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植树造林对减缓CO_2排放的效应及对策 被引量:3
1
作者 邓春朗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6年第4期551-554,共4页
定量分析了森林生态系统对CO2的吸收作用,并估算了化石燃料CO2释放量。通过平衡比较,表明我国CO2化石燃料排放量大于森林吸收量,成为CO2逐年累积及其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此,建立减缓CO2排放的植树造林规划模... 定量分析了森林生态系统对CO2的吸收作用,并估算了化石燃料CO2释放量。通过平衡比较,表明我国CO2化石燃料排放量大于森林吸收量,成为CO2逐年累积及其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此,建立减缓CO2排放的植树造林规划模型,利用LINDO5.0软件进行计算,能够简便、快捷地获得结果;并提出减缓CO2排放的最优造林方案及其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系统 排放量 二氧化碳 植树造林 造林
下载PDF
胺溶液吸收CO_2的量子化学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武洁 周月桂 +1 位作者 金旭东 徐德厚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68-672,共5页
胺溶液吸收燃煤电厂烟气中CO_2是目前减少CO_2排放的有效技术途径。采用真实溶剂似导体屏蔽模型COSMO-RS结合密度泛函理论DFT预测了多种伯胺和仲胺溶液的pK_a值,计算中采用了不同的密度泛函和基组方法,表明在BLYP/TZP方法下得到的pK_a... 胺溶液吸收燃煤电厂烟气中CO_2是目前减少CO_2排放的有效技术途径。采用真实溶剂似导体屏蔽模型COSMO-RS结合密度泛函理论DFT预测了多种伯胺和仲胺溶液的pK_a值,计算中采用了不同的密度泛函和基组方法,表明在BLYP/TZP方法下得到的pK_a值与已有实验值符合最好。在BLYP/TZP方法下计算了各组分的吉布斯自由能,评估了胺溶液吸收CO_2后溶液中氨基甲酸离子与碳酸氢根离子的比率。此外,通过液相状态下的DFT计算研究了氨甲基丙醇(AMP)溶液吸收CO_2过程中碳酸氢根离子生成的反应机理,结果表明碳酸氢根离子更有可能是由胺、H_2O和CO_2直接反应生成,而不是由氨基甲酸离子水解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胺溶液 co2吸收 量子化学 coSMO-RS模型
原文传递
祁连山青海云杉林碳平衡研究 被引量:54
3
作者 王金叶 车克钧 蒋志荣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9-14,共6页
通过林分样地调查 ,采用收割法测定标准木各器官生物量 ,并建立生物量相对模型 ,利用模型和样地及树干解析资料 ,推算出青海云杉林生物量为 2 0 3.0 8t/ hm2 ,其中乔木层占 87.41 % ,下木层占 0 .6 1 % ,活地被物层为 0 .32 t/ hm2 ;并... 通过林分样地调查 ,采用收割法测定标准木各器官生物量 ,并建立生物量相对模型 ,利用模型和样地及树干解析资料 ,推算出青海云杉林生物量为 2 0 3.0 8t/ hm2 ,其中乔木层占 87.41 % ,下木层占 0 .6 1 % ,活地被物层为 0 .32 t/ hm2 ;并通过生物量各组分碳含量测定推算出青海云杉林贮存 CO2 1 2 1 9.2 3t/ hm2 ,其中土壤贮存占 6 9.6 1 % ,林分贮存占 30 .39% ;年净固定大气 CO2 9.85 t/ hm2 ,其中有 6 0 .6 1 %贮存在林分内 ,有 39.39%通过有机体凋落以枯落物及分解残留物等形式贮存在土壤内 ;森林土壤既是极为重要的碳“汇”,又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碳“源”;由于长期封育保护 ,人为干扰减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贮量 co2吸收量 生物量 青海云杉林 碳平衡
下载PDF
螺旋藻培养液吸收CO_2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李夜光 胡鸿钧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1996年第3期253-260,共8页
