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31篇文章
< 1 2 16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在体女性盆腔动脉血管网数字化三维模型构建方法及意义 被引量:77
1
作者 陈春林 宋小磊 +8 位作者 余艳红 欧阳振波 刘萍 徐玉静 唐雷 王建平 谭欢庆 昌仁民 钟世镇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76-279,共4页
目的探讨构建在体女性盆腔动脉血管网数字化三维模型的方法及意义。方法基于双源CT血管成像(CTA)技术,获取1例子宫腺肌病患者的D icom 3.0原始二维断层图像数据集。利用M im ics10.01软件分别对骨盆、盆腔动脉血管网进行三维重建并配准... 目的探讨构建在体女性盆腔动脉血管网数字化三维模型的方法及意义。方法基于双源CT血管成像(CTA)技术,获取1例子宫腺肌病患者的D icom 3.0原始二维断层图像数据集。利用M im ics10.01软件分别对骨盆、盆腔动脉血管网进行三维重建并配准融合。结果构建的在体女性盆腔动脉血管网数字化三维模型可以清楚地显示髂总动脉、髂外动脉、髂内动脉及其多级分支,甚至子宫动脉上行支等。与重建的骨盆配准融合后,各支动脉血管的解剖走行及供血范围变得更加清晰明确。结论基于CTA数据集,应用适当的计算机软件可构建出理想的在体女性盆腔动脉血管网数字化三维模型,为术前手术模拟"真人化"以及数字模型物理化提供了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血管成像 女性盆腔 动脉血管网 数字化 模型
原文传递
CA/CTA共混不对称纳滤膜制备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探讨 被引量:26
2
作者 周金盛 陈观文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1999年第2期22-26,37,共6页
用相转化法制备CA/CTA不对称纳滤膜.二醋酸纤维素(CA)和三醋酸纤维素(CTA)的相对比例,混合溶剂以及其中高挥发性组分的比例,添加剂在铸膜液中的含量,铸膜液浓度以及制膜条件(蒸发时间,凝胶浴组成和温度,热处理时... 用相转化法制备CA/CTA不对称纳滤膜.二醋酸纤维素(CA)和三醋酸纤维素(CTA)的相对比例,混合溶剂以及其中高挥发性组分的比例,添加剂在铸膜液中的含量,铸膜液浓度以及制膜条件(蒸发时间,凝胶浴组成和温度,热处理时间)对所制膜的性能都有很大的影响.这些因素主要是通过改变皮层中高聚物聚集体孔和网络孔的大小和数目来影响所制膜的性能.高聚物聚集体孔的大小和数目对所制膜的通量和截留率起主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滤膜 CA cta 共混 膜分离
下载PDF
CTA对颅内动脉的显示及成像技术探讨 被引量:47
3
作者 周存升 马睿 +2 位作者 柳澄 赵斌 王涛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27-128,共2页
CTA对颅内动脉的显示及成像技术探讨周存升马睿柳澄赵斌王涛CT血管造影(CTangiography,CTA)是一种新的少创伤性血管成像方法。笔者就CTA对颅内动脉显示能力及扫描技术进行了初步探讨和研究。材料与方法脑C... CTA对颅内动脉的显示及成像技术探讨周存升马睿柳澄赵斌王涛CT血管造影(CTangiography,CTA)是一种新的少创伤性血管成像方法。笔者就CTA对颅内动脉显示能力及扫描技术进行了初步探讨和研究。材料与方法脑CTA检查结果正常的患者50例,男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 诊断 cta 血管造影 CT
原文传递
颅内血管病变CTA综合评价 被引量:43
4
作者 李惠民 于红 +2 位作者 肖湘生 陶晓峰 黄承光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97-100,共4页
目的 探讨颅脑CT血管造影 (CTA)和综合后处理技术的临床应用。资料与方法 对 30例临床诊断或疑诊颅内血管病变患者和 4例血管畸形栓塞术后患者行CTA检查 ,并分别完成 5种图像后处理 :多层面重建(MPR)、表面遮盖三维显示 (3D SSD)、容... 目的 探讨颅脑CT血管造影 (CTA)和综合后处理技术的临床应用。资料与方法 对 30例临床诊断或疑诊颅内血管病变患者和 4例血管畸形栓塞术后患者行CTA检查 ,并分别完成 5种图像后处理 :多层面重建(MPR)、表面遮盖三维显示 (3D SSD)、容积显示 (VR)、薄层块最大强度投影 (TS MIP)和仿真内镜 (VE)观察。结果CTA详细显示颈内动脉瘤 10例 ,前后交通支动脉瘤 5例 ,椎动脉瘤 3例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1例 ,颅内动脉迂曲延长症 1例 ,栓塞治疗后 4例 ,其余 10例正常。各种病理情况的CTA后处理以VR最优 ,综合显示更佳。结论 颅脑CTA显示血管病变优越 ,以VR为主的综合后处理显示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血管病变 颅脑CT血管造影 cta 血管畸形栓塞术
下载PDF
CTA在神经外科的应用 被引量:44
5
作者 宋明 王田力 +1 位作者 李坚 单宏宽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01-103,共3页
