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藏雅鲁藏布江中部流域发现的古青稞(HordeumvulgareL.var.nudum)炭化粒(英文) 被引量:8
1
作者 傅大雄 徐廷文 冯宗云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38-41,共4页
本文报道了在西藏雅鲁藏布江中部流域昌果沟遗址发现的距今 35 0 0年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古青稞炭化粒 ,并对此进行了相关的讨论。
关键词 古青稞 炭化粒 雅鲁藏布江中部流域
下载PDF
东灰山遗址荞麦子粒的发现及年代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魏益民 《作物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5-89,共5页
荞麦是起源于中国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的作物之一,在中华民族的农业发展史和饮食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迄今为止,甘肃民乐县东灰山遗址是发现的作物种类最多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四坝文化)。整理文献发现,在东灰山遗址除了发现大量炭... 荞麦是起源于中国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的作物之一,在中华民族的农业发展史和饮食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迄今为止,甘肃民乐县东灰山遗址是发现的作物种类最多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四坝文化)。整理文献发现,在东灰山遗址除了发现大量炭化小麦子粒外,还发现了大麦、黑麦、谷子和糜子的子粒。采用遗址剖面文化层土壤样本浮选法,获得了一批碳化植物样本。在这些植物样本中,首次发现和鉴定了3粒完整的碳化荞麦子粒。经碳同位素测年鉴定,荞麦子粒距今为3610-3458年。这一发现说明,早在新石器时代荞麦已作为农作物在河西地区种植;同时也为荞麦起源于中国青藏高原地区提供了新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荞麦 碳化子粒 作物起源 碳同位素 东灰山遗址
原文传递
甘肃民乐东灰山遗址炭化小麦籽粒性状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魏益民 郭波莉 任满宽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330-1337,共8页
甘肃省民乐县东灰山遗址炭化小麦(Triticum aestivum)的发现和研究在中华民族的农业发展史、饮食文化史、东西交流史及"丝绸之路"历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认识近百年来小麦品种改良和进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遗址地... 甘肃省民乐县东灰山遗址炭化小麦(Triticum aestivum)的发现和研究在中华民族的农业发展史、饮食文化史、东西交流史及"丝绸之路"历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认识近百年来小麦品种改良和进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遗址地土壤样本浮选方法获得碳化植物样本。经对小麦籽粒样本的分离鉴定、成分分析和资料比对,形成如下初步结果:(1)东灰山炭化小麦单籽粒均重为9.52 mg,变化范围为3.01~17.40mg,变异系数较大(30.56%)。单籽粒平均长度为4.62mm,平均宽度为3.26mm;籽粒宽/长比例均值为0.71,变化范围为0.56~0.91。炭化小麦长度比现代小麦品种(永宁15号)籽粒短(0.83∶1.00),宽度基本一致(0.99∶1.00)。推算当时小麦的实际单粒重量为现代小麦重量的45%~47%。(2)东灰山炭化小麦籽粒的同位素^(15)N含量较高,说明当时人们主要依靠自然肥力或使用农家肥栽培小麦。(3)东灰山炭化小麦籽粒的主要矿物元素铅、锶、铜、锌含量很高,提示当时小麦生产环境与人类活动或青铜器冶炼有某种联系。(4)东灰山炭化小麦籽粒年代的确定和传播路径分析,为小麦从4 000年前起通过祁连山扁都山口逐步传入青海海东和甘肃临夏地区,再进入关中地区提供了佐证。(5)在东灰山遗址炭化植物残留中首次鉴别出了荞麦籽粒(Fagopyrum esculentum)和燕麦籽粒(Avena sativ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炭化小麦籽粒 籽粒性状 东灰山遗址
下载PDF
中国农业碳排放强度动态演进及碳补偿潜力 被引量:45
4
作者 伍国勇 刘金丹 杨丽莎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69-78,共10页
农业已成为中国碳排放主要源头之一,研究农业碳排放强度动态演进及碳补偿潜力,可以为农业碳达峰和碳中和提供指导。基于2001—201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首先采用基尼系数、核密度分析中国农业碳排放强度动态演进,再利用空间相关性检验和... 农业已成为中国碳排放主要源头之一,研究农业碳排放强度动态演进及碳补偿潜力,可以为农业碳达峰和碳中和提供指导。基于2001—201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首先采用基尼系数、核密度分析中国农业碳排放强度动态演进,再利用空间相关性检验和绝对β收敛性检验中国农业碳补偿率的“追赶效应”,最后选取参数对比法测算中国农业碳补偿潜力区域差异。结果表明:①中国农业碳排放强度基尼系数均值为0.039,整体差异变化呈现“U”型态势,这说明中国农业碳排放强度整体相对差异具有明显的波动演进趋势。各省份农业碳排放强度都出现下降的趋势,但不同地区其下降速度并不一致,东部和中部农业碳排放强度下降速度较快,全国和西部下降速度次之。②2001—2018年中国农业碳补偿率的Moran’s I整体为正,Geary’s C整体小于1,LISA集聚分布呈现高-高、低-低集聚态势。这些结果均表明中国农业碳补偿率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高(低)相邻省份相对集聚,呈现出比较强的空间集聚模式。③绝对β收敛性结果显示全国层面和三大区域层面的农业碳补偿率都存在“追赶效应”。趋同理论下的参数对比法表明中国农业碳补偿潜力区域差异明显,西部地区碳补偿潜力最大,平均碳补偿潜力为42.72%,明显高于东部平均碳补偿潜力(27.05%)和中部平均碳补偿潜力(29.40%)。就区域内部而言,东、中、西部地区碳补偿潜力最高的省份分别为福建(59.23%)、湖北(47.63%)和甘肃(64.85%)。因此,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并加强区域间协调合作能早日实现中国农业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强度 核密度 基尼系数 绝对β收敛性 碳补偿
