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苏共“文化领导权”的历史流变及其现实启示——兼谈苏联解体的思想理论根源 被引量:4
1
作者 张士海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6期34-38,共5页
苏共文化领导权发展经历了一个"探索与建立——坚持与偏离——衰退与丧失"的演变历程。苏共文化领导权衰落的原因,从国际环境来看,主要在于西方国家"和平演变"的影响;从国内环境来看,主要在于斯大林体制负面效应和&... 苏共文化领导权发展经历了一个"探索与建立——坚持与偏离——衰退与丧失"的演变历程。苏共文化领导权衰落的原因,从国际环境来看,主要在于西方国家"和平演变"的影响;从国内环境来看,主要在于斯大林体制负面效应和"重评斯大林"运动的影响;从主观上来看,主要在于列宁之后的苏共领导人没能树立科学的"列宁主义观"。苏共文化领导权的衰落,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合法性在苏联丧失,这是苏联最终解体的思想理论根源。研究苏共文化领导权的历史流变,对于我们把握马克思主义文化领导权建设一般规律,加强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共 文化领导权 历史流变 苏联解体 现实启示
下载PDF
苏共执政的旧社会“负面合法性”的功能及其限度 被引量:4
2
作者 郝宇青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6期88-94,共7页
在苏共执政的合法性资源之中,旧社会的"负面合法性"是重要内容之一。苏共在建立苏维埃政权之初,充分利用了旧社会的"负面合法性"资源,这对建立和巩固新政权,对确立苏共追求的社会主义政治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旧社... 在苏共执政的合法性资源之中,旧社会的"负面合法性"是重要内容之一。苏共在建立苏维埃政权之初,充分利用了旧社会的"负面合法性"资源,这对建立和巩固新政权,对确立苏共追求的社会主义政治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旧社会"负面合法性"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其作用的发挥需要借助于一定的技术手段,营造出民众的阶级意识、苦难意识、翻身意识,在民众对旧社会憎恨的基础上,生发出对新社会热爱的情感。当然,旧社会"负面合法性"因受时间和统治绩效的影响,其作用的发挥是有限度的。虽然苏共执政的旧社会"负面合法性"在政权建立初期是一种既有效又廉价的合法性资源,但它又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法性资源 旧社会负面合法性 苏共 功能 限度
下载PDF
百年大党老党自我革命比较研究——以苏联共产党、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为例 被引量:4
3
作者 赵绪生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2期1-12,共12页
选取苏联共产党、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三个政党在思想、组织、作风、反腐败四个维度上进行自我革命的做法成败,从政党比较中分析研究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优势及其成效。基于具有相关性和部分共性特征的三个政党在自我革命方面的比... 选取苏联共产党、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三个政党在思想、组织、作风、反腐败四个维度上进行自我革命的做法成败,从政党比较中分析研究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优势及其成效。基于具有相关性和部分共性特征的三个政党在自我革命方面的比较研究,得出的结论是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只有始终发扬自我革命精神,以刀刃向内和刮骨疗毒的勇气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才能在自我革命的锻造中实现政党生命长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党比较 自我革命 苏联共产党 中国国民党 中国共产党
下载PDF
苏共执政时期处理党内矛盾的经验教训 被引量:2
4
作者 周尚文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11,共9页
无产阶级政党在革命时期的党内矛盾和争论主要围绕怎样"夺取政权"问题进行,在执政时期则主要围绕如何"治国理政"问题开展。执政时期的党内矛盾,主要是大政方针方面的意见分歧,有时是党内政治权力之争。当两者交织... 无产阶级政党在革命时期的党内矛盾和争论主要围绕怎样"夺取政权"问题进行,在执政时期则主要围绕如何"治国理政"问题开展。执政时期的党内矛盾,主要是大政方针方面的意见分歧,有时是党内政治权力之争。当两者交织在一起时,党内矛盾和争论就显得特别激烈。研究苏共在执政时期如何认识和处理党内矛盾,如何对待党内争论和组织处理的关系,如何看待党内出现的派别和争论等问题,可以加深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共 执政时期党内矛盾 经验教训
下载PDF
