR)的普及现状与实施意愿,调查分析阻碍CPR普及、实施及掌握的相关因素,探讨推广CPR的应对策略。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于2015年5月~2016年3月在粤北地区两所高校中随机抽取3825名大学生进行现... 目的 了解粤北地区大学生心肺复苏术(CPR)的普及现状与实施意愿,调查分析阻碍CPR普及、实施及掌握的相关因素,探讨推广CPR的应对策略。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于2015年5月~2016年3月在粤北地区两所高校中随机抽取3825名大学生进行现场调查。结果 发放3825份问卷,有效问卷3487份。大学生对CPR的知晓率为82.79%,曾学习CPR的比例为35.33%;在其学习途径中,53.45%来自健康讲座/培训;在未学习CPR的大学生中,有84.83%愿意参加培训。结论 大学生CPR普及率不高,仅停留在知晓层面上。大学生愿意对他人实施CPR,大学生更愿意通过由专业的医护人员的讲解来学习CP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心肺复苏术 粤北地区 知晓率
下载PDF
心肺复苏家兔血浆ET、CGRP含量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李正斌 孙宗立 +4 位作者 王学廷 岳玉桃 王建刚 王宏道 徐建莉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2期701-702,共2页
目的 研究血浆内皮素 (ET)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在心脏骤停缺血 /再灌注损伤前后含量变化规律及意义。方法 制作家兔心脏骤停缺血 /再灌注模型 ,观察心肺复苏后各时相血浆ET、CGRP、血压及心电变化。结果 动物在心脏骤停及复苏... 目的 研究血浆内皮素 (ET)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在心脏骤停缺血 /再灌注损伤前后含量变化规律及意义。方法 制作家兔心脏骤停缺血 /再灌注模型 ,观察心肺复苏后各时相血浆ET、CGRP、血压及心电变化。结果 动物在心脏骤停及复苏即刻血浆ET含量明显变化 (P <0 0 5 ) ,而血浆CGRP水平降低 (P <0 0 5 ) ,复苏后 0 5小时血浆ET明显升高(P <0 0 1) ,复苏后 2小时血浆ET、CGRP均较复苏前有明显上升 (P <0 0 5 )。结论 在心脏骤停缺血 /再灌注损伤过程中E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 内皮素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家兔
下载PDF
苏州地区心肺复苏术后早期目标治疗状况 被引量:11
14
作者 朱建良 张艳 +1 位作者 杨林 刘励军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142-1146,共5页
目的评估苏州地区心肺复苏术后患者早期目标化治疗的状况,为今后完善复苏后规范化治疗提供临床资料。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调查2009-2010年期间苏州地区10家二级甲等及以上综合性医院,其ICU内收治的院内或院外心脏骤停恢复... 目的评估苏州地区心肺复苏术后患者早期目标化治疗的状况,为今后完善复苏后规范化治疗提供临床资料。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调查2009-2010年期间苏州地区10家二级甲等及以上综合性医院,其ICU内收治的院内或院外心脏骤停恢复自主循环患者的资料。采集心脏骤停后48h内主要目标化治疗指标:体温(T)、平均动脉血压(MAP)、末梢血氧饱和度(Sp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和末梢血糖(Glu)的测定值,比较分析上述指标达到目标值的情况。结果共有101例心脏骤停患者进入本研究。在目标化治疗指标达标率中,SpO2和MAP的达标率分别为90.1%和81.4%;Glu和PaCO2的达标率分别为55.4%和32.8%;而治疗性亚低温(MTH)的达标率最低,仅为10%;上述目标化治疗指标达标率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苏州地区心肺复苏术后患者的目标治疗质量仍需提高,尤其应强化对PaCO2和体温的管理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骤停 心肺复苏 早期目标治疗 治疗性亚低温 平均动脉血压 末梢血氧饱 和度 二氧化碳分压 末梢血糖
原文传递
心肺复苏急救培训实践与启示 被引量:11
15
作者 王海娟 杨桂涛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2015年第12期1286-1289,共4页
目的以国际标准化心肺复苏课程为基础,探讨分层式心肺复苏急救培训的有效性和重要性。方法选取临床技能培训中心2013年6~7月参与培训的临床科室医务人员、医技科室医务人员和规范化培训医务人员共219名医生的培训资料,培训方式包括... 目的以国际标准化心肺复苏课程为基础,探讨分层式心肺复苏急救培训的有效性和重要性。方法选取临床技能培训中心2013年6~7月参与培训的临床科室医务人员、医技科室医务人员和规范化培训医务人员共219名医生的培训资料,培训方式包括看视频、分组训练、集体讨论。比较培训前后的理论成绩和操作成绩。理论成绩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考试通过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规范化培训医务人员、医技科室医务人员、临床科室医务人员培训前后的理论考核平均成绩得分分别为[(66.60±7.82)vs.(88.60±6.37);(61.60±7.44)vs.(86.90±5.80);(73.45±6.83)vs.(94.75±5.04)1,均有统计学差异。规范化培训医务人员、医技科室医务人员、临床科室医务人员培训前后操作考核的通过率分别为[31.1%/85.2%;32.0%/90.7%:59.0%/96.4%],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不同层次医务人员在心肺复苏培训前后理论与操作成绩均存在差异,分层式、有针对性的培训模式能有效提高不同层次医务人员的心肺复苏急救培训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 急救培训 培训模式
