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9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肺部真菌感染152例病原谱再评价 被引量:116
1
作者 曹彬 蔡柏蔷 +9 位作者 王辉 周朝阳 王澎 刘鸿瑞 张弘 徐凌 徐凯峰 许文兵 朱元珏 李晓光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79-283,共5页
目的了解肺部真菌感染的病原谱和预后。方法根据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协作组(EORTC)、美国变态反应和感染性疾病协会真菌病研究组(MSG)2002年制定的定义以及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将北京协和医院200... 目的了解肺部真菌感染的病原谱和预后。方法根据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协作组(EORTC)、美国变态反应和感染性疾病协会真菌病研究组(MSG)2002年制定的定义以及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将北京协和医院2002年1月至2006年6月诊断的152例肺部真菌感染患者按照统一的定义进行重新分组:确诊组38例,临床诊断组24例,拟诊组35例,定植组55例,重新分析病原谱。结果 38例确诊肺部真菌感染的患者中,肺曲霉菌感染占首位(15/38),其次为肺隐球菌感染(13/38),第三为毛霉菌和其他类型丝状真菌,而真正念珠菌肺炎少见,只有2例。临床诊断组曲霉菌和曲霉菌+念珠菌占第1位,而拟诊组以及定植组以单纯念珠菌占首位。临床诊断组病死率为58.3%,高于拟诊组(25.7%)和定植组(16.4%)。拟诊组和定植组"念珠菌肺炎"分别为28例和50例,对这78例"念珠菌肺炎"患者的预后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后发现,只有急性生理和慢性病评分(APACHEⅡ)与患者的预后有关,而是否抗真菌治疗及使用何种抗真菌药物与预后无关。结论肺部真菌感染以曲霉菌占第1位,其次为隐球菌和毛霉菌,念珠菌肺炎少见。痰标本念珠菌属培养阳性作为"念珠菌肺炎"的诊断标准值得商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 曲霉菌属 隐球菌属 念珠菌属
原文传递
血清降钙素原定量检测与血培养结果的比较 被引量:108
2
作者 王凯飞 沈定霞 +3 位作者 刘朝军 叶丽艳 王磊利 张有江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43-246,共4页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定量检测在血流感染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对解放军总医院1066例患者同时送检血液培养和PCT检测的结果进行分析,其中有效结果1010例。比较血培养结果与血清PCT浓度的关系及PCT浓度在革兰...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定量检测在血流感染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对解放军总医院1066例患者同时送检血液培养和PCT检测的结果进行分析,其中有效结果1010例。比较血培养结果与血清PCT浓度的关系及PCT浓度在革兰阴性细菌、革兰阳性细菌及假丝酵母菌之间的差异。并且对33例进行过多次PCT检测的血培养阳性患者预后进行了分析。三组间PCT值差异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死亡率比较采用Fisher’S精确概率法。结果血培养阴性患者PCT为0.37(0.11—1.67)μg/L。血培养阳性患者PCT水平为2.24(0.57~11.59)μg/L;PCT在革兰阴性细菌、革兰阳性细菌及假丝酵母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86.6%、72.O%及75.7%。在33例多次PCT检测的血培养阳性患者中,PCT进行性减低者预后较好,PCT均值〉μg/L者预后较差。结论定量检测PCT可作为快速排除和诊断血流感染的辅助检测手段。观察PCT变化趋势对预后判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2,35:243-24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血症 真菌血症 降钙素 蛋白质前体 细菌 念珠菌属 微生物学 技术
原文传递
酮康唑单独及联合克霉唑栓治疗老年念球菌性阴道炎的效果对比 被引量:75
3
作者 夏红梅 牟海波 +2 位作者 孟晓蓉 李其香 张彦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3年第10期74-76,共3页
目的比较酮康唑单独治疗和酮康唑联合克霉唑栓治疗老年念球菌性阴道炎的疗效。方法将86例老年念球菌性阴道炎患者分为酮康唑组和联合组。酮康唑组患者每日服用酮康唑200 mg,连续用药3 d为1个周期,连续治疗3个周期。联合组患者服药剂量... 目的比较酮康唑单独治疗和酮康唑联合克霉唑栓治疗老年念球菌性阴道炎的疗效。方法将86例老年念球菌性阴道炎患者分为酮康唑组和联合组。酮康唑组患者每日服用酮康唑200 mg,连续用药3 d为1个周期,连续治疗3个周期。联合组患者服药剂量、频次和周期同前;临睡前阴道深部内置1枚克霉唑栓进行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症状和体征改善状况、基于症状和体征的评分、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和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其症状和体征均显著改善,评分都显著降低,临床疗效都明显好转(均P<0.05);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后复发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联合组在治疗后4周和8周的念球菌性阴道炎症状缓解和体征改善评分显著低于酮康唑组(P<0.05)。结论酮康唑和酮康唑联合克霉唑栓治疗老年念球菌性阴道炎的疗效相当,酮康唑联合克霉唑栓治疗在治疗后短期症状和体征缓解方面优于单独使用酮康唑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酮康唑 克霉唑栓 阴道炎 念球菌
