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9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森林C汇功能基本估计 被引量:100
1
作者 康惠宁 马钦彦 袁嘉祖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1996年第3期230-234,共5页
根据森林资源消长状况和未来变化趋势,对中国森林因C的现状和潜力进行了估计和预测.结果表明,中国森林目前C积累高于C释放,年平均净固C量为0.8627×108t·a-1,在未来20年内中国森林净固C能力约增加7... 根据森林资源消长状况和未来变化趋势,对中国森林因C的现状和潜力进行了估计和预测.结果表明,中国森林目前C积累高于C释放,年平均净固C量为0.8627×108t·a-1,在未来20年内中国森林净固C能力约增加773×104t·a-1.到2000年,中国森林固C能力将达到1.4697×108t·a-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学 C汇功能 碳素循环 中国
下载PDF
草地生态系统碳蓄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1
2
作者 钟华平 樊江文 +1 位作者 于贵瑞 韩彬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05年第1期4-11,共8页
介绍了全球碳循环与全球气候变化下草地生态系统碳蓄积研究的进展,并对世界和中国草地生态系统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碳循环及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分析。同时,对草地初级生产力、土壤有机碳、枯落物、放牧利用、草地开... 介绍了全球碳循环与全球气候变化下草地生态系统碳蓄积研究的进展,并对世界和中国草地生态系统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碳循环及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分析。同时,对草地初级生产力、土壤有机碳、枯落物、放牧利用、草地开垦等因素影响草地生态系统碳蓄积的研究进行了评价,提出了中国草地生态系统碳蓄积研究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和研究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生态系统 碳循环 碳储量 碳蓄积
下载PDF
山西油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生物量、碳积累及其分布 被引量:37
3
作者 程小琴 韩海荣 康峰峰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2455-2460,共6页
油松是我国北方主要的造林树种之一,准确估计油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及碳储存对研究区域人工林的碳储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固定样地方法对38年生油松人工林的生物量、碳贮量及其空间分布进行测定,并估算了其净生产力与年净... 油松是我国北方主要的造林树种之一,准确估计油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及碳储存对研究区域人工林的碳储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固定样地方法对38年生油松人工林的生物量、碳贮量及其空间分布进行测定,并估算了其净生产力与年净碳固定量。结果表明:(1)油松单木生物量与胸径和树高之间均存在着紧密的相关关系。林分平均生物量为145.35t.hm-2,其中乔木层为123.98t.hm-2,占林分生物量的85.30%。(2)油松人工林生态系统各组分碳含量为:树干0.5032gC.g-1,树皮0.4887gC.g-1,树枝0.5414gC.g-1,树叶0.4774gC.g-1,树根0.4862gC.g-1;灌木层0.4468gC.g-1;草本层0.4417gC.g-1;枯落物层0.4112gC.g-1;土壤层(0~100cm)0.0090gC.g-1,随土层深度增加各层次土壤碳含量逐渐减少。(3)油松人工林生态系统总碳贮量为172.95t.hm-2,各层碳贮量的大小顺序为土壤(0~100cm)(102.07t.hm-2)>乔木层(62.08t.hm-2)>枯落物层(7.75t.hm-2)>灌木层(0.58t.hm-2)>草本层(0.47t.hm-2)。油松各器官的碳贮量与其生物量呈正比,树干的生物量最大,其碳贮量也最大,占乔木层碳贮量的58.80%。(4)油松人工林年净生产力为10.19t.hm-2.a-1,有机碳年固定量为5.03tC.hm-2.a-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量 碳含量 碳积累 油松
原文传递
干旱对夏玉米碳素同化、运转与分配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9
4
