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2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RM-Ⅳ前庭功能诊疗系统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中的应用体会 被引量:11
1
作者 袁春云 伍大华 谢乐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4-57,共4页
目的评估SRM-IV前庭功能诊疗系统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中的应用。方法对我院2015年11月~2016年5月期间应用SRM-IV前庭功能诊疗系统确诊为BPPV的患者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确诊为BPPV的104例患者中,后半规管BPPV 63例(60.6%),水平... 目的评估SRM-IV前庭功能诊疗系统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中的应用。方法对我院2015年11月~2016年5月期间应用SRM-IV前庭功能诊疗系统确诊为BPPV的患者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确诊为BPPV的104例患者中,后半规管BPPV 63例(60.6%),水平半规管BPPV 38例(36.5%),混合型BPPV 3例(2.9%),其中左侧半规管BPPV 32例,右侧半规管BPPV 69例,右侧BPPV是左侧的2.16倍。104例患者中,痊愈103例,有效1例,总有效率100%。结论 SRM-IV前庭功能诊疗系统通过360度全方位复位治疗,能精准的查出耳石位置,克服了手法复位中不能耐受的缺点,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积极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RM-IV前庭功能诊疗系统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耳石
下载PDF
BPPV复位后耳石半规管转换的诊断和治疗 被引量:8
2
作者 黄宏明 黄艳 +2 位作者 崔勇 葛润梅 傅敏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816-818,共3页
目的:探讨BPPV患者在耳石复位治疗后发生耳石半规管转换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BPPV患者耳石复位治疗后出现耳石半规管转换病例的临床特征、眼震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所有患者的变位试验和耳石复位治疗在视频眼震图辅助下... 目的:探讨BPPV患者在耳石复位治疗后发生耳石半规管转换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BPPV患者耳石复位治疗后出现耳石半规管转换病例的临床特征、眼震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所有患者的变位试验和耳石复位治疗在视频眼震图辅助下完成。结果:经确诊和复位治疗BPPV患者186例,其中8例(4.3%)在复位后发生耳石半规管转换。8例患者中,后半规管管石转换为外半规管管石5例,后半规管管石转换为前半规管管石1例,外半规管管石转换为后半规管管石2例。所有患者按耳石半规管转换后的BPPV类型进行再次复位后治愈。结论:变位性眼震性质发生改变是耳石半规管转换的主要诊断依据,准确诊断并采用相应的耳石复位方法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耳石 半规管转换
原文传递
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4
3
作者 田先洪 《中国当代医药》 2013年第24期36-37,共2页
目的探讨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09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50例BPPV患者,均采取耳石复位法治疗,2周后对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50例BPPV患者治疗均顺利结束,2周后治愈38例(占76.0%)、改善7例(... 目的探讨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09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50例BPPV患者,均采取耳石复位法治疗,2周后对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50例BPPV患者治疗均顺利结束,2周后治愈38例(占76.0%)、改善7例(占14.0%)、无效5例(占10.0%),总有效率为90.0%。结论耳石复位疗法可安全有效地治疗BPPV,值得在广大基层医院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法复位 耳石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下载PDF
Role of subjective visual vertical in patients with posterior canal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as a prognostic marker after canalith repositioning maneuver 被引量:2
4
作者 Sanjeev Saxena Bhaumik Patel +8 位作者 Ravi Roy Himanshu Swami Sanajit Kumar Singh Sunil Goyal Rajeev Chugh Devendra Kumar Gupta Sween Banger Mahesh Ravanikutty Sneha Yadav 《Journal of Otology》 CSCD 2022年第3期111-115,共5页
Objective:To study the potential role of subjective visual vertical(SVV)as a prognostic marker for canalith repositioning maneuver(CRM)in patients with posterior canal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PC-BPPV)for ... Objective:To study the potential role of subjective visual vertical(SVV)as a prognostic marker for canalith repositioning maneuver(CRM)in patients with posterior canal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PC-BPPV)for the Indian population.Methods:SVV was examined in 30 patients with PC-BPPV before and after canalith repositioning maneuver and after complete resolution of PC-BPPV.Study parameters included the mean of 10 angular tilt readings and direction of deviation,which were compared before and after CRM and following