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城市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容易陷入增加投入与控制碳排放两难选择的困境,理想碳排放效率下的适度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成为控制碳排放与兼顾城市经济发展的关键。本文计算了中国30个省份2003年、2006年、2009年与2012年的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提高城市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容易陷入增加投入与控制碳排放两难选择的困境,理想碳排放效率下的适度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成为控制碳排放与兼顾城市经济发展的关键。本文计算了中国30个省份2003年、2006年、2009年与2012年的建设用地开发强度,然后基于松弛测度(Slack Based Measure,SBM)模型估算了建设用地开发强度的碳排放总效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研究结果表明:1在时空分布上,城市建设用地开发强度与其碳排放效率是动态变化的,但两者变化趋势并不一致;2城市建设用地开发强度2003-2006年增长缓慢,东部略高;2006-2009年增长明显,东中西差异不大;2009-2012年大幅提升,西部建设用地开发强度超过东部和中部;32003-2012年,碳排放有效省份由中西部向东部转移,东西部地区具有较高的碳排放效率值;4技术效率不足是引起碳排放总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5东部地区由于减缓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增速得以提高碳排放效率,中西部地区因建设用地开发强度的快速提升而无法兼顾碳排放效率。最后,针对总效率无效省份,构建结合了东中西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特点的低碳优化策略,以期改善城市建设用地开发强度的碳排放效率。展开更多
目前,我国的碳排放主要源于能源消费。近年来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能源消费的剧增以及严重倚靠煤炭的不合理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改变,导致了江苏省碳排放的不断增加。文章在运用碳排放量基本等式计算江苏省碳排放量的基础上,采用对数...目前,我国的碳排放主要源于能源消费。近年来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能源消费的剧增以及严重倚靠煤炭的不合理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改变,导致了江苏省碳排放的不断增加。文章在运用碳排放量基本等式计算江苏省碳排放量的基础上,采用对数平均权重Divisia分解法(Logarithmic mean weight Divisia method,LMD),建立江苏省人均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对1996-2007年间,经济发展、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这三个主要因素对江苏人均碳排放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结论是经济发展对促进江苏人均碳排放的贡献率呈指数增长,然而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对抑制江苏人均碳排放的贡献率并不显著,且难以抵销由经济发展拉动的江苏省碳排放量增长。2005年以来江苏碳排放增速下降,这说明尽管碳减排目标尚未实现,但江苏省的节能减排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展开更多
提高农作物生产的碳效率是实现低碳农业的重要途径之一。为探明农业生产中的碳效率,本文以河北吴桥县为例,基于农户生产调查数据,利用投入产出法,对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和棉花3种主要作物生产的碳投入、碳产出和碳效率进行了评价。...提高农作物生产的碳效率是实现低碳农业的重要途径之一。为探明农业生产中的碳效率,本文以河北吴桥县为例,基于农户生产调查数据,利用投入产出法,对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和棉花3种主要作物生产的碳投入、碳产出和碳效率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冬小麦、夏玉米和棉花生产的碳投入总量分别为943.47±225.14、525.74±134.73和513.60±138.94kg CE hm-2,其中化肥和电能占总量的大部分,分别约占60%和25%。3种作物碳的产出总量分别为8430.70±774.45、7194.50±754.58和5486.00±547.69kg CE hm-2,其中秸秆约占总量的50%,经济产量约占34%,根约占17%。冬小麦、夏玉米和棉花碳的生产效率分别为7.95±2.55、15.90±4.34和7.60±2.92kg kg-1 CE,碳的经济效率分别为13.28±4.56、21.47±5.86和76.70±29.45 CHY kg-1 CE,碳的生态效率分别为9.59±3.07、14.57±3.98和11.69±4.49kg C kg-1 CE,作物间的碳效率差异显著,初步表明在华北平原,夏玉米生产的碳综合效率最高,棉花次之,冬小麦最低。展开更多
文摘提高城市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容易陷入增加投入与控制碳排放两难选择的困境,理想碳排放效率下的适度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成为控制碳排放与兼顾城市经济发展的关键。本文计算了中国30个省份2003年、2006年、2009年与2012年的建设用地开发强度,然后基于松弛测度(Slack Based Measure,SBM)模型估算了建设用地开发强度的碳排放总效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研究结果表明:1在时空分布上,城市建设用地开发强度与其碳排放效率是动态变化的,但两者变化趋势并不一致;2城市建设用地开发强度2003-2006年增长缓慢,东部略高;2006-2009年增长明显,东中西差异不大;2009-2012年大幅提升,西部建设用地开发强度超过东部和中部;32003-2012年,碳排放有效省份由中西部向东部转移,东西部地区具有较高的碳排放效率值;4技术效率不足是引起碳排放总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5东部地区由于减缓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增速得以提高碳排放效率,中西部地区因建设用地开发强度的快速提升而无法兼顾碳排放效率。最后,针对总效率无效省份,构建结合了东中西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特点的低碳优化策略,以期改善城市建设用地开发强度的碳排放效率。
文摘目前,我国的碳排放主要源于能源消费。近年来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能源消费的剧增以及严重倚靠煤炭的不合理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改变,导致了江苏省碳排放的不断增加。文章在运用碳排放量基本等式计算江苏省碳排放量的基础上,采用对数平均权重Divisia分解法(Logarithmic mean weight Divisia method,LMD),建立江苏省人均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对1996-2007年间,经济发展、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这三个主要因素对江苏人均碳排放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结论是经济发展对促进江苏人均碳排放的贡献率呈指数增长,然而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对抑制江苏人均碳排放的贡献率并不显著,且难以抵销由经济发展拉动的江苏省碳排放量增长。2005年以来江苏碳排放增速下降,这说明尽管碳减排目标尚未实现,但江苏省的节能减排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
文摘提高农作物生产的碳效率是实现低碳农业的重要途径之一。为探明农业生产中的碳效率,本文以河北吴桥县为例,基于农户生产调查数据,利用投入产出法,对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和棉花3种主要作物生产的碳投入、碳产出和碳效率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冬小麦、夏玉米和棉花生产的碳投入总量分别为943.47±225.14、525.74±134.73和513.60±138.94kg CE hm-2,其中化肥和电能占总量的大部分,分别约占60%和25%。3种作物碳的产出总量分别为8430.70±774.45、7194.50±754.58和5486.00±547.69kg CE hm-2,其中秸秆约占总量的50%,经济产量约占34%,根约占17%。冬小麦、夏玉米和棉花碳的生产效率分别为7.95±2.55、15.90±4.34和7.60±2.92kg kg-1 CE,碳的经济效率分别为13.28±4.56、21.47±5.86和76.70±29.45 CHY kg-1 CE,碳的生态效率分别为9.59±3.07、14.57±3.98和11.69±4.49kg C kg-1 CE,作物间的碳效率差异显著,初步表明在华北平原,夏玉米生产的碳综合效率最高,棉花次之,冬小麦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