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2篇文章
< 1 2 4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功能真三轴流固耦合试验系统的研制与应用 被引量:49
1
作者 尹光志 李铭辉 +5 位作者 许江 王维忠 李文璞 李星 宋真龙 邓博知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436-2445,共10页
为了更真实地模拟地下煤岩体所处的三向不等主应力状态,同时揭示真三轴流固耦合条件下煤岩的力学特性与流体在其中的渗流规律,自行研制多功能真三轴流固耦合试验系统,该系统主要由框架式机架、真三轴压力室、加载系统、内密封渗流系统... 为了更真实地模拟地下煤岩体所处的三向不等主应力状态,同时揭示真三轴流固耦合条件下煤岩的力学特性与流体在其中的渗流规律,自行研制多功能真三轴流固耦合试验系统,该系统主要由框架式机架、真三轴压力室、加载系统、内密封渗流系统、控制和数据测量、采集系统及声发射监测系统组成。该系统的先进性和创新性如下:(1)可实现多种复杂应力路径下单轴、双轴、真三轴应力状态下煤岩力学特性与流体渗流规律研究;(2)为了实现多轴联动保证试件中心点不变,设计3种新的加卸载控制方式(追踪力Trace-F、追踪位移Trace-D、追踪位移修正Trace-Df);(3)特殊设计的内密封渗流系统配合伺服增压系统,首次实现了真三轴应力条件下气液的自由渗流控制与监测;(4)试验系统采取两向刚性+一向柔性或刚性加载方式,尽量减小了端部摩擦效应的影响,同时整个加载系统动态控制,频率高,输入信号多样,可完成多种特殊试验;(5)特殊设计了一种多功能加卸载压头,可完成真三轴应力条件下的水力压裂试验;(6)试验系统可在2个方向分别提供6 000 k N,1个方向提供4 000k N的载荷,同时通过伺服增压系统,最大可提供60 MPa的流体压力。利用一系列测试方法和试验对该系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试验系统准确可靠。该试验系统的研制为研究真三轴流固耦合条件下煤岩的力学特性与流体渗流规律提供新手段,可推进二氧化碳地质储存、油气高效开采和深部岩土工程等问题的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真三轴 流固耦合 水力压裂 渗透率
原文传递
餐厨垃圾与秸秆混合中温和高温厌氧消化对比 被引量:33
2
作者 郭香麟 左剑恶 +2 位作者 史绪川 王凯军 吴静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3070-3077,共8页
餐厨垃圾与秸秆混合厌氧消化可有效改善两者单独厌氧消化易出现的挥发性脂肪酸积累和木质纤维素难以降解等问题,并回收生物质能.在中温(35℃)和高温(55℃)条件下,对餐厨垃圾与秸秆混合厌氧消化进行了序批式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进料的挥... 餐厨垃圾与秸秆混合厌氧消化可有效改善两者单独厌氧消化易出现的挥发性脂肪酸积累和木质纤维素难以降解等问题,并回收生物质能.在中温(35℃)和高温(55℃)条件下,对餐厨垃圾与秸秆混合厌氧消化进行了序批式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进料的挥发性固体(VS)浓度为3 kg·m^(-3),中温条件下,物料进料比(VS/VS)为9∶1时,单位有机负荷累积甲烷产量达到最高,为272.0 mL·g^(-1);高温条件下,进料比为5∶5时,单位有机负荷累积甲烷产量达到最高,为402.3 mL·g^(-1),分别显著高于两温度条件下餐厨垃圾单独厌氧消化的结果(中温218.6 mL·g^(-1),高温322.0 mL·g^(-1)).高温条件下物料中的碳流向甲烷的比例高于中温,且两物料混合消化促进碳流向甲烷.高温下木质纤维素总降解率为34.7%~45.8%,高于中温的12.6%~42.2%.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细菌与古菌的16S rRNA基因序列信息和真菌的内转录间隔(ITS)序列信息,结果表明,高温下木质纤维素降解细菌和放线菌数量明显高于中温条件,可解释高温下木质纤维素总降解率更高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餐厨垃圾 秸秆 厌氧共消化 中温 高温 碳流向 纤维素
原文传递
裂解温度、裂解时间和原料气流量对CVD法生产碳纳米管的影响 被引量:19
3
作者 贾志杰 马仁志 +2 位作者 梁吉 魏秉庆 吴德海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1998年第2期16-20,共5页
用CVD法生产碳纳米管时,裂解温度、裂解时间和原料气流量大小对碳纳米管的产率、形态有很大影响,其中以裂解温度的影响最大。适宜的裂解温度、裂解时间和原料气流量有利于提高碳纳米管的产率和产量。在一定范围内提高裂解温度。
关键词 纳米管 裂解温度 裂解时间 原料气 CVD法
下载PDF
基于生态网络效用的城市碳代谢空间分析——以杭州为例 被引量:25
4
作者 夏楚瑜 李艳 +3 位作者 叶艳妹 史舟 刘婧鸣 李效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3-85,共13页
