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icroscopic produ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rude oil in nano-pores of shale oil reservoirs during CO_(2)huff and puff 被引量:5
1
作者 HUANG Xing LI Xiang +2 位作者 ZHANG Yi LI Tiantai ZHANG Rongjun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CSCD 2022年第3期636-643,共8页
The parameters such as pore size distribution,specific surface area and pore volume of shale rock samples are analyzed by low-temperature nitrogen adsorption experiment,and then the conversion coefficient between rela... The parameters such as pore size distribution,specific surface area and pore volume of shale rock samples are analyzed by low-temperature nitrogen adsorption experiment,and then the conversion coefficient between relaxation time(T_(2))and pore size is calibrated.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experiments of CO_(2)huff and puff in shale samples are carried out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gas injection pressure,soaking time and fractures on the oil produ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hale pores from the micro scale.The recovery degrees of small pores(less than or equal to 50 nm)and large pores(greater than 50 nm)are quantitatively evaluated.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covery degree of crude oil in large pores increases rapidly with the increase of injection pressure under immiscible conditions,and the effect of injection pressure rise on recovery degree of large pores decreases under miscible conditions;whether miscible or not,the recovery degree of crude oil in small pores basically maintains a linear in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injection pressure,and the lower size limit of pores in which oil can be recovered by CO_(2)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gas injection pressure;with the increase of soaking time,the recovery degree of crude oil in large pores increases slowly gradually,while the recovery degree of crude oil in small pores increases faster and then decelerates,and the best soaking time in the experiments is about 10 h;the existence of fractures can enhance the recovery degrees of crude oil in small pores and large pores noticeab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le oil co_(2)huff and puff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micro-pore structure oil displacement efficiency influence factor