下载PDF
八角茴香挥发油抗念珠菌活性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46
4
作者 赵俊丽 骆志成 +4 位作者 武三卯 周晓黎 薛晓云 石磊 李文竹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475-477,共3页
目的探讨八角茴香挥发油体外抗念珠菌活性及与氟康唑在联合抑菌实验中的相互作用。方法参照NCCLSM27-A方案中的微量液基稀释法检测八角茴香挥发油对130株临床分离念珠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与最小杀菌浓度(MFC),并以氟康唑作为质控药物... 目的探讨八角茴香挥发油体外抗念珠菌活性及与氟康唑在联合抑菌实验中的相互作用。方法参照NCCLSM27-A方案中的微量液基稀释法检测八角茴香挥发油对130株临床分离念珠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与最小杀菌浓度(MFC),并以氟康唑作为质控药物;同时采用棋盘微量稀释法对18株念珠菌进行了八角茴香挥发油与氟康唑的体外联合抑菌实验。结果八角茴香挥发油对临床分离念珠菌的MIC及MFC分别为白念珠菌1517.16μg/mL与2248.55μg/mL、光滑念珠菌1169.24μg/mL与2338.49μg/mL、近平滑念珠菌1320.03μg/mL与1741.79μg/mL、热带念珠菌1203.50μg/mL与2407.01μg/mL、克柔念珠菌1516.32μg/mL与2144.40μg/mL及季也蒙念珠菌1072.64μg/mL与2144.40μg/mL。八角茴香挥发油与氟康唑联用对氟康唑敏感株及耐药株均表现出较好的协同相加作用,而且未发现有拮抗作用,两组间分数抑菌浓度指数(FICI)差异无显著性(P=0.67)。结论八角茴香挥发油对临床常见致病性念珠菌有程度相似的抗菌作用;八角茴香挥发油与氟康唑联用对念珠菌主要表现为协同相加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角茴香 挥发油 抗念珠菌活性 氟康唑 抑菌实验
原文传递
山苍子油抗念珠菌的敏感性及作用机理的电镜研究 被引量:40
5
作者 方芳 吕昭萍 +2 位作者 王正文 黄云莉 李红宾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49-351,共3页
目的应用美国国家临床试验标准化委员会(NCCLS)推荐的微量法测定山苍子油(Liseacubebaoil)对5种医学重要念珠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并在电镜下观察山苍子油作用后,耐唑类药物的克柔念珠菌(Candidakrusei)超微结构的改变,探讨其作用机制,从... 目的应用美国国家临床试验标准化委员会(NCCLS)推荐的微量法测定山苍子油(Liseacubebaoil)对5种医学重要念珠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并在电镜下观察山苍子油作用后,耐唑类药物的克柔念珠菌(Candidakrusei)超微结构的改变,探讨其作用机制,从而为耐唑类药物的抗念珠菌中药开发提供依据。方法参照NCCLS(NCCLS-M27-T文件)推荐的抗真菌药物敏感试验方案微量稀释法检测5种念珠菌标准菌株,并以氟康唑作为质控药物。电镜下观察山苍子油作用前后克柔念珠菌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山苍子油对5种标准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为:白念珠菌(14.14±3.64)μg/mL,热带念珠菌(23.22±2.85)μg/mL,光滑念珠菌(31.24±2.88)μg/mL,近平滑念珠菌(76.19±4.40)μg/mL,克柔念珠菌(28.30±2.54)μg/mL。电镜观察发现,氟康唑处理组克柔念珠菌结构完整,其细胞壁、细胞膜结构清晰;山苍子油处理组见克柔念珠菌细胞壁溶解破坏,细胞膜连续性破坏,细胞器肿胀溶解乃至坏死溶解。结论山苍子油不仅对白念珠菌有抗菌作用,对其他致病菌种,特别是耐唑类药物的菌种如克柔念珠菌也有着类似的抗菌作用。山苍子油可能通过破坏克柔念珠菌的细胞壁、细胞膜的结构而抗真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苍子油 电镜 荜澄茄 氟康唑 念珠菌感染 微生物敏感性试验 最小抑菌浓度
原文传递
PNICU内早产儿真菌性败血症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53
6
作者 李秋平 高昕 +5 位作者 黄捷婷 李灵先 齐海莲 石慧 叶翠 封志纯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31-534,共4页
目的分析早产新生儿监护病房(PNICU)内早产儿真菌性败血症的临床特点,为其诊治及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PNICU 21例确诊为真菌性败血症早产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1例真菌性败血症患儿均为<34周早产儿,占同期出院早产... 目的分析早产新生儿监护病房(PNICU)内早产儿真菌性败血症的临床特点,为其诊治及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PNICU 21例确诊为真菌性败血症早产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1例真菌性败血症患儿均为<34周早产儿,占同期出院早产儿的1.24%,体质量均<1 800 g,其中极低出生体质量儿10例,超低出生体质量儿2例。