城市碳排放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78%,通过模拟生物代谢来剖析城市碳代谢机理从而控制城市碳排放是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危机的关键。为研究杭州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变化对城市碳代谢的综合作用,以4个时间段(1995—2000,2000—2005,2005—2010... 城市碳排放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78%,通过模拟生物代谢来剖析城市碳代谢机理从而控制城市碳排放是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危机的关键。为研究杭州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变化对城市碳代谢的综合作用,以4个时间段(1995—2000,2000—2005,2005—2010,2010—2015)为例,建立了一个"碳流"模型来分析城市生态系统中自然和人工分室在城市碳代谢正负"碳流"产生中的作用,之后利用生态网络效用方法分析"碳流"产生的生态关系及其空间分布,同时利用互惠指数M综合评价土地利用变化对城市碳代谢的综合作用。结果显示(1)净"碳流"在研究期间持续呈现负值且在2000—2005年间达到峰值,负"碳流"主要源自耕地与工业用地之间的转换,正"碳流"主要源自工业用地与城市用地之间的转换。(2)1995—2000年互惠指数(M)呈现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的变化趋势,M平均值小于1,说明土地利用变化对城市碳代谢的综合作用是消极的。(3)竞争关系集聚在高负碳代谢密度分室,互惠共生关系主要集聚在高正碳代谢密度分室。(4)从1995—2000至2010—2015,以每5年为时间间隔,生态关系分布空间变化如下:掠夺限制生态关系呈现向西北、西南和南部方向蔓延—西北方向移动—东南方向移动的变化趋势,竞争生态关系呈现东南方向移动—南部和西北部方向蔓延—零星分布的变化趋势,互惠共生生态关系呈现向东南方向移动—暂时不存在—零星分布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为低碳城市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碳代谢 碳流 生态网络效用 生态关系 空间分布
下载PDF
钢铁企业炼铁系统碳素流分析及CO_2减排措施 被引量:25
5
作者 张琦 贾国玉 +1 位作者 蔡九菊 沈峰满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92-394,403,共4页
针对某钢铁企业炼铁系统,建立了炼铁系统碳素流模型;基于碳平衡原理,用实际生产数据计算出碳排放量,分析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并分析了碳排放与投入系统能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炼铁系统碳排放模型计算的碳排放量更加符合我国实际;能源消... 针对某钢铁企业炼铁系统,建立了炼铁系统碳素流模型;基于碳平衡原理,用实际生产数据计算出碳排放量,分析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并分析了碳排放与投入系统能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炼铁系统碳排放模型计算的碳排放量更加符合我国实际;能源消耗量与碳排放量之间存在协同作用,能源消耗引起的碳排放占系统CO2排放的95%,且每种能源的碳排放潜力不同,煤、焦炭等能源的排放潜力较大.指出降低炼铁系统CO2排放关键在于改变能源结构、采用清洁能源和开发节能减排新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炼铁系统 碳平衡 碳素流 节能 CO2减排
下载PDF
基于节能减排思想分析炼铁工艺的发展 被引量:25
6
作者 李克江 张建良 +2 位作者 张亚鹏 刘征建 姜曦 《过程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62-172,共11页
通过对中国炼铁产业现状进行分析,明确其在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指出由其所带来的严峻的能耗和环保问题.基于钢铁企业的碳素流和能量流,分析了其节能减排的核心问题以及节能潜力点,认为炼铁系统的减排主要在于减少煤焦等含碳... 通过对中国炼铁产业现状进行分析,明确其在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指出由其所带来的严峻的能耗和环保问题.基于钢铁企业的碳素流和能量流,分析了其节能减排的核心问题以及节能潜力点,认为炼铁系统的减排主要在于减少煤焦等含碳燃料的消耗,节能主要在于高效地利用炉顶煤气的显热和潜热,以及充分利用炉渣显热.分析了当前较先进的炼铁系统节能减排技术,如喷吹焦炉煤气、喷吹塑料、全氧鼓风、高炉渣显热回收等,这些技术均是在高炉工艺基础上开发的,其普及程度对中国炼铁产业的节能减排至关重要.展望了炼铁系统节能减排未来的研究方向,短期应深入研究燃料消耗机理,提高煤焦等燃料的利用效率,同时调整高炉系统能源结构,拓展更多清洁能源为炼铁系统所用,开源节流.长期应深入思考炼铁系统碳脱氧还原的本质,着手新工艺的探索性研究,以从本质上改变炼铁工艺高能耗高排放的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炼铁 节能 减排 新技术 碳素流 能量流
