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流展纤工艺中不同压差和送丝速度对碳纤维展宽的影响
1
作者 牛雪娟 徐妍慧 《宇航材料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7-102,共6页
为探究气流展纤工艺中不同出口压差和送丝速度对碳纤维丝束展宽效果的影响,依据Venturi原理,搭建气流展纤试验平台,并记录大丝束碳纤维展宽过程,计算不同工艺参数下碳纤维丝束在不同阶段的展宽率和展宽均匀程度。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搭建... 为探究气流展纤工艺中不同出口压差和送丝速度对碳纤维丝束展宽效果的影响,依据Venturi原理,搭建气流展纤试验平台,并记录大丝束碳纤维展宽过程,计算不同工艺参数下碳纤维丝束在不同阶段的展宽率和展宽均匀程度。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搭建的气流展纤试验台,能获得展宽率高于400%,展宽均匀程度在90%以上的碳纤维丝束,得到的碳纤维丝束的展宽率与出口压差呈正相关,与送丝速度呈负相关;碳纤维丝束的展宽均匀程度与出口压差呈负相关,与送丝速度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流展纤 碳纤维束 气压差 送丝速度
下载PDF
树脂基碳纤维丝束本构方程的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赵丁凡 李晶 +2 位作者 陈晨 刘站 高维升 《合成纤维》 CAS 2019年第5期25-28,34,共5页
分析了三维完全各向异性、三维正交各向异性和横观各向同性材料的本构关系,提出树脂基碳纤维丝束采用横观各向同性的本构方程,并基于该方程,通过隐式计算模块Abaqus/Standard中的牛顿迭代法求解材料的拉伸性能,与试验作对比。结果表明:... 分析了三维完全各向异性、三维正交各向异性和横观各向同性材料的本构关系,提出树脂基碳纤维丝束采用横观各向同性的本构方程,并基于该方程,通过隐式计算模块Abaqus/Standard中的牛顿迭代法求解材料的拉伸性能,与试验作对比。结果表明:拉伸应力—应变关系曲线与试验值比较吻合,能较好地模拟树脂基碳纤维丝束的形变,较准确地反映拉伸力学响应;该本构方程模型能够有效地预测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拉伸力学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脂基碳纤维丝束 横观各向同性 本构方程 拉伸 应力应变
下载PDF
Z-pin增强CMC层间Ⅰ+Ⅱ混合型断裂韧性 被引量:3
3
作者 刘韡 矫桂琼 张为民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57-360,383,共5页
提出手工预缝纫方法将3K丝束的T300碳纤维引入预成型体,采用CVI工艺在预成型体和缝线处同时渗透SiC基体,制备了Z-pin增强平纹编织C/SiC陶瓷基复合材料。通过三点弯曲试验测定了Ⅰ+Ⅱ混合型应变能释放率,分析了材料的裂纹扩展行为和Z-pi... 提出手工预缝纫方法将3K丝束的T300碳纤维引入预成型体,采用CVI工艺在预成型体和缝线处同时渗透SiC基体,制备了Z-pin增强平纹编织C/SiC陶瓷基复合材料。通过三点弯曲试验测定了Ⅰ+Ⅱ混合型应变能释放率,分析了材料的裂纹扩展行为和Z-pin增强机理。结果表明:随着裂纹扩展长度的增大,Ⅰ+Ⅱ型裂纹扩展阻力不断增大,相同裂纹扩展长度,增加Z-pin植入密度可以提高粘结强度,增大止裂作用。Z-pin增强平纹编织C/SiC陶瓷基复合材料裂纹扩展的耗能途径主要是层间界面剥离、Z-pin弹性剪切和拉伸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基复合材料 断裂韧性 应变能释放率 Z-PIN
下载PDF
界面层对C/SiC复合材料热残余应力影响的模拟及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吕毅 张伟 吕鹏 《机械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49-956,共8页
针对平纹编织C/Si C复合材料的C纤维束,通过对其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照片的测量,考虑纤维排布以及选择合适的界面模型,建立了包含界面层的三维三相的代表特征体元(Representative volume element,RVE)的... 针对平纹编织C/Si C复合材料的C纤维束,通过对其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照片的测量,考虑纤维排布以及选择合适的界面模型,建立了包含界面层的三维三相的代表特征体元(Representative volume element,RVE)的有限元模型。采用间接耦合的降温法,在考虑温度对组分弹性常数的影响以及施加合适的周期性边界条件的基础上模拟了C纤维束轴向的热残余应力。分析可知,对于Si C基体的热残余应力,其随着界面层厚度的减小而增大,随着界面层模量的增大而增大。引入一维应力分布轴,将振荡幅值作为选择最佳参数的一个条件,据此可知选用热膨胀系数小的界面层材料可更好的降低组分间热残余应力变化的梯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层 C/SIC复合材料 C纤维束 热残余应力 代表特征体元
下载PDF
生物接触氧化工艺旁路净化城镇湖泊景观水的性能 被引量:2
5
作者 邝红艳 虢清伟 +3 位作者 陈思莉 黄大伟 白洁琼 顾晓扬 《净水技术》 CAS 2017年第6期58-64,共7页