中央委员会规模变化的政治逻辑——基于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和俄共(布)—苏共的历史经验 被引量:2
5
作者 祝猛昌 张冬 刘明兴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81-191,共11页
文章以1927年后中国共产党、1929年后中国国民党和1917年后俄共(布)—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规模的历史变迁为考察对象,大致以20世纪50年代为界,分析这三个政党在不同时期中央委员会规模变动及背后的政治逻辑。通过分析,发现中央委员会规... 文章以1927年后中国共产党、1929年后中国国民党和1917年后俄共(布)—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规模的历史变迁为考察对象,大致以20世纪50年代为界,分析这三个政党在不同时期中央委员会规模变动及背后的政治逻辑。通过分析,发现中央委员会规模的变动与政党自身的组织结构状况(如政党权威的集中程度、党内政治精英冲突等)有密切的关系,与政党生存面临的形势及其对政党造成的冲击也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文章认为中央委员会作为政治权力配置的重要机制,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式政党的权力结构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中国国民党 俄共(布)-苏联共产党 中央委员会 规模 政治逻辑
原文传递
苏联解体根源再辨析 被引量:2
6
作者 梁玉春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5期7-11,共5页
苏联解体是20世界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究其根本原因,既不是高度集权的斯大林模式的必然结果,也不是苏联经济凋敝,人民生活困厄、丧失社会主义信念的恶果;苏共腐败和西方和平演变也不必然导致苏联解体。苏共抛弃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 苏联解体是20世界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究其根本原因,既不是高度集权的斯大林模式的必然结果,也不是苏联经济凋敝,人民生活困厄、丧失社会主义信念的恶果;苏共腐败和西方和平演变也不必然导致苏联解体。苏共抛弃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主动放弃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才是根本原因。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中国一定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旗帜不动摇,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联 苏共 解体 根源
下载PDF
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根源何在? 被引量:1
7
作者 左凤荣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38-49,共12页
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根源在于政治体制问题。苏共过分重视民主的实际内容而忽视了民主的程序和形式。实践证明,没有程序和形式保障的民主发生了异化,背离了其初衷,民众的利益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国家的侵犯。苏共始终作为人民的"代理人... 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根源在于政治体制问题。苏共过分重视民主的实际内容而忽视了民主的程序和形式。实践证明,没有程序和形式保障的民主发生了异化,背离了其初衷,民众的利益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国家的侵犯。苏共始终作为人民的"代理人"管理着国家的一切,干部由党的组织部门挑选和层层任命,人民既无权选举他们,也无权监督他们,导致人民与政权长期分离。在没有民众的监督与制约下,苏共无法抵制权力的腐蚀作用,蜕变成为自身谋利益的党,干部特权制和权力私有化现象严重。苏共的执政理念也存在偏差,强国目标始终高于富民,对传统社会主义观念的忠诚始终强于对民众利益的忠诚。正因为人民无权对国家的发展施加影响,所以他们也不珍惜这样的国家,最后冷漠地注视着苏共失去政权,国家走向解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联 苏共 人民 干部 政权
下载PDF
从“奥勃洛摩夫”到“阿Q”:民族文化消极影响及其在苏、中党内的表现 被引量:1
8
作者 韦定广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61-69,共9页