原文传递
利用喷射提高跨临界二氧化碳系统的性能 被引量:21
7
作者 李涛 孙民 +2 位作者 李强 陈蕴光 袁秀玲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53-557,共5页
建立了跨临界二氧化碳蒸气压缩/喷射制冷循环中喷射器的数学模型,讨论了系统稳定运行时的蒸发温度、气体冷却器内压力及其出口温度、过热度等因素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工作流流量同扩压段出口蒸气流量相等时系统能够稳定运行.同... 建立了跨临界二氧化碳蒸气压缩/喷射制冷循环中喷射器的数学模型,讨论了系统稳定运行时的蒸发温度、气体冷却器内压力及其出口温度、过热度等因素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工作流流量同扩压段出口蒸气流量相等时系统能够稳定运行.同时,升高蒸发温度能提高系统性能,但蒸气压缩/喷射循环相对简单循环性能系数的提高程度变小;气体冷却器内压力存在最优值,但降低压力能够增大系统性能的改善程度;升高气体冷却器出口温度会降低系统性能,但蒸气压缩/喷射循环相对简单循环性能系数的提高程度将先增大,然后迅速减小.与上述因素相比,过热度的影响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跨临界 喷射 系统性能 工作流
下载PDF
The effects of anisodamine and dobutamine on gut mucosal blood flow during gut ischemia/reperfusion 被引量:23
8
作者 Sen Hu Zhi-Yong Sheng,Burns Institute,304th Hospital of PLA,Beijing 100037,China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2年第3期555-557,共3页
AIM: To determine if anisodamine is able to augment mucosal perfusion during gut I/R ischemia-reperfusion. METHODS: A jejunal sac was formed in Sprague Dawley rat. A Laser Doppler probe and a tonometer were inserted i... AIM: To determine if anisodamine is able to augment mucosal perfusion during gut I/R ischemia-reperfusion. METHODS: A jejunal sac was formed in Sprague Dawley rat. A Laser Doppler probe and a tonometer were inserted into the sac which was filled with saline. The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was occluded (SMAO)for 60 minutes followed by 90 minutes of reperfusion. At the end of 60 minutes of SMAO, either 0.2 mg/kg of anisodmine or dobutamine was injected into the jejunal sac. Laser Doppler mucosal blood flow and regional PCO2 (PrCO2)measurements were made. RESULTS: Mucosal blood flow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t 30,60 and 90 minutes of reperfusion (R30, R60, R90) when intraluminal anisodamine or dobutamine was present compared to intraluminal saline only(44+/-3.3% or 48+/-4.1% vs 37+/-2.6% at R30, 57+/-5.0% or 56+/-4.7% vs 45+/-2.7% at R60, 64+/-3.3% or 56+/-4.2% vs 48+/-3.4% at R90,respectively P【0.05). Blood flow changes were also reflected by lowering of jejunal PrCO2 measurements after intraluminal anisodamine or dobutamine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saline controls (41+/-3.1 mmHg or 44+/-3.0 mmHg vs 49+/-3.7 mmHg at R30,38+/-3.7 mmHg or 40+/-2.1 mmHg vs 47+/-3.8 mmHg at R60,34+/-2.1 mmHg or 39+/-3.0 mmHg vs 46+/-3.4 mmHg at R90, respectively, P【0.05). Most