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红细胞CR1活性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4
1
作者 孙宝霞 赵薪平 王海滨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04年第4期436-437,共2页
〔目的〕研究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红细胞CR1活性的变化 ,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红细胞天然免疫粘附功能测定 :采用红细胞在自身血浆中天然免疫粘附肿瘤细胞的方法 :5 0 μl 1.2 5 %的红细胞悬液在 10 0 μl自身血浆中与10 0 μl的 1&#... 〔目的〕研究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红细胞CR1活性的变化 ,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红细胞天然免疫粘附功能测定 :采用红细胞在自身血浆中天然免疫粘附肿瘤细胞的方法 :5 0 μl 1.2 5 %的红细胞悬液在 10 0 μl自身血浆中与10 0 μl的 1× 10 6/ml肿瘤细胞悬液反应 ,1个肿瘤细胞粘附有 5个或以上的红细胞为一个粘附单位 ,计算粘附率。自身抗体采用酶免及免疫组化法测定。〔结果〕对 2 7例自身免疫性肝病及 3 0例正常人群研究表明 ,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红细胞CR1活性显著低于于正常对照人群 (P <0 .0 1) ,并且自身免疫性肝病病人红细胞CR1活性升高与自身抗体的升高密切相关。〔结论〕红细胞CR1活性的变化与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肝病 红细胞 cr1活性 免疫组化法
下载PDF
乙型肝炎患者红细胞CR1密度相关基因多态性与CR1活性的相关性 被引量:3
2
作者 郭峰 赵书平 +1 位作者 张乐之 叶芳耘 《上海免疫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11-112,共2页
为研究乙型肝炎患者红细胞CR1活性与CR1密度相关基因多态型别的关系,采用PCR加HindⅢ酶切技术测定红细胞CR1密度相关基因多态型别(HH、HL、LL型),采用红细胞CR1(ECR1)免疫粘附活性(RCIA)和粘... 为研究乙型肝炎患者红细胞CR1活性与CR1密度相关基因多态型别的关系,采用PCR加HindⅢ酶切技术测定红细胞CR1密度相关基因多态型别(HH、HL、LL型),采用红细胞CR1(ECR1)免疫粘附活性(RCIA)和粘附IC量免疫酶联(ELISA)法测定红细胞CR1活性。乙型肝炎患者HH型比率是739%(34/46),正常人HH型比率是80%(64/80),HH型乙型肝炎患者ECR1RCIA(378±029ngAHG/107RBC)明显高于HL型乙型肝炎患者(188±026ngAHG/107RBC)和HH型正常人(260±030ngAHG/107RBC)。提示乙型肝炎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是获得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细胞cr1基因 cr1活性 乙型肝炎 感染
原文传递
高原健康女性月经周期对红细胞膜CR_1活性的改变 被引量:1
3
作者 石泉贵 邓志武 +1 位作者 兰英 任承顺 《成都军区医院学报》 1999年第2期11-11,14,共2页
目的 探讨高原健康女性月经周期内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的变化,对海拔3600米健康女性月经周期内RCR、RICR及RBC进行了动态观察,讨论了RCR与RBC的关系。方法 RCR、RICR采用红细胞酵母菌花环法,RBC采用常规法。结果 月经周期的第1天至第21天... 目的 探讨高原健康女性月经周期内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的变化,对海拔3600米健康女性月经周期内RCR、RICR及RBC进行了动态观察,讨论了RCR与RBC的关系。方法 RCR、RICR采用红细胞酵母菌花环法,RBC采用常规法。结果 月经周期的第1天至第21天RCR呈下降趋势,第28天有所回升,第1天明显高于第14、21天(P<0.05和P<0.01);RICR第1天与第7天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第1天至第21天RBC呈上升趋势,第28天下降,第21天与第28天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排卵期和排卵后期红细胞膜CR_1活性降低,红细胞免疫功能受抑制有益于受孕与受精卵着床,高原健康女性正常行经失血并不导致生理失衡而产生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环境 身体健康 女性 月经周期 红细胞膜 cr1活性 妇科疾病
下载PDF
SLE患者红细胞CR_1活性和循环免疫复合物的变化 被引量:4
4
作者 郭峰 张乐之 +2 位作者 许育 钱宝华 花美仙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7-58,共2页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 红细胞cr1活性 循环免疫复合物 变化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红细胞补体受体Ⅰ型密度相关基因组多态性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郭峰 张俊洁 +2 位作者 许育 钱宝华 花美仙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391-393,共3页
