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化经济论述下的台湾电影产业样态及其发展趋向辨析 被引量:7
1
作者 吴珮慈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6-48,共13页
近期台湾几部指标性之大众市场效应电影如《海角七号》(2008)、《艋舺》(2010)等,全面带动观众支持台湾电影的风潮,形成台湾电影复苏的新样貌。通过运用数据指针可以概括描绘台湾电影市场的供给现状,观察当前台湾电影制作与美商发行体... 近期台湾几部指标性之大众市场效应电影如《海角七号》(2008)、《艋舺》(2010)等,全面带动观众支持台湾电影的风潮,形成台湾电影复苏的新样貌。通过运用数据指针可以概括描绘台湾电影市场的供给现状,观察当前台湾电影制作与美商发行体系的链结、金融资本挹注与跨界合拍电影的实践样态,从而阐明近十年来台湾电影产值结构的变化,如何牵动了制作、发行、映演等产业炼的发展。台湾电影产业的再次起飞,实际上并不脱离近期全球重视文化经济的潮流。艺术与产业之间存在着结构性难题,台湾电影产业虽然由隐然其后的一股文化经济论述力量所主导,但是电影作为一项文化商品,其经济价值乃建立在文化价值之上。台湾电影固有人文价值与美学思辨的迫切与重要性,将成为台湾电影产业前景及新趋向发展中必须面对的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电影 电影产业 电影美学 《海角七号》 《艋舺》
下载PDF
谈电影《海角七号》在台湾的热映——以接受美学为视角 被引量:1
2
作者 洪柳斯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6期9-12,共4页
台湾本土电影《海角七号》在台湾地区上映后引起广泛关注,而在内地则反响平平。运用接受美学的相关理论对造成两岸不同播出效果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海角七号》具有独特的美学表现,其对受众期待视野的构建与超越、空白的合理运用与巧妙... 台湾本土电影《海角七号》在台湾地区上映后引起广泛关注,而在内地则反响平平。运用接受美学的相关理论对造成两岸不同播出效果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海角七号》具有独特的美学表现,其对受众期待视野的构建与超越、空白的合理运用与巧妙设置体现了接受美学在影视创作上的借鉴意义,亦为当今影视创作提供了另一种思考向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角七号》 接受美学 期待视野 空白理论
下载PDF
刻板印象理论下的《海角七号》研究
3
作者 党红梅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CAS 2018年第6期85-88,共4页
中国台湾地区导演魏德圣的首部剧情长片《海角七号》展现了台湾南部小人物的生活面貌。影片还原了台湾先住民的真实生活场景,但细节的刻画也加深了观众对台湾先住民的刻板印象。先住民影像中所呈现出的负面刻板印象与偏见,需要从内外因... 中国台湾地区导演魏德圣的首部剧情长片《海角七号》展现了台湾南部小人物的生活面貌。影片还原了台湾先住民的真实生活场景,但细节的刻画也加深了观众对台湾先住民的刻板印象。先住民影像中所呈现出的负面刻板印象与偏见,需要从内外因作出分析,从传播的各个方面去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刻板印象 《海角七号》 先住民
下载PDF
解读《海角七号》中的语码转换
4
作者 薛晶晶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29-31,共3页
语码转换指讲话者在同一言语交际过程中使用两种或更多语言或语言变体的现象。语码转换既具有社会功能同时又可表现说话者的心理情感。《海角七号》中的语言是整部影片的一个亮点,剧中人物闽南语、普通话和日语在不同场合相互转换,具有... 语码转换指讲话者在同一言语交际过程中使用两种或更多语言或语言变体的现象。语码转换既具有社会功能同时又可表现说话者的心理情感。《海角七号》中的语言是整部影片的一个亮点,剧中人物闽南语、普通话和日语在不同场合相互转换,具有一定的社会和心理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码转换 海角七号 双言制
下载PDF
分裂的地方性审美经验在仪式中的融合——以《海角七号》为样本
5
作者 许果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CSSCI 2010年第1期265-274,共10页
在后现代语境中,地方性审美经验的完整性受到了"碎片化"的挑战,因此而分裂的审美经验寻求着修复和融合,《海角七号》在台湾地区本土创造的票房奇迹正是这种融合的结果。利用格尔兹的"深描"理论,通过对影片中角色和... 在后现代语境中,地方性审美经验的完整性受到了"碎片化"的挑战,因此而分裂的审美经验寻求着修复和融合,《海角七号》在台湾地区本土创造的票房奇迹正是这种融合的结果。利用格尔兹的"深描"理论,通过对影片中角色和场景的分析和阐释,可以发现这是一部具有强烈的地方性色彩的仪式性电影。影片最后的演唱会用仪式性色彩浓厚的音乐将分裂的地方性审美经验碎片予以融合,这对台湾地区本地族群产生了治疗和慰藉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角七号 地方性审美经验 仪式 融合
原文传递
《海角七号》:台湾身份的认同和确认 被引量:3
6
作者 郭亮亮 段鸣鸣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106-109,共4页
《海角七号》创造了台湾电影的奇观。作为一部具有"乡土"气质的电影,它是台湾文化本土化的结果,也预示了台湾电影和社会加快本土化的进程。电影通过现实生活和过往历史两个层面,探讨了一种体现台湾本土自觉的身份认同,其所引... 《海角七号》创造了台湾电影的奇观。作为一部具有"乡土"气质的电影,它是台湾文化本土化的结果,也预示了台湾电影和社会加快本土化的进程。电影通过现实生活和过往历史两个层面,探讨了一种体现台湾本土自觉的身份认同,其所引发的观影热潮,又进一步加剧了对于这种身份的确认。这是一种意味深长的文化现象,也是一种需要包容面对的客观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角七号》 台湾身份 认同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