interesting finding was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mucosal blood flow and lower jejunal PrCO2 in anisodamine group than those in dobutamine group at 90 minutes of reperfusion(64+/-3.3% vs 56+/-4.2% for blood flow or 34+/-2.1 mmHg vs 39+/-3.0 mmHg for PrCO2, respectively, P【0.05), suggesting that anisodamine had a more lasting effect on mucosal perfusion than dobutamine. CONCLUSION: Intraluminal anisodamine and dobutamine can augment mucosal blood flow during gut I/R and alleviate mucosal acidosis. The results provided beneficial effects on the treatment of splanchnic hypoperfusion following traumatic or burn shoc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imals carbon Dioxide DOBUTAMINE Intestinal Mucosa Ischemia JEJUNUM Male RATS Rats Sprague-Dawley Regional Blood flow Reperfusion Injury Research Support Non-U.S. Gov't Solanaceous Alkaloids
下载PDF
北京典型道路交通环境机动车黑碳排放与浓度特征研究 被引量:23
9
作者 严晗 吴烨 +3 位作者 张少君 宋少洁 傅立新 郝吉明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891-1899,共9页
本研究对2009年北京市典型道路(北四环中路西段)进行实际交通流监测和调研,分析了总车流量、车型构成和平均速度的日变化规律.应用北京机动车排放因子模型(EMBEV模型)和颗粒物黑碳排放的研究数据,计算该路段的黑碳平均排放因子和排放强... 本研究对2009年北京市典型道路(北四环中路西段)进行实际交通流监测和调研,分析了总车流量、车型构成和平均速度的日变化规律.应用北京机动车排放因子模型(EMBEV模型)和颗粒物黑碳排放的研究数据,计算该路段的黑碳平均排放因子和排放强度.根据同期观测的气象数据,应用AERMOD模型对道路黑碳排放进行了扩散模拟,并根据城市背景站点和道路边站点的监测数据对模拟结果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该路段黑碳平均排放因子与重型柴油车在总车流中所占比例呈现出极强的相关性,由于北京市实行货车区域限行制度,日间时段总车流的平均黑碳排放因子为(9.3±1.2)mg·km-1·veh-1,而夜间时段上升至(29.5±11.1)mg·km-1·veh-1.全天时均黑碳排放强度为17.9~115.3g·km-1·h-1,其中早(7:00—9:00)晚(17:00—19:00)高峰时段的黑碳排放强度分别为(106.1±13.0)g·km-1·h-1和(102.6±6.2)g·km-1·h-1.基于同期监测数据验证,AERMOD模型的模拟效果较好.模拟时段的道路黑碳排放对道路边监测点的平均浓度贡献为(2.8±3.5)μg·m-3.由于局地气象条件差异,日间和夜间的机动车排放对道路边黑碳的模拟浓度存在显著差异.日间时段,小型客车排放对道路边站点的黑碳浓度贡献最高,达(1.07±1.57)μg·m-3;其次为公交车,达(0.58±0.85)μg·m-3.夜间时段货车比例明显上升,其黑碳排放占主导地位,贡献浓度(2.44±2.31)μg·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碳 交通流 机动车 排放因子 AERMOD模型
原文传递
逆流式活性炭烟气脱硫脱硝技术特点及应用 被引量:23
10
作者 韩健 阎占海 邵久刚 《烧结球团》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3-18,共6页
对活性炭净化烧结烟气工艺(CSCR)分类进行了简述,并对不同工艺的技术特点进行了对比分析。重点从工艺的选择、运行效果以及技术特点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应用于河钢集团邯钢公司(简称河钢邯钢)的逆流式活性炭烧结烟气脱硫脱硝工艺,同时阐述... 对活性炭净化烧结烟气工艺(CSCR)分类进行了简述,并对不同工艺的技术特点进行了对比分析。重点从工艺的选择、运行效果以及技术特点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应用于河钢集团邯钢公司(简称河钢邯钢)的逆流式活性炭烧结烟气脱硫脱硝工艺,同时阐述了保障系统稳定运行的关键技术要求。从实际运行效果来看,该工艺系统总体运行稳定,烟气净化效果基本达到50 mg/m^3超低排放限值要求。最后,基于实践经验,对活性炭净化烧结烟气工艺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结烟气 活性炭 逆流式 脱硫脱硝 技术特点
