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晋时期书籍的普及与东亚社会 被引量:1
1
作者 金庆浩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19年第4期1-12,共12页
古代中国的书写材料从竹简、木简转变为纸张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汉代以前,中国一直致力于推动书籍的普及,以简帛等为材料的书籍普及数量已不在少数。汉代随着学问的兴盛、读书层的扩大、学官制度和文书传递行政体系的日臻... 古代中国的书写材料从竹简、木简转变为纸张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汉代以前,中国一直致力于推动书籍的普及,以简帛等为材料的书籍普及数量已不在少数。汉代随着学问的兴盛、读书层的扩大、学官制度和文书传递行政体系的日臻完善,社会对书籍的需求量剧增。东汉时期蔡侯纸的问世,标志着新形态书写材料的出现,也使纸张得以普及,使大量复制书籍成为可能。这种书写材料的变化,从社会大众的角度考虑,纸张在书写效率方面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因此,从南北朝时期以后,纸质书籍普及全国。东晋元兴元年(402)桓玄实施的法令意味着简帛时代的结束,同时也意味着纸张的使用已经普遍化。这一结果更加促进了书肆的成立,市场上流通的不仅是经学类书籍,也包括通俗作品等多元化书籍,持续不断的需求和供给,以及囊括南北朝市场的规模扩大,都反映出文献的流通过程已经形成。另外,书籍的增加与流通的活跃,使得书籍的“外部”扩展成为可能,对东亚社会产生巨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籍流通 竹简 木简 蔡侯纸 抄书 《论语》 东亚社会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