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1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储层岩石孔隙结构特征研究方法综述 被引量:127
1
作者 陈杰 周改英 +1 位作者 赵喜亮 何成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5年第4期11-14,i0007,共5页
岩石孔隙结构特征是影响储层流体(油、气、水)的储集能力和开采油气资源的主要因素,因此明确储集层岩石的孔隙结构特征是充分发挥油气产能和提高油气采收率的关键。介绍了研究储层岩石孔隙结构的方法:室内实验(毛管压力曲线法、铸体薄... 岩石孔隙结构特征是影响储层流体(油、气、水)的储集能力和开采油气资源的主要因素,因此明确储集层岩石的孔隙结构特征是充分发挥油气产能和提高油气采收率的关键。介绍了研究储层岩石孔隙结构的方法:室内实验(毛管压力曲线法、铸体薄片法、扫描电镜法及CT扫描法)和利用测井资料(电阻率测井资料和核磁共振测井资料)评价岩石孔隙结构的两大类方法,综合分析这2类方法的优越性和不足,并指出利用电阻率测井资料研究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结构特征 毛管压力曲线 铸体薄片 扫描电镜 ct扫描 测井资料
下载PDF
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盘内臭氧分布与疗效 被引量:103
2
作者 俞志坚 何晓峰 +4 位作者 何仕诚 李彦豪 滕皋军 陈勇 曾庆乐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869-872,共4页
目的 分析臭氧 (O3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O3 在腰椎间盘内的分布与疗效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6 8例 ,用 2 1G酒精针穿刺病变椎间盘并注射浓度为 40 μg/ml的O3 气体 8~ 10ml,术后立即行CT扫描观察椎间盘内O3 气体... 目的 分析臭氧 (O3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O3 在腰椎间盘内的分布与疗效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6 8例 ,用 2 1G酒精针穿刺病变椎间盘并注射浓度为 40 μg/ml的O3 气体 8~ 10ml,术后立即行CT扫描观察椎间盘内O3 气体的潴留及分布情况。所有患者随访超过 18个月。分析椎间盘内O3 情况与疗效之间的关系。结果 术后立即CT扫描显示气体在椎间盘内呈气湖状、裂隙状、小泡状或不定形状。按MacNab腰腿痛手术评价标准 ,显效者 32例 ,有效者 19例 ,无效者 17例。 46例气体呈散在分布 ,2 2例呈聚集分布 ,前者疗效优于后者 (P <0 .0 5 ) ;42例在突出或膨出的髓核组织之内可见单个或串珠状气泡分布 ,其疗效优于 2 6例突出或膨出的髓核组织之内无气体者 (P <0 .0 1)。而纤维环完整与不完整病例之间、盘内气体潴留量不同病例之间的疗效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疗效与O3 气体在椎间盘内的分布特点有关 ,而与潴留量及纤维环完整与否无关。因而选择合适的注射器材、运用适当的注射手法可以提高疗效 ;纤维环完整与否在O3 治疗中不宜作为病例选择的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 盘内臭氧分布 疗效 ct扫描
下载PDF
CT扫描确定土壤大孔隙分布 被引量:86
3
作者 冯杰 郝振纯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611-617,共7页