目的制定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红细胞补体受体Ⅰ型(CR1)天然免疫功能低下分型标准。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加HindⅢ酶切法测定红细胞CR1密度相关基因多态性,在32例SLE患者和48例正常人中用红细胞CR1花环(RBC-CR1R)及红细胞免疫... 目的制定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红细胞补体受体Ⅰ型(CR1)天然免疫功能低下分型标准。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加HindⅢ酶切法测定红细胞CR1密度相关基因多态性,在32例SLE患者和48例正常人中用红细胞CR1花环(RBC-CR1R)及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RBC-ICR)测定红细胞CR1活性。结果16例活动期SLE患者中发现10例红细胞CR1密度相关基因组高表达型(HH型)占62.5%,而稳定期16例中有13例,占81.3%。这23例HH型SLE患者红细胞CR1活性(RBC-C3bR16.34±3.41,RBC-ICR10.17±3.02)比HL型(中表达型)、LL型(低表达型)高(8例HL型:RBC-C3bR13.50±4.50,RBC-ICR6.00±3.07和1例LL型:RBC-C3bR4.00,RBC-IC0.00),但与48例正常人明显不同(RBC-C3bR18.60±3.80,RBC-ICR4.50±1.50,P<0.01)。结论根据红细胞CR1基因型与CR1活性测定结果可将SLE患者红细胞CR1活性低下分为原发型、继发型和混合型,这种CR1免疫活性的差异可反映疾病的活动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BC 患者 SLE Icr 红细胞cr1活性 红细胞补体受体Ⅰ型 系统性红斑狼疮 结论 活动 HL
原文传递
光动力作用对肿瘤患者外周血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陈裔英 田万管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4期13-13,17,共2页
目的观察小剂量光动力作用对肿瘤患者外周血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12/2004-04在解放军总医院临床实验科完成。对照组为外周血200μL中加入生理盐水200μL。实验组为200μL外周血加入1mg/L血卟啉200μL后在2mW/cm2红光... 目的观察小剂量光动力作用对肿瘤患者外周血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12/2004-04在解放军总医院临床实验科完成。对照组为外周血200μL中加入生理盐水200μL。实验组为200μL外周血加入1mg/L血卟啉200μL后在2mW/cm2红光下照射5s,两组均用Ficoll液分离红细胞,采用红细胞CR1的酶联免疫竞争吸附实验,在分子水平上体外测定实验组及对照组红细胞CR1活性及红细胞粘附的免疫复合物C3b分子含量。结果①实验组的C3b含量(0.1698±0.020)ng显著高于对照组(0.1380±0.020)ng(t=3.211,P<0.01)。②实验组CR1活性(0.2138±0.036)%显著高于对照组(0.1479±0.025)%(t=3.198,P<0.01)。结论小剂量光动力作用可增强肿瘤患者外周血红细胞CR1活性及粘附的免疫复合物C3b分子的表达,促进其免疫粘附功能,有利于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清除,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化学疗法 肿瘤 红细胞/免疫学 红细胞免疫功能 光动力作用 肿瘤患者 外周血 红细胞cr1活性 循环免疫复合物 临床实验科
下载PDF
腹腔镜手术对红细胞CR_1基因活性影响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亓玉忠 胡三元 +3 位作者 于文滨 孙昭辉 李波 禹化龙 《腹腔镜外科杂志》 2002年第4期198-200,共3页
目的 :研究腹腔镜手术前后周围静脉血红细胞第 1补体受体 (CR1)免疫粘附活性 ,腹腔内的pH值及红细胞CR1免疫粘附活性的改变。方法 :抽取周围静脉防凝新鲜血 2ml测定红细胞CR1免疫粘附活性。术后 12h再次抽取周围静脉血检测上述指标变化... 目的 :研究腹腔镜手术前后周围静脉血红细胞第 1补体受体 (CR1)免疫粘附活性 ,腹腔内的pH值及红细胞CR1免疫粘附活性的改变。方法 :抽取周围静脉防凝新鲜血 2ml测定红细胞CR1免疫粘附活性。术后 12h再次抽取周围静脉血检测上述指标变化。手术中留取腹腔血性渗液测定红细胞CR1免疫粘附活性及腹腔液pH值 ,并与术中测定的周围血相应值比较。结果 :腹腔镜手术后红细胞CR1免疫粘附活性明显降低 ,腹腔液pH值在腹腔镜手术结束时明显下降 ,腹腔内的红细胞CR1免疫粘附活性明显降低。结论 :腹腔镜手术中CO2 气腹造成腹腔内pH值明显下降 ,红细胞CR1免疫粘附活性明显降低 ,可能是造成腹腔镜术中炎症扩散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手术 红细胞cr1活性 酸碱度 胆囊切除术
下载PDF
肝炎肝硬化患者红细胞 CR1粘附活性与肝功能损伤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张继万 王海滨 +6 位作者 周建丽 周先志 张海陵 刘同发 何鹏飞 张晓芳 赵志勇 《传染病信息》 2003年第3期130-131,共2页