培养液中含有高浓度的HCO和CO,活跃进行的CO2,HCO和CO3种碳源形式相互转变的化学反应,构成了螺旋藻培养液不同于其它藻类培养液的显著特征。定量研究了CO2吸收速率与碳源浓度、温度、pH值、盐度、培养液运动状态... 培养液中含有高浓度的HCO和CO,活跃进行的CO2,HCO和CO3种碳源形式相互转变的化学反应,构成了螺旋藻培养液不同于其它藻类培养液的显著特征。定量研究了CO2吸收速率与碳源浓度、温度、pH值、盐度、培养液运动状态的关系,利用培养液吸收CO2的物理模型解释了碳源浓度、pH值、培养液运动状态影响CO2吸收速率的机理。对化学反应是否影响CO2吸收速率这一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在肯定化学反应影响的前提下,指出化学反应的影响能否被观察到,显著程度如何,关键在于培养液的运动状态。根据实验结果,给出了利用“气罩法”添加CO2,所需气罩面积与产量、碳源浓度、培养液运动状态、培养面积数量关系的理论值。使用培养液的“CO2容量”的概念,说明利用CO2为碳源培养螺旋藻与其它藻类相比,可以得到更高的碳源利用率,从而产生更大的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类植物 螺旋藻 培养液 二氧化碳 吸收
下载PDF
广州白云山主要林分的生产力及吸碳放氧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曾曙才 苏志尧 +3 位作者 谢正生 古炎坤 陈北光 林书豪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6-19,共4页
对广州白云山风景区主要林分类型的生产力及吸碳放氧功能进行了初步研究.各主要林分总生物量、总吸碳量和总释氧量大小顺序为木荷石栎混交林>木荷林>中华锥林>大叶相思林>马尾松林>马占相思林>黧蒴林>降真香林>... 对广州白云山风景区主要林分类型的生产力及吸碳放氧功能进行了初步研究.各主要林分总生物量、总吸碳量和总释氧量大小顺序为木荷石栎混交林>木荷林>中华锥林>大叶相思林>马尾松林>马占相思林>黧蒴林>降真香林>尖叶杜英林>加勒比松林.各林分生产力、年均吸碳量和年均释氧量大小顺序均为马占相思林>黧蒴林>大叶相思林>木荷石栎混交林>木荷林>尖叶杜英林>中华锥林>降真香林>加勒比松林>马尾松林.表明速生阔叶林的吸碳放氧能力比针叶林强;处于速生期的阔叶树人工林的吸碳放氧能力比天然次生近熟林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山风景区 林分 生产力 吸碳放氧功能 森林生态效益
下载PDF
以CO_2为碳源工业化生产螺旋藻工艺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李夜光 胡鸿钧 +1 位作者 张良军 陈志祥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1996年第4期349-356,共8页
以CO2为碳源工业化生产螺旋藻的优点是:向培养液中添加CO2的同时,实现了对pH值和碳源的调控,碳源利用率高,生产成本低.以CO2吸收速率、CO2吸收率、CO2利用率为指标,对“气泡法”、“气罩法”添加CO2的优缺点... 以CO2为碳源工业化生产螺旋藻的优点是:向培养液中添加CO2的同时,实现了对pH值和碳源的调控,碳源利用率高,生产成本低.以CO2吸收速率、CO2吸收率、CO2利用率为指标,对“气泡法”、“气罩法”添加CO2的优缺点进行了综合分析和定量研究。“气罩法”CO2吸收速率是43.53mmol/(m2·min),CO2吸收率是85%,为满足10g/(m2·d)产量对碳源的需要,气罩面积与培养池面积的比值是1.5%(每天充气10h。使用孔径为40~50μm的微孔塑料管,并用“气泡法”添加CO2,CO2吸收率是67.5%,应用于大规模生产,CO2利用率是65.3%。由于气罩制造材料和内壁密集水珠的遮光作用,设置气罩后几乎损失了相同大小的培养面积,致使CO2吸收率为85%的“气罩法”在经济效益上与CO2吸收率只有40%的不产生遮光的其它CO2添加工艺相当。CO2吸收率为67.5%的“气泡法”完全达到了实用化的程度,与利用NaHCO3相比,可以降低碳源成本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藻 工业化生产 二氧化碳 碳源
下载PDF
高温下Ti掺杂对Li_4SiO_4吸收CO_2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9
7
