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酸化土壤施钙对不同花生品种(系)钙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1
作者 于天一 郑亚萍 +7 位作者 邱少芬 姜大奇 吴正锋 郑永美 孙学武 沈浦 王才斌 张建成 《作物杂志》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0-85,共6页
为明确不同花生品种(系)对钙肥响应的差异及机制,在酸化土壤上,以不施钙为对照,研究钙肥(CaO450kg/hm2)对6个花生品种(系)钙素积累、分配、利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钙肥可促进花生针壳和籽仁对钙素的吸收,籽仁尤为明显,而对营养器... 为明确不同花生品种(系)对钙肥响应的差异及机制,在酸化土壤上,以不施钙为对照,研究钙肥(CaO450kg/hm2)对6个花生品种(系)钙素积累、分配、利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钙肥可促进花生针壳和籽仁对钙素的吸收,籽仁尤为明显,而对营养器官(根、茎和叶)的影响较小。山花8号对钙肥较敏感,各器官钙含量及积累量较对照均显著增加,而花育32各器官增幅较小或没有增加,对钙肥反应较为迟钝;钙肥可促进籽仁发育,6个品种(系)籽仁干重平均值显著高于对照,但对营养器官和针壳干重影响较小,因此提高了收获指数。施钙可提高荚果产量,其中山花8号荚果产量增幅最大,为49.09%,花育32增幅最小,仅为4.11%;荚果产量与针壳和籽仁钙积累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营养器官钙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综上,不同花生品种(系)对钙肥的响应差异较大,生产上应根据不同花生品种(系)对钙肥的敏感程度适量施用钙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肥 花生 品种(系)间差异 钙吸收 钙利用
原文传递
超微颗粒钙在大鼠体内的吸收和利用 被引量:18
2
作者 董文彦 张东平 孙元智 《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31-36,共6页
方法:用超微颗粒(80%<1μm)钙、碳酸钙、脱脂乳粉配制的饲料及基础的低钙饲料分别喂养4组断乳Wistar大鼠4周,并做3天钙代谢实验。结果:超微颗粒钙组大鼠体重增长率为80.4%;钙吸收率、储留率及利用率分别为7... 方法:用超微颗粒(80%<1μm)钙、碳酸钙、脱脂乳粉配制的饲料及基础的低钙饲料分别喂养4组断乳Wistar大鼠4周,并做3天钙代谢实验。结果:超微颗粒钙组大鼠体重增长率为80.4%;钙吸收率、储留率及利用率分别为71.1%、91.4%和61.4%;股骨指数为5.88;股骨钙存留率为4.97%,与碳酸钙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或P<0.01)。血清钙为2.39mmol/L;血清磷为2.31mmol/L,均在正常范围以内。与脱脂乳粉组比较,超微颗粒钙的利用率达到脱脂乳粉组的73%以上。结论:超微颗粒钙可以作为机体良好的钙源,广泛用于食品添加剂和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微颗粒 代谢 吸收
下载PDF
大豆钙素营养 被引量:8
3
作者 吴明才 肖昌珍 郑普英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60-64,共5页
水培试验研究表明,钙明显增加大豆(矮脚早)器官干重,在0.2μmol·L-1Ca水平下,大豆不能形成种子。低钙(0.4~0.6μmol·L-1Ca)水平下,大豆叶部钙浓度高于根、茎、荚皮及种子;2.0与1... 水培试验研究表明,钙明显增加大豆(矮脚早)器官干重,在0.2μmol·L-1Ca水平下,大豆不能形成种子。低钙(0.4~0.6μmol·L-1Ca)水平下,大豆叶部钙浓度高于根、茎、荚皮及种子;2.0与10.0μmol·L-1Ca高钙处理,根部钙浓度最高,种子中最低。种子中钙含量与介质钙水平正相关。全株钙吸收量亦有相似趋势,一般低钙处理全株总钙量明显低于高钙处理。钙利用效率、经济效率及收获指数均与介质中钙水平呈负相关。大豆吸收的锰与钙有拮抗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钙利用率 干物质分配率
下载PDF
工业排放气二氧化碳捕集与利用技术进展 被引量:30
4
作者 熊波 陈健 +2 位作者 李克兵 张崇海 金显杭 《低碳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18,共10页
开发与应用碳捕集技术是改善大气环境、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总结了工业排放气中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分析了物理溶剂吸收法、化学溶剂吸收法、变压吸附法和膜分离法等主流碳捕集技术的原理、路线、应用场景,估算了不同捕集... 开发与应用碳捕集技术是改善大气环境、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总结了工业排放气中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分析了物理溶剂吸收法、化学溶剂吸收法、变压吸附法和膜分离法等主流碳捕集技术的原理、路线、应用场景,估算了不同捕集技术在特定气源下的碳捕集成本,介绍了捕集后二氧化碳的主要利用途径;其中列举了不同压力和二氧化碳浓度(10%~90%,体积分数)的多种工况下,碳捕集技术的选择及其优势;将多个碳捕集技术有效组合,可从不同气源获得符合要求的二氧化碳产品,投资与能耗是考量其可行性的重要因素;主流碳捕集技术与液化精馏法可构成“捕集+纯化”耦合工艺,是生产工业级、食品级以及电子级液体二氧化碳的常用工艺路线;最后对碳捕集技术与二氧化碳利用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本工作可为不同场景下碳捕集技术选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排放气 碳捕集 液体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利用
下载PDF
微生物植酸酶对生长肥育猪生产性能及钙、磷利用率的影响
5
作者 陈斌 陈国胜 +1 位作者 邬全喜 艾玉森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8年第3期33-35,共3页
本试验选用42头长杜大生长肥育猪研究微生杨植酸酶对生产性能及钙、磷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饲粮中添加600FYT/kg和900FYT/kg微生物植酸酶均可达到添加磷酸氢钙(0.12%的磷)的生产性能.同时降低了钙、磷排泄量,改善了钙、磷... 本试验选用42头长杜大生长肥育猪研究微生杨植酸酶对生产性能及钙、磷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饲粮中添加600FYT/kg和900FYT/kg微生物植酸酶均可达到添加磷酸氢钙(0.12%的磷)的生产性能.同时降低了钙、磷排泄量,改善了钙、磷的表观消化率和利用率。添加植酸酶600FYT/kg和900FYT/kg的效果差异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植酸酶 生长肥育猪 生产性能 钙磷利用率
全文增补中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