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残黄片质量标准的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张诗龙 韩晋 +2 位作者 刘峰群 周燕萍 陈红鸽 《解放军药学学报》 CAS 2011年第6期506-508,共3页
目的建立残黄片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对黄连、青黛药材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残黄片中小檗碱的含量。Luna C18(250 mm×4.6 mm,5μm)反相硅胶柱;流动相:乙腈-0.05 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50∶50)(每100 ml中... 目的建立残黄片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对黄连、青黛药材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残黄片中小檗碱的含量。Luna C18(250 mm×4.6 mm,5μm)反相硅胶柱;流动相:乙腈-0.05 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50∶50)(每100 ml中加十二烷基硫酸钠0.4 g,磷酸调节pH值为4.0);流速:1 ml/min;检测波长:345 nm;柱温:30℃。结果薄层色谱斑点清晰,专属性强;盐酸小檗碱在浓度0.6054~1.4126μ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Y=35.2256X-32.0299,r=0.999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1.09%,RSD为2.02%。结论本方法简单、结果准确、重复性好,可有效控制残黄片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黄片 高效液相色谱法 盐酸小檗碱
下载PDF
基于分子对接技术探讨残黄片退黄作用机制 被引量:8
2
作者 吉日木巴图 范娜 +3 位作者 王蕊 牛莹 王啸洋 韩晋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54-161,共8页
目的:通过分子对接技术研究残黄片治疗黄疸的作用机制。方法: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中筛选残黄片的化学成分,从比较毒理基因组数据库(CTD)和Drug Bank数据库中搜集黄疸治疗相关靶点,利用Discovery Studio2016软件Lib Dock模... 目的:通过分子对接技术研究残黄片治疗黄疸的作用机制。方法: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中筛选残黄片的化学成分,从比较毒理基因组数据库(CTD)和Drug Bank数据库中搜集黄疸治疗相关靶点,利用Discovery Studio2016软件Lib Dock模块进行分子对接,分析成分和靶点的相互作用和网络特征。结果:分子对接发现残黄片37个成分与锁定的孕烷受体,雄烷受体,法尼醇X受体,环氧合酶-2,单胺氧化酶A,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等14个靶点作用较强,可通过调节胆红素代谢、调控胆汁酸合成与转运、抑制免疫与炎症反应、影响肝脏胶原形成等多个途径发挥治疗黄疸作用。成分-靶点作用网络分析发现,残黄片中穆坪马兜铃酰胺,氢化小檗碱,槲皮素,去甲氧基姜黄素,黄柏酮,姜黄素,黄麻甲苷,小檗浸碱,桤木酮,柚皮素共10个成分作用于7个以上靶点,可能为其退黄主要活性成分。结论:通过分子对接揭示了残黄片可能的退黄活性成分和作用机制,有助于后续质控标准的提升和退黄机制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黄片 黄疸 胆汁淤积 分子对接 成分 靶点 网络药理学
原文传递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残黄片中盐酸小檗碱的含量 被引量:5
3
作者 张诗龙 刘峰群 +4 位作者 周旭 杜凤霞 吴素体 王伊文 陈红鸽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2011年第3期47-48,共2页