下载PDF
中国碳回弹效应的时空格局、动态演进及驱动因素——基于改进的碳排放随机前沿模型的实证考察 被引量:8
5
作者 贾锐宁 邵帅 +1 位作者 杜克锐 余燕团 《中国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3-34,共12页
在传统碳排放随机前沿(SFA)模型中嵌入回弹效应调整因子,构建基于“一步法”策略的碳回弹效应测算方法,实证考察中国城市碳回弹效应及其驱动因素,并借助核密度估计等方法探究其时空演化特征。研究发现:中国城市碳回弹效应整体处于70%左... 在传统碳排放随机前沿(SFA)模型中嵌入回弹效应调整因子,构建基于“一步法”策略的碳回弹效应测算方法,实证考察中国城市碳回弹效应及其驱动因素,并借助核密度估计等方法探究其时空演化特征。研究发现:中国城市碳回弹效应整体处于70%左右的高回弹区间,呈现“东北一家独大、由东至西递减”的空间分布格局;经济增长是碳回弹效应的首要驱动因素,碳排放强度约束政策可以抑制碳回弹效应,但政策效果缺乏持续性;不考虑空间条件时,碳回弹效应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考虑空间条件时,碳回弹效应的空间集聚模式存在极化效应,时间因素的加入会弱化空间相关性并强化极化效应。首次对中国城市层面的碳回弹效应及其驱动因素予以经验考察,有助于通过技术创新和效率改进而推动碳减排的政策有效性,从而为加快实现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弹效应 碳排放 驱动因素 随机前沿模型 核密度估计
下载PDF
我国建筑业碳排放演变特征及LMDI影响因素分解 被引量:8
6
作者 陆菊春 钟珍 黄晓晓 《建筑经济》 2017年第3期81-88,共8页
在测算各省市(区)2005~2012年建筑业碳排放的基础上,利用Kernel密度估计法分析我国建筑业碳排放的演变特征,同时构建一个基于建设规模、能源结构、能源强度、单位产值的建筑业碳排放恒等式,运用LMDI分解技术对我国建筑业2005~2012年的... 在测算各省市(区)2005~2012年建筑业碳排放的基础上,利用Kernel密度估计法分析我国建筑业碳排放的演变特征,同时构建一个基于建设规模、能源结构、能源强度、单位产值的建筑业碳排放恒等式,运用LMDI分解技术对我国建筑业2005~2012年的碳排放进行因素分解。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筑业低碳发展的相应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影响因素 LMDI kernel密度
下载PDF
Agglomeration Mechanisms and Kinetics during the Carbonation of a Suspension of Lime in a Pilot Batch Reactor
7
作者 Mathilde Schnebelen Kevin Mozet +3 位作者 Alexandra Jakob Didier Sy Edouard Plasari Hervé Muhr 《Crystal Structure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2015年第3期35-46,共12页
The reaction studied in this work is the synthesis of nanometric size calcium carbonate particles by carbonation of a suspension of lime, which represents the most common industrial route. It consists in bubbling carb... The reaction studied in this work is the synthesis of nanometric size calcium carbonate particles by carbonation of a suspension of lime, which represents the most common industrial route. It consists in bubbling carbon dioxide in a suspension of lime to obtain precipitated calcium carbonate (PCC). PCC is a mineral filler with various applications: sealants, paints, paper, ink, pharmacy, cosmetics, food etc. However, there is a challenge related to the synthesis and the use of this precipitate: the agglomeration of the monoparticles. The aim of this work is then to understand the mechanisms of this phenomenon and to study its kinetics to improve the run of the process and the control of its impact on the final product. Experiments realized with a high concentration in sodium chloride (2 M) showed that the modification of the electrostatic environment did not change the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and the morphology of the agglomerates.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electrostatic interactions are not responsible for the agglomeration but the formation of crystalline bridges induced by the crystal growth. Thus, thanks to an agglomeration model including the crystal growth rate, the agglomeration kernel β and the agglomeration constant β0 can be determined using a mathematical treatment of the experimental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s. Finally, by varying the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it appears that the agglomeration constant increases with the temperature whereas there is an optimal value regarding the shear r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lcium carbonATE AGGLOMERATION kernel LIME carbonATION Precipitation