下载PDF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O_(2) huff and puff in tight oil reservoirs 被引量:3
2
作者 TANG Xiang LI Yiqiang +7 位作者 HAN Xue ZHOU Yongbing ZHAN Jianfei XU Miaomiao ZHOU Rui CUI Kai CHEN Xiaolong WANG Lei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CSCD 2021年第4期946-955,共10页
CO_(2)huff and puff experiments of different injection parameters,production parameters and soaking time were carried out on large-scale cubic and long columnar outcrop samples to analyz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and i... CO_(2)huff and puff experiments of different injection parameters,production parameters and soaking time were carried out on large-scale cubic and long columnar outcrop samples to analyz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O_(2)huff and puff and the contribution of sweeping mode to recovery.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CO_(2)huff and puff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namely,CO_(2)backflow,production of gas with some oil,high-speed oil production,and oil production rate decline stages.The production of gas with some oil stage is dominated by free gas displacement,and the high-speed oil production stage is dominated by dissolved gas displacement.CO_(2)injection volume and development speed are the major factors affecting the oil recovery.The larger the injected CO_(2)volume and the lower the development speed,the higher the oil recovery will be.The reasonable CO_(2)injection volume and development speed should be worked out according to oilfield demand and economic evaluation.There is a reasonable soaking time in CO_(2)huff and puff.Longer soaking time than the optimum time makes little contribution to oil recovery.In field applications,the stability of bottom hole pressure is important to judge whether the soaking time is sufficient during the huff period.The oil recovery of CO_(2)huff and puff mainly comes from the contribution of flow sweep and diffusion sweep,and diffusion sweep contributes more to the oil recovery when the soaking time is suffici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ght oil co_(2)huff and puff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il recovery influencing factors oil-displacement mechanism
下载PDF
页岩油储集层二氧化碳吞吐纳米孔隙原油微观动用特征 被引量:31
3
作者 黄兴 李响 +2 位作者 张益 李天太 张荣军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57-564,共8页