对含有各种大孔隙的原状土柱和已知直径大孔隙的填充土柱进行CT扫描实验 ,阐明CT扫描原理和过程 ,对CT图像进行处理 ,得到大孔隙数目、大小、形状和连通性在土柱横断面和纵断面上的分布。采用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 对含有各种大孔隙的原状土柱和已知直径大孔隙的填充土柱进行CT扫描实验 ,阐明CT扫描原理和过程 ,对CT图像进行处理 ,得到大孔隙数目、大小、形状和连通性在土柱横断面和纵断面上的分布。采用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INFO和Mapinfo分析结果表明 :CT扫描是一种有发展前景的、非破坏性的确定土壤大孔隙分布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扫描 土壤 大孔隙 分布
下载PDF
冻融作用对土结构性的影响及其导致的强度变化 被引量:91
4
作者 方丽莉 齐吉琳 马巍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35-440,共6页
冻融作用通过改变土的结构性从而改变土的力学性质.以青藏粉质黏土为研究对象,对一定干密度的饱和重塑试样分别进行封闭和开放状态下的冻融试验.通过土样电阻率的改变来反映冻融作用对土中孔隙的影响;对冻融前后的试样分别进行CT扫描,... 冻融作用通过改变土的结构性从而改变土的力学性质.以青藏粉质黏土为研究对象,对一定干密度的饱和重塑试样分别进行封闭和开放状态下的冻融试验.通过土样电阻率的改变来反映冻融作用对土中孔隙的影响;对冻融前后的试样分别进行CT扫描,定量分析土样的损伤程度,来反映土颗粒联结的改变.对冻融前后的土样进行不固结、不排水三轴剪切试验,得到其强度参数,并将冻融作用引起的结构变化与强度参数的变化建立联系.研究表明:对试验中采用的土样,经过冻融作用后电阻率增大,反映到强度参数上,冻融作用导致土的内摩擦角增大;CT扫描定量分析发现,经过冻融之后,密度增大,CT损伤量为负值,反映到强度参数上,冻融后黏聚力增加.因此,强度参数的变化与土颗粒的胶结和重排列,粒径重分配以及孔隙大小比例的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扫描 电阻率 冻融循环 强度参数
下载PDF
砂岩水物理化学损伤机制研究 被引量:79
5
作者 乔丽苹 刘建 冯夏庭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2117-2124,共8页
通过对不同水环境下砂岩孔隙率、pH值演变和矿物蚀变等开展一系列的试验研究,从微细观层次分析砂岩的水物理化学损伤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以蒸馏水环境下测得的次生孔隙率为基础,从总次生孔隙率中将水化学作用产生的次生孔隙率分离出来... 通过对不同水环境下砂岩孔隙率、pH值演变和矿物蚀变等开展一系列的试验研究,从微细观层次分析砂岩的水物理化学损伤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以蒸馏水环境下测得的次生孔隙率为基础,从总次生孔隙率中将水化学作用产生的次生孔隙率分离出来的方法,进而建立基于次生孔隙率变化的砂岩水物理化学损伤变量表达式;另一方面,通过对浸泡180 d时的砂岩试件进行CT扫描,将损伤计算结果与CT检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砂岩水物理损伤主要受水流导致的矿物颗粒间胶结物与碎屑运移和扩散影响,与水化学损伤与离子浓度、pH值等水环境变化密切相关;二者所诱发的次生空隙是水物理化学作用影响砂岩力学性质的主要原因;水–岩反应后某一时刻砂岩的总次生孔隙率可由水物理作用和水化学作用产生的次生孔隙率两部分构成。砂岩水物理化学损伤计算结果与CT检测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采用所提出的砂岩损伤变量表达式来描述其水物理化学损伤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砂岩 水物理化学作用 损伤机制 次生孔隙率 ct扫描
下载PDF
页岩水力压裂裂缝形态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81
6
作者 衡帅 杨春和 +3 位作者 曾义金 郭印同 王磊 侯振坤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243-1251,共9页
