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了解心脏骤停患者复苏中“生存链”的实施现状,比较实践与指南的差距,分析影响心脏骤停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急诊科抢救病例中发生心脏骤停并接受心肺复苏的成年患者进行分析,比较院内...目的了解心脏骤停患者复苏中“生存链”的实施现状,比较实践与指南的差距,分析影响心脏骤停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急诊科抢救病例中发生心脏骤停并接受心肺复苏的成年患者进行分析,比较院内和院外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中“生存链”的实施情况和差异,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患者414例,男性69.8%,年龄(61.7±18.0)岁。院内组224例,院外组190例。导致心脏骤停的病因中心源性疾病占30%。所有患者中27.5%恢复自主循环,8.2%存活出院,3.1%脑功能分级为1-2级。院内组心脏骤停至医务人员接触时间小于5min的比例(99.1% vs.10.5%,P〈0.01)、目击者胸外按压的比例(100%vs.15.3%,P〈0.01)、心脏骤停后5min内开始胸外按压的比例(98.7%vs.11.1%,P〈0.01)和出现可除颤心律后5min内实施电复律的比例(87.5% vs. 12.5%,P〈0.01)均高于院外组;两组肾上腺素的使用率和剂量、持续昏迷患者目标温度管理的实施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院内组自主循环恢复比例(37.1%vs.16.3%,P〈0.01)、存活出院比例(31.0%vs.22.6%,P=0.002)和脑功能分级1-2级的比例(48.1%%0.0%,P=0.029)均高于院外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脏骤停地点为院内和初始心律为可除颤心律是自主循环恢复和存活出院的有利因素。男性和年龄〉65岁是自主循环恢复的不利因素。结论院外组急救人员到达时间晚、目击者胸外按压比例低、开始胸外按压和首次电复律时间晚、自主循环恢复后昏迷患者的目标温度管理实施比例极低是目前“生存链”实施中的主要问题。切实落实“生存链”的实施是提高心脏骤停患者存活率、改善神经功能预后的关键。展开更多
目的分析影响急诊科心脏骤停患者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110例接受院前心肺复苏抢救的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抢救结果将患者分为成功组(42例)和未成功组(68例),比较两...目的分析影响急诊科心脏骤停患者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110例接受院前心肺复苏抢救的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抢救结果将患者分为成功组(42例)和未成功组(6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在所有导致心脏骤停原因中,心源性原因患者复苏成功率最高,占45.12%,其次为中枢神经系统,占27.27%;车祸所占比例较低,为12.5%。成功组与未成功组患者心脏骤停绝对时间[(18.62±8.05) min vs(24.05±9.34) min]、开始抢救时间[(5.64±1.48) min vs (9.26±1.94) min]、气管插管时间[(6.18±2.94) min vs (10.14±4.16) min]和肾上腺素累积用量[(8.34±5.48) mg vs (18.38±9.64) mg]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源性疾病、心室纤颤、无脉搏电活动、应用电除颤和肾上腺素用量<4 mg是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院前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影响因素多且复杂,需要同时建立多项措施以减少各类危险因素的发生。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了解心脏骤停患者复苏中“生存链”的实施现状,比较实践与指南的差距,分析影响心脏骤停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急诊科抢救病例中发生心脏骤停并接受心肺复苏的成年患者进行分析,比较院内和院外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中“生存链”的实施情况和差异,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患者414例,男性69.8%,年龄(61.7±18.0)岁。院内组224例,院外组190例。导致心脏骤停的病因中心源性疾病占30%。所有患者中27.5%恢复自主循环,8.2%存活出院,3.1%脑功能分级为1-2级。院内组心脏骤停至医务人员接触时间小于5min的比例(99.1% vs.10.5%,P〈0.01)、目击者胸外按压的比例(100%vs.15.3%,P〈0.01)、心脏骤停后5min内开始胸外按压的比例(98.7%vs.11.1%,P〈0.01)和出现可除颤心律后5min内实施电复律的比例(87.5% vs. 12.5%,P〈0.01)均高于院外组;两组肾上腺素的使用率和剂量、持续昏迷患者目标温度管理的实施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院内组自主循环恢复比例(37.1%vs.16.3%,P〈0.01)、存活出院比例(31.0%vs.22.6%,P=0.002)和脑功能分级1-2级的比例(48.1%%0.0%,P=0.029)均高于院外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脏骤停地点为院内和初始心律为可除颤心律是自主循环恢复和存活出院的有利因素。男性和年龄〉65岁是自主循环恢复的不利因素。结论院外组急救人员到达时间晚、目击者胸外按压比例低、开始胸外按压和首次电复律时间晚、自主循环恢复后昏迷患者的目标温度管理实施比例极低是目前“生存链”实施中的主要问题。切实落实“生存链”的实施是提高心脏骤停患者存活率、改善神经功能预后的关键。
文摘目的分析影响急诊科心脏骤停患者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110例接受院前心肺复苏抢救的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抢救结果将患者分为成功组(42例)和未成功组(6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在所有导致心脏骤停原因中,心源性原因患者复苏成功率最高,占45.12%,其次为中枢神经系统,占27.27%;车祸所占比例较低,为12.5%。成功组与未成功组患者心脏骤停绝对时间[(18.62±8.05) min vs(24.05±9.34) min]、开始抢救时间[(5.64±1.48) min vs (9.26±1.94) min]、气管插管时间[(6.18±2.94) min vs (10.14±4.16) min]和肾上腺素累积用量[(8.34±5.48) mg vs (18.38±9.64) mg]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源性疾病、心室纤颤、无脉搏电活动、应用电除颤和肾上腺素用量<4 mg是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院前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影响因素多且复杂,需要同时建立多项措施以减少各类危险因素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