采用低温氮气吸附实验分析页岩岩样孔径分布、比表面积和孔体积等参数,进而对弛豫时间(T_(2))与孔径间的转换系数进行标定,在此基础上开展了页岩CO_(2)吞吐核磁共振实验,从微观尺度研究了注气压力、焖井时间和裂缝对页岩孔隙中原油动用... 采用低温氮气吸附实验分析页岩岩样孔径分布、比表面积和孔体积等参数,进而对弛豫时间(T_(2))与孔径间的转换系数进行标定,在此基础上开展了页岩CO_(2)吞吐核磁共振实验,从微观尺度研究了注气压力、焖井时间和裂缝对页岩孔隙中原油动用特征的影响,定量评价了孔径小于等于50 nm的小孔和孔径大于50 nm的大孔的动用程度。结果表明:非混相条件下大孔中原油的采出程度随注入压力的增加快速升高,混相条件下注入压力的增加对大孔采出程度的影响减弱;无论是否混相,小孔中原油的采出程度随注入压力的增加基本保持线性增长,且随着注气压力的增大,CO_(2)可动用孔径下限不断降低;随着焖井时间的增加,大孔中原油的采出程度增速逐渐降低,小孔中原油的采出程度增速呈先升后降趋势,实验条件下最佳焖井时间约为10 h;裂缝的存在能够大幅提高小孔和大孔中原油的采出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co_(2)吞吐 核磁共振 微观孔隙结构 驱油效率 影响因素
下载PDF
CO_(2)吞吐技术应用进展 被引量:21
4
作者 张怿赫 盛家平 +3 位作者 李情霞 宋平 陈玉琨 覃建华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0,共10页
CO_(2)吞吐工艺是一种可应用于常规与非常规油藏的有效提高采收率技术。从室内实验研究到重点领域的应用实践方面总结了CO_(2)吞吐技术应用进展,对不同技术路线的现场试验进行了回顾与分析。应用结果表明:CO_(2)吞吐技术对不同油品、不... CO_(2)吞吐工艺是一种可应用于常规与非常规油藏的有效提高采收率技术。从室内实验研究到重点领域的应用实践方面总结了CO_(2)吞吐技术应用进展,对不同技术路线的现场试验进行了回顾与分析。应用结果表明:CO_(2)吞吐技术对不同油品、不同类型的油藏都有广泛的适用性,在国内外矿场应用中均取得了良好效果;CO_(2)复合吞吐、CO_(2)协同吞吐、超临界CO_(2)吞吐、纳米颗粒辅助CO_(2)吞吐技术将是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其中,超临界CO_(2)吞吐和纳米颗粒辅助CO_(2)吞吐技术目前仍然局限于实验室阶段,还需进一步研究并通过矿场应用证实其实用性。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背景下,CO_(2)吞吐技术应用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该研究也将对CO_(2)吞吐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吞吐 复合吞吐 协同吞吐 提高采收率 CCUS
下载PDF
吉木萨尔页岩油CO_(2)吞吐方案优化及试验效果评价 被引量:16
5
作者 唐维宇 黄子怡 +4 位作者 陈超 丁振华 盛家平 王秀坤 乐平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31-137,共7页
针对吉木萨尔页岩储层衰竭式开发采收率低,传统提高采收率措施难以有效增产的问题,提出了CO_(2)吞吐提高采收率的方法。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工区储层油藏数值模拟模型,依据水平段长度及油层厚度优选了适用于CO_(2)吞吐的试验井,明... 针对吉木萨尔页岩储层衰竭式开发采收率低,传统提高采收率措施难以有效增产的问题,提出了CO_(2)吞吐提高采收率的方法。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工区储层油藏数值模拟模型,依据水平段长度及油层厚度优选了适用于CO_(2)吞吐的试验井,明确了基质增能对于CO_(2)吞吐的决定性作用,并对CO_(2)吞吐的工作制度进行了优化。最终将优化方案应用于现场试验,结果表明:试验井间存在裂缝窜扰,导致CO_(2)吞吐注入阶段气窜严重,CO_(2)未充分进入基质置换原油,整体开发效果较差。研究内容对页岩油藏注CO_(2)吞吐提高采收率具有参考意义,可为调整CO_(2)吞吐开发方案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co_(2)吞吐 提高采收率 油藏数值模拟 co_(2)埋存 新疆油田
下载PDF
致密油二氧化碳吞吐动态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7
6
作者 汤翔 李宜强 +7 位作者 韩雪 周永炳 战剑飞 徐苗苗 周锐 崔凯 陈小龙 王雷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17-824,共8页