complete resolution of PC-BPPV.Results:The angle of SVV tilt was greater and deviated towards the affected ear before CRM in all patients,which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shortly after CRM and continued to decrease after complete resolution of PC-BPPV(p<0.0001).Conclusions:SVV can be used to test utricular dysfunction in PC-BPPV.The angle of tilt improves in response to CRM,which may be used as a prognostic marker in patients with PC-BPPV receiving CR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 Subjective visual vertical(SVV) Otoliths(canaliths) canalith repositioning maneuver(CRM)
下载PDF
眩晕障碍量表在BPPV患者生活质量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101
5
作者 修世国 邢东升 +3 位作者 胡玮 樊新 张雪 李东洙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8-52,共5页
目的探讨眩晕障碍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QOL)评估的意义。方法采用汉化的英文版DHI分别对120例施行管石复位法(canalith repositioning procedure,... 目的探讨眩晕障碍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QOL)评估的意义。方法采用汉化的英文版DHI分别对120例施行管石复位法(canalith repositioning procedure,CRP)治疗的BPPV患者(治疗组)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和6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患者功能、情感、躯体三个方面的得分及总分。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功能、情感、躯体评分分别为22.60±6.54、18.50±8.28、17.90±5.0分,总分为59.00±14.32分,对照组功能、情感、躯体分别为1.35±1.74、1.00±1.01、1.37±1.86分,总分为3.72±3.46分,治疗前治疗组DHI各项目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3个月治疗组功能、情感、躯体评分分别为1.10±1.42、1.50±1.70、1.45±1.46分,总分为4.05±3.66分,均较治疗前分值降低(均为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CRP治疗BPPV有效,汉化DHI量表能够应用于BPPV患者QOL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管石复位法 生活质量 眩晕障碍量表
下载PDF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62
6
作者 熊彬彬 吴子明 +1 位作者 刘兴健 张素珍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08-211,共4页
目的分析总结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临床诊治经验。方法对131例BPPV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调查,回顾性分析131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追踪随访3个月。结果 131例患者中,男51例,女80例,年龄20~82岁,平均47.7岁,其... 目的分析总结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临床诊治经验。方法对131例BPPV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调查,回顾性分析131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追踪随访3个月。结果 131例患者中,男51例,女80例,年龄20~82岁,平均47.7岁,其中单侧后半规管BPPV患者75例,单侧水平半规管BPPV39例,单侧水平嵴顶结石BPPV4例,前半规管BPPV1例,混合型BPPV8例,主观性BPPV3例。其中,原发性BPPV103例,继发性BPPV28例。结论 BPPV患者有其自身的临床特征,通过对其临床特征的认识和把握,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指导临床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位置性眩晕 半规管 手法复位
下载PDF
半夏白术天麻汤配合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及对血脂代谢影响 被引量:46
7
作者 雷华斌 张恒 《世界中医药》 CAS 2016年第10期2039-2042,共4页
目的:观察半夏白术天麻汤配合改良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及探讨血脂代谢异常对本病发病机制的相关性;方法:将我院中医内科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门诊就诊符合诊断标准的BPPV患者53例,采用PEMS 3.0 for Windows... 目的:观察半夏白术天麻汤配合改良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及探讨血脂代谢异常对本病发病机制的相关性;方法:将我院中医内科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门诊就诊符合诊断标准的BPPV患者53例,采用PEMS 3.0 for Windows"完全随机(2组或多组)设计,将入选标准的患者按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30例);2组患者在发作期均先卧床休息,持续低流量吸氧,对照组给予改良Epley复位法,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半夏白术天麻汤辨证加减,分别观察2组在治疗后第2天、2周、3个月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变化并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后第2天总有效率相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3.9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00%,总有效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82,P=0.002〈0.05);治疗后2周总有效率相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9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