作者 隋方功 葛体达 +2 位作者 刘鹏起 吕银燕 周广胜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3期234-236,F0003,共4页
试验研究全生育期干旱对夏玉米光合特性及C素同化、运转及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分胁迫对夏玉米各生育期C素代谢的自身规律影响较小,主要是改变C素同化、运转、分配的绝对量和分配率。水分胁迫下夏玉米干物质及其各器官干物质累积速率降... 试验研究全生育期干旱对夏玉米光合特性及C素同化、运转及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分胁迫对夏玉米各生育期C素代谢的自身规律影响较小,主要是改变C素同化、运转、分配的绝对量和分配率。水分胁迫下夏玉米干物质及其各器官干物质累积速率降低,总量减少,且不同器官干物质转移率、转移量及其对雌穗重的贡献发生改变,叶面积系数、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减少,分配、转移到生殖器官的同化物减少。充分供水处理具有最大的干物质累积量和正常的C素代谢,合理的水分供应促进玉米植株生育前期总生物量的积累以及生育后期干物质从营养体向籽粒的转移,成熟期营养器官中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滞留少,向籽粒中的运转彻底,可获得较高籽粒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干旱 碳素同化 运转
下载PDF
干旱胁迫降低了内蒙古羊草草原的碳累积 被引量:30
5
作者 郝彦宾 王艳芬 崔骁勇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898-906,共9页
采用涡度相关法,分析了2004年(平水年)和2005-2006年(干旱年)生长季内蒙古锡林河流域羊草(Leymus chinensis)草原的净生态系统碳交换(net ecosystem exchange,NEE)、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和生态系统呼吸(ecosys... 采用涡度相关法,分析了2004年(平水年)和2005-2006年(干旱年)生长季内蒙古锡林河流域羊草(Leymus chinensis)草原的净生态系统碳交换(net ecosystem exchange,NEE)、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和生态系统呼吸(ecosystem respiration,Re)的季节和年度变化。结果表明:平水年羊草草原的日最大GPP和Re分别为4.89和1.99g C·m-2·d-1,而干旱年GPP和Re分别为1.53-3.01和1.38-1.77g C·m-2·d-1。与平水年相比,干旱年日最大GPP、Re分别下降了38%-68%和11%-12%。平水年羊草草原累积的GPP、Re分别为294和180g C·m-2,而在干旱年分别为102-123g C·m-2和132-158g C·m-2。和平水年相比,干旱年的GPP、Re分别下降了58%-65%和12%-27%。用Van't Hoff模型模拟的8个窄土壤含水量(θ)跨度生态系统呼吸(Re)对土壤温度(Ts)的敏感程度表明:曲线斜率在θ=0.16-0.17m3·m-3范围内达到最大,高于或者低于这个阈值,Re对Ts的敏感度降低。干旱胁迫降低了生态系统生产力和生态系统呼吸量。与平水年相比,干旱年的GPP比Re下降的幅度更大,干旱胁迫降低了内蒙古羊草草原的碳累积,使生态系统由碳汇变为碳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累积 干旱 生态系统呼吸 总初级生产力 羊草草原 净生态系统交换
原文传递
气候变化对草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被引量:25
6
作者 杨红飞 穆少杰 李建龙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92-399,共8页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的发展,草地土壤有机碳库正成为草地生态系统研究的热点。草地土壤有机碳库作为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积累和分解的变化直接影响全球的碳平衡。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效应以及由此造成的...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的发展,草地土壤有机碳库正成为草地生态系统研究的热点。草地土壤有机碳库作为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积累和分解的变化直接影响全球的碳平衡。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效应以及由此造成的气候变化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而温度、降水和大气CO2浓度等气候因子对草地土壤碳库也产生重要影响。了解气候变化对草地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对于准确理解气候变化背景下草地土壤有机碳的演变机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综述了草地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分布状况以及温度升高、降水和大气CO2浓度增加对草地土壤有机碳影响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指出了目前草地土壤有机碳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研究的努力方向和着重点,并对今后草地土壤有机碳研究提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生态系统 土壤有机碳 碳积累 气候变化