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 (CTA)对神经外科疾病 ,尤其血管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螺旋CT扫描获得原始图像 ,用表面阴影成像 (SSD)和最大强度投影 (MIP)技术进行三维重建。在 5 1例患者中 ,发现动脉瘤 17例 ,AVM6例 ,血管闭塞 3例 ,... 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 (CTA)对神经外科疾病 ,尤其血管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螺旋CT扫描获得原始图像 ,用表面阴影成像 (SSD)和最大强度投影 (MIP)技术进行三维重建。在 5 1例患者中 ,发现动脉瘤 17例 ,AVM6例 ,血管闭塞 3例 ,脑膜瘤 4例 ,椎管肿瘤 2例 ,其他2例 ,未见异常 18例。结果 CTA能够清晰显示颅内动脉瘤和AVM的部位、形状、大小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结论 CTA是一种安全、快捷、简便的检查方法 ,尤适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和不明原因脑出血的患者筛选病因。CTA为手术计划提供了详实的影像学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动静脉畸形 脑膜瘤 cta CT血管造影
原文传递
冠状动脉双源CT增强及造影在冠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诊断中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46
6
作者 尹所 汪春红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5年第1期8-10,共3页
目的研究超高速螺旋CT(双源CT/MSCT)心脏冠状动脉CTA与造影结果的相对符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双源CT冠状动脉CTA及造影影像资料,并将二者病变血管狭窄段数相对比。结果冠状动脉CTA可以较为清晰的显示主干及其较大分支动脉,与造影结... 目的研究超高速螺旋CT(双源CT/MSCT)心脏冠状动脉CTA与造影结果的相对符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双源CT冠状动脉CTA及造影影像资料,并将二者病变血管狭窄段数相对比。结果冠状动脉CTA可以较为清晰的显示主干及其较大分支动脉,与造影结果相对比,符合率达91%。结论心脏冠状动脉CTA更易于发现冠状动脉管壁粥样硬化斑块以及由此产生的管腔狭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速螺旋CT/双源CT cta 冠状动脉 造影
下载PDF
CTA对冠状动脉钙化斑块管腔狭窄准确性评价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6
7
作者 潘春燕 崔进国 +2 位作者 崔豹 康永 刘红娜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2016年第3期104-108,共5页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手段,以其扫描速度快,空间分辨率高,以及良好的图像质量...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手段,以其扫描速度快,空间分辨率高,以及良好的图像质量和较高的诊断准确性,成为检测冠心病的主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cta 冠状动脉钙化 冠状动脉狭窄
下载PDF
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成像与常规冠脉造影对照研究 被引量:41
8
作者 张竹花 金征宇 +16 位作者 李冬晶 林松柏 孔令燕 王怡宁 薛华丹 王云 王林辉 赵文敏 牟文斌 张立仁 朱文玲 张抒扬 倪超 任华 于洪泉 苗齐 方圻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772-776,共5页
目的 探讨 16层螺旋CT用于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心病 )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 2 30例临床可疑冠心病患者进行 16层螺旋CT心电门控平扫及增强扫描。用平扫图像行钙化积分测定 ,用增强图像行二维及三维重建 ,其中 4 0例患... 目的 探讨 16层螺旋CT用于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心病 )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 2 30例临床可疑冠心病患者进行 16层螺旋CT心电门控平扫及增强扫描。用平扫图像行钙化积分测定 ,用增强图像行二维及三维重建 ,其中 4 0例患者有常规冠状动脉造影作对照。以常规造影为“金标准” ,得出 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 (CTA)诊断各类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  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A用于诊断冠状动脉轻度狭窄的敏感性为 95 .2 % ,特异性为 90 .2 % ;诊断中度以上狭窄的敏感性为 10 0 % ,特异性为97.3%。结论  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A是一种无创、简便、优良的冠状动脉成像方法 ,高质量的CTA图像可作为一种诊断冠心病的可靠手段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诊断 16层螺旋CT 冠状动脉 cta 平扫 狭窄 多层螺旋CT 钙化积分 可靠 高质量
下载PDF