21例真菌感染前全部接受广谱抗生素治疗及静脉营养,17例有皮质激素暴露,17例曾机械通气,4例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4例曾外科胸腔闭式引流,2例曾使用抑酸剂。起病最早为生后10 d,最晚57 d。表现为发热、呼吸暂停、灌注差、惊厥等症状。6例血常规白细胞<5.0×109/L,14例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13例血小板<100×109/L,血培养近平滑假丝酵母10例,罗伦特隐球菌3例,无名假丝酵母3例,白色假丝酵母菌2例,季也蒙假丝酵母菌、葡萄牙假丝酵母、粉状毕赤酵母各1例,药敏均提示对二性霉素B敏感,氟康唑敏感率为90.48%。脑脊液检查1例白细胞和蛋白均明显增高,培养与血培养一致。CT检查脑组织大片坏死。21例均接受氟康唑抗真菌及对症支持治疗,15例治愈,5例放弃治疗自动出院,1例死亡。结论 PNICU真菌败血症多见于<34周早产儿,以假丝酵母类最为多见,高危因素包括出生胎龄、体质量、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机械通气、皮质激素暴露、外科手术、中心静脉置管等,可伴有白细胞升高或减少、血小板减少、C反应蛋白升高等,氟康唑治疗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性败血症 假丝酵母菌 早产儿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
下载PDF
260株念珠菌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49
7
作者 刘华 周中华 +3 位作者 喻华 颜英俊 王蓉 古义俞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3期347-349,共3页
目的 探讨引起医院感染常见酵母样真菌种类及其耐药性特点 ,为临床感染性疾病提供病原学诊断和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的依据。方法 采集 2 6 80份住院患者标本分离培养 ,分离出酵母样真菌 2 6 0株 ,采用科码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 (CHRO- Ma... 目的 探讨引起医院感染常见酵母样真菌种类及其耐药性特点 ,为临床感染性疾病提供病原学诊断和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的依据。方法 采集 2 6 80份住院患者标本分离培养 ,分离出酵母样真菌 2 6 0株 ,采用科码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 (CHRO- Magar)培养 ,API- 2 0 CAUX酵母样真菌鉴定试条进行鉴定 ;念珠菌药敏试条 (ATB-Fungus)进行念珠菌药敏试验。结果  2 6 0株酵母样真菌以念珠菌为主 ,其中白色念珠菌 15 5株 (5 9.6 % ) ,热带念珠菌 5 1株 (19.6 % ) ,克柔念珠菌 2 7株 (10 .3% ) ,光滑念珠菌 11株 (4 .2 % ) ;白色念珠菌对两性霉素 B(AMB)、5 -氟胞嘧啶 (5 - FC)、制霉菌素 (NYS)、酮康唑 (KTC)、益康唑 (ECO)、咪康唑 (MTC)、氟康唑 (FL C)的耐药率分别为9.0 %、5 .8%、10 .3%、4 3.0 %、4 0 .9%、4 3.7%、9.0 % ;热带念珠菌分别为 3.9%、9.8%、19.0 %、6 1.9%、5 7.1%、6 1.9%、2 1.4 % ;克柔念珠菌为 14 .8%、14 .8%、14 .8%、14 .8%、2 5 .0 %、2 5 .0 %、16 .6 % ;光滑念珠菌为 0 .0、0 .0、36 .6 %、18.1%、36 .6 %、36 .3%、6 6 .6 %。结论 目前引起我院患者真菌感染的念珠菌仍以白色念珠菌为主 ,其次是热带念珠菌及克柔念珠菌 ,这些念珠菌对两性霉素 B、5 -氟胞嘧啶、氟康唑、制霉菌素较敏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念珠菌 抗真菌药物 耐药性分析
下载PDF
Optimization of phenol degradation by Candida tropicalis Z-04 using Plackett-Burman design and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被引量:48
8
作者 Jiangya Zhou Xiaojuan Yu Cong Ding Zhiping Wang Qianqian Zhou Hao Pao Weimin C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1年第1期22-30,共9页
Statistical experimental designs were used to optimize the process of phenol degradation by Candida tropicalis Z-04, isolated from phenol-degrading aerobic granule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influencing phenol degra... Statistical experimental designs were used to optimize the process of phenol degradation by Candida tropicalis Z-04, isolated from phenol-degrading aerobic granule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influencing phenol degradation (p 〈 0.05), as identified by a two-level Plackett-Burman design with 11 variables, were yeast extract, phenol, inoculum size, and temperature. Steepest ascent method was undertaken to determine the optimal regions of these four