下载PDF
毛花猕猴桃‘华特’果实发育特性研究 被引量:25
7
作者 张慧琴 谢鸣 +2 位作者 肖金平 周利秋 宋根华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38-246,350,共10页
【目的】‘华特’是近年来通过挖掘野生资源育成的一个大果优质毛花猕猴桃品种,为深入了解其果实发育特性、品质和利用价值。【方法】基于BBCH衡量方法,研究了从花后至衰老整个过程的果实形态、生长和发育等特性,以及果实碳水化合物和... 【目的】‘华特’是近年来通过挖掘野生资源育成的一个大果优质毛花猕猴桃品种,为深入了解其果实发育特性、品质和利用价值。【方法】基于BBCH衡量方法,研究了从花后至衰老整个过程的果实形态、生长和发育等特性,以及果实碳水化合物和有机酸的积累及其动态变化。【结果】明确了‘华特’猕猴桃果实发育亦呈现细胞分裂、果实膨大(以淀粉积累为主)和果实成熟3个重要时期。根据BBCH衡量法,细胞分裂期主要包含70-74阶段,果实膨大期包含74-80阶段,果实成熟期包含80-90阶段。猕猴桃淀粉积累周期较短,以果糖含量为最高,糖组份分配合理,有机酸积累时间较长,能在蔓上软熟,可食期长,适合观光采摘种植。【结论】构建一个系统描述‘华特’果实生长发育的标准模型,为其进一步的分子生理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花猕猴桃'华特’ BBCH 果实发育 形态特征 碳水化合物积累
下载PDF
基于树木年轮信息的江西千烟洲人工林碳蓄积分析 被引量:25
8
作者 邵全琴 杨海军 +2 位作者 刘纪远 黄麟 陈卓奇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9-83,共15页
作者设计和实现了基于树木年轮信息动态估算树木材积生长量模型TGTRing。利用该模型动态估算了中国红壤丘陵典型区千烟洲三种人工林乔木层的生物量和碳蓄积量。结果表明:马尾松的年生物量和碳蓄积量的增长曲线分别在林分年龄17年和18年... 作者设计和实现了基于树木年轮信息动态估算树木材积生长量模型TGTRing。利用该模型动态估算了中国红壤丘陵典型区千烟洲三种人工林乔木层的生物量和碳蓄积量。结果表明:马尾松的年生物量和碳蓄积量的增长曲线分别在林分年龄17年和18年左右开始出现拐点,湿地松、杉木的年生物量和碳蓄积量则均在林分年龄15年左右开始出现拐点;20年的单位面积生物量和碳蓄积量杉木林最高,分别为171.697t/hm2和92.29tc/hm2,其次为湿地松林,分别为147.639t/hm2(未割脂)和135.743t/hm2(割脂)、80.18tc/hm2(未割脂)和73.72tc/hm2(割脂),马尾松林最低,为133.84t/hm2和73.92tc/hm2;平均年生物量和碳蓄积量杉木林最高,分别为8.58t/hm2/yr和4.61tc/hm2/yr;湿地松林次之,未割脂和割脂湿地松林生物量分别为7.38和6.76t/hm2/yr、碳蓄积分别为4.01和3.69tc/hm2/yr;马尾松林最低,分别为6.69t/hm2/yr和3.70tc/hm2/yr;到2006年为止,千烟洲马尾松林乔木层总生物量和碳蓄积量分别为3324.43t、14156.64tc,杉木林分别1326.97t、713.27tc;湿地松林按未割脂算分别为14156.64t和7688.21tc,按割脂算分别为13015.97t和7068.78tc;千烟洲湿地松人工林因为割脂原因,乔木层总生物量损失1140.67t,总碳蓄积量损失619.43t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木年轮 生物量 碳蓄积 TGTRing模型 千烟洲
下载PDF
不同水稻品种产量形成过程的固碳特性研究 被引量:17
9
作者 林瑞余 蔡碧琼 +2 位作者 柯庆明 蔡向阳 林文雄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2441-2448,共8页
目的明确不同水稻品种产量形成过程的固碳特性。方法测定三系杂交稻汕优63、二系杂交稻两优2186和常规稻IR64生长过程各器官干物质积累、碳含量。结果完熟期,汕优63、两优2186和IR64全株平均碳含量依次为:40.65%、41.81%和40.44%,各器... 目的明确不同水稻品种产量形成过程的固碳特性。方法测定三系杂交稻汕优63、二系杂交稻两优2186和常规稻IR64生长过程各器官干物质积累、碳含量。结果完熟期,汕优63、两优2186和IR64全株平均碳含量依次为:40.65%、41.81%和40.44%,各器官间碳含量大小为:籽粒>叶>茎>鞘>根;汕优63、两优2186和IR64的碳积累量均在黄熟期达到最大,分别达到853.68、827.61和810.13g·m-2。