总有效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40,P=0.000〈0.05);3个月后总有效率相比,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6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3%,总有效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51,P=0.000〈0.05);血脂水平变化方面,治疗后3个月治疗组在TG、TC、LDL、Apo-A1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HDL、Apo-B方面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夏白术天麻汤配合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疗效确切,血脂代谢的异常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关系密切,该治疗方法科学,患者依存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半夏白术天麻汤 辨证论治 耳石复位法 临床疗效 血清 血脂代谢
下载PDF
1240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手法复位治疗 被引量:36
8
作者 刘秋玲 王跃建 +3 位作者 周晓娓 林枫 梁海荣 虞幼军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2010年第4期427-430,共4页
目的总结分析1999年12月至2008年9月期间1240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患者应用管石复位治疗后的短期和长期疗效。方法对1240例BPPV患者应用改良Epley手法和Barbecue 360°体位翻滚复位... 目的总结分析1999年12月至2008年9月期间1240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患者应用管石复位治疗后的短期和长期疗效。方法对1240例BPPV患者应用改良Epley手法和Barbecue 360°体位翻滚复位法进行手法复位治疗,并于一周后复查,随访一年。结果 1240名患者中,男500例,女740例,年龄5~92岁,平均(46.5±2.3)岁。其中单侧后半规管BPPV患者1149例,单侧水平半规管BPPV患者69例,同时性双侧后半规管BPPV患者17例,同时性双侧水平半规管BPPV患者2例,同时性后半规管与水平半规管BPPV患者3例;特发性BPPV 968例,继发性BPPV 472例,继发病因包括头部外伤、感染、各种耳部疾病、高血压、手术等。利用手法复位治疗后,首次治愈率85.6%(1062/1240),其中后半规管BPPV 86.2%(991/1149),水平半规管BPPV 81.2%(56/69),混合性半规管BPPV 68.2%(15/22);观察随访1年后,总治愈率94.2%(1168/1240),复发率5.7%。结论 BPPV患者采用手法复位治疗,疗效肯定,见效快,方法简单,短期复发率低,可作为治疗BPPV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 手法复位 疗效
下载PDF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患者残余症状的前庭康复训练 被引量:33
9
作者 金曼 王斌全 +2 位作者 于文永 郑智英 杨捷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7年第10期81-83,共3页
目的探讨前庭康复训练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手法复位患者残余症状的影响。方法将90例手法复位治疗后有残余症状的BPPV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接受前庭康复训练(前庭康复组,n=29)、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药物组,n=30)及联合前庭康... 目的探讨前庭康复训练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手法复位患者残余症状的影响。方法将90例手法复位治疗后有残余症状的BPPV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接受前庭康复训练(前庭康复组,n=29)、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药物组,n=30)及联合前庭康复训练及药物治疗(联合组,n=31),干预6周。于入组时及干预2、4、6周末进行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DHI)评分。结果干预后前庭康复组与药物组DH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DHI评分与另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前庭康复训练与甲磺酸倍他司汀对BPPV手法复位后伴残余症状患者治疗效果相当,两种方法联合可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耳石手法复位 残余症状 前庭康复训练 药物治疗 甲磺酸倍他司汀
下载PDF
护理干预对耳石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焦虑抑郁的影响 被引量:29
10
作者 许玉 庄丽萍 +1 位作者 柯水燕 陈千红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6年第8期88-90,共3页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耳石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临床疗效及对焦虑、抑郁的影响。方法对耳石复位治疗的46例BPPV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包括病情评估、手法复位的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复位中护理及复位后的体位、药物和宣传指...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耳石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临床疗效及对焦虑、抑郁的影响。方法对耳石复位治疗的46例BPPV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包括病情评估、手法复位的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复位中护理及复位后的体位、药物和宣传指导等。结果复位后1周、3个月进行随访,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1.3%、97.8%;患者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与复位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护理干预对耳石复位治疗BPPV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焦虑、抑郁不良情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耳石复位 护理干预 临床疗效 焦虑 抑郁
下载PDF