下载PDF
基于物质流和生命周期分析的石油行业碳排放 被引量:20
11
作者 吴明 姜国强 +2 位作者 贾冯睿 刘广鑫 岳强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287-1296,共10页
国内关于石油生命周期内的碳排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石油制品的消费环节,不能真实地反映石油流动生命周期内的碳排放。为了探寻石油生命周期内真实碳排放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本文结合了物质流分析(Material flow analysis,MFA)和生命周期评... 国内关于石油生命周期内的碳排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石油制品的消费环节,不能真实地反映石油流动生命周期内的碳排放。为了探寻石油生命周期内真实碳排放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本文结合了物质流分析(Material flow analysis,MFA)和生命周期评估(Life Cycle Assessment,LCA)方法,建立了石油生命周期内碳元素流动模型。以国内某大型炼化企业为例,计算了各个环节的隐含碳排放和石油燃烧碳排放量,分析了影响隐含碳排放的关键影响因素,同时,设计了四种不同的情景,分别预测了2015—2050年间中国石油生命周期内的隐含碳排放发展和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在石油生命周期内,每吨石油在生命周期总碳排放量约为670kg(约折合CO_2排放量为2457kg),其中隐含碳占总碳排放量的23%;(2)开采环节和炼化环节隐含碳排放分别占隐含碳总量的46%和54%,其中开采环节主要隐含碳排放来自天然气消耗和电力的消耗,分别占总量的47%和30%,炼化环节的隐含碳排放主要来自焦炭燃烧,占总量的46%;(3)在消费环节中,汽油、柴油和煤油在交通运输业中的消耗量最大,分别占各自总量的42%、53%和80%。提高石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和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是实现国家2030年碳排放达到峰值目标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炼化企业 石油行业 物质流分析 生命周期分析 碳流动 隐含碳排放 中国
原文传递
活性炭净化技术在烧结烟气治理领域的应用 被引量:21
12
作者 廖继勇 周末 李小敏 《烧结球团》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1-63,共3页
活性炭烟气脱硫脱硝工艺是20世纪60年代开发的一种大气环境治理技术,这种技术具有节水、净化效率高、可同时除去粉尘和重金属及有毒物、能够生成多种利用价值高的副产品、不产生二次污染等优点。本文对这种技术的原理、工艺流程、技术... 活性炭烟气脱硫脱硝工艺是20世纪60年代开发的一种大气环境治理技术,这种技术具有节水、净化效率高、可同时除去粉尘和重金属及有毒物、能够生成多种利用价值高的副产品、不产生二次污染等优点。本文对这种技术的原理、工艺流程、技术优点作了比较系统的介绍,并对其在烧结烟气治理领域的经济性及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炭 烧结烟气 工艺流程 经济性
下载PDF
火电企业碳排放在线监测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13
作者 姚顺春 支嘉琦 +3 位作者 付金杯 李峥辉 卢志民 卓俊玲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7-108,共12页
2021年我国全国碳市场正式开市,发电行业被首先纳入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此背景下,准确、客观、实时且具有公信力的碳排放数据是碳交易市场高效运行的重要基础。核算法和在线监测法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两种碳排放计量方法。针对... 2021年我国全国碳市场正式开市,发电行业被首先纳入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此背景下,准确、客观、实时且具有公信力的碳排放数据是碳交易市场高效运行的重要基础。核算法和在线监测法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两种碳排放计量方法。针对两种方法,首先分别综述了其优缺点。核算法是我国的通用方法,具有适用范围广、有统一核算标准的优点,但存在处理过程复杂、时效性差、采样等过程易受人为因素影响等问题。在线监测法因具有时效性好、自动化程度高、数据不受人为因素影响等优点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目前在线监测法在国内的推广应用依然存在很多问题:缺乏相应的支撑体系;在线监测法的数据质量尚不能保证,与核算法的可比性也存在争议,而影响其数据质量的最大因素是CO_(2)浓度监测技术和烟气流量监测技术;烟气流量监测的准确性还有待研究。