完熟期,汕优63、两优2186和IR64的碳积累量下降到773.17g·m-2,783.65g·m-2和767.94g·m-2,其中分配到籽粒中的比例分别为:53.23%、45.66%和47.83%,同期的释氧量依次为2061.80g·m-2、2089.73g·m-2和2047.84g·m-2,这对维持稻田生态系统的碳氧平衡起到重要作用。汕优63、两优2186和IR64在孕穗初期至齐穗期间的碳净固定量最高,依次为339.60g·m-2、369.33g·m-2和309.62g·m-2,分别占全生育期碳总固定量的43.92%,47.13%和40.31%,是水稻固碳的关键时期。3种水稻在完熟期均出现耗碳吸氧现象,汕优63吸氧量为214.69g·m-2,分别是两优2186、IR64的1.83倍和1.91倍。结论三系杂交稻汕优63在产量形成过程中具有高积累、高消耗碳的特性,其灌浆过程消耗的碳对促进其产量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碳循环 碳积累 碳固定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红壤性水稻土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被引量:18
10
作者 吕真真 刘秀梅 +5 位作者 仲金凤 蓝贤瑾 侯红乾 冀建华 冯兆滨 刘益仁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5期2636-2645,共10页
【目的】土壤有机碳矿化是土壤中重要的生物化学过程,与土壤养分释放、土壤质量保持以及温室效应密切相关。揭示稻田生态系统在长期施肥下土壤有机碳固存与矿化特征,旨在正确评价施肥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以33年长期定... 【目的】土壤有机碳矿化是土壤中重要的生物化学过程,与土壤养分释放、土壤质量保持以及温室效应密切相关。揭示稻田生态系统在长期施肥下土壤有机碳固存与矿化特征,旨在正确评价施肥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以33年长期定位试验为依托,对红壤性水稻土土壤有机碳累积及矿化动力学特征等进行系统研究。长期定位试验始于1984年,选取其中5个处理:不施肥处理(CK),施氮磷钾化肥处理(NPK),施70%化肥+30%有机肥处理(70F+30M),施50%化肥+50%有机肥处理(50F+50M),施30%化肥+70%有机肥处理(30F+70M),于2017年早稻种植前采集耕层(0—20 cm)土壤样品,采用室内培养方法,测定土壤碳矿化释放CO2-C量和速率等,并采用一级动力学方程拟合土壤潜在可矿化有机碳量(C0)、易矿化有机碳量(C1)和周转速率常数等。【结果】各施肥处理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土壤总有机碳含量,NPK处理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CK,较CK提高了27.32%。化肥配施有机肥处理(70F+30M、50F+50M和30F+70M)土壤有机碳显著高于NPK处理(P<0.05),平均较NPK处理提高了31.31%,以50F+50M和30F+70M处理较为显著。各处理有机碳矿化速率均在培养后的第1天达到峰值且差异显著,排序为50F+50M>30F+70M>70F+30M>NPK>CK,随后下降,11 d之后趋于稳定,稳定后各处理的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大小排序为:30F+70M>50F+50M>70F+30M>NPK≈CK。在整个培养期,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与培养时间呈对数曲线关系。培养35 d结束后,NPK处理较CK未能显著改变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P>0.05),70F+30M、50F+50M和30F+70M处理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显著高于NPK处理(P<0.05),分别较NPK提高了50.99%、70.85%和86.39%。各处理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率(累积矿化量占有机碳总量的比率)变化范围为3%—4%,30F+70M处理显著高于NPK处理(P<0.05)。施肥处理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土壤潜在可矿化有机碳量,以30F+70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有机无机配施 有机碳矿化 碳累积 红壤性水稻土
下载PDF
秸秆机械集中沟埋还田对农田净碳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6
11
作者 查良玉 吴洁 +4 位作者 仇忠启 段华平 曹伟召 杜磊 卞新民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29-236,241,共9页