原文传递
Tempol预处理对大鼠心肺复苏后脑内缺氧诱导因子-1α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0
16
作者 曹岩岩 丁旭东 +1 位作者 孟凌新 赵柏松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97-500,共4页
目的探讨Tempol预处理对心肺复苏后大鼠神经功能及脑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组)、Tempol预处理组(T组)和常规复苏组(S组),每组24只。S组和T组采... 目的探讨Tempol预处理对心肺复苏后大鼠神经功能及脑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组)、Tempol预处理组(T组)和常规复苏组(S组),每组24只。S组和T组采用窒息后心跳骤停法建立大鼠全脑缺氧缺血脑损伤模型,C组大鼠仅行气管插管不夹闭窒息。D组于气管夹闭前5 min腹腔注射Tempol 100 mg/kg,S组和C组分别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于自主循环恢复后6、12、24和48 h随机抽取6只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后处死取脑内海马组织,HE染色观察细胞组织形态改变,免疫组化检测HIF-1α及VEGF的表达。结果与C组比较,S组和T组在12、24和48 h时神经功能评分升高(P<0.05)。与S组比较,T组在12、24和48 h时神经功能评分降低(P<0.05);HE染色可见S组大鼠海马组织24 h和48 h时神经细胞排列散乱,水肿疏松、空泡化,胞核浓缩、深染,细胞弥漫性胀大,胞浆淡染,胞核已有增大,神经细胞和血管周间隙明显增加。与S组比较,T组在24 h和48 h时损伤程度轻、范围小,水肿改变得到改善;与S组比较,T组海马内HIF-1α在12 h和24 h表达明显增强(P<0.05),VEGF在6、12和24 h表达明显增强(P<0.05)。结论 Tempol预处理缺血缺氧损伤的脑组织神经功能的恢复具有保护作用,其保护机制可能与激活HIF-1α及VEGF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MPOL 缺氧诱导因子-1Α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心肺复苏 脑保护
下载PDF
急诊重症护理干预应用于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9
17
作者 张真真 《临床研究》 2022年第12期132-135,共4页
目的 分析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急诊重症护理干预的康复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10月至2021年12月急诊重症监护病区心脏骤停行心肺复苏的80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40例予以常规急诊护理干预(常规组),另外40例开... 目的 分析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急诊重症护理干预的康复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10月至2021年12月急诊重症监护病区心脏骤停行心肺复苏的80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40例予以常规急诊护理干预(常规组),另外40例开展急诊重症护理干预(研究组)。比较两组血气分析指标改善情况、康复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苏后28 d存活率,并调查护理满意度。结果 研究组患者复苏后12 h及24 h的血氧分压、pH值高于常规组,二氧化碳分压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患者复苏后4 h、12 h及24 h的格拉斯哥昏迷指数得分均高于常规组,其ICU转入普通病房时长及普通病房至出院时长短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反应迟钝、抽搐、胸部不适、恐惧及记忆减退)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患者复苏后28 d存活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患者满意评分(操作技能、认知干预、风险防范、病情监测及心理疏导)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急诊重症护理干预可有效提升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的康复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并获得良好的存活率,从而提高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 心脏骤停 急诊重症护理干预 不良反应 血气分析指标 28 d存活率
下载PDF
合并有心脑血管病患者心肺复苏时机械通气中气道高压报警上限的设置分析 被引量:8
18
作者 金肖 高丽娟 +2 位作者 韦铁民 夏余群 王苏英 《中国现代医生》 2016年第17期21-24,共4页