采用大型露头方形岩心与长岩心,开展了不同注采参数、不同焖井时间等多种注采方式下的CO_(2)吞吐实验,分析了CO_(2)吞吐的动态特征、影响因素及波及方式对采收率的贡献。研究表明:CO_(2)吞吐开发可分为CO_(2)返排、产气携油、高速产油... 采用大型露头方形岩心与长岩心,开展了不同注采参数、不同焖井时间等多种注采方式下的CO_(2)吞吐实验,分析了CO_(2)吞吐的动态特征、影响因素及波及方式对采收率的贡献。研究表明:CO_(2)吞吐开发可分为CO_(2)返排、产气携油、高速产油、产油速率减缓4个阶段。产气携油阶段以游离气驱为主,高速产油阶段以溶解气驱为主;CO_(2)注入量与开采速度是影响吞吐效果的主要因素,CO_(2)注入量越大,开采速度越低,采收率越高,合理的CO_(2)注入量与开采速度需结合现场需求及经济评价确定;CO_(2)吞吐开发存在合理焖井时间,超过该时间继续焖井对提高采收率贡献不大,现场应用中,可通过井底压力是否稳定判断焖井是否充分。CO_(2)吞吐开发采收率的贡献主要来源于流动波及与扩散波及,焖井时间足够长时,采收率的贡献主要来源于扩散波及。图16表2参3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 co_(2)吞吐 动态特征 采收率 影响因素 驱油机理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页岩油不同温压CO_(2)吞吐下可动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15
7
作者 王子强 葛洪魁 +2 位作者 郭慧英 周浩 张远凯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92-1099,共8页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页岩油储集层主要发育微纳尺度孔喉裂隙系统,同时油质黏稠,动用难度大,注CO_(2)吞吐是提高采收率的重要技术。为了认清吉木萨尔页岩油储层注CO_(2)吞吐下的可动性规律,对该区芦草沟组45块岩心进行了研究。储层岩性为...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页岩油储集层主要发育微纳尺度孔喉裂隙系统,同时油质黏稠,动用难度大,注CO_(2)吞吐是提高采收率的重要技术。为了认清吉木萨尔页岩油储层注CO_(2)吞吐下的可动性规律,对该区芦草沟组45块岩心进行了研究。储层岩性为云屑砂岩、砂屑云岩和岩屑砂岩;储层覆压孔隙度介于2.0%~22.7%之间,平均为11%,覆压渗透率平均为0.01×10^(-3)μm^(2),小于0.1×10^(-3)μm^(2)的样品占比达90%以上。根据岩心物性分类,选取20块岩样开展核磁实验,对页岩油低场核磁共振实验测量的6个关建参数进行了优化;通过将页岩油压汞实验数据和低场核磁共振实验数据对比,在对数坐标下建立了页岩岩心的T_(2)值与孔隙半径之间的线性关系,通过T_(2)谱定量获得了页岩的孔隙半径分布。在此基础上,在不同温压条件下开展9种CO_(2)吞吐实验,结合采收率、动用程度等指标分析得知,半径小于300 nm的小孔隙中页岩油难以动用,300~1000 nm的中孔隙和大于1000 nm的大孔隙中页岩油动用程度相对较高,且随着温度和压力的提高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场核磁共振 co_(2)吞吐 可动性 页岩油 吉木萨尔凹陷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特低渗油藏注CO_(2)吞吐适应性评价及规律模拟 被引量:15
8
作者 袁钟涛 杨胜来 +2 位作者 张政 王萌 张希胜 《非常规油气》 2022年第5期85-92,共8页
CO_(2)驱油是常规油藏提高采收率有效方法。为了分析研究在特低渗储层注CO_(2)的适应性及作用规律,分析研究了注入CO_(2)后原油体系相态变化特征,通过建立岩心尺度的基质裂缝基本渗流单元模型,研究不同吞吐介质CO_(2),N_(2)和H_(2)O在... CO_(2)驱油是常规油藏提高采收率有效方法。为了分析研究在特低渗储层注CO_(2)的适应性及作用规律,分析研究了注入CO_(2)后原油体系相态变化特征,通过建立岩心尺度的基质裂缝基本渗流单元模型,研究不同吞吐介质CO_(2),N_(2)和H_(2)O在单簇缝中的渗流规律,定性表征CO_(2)在扩散效应、降黏作用、改善流动性以及抽提富集作用中区别于其他2种介质的优越性。研究结果表明:考虑CO_(2)扩散效应作用体现在基质网格中摩尔分数分布差别,最大相差约10%;CO_(2)降黏和改善油相渗透率作用明显,在相同注入压力下CO_(2)注入性弱于N_(2)优于H_(2)O;经过5轮次吞吐后注CO_(2)采出程度为23%,注H_(2)O为20%,注N_(2)约为18%,这为特低渗油藏注CO_(2)提高采收率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心尺度 co_(2)吞吐 驱油机理 相态变化 扩散效应 油相渗透率
下载PDF
致密砾岩油藏超临界CO_(2)吞吐开发可行性 被引量:14
9
作者 蒲万芬 汪洋松 +3 位作者 李龙威 高海铭 单东柏 王文科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56-461,共6页