significant factors. Central composite design (CCD) and response surface analysis were adopted to further investigate the mutual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se variables and to identify their optimal values that would generate maximum phenol degradation. The analysis results indicated that interactions between yeast extract and temperature, phenol and temperature, inocuhim size and temperature affected the response variable (phenol degradation) significantly. The predicted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ximum removal efficiency of phenol (99.10%) could be obtained under the optimum conditions of yeast extract 0.41 g/L, phenol 1.03 g/L, inoculum size 1.43% (V/V) and temperature 30.04℃. These predicted values were further verified by validation experiments. The excellent correlation between predicted and experimental values confirmed the validity and practicability of this statistical optimum strategy. This study indicated the excellent ability of C. tropicalis Z-04 in degrading high-strength phenol. Optimal conditions obtained in this experiment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further use of this microorganism in the treatment of highstrength phenol efflu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enol degradation candida tropicalis Z-04 OPTIMIZATION Plackett-Burman design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原文传递
常见致病性念珠菌的PCR-RFLP鉴定研究 被引量:24
9
作者 余进 冀朝晖 李若瑜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31-133,共3页
目的研究常见致病性念珠菌的分子鉴定方法,为深部念珠菌病的分子诊断奠定基础。方法对常见9种致病性念珠菌的11株标准株和39株临床株的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进行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对扩增产物进行MspⅠ、HaeⅢ和DdeⅠ三种内切酶的酶切... 目的研究常见致病性念珠菌的分子鉴定方法,为深部念珠菌病的分子诊断奠定基础。方法对常见9种致病性念珠菌的11株标准株和39株临床株的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进行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对扩增产物进行MspⅠ、HaeⅢ和DdeⅠ三种内切酶的酶切分析。结果9种念珠菌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后产生5种不同分子量的条带,扩增产物经MspⅠ、DdeⅠ和HaeⅢ酶切后分别产生8种、5种和4种特异性带型。结论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在鉴定常见的致病性念珠菌中稳定、可靠、特异,是传统方法的有益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致病性念球菌 PCR-RFLP 分子鉴定
原文传递
混合发酵对纤维素酶和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2
10
作者 司美茹 薛泉宏 蔡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69-74,共6页
采用混合培养法 ,研究了假丝酵母对黑曲霉和烟曲霉固态发酵中纤维素酶及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1接入少量假丝酵母混合培养 ,可明显提高黑曲霉和烟曲霉纤维素酶系中滤纸酶、羧甲基纤维素酶、微晶纤维素酶及淀粉酶的活性。混合培养... 采用混合培养法 ,研究了假丝酵母对黑曲霉和烟曲霉固态发酵中纤维素酶及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1接入少量假丝酵母混合培养 ,可明显提高黑曲霉和烟曲霉纤维素酶系中滤纸酶、羧甲基纤维素酶、微晶纤维素酶及淀粉酶的活性。混合培养时 ,黑曲霉发酵产物中上述 4种酶的峰值酶活较黑曲霉单独培养时分别提高 36 .1% ,11.1% ,16 .2 %及 4 1.8% ;烟曲霉分别提高 2 4 .9% ,5 2 .8% ,4 0 .8%及 16 3.5 %。 2混合培养时 ,在黑曲霉和烟曲霉中 ,除黑曲霉的滤纸酶和淀粉酶外 ,其余纤维素酶和淀粉酶的产酶高峰期较单纯培养提前 2 4 h出现 ,接入酵母菌加快了发酵进程 ,使发酵周期缩短。 3接入酵母菌后 ,黑曲霉和烟曲霉固态发酵产物中细胞外可溶性蛋白质峰值含量 ,较无酵母菌接入时分别提高 34.8%和 4 1% ;且细胞外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随发酵时间的变化趋势与纤维素酶及淀粉酶的活性变化趋势吻合 ,揭示了混合培养时纤维素酶及淀粉酶活性提高是酶蛋白合成与分泌量增加的结果。 4酵母菌利用了固态发酵中水解形成的纤维二糖等小分子还原糖 ,解除了纤维二糖对纤维素酶和淀粉酶合成的反馈阻遏 ,提高了发酵产物的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发酵 纤维素酶 淀粉酶活性 假丝酵母 烟曲霉 黑曲霉