通过大田试验,采用秸秆机械集中沟埋和常规还田方式,将上季作物秸秆进行全量还田(秸秆沟埋量2.1kg/m)。设置沟埋深度为20cm(D2),30cm(D3),常规还田(CK)3个处理。利用West提出的净碳排放方程对CK、D2、D3农田各项投入造成的碳排放和土壤... 通过大田试验,采用秸秆机械集中沟埋和常规还田方式,将上季作物秸秆进行全量还田(秸秆沟埋量2.1kg/m)。设置沟埋深度为20cm(D2),30cm(D3),常规还田(CK)3个处理。利用West提出的净碳排放方程对CK、D2、D3农田各项投入造成的碳排放和土壤碳累积及农作物碳吸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CK、D2、D3稻麦轮作各项农田投入造成的碳排放量分别为9 018.19,6 459.9,7 162.86kg/(hm2.a),表层0-28cm土壤的碳储量分别为8 375.98,15 854.42,10 954.36kg/(hm2.a),农作物年碳吸收量分别为10 912.42,12 863.95,12 585.51kg/(hm2.a);农田净碳排放量分别为-10 270.2,-22 258.5,-16 377.0kg/(hm2.a),与CK相比,D2、D3的相对净碳排放量分别为-11 988.30,-6 106.81kg/(hm2.a);D2、D3农业投入的碳减排量2 558.29,1 855.33kg/(hm2.a)分别为碳增汇量28 718.4,23 539.9kg/(hm2.a)的8.91%,7.88%,秸秆集中沟埋还田对农田储碳减排能能力较常规还田强,其贡献优先排序是D2>D3>C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生态系统 碳排放 碳累积 碳吸收
下载PDF
Wheat ear carbon assimilation and nitrogen remobilization contribute significantly to grain yield 被引量:14
12
作者 Bangwei Zhou Maria Dolores Serret +4 位作者 Abdelhalim Elazab Jordi Bort Pie José Luis Araus Iker Aranjuelo álvaro Sanz-Sáez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11期914-926,共13页
The role of wheat ears as a source of nitrogen (N) and carbon (C) in the grain filling process has barely been studied. To resolve this question, five wheat genotypes were labeled with 15N-enriched nutrient soluti... The role of wheat ears as a source of nitrogen (N) and carbon (C) in the grain filling process has barely been studied. To resolve this question, five wheat genotypes were labeled with 15N-enriched nutrient solution. N remobilization and absorption were estimated via the nitrogen isotope composition of total organic matter and Rubisco. Gas exchange analyses showed that ear photosynthesis contributed substantially to grain filling in spite of the great loss of C due to respiration. Of the total kernel N, 64.7% was derived from the N acquired between sowing and anthesis, while the remaining 35.3% was derived from the N acquired between anthesis and maturity. In addition, 1.87 times more N was remobilized to the developing kernel from the ear than from the flag leaf. The higher yielding genotypes showed an increased N remobflization to the kernel compared to the lower yielding genotypes. In addition, the higher yielding genotypes remobilized more N from the ears to the kernel than the lower yielding genotypes, while the lower yielding genotypes remobilized more N from the flag leaf to the kernel. Therefore, the ears contribute significantly toward fulfilling C and N demands during grain fill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accumulation EAR grain yield nitrogenaccumulation RUBISCO
原文传递