冠状动脉CTA诊断心肌桥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39
9
作者 刘新 蔡祖龙 +3 位作者 蔡幼铨 安宁豫 赵绍宏 杨立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4期262-265,共4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A诊断心肌桥的临床价值。材料和方法:使用16排螺旋CT对56例患者行CTA检查,根据CTA上冠状动脉的走行部位,诊断12例心肌桥,其中7例行X线冠状动脉造影,10例使用3D屏气FIESTA序列行冠状动脉MRA检查,比较CTA、MRA和X线冠...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A诊断心肌桥的临床价值。材料和方法:使用16排螺旋CT对56例患者行CTA检查,根据CTA上冠状动脉的走行部位,诊断12例心肌桥,其中7例行X线冠状动脉造影,10例使用3D屏气FIESTA序列行冠状动脉MRA检查,比较CTA、MRA和X线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心肌桥的效率。结果:CT显示12例心肌桥共13支壁血管在心肌内走行,其中4例可以被X线冠状动脉造影显示,MRA不能可靠显示心肌桥,仅3例提示心肌桥可能。结论:冠状动脉CTA可以准确显示心肌桥,为临床提供判断心肌缺血的可能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桥 cta MRA
下载PDF
CA/CTA共混不对称纳滤膜分离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18
10
作者 周金盛 陈观文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1999年第1期34-39,共6页
制备了CA/CTA共混物不对称纳滤膜,膜对单价与多价阴离子能实现有效分离,并能去除小分子有机物.在1MPa操作压力下,料液温度为15~25℃,膜对1000mg/L的NaCl水溶液的截留率为15%~60%,而对1000... 制备了CA/CTA共混物不对称纳滤膜,膜对单价与多价阴离子能实现有效分离,并能去除小分子有机物.在1MPa操作压力下,料液温度为15~25℃,膜对1000mg/L的NaCl水溶液的截留率为15%~60%,而对1000mg/L的Na2SO4水溶液截留率为85%~98%,其透水率在30~78L/(cm2·h),截留相对分子质量在200~600之间.研究了操作条件(压力、料液浓度、温度、膜面流速),不同价态离子(阴离子、阳离子)对膜性能的影响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混 纳滤膜 过滤膜 膜分离 CA cta
下载PDF
早期使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基底节区脑梗死对侧支循环建立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9
11
作者 孔起良 刘娟 +1 位作者 杨震 李亚丽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93-295,共3页
目的 探讨早期使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基底节区脑梗死对侧支循环建立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根据治疗方法将121例基底节区脑梗死患者分为丁苯酞组53例和对照组68例。两组患者给予脱水剂,胃黏膜保护剂、抗血小板聚集药、调脂药、扩血管药... 目的 探讨早期使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基底节区脑梗死对侧支循环建立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根据治疗方法将121例基底节区脑梗死患者分为丁苯酞组53例和对照组68例。两组患者给予脱水剂,胃黏膜保护剂、抗血小板聚集药、调脂药、扩血管药、活血化瘀中药、脑保护药物及其他对症支持治疗,丁苯酞组于发病24 h内加用丁苯酞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2次/d。于入院第4~5 d采用CTA检查观察所有患者侧支循环的建立情况。于入院时、第2周及第3个月进行NIHSS评分。结果 丁苯酞组37例(69.8%)建立侧支循环,对照组38例(55.9%)建立侧支循环。丁苯酞组侧支循环建立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丁苯酞组及对照组入院时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丁苯酞组比较,对照组第2周及第3个月NIHSS评分显著升高(P〈0.05~0.01)。结论 早期使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的基底节区脑梗死患者可促进脑梗死部位的侧支循环的建立,减轻脑梗死症状,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节区脑梗死 丁苯酞注射液 侧支循环 NIHSS评分 cta
下载PDF
CTA对脑动静脉畸形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6
12
作者 马睿 周存升 +3 位作者 柳澄 王涛 刘作勤 周善伟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2年第1期19-21,共3页