作者 汪文哲 熊贵 +2 位作者 张军营 赵永椿 郑楚光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623-627,共5页
采用固相合成法和溶胶凝胶法分别制备了可直接在高温下吸收CO2的硅酸锂(Li4SiO4),并进行了Ti的掺杂改性.采用X射线衍射仪、比表面积测定仪和热重分析仪对Li4SiO4进行了表征及CO2吸收性能的测试,并在固定床台架上进行了CO2循环吸收/解吸... 采用固相合成法和溶胶凝胶法分别制备了可直接在高温下吸收CO2的硅酸锂(Li4SiO4),并进行了Ti的掺杂改性.采用X射线衍射仪、比表面积测定仪和热重分析仪对Li4SiO4进行了表征及CO2吸收性能的测试,并在固定床台架上进行了CO2循环吸收/解吸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溶胶凝胶法制备的纯Li4SiO4更有利于在高温下对CO2的吸收;CO2的分压对高温下Li4SiO4吸收CO2有很大影响,分压越大,吸收的CO2量越大;当TiO2的掺杂比例x=0.02时,改性的Li4SiO4对CO2的最大吸收量可达31.59%;经过20次循环后,固溶体Li4Si0.98Ti0.02O4对CO2的吸收量仅下降了20%,从第4次循环后此样品基本达到完全再生,说明其具有较大的CO2吸收量和优良的再生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酸锂 co2循环吸收/解吸 Ti掺杂 溶胶凝胶法 再生
下载PDF
基于CO_2吸收增强气化的氨电联产操作条件分析
8
作者 王逊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463-1469,共7页
本文以煤和低浓度煤层气为原料,采用CO_2吸收增强气化,在造气工段制得φ(H_2)/φ(N_2)=3、φ(CO_2+CO)≤0.30%的粗煤气,直接进入气体精制岗位,并取消常规制气的补氮过程或替代空气气化;采用单元建模和流程模拟的方法对系统可行性和适宜... 本文以煤和低浓度煤层气为原料,采用CO_2吸收增强气化,在造气工段制得φ(H_2)/φ(N_2)=3、φ(CO_2+CO)≤0.30%的粗煤气,直接进入气体精制岗位,并取消常规制气的补氮过程或替代空气气化;采用单元建模和流程模拟的方法对系统可行性和适宜操作条件进行分析;预报煤和煤层气共气化的产物分布,提出满足精制岗位进口气体品质要求的制气温度、压力、水煤比、钙煤比和煤气流量等参数;分析循环倍率对合成氨产量、系统净输出功等参数的影响,得到实现系统能量自平衡、且合成氨能耗最低的循环倍率。理论分析表明,该流程可用于合成气制备及氨电联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co含量 氢氮比 制气操作条件 循环倍率 能量自平衡
原文传递
有机胺CO_(2)吸收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 被引量:25
9
作者 陆诗建 贡玉萍 +5 位作者 刘玲 康国俊 陈曦 刘苗苗 张娟娟 王风 《洁净煤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44-54,共11页
CO_(2)排放量迅速增加,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环境及气候变化,如何减少碳排放量是关注热点。化学吸收法是捕集CO_(2)的主要方法之一,其脱除CO_(2)的实质是利用碱性吸收剂溶液与烟气中CO_(2)逆向接触并发生化学反应,形成不稳定盐类,而盐类在... CO_(2)排放量迅速增加,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环境及气候变化,如何减少碳排放量是关注热点。化学吸收法是捕集CO_(2)的主要方法之一,其脱除CO_(2)的实质是利用碱性吸收剂溶液与烟气中CO_(2)逆向接触并发生化学反应,形成不稳定盐类,而盐类在一定条件下会逆向分解释放出CO_(2)而再生,从而实现CO_(2)从烟气中分离脱除。以醇胺溶液为吸收剂的化学吸收法技术开发相对成熟,且分离效果好、操作简单,在电力、钢铁、水泥、化工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醇胺溶液是化学吸收法的核心,目前应用于工业减排的醇胺溶液包括一级醇胺溶液、二级醇胺溶液、三级醇胺溶液以及空间位阻胺等。