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7,27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炭生产与农用的意义及国内外动态 被引量:293
1
作者 何绪生 耿增超 +2 位作者 佘雕 张保健 高海英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7,共7页
近年来,生物炭作为土壤改良剂、肥料缓释载体及碳封存剂备受重视。生物炭在土壤中能够保持数百年至数千年,实现碳的封存固定,生物炭还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的活性,培肥土壤肥力,延缓肥料养分释放,降低肥料及土壤养分的损失,减... 近年来,生物炭作为土壤改良剂、肥料缓释载体及碳封存剂备受重视。生物炭在土壤中能够保持数百年至数千年,实现碳的封存固定,生物炭还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的活性,培肥土壤肥力,延缓肥料养分释放,降低肥料及土壤养分的损失,减轻土壤污染。生物质的热裂解及气化均可产生生物炭,但是慢速热裂解和热水炭化工艺的生物炭产率最大,同时还可获得生物油及混合气,生物油及混合气可升级加工为氢气、生物柴油或化学品,这有助于减轻对化石能源或原料的依赖。生物炭的生产及农用是碳减排的过程,废弃生物质生产生物炭及其农用的效益是多赢的。国外在废弃生物质热裂解生产生物炭及农用方面做了许多研究工作。中国在生物质热裂解获得生物能源方面做了较多工作,但对生物炭的生产及农用重视不够。今后,中国应以废弃生物质生产生物炭,并将生物炭农用作为生物能源、环境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放控制 生产 生物炭 废弃生物质 农用 动态
下载PDF
土壤微生物量及其生态效应 被引量:150
2
作者 王岩 沈其荣 +1 位作者 史瑞和 黄东迈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45-51,共7页
综述了土壤微生物量方面的研究进展,着重论述了土壤微生物量C、N、P、S在土壤养分转化循环中的重要性,并就种植、轮作、施肥等农业措施和季节变化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进行了总结分析。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量 有机肥 生态效应
下载PDF
Terrestrial vegetation carbon sinks in China,1981―2000 被引量:206
3
作者 FANG JingYun GUO ZhaoDi +1 位作者 PIAO ShiLong CHEN AnPi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7年第9期1341-1350,共10页
Using China's ground observations,e.g.,forest inventory,grassland resource,agricultural statistics,climate,and satellite data,we estimate terrestrial vegetation carbon sinks for China's major biomes between 19... Using China's ground observations,e.g.,forest inventory,grassland resource,agricultural statistics,climate,and satellite data,we estimate terrestrial vegetation carbon sinks for China's major biomes between 1981 and 2000.The main results are in the following:(1)Forest area and forest biomass car-bon(C)stock increased from 116.5×10^(6) ha and 4.3 Pg C(1 Pg C=10^(15) g C)in the early 1980s to 142.8×10^(6) ha and 5.9 Pg C in the early 2000s,respectively.Forest biomass carbon density increased form 36.9 Mg C/ha(1 Mg C=10^(6) g C)to 41.0 Mg C/ha,with an annual carbon sequestration rate of 0.075 Pg C/a.Grassland,shrub,and crop biomass sequestrate carbon at annual rates of 0.007 Pg C/a,0.014―0.024 Pg C/a,and 0.0125―0.0143 Pg C/a,respectively.(2)The total terrestrial vegetation C sink in China is in a range of 0.096―0.106 Pg C/a between 1981 and 2000,accounting for 14.6%―16.1%of carbon dioxide(CO_(2))emitted by China's industry in the same period.In addition,soil carbon sink is estimated at 0.04―0.07 Pg C/a.Accordingly,carbon sequestration by China's terrestrial ecosystems(vegetation and soil)offsets 20.8%―26.8%of its industrial CO_(2) emission for the study period.(3)Considerable uncertainties exist in the present study,especially in the estimation of soil carbon sinks,and need further intensive investigation in the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sink China CROPS FORESTS grasslands SHRUBS SOILS terrestrial ecosystems
原文传递
土壤碳储量减少:中国农业之隐患──中美农业生态系统碳循环对比研究 被引量:142
4
作者 李长生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45-350,共6页