然后针对在线监测法的数据质量提高及评估方法进行分析总结,认为电厂中CO_(2)浓度检测精度可达到较好的水平,而烟气流量监测精确度尚未达成统一结论,其监测技术、测点布置都会影响其现场应用,研制具备自主知识产权、适用范围广、精度高的烟道流量计对我国的准确碳核查事业来说势在必行。针对在线监测数据质量评估则可采用不确定度进行量化。最后提出以下建议:设立不同碳排放在线监测试点,选取不同类型及容量的机组分别研究,根据现场具体条件在其中安装不同的流量计用以对比分析,研究更适用的流量计类型及现场测点布置;建立碳排放在线监测不确定度分析模型,量化分析其中引入较大不确定度的因素,完善数据评价体系;构建碳排放在线监测数据与核查数据的综合对比体系,若在碳市场中在线监测方法与核算法并存,则要确保不同数据的一致性,保障碳市场的公平性;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力发电厂 二氧化碳 烟气排放 在线监测 气体流量
下载PDF
基于投入产出的中国行业碳排放及减排效果模拟 被引量:21
14
作者 赵巧芝 闫庆友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528-1541,共14页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对中国30个行业的碳排放和相互流动进行评估,在利用双比例尺度法对投入产出数据进行更新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目标情景下的行业减排效果进行模拟。结果表明:1)行业间的碳排放流动普遍存在,30个行业中有24个高碳型,其中12...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对中国30个行业的碳排放和相互流动进行评估,在利用双比例尺度法对投入产出数据进行更新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目标情景下的行业减排效果进行模拟。结果表明:1)行业间的碳排放流动普遍存在,30个行业中有24个高碳型,其中12个全过程型、1个表观高碳型和11个传导型;2)碳排放流动网络中的关键节点行业有煤炭采选业、石油天然气采选业、化学产品业、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电力生产供应业和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其处于网络中心地位;3)行业间技术经济联系变动引起的减排幅度为12.43%,最终需求规模上升引起碳排放上升幅度在70%~90%左右;生产排放系数下调10%的减排效果为8.76%,下调15%带来的可能减排效果为13.14%。通过行业减排目标控制的减排政策效果不太显著,但随着政策目标的严格程度上升有所改善。研究结论有利于中国差异化行业减排对策的制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流动 投入产出模型 双比例尺度法 减排效果
原文传递
关中-天水经济区生态系统固碳服务空间流动及格局优化 被引量:19
15
作者 李婷 李晶 +1 位作者 王彦泽 曾莉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0期3953-3969,共17页
【目的】量化区域生态系统固碳服务(以下简称"固碳服务")的供需平衡状况,模拟固碳服务的空间流动,揭示区域固碳服务功能转变的空间规律,并据此给出区域固碳空间布局优化策略,为引导区域的低碳发展提供直观的科学参考。【方法... 【目的】量化区域生态系统固碳服务(以下简称"固碳服务")的供需平衡状况,模拟固碳服务的空间流动,揭示区域固碳服务功能转变的空间规律,并据此给出区域固碳空间布局优化策略,为引导区域的低碳发展提供直观的科学参考。【方法】通过多源数据融合模型模拟人口空间密度,进而估算关中-天水经济区生态系统固碳服务需求量;使用CASA模型计算研究区生物碳库的固碳服务供给量,在此基础上结合遥感碳循环过程模型估算土壤碳库的固碳服务供给量;使用流动比率量化区域固碳服务的供需平衡状况,以空间可视化的方式梳理固碳服务从供给区到受益区的流动过程;基于贝叶斯原理计算环境变量对固碳服务供给的状态条件概率,将其可视化表达为条件概率像素图,通过熵减模型筛选关键变量,利用关键因子最优状态子集分布探讨固碳格局的不确定性,并给出固碳空间布局优化策略。【结果】(1)研究区固碳服务总体上供大于求,供需平衡空间差异明显,需求的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关中平原的人口高度聚集区,供给的高值区则主要沿秦岭山脉和北山山系分布。(2)根据流动比率分布,研究区大致可分为三大碳源集聚中心:以天水市区为中心的碳源集聚中心(Ri>0.04),以彬县为中心的碳源集聚中心(Ri>0.04),以及以最高值西安市为中心的多级碳源集聚中心(Ri>0.20)。其空间流动则可分为四组供需对应区域:秦岭中段、东段及北山的永寿县等流向以西安市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秦岭西段流向天水市,麟游县、旬邑县等流向彬县,铜川市、澄城县、华县等流向蒲城县。(3)根据条件概率和熵减度计算,研究区可取{DEM=3,PET=1}作为生物碳库的关键变量最优状态子集,该子集主要分布在宝鸡市南部秦岭山脉和天水市西南角,该区域中生物固碳状态为最优的概率可以达到54.36%;取{NPP=3,DEM=3}作为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碳 生态系统服务 空间流动 贝叶斯 关中-天水经济区