目的 :评价CT血管造影 (CTA)对脑动脉畸形的显示能力和诊断价值。方法 :CTA诊断的 16例脑动静脉畸形患者 ,经DSA对照检查、手术证实。应用MarconiCT Twin及Omnipro工作站 ,采用最大强度投影 (MIP)和表面遮盖显示 (SSD或 3D)法进行血管重... 目的 :评价CT血管造影 (CTA)对脑动脉畸形的显示能力和诊断价值。方法 :CTA诊断的 16例脑动静脉畸形患者 ,经DSA对照检查、手术证实。应用MarconiCT Twin及Omnipro工作站 ,采用最大强度投影 (MIP)和表面遮盖显示 (SSD或 3D)法进行血管重建 ;利用CTA并参考原始图像 ,对照DSA像、手术结果 ,统计CTA诊断符合率 ,比较CTA和DSA图像对病变的显影情况。结果 :16处AVM ,DSA显示供血动脉 33条和引流静脉 2 8条 ,CTA显示供血动脉 16条 (48.5 % )和引流静脉 2 3条 (82 .1% ) ,CTA与DSA对畸形血管团的显示完全一致 ,诊断符合率为 10 0 %。结论 :CTA对畸形血管团、引流静脉和主要供血动脉显示满意 ,可明确诊断AVM。显示细小或多支、多源性的供血动脉不及DSA。CTA可用于AVM的诊断、筛查和动态随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静脉畸形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血管造影 cta
下载PDF
血管内超声与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CTA对冠脉钙化病变定性、定量检测价值比较 被引量:38
13
作者 樊刚 李波 +1 位作者 董莉 张林凤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1年第1期90-92,共3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IVUS)与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TA)对冠状动脉钙化(CAC)病变定性、定量检测价值。方法对2016年12月至2018年8月于我院就诊治疗的64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病例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入院均进行冠状动脉IVUS...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IVUS)与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TA)对冠状动脉钙化(CAC)病变定性、定量检测价值。方法对2016年12月至2018年8月于我院就诊治疗的64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病例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入院均进行冠状动脉IVUS和CTA检查,收集所有患者性别、年龄、疾病情况以及相关影像学资料,并以IVUS检查为"金标准",分析CTA对CAC的检测及诊断价值。结果IVUS和CTA检查在冠脉动脉斑块管腔面积、斑块面积以及斑块负荷的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4例冠心病患者共检出斑块78处,其中IVUS检查检出脂质斑块34处,纤维斑块24处和钙化斑块20处,而CTA检查检出脂质斑块32处,纤维斑块20处和钙化斑块18处,以IVUS检查结果为"金标准",CTA对斑块正确检出为脂质斑块28处,纤维斑块19处和钙化斑块18处,其中CTA检查对钙化斑块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均最高;CTA检查中钙化斑块CT值显著高于脂质斑块和纤维斑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脂质斑块和纤维斑块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CTA检查对冠状动脉硬化斑块的定量检测类似于IVUS检查,且对斑块的定性检查也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准确性,其中对冠脉钙化病变的检测优势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超声 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 冠状动脉钙化 检测价值
下载PDF
CT血管造影指导颅内破裂动脉瘤超早期手术 被引量:35
14
作者 王义荣 方兵 +6 位作者 朱先理 孙伟军 臧国尧 陈毅力 杨树旭 牛焕江 李新伟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07-410,共4页
目的研究单一依靠CT血管造影(CTA)资料,在超早期手术夹闭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可行性。方法从2004年6月至2007年2月,共有125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行CTA检查。其中有78例在出血后72h内完成CTA检查,并对57例患者单一依靠CTA资料急诊行... 目的研究单一依靠CT血管造影(CTA)资料,在超早期手术夹闭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可行性。方法从2004年6月至2007年2月,共有125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行CTA检查。其中有78例在出血后72h内完成CTA检查,并对57例患者单一依靠CTA资料急诊行超早期动脉瘤夹闭术。结果125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有78例在出血后72h内完成CTA检查,71例发现颅内动脉瘤,其中有57例行超早期开颅动脉瘤夹闭术。57例超早期开颅手术动脉瘤患者,多发动脉瘤4例,共61个动脉瘤,术中夹闭动脉瘤60个,动脉瘤包裹1个。CTA能很好地显示动脉瘤的大小、形态、同载瘤动脉及周边骨性结构的关系,为手术提供了足够的有用信息。结论容积重建成像CTA是一种可靠、无创的快速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方法,能为破裂动脉瘤的超早期夹闭手术提供详实的影像学资料,满足在急诊状况下开颅夹闭手术所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cta 早期动脉瘤夹闭术