目的建立残黄片中盐酸小檗碱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Luna C18(5μm,250 mm×4.6 mm)反相柱;乙腈-0.05 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50∶50)(每100 m l中加十二烷基硫酸钠0.4 g,再以磷酸调节pH值为4.0),用前经0.45μ... 目的建立残黄片中盐酸小檗碱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Luna C18(5μm,250 mm×4.6 mm)反相柱;乙腈-0.05 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50∶50)(每100 m l中加十二烷基硫酸钠0.4 g,再以磷酸调节pH值为4.0),用前经0.45μm滤膜滤过;流速1.0 m l/m in,检测波长345 nm;柱温30℃。结果盐酸小檗碱含量在60.54~141.26μg/m l(r=0.9999)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101.09%,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02%(n=6)。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准确可靠,专属性强,重复性好,可用于残黄片的质量监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小檗碱 残黄片 色谱法 高效液相 质量控制
下载PDF
残黄片对α-奈异硫氰酸酯致大鼠黄疸模型的退黄作用 被引量:5
4
作者 张诗龙 张木子荷 +3 位作者 凌海慧 王啸洋 谢文娟 韩晋 《解放军药学学报》 CAS CSCD 2017年第1期65-67,共3页
目的观察残黄片对α-萘异硫氰酸酯所致大鼠黄疸模型的退黄作用。方法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α-萘异硫氰酸酯模型对照组、茵栀黄颗粒阳性药物组、残黄片低、中、高(0.175、0.350、0.700mg·kg^(-1))剂量组。各给药组... 目的观察残黄片对α-萘异硫氰酸酯所致大鼠黄疸模型的退黄作用。方法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α-萘异硫氰酸酯模型对照组、茵栀黄颗粒阳性药物组、残黄片低、中、高(0.175、0.350、0.700mg·kg^(-1))剂量组。各给药组连续给药7d,最后1次给药后1h,按75mg·kg^(-1)体质量灌服α-萘异硫氰酸酯诱发大鼠黄疸模型,正常对照组给等量大豆油,48h后大鼠股静脉取血,测定血清总胆红素、胆固醇和总胆汁酸含量;72h后,腹主动脉取血,检测血清丙二醛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同时肝脏组织切片,观察病理学改变。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总胆红素含量及丙二醇含量明显升高(P<0.01),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明显降低(P<0.01),残黄片能明显对抗这种改变;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残黄片能减轻中毒大鼠肝细胞损伤程度。结论残黄片退黄作用肯定,初步研究结果提示其作用机制与改善胆汁代谢过程和抗自由基氧化损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黄片 Α-萘异硫氰酸酯 黄疸 利胆作用
下载PDF
残黄片对ANIT诱导黄疸模型大鼠的退黄作用机制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吉日木巴图 谢国明 +2 位作者 范娜 周燕萍 韩晋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7期64-69,共6页
目的:考察残黄片对α-萘异硫氰酸酯(ANIT)诱导黄疸模型大鼠肝脏法尼醇X受体(FXR),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UGT1A1)和多药耐药相关蛋白2(MRP2)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治疗残留黄疸的作用机制。方法: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 目的:考察残黄片对α-萘异硫氰酸酯(ANIT)诱导黄疸模型大鼠肝脏法尼醇X受体(FXR),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UGT1A1)和多药耐药相关蛋白2(MRP2)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治疗残留黄疸的作用机制。