下载PDF
白色念珠菌蛋白酶与其毒力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33
11
作者 王丹敏 韩景田 +1 位作者 董小青 屈野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4期215-216,220,共3页
目的 探讨白色念珠菌蛋白酶活动与其毒力的关系。方法 采用牛奶平板法检测 5 4株白色念珠菌蛋白酶的分泌能力 ,然后选择 6株菌分别经摇瓶培养测定其蛋白酶活力 ,并以静脉内注射方式感染小鼠进行毒力试验 ,以小鼠平均生存时间来评价菌... 目的 探讨白色念珠菌蛋白酶活动与其毒力的关系。方法 采用牛奶平板法检测 5 4株白色念珠菌蛋白酶的分泌能力 ,然后选择 6株菌分别经摇瓶培养测定其蛋白酶活力 ,并以静脉内注射方式感染小鼠进行毒力试验 ,以小鼠平均生存时间来评价菌株毒力。结果  5 4株白色念珠菌全部能分泌蛋白酶 ,检出率为 10 0 %。动物试验表明蛋白酶活力愈高的菌株 ,相应小鼠平均生存时间愈短 ;蛋白酶活力与菌株毒力直接正相关 (r=0 .934,P〈0 .0 1)。结论  蛋白酶是白色念珠菌重要的毒力因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色念珠菌 蛋白酶 毒力
下载PDF
Epidemiology of opportunistic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 in China: review of literature 被引量:36
12
作者 LIAO Yong CHEN Min +2 位作者 Thomas Hartmann YANG Rong-ya LIAO Wan-qing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2期361-368,共8页
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recent findings on the epidemiology of medically important, opportunistic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 (IFIs) in China and discuss the relevant social, economical reasons and medical factors... 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recent findings on the epidemiology of medically important, opportunistic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 (IFIs) in China and discuss the relevant social, economical reasons and medical factors. Data sources We performed a comprehensive search of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literatures of opportunistic IFIs from China up to April 2012. Study selection Relevant literatures involving researches and cases/case sedes were identified, retrieved and reviewed.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opportunistic IFIs in China was steadily increasing. The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of IFIs were different in patients with various underlying conditions/diseases, from 4.12% to 41.18% and 9.8% to 60.0%, respectively. Candida species, Aspergillus species and Cryptococcus neoformans species complex were the most frequent isolated pathogens. Other uncommon opportunistic IFIs were also been reported, including trichosporonosis, mucormycosis, hyalohyphomycosis (hyaline hyphomycetes) and phaeohyphomycosis (dematiaceous hyphomycetes). Reports of Chinese patients differed from those of many other countries as there were a higher number of patients without identifiable underlying diseases/conditions. Conclusions Because of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changing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a growing number of immunocompromised hosts