下载PDF
Influence of contact pressure and sliding speed dependence on the trib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n activated carbonepoxy composite derived from palm kernel under dry sliding conditions 被引量:1
8
作者 Dayang Nor Fatin MAHMUD Mohd Fadzli Bin ABDOLLAH +2 位作者 Nor Azmmi Bin MASRIPAN NoreffendyTAMALDIN Hilmi AMIRUDDIN 《Friction》 SCIE CSCD 2019年第3期227-236,共10页
The objective of this work is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contact pressure and sliding speed on the coefficient of friction and wear of an activated carbon-epoxy composite derived from palm kernel under dry slidin... The objective of this work is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contact pressure and sliding speed on the coefficient of friction and wear of an activated carbon-epoxy composite derived from palm kernel under dry sliding conditions.A wear mode map approach was employed to identify the transitions from mild to severe wear of the composite.The dry sliding test was executed by utilizing a ball-on-disc tribometer at different contact pressures and sliding speeds with a constant sliding distance and operating temperature.The results showed that,regardless of the sliding speed,the friction coefficient and wear rate of the composite increased drastically when a critical limit of contact pressure is exceeded.As for the sliding speed,both the friction coefficient and wear rate increased first and thereafter decreased at a higher speed of 500 rpm.A wear mode map is proposed to classify the boundary from mild to severe wear regimes.The predominant wear failures identified include micro-crack,fine grooves,debonding,delamination,debris,broken carbon,and frac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TIVATED carbon AGRICULTURE waste PALM kernel friction and wear pressure and speed
原文传递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application potential of carbon dots synthesized from palm kernel shell via microwave assisted method 被引量:1
9
作者 Thivyah Balakrishnan Wei Lun Ang +2 位作者 Ebrahim Mahmoudi Abdul Wahab Mohammad Nonni Soraya Sambudi 《Carbon Resources Conversion》 2022年第2期150-166,共17页
The present study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d the influence of synthesis conditions(duration,reaction medium,and doping concentration)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carbon dots(CDs)derived from low-cost and abundant bioma... The present study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d the influence of synthesis conditions(duration,reaction medium,and doping concentration)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carbon dots(CDs)derived from low-cost and abundant biomass palm kernel shell(PKS).Surprisingly,the dopant(urea)did not enhance the photoluminescence of CDs as expected,which could be attributed to the low reactivity between the dopant and PKS macromolecules.Variation of synthesis