我们使用一个生物地球化学模型DNDC对中国和美国农业生态系统中土壤有机碳(SOC)的动态进行了全国范围的预测。模型模拟结果表明,美国农业土地每年净增72.4Tg碳,而中国农业土地每年丢失73.8Tg碳。每一年,美国土... 我们使用一个生物地球化学模型DNDC对中国和美国农业生态系统中土壤有机碳(SOC)的动态进行了全国范围的预测。模型模拟结果表明,美国农业土地每年净增72.4Tg碳,而中国农业土地每年丢失73.8Tg碳。每一年,美国土壤以二氧化碳形式释放入大气的碳为812Tg但从农作物残留物(根和秸秆)获得884Tg的碳。中国土壤释放366Tg的碳于大气中,仅从农作物残留物收回293Tg的碳。中美对农作物残留物的不同管理是造成两国农业土壤动态背道而驰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目前日益恶化的土地沙化及沙尘暴问题即是大区域SOC减少的一个必然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地球化学模型 农业生态系统 土壤 碳循环
下载PDF
苏南丘陵主要森林类型碳循环研究──含量与分布规律 被引量:111
5
作者 阮宏华 姜志林 高苏铭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17-21,共5页
苏南丘陵主要森林类型碳循环研究含量与分布规律阮宏华姜志林高苏铭1)(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210037)PreliminaryStudiesofCarbonCyclinginThreTypesofFore... 苏南丘陵主要森林类型碳循环研究含量与分布规律阮宏华姜志林高苏铭1)(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210037)PreliminaryStudiesofCarbonCyclinginThreTypesofForestsintheHilyRegi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学 森林类型 碳循环
下载PDF
The photoluminescence mechanism in carbon dots (graphene quantum dots, carbon nanodots, and polymer dots): Current state and future perspective 被引量:137
6
作者 Shoujun Zhu Yubin Song Xiaohuan Zhao Jieren Shao Junhu Zhang Bai Yang 《Nano Research》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2期355-381,共27页
At present, the actual mechanism of the photoluminescence (PL) of fluorescent carbon dots (CDs) is still an open debate among researchers. Because of the variety of CDs, it is highly important to summarize the PL ... At present, the actual mechanism of the photoluminescence (PL) of fluorescent carbon dots (CDs) is still an open debate among researchers. Because of the variety of CDs, it is highly important to summarize the PL mechanism for these kinds of carbon materials; doing so can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effective synthesis routes and novel applications. This review will focus on the PL mechanism of CDs. Three types of fluorescent CDs were involved: graphene quantum dots (GQDs), carbon nanodots (CNDs), and polymer dots (PDs). Four reasonable PL mechanisms have been confirmed: the quantum confinement effect or conjugated 7x-domains, which are determined by the carbon core; the surface state, which is determined by hybridization of the carbon backbone and the connected chemical groups; the molecule state, which is determined solely by the fluorescent molecules connected on the surface or interior of the CDs; and the crosslink- enhanced emission (CEE) effect. To give a thorough summary, the category and synthesis routes, as well as the chemical/physical properties for the CDs, are briefly introduced in adv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dots graphene quantum dots carbon nanodots polymer dots photoluminescence mechanism
原文传递
旱地土壤施用生物炭减少土壤氮损失及提高氮素利用率 被引量:130
7
作者 高德才 张蕾 +3 位作者 刘强 荣湘民 张玉平 田昌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4-61,共8页
该试验采用土柱室内模拟的方法,旱地土壤上分别添加不同比例的生物炭(0、0.5%、2%、4%、6%、8%),通过模拟降雨淋洗,探讨生物炭对旱地土壤氮素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生物炭能延缓 NO3-和总氮淋洗速度,生物炭添加质量百分... 该试验采用土柱室内模拟的方法,旱地土壤上分别添加不同比例的生物炭(0、0.5%、2%、4%、6%、8%),通过模拟降雨淋洗,探讨生物炭对旱地土壤氮素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生物炭能延缓 NO3-和总氮淋洗速度,生物炭添加质量百分数达2%及以上时,可显著降低总氮和 NH4+淋洗,其添加质量百分数达4%及以上时,可显著降低NO3-淋洗,而添加少量生物炭对氮的淋洗无影响;NO3-淋洗量占旱地土壤氮素淋洗总量的84%~90%,而NH4+仅占0.4%~2%;各处理下不同土层间土壤全氮含量均无差异,而不同处理间土壤全氮含量差异显著,当生物炭添加质量百分数达2%及以上时,土壤全氮含量随生物炭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且生物炭添加百分数与土壤全氮之间满足极显著的指数关系(R2=0.9944)。因此,在旱地土壤上施用生物炭量至少达2%以上才能显著减少氮素淋洗和增加土壤全氮含量,达到减少土壤氮素损失和提高氮素利用率,减少由氮素带来的环境污染以及改善土壤肥力的综合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生物炭 淋洗 硝态氮 铵态氮
