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珠江三角洲近地层CO_2通量模拟分析与评估验证 被引量:10
1
作者 麦博儒 安兴琴 +6 位作者 邓雪娇 周凌晞 王春林 李菲 黄建平 陈玲 尹淑娴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960-1971,共12页
利用能分别代表珠江三角洲草地、城市绿地及地带性森林植被生态系统的番禺站、东莞站和鼎湖山站CO2净通量资料对CT-2010碳源汇反演模式系统进行了验证,并利用该模式初步分析了区域净碳通量的时空分布及不同生态系统的碳汇特征.结果表明... 利用能分别代表珠江三角洲草地、城市绿地及地带性森林植被生态系统的番禺站、东莞站和鼎湖山站CO2净通量资料对CT-2010碳源汇反演模式系统进行了验证,并利用该模式初步分析了区域净碳通量的时空分布及不同生态系统的碳汇特征.结果表明:CT-2010模式模拟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绿地、地带性植被、以及草地生态系统碳通量与站点观测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其拟合相关系数(r)高于0.60(P〈0.01),小时、逐日、日变化的残差均值低于2.0μmol/(m2·s);模式一定程度上能反映3种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季节分布特征,但各月的模拟值均高于观测值,其中对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模拟最接近,残差年均值为0.964μmol/(m2·s),对草地和地带性森林植被生态系统的模拟效果相当,残差年均值分别为2.056,2.100μmol/(m2·s);2004∽2005年期间珠江三角洲地区近地层净碳通量为3.43μmol/(m2·s),其中冬季最强,为1.4μmol/(m2·s),春季次之,为1.35μmol/(m2·s),秋季和夏季最低,分别为0.51和0.18μmol/(m2·s);在冬、春两季,珠江三角洲区域为强的碳源区,而在夏、秋季,粤北和粤东大部分地区为较弱碳汇区;2004∽2005年期间珠江三角洲地区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汇为-6.5×10-3PgC,其中农作物,草地/灌木,常绿针叶/阔叶混合林是吸收CO2的主要生态系统,其净通量占陆地生态系统的比率分别为42.01%,31.46%和26.5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tracker碳源汇反演模式 珠江三角洲区域 近地层CO2通量 陆地生态系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