duration from 30 to 120 s clearly indicated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CDs,involving the stages of dehydration,carbonization,and nucleation.The CDs with the highest photoluminescent intensity and quantum yield was obtained at synthesis duration of 90 s,aligned well with the perfect spherical shape of CDs and the synergistic effects of both surface and carbogenic core conditions.Understanding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could be used to optimize the synthesis of CDs,and hence linked to quantum yield and fluorescent intensity.In terms of application potential,the CDs illuminated well as fluorescent ink and in bacteria cells imaging.The potential of CDs as sensing material has also been proven with the quenching of fluorescence in the presence of metal ions.The linear range for detection of Cu2+ions was 0.1–0.5 mM with a detection limit as low as 0.05 mM.This signifies the potential of CDs fabricated from PKS as a low-cost and easily available material for Cu2+ions detection in aqueous solution.The CDs possessed reasonable photo stability as indicated by its consistent fluorescence level even after exposure to UV radiation for a prolonged period of 180 minutes.Overall,a simple,straightforward,and fast method is developed to synthesis strong blue emissive CDs from green PKS that are potentially suitable for Cu2+ions sensing in real appli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dots Microwave radiation Palm kernel shell Cell imaging Metal ions detection
原文传递
Date palm kernel-based GAC and its dynamic modeling of residual chlorine breakthrough curve in multimedia filter 被引量:1
10
作者 Rusul Naseer Mohammed 吕锡武 Saad Abualhail 《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EI CAS 2012年第2期169-174,共6页
First, the date palm kernel is used to produce granular activated carbon (GAC) by a physiochemical activation process. The process involves six steps: washing, drying, crushing, sieving, carbonization, and activati... First, the date palm kernel is used to produce granular activated carbon (GAC) by a physiochemical activation process. The process involves six steps: washing, drying, crushing, sieving, carbonization, and activation. Secondly, the ability of the produced GAC to remove pollutants is examined through batch experiments of residual chlorine adsorption whereas the equilibrium isotherm experimental data are tested for the Langmuir and Freundlich isotherms equations. Thirdly, the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study of dynamic adsorption process and the effect of major operating parameters on dynamic adsorption a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angmuir isotherm gives the best fitting to experimental data,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residual chlorine adsorption can be characterized by mono layer adsorption behavior. The produced GAC has a great potential as an adsorbent for residual chlorine in water systems and it can compete favorably with the conventional adsorbents. The Thomas extended model with combined mass transfer resistances is used for verifying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model coincides well with the experimental data of the dynamic adsorption proc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sidual chlorine adsorption granuler activated carbon (GAC) model isotherm multimedia filter date palm kernel