下载PDF
湖南会同3个林龄杉木人工林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128
8
作者 曹娟 闫文德 +2 位作者 项文化 谌小勇 雷丕锋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8,共8页
【目的】研究不同林龄(7,17和25年生)杉木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探讨土壤层次分布规律及随年龄的变化规律,以期为杉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湖南会同杉木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 【目的】研究不同林龄(7,17和25年生)杉木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探讨土壤层次分布规律及随年龄的变化规律,以期为杉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湖南会同杉木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基地内3块不同林龄的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在每个林分内设置3块20 m×20 m样地,按照随机、等量和多点混合的原则,每块样地内采用"品"字形布点,按0~20,20~40和40~60 cm土层取样,测定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并计算土壤碳、氮、磷之间的计量比。【结果】7,17和25年生杉木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含量为12.14~19.52 g·kg-1,全氮含量为1.43~1.89 g·kg-1,全磷含量为0.32~0.40g·kg-1;3个林分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全氮含量随着土壤深度(0~60 cm)增加而逐渐降低,全磷含量在土壤垂直结构上的差异不明显;3个林龄杉木人工林的土壤C∶N随林龄增加而下降,分别为11.73,8.70和8.52,对照样地炼山造林前土壤C∶N为9.52,7年生幼龄林显著高于对照样地,对照样地显著高于17年生中龄林和25年生近熟林(P〈0.05);土壤C∶P分别为57.42,36.27和40.54,对照样地为55.70,低于我国平均值61,7年生幼龄林、对照样地显著高于17年生中龄林和25年生近熟林(P〈0.05);土壤N∶P分别为4.87,4.18,4.76,差异不显著(P〉0.05),低于我国土壤平均值5.2,而炼山造林前为5.85,显著高于3个林龄杉木人工林土壤N∶P(P〈0.05);3个林龄杉木人工林土壤C∶N∶P分别为56∶5∶1,36∶4∶1和41∶5∶1,炼山造林前为55∶6∶1,均低于我国平均值(60∶5∶1)。【结论】通过对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土壤碳、氮、磷含量的研究发现,随着炼山后造林时间的推移,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逐渐得到恢复。本研究杉木人工林土壤中的氮含量相对较高,而磷含量较为缺乏,为了达到土壤中磷的相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人工林 土壤 生态化学计量 林分年龄
下载PDF
中国粮食作物秸秆焚烧排碳量及转化生物炭固碳量的估算 被引量:119
9
作者 李飞跃 汪建飞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4期1-7,共7页
生物质燃烧对全球大气碳排放和气候变化产生重要的影响。近年来,利用生物质制备生物炭实现碳封存备受重视。该文根据2001-2010年中国粮食产量,估算了主要粮食作物秸秆产量,结合秸秆露天焚烧比例及CO和CO2排放因子,得出CO和CO2的排放量... 生物质燃烧对全球大气碳排放和气候变化产生重要的影响。近年来,利用生物质制备生物炭实现碳封存备受重视。该文根据2001-2010年中国粮食产量,估算了主要粮食作物秸秆产量,结合秸秆露天焚烧比例及CO和CO2排放因子,得出CO和CO2的排放量及碳排放总量。同时,根据实验室条件下秸秆转化为生物炭的产率及碳含量,估算了中国粮食作物秸秆转化生物炭后固定碳的量。结果发现,中国粮食作物秸秆因焚烧年排放CO、CO2和总碳量分别为1.15×107、1.57×108和4.77×107t。中国粮食作物秸秆全部转化为生物炭后年平均可固碳0.96×108t,如果把每年焚烧秸秆的量全部转化为生物炭可减少近一半因焚烧秸秆排放碳的量,可见,生物炭固碳技术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碳汇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排放控制 秸秆焚烧 碳固定 生物炭
下载PDF
蒙古高原草原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特征 被引量:84
10
作者 李香真 曲秋皓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97-104,共8页
沿着水分梯度采集了蒙古高原不同草原类型表层土壤样品 1 44个 ,分析了土壤微生物量C、N含量及其与年平均温度和降雨量的关系。结果表明 :蒙古高原草原土壤微生物量C、N与土壤有机C、全N、降雨量、温度均表现出了很好的相关性。微生物量... 沿着水分梯度采集了蒙古高原不同草原类型表层土壤样品 1 44个 ,分析了土壤微生物量C、N含量及其与年平均温度和降雨量的关系。结果表明 :蒙古高原草原土壤微生物量C、N与土壤有机C、全N、降雨量、温度均表现出了很好的相关性。微生物量C变化在5 1 7~ 797mgkg- 1之间 ,微生物量N变化在 1 1 0~ 1 1 8 6mgkg- 1之间。微生物量C∶N比变化在 5~ 9之间。土壤微生物量碳 (Cmic)占土壤有机碳 (Corg)的比例 (Cmic Corg)变化在 1 1 5 %~ 4 1 %之间 ,Cmic Corg与土壤有机C、全N、降雨量均成显著的负相关。土壤呼吸表现为草甸草原土壤 >典型草原 >荒漠草原 ,土壤呼吸与降雨量显著正相关 ,与温度显著负相关。呼吸熵 (QCO2 )与降雨量成二次抛物线关系。放牧对微生物量的影响与不同草原类型和放牧率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高原 草原土壤 土壤微生物量
下载PDF
川东北地区长兴组白云岩储层的成因研究 被引量:103
11
作者 郑荣才 胡忠贵 +3 位作者 冯青平 郑超 罗平 陈守春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8-84,共7页