下载PDF
台湾海峡浮游植物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的粒级结构及碳流途径 被引量:17
16
作者 黄邦钦 洪华生 +3 位作者 王大志 林学举 张钒 刘媛 《台湾海峡》 CAS CSCD 2002年第1期23-30,共8页
本文研究了 1 997年 8月、1 998年 2~ 3月、8月和 1 999年 8月台湾海峡浮游植物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的粒级组成、各粒级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变动 (包括年际变动 )及其影响因子 .结果表明 ,台湾海峡微型 (简称NANO)和微微型浮游植物 (简称... 本文研究了 1 997年 8月、1 998年 2~ 3月、8月和 1 999年 8月台湾海峡浮游植物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的粒级组成、各粒级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变动 (包括年际变动 )及其影响因子 .结果表明 ,台湾海峡微型 (简称NANO)和微微型浮游植物 (简称PICO)占优势 ,贡献率分别达 3 4 %~ 48%、3 4 %~ 40 %,小型浮游植物 (简称MI CRO)仅占 1 2 %~ 2 7%.粒级组成和各粒级生物量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和年际变化 ,如1 997年夏季三种粒级浮游植物生物量均明显低于其它年份 ,PICO和MICRO组份呈 1 998年夏季高于 1 997年和 1 999年夏季 ,而NANO组份则呈 1 998年夏季低于1 997年和 1 999年夏季 .PICO组份对初级生产力的贡献最大 ,达 45%~ 50 %,而NANO和MICRO组份对初级生产力的贡献相近 ,为 1 9%~ 3 2 %;PICO组份的同化系数明显高于NANO和MICRO组份 .初步分析了初级生产的碳流途径 ,表明台湾海峡初级生产的碳将有 2 5%经异养细菌的“二次”生产而进入微食物环 ,3 6%通过原生动物 (主要是异养鞭毛虫 )摄食“打包”作用后进入微食物环 ,即近 60 %的初级生产的碳经微食物环的两个起点分别进入微食物环 ,表明微型生物食物网在该海域生源有机碳转换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碳流途径 微食物环 粒级结构 台湾海峡 初级生产力 生物量
下载PDF
Optimal Energy Flow and Nodal Energy Pricing in Carbon Emission-embedded Integrated Energy Systems 被引量:19
17
作者 Tao Jiang Hongwei Deng +3 位作者 Linquan Bai Rufeng Zhang Xue Li Houhe Chen 《CSEE Journal of Power and Energy Systems》 SCIE 2018年第2期179-187,共9页
Green energy is driving the evolutions of energy industry and carbon emission is becoming an important concern.Considering the increasing couplings among various energy sectors,this paper investigates multi-period opt... Green energy is driving the evolutions of energy industry and carbon emission is becoming an important concern.Considering the increasing couplings among various energy sectors,this paper investigates multi-period optimal energy flow and energy pricing in carbon-emission embedded integrated energy systems,including electricity,natural gas,and district heating networks.Firstly,an optimal scheduling model of integrated energy systems was proposed in this paper.The models of DC power flow,natural gas pipeline flow and heating network energy flow are presented and linearized for the optimization problem.Natural gas-fired generators and combined heat and power(CHP)units are modeled as coupling components of electricitygas and electricity-heating networks.Then,based on the optimal scheduling model,the locational marginal prices(LMP)for