with risk factors, today opportunistic IFIs in China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public health, associated with high morbidity/mortality and higher care costs. Now information related to the epidemiology of opportunistic IFIs in China is still sparse, so we need more organized groups of clinical scientists performing related researches to help the clinicians to obtain more accurate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a opportunistic fungal infection candida ASPERGILLUS CRYPTOCOCCUS
原文传递
需氧菌与假丝酵母菌感染对胎膜早破母婴结局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36
13
作者 杨淑华 刘颖 +1 位作者 王建红 张月香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803-806,共4页
目的探讨需氧菌与假丝酵母菌感染对胎膜早破母婴不良结局的影响。方法对2012年1月—2013年1月,因胎膜早破而入住我院产科的296例患者生殖道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检测,依据培养结果进行分组,并对组间母婴不良结局,如生产方式、早产、胎儿... 目的探讨需氧菌与假丝酵母菌感染对胎膜早破母婴不良结局的影响。方法对2012年1月—2013年1月,因胎膜早破而入住我院产科的296例患者生殖道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检测,依据培养结果进行分组,并对组间母婴不良结局,如生产方式、早产、胎儿产前感染、新生儿窒息、新生儿死亡等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296例胎膜早破患者中,检出致病菌生长131例(44.3%)。其中需氧菌64例,主要为大肠埃希菌和B型溶血性链球菌;真菌共67例,光滑拟球酵母菌为非白假丝酵母菌首位。致病菌组母婴不良结局的发生率均高于无致病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需氧菌组新生儿的产前感染、胎儿窘迫、围生儿死亡的发生率高于假丝酵母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白假丝酵母菌组新生儿疾病和围生儿死亡的发生率均高于白假丝酵母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非假丝酵母菌组3例发生围生儿死亡的产妇生殖道分泌物培养均为光滑拟球酵母菌。结论需氧菌与假丝酵母菌感染与胎膜早破母婴不良结局密切相关。大肠埃希菌和B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对于新生儿重度感染有重要意义,非白假丝酵母菌感染对于胎膜早破新生儿致病的临床意义也不容忽视。加强孕期生殖道病原微生物的检查,积极有效的抗菌药物治疗,可降低胎膜早破及新生儿感染的发生,改善母婴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需氧菌 假丝酵母菌 妊娠结局 胎膜早破
下载PDF
念珠菌性阴道炎病原性酵母菌鉴定的研究 被引量:34
14
作者 吴音 陈元 +1 位作者 马珍 周晓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30-231,共2页
目的 :研究在念珠菌性阴道炎中快速提示致病念珠菌种类的检测手段。方法 :应用念珠菌显色培养基(CHROM)、沙保琼脂培养基 (SGA)和全自动细菌鉴定仪 (Micro Scan)对 86株念珠菌进行鉴定比较。结果 :6 4株白念珠菌、11株克柔念珠菌、6株... 目的 :研究在念珠菌性阴道炎中快速提示致病念珠菌种类的检测手段。方法 :应用念珠菌显色培养基(CHROM)、沙保琼脂培养基 (SGA)和全自动细菌鉴定仪 (Micro Scan)对 86株念珠菌进行鉴定比较。结果 :6 4株白念珠菌、11株克柔念珠菌、6株热带念珠菌、5株光滑念珠菌三法鉴定无差异。在 CHROM:2 4小时、48小时内鉴定速率分别是 74.42 % ,77.91% ,均高于 SGA(34 .88% ,6 9.77% )和上机 (0 ,74.42 % )。结论 :念珠菌性阴道炎患者病原性酵母菌种向非白念珠菌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原性酵母菌 念珠菌性阴道炎 念珠菌属 微生物鉴定 显色培养基鉴定法
下载PDF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8
15
作者 陈芳 薛凤霞 +1 位作者 陈轶群 刘萍 《现代妇产科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1-24,共4页
目的:探讨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茵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230例阴道假丝酵母菌培养阳性者及200例真菌培养阴性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VVC主要发生于性活跃期育... 目的:探讨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茵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230例阴道假丝酵母菌培养阳性者及200例真菌培养阴性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VVC主要发生于性活跃期育龄妇女,平均年龄31.01±8.43岁。