以岩石结构与白云石Mg/Ca比值和有序度分析为基础,结合Sr,Fe,Mn微量元素和C,O,Sr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对川东北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白云岩成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长兴组白云岩有准同生白云岩和埋藏白云岩两种成因类型,储层只是埋藏白云岩... 以岩石结构与白云石Mg/Ca比值和有序度分析为基础,结合Sr,Fe,Mn微量元素和C,O,Sr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对川东北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白云岩成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长兴组白云岩有准同生白云岩和埋藏白云岩两种成因类型,储层只是埋藏白云岩化作用的产物,其形成过程可划分为早、中、晚3个成岩阶段,各成岩阶段埋藏白云岩化流体都来自于上覆地层飞仙关组的高盐度海源地层水,证据包括如下几个方面:①埋藏白云岩的岩石学特征明显地有别于准同生白云岩;②长兴组各类白云岩的Sr,Fe,Mn微量元素特征表明埋藏白云岩作用发生在无大气水影响的封闭体系中;③白云岩的C,O同位素组成特征符合埋藏白云岩的δ13C和δ18O分布区间;④长兴组与飞仙关组埋藏白云岩的Sr,Fe,Mn微量元素和Sr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北 下三叠统 长兴组 白云岩储层 微量元素 C O Sr同位素 成岩流体 海源地层水
下载PDF
Progress in carbon dioxide separation and capture: A review 被引量:98
12
作者 Hongqun Yang Zhenghe Xu +4 位作者 Maohong Fan Rajender Gupta Rachid B Slimane Alan E Bland Ian Wright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08年第1期14-27,共14页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progress made in CO2 separation and capture research and engineering. Various technologies, such as absorption, adsorption, and membrane separation, are thoroughly discussed. New concepts such...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progress made in CO2 separation and capture research and engineering. Various technologies, such as absorption, adsorption, and membrane separation, are thoroughly discussed. New concepts such as chemical-looping combustion and hydrate-based separation are also introduced briefly. Future directions are suggested. Sequestration methods, such as forestation, ocean fertilization and mineral carbonation techniques are also covered. Underground injection and direct ocean dump are not cover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l flue gas carbon dioxide SORBENT absorption adsorption membrane SEPARATION SEQUESTRATION
下载PDF
人类干扰对闽江河口湿地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04
13
作者 王维奇 曾从盛 +1 位作者 钟春棋 仝川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2411-2416,共6页
为了阐明湿地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对人类干扰的响应,对闽江河口湿地受到人类不同程度干扰的芦苇沼泽、草地、滩涂养殖地、耕地、池塘养殖地和干扰恢复的弃耕地土壤的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土壤C/N... 为了阐明湿地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对人类干扰的响应,对闽江河口湿地受到人类不同程度干扰的芦苇沼泽、草地、滩涂养殖地、耕地、池塘养殖地和干扰恢复的弃耕地土壤的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土壤C/N、C/P和N/P比均表现出随着干扰程度的增大而降低,即轻度干扰的芦苇沼泽和草地(25.53、156.06、6.11和27.58、158.99、5.78)>中度干扰的滩涂养殖地(25.02、96.90、3.87)>高度干扰的耕地和池塘养殖地(17.55、46.19、2.65和22.30、57.51、2.62);与高度干扰的耕地相比,干扰恢复的弃耕地土壤C/N、C/P和N/P比有所提高(19.95、63.81和3.18);影响土壤C/N、C/P和N/P比的因子随干扰程度的变化而改变;土壤C/N比表现出随着干扰程度和土壤深度的变化相对较小,C/P和N/P比的变异性相对较大;碳与养分比对土壤碳储量具有良好的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计量学 人类干扰 闽江河口
原文传递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研究进展 被引量:81
14
作者 赵先丽 程海涛 +1 位作者 吕国红 贾庆宇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6年第4期68-72,共5页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土壤微生物量包括微生物碳、微生物氮、微生物磷和微生物硫及其与碳、氮、磷和硫循环方面的研究进展,着重论述了土壤微生物量C,N,P,S在土壤养分转化循环中的重要性,并就种植、轮作、施肥等农业措施和土壤微生物量与...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土壤微生物量包括微生物碳、微生物氮、微生物磷和微生物硫及其与碳、氮、磷和硫循环方面的研究进展,着重论述了土壤微生物量C,N,P,S在土壤养分转化循环中的重要性,并就种植、轮作、施肥等农业措施和土壤微生物量与环境的关系包括重金属和农药污染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同时,就今后土壤微生物量的研究重点提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量
