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学之都”背景下公共图书馆助推地域文学传播和发展研究——以金陵图书馆为例
1
作者 曹远方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24年第5期87-91,共5页
在“文学之都”背景下选取金陵图书馆作为研究对象,梳理和总结公共图书馆在地域文学传播中的职能作用,并指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继而从“推动阅读活动品牌化建设”“拓展空间再造社会化合作”“推进文化业态数智化升级”“实现地... 在“文学之都”背景下选取金陵图书馆作为研究对象,梳理和总结公共图书馆在地域文学传播中的职能作用,并指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继而从“推动阅读活动品牌化建设”“拓展空间再造社会化合作”“推进文化业态数智化升级”“实现地域文学国际化传播”四个维度提出图书馆未来工作新方向、新路径,为其他城市公共图书馆开展相关领域工作和研究提供参考借鉴,同时推动图书馆服务转型升级和助推地域文学工作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之都 公共图书馆 地域文学 文学素养 文化交流
下载PDF
城市影像视域中多元的南京形象建构——基于电视剧、电影和纪录片的考察 被引量:1
2
作者 王馨怡 滕颖 +1 位作者 陈默 臧迦楠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第2期9-12,共4页
“文学之都”是对南京文学成就的权威认可,也是南京走向世界的文化名片。随着艺术形式的多元发展,南京文学作品中的美丽故事不再限于笔下纸上,渐渐拥有了影像等更加丰富的表现方式。以南京为叙述中心的电视剧、电影与纪录片等影像的呈... “文学之都”是对南京文学成就的权威认可,也是南京走向世界的文化名片。随着艺术形式的多元发展,南京文学作品中的美丽故事不再限于笔下纸上,渐渐拥有了影像等更加丰富的表现方式。以南京为叙述中心的电视剧、电影与纪录片等影像的呈现与建构交织起南京的历史和当下,重述南京的创伤历史,讲述南京当下故事,展现出了传统与现代融汇的多元南京形象。可以说,南京城市影像有利于将南京城的潜在资源转化为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南京文学文化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切实助力南京“文学之都”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 城市影像 文学之都
下载PDF
《资本论》文献若干问题刍议
3
作者 赵学清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62-72,共11页
依据庞大的《资本论》文献研究《资本论》思想是《资本论》学研究的新趋势,但什么是《资本论》文献等问题还需深入讨论。《资本论》文献是指与《资本论》创作和形成有关的文献,包括马克思在《资本论》创作过程中产生的摘录、笔记、批注... 依据庞大的《资本论》文献研究《资本论》思想是《资本论》学研究的新趋势,但什么是《资本论》文献等问题还需深入讨论。《资本论》文献是指与《资本论》创作和形成有关的文献,包括马克思在《资本论》创作过程中产生的摘录、笔记、批注、手稿、著作和有关书信,以及恩格斯在整理出版《资本论》过程中产生的编辑稿、最终刊印稿和有关书信等。《资本论》文献可分为核心文献、基本文献、一般文献以及扩展文献。对《资本论》文献,应基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思想发展长河的视角来把握,基于《政治经济学批判》这一巨著的宏大图景来理解,基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和叙述的辩证联系来研读,基于理论批判和建设的相互关系来思考,基于马克思和他的战友、朋友等相关人士的互动关系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论》 《资本论》文献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 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批判》 马克思 恩格斯
下载PDF
王维诗歌中的长安意象解析
4
作者 李嘉航 冯淑然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44-49,共6页
王维在长安生活了将近40年,其诗歌中存在诸多的长安意象,诸如宫廷意象、帝京意象、山林意象等,这些长安意象高扬着诗人的圣代吟咏,表达着诗人的功业追求,传递着诗人的山野向往。而王维之所以可以将长安景观与以上的情感态度紧密结合,与... 王维在长安生活了将近40年,其诗歌中存在诸多的长安意象,诸如宫廷意象、帝京意象、山林意象等,这些长安意象高扬着诗人的圣代吟咏,表达着诗人的功业追求,传递着诗人的山野向往。而王维之所以可以将长安景观与以上的情感态度紧密结合,与长安的特殊地位及儒佛道对诗人的深刻影响紧密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维 长安意象 情感表达 都城文学
下载PDF
《武林旧事》与南宋遗民的文化记忆建构
5
作者 谢雨情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57-68,共12页
宋元易代之际,元朝通过开展系列礼制活动宣示王朝的正统性和合法性,部分生活在南方的亡宋文人受到元朝政治向心力的感召,相继出仕。周密作为拒不出仕的遗民代表,在都城笔记《武林旧事》中,以文物典章为重心建构对故都临安的文化记忆。... 宋元易代之际,元朝通过开展系列礼制活动宣示王朝的正统性和合法性,部分生活在南方的亡宋文人受到元朝政治向心力的感召,相继出仕。周密作为拒不出仕的遗民代表,在都城笔记《武林旧事》中,以文物典章为重心建构对故都临安的文化记忆。以笔记存史,其写作动因源自遗民治史风气和家族治史传统,旨在通过强调南宋文物典章,彰显宋朝的正统归属权,重塑遗民的集体认同感。这种对故都文物典章的建构模式,促成了都城笔记发展为寄寓遗民之思的重要文学样式。从文化记忆的角度重审《武林旧事》,不失为观照故都文学形象塑造方式、抉发都城文学生成机制与发展脉络的重要路径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记忆 南宋遗民 都城笔记 《武林旧事》
下载PDF
自汉至唐的青门书写及其诗境演进
6
作者 江瑶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5-10,共6页