综述了4种典型的醇胺溶液和低浓度烟气吸收法胺液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介绍了国外三菱重工的KM-CDR工艺、壳牌康索夫脱硫脱碳工艺、陶氏化学Ucarsol溶剂的配套工艺、西门子氨基酸盐溶液的配套工艺、Powerspan的ECO_(2)工艺,同时对阿尔斯通的富氧燃烧技术进行了总结;国内在碳捕集方面研究时间较短,在“双碳”计划推动下,碳减排成为近年来国内研究的重点和热点,论述了浙江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以及中国矿业大学等高校和研究院的研究成果,调研结果表明国外应用规模达到百万吨级,国内技术水平接近,可达10万t级,应用规模尚有较大差距;目前,化学吸收法已有工业应用,国内已建成多个碳捕集示范工程,系统介绍了华电句容电厂1万t/a CO_(2)捕集示范工程、国华锦界电厂15万t/a CO_(2)捕集示范工程以及胜利油田4万t/a燃煤CO_(2)捕集与驱油示范工程等典型案例。当前国内外燃煤电厂CO_(2)捕集示范工程的规模总体较小,仅有3项百万吨级示范工程,其中中石化建成了我国首套百万吨级的碳捕集项目,这对我国碳捕集行业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在有机胺捕集CO_(2)领域,应重点在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吸收 有机胺 化学吸收法 碳捕集 能耗 脱碳工艺
下载PDF
CO_(2)强化再生骨料的特性及其对再生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5
10
作者 高越青 潘碧豪 +2 位作者 梁超锋 肖建庄 何智海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5-102,共8页
CO_(2)强化不同品质和粒径再生骨料的特性研究尚不系统和完善。在约20%CO_(2)浓度和自然环境压力条件下,考虑再生粗骨料(RCA)品质和粒径的影响,试验测试了CO_(2)强化再生骨料(CRCA)的碳化率、CO_(2)吸收率、碱度、残留CO_(2)气体含量、... CO_(2)强化不同品质和粒径再生骨料的特性研究尚不系统和完善。在约20%CO_(2)浓度和自然环境压力条件下,考虑再生粗骨料(RCA)品质和粒径的影响,试验测试了CO_(2)强化再生骨料(CRCA)的碳化率、CO_(2)吸收率、碱度、残留CO_(2)气体含量、吸水率及CO_(2)强化再生骨料混凝土(CRAC)的抗压强度和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结果表明:CO_(2)强化再生骨料的碳化率和CO_(2)吸收率随再生骨料水灰比的增加而增加;CO_(2)强化显著降低了再生骨料的碱度,且CO_(2)强化再生骨料粒径越小、水灰比越低,其残留CO_(2)气体含量越高;CO_(2)强化显著降低了再生骨料的吸水率,明显提升CO_(2)强化再生骨料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抗氯离子渗透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骨料 再生骨料混凝土 co_(2)强化 co_(2)吸收率 残留co_(2)
下载PDF
锆酸锂的合成及其吸收CO_2性能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王银杰 代克化 +2 位作者 冯华君 朱永双 其鲁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S1期87-90,共4页
以纳米级四方相ZrO2(t)为反应物,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在高温下可直接吸收CO2的Li2ZrO3材料。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分别分析了所合成材料的表面与结构特征,使用热重分析仪(TG)研究了Li2ZrO3材料吸收CO2的性能... 以纳米级四方相ZrO2(t)为反应物,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在高温下可直接吸收CO2的Li2ZrO3材料。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分别分析了所合成材料的表面与结构特征,使用热重分析仪(TG)研究了Li2ZrO3材料吸收CO2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吸收温度影响材料吸收CO2的性能,500℃下Li2ZrO3材料具有最佳的CO2吸收性能。此外,CO2气体流量、Li2ZrO3材料样品重量以及升温速率均影响材料吸收CO2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2ZrO3 合成 co2吸收