下载PDF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8
15
作者 张成霞 南志标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0-57,共8页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包括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和微生物生物量磷及其与碳、氮、磷循环方面的研究进展,着重论述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在土壤养分转化循环中的重要性,并就种植、轮作、放牧、施肥等措施...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包括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和微生物生物量磷及其与碳、氮、磷循环方面的研究进展,着重论述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在土壤养分转化循环中的重要性,并就种植、轮作、放牧、施肥等措施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同时,就今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研究侧重点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下载PDF
生物地球化学的概念与方法──DNDC模型的发展 被引量:80
16
作者 李长生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89-99,共11页
生物地球化学作为一个学科包含4个概念,即生物地球化学量、流、群和场。这4个概念从不同角度描述了生命与其环境的关系。生物地球化学量探索生命及其无机环境在元素丰度上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决定了生命体对环境化学状态的依赖性。... 生物地球化学作为一个学科包含4个概念,即生物地球化学量、流、群和场。这4个概念从不同角度描述了生命与其环境的关系。生物地球化学量探索生命及其无机环境在元素丰度上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决定了生命体对环境化学状态的依赖性。生物地球化学流描写化学元素在生态系统中的迁移,此迁移导致了生命体与环境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生物地球化学群描述化学元素在迁移转化时的复杂组合关系及其生物效应。生物地球化学场是生态系统中控制生物地球化学反应的各种环境营力的总和。生物地球化学模型即是这一综合力场及其对化学元素迁移转化影响的数学描述,DNDC模型即基于这些概念发展起来。DNDC模型可用来预测陆地生态系统中碳和氮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该模型已被一些国家用来预测农业土壤的长期肥力和温室气体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地球化学 碳氮 物质交换 DNDC模型 元素迁移 生命体 有机碳
下载PDF
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碳效应评估及低碳优化 被引量:86
17
作者 赵荣钦 黄贤金 +1 位作者 钟太洋 揣小伟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7期220-229,共10页
区域土地利用是引起碳排放的重要因素,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能在一定程度改变土地利用的碳源/汇格局,并引导区域经济社会的低碳发展。基于线性规划方法,该文建立了区域土地利用碳效应综合评估及优化调控的方法,并以南京市为例,提出了3种土... 区域土地利用是引起碳排放的重要因素,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能在一定程度改变土地利用的碳源/汇格局,并引导区域经济社会的低碳发展。基于线性规划方法,该文建立了区域土地利用碳效应综合评估及优化调控的方法,并以南京市为例,提出了3种土地利用低碳优化方案,并对其碳减排潜力进行了对比分析及蒙特卡洛模拟,最后提出了低碳土地利用优化的政策建议。结果发现,2020年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使区域的总碳蓄积量有所提升,但预期碳排放远远大于碳蓄积的增加值,同时也将会导致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的降低;在3种优化方案中,基于碳排放最小化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比2020年规划方案的碳排放减少了73.75万t,碳减排潜力为8.50%,表明该方案起到了较好的预期减排效果;因此,该文建议将基于碳排放最小化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作为南京市未来土地结构调整和产业规划的参考,该方案不仅有助于实现碳减排的目标,而且对于控制建设用地的过快增长、增加生产性土地面积、引导农地整理和居民点用地整理等土地利用规划和开发活动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优化 碳减排 南京市
下载PDF
全球气候变化对陆地植物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83
18
作者 洪江涛 吴建波 王小丹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658-2665,共8页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响应规律和陆地植物适应对策已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在分析气候变暖和降水变化对不同生态系统植物C∶N∶P的影响、CO2浓度升高对不同光合途径物种元素的影响,以及氮沉降对土壤-植物元素影响的短期和...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响应规律和陆地植物适应对策已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在分析气候变暖和降水变化对不同生态系统植物C∶N∶P的影响、CO2浓度升高对不同光合途径物种元素的影响,以及氮沉降对土壤-植物元素影响的短期和长期效应等基础上,从植物生理特性和土壤有效营养元素变化等方面揭示了其可能存在的内在机理,以期为研究C、N、P化学元素在土壤-植物之间传递与调节机制、陆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以及生物地球化学元素循环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提供理论依据.最后提出了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今后研究的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气候变化 陆生植物 碳氮磷