方法: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残黄片(CHP)组和熊去氧胆酸片(UDCA)组,ANIT灌胃复制黄疸模型,相应药物干预后进行血清总胆红素(TBIL),总胆汁酸(TB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碱性磷酸酶(ALP)的含量检测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以评价残黄片的治疗作用。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FXR,UGT1A1,MRP2 mRNA和蛋白的相对表达量。结果:CHP能显著降低由ANIT引起的大鼠血清TBIL,TBA,ALT,AST,ALP的升高,抑制肝脏病理学改变,退黄作用优于UDCA。与正常组比较,ANIT造模后显著抑制大鼠肝组织FXR,UGT1A1,MRP2的mRNA水平(P<0.01)。与模型组比较,CHP和UDCA干预后均显著提升了各蛋白目的基因mRNA水平(P<0.01),在提升胆红素代谢酶UGT1A1的mRNA水平上CHP优于UDCA(P<0.01)。在影响蛋白表达方面,与正常组比较ANIT造模使大鼠FXR表达明显升高(P<0.05),CHP干预有促进FXR表达的趋势,而UDCA未见有促进趋势,但二者无显著差异。在促进胆红素代谢和胆汁排泄方面,ANIT造模使得UGT1A1,MRP2的表达显著降低(P<0.01),而CHP治疗后显著提高了UGT1A1和MRP2蛋白的表达(P<0.01)。在提高胆红素与胆汁酸外排蛋白MRP2的表达上CHP优于UDCA(P<0.01)。结论:CHP退黄作用机制与激活肝脏FXR mRNA的表达,促进胆红素代谢酶UGT1A1和胆汁酸转运体MRP2的mRNA和蛋白表达,提高肝脏对游离胆红素的代谢并促进胆汁酸排出肝脏,缓解胆汁淤积性肝损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黄片 黄疸 胆汁 胆红素 法尼醇X受体(FXR)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UGT1A1) 多药耐药相关蛋白2(MRP2)
原文传递
HPLC法同时测定残黄片中靛蓝和靛玉红的含量 被引量:4
6
作者 周燕萍 张诗龙 +2 位作者 周旭 刘峰群 朱红 《解放军药学学报》 CAS 2013年第2期160-161,172,共3页
目的建立残黄片中靛蓝和靛玉红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色谱柱:Alltima C18(5μm,250mm×4.6 mm)反相柱;流动相:甲醇-水(80∶20);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87 nm;柱温:30℃。结果靛蓝和靛玉红含量分别在4.34~17.3... 目的建立残黄片中靛蓝和靛玉红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色谱柱:Alltima C18(5μm,250mm×4.6 mm)反相柱;流动相:甲醇-水(80∶20);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87 nm;柱温:30℃。结果靛蓝和靛玉红含量分别在4.34~17.34μg(r=0.9999)和2.32~9.28μg(r=0.9998)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50%和100.34%,RSD分别为1.27%和0.63%(n=6)。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准确可靠,专属性强,重复性好,能同时测定残黄片中靛蓝和靛玉红的含量,可用于残黄片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黛 靛蓝 靛玉红 残黄片 HPLC
下载PDF
微粉化增溶技术在残黄片工艺中的应用 被引量:4
7
作者 陈红鸽 韩晋 +1 位作者 袁海龙 高春生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3期14-17,共4页