下载PDF
MDEA基相变吸收剂筛选及其CO_(2)捕集性能
12
作者 胡彦陇 王强 +3 位作者 胡定凯 张迎霜 陈亚丽 陆诗建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8-170,共13页
为了达到快速筛选相变吸收剂的目的,基于汉森溶解度参数理论,以N-甲基二乙醇胺(MDEA)为主吸收剂,有机溶剂为分相促进剂,水为溶剂,快速筛选出一种新型相变吸收剂——MDEA/聚乙二醇二甲醚(NHD)/H2O。热重分析(TGA)测试了相变吸收剂的热稳... 为了达到快速筛选相变吸收剂的目的,基于汉森溶解度参数理论,以N-甲基二乙醇胺(MDEA)为主吸收剂,有机溶剂为分相促进剂,水为溶剂,快速筛选出一种新型相变吸收剂——MDEA/聚乙二醇二甲醚(NHD)/H2O。热重分析(TGA)测试了相变吸收剂的热稳定性,CO_(2)吸收、解吸试验探究了相变吸收剂的CO_(2)吸收性能、解吸性能及循环再生能力。1 HNMR测试了相变前后物质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MDEA/NHD/H_(2)O相变吸收剂相比质量分数30%乙醇胺(MEA)吸收剂及文献已报道的MDEA/正丁醇/H_(2)O相变吸收剂具有最高的热稳定性。NHD作为分相促进剂的同时可促进CO_(2)在相变吸收剂中的溶解,MDEA/NHD/H_(2)O相变吸收剂发生液-液分相需要NHD和H_(2)O同时存在。25℃时,质量比为3∶5∶2的MDEA/NHD/H_(2)O相变吸收剂具有最高CO_(2)吸收容量为1.0695 mol/L。所开发的相变吸收剂可将送至解吸单元的解吸液体积降至42%。在解吸温度90℃时,CO_(2)解吸效率达98.96%。在25℃下吸收,90℃下热解吸,经10次吸收、解吸循环再生试验,质量比为3∶5∶2的MDEA/NHD/H_(2)O相变吸收剂的CO_(2)总循环容量为9.2604 mol/L,相比于质量分数30%MEA吸收剂、30%MDEA吸收剂及MDEA/正丁醇/H_(2)O相变吸收剂具有最高的CO_(2)循环能力。^(1)HNMR测试结果表明该相变吸收剂的上液相主要成分为NHD,为贫液相。下液相主要成分为MDEA和MDEAH^(+),为富液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变吸收剂 co_(2)吸收容量 汉森溶解度参数 co_(2)循环容量 co_(2)解吸效率
下载PDF
相变离子液体体系吸收分离CO_(2)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5
13
作者 杨灿 孙雪琦 +3 位作者 尚明华 张建 张香平 曾少娟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19-1432,共14页
全球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及人口增长使得化石燃料消耗不断增加,导致二氧化碳(CO_(2))排放量逐年递增,引发全球化气候问题。醇胺吸收法目前在工业CO_(2)捕集应用最广泛,主要以单乙醇胺、甲基二乙醇胺等水溶液为吸收剂,存在溶剂损耗大、再生... 全球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及人口增长使得化石燃料消耗不断增加,导致二氧化碳(CO_(2))排放量逐年递增,引发全球化气候问题。醇胺吸收法目前在工业CO_(2)捕集应用最广泛,主要以单乙醇胺、甲基二乙醇胺等水溶液为吸收剂,存在溶剂损耗大、再生能耗高等问题,开发高效低能耗的新型吸收剂是实现CO_(2)大规模捕集的关键。离子液体具有气体亲和性好、蒸气压低、结构性质可调等特点,其中相变离子液体体系因节能潜力大被认为是新一代CO_(2)吸收剂,其吸收CO_(2)后由均相变为互不相溶的液-液或液-固两相,再生时仅需对CO_(2)富相加热处理,可有效减少吸收剂再生体积,降低再生能耗。重点总结近五年相变离子液体体系在CO_(2)分离的研究现状和进展,对不同相变行为的液-液和液-固相变离子液体体系分类阐述和讨论,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液体 相变 co_(2)吸收 低能耗 分离
下载PDF
基于光合细菌红假单胞菌的废水处理与协同固碳作用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明 《生物质化学工程》 CAS 2024年第2期47-54,共8页