苏共和中共作为20世纪最大的社会主义执政党,都是在既定的民族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在成长过程中,既会接受并传承民族文化优秀的部分,同时也无可避免地会受其消极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早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久,列宁就深刻意识到这一点,并... 苏共和中共作为20世纪最大的社会主义执政党,都是在既定的民族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在成长过程中,既会接受并传承民族文化优秀的部分,同时也无可避免地会受其消极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早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久,列宁就深刻意识到这一点,并反复提醒人们注意"老奥勃洛摩夫们"在党内的广泛存在;而在中国共产党,则是鲁迅笔下的阿Q并不少见。事实证明,深入研究民族文化消极因素对党的影响与制约,不但可以从根本上提升社会主义政党文化建设的水平与质量,而且有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执政能力与政治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共 中共 执政党 民族文化 奥勃洛摩夫 阿Q
下载PDF
苏共党内民主制度的长期缺失与苏联剧变
9
作者 王雷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88-91,共4页
苏联剧变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对苏联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造成了巨大影响。苏联剧变与苏共党内长期缺乏完善的民主制度密切相关。党内民主制度的缺失对苏共和苏联社会主义制度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严重地削弱了党的执政能力,... 苏联剧变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对苏联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造成了巨大影响。苏联剧变与苏共党内长期缺乏完善的民主制度密切相关。党内民主制度的缺失对苏共和苏联社会主义制度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严重地削弱了党的执政能力,破坏了人民民主制度。苏共党内民主制度的长期缺失是影响苏联剧变的综合因素能够长期发挥作用的主要原因,苏联剧变标志着苏联式社会主义的败亡。党内长期缺乏健全的民主制既是苏联式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又是导致苏联式社会主义败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共 党内民主制度 苏联剧变
下载PDF
指导思想不力,难逃覆亡结局——苏共垮台的深层次原因探讨
10
作者 葛新生 《学术前沿》 2012年第5期58-61,83,共5页
在苏联剧变过程中,各种因素中必有一个是主导的、具有关键作用和决定意义的根本因素。特权阶层长期把持权力要害部门,体系僵化导致主流信仰流失,意识形态崩溃,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因素。苏联长期以来依靠苏联共产党的思想理论控制统合社会... 在苏联剧变过程中,各种因素中必有一个是主导的、具有关键作用和决定意义的根本因素。特权阶层长期把持权力要害部门,体系僵化导致主流信仰流失,意识形态崩溃,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因素。苏联长期以来依靠苏联共产党的思想理论控制统合社会,大部分党员和各阶层民众以此作为信念支撑。没有苏联共产党作为领导核心,没有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苏联焉能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联剧变 苏共 深层次原因
下载PDF
执政条件下苏共政党改革的历史考察及其当代启示
11
作者 马赛 《嘉兴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103-108,共6页
政党改革是政党发展的必然趋势,苏共在70余年的执政过程中立足自身所处环境和角色的变化,曾进行过三次重要的政党改革。但是由于思想上的僵化教条,其改革的动力始终不足,方法论上的形而上学则导致改革的取向偏离,加之制度设计上的缺陷... 政党改革是政党发展的必然趋势,苏共在70余年的执政过程中立足自身所处环境和角色的变化,曾进行过三次重要的政党改革。但是由于思想上的僵化教条,其改革的动力始终不足,方法论上的形而上学则导致改革的取向偏离,加之制度设计上的缺陷导致改革执行层面的扭曲。苏共政党改革的历史启示在于,必须高度重视政党改革,为此要不断提高政党改革的科学化水平,并以制度建设来保障改革的有序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共 政党 改革
下载PDF
苏共瓦解、苏联解体原因分析
12
作者 曾帆捷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41-42,50,共3页