苓桂术甘汤联合管石复位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血液流变学指标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27
11
作者 王宝祥 许俊杰 +5 位作者 陆霞 戴利菊 王蕾 胡进 朱晓东 黄菊明 《中国中医急症》 2018年第6期1004-1007,共4页
目的观察苓桂术甘汤联合管石复位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血液流变学指标及预后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BPPV患者9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均给予常规干预,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管石复位治疗,研究组在对... 目的观察苓桂术甘汤联合管石复位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血液流变学指标及预后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BPPV患者9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均给予常规干预,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管石复位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苓桂术甘汤治疗。观察两组中医证候积分、生活质量、临床疗效、血液流变学指标及预后情况。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5.9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67%(P<0.05);与治疗前相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眩晕耳鸣、胸闷脘痞、心悸气短、面色白、恶心呕吐评分明显降低(P<0.05),且研究组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治疗后情感、功能、躯体评分明显降低(P<0.05),且研究组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治疗后血浆黏度、全血黏度高切值、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降低(P<0.05),且研究组较对照组低(P<0.05);随访1年后,研究组复发率为10.2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8.57%(P<0.05)。结论苓桂术甘汤联合管石复位可有效改善BPPV患者临床症状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提高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苓桂术甘汤 管石复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中医证候积分 血液流变学 预后
下载PDF
不同类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和治疗 被引量:27
12
作者 区永康 郑亿庆 +3 位作者 陈玲 杨海弟 梁象逢 许耀东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4期279-282,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paroxysmalpositionalvertigo,BPPV)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我科2004年4月—2006年3月就诊的BPPV病人131例,应用红外线视频眼动记录分析变位试验诱发的眼震特点,进行分型、定侧,并采用相...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paroxysmalpositionalvertigo,BPPV)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我科2004年4月—2006年3月就诊的BPPV病人131例,应用红外线视频眼动记录分析变位试验诱发的眼震特点,进行分型、定侧,并采用相应的耳石复位技术治疗。结果(1)后半规管BPPV94例(71.8%),随机分组采用Epley管石复位法和Semont管石解脱法各47例。(2)水平半规管BPPV29例(22.1%),水平向地性眼震者16例,另13例为水平背地性眼震者,自行或采用Gufoni疗法后转换为水平向地性9例,方向不能转换4例。采用barbecue翻滚和/或强迫侧卧体位疗法。(3)前半规管BPPV6例(4.6%),采用Epley管石复位法。(4)混合型BPPV2例(1.5%),行上述相应半规管的疗法。1周后随访总有效率85.5%(112/131),3个月后92.4%(121/131)。结论BPPV的诊断和治疗应根据不同变位试验诱发的眼震特征判别不同半规管及不同发病机理类型,并选择合适的耳石复位技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位置性眩晕 前庭疾病 半规管 耳石复位
下载PDF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特征研究 被引量:26
13
作者 章燕幸 吴承龙 +1 位作者 钟芳芳 肖桂荣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45-147,共3页
目的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临床特征及各种类型对管石复位术的反应。方法对563例BPPV患者的临床表现、类型、合并症及管石复位术治疗后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63例患者,男196例(34.8%),女367例(65.2%),男女构成比比较,... 目的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临床特征及各种类型对管石复位术的反应。方法对563例BPPV患者的临床表现、类型、合并症及管石复位术治疗后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63例患者,男196例(34.8%),女367例(65.2%),男女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年龄27~86岁。后半规管BPPV519例(92.2%),其中右耳受累311例(59.9%),左耳受累189例(36.4%),双耳受累19例(3.7%)。水平半规管BPPV 28例,前半规管BPPV 4例,后半规管合并水平半规管BPPV 12例。384例(68.2%)BPPV为特发性,179例(31.8%)为继发性,特发性与继发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继发性患者中78例有偏头痛,47例有头部创伤史,31例有梅尼埃病,18例有前庭神经炎,5例曾患突发性耳聋。管石复位术后1周429例患者症状缓解,缓解率为76.2%,半年内复发者67例,复发率为11.9%。结论后半规管BPPV是最常见的类型,且右侧优势,女性好发。特发性BPPV为多,继发性BPPV中偏头痛、头部创伤和梅尼埃病是主要病因。管石复位术后症状缓解率较高,半年复发率达1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位置性眩晕 管石复位术 耳石膜
下载PDF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24
14