为探讨光合细菌在废水处理和协同固碳作用中应用的可行性,利用红假单胞菌处理废水,研究其在处理时间120 h内对废水的化学需氧量(COD)的去除能力,并在处理过程中通过通入CO_(2)研究红假单胞菌对废水处理与协同固碳的能力。结果显示:红假... 为探讨光合细菌在废水处理和协同固碳作用中应用的可行性,利用红假单胞菌处理废水,研究其在处理时间120 h内对废水的化学需氧量(COD)的去除能力,并在处理过程中通过通入CO_(2)研究红假单胞菌对废水处理与协同固碳的能力。结果显示:红假单胞菌在有氧有光条件下,光合微生物处理效果最佳,400 mL模拟废水中添加的红假单胞菌浓度为0.5 g/L,处理120 h,废水COD值由2753.50 mg/L降低至185.57 mg/L。红假单胞菌不仅能有效处理废水,显著降低废水COD值,同时能实现对CO_(2)的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合细菌 co_(2)吸收率 有机碳利用 协同处理
下载PDF
离子液体吸收CO_(2) 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茹洁 齐彩娆 +2 位作者 赵华君 谢成 康之增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709-1712,1723,共5页
介绍了传统离子液体、功能化离子液体以及相变型离子液体吸收剂在CO_(2)捕集方面的研究进展,并从吸收容量、粘度和温度等不同方面探讨了影响离子液体吸收CO_(2)的因素,指出了离子液体型吸收剂应以低成本、低粘度和高吸收能力等作为以后... 介绍了传统离子液体、功能化离子液体以及相变型离子液体吸收剂在CO_(2)捕集方面的研究进展,并从吸收容量、粘度和温度等不同方面探讨了影响离子液体吸收CO_(2)的因素,指出了离子液体型吸收剂应以低成本、低粘度和高吸收能力等作为以后的研究重点以及发展方向,有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液体 功能化离子液体 co_(2)吸收 co_(2)捕集
下载PDF
Performance and mechanism of CO_(2) absorption during the simultaneous removal of SO_(2) and NO_(x) by wet scrubbing process 被引量:1
16
作者 Peng Lu Xianhui Yan +4 位作者 Lyumeng Ye Dingsheng Chen Dongyao Chen Jianhang Huang Chaoping Ce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1期534-545,共12页
The co-removal of CO_(2)while removing SO_(2)and NOxfrom industrial flue gas has great potential of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but related research is lacking.In this study,a wet scrubbing process with various urea sol... The co-removal of CO_(2)while removing SO_(2)and NOxfrom industrial flue gas has great potential of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but related research is lacking.In this study,a wet scrubbing process with various urea solutions for desulfuriz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 was explored for the possibility of CO_(2)absorption.