氮添加对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植物-土壤碳动态的影响 被引量:13
13
作者 郭洁芸 王雅歆 李建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4823-4833,共11页
近年来,中国大气氮沉降水平不断增加,过量的活性氮输入深刻影响了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虽然已有大量的研究报道了模拟氮添加实验对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动态的影响,但是由于复杂的地理条件和不同的施氮措施,关于植物和土壤碳库对氮添... 近年来,中国大气氮沉降水平不断增加,过量的活性氮输入深刻影响了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虽然已有大量的研究报道了模拟氮添加实验对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动态的影响,但是由于复杂的地理条件和不同的施氮措施,关于植物和土壤碳库对氮添加的一般响应特征和机制仍存在广泛争议。因此,采用整合分析方法,收集整理了172篇已发表的中国野外氮添加试验结果,在全国尺度上探究氮添加对我国陆地生态系统植物和土壤碳动态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结果表明,氮添加显著促进了植物的碳储存,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均显著增加,且地上生物量比地下生物量增加得多。同时,氮添加显著增加了凋落物质量,但对细根生物量没有显著影响。氮添加显著降低了植物叶片、凋落物和细根的碳氮比。总体上,氮添加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碳含量并降低了土壤pH值,但对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土壤呼吸的影响并不显著。在不同的地理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对氮添加的响应呈现增加、减少或不变的不同趋势。回归分析表明,地上生物量与土壤有机碳含量之间,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碳与土壤有机碳含量之间呈负相关关系。虽然氮添加通过增加凋落物质量显著促进了植物碳输入,但同时也会通过刺激微生物降解来增加土壤碳的分解,这可能是由于增加的氮输入显著降低了凋落物和细根的碳氮比来提供高质量的分解底物。土壤有机碳积累对氮添加的响应取决于植物碳输入和土壤碳输出之间的权衡。综上所述,氮添加会促进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植物和土壤碳储存,但其响应程度取决于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和施氮措施。在氮沉降背景下,地上碳输入与土壤有机碳含量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可能会影响对陆地土壤碳收支的预测,在未来的生态系统模型中应该充分考虑植物-土壤碳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量 土壤有机碳 整合分析 氮添加 陆地生态系统 碳积累
下载PDF
叶物候、构建消耗和偿还时间对入侵植物碳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11
14
作者 王睿芳 冯玉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568-2577,共10页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深入,生物入侵已成为严重的全球性问题之一。外来种入侵打破了物种生存的自然平衡,导致生态系统趋于均质化,并给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健康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然而,目前人们对外来种的入侵机理仍不十分清楚。...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深入,生物入侵已成为严重的全球性问题之一。外来种入侵打破了物种生存的自然平衡,导致生态系统趋于均质化,并给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健康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然而,目前人们对外来种的入侵机理仍不十分清楚。叶物候如叶片发生时间、凋落时间、及由二者决定的叶寿命和叶片发育进程是植物在季节和非季节性变化的环境中为了获得碳收益所采取的适应策略。叶构建消耗是植物碳收获过程中必要的成本投入,反映了植物在叶片水平上的能量分配策略。偿还时间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叶片碳的积累情况。从叶物候、构建消耗和偿还时间入手,分析了入侵植物的资源捕获能力和成本对其碳积累的影响,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物候 叶寿命 建成消耗 偿还时间 碳积累 入侵植物