CO_(2)吞吐开发具有溶解、抽提、混相等独特的机理优势,超临界CO_(2)具有更优异的注入性、穿透性和轻质组分抽提性。为进一步认识超临界CO_(2)吞吐在致密砾岩油藏开发中提高采收率的可行性,基于超临界CO_(2)—原油相互作用实验、超临界C... CO_(2)吞吐开发具有溶解、抽提、混相等独特的机理优势,超临界CO_(2)具有更优异的注入性、穿透性和轻质组分抽提性。为进一步认识超临界CO_(2)吞吐在致密砾岩油藏开发中提高采收率的可行性,基于超临界CO_(2)—原油相互作用实验、超临界CO_(2)原油抽提实验、超临界CO_(2)吞吐物理模拟实验等手段,揭示吞吐过程中原油性质变化与增产机理,确定了不同注入参数下的采收率。结果显示:超临界CO_(2)能有效补充地层能量,降低原油黏度和密度,抽提原油轻质和中质组分,改善原油流动性;注入0.50 PV超临界CO_(2)可提高采收率22.16%,随着超临界CO_(2)注入量的增加,采收率上升,超临界CO_(2)换油率下降;4轮次吞吐相较于单次吞吐,可提高采收率20.00%~24.00%;焖井时间120 min时采收率为22.16%,焖井时间240 min后采收率变化不大;实验结果揭示了致密砾岩油藏衰竭式开发后超临界CO_(2)吞吐提高采收率的可行性,对致密砾岩油藏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砾岩油藏 超临界co_(2)吞吐 原油流动性 采收率 可行性 注入参数
下载PDF
页岩油储层裂缝对CO_(2)吞吐效果的影响及孔隙动用特征 被引量:12
10
作者 李凤霞 王海波 +1 位作者 周彤 韩玲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8-44,共7页
为了分析页岩水力压裂后产生的裂缝对CO_(2)吞吐效果的影响,采用低场核磁共振测试技术,开展了不同渗透率级别页岩CO_(2)吞吐试验,研究了裂缝对不同渗透率储层CO_(2)吞吐效果的影响。研究发现,裂缝显著提高了CO_(2)吞吐初期的采油速度和... 为了分析页岩水力压裂后产生的裂缝对CO_(2)吞吐效果的影响,采用低场核磁共振测试技术,开展了不同渗透率级别页岩CO_(2)吞吐试验,研究了裂缝对不同渗透率储层CO_(2)吞吐效果的影响。研究发现,裂缝显著提高了CO_(2)吞吐初期的采油速度和采收率;但随着渗透率升高和吞吐次数增多,裂缝对采收率的影响程度逐渐降低;渗透率对裂缝岩心的吞吐效果影响明显小于无裂缝岩心,表明裂缝能够降低渗透率对CO_(2)吞吐采收率的影响;随着吞吐次数增多,裂缝提高大孔隙原油采出程度的幅度减小,而提高小孔隙原油采出程度的幅度增大,但大孔隙仍是原油的主要产出部位。研究结果表明,大孔隙原油的产出主要靠体积膨胀和溶解气驱,速度快且产量大;而小孔隙中原油的产出主要靠抽提和传质方式,过程缓慢且产量小。研究结果为评价裂缝性油藏的产油特征、改善生产动态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裂缝 co_(2)吞吐 动用特征 核磁共振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致密油水平井二氧化碳吞吐技术及其应用 被引量:12
11
作者 史晓东 孙灵辉 +4 位作者 战剑飞 李斌会 韩雪 陆慧敏 蒋成刚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998-1006,共9页
扶余油层致密油是保障大庆油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接替资源,主要分布在大庆长垣、三肇和齐家—古龙地区的扶余油层,开发潜力大,是长垣外围油田持续稳产的储量基础。通过近10年的技术攻关和现场试验,已经形成有效的开发技术系列。但从开发... 扶余油层致密油是保障大庆油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接替资源,主要分布在大庆长垣、三肇和齐家—古龙地区的扶余油层,开发潜力大,是长垣外围油田持续稳产的储量基础。通过近10年的技术攻关和现场试验,已经形成有效的开发技术系列。但从开发效果来看,水平井体积压裂弹性开采整体上具有高产期短、产量递减快的生产特点,初期月递减率为20%~30%、年递减率为40%~60%;弹性开采2~3 a后,生产井表现出难以保持饱和压力生产的特点,弹性采收率仅为5.7%~8.2%。为提高致密油水平井开发的采收率,开展了核磁共振、岩心物理模拟、岩心驱替、应力敏感等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确定了最佳能量补充时机的地层压力系数为0.60~0.65,优选CO_(2)吞吐为首选提高采收率开采方式,优化水平井段注入量为7000~9000 t/km、注入压力为12~13 MPa、注入速度为130~150 t/d、焖井时间为40~50 d。经水平井现场试验,单井阶段提高采收率为1.44%~3.33%、平均为2.44%,在60美元油价下投入产出比为1∶1.63,技术经济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致密油 水平井 二氧化碳吞吐 现场试验 开发实践
原文传递
玛湖砂砾岩致密油藏水平井CO_(2)吞吐现场试验效果分析 被引量:11
12
作者 施雷庭 张玉龙 +4 位作者 叶仲斌 张景 王英伟 王睿麒 吴思彤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21年第6期871-877,883,共8页