原文传递
一氧化碳中毒临床治疗指南(一) 被引量:83
19
作者 高春锦 葛环 +12 位作者 赵立明 武连华 李茁 杨琳 高宇 侯晓敏 梁芳 杨晶 张奕 马琳琳 刘雪华 王丛 杨捷云 《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27-128,F0004,共3页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acute carbon monoxide poisoning.ACOP)是常见的中毒之一,也是急性中毒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为指导我国现场救治及临床医生及时、规范、有效地抢救治疗ACOP患者,减轻缺氧性损伤,减少迟发脑病发生率,笔者通过收...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acute carbon monoxide poisoning.ACOP)是常见的中毒之一,也是急性中毒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为指导我国现场救治及临床医生及时、规范、有效地抢救治疗ACOP患者,减轻缺氧性损伤,减少迟发脑病发生率,笔者通过收集和分析已经完成的国内外有关ACOP抢救治疗文献,以循证医学证据为基础,采用国际通用的方法,多次与临床医生反复认真讨论,并经有关专家审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 临床治疗指南 carbon 循证医学证据 临床医生 ACOP 抢救治疗 缺氧性损伤
原文传递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M_(2.5) during a typical haze episode in Guangzhou 被引量:73
20
作者 TAN Jihua DUAN Jingchun +4 位作者 HE Kebin MA Yongliang DUAN Fengkui CHEN Yuan FU Jiamo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09年第6期774-781,共8页
The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water-soluble ions and carbonaceous species) of PM2.5 in Guangzhou were measured during a typical haze episode.Most of the chemical species in PM2.5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water-soluble ions and carbonaceous species) of PM2.5 in Guangzhou were measured during a typical haze episode.Most of the chemical species in PM2.5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normal and haze days.The highest contributors to PM2.5 were organic carbon(OC),nitrate,and sulfate in haze days and were OC,sulfate,and elemental carbon(EC) in normal days.The concentrations of secondary species such as,NO3^-,SO4^2-,and NH4^+ in haze days were 6.5,3.9,and 5.3 times higher than those in normal days,respectively,while primary species(EC,Ca^2+,K^+) show similar increase from normal to haze days by a factor about 2.2-2.4.OC/EC ratio ranged from 2.8 to 6.2 with an average of 4.7 and the estimation on a minimum OC/EC ratio showed that SOC(secondary organic carbon) accounted more than 36.6% for the total organic carbon in haze days.The significantly increase in the secondary species(SOC,NO3^-,SO4^2-,and NH4^+),especially in NO3^-,caused the worst air quality in this region.Simultaneously,the result illustrated that the serious air pollution in haze episodes was strongly correlated with the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During the sampling periods,air pollution and visibility had a good relationship with the air mass transport distance;the shorter air masses transport distance,the worse air quality and visibility in Guangzhou,indicating the strong domination of local sources contributing to haze formation.High concentration of the secondary aerosol in haze episodes was likely due to the higher oxidation rates of sulfur and nitrogen spec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haze episode water-soluble inorganic ions organic carbon elemental carbon GUANGZHOU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