单纯性VVC多见,占64.7%(149/230),复杂性VVC占35.3%(81/230)。外阴瘙痒、白带增多、性交痛是VVC的主要症状(OR分别为158.35、16.88、32.59。95%CI分别为68.38~366.73、6.03~47.28、5.97—177.90)。VVC的相关危险因素有口交、非月经期护垫的应用、口服避孕药、既往有VVC病史、抗生素应用(OR分别为5.85、12.05、1.41,6.47,4.07;95%CI分别为2.82-12.14,5.39~26.98,0.71—2.79,3.51~11.98,1.35—12.27);避孕套的应用是保护性因素(OR=0.67,95%CI0.58~0.79)。58.7%VVC阴道pH值通常在正常范围内(3.8—4.5),92.6%的患者阴道清洁度通常为Ⅰ度-Ⅱ度。结论:VVC主要发生于性活跃期育龄妇女,以单纯性VVC多见。VVC阴道pH值通常在正常范围内,清洁度一般在Ⅰ度-Ⅱ度。口交、非月经期护垫的应用、避孕药的应用、既往有VVC病史、抗生素的应用是VVC发生的高危因素。避孕套的应用是VVC的保护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临床特征 危险因素 假丝酵母菌
下载PDF
应用动物行为学与动物福利 被引量:25
16
作者 包军 《家畜生态》 1997年第2期38-44,共7页
应用动物行为学与动物福利包军(东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系哈尔滨150030)1介绍“动物科学的新领域一动物福利学说”一文(包军,1996)阐述了动物康乐与动物福利的关系。由于康乐反应了动物与环境之间的协调状态,它必然与动... 应用动物行为学与动物福利包军(东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系哈尔滨150030)1介绍“动物科学的新领域一动物福利学说”一文(包军,1996)阐述了动物康乐与动物福利的关系。由于康乐反应了动物与环境之间的协调状态,它必然与动物的感受(feelings)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为学 动物福利
下载PDF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内假丝酵母菌败血症感染九例分析 被引量:27
17
作者 马晓路 孙伟 刘涛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694-697,共4页
目的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内假丝酵母菌败血症的临床特点。方法总结9例确诊病例的临床特征,进行易感因素分析。结果 9例均为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6例。9例真菌感染前全部接受广谱抗生素治疗及静脉营养,8例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percut... 目的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内假丝酵母菌败血症的临床特点。方法总结9例确诊病例的临床特征,进行易感因素分析。结果 9例均为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6例。9例真菌感染前全部接受广谱抗生素治疗及静脉营养,8例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percutaneous inserted centralcatheter),3例曾机械通气。生后8~22 d 出现呼吸暂停、灌注差、反应差等症状,7例血小板减少,7例 C 反应蛋白升高。血培养白色假丝酵母菌1例,近平滑假丝酵母菌2例,季也蒙假丝酵母菌6例,5例 PICC 导管尖端培养和血培养同时阳性,且为同一菌株。9例均接受抗真菌及对症支持治疗,6例治愈,1例放弃治疗自动出院,2例死亡。结论新生儿假丝酵母菌败血症的高危因素包括早产、留置PICC、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机械通气等,症状常不典型,可伴有血小板减少,C 反应蛋白轻中度升高等,早期积极治疗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念珠菌属 败血病 加强医疗病房 新生儿
原文传递
院内侵袭性深部真菌感染80例临床与病原学分析 被引量:27
18
作者 李娅娟 李恩泽 +2 位作者 时萍 孙术红 任炜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028-1030,共3页
目的探讨深部真菌感染的现状、病原菌的种类、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及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地分析2004年1月-2005年12月,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状况,并对收集的病原菌进行体外药敏测定。结果2年中共收集88株真菌培养阳性的临床标本,其中... 目的探讨深部真菌感染的现状、病原菌的种类、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及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地分析2004年1月-2005年12月,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状况,并对收集的病原菌进行体外药敏测定。结果2年中共收集88株真菌培养阳性的临床标本,其中确诊或疑诊为假丝酵母菌属感染者72例,占81.8%,其次为新型隐球酵母菌8例,占9.1%,曲霉菌属5例,占5.7%,其余为其他真菌;其中假丝酵母菌属中最常见的病原菌为白色假丝酵母菌,共48株,占66.7%,其次为光滑假丝酵母菌12株,占16.7%,再次为热带假丝酵母菌8株,占11.1%,最后为近平滑假丝酵母菌和克柔假丝酵母菌各2株,分别占2.8%。结论假丝酵母菌属仍然是院内深部真菌感染的主要致病菌,而假丝酵母菌属中最常见的是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氟康唑仍是治疗假丝酵母菌属尤其是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最有效的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真菌感染 假丝酵母菌属 氟康唑