为深入认识页岩储层水力裂缝延伸规律及其空间形态,采用真三轴岩土工程模型试验机、压裂泵压伺服控制系统、Disp声发射定位系统和工业CT扫描技术,建立了一套室内页岩水力压裂大型物理模拟试验方法,并通过试验后页岩试样水力裂缝的延伸... 为深入认识页岩储层水力裂缝延伸规律及其空间形态,采用真三轴岩土工程模型试验机、压裂泵压伺服控制系统、Disp声发射定位系统和工业CT扫描技术,建立了一套室内页岩水力压裂大型物理模拟试验方法,并通过试验后页岩试样水力裂缝的延伸与空间展布规律,初步探讨了页岩水力压裂网状裂缝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裂缝延伸时泵压曲线典型的锯齿状波动与裂缝网络的形成密切相关,是页岩体积压裂的一个明显特征。页岩层理面的发育程度、泵压大小和地应力状态对裂缝形态有显著影响,水力裂缝在层理面内的分叉、转向进而沟通天然裂缝是形成裂缝网络的关键,而层理面过弱或过强都不利于网状裂缝的形成;对层理面胶结强度适中的地层,地应力对裂缝的延伸有较大影响;在低排量且维持较低泵压时,裂缝易于转向,且更易形成网状裂缝,而达到体积压裂。建立的页岩水力压裂物理模拟试验方法及试验结果可为页岩气压裂优化设计等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水力压裂 裂缝形态 ct扫描 网状裂缝 裂缝延伸
下载PDF
寒区冻融环境条件下岩石损伤扩展研究探讨 被引量:64
7
作者 杨更社 蒲毅彬 马巍 《实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20-226,共7页
本文借助于岩石材料冻融循环 CT扫描实验 ,对岩石材料在冻融循环条件下损伤扩展特性进行研究 ,着重探讨了冻融循环次数对岩石材料损伤扩展的影响 .
关键词 冻融循环 岩石 损伤扩展 本构关系 ct扫描
下载PDF
CT扫描对胫骨平台骨折分型及治疗的影响 被引量:68
8
作者 张国柱 蒋协远 王满宜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4期326-329,共4页
目的探讨CT扫描对胫骨平台骨折分型及治疗方法选择的影响。方法2003年2月~2004年5月对83例86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男53例,女30例;平均年龄43岁(17~63岁)。左55侧,右31侧,3例为双侧胫骨平台骨折。术前均摄正、侧... 目的探讨CT扫描对胫骨平台骨折分型及治疗方法选择的影响。方法2003年2月~2004年5月对83例86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男53例,女30例;平均年龄43岁(17~63岁)。左55侧,右31侧,3例为双侧胫骨平台骨折。术前均摄正、侧位X线片及CT扫描。按照胫骨平台骨折Schatzker分型方法,对常规普通X线片与结合CT扫描的分型结果进行比较。同时发现并比较隐匿合并的胫骨髁间棘骨折及腓骨近端骨折。结果86侧中19侧(22.1%)参考CT扫描结果后更改分型,其中7侧(36.8%)更改内固定手术方法,占全部86侧骨折的8.1%。30侧胫骨髁间棘骨折及13侧腓骨近端骨折在常规X线片检查中未发现,后经CT扫描证实。各分型间合并胫骨髁间棘骨折及腓骨近端骨折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CT扫描对胫骨平台骨折分型及治疗方法的选择具有重要影响。虽然会增加患者的治疗费用,但应作为术前常规检查加以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骨折 SCHATZKER分型 ct扫描
原文传递
CT检查中低X射线剂量技术的应用和进展 被引量:69
9
作者 彭芸 李剑颖 马大庆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117-1120,共4页
随着多层螺旋CT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高分辨率、亚毫米层厚扫描的应用,心脏和灌注的影像研究得到大力推广。辐射剂量对被辐射人群存在潜在的增加癌症发生概率的危害性,特别是在儿童CT扫描所诱发的癌症概率要高于成人已获得了充分的... 随着多层螺旋CT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高分辨率、亚毫米层厚扫描的应用,心脏和灌注的影像研究得到大力推广。辐射剂量对被辐射人群存在潜在的增加癌症发生概率的危害性,特别是在儿童CT扫描所诱发的癌症概率要高于成人已获得了充分的证据支持。在许多发达国家,CT检查被认为是造成医源性照射最重要的原因.CT扫描所获得的图像均存在一定的噪声,当曝光剂量减低时,图像噪声逐渐增高,而图像的综合质量将逐渐降低,当噪声增高到一定程度,图像也将不能满足诊断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检查 X射线剂量 图像噪声 多层螺旋ct ct扫描 发生概率 辐射剂量 高分辨率