下载PDF
氮素形态对烟苗根系生长及碳、氮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11
15
作者 邢瑶 孙泽东 +3 位作者 陈乐 马兴华 张本强 郑成鹏 《中国烟草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3-18,共6页
为探讨烤烟幼苗生长、根系发育及碳氮积累对不同氮素形态的响应,选用烤烟品种NC55,在水培条件下设置相同氮浓度的全铵(NH4+:NO3-=100:0)、铵硝各半(NH4+:NO3-=50:50)和全硝(NH4+:NO3-=0:100)3个处理,测定不同处理的干物质积累、根系形... 为探讨烤烟幼苗生长、根系发育及碳氮积累对不同氮素形态的响应,选用烤烟品种NC55,在水培条件下设置相同氮浓度的全铵(NH4+:NO3-=100:0)、铵硝各半(NH4+:NO3-=50:50)和全硝(NH4+:NO3-=0:100)3个处理,测定不同处理的干物质积累、根系形态、烟株碳氮含量及碳氮积累量。结果表明,地上部分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在不同处理时间均表现为全硝处理>铵硝各半处理>全铵处理。处理后7 d和14 d,根系生物量、总长度、总体积、总表面积以及各器官的碳、氮积累量和总氮积累量表现为全硝处理>铵硝各半处理>全铵处理;处理后21 d,上述指标表现为铵硝各半处理>全硝处理>全铵处理。铵态氮肥作为单一氮源抑制了烤烟生长,硝态氮肥有利于地上部生长和碳积累,但长时间作为单一氮源根系生长缓慢,铵硝混合态氮素更有利于根系的生长发育和碳氮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氮素形态 根系形态 碳积累量 氮积累量
下载PDF
桉树林取代马尾松林对森林生态系统碳贮量的影响 被引量:11
16
作者 梁宏温 罗宏 +2 位作者 温远光 杨瑶青 杨健基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68-1174,共7页
以广西钦州市钦南区巨尾桉人工林(10a)和马尾松天然林(15~20a)为研究对象,采用平均木法和样方收获法测定林分生物量,分别样地采集植物和土壤样品,采用重铬酸钾-水合加热法测定碳含量,探讨桉树林取代马尾松林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含量、碳... 以广西钦州市钦南区巨尾桉人工林(10a)和马尾松天然林(15~20a)为研究对象,采用平均木法和样方收获法测定林分生物量,分别样地采集植物和土壤样品,采用重铬酸钾-水合加热法测定碳含量,探讨桉树林取代马尾松林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含量、碳贮量及其分配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巨尾桉植株的碳含量(经各器官生物量加权)平均为47.32%,比马尾松(50.17%)的低5.7%。巨尾桉人工林生态系统总碳贮量为123.086t/hm2,是马尾松天然林(88.238t/hm2)的1.40倍;其植被(含凋落物)生物量和碳贮量分别为115.082t/hm2和53.712t/hm2,依次是马尾松天然林(生物量40.686t/hm2和碳贮量19.421t/hm2)的2.83倍和2.77倍,差异极显著(p<0.01)。两种森林植被碳贮量的差异与其生物量的差异相一致,表明桉树人工林取代马尾松天然林可以提高森林植被生产力及其固碳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尾桉 马尾松 森林生态系统 碳含量 碳贮量
下载PDF
不同农业土地利用年限干旱区土壤剖面碳存储动态变化 被引量:8
17
作者 雒琼 王玉刚 +2 位作者 邓彩云 牛子儒 李彦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9期287-294,共8页
干旱区农业土地开发利用对土壤碳库的源汇效应一直存有争议,为研究该过程对土壤剖面碳存储作用,该文以新疆三工河流域阜北农场不同土地开发利用时段的农田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近50 a 0~200 cm土壤剖面有机碳和无机碳分布格局及其变化。... 干旱区农业土地开发利用对土壤碳库的源汇效应一直存有争议,为研究该过程对土壤剖面碳存储作用,该文以新疆三工河流域阜北农场不同土地开发利用时段的农田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近50 a 0~200 cm土壤剖面有机碳和无机碳分布格局及其变化。结果表明:土壤碳含量随利用年限增加而增大,但有机碳与无机碳变化趋势相反;长期的农业土地利用显著影响0~80 cm土壤碳的分布,其变异性在80~100 cm有明显的突变现象,即变异系数均减小40%以上;无机碳与有机碳的比例随土层深度和利用年限增加,变化率从荒地的0.028到50 a的0.088(P<0.01),增幅达2.14倍;随土地利用年限,有机碳和无机碳的碳储效应在土层间与时间尺度上不同,但剖面土壤碳密度为典型的碳汇进程。研究可为干旱区农业土地开发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壤 有机碳 无机碳 碳聚积 变异性
下载PDF
氮磷输入对湿地生态系统碳蓄积的影响 被引量:9
18