下载PDF
常见念珠菌属的临床分布及对抗真菌药物敏感性研究 被引量:26
19
作者 李莉 苏维奇 +2 位作者 纪迎春 国霞 于清华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02-704,共3页
目的研究念珠菌属的临床分布及其对6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对264株念珠菌属的临床分布进行分析,同时研究264株念珠菌属对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氟康唑、咪康唑、克霉唑、酮康唑的敏感性。结果264株念珠菌属中,以白色念珠菌最常见占... 目的研究念珠菌属的临床分布及其对6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对264株念珠菌属的临床分布进行分析,同时研究264株念珠菌属对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氟康唑、咪康唑、克霉唑、酮康唑的敏感性。结果264株念珠菌属中,以白色念珠菌最常见占62.5%,其次为热带念珠菌占20.8%、光滑念珠菌占12.5%、近平滑念珠菌占1.9%、其他念珠菌占2.3%;念珠菌属感染的主要部位为肺、泌尿道、消化道;药物敏感试验显示:念珠菌属对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氟康唑敏感性最高,对唑类药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结论应加强对念珠菌属的鉴定及药物敏感性的检测,以指导临床抗感染治疗合理选择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念珠菌属 药物敏感性试验 抗真菌药物
下载PDF
Relationship between antifungal resistance of fluconazole resistant Candida albicans and mutations in ERG11 gene 被引量:24
20
作者 FENG Li-juan WAN Zhe WANG Xiao-hong LI Ruo-yu LIU Wei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5期544-548,共5页
Background The cytochrome P450 lanosterol 14a-demethylase (Ergllp) encoded by ERG11 gene is the primary target for azole antifungals. Changes in azole affinity of this enzyme caused by amino acid substitutions have ... Background The cytochrome P450 lanosterol 14a-demethylase (Ergllp) encoded by ERG11 gene is the primary target for azole antifungals. Changes in azole affinity of this enzyme caused by amino acid substitutions have been reported as a mechanism of azole antifungal resistance.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mino acid substitutions in Erg11 p from fluconazole resistant Candida a/bicans (C. albicans) isolates and their cross-resistance to azoles. Methods Mutations in ERG11 gene were screened in 10 clinical isolates of fluconazole resistant C. albicans strains. DNA sequence of ERG11 was determined by PCR based DNA sequencing. Results In the 10 isolates, 19 types of amino acid substitutions were found, of which 10 substitutions (F72S, F103L, F1451, F198L, G206D, G227D, N349S, F416S, F422L and T482A) have not been reported previously. Mutations in ERG11 gene were detected in 9 isolates of fluconazole resistant C. albicans, but were not detected in 1 isolate. Conclusions Although no definite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the type of amino acid substitutions in Ergllp and the phenotype of cross-resistance to azoles, the substitutions F72S, F1451 and G227D in our study may be highly associated with resistance to azoles because of their special location in Erg11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UCONAZOLE candida albicans ERGll gene drug resistanc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