原文传递
椎动脉三维CT血管成像的应用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7
15
作者 茹选良 陈天国 +3 位作者 郝毅 宋柏杉 包建原 管卫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4期224-226,共3页
目的:探讨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椎动脉三维CT血管成像的影像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86例拟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接受椎动脉三维CT血管成像(three-dimensionalCTangiographicimaging,3D-CTA)检查,重建椎动脉和颈椎骨及颅内椎-基底动脉... 目的:探讨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椎动脉三维CT血管成像的影像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86例拟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接受椎动脉三维CT血管成像(three-dimensionalCTangiographicimaging,3D-CTA)检查,重建椎动脉和颈椎骨及颅内椎-基底动脉,在CTA上观察椎动脉的外形、行经及与颈椎骨的关系。结果:86例患者的椎动脉CTA重建图像中血管先天畸形15例,血管硬化21例,骨质增生或纤维组织增生致血管局部受压38例,血管闭塞1例,血管瘤1例;椎动脉正常10例。先天畸形中发育异常9例,表现为整条血管纤细,直径小于2.5mm;走行异常6例。血管硬化表现为血管壁粗糙、不规则、粗细不均匀、钙化等。结论:CTA诊断椎动脉先天畸形和血管硬化有独到之处,椎动脉先天畸形和血管硬化是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CT血管成像 椎动脉型颈椎病 影像学特征 诊断 椎动脉先天性畸形
下载PDF
CTA对脑梗死伴颈动脉狭窄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改变评估作用 被引量:33
16
作者 相波 丁晓洁 +1 位作者 王晓青 袁海成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7年第1期26-29,共4页
目的分析CT血管造影(CTA)对脑梗死伴颈动脉狭窄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改变的评价作用。方法收集2012年3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50例脑梗死伴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提示存在不同程度狭窄或闭塞表现,入院... 目的分析CT血管造影(CTA)对脑梗死伴颈动脉狭窄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改变的评价作用。方法收集2012年3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50例脑梗死伴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提示存在不同程度狭窄或闭塞表现,入院后均完成CTA、CT灌注扫描(CTP)检查,分析CTA对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改变的评估价值。结果对照组、轻度狭窄、中度狭窄患者额叶、颞叶、基底节区脑血流动力学参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狭窄、完全闭塞组患者额叶、颞叶、基底节区CBF低于对照组,CBV、MTT、TTP均高于对照组(P<0.05);CTA检出正常43支,轻度狭窄9支,中度狭窄12支,重度狭窄23支,闭塞13支,与TCD结果一致性较高(P<0.05)。结论 CTA配合CTP检查有助于综合评估脑梗死伴颈动脉狭窄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影像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颈动脉狭窄 cta 脑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MRA及CTA诊断糖尿病足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价值比较 被引量:33
17
作者 王力 苏雪娟 +2 位作者 陈体 董坤伦 刘怡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0年第4期145-147,共3页