作者 单希征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18-420,共3页
文章回顾了国内外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研究历程,提出了三个重要的突破:对BPPV高发病率的充分认识;手法复位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BPPV诊断治疗设备的诞生。文章对BPPV的诊断与复位治疗的方法和进展进行讨论,介绍了BPPV诊疗系... 文章回顾了国内外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研究历程,提出了三个重要的突破:对BPPV高发病率的充分认识;手法复位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BPPV诊断治疗设备的诞生。文章对BPPV的诊断与复位治疗的方法和进展进行讨论,介绍了BPPV诊疗系统的基本构成和功能,该系统进行全自动化的诱发试验和定位定量定速复位治疗的基本方法及其优势。介绍了后半规管和前半规管360°的合理化复位方法。提出了今后对BPPV研究的方向和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眩晕 耳石复位治疗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前庭疾病
原文传递
Brandt-Daroff习服训练联合黛力新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管石复位后残余头晕的疗效 被引量:23
15
作者 聂海岭 李朝武 +5 位作者 黎逢光 方煌 严钢莉 毛高峰 成勇 魏海燕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8年第8期387-391,共5页
目的:观察Brandt-daroff习服训练联合黛力新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管石复位后残余头晕的疗效。方法:BPPV成功管石复位后发生残余头晕的患者96例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常规内科治疗),训练组(Brandt-Daroff习服训练),药物组(黛力... 目的:观察Brandt-daroff习服训练联合黛力新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管石复位后残余头晕的疗效。方法:BPPV成功管石复位后发生残余头晕的患者96例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常规内科治疗),训练组(Brandt-Daroff习服训练),药物组(黛力新治疗),联合组(Brandt-Daroff习服训练联合黛力新治疗),每组24例。治疗前后采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眩晕残障量表(DHI)、前庭症状指数(VSI)对患者进行评分比较。结果:治疗前各组HADS、VSI、DH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14 d后,3组HADS、VSI、DH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7、14 d后,联合组HADS、VSI、DHI评分均低于训练组及药物组(均P<0.05)。治疗7 d后,药物组HADS评分低于训练组(P<0.05);治疗14 d后,训练组DHI评分低于药物组(P<0.05)。结论:Brandt-Daroff习服训练、黛力新均能减轻BPPV成功管石复位后残余头晕症状,联合治疗较单一治疗更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管石复位术 残余头晕 Brandt-Daroff习服训练 眩晕残障量表 前庭症状指数 医院焦虑抑郁量表
下载PDF
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病程对复位成功后残余症状的影响 被引量:23
16
作者 谷李欣 陈建勇 +7 位作者 张勤 沈佳丽 马孝宝 汪玮 王璐 沈敏 陈向平 杨军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976-980,共5页
目的:探讨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病程对耳石成功复位后残余症状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1年3月确诊的原发性后半规管BPPV患者56例,根据发病至复位治疗之间的病程长短分为短病程组和长病程组。所有患者均采用转椅... 目的:探讨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病程对耳石成功复位后残余症状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1年3月确诊的原发性后半规管BPPV患者56例,根据发病至复位治疗之间的病程长短分为短病程组和长病程组。所有患者均采用转椅辅助下的Epley复位治疗,经成功复位治疗后7~10 d进行复诊。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均采用眩晕障碍量表(DHI)进行评估,比较2组在治疗前和治疗后DHI各维度评分及总分的差异。结果:(1)成功复位后,轻度残余症状患者中,短病程组与长病程组的比率分别是68.6%和31.4%;中重度残余症状患者中,短病程组与长病程组的比率分别是20%和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复位前,两组躯体(DHI-P,7项)及功能(DHI-F,9项)2个维度的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情感维度(DHI-E,9项)及DHI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位后,2组DHI-P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HI-F、DHI-E及DHI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位前后比较,2组的DHI-P、DHI-F、DHI-E评分及DHI总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复位前后短病程组与长病程组DHI不同维度的差值及总分的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程的长短不影响后半规管BPPV复位治疗的短期疗效,但是长病程患者在成功复位后更容易出现中重度以上的残余症状,主要表现在社会功能及情感心理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半规管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病程 耳石复位 残余症状
原文传递
Epley加Semont联合手法复位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被引量:23
17
作者 杨燕珍 黄静辉 余怀生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2010年第1期86-89,共4页