新疆玛湖砂砾岩致密油藏孔隙度和渗透率极低,压裂投产后前期稳产效果较好,后期递减较大,为补充地层能量提高原油采收率,先后在玛131井区开展3口水平井CO_(2)吞吐试验。试验结果表明:CO_(2)吞吐提高原油采收率机理主要体现在增加储层能... 新疆玛湖砂砾岩致密油藏孔隙度和渗透率极低,压裂投产后前期稳产效果较好,后期递减较大,为补充地层能量提高原油采收率,先后在玛131井区开展3口水平井CO_(2)吞吐试验。试验结果表明:CO_(2)吞吐提高原油采收率机理主要体现在增加储层能量、膨胀原油体积、降低原油黏度、萃取轻质组分、溶蚀储层矿物、增加流体流动能力等方面。合理的注入参数更有助于提高原油采收率,在进行CO_(2)吞吐开发时井底注入流压越高,焖井时间越长,波及扩散越充分,连续见油时间越早,提高采收率越明显。3口水平井X721、X92、M1114增油量分别为2161 t,1768 t,1452 t,CO_(2)吞吐在砂砾岩致密油藏中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及推广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砾岩 致密油藏 提高采收率 co_(2)吞吐 现场试验
下载PDF
裂缝对低渗透油藏CO_(2)驱油影响的可视化实验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赵博文 《非常规油气》 2022年第6期87-93,99,共8页
为了研究裂缝对低渗透油藏CO_(2)驱油过程及驱油效果的影响,通过对天然岩心切割打磨和刻缝,制成带缝的岩心薄片,结合高清显微镜和高清录像系统,采用高温高压驱替系统开展了微观可视化实验研究。不同注入压力下的CO_(2)驱油实验结果表明:... 为了研究裂缝对低渗透油藏CO_(2)驱油过程及驱油效果的影响,通过对天然岩心切割打磨和刻缝,制成带缝的岩心薄片,结合高清显微镜和高清录像系统,采用高温高压驱替系统开展了微观可视化实验研究。不同注入压力下的CO_(2)驱油实验结果表明:CO_(2)将优先驱替裂缝中的原油并以裂缝为主线进行渗流和扩散运移。随着压力的不断升高,CO_(2)的相态及与原油的作用发生变化,驱油效率得到一定的提高,但受裂缝的影响提高的幅度很有限。具体表现为混相驱最终驱油效率比超临界驱提高4%,超临界驱最终驱油效率比非超临界驱提高2%。吞吐实验结果表明,相比连续驱替,吞吐可以更加充分发挥CO_(2)与原油间的作用,有效地扩大波及范围和提升驱油效率,相同混相条件下驱油效率可以提高6%。实验结果表明,裂缝对CO_(2)驱油过程和驱油效果将产生重要影响。对于裂缝发育的低渗透油藏,吞吐效果明显优于驱替效果,因此探索有利的注采方式对改善开发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视化实验 co_(2)驱油 co_(2)吞吐 裂缝 低渗透油藏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CO_(2)驱注采参数优化研究与应用——以胜利油田A区块为例 被引量:8
14
作者 何厚锋 胡旭辉 +5 位作者 庄永涛 刘鹏程 马雨宁 武威 韩昀 房昶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2-121,共10页
随着“双碳”政策的大力推行,围绕着碳捕集、碳利用和碳埋存的相关产业飞速发展,长远来看CO_(2)驱具有较广阔的应用前景。低渗透/超低渗透油藏储层具有复杂的孔隙空间结构,常规水驱开发均面临注水困难和采收率低的问题,而CO_(2)驱具有... 随着“双碳”政策的大力推行,围绕着碳捕集、碳利用和碳埋存的相关产业飞速发展,长远来看CO_(2)驱具有较广阔的应用前景。低渗透/超低渗透油藏储层具有复杂的孔隙空间结构,常规水驱开发均面临注水困难和采收率低的问题,而CO_(2)驱具有多种驱油机理,能较好地解决水驱开发困难的问题。针对胜利油田A区块的低孔低渗透油藏条件,基于原油组分信息和恒组成膨胀实验数据进行了PVT拟合并建立了具有7个拟组分的组分模型,得出初次混相压力为30.1 MPa,多次接触混相压力为26.6 MPa。首次提出了以气窜为限制条件的CO_(2)驱注气速度计算经验公式。基于均质组分模型针对A区块进行了CO_(2)驱油藏工程参数优化,确定了以五点法井网、井距为250 m、注气速度为20.0 t/d、生产压力为26.0 MPa的最佳注采参数;同时,以衰竭式开发、水驱、CO_(2)吞吐、连续注CO_(2)、气水交替(WAG)等不同开发方式进行了注采参数优化,将优化后不同开发方式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连续注气具有一定优势;最后,选取A区块的西南方向优势物性区作为开发试验区,进行了基于优化结果的1个井组的连续注气开发方案预测,结果表明井组10 a采出程度为15.1%,20 a采出程度为2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co_(2)驱 co_(2)吞吐 气水交替 参数优化
下载PDF
基于扩散系数变化的致密储层水平井CO_(2)吞吐产能预测模型 被引量:10
15
作者 罗永成 孙灵辉 +2 位作者 吴振凯 赵新礼 萧汉敏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3588-3594,共7页