作者 李英臣 宋长春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24-229,共6页
湿地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湿地垦殖、农业化施用等人类活动和全球变暖、大气氮沉降的增多等自然因素的综合作用,大量氮磷营养物质进入湿地,这必将对湿地生态系统碳蓄积产生影响。本文综述了外源氮磷输入对湿... 湿地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湿地垦殖、农业化施用等人类活动和全球变暖、大气氮沉降的增多等自然因素的综合作用,大量氮磷营养物质进入湿地,这必将对湿地生态系统碳蓄积产生影响。本文综述了外源氮磷输入对湿地土壤碳库、植被碳库和枯落物分解的影响以及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模型研究,并对以后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输入 磷输入 碳蓄积 湿地生态系统
原文传递
细粒尾矿无土修复后土壤有机碳累积特性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家治 夏令 +3 位作者 汪之翔 鲁子敬 宋少先 胡勇 《矿冶》 CAS 2024年第2期293-302,共10页
铜等大宗尾矿无土化原位修复是尾矿资源化、无害化利用的有效途径。修复后土壤养分蓄积直接关系到后期田间管理,对其有机碳等重要养分积累规律研究至关重要。针对我国湖北某细粒铜尾矿修复场地进行研究,对未经修复、修复一年与修复两年... 铜等大宗尾矿无土化原位修复是尾矿资源化、无害化利用的有效途径。修复后土壤养分蓄积直接关系到后期田间管理,对其有机碳等重要养分积累规律研究至关重要。针对我国湖北某细粒铜尾矿修复场地进行研究,对未经修复、修复一年与修复两年的0~15、15~30、30~45 cm三种深度的土壤进行取样,对总有机碳、易氧化态有机碳、颗粒态有机碳、矿物结合态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与微生物量有机碳6种土壤有机碳形态进行测定并分析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经无土修复后的细粒尾矿土在无外源有机物的添加下依然会进行土壤总有机碳的积累;尾矿进行有机碳积累的主要方式是以矿物结合态有机碳为代表的惰性有机碳的增加,惰性碳的升高有助于固定有机碳;尾矿的团聚体粒径尺寸与土壤总有机碳的含量呈正相关,其中惰性有机碳更偏好聚集在粒径较小的团聚结构中,土壤碳库活性逐渐增强,更容易发生有机碳的转化;对尾矿土进行修复后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显著提高,且主要以惰性有机碳的形式积累,在该场地表现出了巨大的碳汇潜力。该研究同时明确了该场地修复后矿区土壤有机碳各形态的累积特性,可为指导尾矿修复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矿 原位修复 有机碳 修复土壤 有机碳形态 土壤团聚体 碳积累 有机碳组分
下载PDF
南昌市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及其低碳优化对策 被引量:6
20
作者 张婷 蔡海生 钟根佐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170-177,共8页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通过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对全球碳排放产生深刻的影响。以南昌市为例,采用生态系统类型法确定土地生态系统的有机碳排放,2005年南昌市碳排放总量为4.826 2 Tg,2010年为5.535 9 Tg。期间南昌市土地利用变化碳排...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通过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对全球碳排放产生深刻的影响。以南昌市为例,采用生态系统类型法确定土地生态系统的有机碳排放,2005年南昌市碳排放总量为4.826 2 Tg,2010年为5.535 9 Tg。期间南昌市土地利用变化碳排放量呈现增长的趋势,2010年比2005年增长0.709 7 Tg,年均增长0.141 9 Tg。其中耕地和牧草地的碳排放量在2005—2010年间减少,园地、建设用地表现为增加,水域和其他未利用地的碳吸收功能减弱。根据土地利用规划预测计算得出,2020年为6.697 7 Tg,比2005年增长1.871 5 Tg,年均增长0.141 9 Tg。由于用地结构的差异性,南昌市的碳排放量也有所不同。2005—2010年,全市各县区的碳排放依次以南昌县、新建县、进贤县和青山湖区最多,碳排放总量排名基本保持不变。结合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和发展规划,南昌市应该采取适度退耕还林、还水、限制建设用地过度扩张、优化城市用地布局、灵活调节土地供应政策、构建碳交易法律体系等碳减排措施,达到土地利用规划与生态建设相结合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碳蓄积 碳排放 低碳优化对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