2011年12月21日,是苏共解体20年的日子,20年前,这个拥有93年历史、1900万共产党党员、执政74年的超级大党为什么竟悄然间瓦解并失去机政地位?其根本原因在于苏共自身的蜕化变质。是由于苏共内部产生了一个特权阶层。苏联的解体正是戈尔... 2011年12月21日,是苏共解体20年的日子,20年前,这个拥有93年历史、1900万共产党党员、执政74年的超级大党为什么竟悄然间瓦解并失去机政地位?其根本原因在于苏共自身的蜕化变质。是由于苏共内部产生了一个特权阶层。苏联的解体正是戈尔巴乔夫的各项改革这一偶然性的因素同苏联长期存在的特权官僚体制这一必然性的因素里应外合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联 苏共 特权 特权阶级 苏联解体
下载PDF
从党的先进性视角解析苏共亡党教训
13
作者 陶文亮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1-3,15,共4页
苏共亡党的原因很多 ,但最重要的是没有按照党的先进性来建设党 ,从而失去了它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作用 ,削弱乃至丧失了执政的能力 ,最终葬送了社会主义事业 ,也葬送了党的自身。从党的先进性视角 。
关键词 先进性 苏共 亡党 教训
下载PDF
试论苏共执政能力建设的教训及其启示
14
作者 张晓 马宁 《宜宾学院学报》 2005年第9期6-8,共3页
苏联解体、苏共亡党,对自身执政能力建设重视不足无疑是一条重要原因。苏共执政后期,执政方式和执政体制上的缺陷日益明显,加上苏共长期以来对内对外奉行错误的执政方略,导致苏共执政环境日益恶化,执政资源逐步流失,最终动摇了苏共的执... 苏联解体、苏共亡党,对自身执政能力建设重视不足无疑是一条重要原因。苏共执政后期,执政方式和执政体制上的缺陷日益明显,加上苏共长期以来对内对外奉行错误的执政方略,导致苏共执政环境日益恶化,执政资源逐步流失,最终动摇了苏共的执政基础,使之丧失了执政地位。这充分证明: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不容易,执掌好政权尤其是长期执掌好政权更不容易,因而必须持之以恒地加强自身的执政能力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联共产党 执政能力 教训 启示
下载PDF
苏共脱离群众丧失执政地位的进程与危害
15
作者 杨冠亚 应鹏展 李小龙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第16期119-120,共2页
一个无产阶级政党若要长期执政,必然离不开与群众的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拥护,是无产阶级政党命运所系。一旦脱离了群众,任何无产阶级政党必将走向失败。苏共丧失政治地位指的是多方面合力的结果,其中脱离群众是重要推动力。从苏联形成... 一个无产阶级政党若要长期执政,必然离不开与群众的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拥护,是无产阶级政党命运所系。一旦脱离了群众,任何无产阶级政党必将走向失败。苏共丧失政治地位指的是多方面合力的结果,其中脱离群众是重要推动力。从苏联形成到解体的这段时期,苏共从开始的密切联系群众,到后来的开始脱离群众,并随着特权阶层的出现而不断脱离群众,这种危害越来越大,害既有对苏共党内群众的,也有对苏联普通群众的,最终使得苏共丧失了执政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共 特权阶层 脱离群众
下载PDF
共产国际与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被引量:7
16
作者 凌步机 《苏区研究》 2015年第3期37-47,共11页
共产国际远东局在1930年1月上旬向中共中央提议召开"全国各苏区代表大会"。米夫在1930年4、5月间提出中共应"成立一个管辖所有苏区的临时革命政权机关"。1930年6、7月间,斯大林、莫洛托夫和共产国际执委会政治书记... 共产国际远东局在1930年1月上旬向中共中央提议召开"全国各苏区代表大会"。米夫在1930年4、5月间提出中共应"成立一个管辖所有苏区的临时革命政权机关"。1930年6、7月间,斯大林、莫洛托夫和共产国际执委会政治书记处正式同意在中国成立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远东局直接为"一苏大会"起草主要法律文件,审定批准中共提出的临时中央政府组成人员名单。共产国际执委会还要求各国共产党热烈支持一苏大会胜利召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产国际 联共(布)中央 一苏大会
下载PDF
中苏两党关于修正主义问题的争论评析
17
作者 李明斌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2-35,共4页
中共对赫鲁晓夫的批判是建立在赫鲁晓夫修正主义集团篡党夺权的基本判断之上的,中苏论战的核心是批判赫鲁晓夫修正主义。现在看来,赫鲁晓夫搞的不是修正主义,其探索和改革有不少积极的成分,但赫鲁晓夫的主要表现并非是右的,更多显示出... 中共对赫鲁晓夫的批判是建立在赫鲁晓夫修正主义集团篡党夺权的基本判断之上的,中苏论战的核心是批判赫鲁晓夫修正主义。现在看来,赫鲁晓夫搞的不是修正主义,其探索和改革有不少积极的成分,但赫鲁晓夫的主要表现并非是右的,更多显示出来的是"左"的教条主义。尽管苏共领导人攻击中共是"教条主义",似乎苏共考虑到世界的新变化了,但他们心目中的"世界新变化"不过是对苏联经济、军事实力的过分夸张,并没有真正对战后世界新变化有认真深入的研究。中共对修正主义的批判模糊了自己的视线,没有看到赫鲁晓夫路线的实质,是以自己的"左"反对赫鲁晓夫的教条主义,结果使党走向了极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苏论战 中国共产党 苏联共产党 修正主义 赫鲁晓夫