原文传递
基于CT扫描技术研究页岩水化细观损伤特性 被引量:69
10
作者 马天寿 陈平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27-233,共7页
针对页岩地层钻井井壁稳定研究中的页岩水化问题,提出了基于CT扫描技术的页岩水化细观损伤特性定量评价方法,开展了不同水化阶段页岩岩样CT扫描实验,并分析了页岩水化细观损伤特性。对CT扫描图像及其灰度直方图进行分析后发现:浸泡前期... 针对页岩地层钻井井壁稳定研究中的页岩水化问题,提出了基于CT扫描技术的页岩水化细观损伤特性定量评价方法,开展了不同水化阶段页岩岩样CT扫描实验,并分析了页岩水化细观损伤特性。对CT扫描图像及其灰度直方图进行分析后发现:浸泡前期是岩样内部产生细观损伤的主要时期,随着浸泡时间的增加,主要发生缓慢的损伤拓展;CT图像灰度直方图由单峰型变为双峰型是页岩内部损伤急剧增加的标志。通过伪彩色增强技术可以提高CT图像的视觉分辨率,CT图像完整度和破损度分析有利于定量评价页岩水化细观损伤。对CT图像进行了分割并得到了损伤变量与浸泡时间的关系:页岩水化后的细观损伤主要发生在浸泡前期,这一阶段是细观损伤的起始阶段和快速演化阶段,此后随着损伤变量持续而缓慢的增加,岩样将发生宏观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井壁稳定 页岩水化 ct扫描 细观损伤 图像处理
下载PDF
鼻窦低剂量CT扫描对图像质量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68
11
作者 周阳泱 韩萍 +5 位作者 冯敢生 陈祖云 杨想军 李友林 雷子乔 R.Sokiranski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39-243,共5页
目的探讨鼻窦CT扫描时单纯降低mA值,晶体接受的射线剂量及其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将50例行鼻窦冠状面CT扫描者根据有无炎症分为正常组(32例)与炎症组(18例)。每组患者根据扫描的mA值设置分为200mA和50mA组。正常组有8例,炎症组有7例... 目的探讨鼻窦CT扫描时单纯降低mA值,晶体接受的射线剂量及其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将50例行鼻窦冠状面CT扫描者根据有无炎症分为正常组(32例)与炎症组(18例)。每组患者根据扫描的mA值设置分为200mA和50mA组。正常组有8例,炎症组有7例同时行高分辨重建。用镁铜磷氟化锂[LiF(Mg·Cu·P)]热释光探测器测量晶体受到的照射剂量。评价不同条件、不同算法(软组织算法和高分辨算法)时的图像质量。评价指标为中鼻甲、钩突、上颌窦开口、筛漏斗、额隐窝、筛板。评价标准为未显示,0分;显示、但不清楚,1分;清楚显示,2分。左右单独计分。结果当mA值由200减至50时,晶体所接受的射线剂量由7339mGy降至1108mGy。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图像质量无明显下降(P>005)。对于正常组,高分辨重建有助于细小解剖结构的显示,对于炎症组高分辨重建并不能增加细节的显示程度。结论在单纯降低mA值的条件下,受检者所接受的射线剂量明显减少,虽然图像噪声有所增加,但图像仍然保持较好的诊断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窦 正常 炎症 低剂量ct ct扫描 重建 图像质量 显示 算法 设置
原文传递
冻结温度对岩石细观损伤扩展特性影响研究初探 被引量:53
12
作者 杨更社 张全胜 蒲毅彬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1409-1412,共4页