目的:考察微粉化残黄片的体外溶出度及退黄药效作用,优选微粉化残黄片的超微粉粒度。方法:以小檗碱为指标,采用HPLC测定不同粉碎粒度的微粉残黄片在不同时间段的小檗碱溶出量,计算累计溶出度,观察溶出情况;采用4%ANIT造成大鼠高黄疸模型... 目的:考察微粉化残黄片的体外溶出度及退黄药效作用,优选微粉化残黄片的超微粉粒度。方法:以小檗碱为指标,采用HPLC测定不同粉碎粒度的微粉残黄片在不同时间段的小檗碱溶出量,计算累计溶出度,观察溶出情况;采用4%ANIT造成大鼠高黄疸模型,按给药方案给药,股动脉取血,测定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谷氨酰转肽酶(γ-GT)等血清生化指标,评价不同粉碎粒度的微粉残黄片的退黄效果。以体外溶出及退黄效果综合优选微粉化残黄片的超微粉粒度。结果:随粉碎目数的增加,黄连中小檗碱的累计溶出率增加,200目和300目60 min时累计溶出率可分别达94.86%,96.18%;在退黄效果方面,200目残黄片可显著降低ALT,AST和γ-GT,且作用强于100,150,300目的残黄片,在降低ALT和γ-GT作用上甚至优于对照药熊去氧胆酸片。综合残黄片的外观性状及生产实际,确定最佳微粉粒度200目。结论:以体外溶出及退黄效果综合优选微粉化残黄片的超微粉粒度是一种简便、可行的试验设计方法,可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黄片 超微粉碎 溶出度 退黄
原文传递
基于超微粉碎工艺的残黄片质量稳定性提升 被引量:3
8
作者 吉日木巴图 张诗龙 +3 位作者 范娜 宋杨 王啸洋 韩晋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9-13,共5页
目的:改进残黄片的粉碎工艺,提升其质量稳定性。方法:借鉴中药复合粒子制备方法,设计3种超微粉碎工艺制备残黄片超微粉,利用扫描电镜观察粉体形态,差示扫描量热法评价各粉体的热稳定性,考察所得超微粉的粉体特性;通过高温、高湿、强... 目的:改进残黄片的粉碎工艺,提升其质量稳定性。方法:借鉴中药复合粒子制备方法,设计3种超微粉碎工艺制备残黄片超微粉,利用扫描电镜观察粉体形态,差示扫描量热法评价各粉体的热稳定性,考察所得超微粉的粉体特性;通过高温、高湿、强光试验评价不同工艺所得残黄片的质量稳定性。结果:工艺1为残黄片中4味药材粗粉按比例混合后超微粉碎20 min。工艺2为将黄连与郁金一同超微粉碎25 min,青黛与白矾一同超微粉碎10 min,再将2种粉体混合均匀。工艺3为将黄连与郁金一同超微粉碎25 min,加入青黛继续粉碎10 min,再加入白矾粉碎5 min。3种工艺所得超微粉形态及粉体学性质差异明显,各粉体比热容依次为262.1,242.7,295.9 J·g^-1。高温、高湿、强光试验结果显示只有工艺3所得残黄片各项检测指标均合格,稳定性较好。结论:粒子设计理念下的超微粉碎工艺3提升了残黄片的粉体特性和压片可塑性,所得残黄片质量稳定性有较大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微粉碎 粉体 残黄片 质量 稳定性 影响因素试验 差示扫描量热法
原文传递
超微粉碎技术的残黄片溶出度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李仙义 靳世英 +4 位作者 靳士晓 吕俊兰 陈红鸽 韩晋 袁海龙 《解放军药学学报》 CAS 2012年第6期506-508,共3页
目的研究超微粉碎技术对残黄片溶出度的影响。方法采用超微粉碎技术对原料药材进行粉碎,压片,以盐酸溶液(pH 1.0)为溶出介质,采用桨法测定体外溶出度,比较基于超微粉碎技术的残黄片和普通粉碎的残黄片的溶出速率和溶出量。结果基于超微... 目的研究超微粉碎技术对残黄片溶出度的影响。方法采用超微粉碎技术对原料药材进行粉碎,压片,以盐酸溶液(pH 1.0)为溶出介质,采用桨法测定体外溶出度,比较基于超微粉碎技术的残黄片和普通粉碎的残黄片的溶出速率和溶出量。结果基于超微粉碎技术的残黄片的体外累积溶出率相比基于普通粉碎的残黄片有显著提高。结论超微粉碎技术工艺简单易行,可提高残黄片有效成分的溶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黄片 超微粉碎技术 溶出度
下载PDF
残黄片利胆保肝作用的非临床药效学研究
10
作者 王雯颍 李承平 +8 位作者 李娜娜 邓莉 石金金 陈慧芳 孙曼 何永侠 李寅超 袁海龙 韩晋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45-848,共4页
目的探讨残黄片的利胆作用,为残黄片的进一步研究开发提供试验依据。方法观察残黄片对正常小鼠胆汁分泌量的影响及对正常大鼠胆汁流量的影响;采用ANIT诱导胆汁淤滞性肝损伤大鼠模型,观察大鼠胆汁分泌量及胆汁中TBIL、DBIL和CHOL含量以... 目的探讨残黄片的利胆作用,为残黄片的进一步研究开发提供试验依据。方法观察残黄片对正常小鼠胆汁分泌量的影响及对正常大鼠胆汁流量的影响;采用ANIT诱导胆汁淤滞性肝损伤大鼠模型,观察大鼠胆汁分泌量及胆汁中TBIL、DBIL和CHOL含量以及血液生化学指标(ALT、AST、TBIL、DBIL)的变化。结果残黄片可明显地促进正常大、小鼠和胆汁淤积性肝损伤模型大鼠胆汁的分泌,且能够降低肝损伤大鼠胆汁中的TBIL、DBIL和血清中的水平,显示出较强的利胆作用和对胆管和肝细胞损伤的修复作用,残黄片高、中、低剂量呈量效关系。结论残黄片具有明显的利胆和保肝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黄片 小鼠 大鼠 利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