下载PDF
中国农业碳排放分布动态与趋势演进——基于31个省(市、区)2002-2011年的面板数据分析 被引量:97
11
作者 田云 张俊飚 +1 位作者 尹朝静 吴贤荣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91-98,共8页
研究农业碳排放的动态分布特征与趋势演进规律对于农业碳减排政策的合理制定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科学测算31个省(市、区)2002-2011年农业碳排放量的基础上,以农业碳强度为指标,利用基尼系数和核密度估计法,系统考察了我国农业碳排放... 研究农业碳排放的动态分布特征与趋势演进规律对于农业碳减排政策的合理制定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科学测算31个省(市、区)2002-2011年农业碳排放量的基础上,以农业碳强度为指标,利用基尼系数和核密度估计法,系统考察了我国农业碳排放的地区差距及分布动态演进。研究结论揭示:①中国农业碳排放呈现较为明显的空间非均衡性特征。基于农业碳排放总量变化趋势的差异可将31个地区划分为"持续下降型"、"波动下降型"、"持续上升型"与"波动上升型"等四种类型;农业碳强度均呈下降趋势,但降幅差异较大。②基尼系数测算结果表明,全国农业碳排放空间分布的总体差距正逐步扩大。其中,东部地区处于高度平均;中部地区扩大趋势较为明显;西部地区呈"蝙蝠型"变化特征。③Kernel密度估计表明,我国农业碳排放的地区差距在样本考察期内呈下降态势,但降幅相对有限。从三大区域来看,东部地区差距在变小的同时还出现了四极分化现象;中部地区差距逐渐缩小;西部地区则经历了先扩大后缩小的过程,总体呈缩小态势但幅度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农业碳排放 分布动态 趋势演进 kernel密度
下载PDF
施氮对夏玉米碳氮代谢及穗粒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67
12
作者 申丽霞 王璞 +1 位作者 兰林旺 孙西欢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74-1079,共6页
以夏玉米杂交种郑单958为材料,对不同施氮水平下玉米产量、产量构成、粒数形成关键期植株体的碳氮代谢及碳氮代谢的关键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氮肥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穗粒数、穗粒重的影响上。施氮量为180 kg/hm2时,显著促... 以夏玉米杂交种郑单958为材料,对不同施氮水平下玉米产量、产量构成、粒数形成关键期植株体的碳氮代谢及碳氮代谢的关键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氮肥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穗粒数、穗粒重的影响上。施氮量为180 kg/hm2时,显著促进玉米穗粒数、穗粒重的增加;施氮量增加至240 kg/hm2时,促进作用下降。施氮明显促进大喇叭口期至灌浆期植株体的碳氮代谢,使碳氮代谢的关键酶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和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提高,增强光合产物的积累和运输,从而满足生殖生长的需求,促进穗粒数的形成,提高产量。在抽丝前供氮充足的前提下,抽丝期施氮对增产意义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氮肥 碳氮代谢 产量 穗粒数
下载PDF
中国旅游业碳排放效率及其空间关联特征 被引量:53
13
作者 王凯 邵海琴 +1 位作者 周婷婷 刘浩龙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73-482,共10页
科学测度与分析中国旅游业碳排放效率及其空间关联特征,对于推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借助SBM模型测算2000~2015年中国省际旅游业碳排放效率,并运用Kernel密度估计法刻画其动态演进过程。结果发现:中国旅游业碳排放效率存在... 科学测度与分析中国旅游业碳排放效率及其空间关联特征,对于推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借助SBM模型测算2000~2015年中国省际旅游业碳排放效率,并运用Kernel密度估计法刻画其动态演进过程。结果发现:中国旅游业碳排放效率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性,东高西低是发展常态,且目前多数省区仍处于非效率水平;核密度曲线显示我国旅游业碳排放效率处于增长态势,随着时间推进呈现由"单峰"到"三峰"再到"双峰"分布的动态演进过程,面临着发展不协调的问题。最后,构建空间Durbin模型探讨中国省域旅游业碳排放效率的空间关联特征,结果表明各省旅游业碳排放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一省的旅游业碳排放效率不仅受本省自身特点的影响,还与其邻近省区的发展情况相关联,具体表现为:各省旅游业技术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对外开放程度显著促进本省及邻近省的旅游业碳排放效率;旅游业产权结构对本省的旅游业碳排放效率有显著负向影响,但对邻近省的影响不明显;旅游业经济规模和城市化水平对邻近省旅游业碳排放效率产生负外部性;受教育程度对旅游业碳排放效率的作用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业碳排放效率 SBM模型 kernel密度估计 空间Durbin模型 中国
原文传递
出口贸易、工业碳排放效率动态演进与空间溢出 被引量:43
14
作者 王惠 卞艺杰 王树乔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19,共17页