目的探讨呼吸机的气道峰压水平设置对心脑血管病患者心肺复苏(CPR)中机械通气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5年12月在我院因心跳呼吸骤停,需行CPR的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小潮气量(VT)通气组(A组)和常规VT通气(B组),每... 目的探讨呼吸机的气道峰压水平设置对心脑血管病患者心肺复苏(CPR)中机械通气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5年12月在我院因心跳呼吸骤停,需行CPR的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小潮气量(VT)通气组(A组)和常规VT通气(B组),每组45例。用伟康Esprit呼吸机将A组VT设置成7mL/kg,高压报警设为60cmH2O,频率10次/min;B组设置VT为10mL/kg,高压报警40cmH2O;两组患者在容量控制(VCV)模式下均选用减速波。监测记录CPR在15min、30min的动脉血气关键指标与血乳酸值,记录气道峰压在〈40cmH2O、40-49cmH2O、50-59cmH2O、≥60cmH2O中发生例数、复苏成功率、吸气峰压变化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一般情况、心搏骤停时间、复苏后并发症发生等情况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复苏成功率方面A组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在吸气峰压变化值方面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肺复苏后15min、30min动脉血气关键指标及血乳酸值变化,A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CPR期间机械通气使用减速波,设置初始患者气道高压报警上限时可选择60cmH2O为界值,不会产生过多报警事件影响机械通气的效果,还能提高复苏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脑血管病 心肺复苏 机械通气 气道高压 报警 设置
下载PDF
七氟醚对心脏骤停大鼠心肌保护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李恒杰 魏红艳 +5 位作者 邓宇斌 李芳 卢远征 胡春林 李欣 廖晓星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8-32,共5页
目的观察吸人性麻醉药七氟醚对心肺复苏后大鼠心肌保护的作用。方法窒息法建立心脏骤停模型。36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假手术组、七氟醚组、对照组,假手术组仅予麻醉及气管插管,七氟醚组在心肺复苏时即予以1最小肺... 目的观察吸人性麻醉药七氟醚对心肺复苏后大鼠心肌保护的作用。方法窒息法建立心脏骤停模型。36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假手术组、七氟醚组、对照组,假手术组仅予麻醉及气管插管,七氟醚组在心肺复苏时即予以1最小肺泡有效浓度(minimum alveolar concentration,MAC)七氟醚吸入,对照组进行常规心肺复苏。每组半数大鼠在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4h及24h行心脏超声测定心功能。每组剩余大鼠ROSC后4h取材、提取线粒体,分光光度计法评估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PTP)开放程度,Western blot法测定胞质中细胞色素C的表达。结果ROSC后大鼠舒张期左室后壁明显增厚(LVPWd)、心输出量(CO)明显下降。ROSC后4h七氟醚组LVPWd增厚程度(mm)较对照组减轻(1.95±0.14)vs.(2.32±0.34),P〈0.05;心输出量(mL/min)高于对照组(46.94±3.61)vs.(38.77±6.63),P〈0.05;加入氯化钙诱发线粒体肿胀,七氟醚组吸光度下降程度较对照组减轻(0.048±0.007)vs.(0.069±0.011),P〈0.01。心肺复苏后细胞色素C在胞质表达明显增多,七氟醚组胞质中细胞色素C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减少(1.02±0.22)vs.(1.59±0.31),P〈0.05。结论七氟醚可以改善复苏后心功能不全,下调MPTP开放,减少细胞色素C向胞质的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骤停 心肺复苏 窒息 七氟醚 复苏后心功能不全 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
原文传递
肾上腺素用于心肺复苏研究进展 被引量:8
20
作者 杭晨晨 李春盛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820-823,共4页
肾上腺素——人体内天然存在的儿茶酚胺,兼有拟α和β肾上腺素能活性,具有增加周围血管阻力,提高冠状动脉和脑血管灌注压,促进循环恢复的作用,几十年来一直作为心肺复苏过程中抢救心脏骤停的首选药物。但因受到道德伦理的限制,缺乏大规... 肾上腺素——人体内天然存在的儿茶酚胺,兼有拟α和β肾上腺素能活性,具有增加周围血管阻力,提高冠状动脉和脑血管灌注压,促进循环恢复的作用,几十年来一直作为心肺复苏过程中抢救心脏骤停的首选药物。但因受到道德伦理的限制,缺乏大规模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肾上腺素的有效性尚未被确定。近些年对肾上腺素运用于心脏骤停可能存在的心脑损害及不良的远期预后倍受争议。文章就近些年肾上腺素与心脏骤停抢救后预后研究进展进行初步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上腺素 心脏骤停 远期存活率 心肺复苏 周围血管阻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