目的比较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及128层4D螺旋CT(CTA)诊断糖尿病足(DF)下肢血管病变(PVD)的临床价值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5年1月~2018年1月间收治的36例DF患者影像学检查资料,比较MRA与CTA在DF患者下肢血管病变中的应用价值。结果3... 目的比较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及128层4D螺旋CT(CTA)诊断糖尿病足(DF)下肢血管病变(PVD)的临床价值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5年1月~2018年1月间收治的36例DF患者影像学检查资料,比较MRA与CTA在DF患者下肢血管病变中的应用价值。结果36名DF患者DSA共检查出624处狭窄段,其中膝上动脉469处,膝下动脉368处;320条血管中,1级狭窄98条(30.63%),2级狭窄56条(17.50%),3级狭窄101条(31.56%),4级狭窄65条(20.31%);MRA共检出577处狭窄段,其中膝上动脉439处,膝下动脉138处,320条下肢动脉中,1级狭窄92条(28.75%),2级狭窄51条(15.94%),3级狭窄106条(33.13%),4级狭窄71条(22.19%);CTA共检出587个狭窄段,其中膝上动脉445段,膝下动脉142段,320条下肢动脉中,1级狭窄99条(30.94%),2级狭窄54条(16.88%),3级狭窄104条(32.50%),4级狭窄63条(19.69%);以DSA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MRA检查灵敏度为92.47%,特异度为95.56%,准确度为94.24%,CTA检查灵敏度为94.07%,特异度为96.40%,准确率为95.04%。结论CTA与MRA血管狭窄检出率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A cta 糖尿病足 下肢血管病变 临床价值
下载PDF
3D—CTA与3D—DS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比较 被引量:32
18
作者 于军 王壮 +4 位作者 赵明明 肖阳春 肖庆保 李旭琴 熊文德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38-241,共4页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中50%-80%是由颅内动脉瘤(IA)引起,而其破裂后出血患者病死率达40%-60%。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诊断价值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DSA cta 出血患者 早期诊断 早期治疗
原文传递
基于IRT若干参数估计方式的比较 被引量:15
19
作者 罗芬 丁树良 +2 位作者 胡小松 万宇文 甘登文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3年第1期56-60,共5页
在项目反应理论(IRT)框架下,就目前流行的若干能力参数和项目参数的估计方法进行分析比较,阐述了它们各自适用的范围和不足之处,为选用估计方法提供依据.
关键词 参数估计 cta IRT 条件似然估计 联合似然估计 边际似然估计 EM算法 贝叶斯估计 项目反应理论 自适应考试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在颅内动脉瘤评价中的初步应用——与DSA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9
20
作者 陆菁菁 潘杰 +5 位作者 李明利 金征宇 王云 梁继祥 陶蔚 连伟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7-20,共4页
目的 通过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的对比研究 ,初步探讨三维CT血管成像 (3D CTA)在颅内动脉瘤评价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 2 4例临床疑有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 3D CTA和DSA。 3D CTA后处理技术包括多平面重建 (MPR)、最大信号强... 目的 通过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的对比研究 ,初步探讨三维CT血管成像 (3D CTA)在颅内动脉瘤评价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 2 4例临床疑有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 3D CTA和DSA。 3D CTA后处理技术包括多平面重建 (MPR)、最大信号强度投影 (MIP)以及容积重建 (VRT)。 3D CTA和DSA分别由相互独立的放射科医师实施和诊断 ,分别记录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动脉分支等的关系。同时调查神经外科医师及患者对两种影像手段的认可度。结果  3D CTA发现 13例 15个动脉瘤 ,遗漏 1个直径 1.2mm的动脉瘤 ,发现的最小动脉瘤长径为 1.8mm。DSA发现 14例 16个动脉瘤。CTA在显示瘤颈以及相邻骨质结构上明显优于DSA ,而DSA空间分辨率较高。神经外科医师多认为CTA可以用作颅内动脉瘤的筛查和术前评估 ,而DSA仍是金标准。患者对CTA的接受度较高。结论  3D CTA是检查颅内动脉瘤高度敏感的无创影像手段 ,它可以作为颅内动脉瘤筛查和术前评估的首选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SA 颅内动脉瘤 cta 血管成像 医师 患者 术前评估 三维 直径 空间分辨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