岩石冻融过程的细观损伤研究是近年来冻融损伤研究的一个新方向。岩石中的水分一般含有各种盐分,而盐分的存在降低了水的冰点,同时岩石本身的结构构造和力学性能也有差异性,这就使得岩石的冻结问题更为复杂,笔者采用三种不同岩样,首先,... 岩石冻融过程的细观损伤研究是近年来冻融损伤研究的一个新方向。岩石中的水分一般含有各种盐分,而盐分的存在降低了水的冰点,同时岩石本身的结构构造和力学性能也有差异性,这就使得岩石的冻结问题更为复杂,笔者采用三种不同岩样,首先,使其饱水;然后,将其分别降低到 0 ℃,-10 ℃和-20 ℃,利用 CT 扫描实验技术,研究了不同冻结温度条件下岩石内部的细观损伤扩展机理、水分迁移、冰的形成及其损伤结构的变化。利用区段划分的手段和区段统计频率,分析了损伤演化过程,对寒区岩土工程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结温度 岩石损伤 ct扫描
下载PDF
动态增强CT扫描对20例肺内硬化性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 被引量:61
13
作者 谢汝明 周新华 +1 位作者 吕平欣 贺伟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9,共3页
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CT扫描对肺内硬化性血管瘤影像诊断的价值。方法 对 2 0例肺内硬化性血管瘤进行研究 ,增强前后均对病变局部薄层扫描 ,层厚及间隔均为 2 0mm。结果 肺内硬化性血管瘤呈圆形或类圆形 ,边缘光整 ,实质密度均匀 ,少... 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CT扫描对肺内硬化性血管瘤影像诊断的价值。方法 对 2 0例肺内硬化性血管瘤进行研究 ,增强前后均对病变局部薄层扫描 ,层厚及间隔均为 2 0mm。结果 肺内硬化性血管瘤呈圆形或类圆形 ,边缘光整 ,实质密度均匀 ,少数病灶可有钙化。动态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均匀强化 ,CT值最大可达 90~ 110H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硬化性血管瘤 肺肿瘤 ct扫描 影像学诊断
原文传递
基于CT扫描的三维数字岩心孔隙结构表征方法及应用——以莫北油田116井区三工河组为例 被引量:55
14
作者 屈乐 孙卫 +3 位作者 杜环虹 张创 姜黎明 魏虎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90-196,共7页
为真实、精确、直观地表征储集层岩石的孔隙结构特征,对不同岩性的岩心样品进行CT扫描成像并构建三维数字岩心,应用最大球算法提取数字岩心的孔隙网络模型,最终实现岩心孔隙结构特征的三维显示和定量表征。该方法在莫北油田116井区三工... 为真实、精确、直观地表征储集层岩石的孔隙结构特征,对不同岩性的岩心样品进行CT扫描成像并构建三维数字岩心,应用最大球算法提取数字岩心的孔隙网络模型,最终实现岩心孔隙结构特征的三维显示和定量表征。该方法在莫北油田116井区三工河组储层应用取得良好效果,研究表明:该区储层孔隙类型以粒间孔、溶蚀孔和少量晶间孔为主,平均孔隙半径33.11μm,平均喉道半径1.47μm,喉道细小是造成研究区储层渗透率低的主要原因;与核磁共振Coates模型渗透率计算结果相比,数字岩心技术对于渗透率的计算更加精确;数字岩心孔隙结构表征结果与常规压汞资料对比,一致性较好,该技术还可定量识别孔隙和喉道,并具有形象直观、样品无损等特点,对于岩石孔隙结构的表征具有更大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扫描 数字岩心 孔隙网络模型 最大球算法 孔隙结构
下载PDF
玄武岩纤维混凝土纤维分布及孔隙结构表征 被引量:50
15
作者 陈峰宾 许斌 +3 位作者 焦华喆 褚怀保 王云飞 刘娟红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73-280,共8页