以2003-2012年我国30个省级经济单元为研究对象,从技术进步视角出发,利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测算各省份工业碳排放效率,运用非参数Kernel密度估计方法研究各省份出口贸易和工业碳排放效率的动态演进过程,构建空间杜宾模型进一... 以2003-2012年我国30个省级经济单元为研究对象,从技术进步视角出发,利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测算各省份工业碳排放效率,运用非参数Kernel密度估计方法研究各省份出口贸易和工业碳排放效率的动态演进过程,构建空间杜宾模型进一步考察出口贸易对工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东部地区的工业碳排放效率最高,依次为中部、西部地区和东北综合经济区;核密度曲线展现出口贸易整体处于上升态势,工业碳排放效率呈现双峰趋同;在考虑空间因素后,出口贸易对本地区的工业碳排放效率改善产生促进作用,但对其他地区的工业碳排放效率增长产生抑制作用,也有碍于所有地区碳排放效率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效率 出口贸易 杜宾模型 核密度
原文传递
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分布动态与演进趋势 被引量:39
15
作者 刘华军 鲍振 杨骞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925-1932,共8页
研究二氧化碳排放的动态分布特征及其演进规律对于制定合理的碳减排政策并最终实现碳减排目标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参考价值。本文采用IPCC的计算方法,以中国大陆29个省(区、直辖市)1995-2010年期间不同年份的化石能源消费量精确测算了各... 研究二氧化碳排放的动态分布特征及其演进规律对于制定合理的碳减排政策并最终实现碳减排目标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参考价值。本文采用IPCC的计算方法,以中国大陆29个省(区、直辖市)1995-2010年期间不同年份的化石能源消费量精确测算了各省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并以碳强度为指标,采用动态分布分析方法(MEDD)对中国省际和区域二氧化碳排放的分布动态及其演进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论显示:①GIS可视化方法表明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存在显著的空间非均衡性;②基尼系数测算结果表明,在样本考察期内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空间分布的总体差距呈现扩大趋势。其中,中西部地区均呈现扩大趋势,只有东部地区呈现下降趋势;③Kernel密度估计表明,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地区差距在样本考察期内呈下降态势,三大区域也均呈下降态势;④Markov链分析表明,不同水平的碳强度的组间流动性较低,表明中国碳排放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整体来看,中国碳排放有下降趋势,整体向着低和中低水平的趋势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排放 动态分布 kernel密度估计 MARKOV链
原文传递
中国省域碳排放的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36
16
作者 赵巧芝 闫庆友 赵海蕊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16,共8页
通过核密度分布和莫兰指数对中国2000—2015年30省份碳排放强度的动态趋势及集聚特征进行测度,并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对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中国30省份碳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新常态以来低碳步伐加快;(2)碳排放强度的空间... 通过核密度分布和莫兰指数对中国2000—2015年30省份碳排放强度的动态趋势及集聚特征进行测度,并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对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中国30省份碳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新常态以来低碳步伐加快;(2)碳排放强度的空间集聚性具有高水平集中、低水平集聚特征,空间溢出效应不断增强;(3)本省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对本省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专利产出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相邻省份的外商投资规模及能源消费结构变化对本省碳排放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作用。因此,未来中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幅度、优化相邻省份间的产业空间布局以及大力发展绿色技术进步是中国促进区域低碳转型的主要方向,同时生态城镇化以及继续改善外商直接投资质量也是减排潜力因子,省域间的减排空间溢出效果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核密度分布 空间自相关系数 空间面板模型
下载PDF
中国农地利用结构变化的碳效应及时空演进趋势研究 被引量:35
17
作者 李波 刘雪琪 王昆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3-51,共9页
研究目的:分析了中国农地利用的碳效应特征和趋势。研究方法:测算各省农地利用碳排放的基础上,采用Kernel密度估计法。研究结果:(1)Kernel密度估计显示,中国农地利用净碳排放的地区差距有所缩小但幅度较小,净碳排放全国均有增长趋势,尤... 研究目的:分析了中国农地利用的碳效应特征和趋势。研究方法:测算各省农地利用碳排放的基础上,采用Kernel密度估计法。研究结果:(1)Kernel密度估计显示,中国农地利用净碳排放的地区差距有所缩小但幅度较小,净碳排放全国均有增长趋势,尤其是中部。(2)2000—2015年林地碳汇量增长了10.58%,草地碳汇则呈现微弱的逐年递减趋势。(3)2001—2015年生态退耕所产生的碳汇年均递减率为19.22%,因建设占用所引发的碳排量年均递增率为2.96%。(4)同2008年相比,中、西部地区生态退耕碳汇效应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而东部地区出现下降趋势;中、西部建设占用碳排放效应逐渐赶超东部地区。研究结论:中国不同地区农地利用方式不同,碳效应也存在差距,推进农地的优化配置,发展低碳农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碳效应 结构变化 时空特征 核密度估计