electricity,natural gas and heating network are determined.Moreover,the carbon emission caused by energy production has been taken into account in the optimal scheduling and energy pricing process.Finally,case studies on a combined network consisting of IEEE 39-bus system,Belgium 20-node natural gas system and 6-node heating system demonstr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posed model and the impacts of carbon emission on system scheduling and LM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emission district heating LMP natural gas optimal energy flow
原文传递
煤炭地下气化过程稳定控制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17
18
作者 梁杰 刘淑琴 +1 位作者 余力 常建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58-361,共4页
在煤炭地下气化过程中 ,由于炉内客观条件的不断变化 ,难以建立正常的加热制度和及时正确地控制鼓风气流和煤气的流动 ,从而影响气化过程稳定进行 .针对这一问题 ,在新河和刘庄煤炭地下气化现场试验的基础上 ,研究了三种控制气流的方法 ... 在煤炭地下气化过程中 ,由于炉内客观条件的不断变化 ,难以建立正常的加热制度和及时正确地控制鼓风气流和煤气的流动 ,从而影响气化过程稳定进行 .针对这一问题 ,在新河和刘庄煤炭地下气化现场试验的基础上 ,研究了三种控制气流的方法 ,即辅助通道供风气化、压抽结合供风气化和反向供风气化 .结果表明 ,这三种控制方法能够降低出口煤气中 CO2 的含量 ,提高煤气热值 ,稳定煤气产量 ,是现场试验和生产过程中实现连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地下气化 辅助通道供风 压抽结合供风 反向供风
下载PDF
基于碳排放流理论的园区综合能源系统低碳经济调度 被引量:16
19
作者 杨毅 易文飞 +4 位作者 王晨清 王明深 吴志军 穆云飞 郑明忠 《电力建设》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33-41,共9页
在园区综合能源系统(park integrated energy system,PIES)的低碳经济调度研究中,从外网购电所带来的碳排放量难以准确估计,给PIES低碳经济调度的准确性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文章利用外网电能的碳流密度对其隐含碳排放进行精确核算,... 在园区综合能源系统(park integrated energy system,PIES)的低碳经济调度研究中,从外网购电所带来的碳排放量难以准确估计,给PIES低碳经济调度的准确性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文章利用外网电能的碳流密度对其隐含碳排放进行精确核算,并建立了PIES低碳经济调度双层优化模型,最后在一个典型PIES中进行了算例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于单一的PIES经济调度,所提优化模型可以在只提高4.82%运行成本的前提下,降低PIES约21.37%的碳排放量。同时,通过所提模型可以对PIES的碳流分布进行优化,消除系统的碳薄弱环节,提高PIES的环保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区综合能源系统 碳排放流 低碳经济 双层优化
原文传递
管道内二氧化碳水合物的形成和流动特性研究 被引量:15
20
作者 唐翠萍 赵翔湧 +1 位作者 何勇 梁德青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7-40,63,共5页
随着油气开采从陆地向深海发展,防止气体水合物堵塞管道成为重要的安全挑战之一。在50m长的高压循环管路里,对CO2水合物的形成过程和流动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在管径相同的水平管道内各处水合物几乎是同时形成的,最先成核形成... 随着油气开采从陆地向深海发展,防止气体水合物堵塞管道成为重要的安全挑战之一。在50m长的高压循环管路里,对CO2水合物的形成过程和流动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在管径相同的水平管道内各处水合物几乎是同时形成的,最先成核形成小颗粒,然后小颗粒聚集成絮状;在水转化率为4%时,管道内没有形成局部堵塞;水合物形成后会导致管道内流动阻力增大,液体流速瞬间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水合物 形成 流动 管道堵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