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urea-additive solutions were efficient for NOxand SO_(2)abatement,but delivered<10%CO_(2)absorption efficiency.The addition of Ca(OH)_(2)dramatically enhanced the CO_(2)absorption,remained the desulfurization efficiency,unfortunately restricted the denitrification efficiency.Among various operating parameters,pH of solution played a determining role during the absorption.The contradictory pH demands of CO_(2)absorption and denitrification were observed and discussed in detail.A higher pH of solution than 10 was favorable for CO_(2)absorption,while the oxidizing of NO to NO_(2),NO_(2)^(-)or NO_(3)^(-)by NaClO_(2)was inhibited in this condition.When7<pH<10,it was favorable for the conversion and absorption of NO and NOx.However,the conversion of HCO_(3)^(-)to CO_(3)^(2-)was significantly inhibited,hence preventing the absorption of CO_(2).Large part of Ca(OH)_(2)became CaCO_(3)with a finer particle size,which covered the unreacted Ca(OH)_(2)surface after the reaction.Kinetic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CO_(2)absorption in urea-NaClO_(2)-Ca(OH)_(2)absorbent was controlled by chemical reaction in early stage,then by ash layer diffusion in later st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absorption Synergistic desulfuriz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 Wet scrubbing process Urea-NaClO_(2)-Ca(OH)_(2)absorbent Carbonation reaction
原文传递
微通道反应器内低共熔溶剂/水混合物吸收CO_(2)的传质特性
17
作者 王彦旭 侯晓静 +2 位作者 伍辛军 吴可君 何潮洪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4-194,共11页
为了探索低共熔溶剂在CO_(2)吸收过程中的应用前景,通过实验对康宁先进流动反应器内低共熔溶剂/水混合物吸收CO_(2)的传质特性进行了研究,并与目前常用的CO_(2)吸收剂(N-甲基二乙醇胺的质量分数为30%的水溶液)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结果表... 为了探索低共熔溶剂在CO_(2)吸收过程中的应用前景,通过实验对康宁先进流动反应器内低共熔溶剂/水混合物吸收CO_(2)的传质特性进行了研究,并与目前常用的CO_(2)吸收剂(N-甲基二乙醇胺的质量分数为30%的水溶液)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当低共熔溶剂/水混合物吸收剂体积流量qV,L不变、气相体积流量qV,G增大时,反应器的吸收负荷、体积传质系数均随之增大;而吸收率在qV,G较低时随qV,G增大而增大,当qV,G较大时,吸收率变化趋于平缓;当qV,G不变、qV,L增大时,吸收负荷、体积传质系数随之减小,但压降随之增大,而吸收率在qV,L较小时随qV,L增大而减小,当qV,L较大时变化趋近平缓。采用气、液相Re数、液相Sc数及增强因子等自变量,建立了体积传质系数关联式和压降关联式,平均绝对偏差分别为4.19%和1.74%,最大绝对偏差分别为13.9%和1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共熔溶剂 微通道反应器 co_(2)吸收 气、液两相流
下载PDF
物化吸收混合体系强化小球藻固定CO_(2)研究
18
作者 陈安 黄陈辉 +1 位作者 倪婧 任洪艳 《当代化工研究》 CAS 2024年第8期171-174,共4页