下载PDF
中国农业净碳汇效率动态演进与空间溢出效应 被引量:34
18
作者 李波 王春妤 张俊飚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68-76,共9页
提高农业碳排放效率是实现农业减排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根本途经。本文在将农业净碳汇看作一种期望产出的基础上,运用DEA-BCC-I模型对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2005—2017年农业净碳汇效率进行测算,并采用Kernel-Density估计法... 提高农业碳排放效率是实现农业减排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根本途经。本文在将农业净碳汇看作一种期望产出的基础上,运用DEA-BCC-I模型对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2005—2017年农业净碳汇效率进行测算,并采用Kernel-Density估计法对其时空动态演进过程进行分析。进一步在空间面板模型检验通过的基础上,选用双固定效应下的空间杜宾模型计量了农业净碳汇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2005—2017年我国农业净碳汇量以年均0.41%的速度下降,东部地区净碳汇量低于中西部、东北地区。我国的农业净碳汇效率水平整体偏低且空间差异明显,东部地区净碳汇效率明显高于其它地区。分析农业净碳汇效率的动态演进特征发现,我国农业净碳汇效率呈现下降趋势,存在明显的区域发展不均衡现象,且地区差异呈现扩大态势。测算省际农业净碳汇效率的空间相关性,全局空间自相关Moran’s I指数显示,我国省际间的农业净碳汇效率在空间上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并且存在局部聚类的情况;局域空间自相关Moran’s I指数也表明省际农业净碳汇效率在空间上呈现集聚效应。在农业净碳汇的空间效应方面,农业内部结构、工业化程度、教育水平和科技发展水平对我国省际农业净碳汇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而城镇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为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碳汇效率 kernel-Density 空间杜宾模型 溢出效应
下载PDF
中国农业碳排放的空间分异与动态演进--基于空间和非参数估计方法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33
19
作者 章胜勇 尹朝静 +1 位作者 贺亚亚 肖小勇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356-1363,共8页
为研究农业碳排放的空间分布与动态演进规律,运用1993-2017年中国大陆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在分省测算农业碳排放量和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基础上,将空间和非参数估计方法相结合,考察了中国农业碳排放的空间分异及其动态演进.结果表明:中国... 为研究农业碳排放的空间分布与动态演进规律,运用1993-2017年中国大陆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在分省测算农业碳排放量和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基础上,将空间和非参数估计方法相结合,考察了中国农业碳排放的空间分异及其动态演进.结果表明:中国农业碳排放量呈“中心-外围”模式分布,且表现出向“外围”扩散的趋势;碳排放强度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表现为西高东低的阶梯状分布特征;碳排放的地区间差距不断缩小,农业碳排放的增长分布由“二主一小”向“一主”的格局转变,与此同时,中国农业碳排放还表现出由“两极”向“多极”转变的分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碳排放 动态演进 kernel密度 条件密度
下载PDF
中国建筑业碳排放时空特征及分省贡献 被引量:33
20
作者 范建双 周琳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97-907,共11页
建筑业作为中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支柱产业,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存在高能耗和高排放等问题,减少建筑业碳排放对中国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在对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建筑业碳排放量进行核算的... 建筑业作为中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支柱产业,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存在高能耗和高排放等问题,减少建筑业碳排放对中国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在对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建筑业碳排放量进行核算的基础上,运用空间自相关和核密度函数方法对其时空特征进行刻画和分析,并进一步采用乘积式对数平均迪式指数分解(M—LMDI)方法对中国建筑业碳排放量进行因素分解。研究结果表明:①中国建筑业碳排放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空间正相关性,且表现出空间集聚特征,建筑业碳排放集聚中心在研究期内逐渐往中南部地区转移,空间集聚效应越来越显著;②中国30个省(市、区)建筑业碳排放在空间上存在显著差异,且区域间差距不断扩大,存在两极分化的现象;③1997—2015年中国30个省(市、区)建筑业碳排放量增加了115%,其中建筑业发展水平和建筑业从业人口规模是建筑业碳排放增加的主要贡献因素,分别导致建筑业碳排放增加106.52%、85.43%;相反,建筑业能源消费强度对建筑业碳排放具有抑制作用,使碳排放减少了77.33%;④从分省(市、区)的角度来看,对建筑业碳排放下降贡献最大的是黑龙江省和海南省,对建筑业碳排放增加贡献最大的是山东省和浙江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业 碳排放 空间自相关 核密度函数 因素分解 分省贡献 中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