为了探究玄武岩纤维对混凝土28 d抗压强度的影响机理,对6组不同玄武岩纤维掺量(0,1.5,3.0,4.5,6.0,7.5 kg/m^(3))的玄武岩纤维混凝土(Basalt 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BFRC)进行CT扫描,从微观层次探究纤维分布及基体原生孔隙特征对混... 为了探究玄武岩纤维对混凝土28 d抗压强度的影响机理,对6组不同玄武岩纤维掺量(0,1.5,3.0,4.5,6.0,7.5 kg/m^(3))的玄武岩纤维混凝土(Basalt 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BFRC)进行CT扫描,从微观层次探究纤维分布及基体原生孔隙特征对混凝土28 d抗压强度的影响.为解决CT扫描后纤维可视化困难这一问题,使用Avizo软件中的分水岭算法和搜索锥算法,建立了孔隙网络模型和纤维分布模型.通过该方法,定量描述了不同纤维掺量下孔隙特征参数的变化及纤维分布.结果表明:纤维的掺入能够抑制孔隙的连通,使得部分较大孔隙得到充填,从而改变孔隙率与孔径分布比;各纤维之间相互搭接,共同构成网状结构,有利于混凝土整体性的提高,可有效增强混凝土28 d抗压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武岩纤维混凝土 ct扫描 三维重构 微观表征 纤维可视化
原文传递
微观孔喉结构非均质性对剩余油分布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49
16
作者 李俊键 刘洋 +3 位作者 高亚军 成宝洋 孟凡乐 徐怀民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43-1052,共10页
选取塔里木盆地东河砂岩储集层4块不同孔隙结构类型的岩心开展水驱油扫描成像实验,通过图像处理对油、水、颗粒三相进行精准分离,并建立孔隙网络模型,计算孔喉数目、喉道半径分布等参数,实现定量表征微观孔喉结构非均质性、驱替过程中... 选取塔里木盆地东河砂岩储集层4块不同孔隙结构类型的岩心开展水驱油扫描成像实验,通过图像处理对油、水、颗粒三相进行精准分离,并建立孔隙网络模型,计算孔喉数目、喉道半径分布等参数,实现定量表征微观孔喉结构非均质性、驱替过程中油相的运移规律、驱替结束后剩余油的分布与形态规律等。研究结果表明:宏观孔隙度-渗透率相同的岩心,其微观孔喉结构非均质性仍存在较大差异;宏观孔隙度-渗透率、微观孔喉结构非均质性均不同程度影响油相的运移与剩余油的分布形态,非均质性越强,水相主要沿优势通道渗流,剩余油成片状滞留在小孔隙内,驱替过程中形成的油簇(滴)的数量越多,平均体积越小,剩余油以簇状连续相为主且饱和度较高;非均质性越弱,孔喉波及效率越高,剩余油主要以非连续相滞留在孔隙内。微观剩余油分布形态与绝对渗透率、毛细管数、微观非均质性有关,由此建立的微观剩余油分布连续性识别图版,可以很好地描述三者与剩余油分布的关系并准确识别剩余油分布的连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 水驱油 ct扫描 图像处理 微观孔喉结构 储集层非均质性 剩余油分布形态
下载PDF
肝脏富血供肿瘤:低管电压、高管电流多层CT扫描在肝动脉晚期对肿瘤检出的初步临床经验 被引量:49
17
作者 D. Marin R.C. Nelson +5 位作者 E. Samei E.K. Paulson L.M. Ho D.T. Boll 何岸苇(译) 万业达(校)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2009年第4期392-393,共2页
目的在个体内比较低管电压(80kV)、高管电流CT检查技术与标准CT扫描方案(140kV)检查时,在影像质量、辐射剂量及动脉晚期发现富血供恶性肝脏肿瘤等方面的不同。方法本项前瞻性符合HIPAA法案,单中心研究获机构伦理审查委员会批准,... 目的在个体内比较低管电压(80kV)、高管电流CT检查技术与标准CT扫描方案(140kV)检查时,在影像质量、辐射剂量及动脉晚期发现富血供恶性肝脏肿瘤等方面的不同。方法本项前瞻性符合HIPAA法案,单中心研究获机构伦理审查委员会批准,并签署知情同意书。48例(男性31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35~77岁)病人的60个恶性富血供肝脏肿瘤病灶[平均直径(20.1±16.4)mm]人组。33个结节通过局部病灶的组织病理学分析获得证实,27个结节影像学随访至少12个月。病人接受双能64层螺旋CT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肝脏肿瘤 ct扫描 富血供 管电压 肝动脉 管电流 临床经验 晚期