针对城镇湖泊景观水体富营养化、内源污染严重及水体自身净化能力有限的问题,采用组合塑料碳素纤维束生物接触氧化工艺作为湖泊的旁路净化技术强化净化景观水体,研究了不同水力负荷、溶解氧及填料高度对净化效果的影响,并分析其对景观... 针对城镇湖泊景观水体富营养化、内源污染严重及水体自身净化能力有限的问题,采用组合塑料碳素纤维束生物接触氧化工艺作为湖泊的旁路净化技术强化净化景观水体,研究了不同水力负荷、溶解氧及填料高度对净化效果的影响,并分析其对景观水的净化效率。结果表明:组合塑料碳素纤维束作为填料用于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净化景观水具有较好的效果;在水力负荷为0.071 m/h、溶解氧为2~3 mg/L、滤层高度为0.6 m条件下,对COD、TN和TP去除效果最好,去除率分别达到81.54%、75.05%和63.73%;处理100 L的湖泊景观水COD、TN和TP达到GB 3838—2002的Ⅳ类水质质量标准用时为17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接触氧化 碳素纤维束 旁路净化技术 景观水
下载PDF
CVI沉积炭纤维束的组织结构 被引量:1
6
作者 杨静 张守阳 +2 位作者 李贺军 李伟 拓亚亚 《固体火箭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58-261,共4页
采用CVI工艺在常压下对单束炭纤维进行热解沉积,天然气为前驱体,N2为载气,沉积温度为1 020~1 100℃,沿纤维束轴向分布。对不同位置炭纤维束外和束内热解炭组织结构分别进行PLM表征。研究发现,束外热解炭在距离热电偶(0位置)上方40~80... 采用CVI工艺在常压下对单束炭纤维进行热解沉积,天然气为前驱体,N2为载气,沉积温度为1 020~1 100℃,沿纤维束轴向分布。对不同位置炭纤维束外和束内热解炭组织结构分别进行PLM表征。研究发现,束外热解炭在距离热电偶(0位置)上方40~80 mm处沉积厚度达到最大,在0~80 mm内组织结构良好,主体为高织构;束内沉积热解炭的厚度较均匀,组织结构的变化与束外一致。对气体裂解过程中的反应气体组分进行模拟并与实验对比,发现生成高织构时,热解反应中间产物中的C2H2/C6H6范围为15~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VI 炭纤维束 沉积厚度 组织结构
下载PDF
基于纤维包覆法制备碳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 被引量:1
7
作者 罗金亮 阮芳涛 +2 位作者 徐珍珍 钱思琦 侯大寅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19年第2期12-15,共4页
采用热塑性长丝包覆碳纤维束和热压法制备单向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测试了试样的拉伸和冲击性能,研究了长丝包覆在树脂浸润过程中缩短流程的作用。同时,采用了多向包覆法制备了聚酯/芳纶长丝包覆碳纤维束并得到单向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采用热塑性长丝包覆碳纤维束和热压法制备单向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测试了试样的拉伸和冲击性能,研究了长丝包覆在树脂浸润过程中缩短流程的作用。同时,采用了多向包覆法制备了聚酯/芳纶长丝包覆碳纤维束并得到单向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包覆芳纶进一步提高了热塑性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和碳纤维增强聚酯复合材料相比,芳纶/碳纤维增强聚酯复合材料拉伸强度增加了22.8%和49.5%,冲击强度增加了65.8%和4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覆碳纤维束 拉伸 冲击 树脂浸润 力学性能
下载PDF
牛血红蛋白在碳纤维束电极上吸附的研究
8
作者 杨翠 张月 +3 位作者 单红飞 董国斌 朱永春 张洪波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1年第4期549-552,共4页
制备了碳纤维束电极,通过循环伏安法和交流阻抗法表征,具有微电极束性质。以电化学交流阻抗方法研究了牛血红蛋白在碳纤维束电极上吸附。牛血红蛋白在具有较强的吸附作用,形成了具有较大的阻抗的蛋白质吸附膜,吸附过程符合一级吸附动力... 制备了碳纤维束电极,通过循环伏安法和交流阻抗法表征,具有微电极束性质。以电化学交流阻抗方法研究了牛血红蛋白在碳纤维束电极上吸附。牛血红蛋白在具有较强的吸附作用,形成了具有较大的阻抗的蛋白质吸附膜,吸附过程符合一级吸附动力学,在较短时间内吸附受电场和扩散控制;在较长时间内,吸附受扩散控制。此结果进一步表明,电化学交流阻抗法是研究蛋白质在电极表面上吸附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束电极 吸附动力学 循环伏安法 交流阻抗法 牛血红蛋白
下载PDF
局部叠层碳纤维水泥基材料的应变电阻效应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郑立霞 朱四荣 +1 位作者 李卓球 郑华升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92-196,共5页
将碳纤维加入普通混凝土中,普通混凝土便成为具有自诊断功能特性的智能混凝土。利用这些功能特性可望实现土木工程结构和基础设施的健康监测。使用连续碳纤维束取代传统碳纤维增强混凝土中的短切碳纤维,研究了局部叠层碳纤维水泥基材料... 将碳纤维加入普通混凝土中,普通混凝土便成为具有自诊断功能特性的智能混凝土。利用这些功能特性可望实现土木工程结构和基础设施的健康监测。使用连续碳纤维束取代传统碳纤维增强混凝土中的短切碳纤维,研究了局部叠层碳纤维水泥基材料三点弯曲梁在单调和循环拉应力作用下电阻的变化规律,分析了局部叠层碳纤维水泥基材料的应变-电阻效应,并与连续碳纤维水泥基材料应变-电阻效应作了比较。结果表明,局部叠层碳纤维水泥基材料的应变灵敏系数是连续碳纤维水泥基材料应变灵敏系数的近23倍,但稳定性要差一些;局部叠层碳纤维水泥基材料的电阻随着拉伸应变的增大而增大,随着拉伸应变的减小而减小,可望用于土木工程结构和基础设施的健康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叠层 碳纤维束 水泥基 应变电阻效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