目的研究肝炎肝硬化患者红细胞 CR1粘附活性与肝功能损伤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红细胞天然免疫粘附肿瘤细胞的测定方法对88例肝炎肝硬化病人、30例正常人的红细胞 CR1分子粘附活性进行测定,5个或以上红细胞牯附1个肿瘤细胞为一个... 目的研究肝炎肝硬化患者红细胞 CR1粘附活性与肝功能损伤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红细胞天然免疫粘附肿瘤细胞的测定方法对88例肝炎肝硬化病人、30例正常人的红细胞 CR1分子粘附活性进行测定,5个或以上红细胞牯附1个肿瘤细胞为一个结合单位,计算粘附率。结果肝炎肝硬化患者红细胞 CR1分子粘附活性显著低于正常人群(P<0.01),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的红细胞 CR1分子粘附活性显著低于代偿性肝硬化患者(P<0.01),肝炎肝硬化患者红细胞 CR1分子粘附活性的变化与胆碱酯酶(CHE)密切相关,按 Child Pugh 分级。肝炎肝硬化患者随 Child 积分的升高,其红细胞 CR1分子粘附活性相应下降。结论肝炎肝硬化病人红细胞CR1分子粘附活性的变化与其病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该项可作为判断肝病患者肝功能损伤程度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肝硬化 红细胞 cr1粘附活性 肝功能损伤
下载PDF
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红细胞CR1粘附活性的变化 被引量:2
9
作者 周建丽 张继万 +2 位作者 王海滨 隆莉 王滨容 《传染病信息》 2005年第2期82-83,共2页
目的研究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红细胞 CR1粘附活性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红细胞天然免疫粘附肿瘤细胞功能实验,对80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及30例正常人的红细胞 CR1分子活性进行测定,同时检测 CHE 等肝功能指标。结果慢性病毒性... 目的研究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红细胞 CR1粘附活性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红细胞天然免疫粘附肿瘤细胞功能实验,对80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及30例正常人的红细胞 CR1分子活性进行测定,同时检测 CHE 等肝功能指标。结果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红细胞 CR1粘附活性显著低于正常人群(P<0.01);慢性肝炎患者红细胞 CR1粘附活性的变化与 CHE、ALT/AST 的变化密切相关,并且随患者病情好转其红细胞 CR1粘附活性相应回升。结论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红细胞 CR1粘附活性可有效地反应肝功能损伤的严重程度,该项可作为判断慢性肝病病情变化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1粘附活性 病毒性肝炎患者 天然免疫粘附肿瘤细胞 ALT/AST 红细胞cr1 慢性肝炎患者 肝功能指标 肝功能损伤 临床意义 功能实验 分子活性 同时检测 正常人群 严重程度 病情变化 慢性肝病 CHE
下载PDF
红细胞CR1活性及血清CR1调节因子活性变化在口腔癌中的意义
10
作者 陈江 王模堂 +2 位作者 毛祖彝 温玉明 章崇杰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89-189,共1页
红细胞CR1活性及血清CR1调节因子活性变化在口腔癌中的意义陈江王模堂毛祖彝温玉明章崇杰1981年Siegel首次提出了红细胞免疫粘附(RedcelImmuneAdherence,RCIA)的概念。RCIA的分子学基... 红细胞CR1活性及血清CR1调节因子活性变化在口腔癌中的意义陈江王模堂毛祖彝温玉明章崇杰1981年Siegel首次提出了红细胞免疫粘附(RedcelImmuneAdherence,RCIA)的概念。RCIA的分子学基础是红细胞表面的补体C3b受体(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肿瘤 红细胞 cr1活性
原文传递
原发性高血压红细胞CR_1分子粘附活性和胸腺素的免疫调整作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黄美先 张玉芳 +2 位作者 缪群 朱华 泮韵峰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654-655,657,共3页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 (EH)红细胞免疫 (redcellimmuneadherence ,RCIA)病理机制和胸腺素的非特异性免疫调整作用。方法 :以酵母菌红细胞花环试验及PEG沉淀法测定 99例EH者红细胞C3b受体 (RCR)活性、红细胞粘附免疫复合物(RICR)指标...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 (EH)红细胞免疫 (redcellimmuneadherence ,RCIA)病理机制和胸腺素的非特异性免疫调整作用。方法 :以酵母菌红细胞花环试验及PEG沉淀法测定 99例EH者红细胞C3b受体 (RCR)活性、红细胞粘附免疫复合物(RICR)指标及循环免疫复合物 (CIC)含量。并使用小牛胸腺素随机对其中 4 8例EH进行免疫治疗 ,同时与 5 1例常规治疗EH者及 30例正常人在治疗前后对照上述指标。结果 :各期EH均出现RCR、RICR和CIC指标的显著异常 (P <0 0 1或P <0 0 5 )。免疫治疗组 12周后各上述指标较对照组有显著改善 (P <0 0 1或P <0 0 5 ) ,且对Ⅰ期EH的调整效果优于Ⅲ期组。结论 :RCIA功能障碍参与了EH动脉壁炎症损害的免疫病理过程。使用胸腺素对调整上述免疫异常具有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 红细胞cr1分子粘附活性 胸腺素 免疫调整作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