下载PDF
重视CT低剂量研究 被引量:48
18
作者 孟悛非 范淼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679-680,共2页
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CT设备不断推陈出新,CT成像质量也不断提高。但在获得满足临床诊断需要的优质图像的同时,患者接受的X线辐射剂量也大幅度增长。降低CT扫描辐射剂量越来越受到医疗界乃至全社会的关注。
关键词 ct设备 低剂量 X线辐射剂量 影像技术 成像质量 临床诊断 ct扫描 医疗界
原文传递
黄土在受力和湿陷过程中微结构变化的CT扫描分析 被引量:45
19
作者 雷胜友 唐文栋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4期4166-4169,共4页
进行了原状黄土三轴剪切、浸水湿陷试验过程的 CT 扫描,根据 CT 图像、数据,利用损伤理论,分析了原状黄土在以上过程中的微结构变化。认为由于围压没有超过结构强度的临界值,损伤破坏表现出软化开裂破坏,整个过程是由轴向压密损伤为主... 进行了原状黄土三轴剪切、浸水湿陷试验过程的 CT 扫描,根据 CT 图像、数据,利用损伤理论,分析了原状黄土在以上过程中的微结构变化。认为由于围压没有超过结构强度的临界值,损伤破坏表现出软化开裂破坏,整个过程是由轴向压密损伤为主导向横向开裂损伤为主导的转变过程,裂缝首先在结构强度较低的低密软弱大孔隙区域形成,随后衍生出一系列小裂缝,最终形成剪切面。硬化屈服损伤破坏后期的强度增长是靠材料的挤压导致的密度提高和截面积的增长来共同维持的,并稳定在一个水平上。由试验可知,原状黄土在湿陷过程中发生了某些物理化学变化,大孔隙对黄土的湿陷没有必然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力学 黄土 结构强度 湿陷性 ct扫描 损伤
下载PDF
X线片与CT扫描在胸腰段脊柱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比较 被引量:44
20
作者 张卫涛 黄炜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7年第4期133-136,共4页
目的探讨X线片与CT扫描在胸腰段脊柱骨折诊断中的差异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诊断治疗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入院后均进行X线检查及CT扫描检查,并以手术证实结果为标准,比较两个检查手段在胸腰段... 目的探讨X线片与CT扫描在胸腰段脊柱骨折诊断中的差异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诊断治疗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入院后均进行X线检查及CT扫描检查,并以手术证实结果为标准,比较两个检查手段在胸腰段脊柱骨折诊断方面的影像学差异以及诊断符合率。结果 82例患者经手术病理证实共有103个椎体骨折,其中单个椎体骨折61例,多个椎体骨折21例,主要损伤部位为T12-L2;以手术证实结果为标准,X线片检查对胸腰段脊柱骨折分型的综合符合率为54.9%,而CT扫描检查为8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3种骨折类型的X线片、CT扫描影像学特征具有一定的差异;X线片检查对胸腰段脊柱骨折的诊断符合率为53.7%,而CT扫描检查为8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诊断胸腰段脊柱骨折的过程中,与X线片检查诊断相比较,CT扫描检查诊断的符合率更高,提供的信息更多更可靠,它具有更好的应用前景,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线片 ct扫描 胸腰段脊柱骨折 诊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