青门最初指汉代的霸城门,在唐代指代东城门,是长安城东迎来送往最频繁的出入口。青门从汉代开始进入诗歌,至唐代完成了从地理坐标到文学意象的演变。唐代文人对于青门的书写,包含着他们对都城的感知,既有对青门内外胜迹的吟咏,也有对于... 青门最初指汉代的霸城门,在唐代指代东城门,是长安城东迎来送往最频繁的出入口。青门从汉代开始进入诗歌,至唐代完成了从地理坐标到文学意象的演变。唐代文人对于青门的书写,包含着他们对都城的感知,既有对青门内外胜迹的吟咏,也有对于自己命运起伏的喟叹。从他们的视角来看,有青门内的功名追求,青门外的广阔天地,以及青门道上的依依惜别,青门的诗意空间也因此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对于自汉至唐青门书写的研究,为梳理都城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独特视角,也能够广泛考察唐代文人的生存状态及交游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青门 诗歌 都城文学
下载PDF
忧患御外意识在晚清畿辅文学中的反映——以当年对列强侵华战争的反应为例
7
作者 董丛林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3期55-61,共7页
晚清时期相继发生过多次外国侵华战争,成为列强侵略的最典型形式,给中华民族造成深重灾难。畿辅地区也曾饱受蹂躏,甚至致使朝廷两度流亡。战祸面前,身在本地或外地的畿辅籍人士,或是在该区驻留亲历其事的外省区籍人员,以各种体裁的文学... 晚清时期相继发生过多次外国侵华战争,成为列强侵略的最典型形式,给中华民族造成深重灾难。畿辅地区也曾饱受蹂躏,甚至致使朝廷两度流亡。战祸面前,身在本地或外地的畿辅籍人士,或是在该区驻留亲历其事的外省区籍人员,以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状事抒感,从中反映出不断强化和深化的忧患御外意识。而其作品本身,则不失为可借以体察国人这种觉醒历程中相关思想意识的具体素材,同时也是特类体裁的宝贵史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侵华战争 畿辅文学 忧患御外意识
下载PDF
重庆陪都文学及其话语空间 被引量:1
8
作者 苏光文 《重庆社会科学》 2009年第4期91-93,共3页
重庆陪都文学是抗日战争时期,驻足于重庆陪都的作家对当时国家求独立、求解放的种种思考,也是他们对于战争、社会、人生的认知方式与评价、参与方式;是这些作家在血与火的特殊岁月里创造出的文学奇迹与文学辉煌,更是世界反法西斯文学有... 重庆陪都文学是抗日战争时期,驻足于重庆陪都的作家对当时国家求独立、求解放的种种思考,也是他们对于战争、社会、人生的认知方式与评价、参与方式;是这些作家在血与火的特殊岁月里创造出的文学奇迹与文学辉煌,更是世界反法西斯文学有利的一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陪都文学 抗战 自省
下载PDF
落第再试制度的沿革与宋元明文学的流动机制 被引量:1
9
作者 叶晔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42-151,共10页
对于科举礼部试来说,唐宋解试是一种资格考试,而明清乡试是一种科名考试。宋元明落第再试制度的沿革,使参加礼部试的解额,从应届的考试资格变为永久的社会身份,进而改变了近世人才及文学流动的基本模式。在阶层流动上,从唐宋的循环式流... 对于科举礼部试来说,唐宋解试是一种资格考试,而明清乡试是一种科名考试。宋元明落第再试制度的沿革,使参加礼部试的解额,从应届的考试资格变为永久的社会身份,进而改变了近世人才及文学流动的基本模式。在阶层流动上,从唐宋的循环式流动,变为明清的进阶式流动;在地理流动上,从唐宋的直线式流动,变为明清的折线式流动。由此推动了两个重大的社会变化,即举人阶层的形成和省城文化圈的兴起。它们分别从阶层和地域两个维度,促进了近世文学的转型与继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制度 落第再试 社会流动 举人阶层 省城文学
下载PDF
陪都文学精神的形成与演变
10
作者 梅新林 王晓均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9-94,共6页
作为中国文学版图的重要一支,陪都文学随着历史演变和城市轴心的迁移,形成了独特的文学精神。本文选取东汉长安、唐代洛阳、北宋洛阳、明代南京等四大陪都文学作重点分析,在梳理其前后承继的文学脉络中,进行各自多重色彩的具体辨析,分... 作为中国文学版图的重要一支,陪都文学随着历史演变和城市轴心的迁移,形成了独特的文学精神。本文选取东汉长安、唐代洛阳、北宋洛阳、明代南京等四大陪都文学作重点分析,在梳理其前后承继的文学脉络中,进行各自多重色彩的具体辨析,分别为东汉陪都长安夸饰中的自豪、怀恋与失落,唐代陪都洛阳闲适中的忧惧、苦闷与解脱,北宋陪都洛阳韬晦中的内敛、执著与理趣,明代陪都南京凄艳中的风情、诤骨与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陪都文学 东汉长安 唐代洛阳 北宋洛阳 明代南京
下载PDF
西周至清都城文学地理形态的演变研究
11
作者 谢其泉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第2期135-137,共3页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文学地理的概念得以提出,加强对西周至清都城文学地理形态的演变研究,有助于更好的完成中国古代文学地理学术体系的建构,进而更好的促进该门学科的发展;基于这种认识,从首都迁徙角度,将西周至清的文学地理形态发展划...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文学地理的概念得以提出,加强对西周至清都城文学地理形态的演变研究,有助于更好的完成中国古代文学地理学术体系的建构,进而更好的促进该门学科的发展;基于这种认识,从首都迁徙角度,将西周至清的文学地理形态发展划分为三个时期,并对各时期的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情况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关注这一话题的学者提供一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周至清 都城文学地理形态 演变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