为强化小球藻固定转化CO_(2),本文选择3种化学吸收剂:聚乙二醇(PEG 200)、单乙醇胺(MEA)、碳酸钾(K_(2)CO_(3)),并与纳米纤维膜(NFMs)耦合,考察(PEG/K_(2)CO_(3)、PEG/MEA、MEA/K_(2)CO_(3))化学体系、(NFMs/PEG)物-化吸收混合体系中小... 为强化小球藻固定转化CO_(2),本文选择3种化学吸收剂:聚乙二醇(PEG 200)、单乙醇胺(MEA)、碳酸钾(K_(2)CO_(3)),并与纳米纤维膜(NFMs)耦合,考察(PEG/K_(2)CO_(3)、PEG/MEA、MEA/K_(2)CO_(3))化学体系、(NFMs/PEG)物-化吸收混合体系中小球藻的生长与固碳情况。实验结果表明:NFMs/PEG物-化混合吸收体系可提高小球藻对CO_(2)的吸收利用,小球藻最大生物量产率为0.357 g/(L·d),最大CO_(2)固定率达0.612 g/(L·d),CO_(2)利用效率为52.3%;三种化学混合吸收体系中,PEG/K_(2)CO_(3)体系的小球藻生长最好,培养3天的生物量产率最大为0.320 g/(L·d),CO_(2)固定率为0.590 g/(L·d),显著高于PEG/MEA组和MEA/K_(2)CO_(3)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固定 小球藻 化学吸收剂 纳米材料
下载PDF
以富CO_(2)吸收液为汲取液的沼液中水正渗透回收特性研究
19
作者 汪洋 石明菲 +1 位作者 贺清尧 晏水平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17-324,共8页
针对沼气工程存在的沼液量大难处理问题及沼气提纯的需求,提出将正渗透技术与沼气CO_(2)化学吸收分离耦合,探究了沼气CO_(2)化学吸收中的富CO_(2)吸收液作为正渗透汲取液从沼液中回收水及浓缩沼液的可行性,并以沼液浓缩过程中的水通量... 针对沼气工程存在的沼液量大难处理问题及沼气提纯的需求,提出将正渗透技术与沼气CO_(2)化学吸收分离耦合,探究了沼气CO_(2)化学吸收中的富CO_(2)吸收液作为正渗透汲取液从沼液中回收水及浓缩沼液的可行性,并以沼液浓缩过程中的水通量、沼液浓缩倍数、沼液氨氮截留率与吸收剂反向传质通量为指标,考察了汲取液种类、汲取液浓度与其他操作参数对正渗透水回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富CO_(2)吸收液作为汲取液从沼液中回收水并浓缩沼液具有可行性,且随着汲取液浓度、流量和温度的增加,沼液中水向汲取液的传质通量增加,沼液浓缩倍数也相应增加,但沼液中氨氮截留率下降,同时汲取液中的吸收剂溶质向沼液的反向传质通量也增加。当采用浓度2.5mol/L、CO_(2)负荷0.5mol/mol的富CO_(2)甘氨酸钾溶液作为汲取液,汲取液温度为70℃、流速为150mL/min、沼液室温及流速为150mL/min时,采用正渗透技术从沼液中回收水的初始通量达8.05L/(m^(2)·h),经过4h运行后,沼液浓缩倍数为1.18,氨氮截留率为84.13%,反向吸收剂通量仅为2.94g/(m^(2)·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渗透 沼液浓缩 水回收 co_(2)捕获 膜分离
下载PDF
碳化条件下循环流化床粉煤灰的水化性能
20
作者 刘洋 李驰 +1 位作者 高瑜 李拴虎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37-845,共9页
以固废——循环流化床粉煤灰和脱硫石膏为矿物掺合料制备砂浆,通过碳化试验、强度试验以及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能谱等微观测试手段,探究了砂浆在碳化条件下的固碳能力、力学性能和反应机理.结果表明:固废的掺入增加了浆体孔隙,提高... 以固废——循环流化床粉煤灰和脱硫石膏为矿物掺合料制备砂浆,通过碳化试验、强度试验以及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能谱等微观测试手段,探究了砂浆在碳化条件下的固碳能力、力学性能和反应机理.结果表明:固废的掺入增加了浆体孔隙,提高了钙源含量,使砂浆的CO_(2)吸收量显著提高;碳化养护后砂浆的力学性能显著提高,消除了高硫带来的膨胀问题;应用该工艺可将内蒙古地区工业固废利用率提高至3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流化床 粉煤灰 碳化 co_(2)吸收量 资源化利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