原文传递
苏共二十大与中共“非苏联化”探索
18
作者 王守栋 《德州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46-50,共5页
赫鲁晓夫上台后,着手调整斯大林时期的内外政策,进行了一系列“非斯大林化”的尝试,特别是苏共二十大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揭开了问题的盖子,引起了强烈的震动,波及整个社会主义阵营。以此为契机,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领导人,全面审... 赫鲁晓夫上台后,着手调整斯大林时期的内外政策,进行了一系列“非斯大林化”的尝试,特别是苏共二十大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揭开了问题的盖子,引起了强烈的震动,波及整个社会主义阵营。以此为契机,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领导人,全面审视苏联模式,进行了一系列“非苏联化”的探索,立足中国的国情,走自己的路,摸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共二十大 苏共 中共 非苏联化
下载PDF
以苏为鉴:毛泽东对苏共二十大的最初反应和思考 被引量:4
19
作者 沈志华 《暨南史学》 2004年第1期587-628,共42页
有关苏共二十大早年公布的文件以及最新解密的档案文献表明,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党内活动和社会趋向预示了改革的基础,二十大路线的理论前提是客观存在的。而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是苏联社会变革的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因此,对于斯大林的批判... 有关苏共二十大早年公布的文件以及最新解密的档案文献表明,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党内活动和社会趋向预示了改革的基础,二十大路线的理论前提是客观存在的。而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是苏联社会变革的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因此,对于斯大林的批判,就其本质而言,是要以此为铺垫改变斯大林的某些政策和做法,平反历史冤案的社会浪潮不过是为赫鲁晓夫提供了一个机会。囿于认识能力和传统思想,苏共二十大并没有从社会变革的层面提出改造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的根本任务,而仅限于政策性调整和某些具体措施的实施。但无论如何,二十大提供了一种改弦易辙的可能性,一个摆脱斯大林模式束缚的历史机会。对于苏共二十大路线,中共中央最初是完全赞同的。对于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毛泽东在内心是满意的,只是不同意在一般意义上否定个人崇拜。至于探索中国自己的发展道路,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的论述与苏联的改革措施及苏共二十大的总结报告相比较,没有更多的新东西。毛泽东认为需要引为借鉴的也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病,而这正是斯大林去世后苏联新领导人已经考虑并在二十大正式提出的问题。从本质上讲,苏共和中共当时都没有摆脱斯大林所指引的道路,毛泽东不过要通过采用那些自己熟悉的方法比苏联走得更快些。正是在这种思维方式下,中共八大继续探索而产生的思想火花,很轻易地就在突然爆发的波匈事件和反右派运动中熄灭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大林 毛泽东 苏共二十大 社会改革
原文传递
莫斯科中山大学的中国留学生与国共合作(1925-1928) 被引量:3
20
作者 孙会修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72-85,共14页
1925-1928年间,莫斯科中山大学虽在名义上一直是中国国民党的大学,但国民党学生仅占在校生一半左右,其余学生则全是中国共产党选派。国共两党在校内均有自己的组织,也进行一定程度的融合管理。共产党组织将国民党工作视为党团员在莫斯... 1925-1928年间,莫斯科中山大学虽在名义上一直是中国国民党的大学,但国民党学生仅占在校生一半左右,其余学生则全是中国共产党选派。国共两党在校内均有自己的组织,也进行一定程度的融合管理。共产党组织将国民党工作视为党团员在莫斯科难得的革命实践机会,全面"包办"国民党旅莫支部工作,努力让国民党员成为左派并加入共产党。右派国民党员则建立地下国民党支部与之抗衡。中大共产党学生的国民党工作,与共产国际的中国革命政策以及国内革命形势的变化密切相关,呈现出极为特殊的国共合作面相,是中共统一战线政策的重要生长点。国共学生在中大学习的一败一成,亦是观察两党师俄的较好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斯科中山大学 共产党 国民党 联共(布) 国共合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