目的探讨Epley与Semont联合手法复位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os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 benign paroxysman positional vertigo,PC-BPPV)的治疗效果。方法对48例PC-BPPV患者随机分为单纯手法治疗(Epley管石复位法)与联合... 目的探讨Epley与Semont联合手法复位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os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 benign paroxysman positional vertigo,PC-BPPV)的治疗效果。方法对48例PC-BPPV患者随机分为单纯手法治疗(Epley管石复位法)与联合手法治疗(Epley加Semont联合复位法),观察治疗效果。结果48例经1次手法复位治疗后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一次治疗有效率为83.3%,其中单纯组为78.3%,联合组为88.0%。无效患者继续重复相应手法治疗,至第三次复诊时统计总治疗有效率为93.8%,其中单纯组为91.3%,联合组为96.0%。随访3个月,共计有7例患者复发,总复发率为14.6%,其中单纯组为21.7%,联合组为8.0%。结论Epley加Semont联合手法复位治疗PC-BPPV疗效显著,复发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位置性眩晕 半规管 耳石 耳石复位
下载PDF
倍他司汀联合利多卡因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管石复位治疗成功后残余头晕的疗效 被引量:22
18
作者 刘大为 夏菲 任媛媛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0年第13期1390-1394,共5页
目的探究倍他司汀联合利多卡因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管石复位(CRP)治疗成功后残余头晕的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6月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北京怀柔医院收治的BPPV经CRP治疗成功后残余头晕患者86例... 目的探究倍他司汀联合利多卡因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管石复位(CRP)治疗成功后残余头晕的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6月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北京怀柔医院收治的BPPV经CRP治疗成功后残余头晕患者8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倍他司汀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倍他司汀联合利多卡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残余头晕持续时间、治疗前后头晕症状(DHI)、跌倒恐惧心理(ABC)、前庭诱发肌源性动作电位(VEMP)异常率、皮肤交感反应(SSR)、血液流变学指标及BPPV复发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残余头晕持续时间(10.12±3.58 d)短于对照组(14.97±4.72 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研究组患者的DHI评分(25.38±3.36分,8.87±2.46分)低于对照组(30.19±3.85分,16.91±2.93分),ABC评分(59.39±8.24分,88.64±10.25分)高于对照组(52.47±8.51分,80.59±9.66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1、2周后的眼性VEMP异常率(16.27%、6.98%)、颈性VEMP异常率(4.65%、2.33%)低于对照组眼性VEMP异常率(37.21%、25.58%)、颈性VEMP异常率(18.60%、18.6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研究组患者的SSR潜伏期(1.80±0.23 ms,1.84±0.26ms)高于对照组(1.69±0.21 ms,1.73±0.24 ms),SSR波幅(1.53±0.32 m V,1.50±0.29 m V)低于对照组(1.74±0.30m V,1.71±0.31 m V),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研究组患者的血浆黏度(1.18±0.19 m Pa·s)、全血高切黏度(4.26±0.35 m Pa·s)、纤维蛋白原(2.76±0.16 g/L)水平低于对照组血浆黏度(1.32±0.17 m Pa·s)、全血高切黏度(4.73±0.38 m Pa·s)、纤维蛋白原(3.15±0.19 g/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6个月的BPPV复发率(0.00%、2.38%)与对照组(5.00%、1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管石复位 残余头晕 倍他司汀 利多卡因 皮肤交感反应 血液流变学
下载PDF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治进展 被引量:21
19
作者 张天琪 马大勇 刘岑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80-585,共6页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常见的外周性前庭疾病,近年来,国内外对其研究发展、病因、诊断标准、治疗手段等认识越来越多。对此本文将逐一综述。
关键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前庭疾病 耳石复位法 新进展
下载PDF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急性期处理策略 被引量:18
20
作者 陈希杭 张榕 陈曦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CSCD 2015年第5期219-221,共3页
目的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急性期临床特点、处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0年10月~2014年10月期间诊断为急性期BPPV患者46例,予口服抗眩晕治疗... 目的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急性期临床特点、处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0年10月~2014年10月期间诊断为急性期BPPV患者46例,予口服抗眩晕治疗,分析急性期处理策略、手法复位的相关风险及并发症。结果 46例急性期BPPV患者予口服抗眩晕治疗,1周后复诊时症状消失痊愈18例,症状改善有效27例,无效者1例;对仍有眩晕的28例予手法复位,眼震、症状均消失。另外报道1例急性期BPPV在手法复位过程中,出现腰椎骨折,予对应处理;1例在耳石复位后出现耳石嵌顿现象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结论BPPV因发病病程长短、自愈性、急性期BPPV手法复位可能存在的风险,应充分评估患者全身情况;对骨质疏松、围绝经期患者,复位过程中应充分告知手法复位风险并采取相应预防性措施,避免副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眩晕 半规管 临床方案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手法复位 并发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