针对致密油油藏水平井CO_2吞吐产能预测缺少合适计算模型的现状。通过建立CO_2扩散区和非扩散区的复合流动模型,考虑原油在不同区域的黏度差异,提出了水平井CO_2吞吐单井产能预测解析模型,推导出基于CO_2扩散影响的致密油藏水平井产能... 针对致密油油藏水平井CO_2吞吐产能预测缺少合适计算模型的现状。通过建立CO_2扩散区和非扩散区的复合流动模型,考虑原油在不同区域的黏度差异,提出了水平井CO_2吞吐单井产能预测解析模型,推导出基于CO_2扩散影响的致密油藏水平井产能预测的数值模型。研究表明:无因次扩散距离与扩散系数和扩散时间均呈正相关;采油指数与扩散系数呈正相关,增加幅度随扩散系数的增大而减缓。对单一扩散系数而言,井距越短采油指数越大,并随黏度不断降低而单调增加;水平井的井距和水平段长度对采油指数影响较大。通常情况采油指数随扩散半径的增大而单调增加,井距越小扩散半径对采油指数的影响越大;采油指数与水平段长度呈正相关,水平段长度为350 m的采油指数是长度为100 m的2.52倍。水平井水平段长度越小扩散半径对采油指数的影响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藏 co_(2)吞吐 水平井产能预测 扩散系数 采油指数
下载PDF
致密砾岩油藏CO_(2)吞吐提高采收率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范希彬 蒲万芬 +3 位作者 单江涛 杜代军 覃建华 高阳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21年第6期831-836,共6页
基于原油与CO_(2)以及CO_(2)与储层岩石相互作用,揭示环玛湖致密砾岩油藏CO_(2)提高采收率机理。利用高温高压核磁共振系统在孔隙尺度下监测了基质岩心CO_(2)吞吐过程中原油饱和度的变化,研究CO_(2)吞吐提高采收率可行性。采用岩心压裂... 基于原油与CO_(2)以及CO_(2)与储层岩石相互作用,揭示环玛湖致密砾岩油藏CO_(2)提高采收率机理。利用高温高压核磁共振系统在孔隙尺度下监测了基质岩心CO_(2)吞吐过程中原油饱和度的变化,研究CO_(2)吞吐提高采收率可行性。采用岩心压裂和驱替系统开展三维物理模拟实验研究,研究裂缝对CO_(2)吞吐提高采收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CO_(2)能够有效地溶解在原油中,补充地层能量,降低原油黏度,且改善储层润湿性。基质岩心中,衰竭式开采时的原油主要产于大孔隙,CO_(2)吞吐能有效启动中孔隙和小孔隙,衰竭式开采后,三轮次的吞吐能够提高采收率23.1%左右,而第一轮次的贡献率最大,为15.1%,裂缝的存在能够增大原油与CO_(2)接触面积,减小原油渗流阻力,最终提高采收率27.1%。实验结果从孔隙尺度揭示了CO_(2)吞吐提高致密砾岩油藏采收率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提高采收率 co_(2)吞吐 致密砾岩 裂缝 核磁共振 三维物理模拟
下载PDF
延长油田南部长8致密油藏注CO_(2)吞吐实验 被引量:10
17
作者 朱争 李鹏真 +2 位作者 何吉波 刘芳娜 田伟伟 《非常规油气》 2022年第5期117-122,共6页
为探究致密油藏注气吞吐提高采收率影响因素,以延长油田南部长8致密储层为对象,开展了长岩心注CO_(2)吞吐实验,研究了注气速度、焖井时间、压力衰减速度、吞吐周期等对注气吞吐采出程度的影响。实验表明:(1)压力衰减速度是影响注气吞吐... 为探究致密油藏注气吞吐提高采收率影响因素,以延长油田南部长8致密储层为对象,开展了长岩心注CO_(2)吞吐实验,研究了注气速度、焖井时间、压力衰减速度、吞吐周期等对注气吞吐采出程度的影响。实验表明:(1)压力衰减速度是影响注气吞吐的主要因素,压力衰减速度越大,采出程度越低,下降幅度达4.1%,考虑生产实际尽量保证较低压力衰减速度;(2)注气速度对注气吞吐过程影响较小,注气吞吐存在合理焖井时间,超过合理焖井时间采出程度难以大幅提高;(3)随吞吐周期轮次的增加,总采出程度逐渐增加,但单周期采出程度呈大幅降低,即第1个周期采出程度占总采出程度的70%;(4)相同条件下,注CO_(2)吞吐效果明显优于注水吞吐,采出程度平均高出2.17百分点。该研究成果对南部致密油高效补充能量开发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藏 长岩心注co_(2)吞吐 压力衰减速度 注气速度 延长油田
下载PDF
玛湖凹陷致密砾岩油藏CO_(2)异步吞吐提高采收率 被引量:9
18
作者 邓振龙 王鑫 +3 位作者 谭龙 张记刚 陈超 宋平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00-205,共6页
CO_(2)具有增能和降黏的特性,CO_(2)异步吞吐是提高致密油藏采收率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注气井组“注—采—焖”相互配合,可提高井间储量动用程度,有望成为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致密砾岩油藏提高采收率的接替技术。综合考虑地层压力、饱和... CO_(2)具有增能和降黏的特性,CO_(2)异步吞吐是提高致密油藏采收率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注气井组“注—采—焖”相互配合,可提高井间储量动用程度,有望成为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致密砾岩油藏提高采收率的接替技术。综合考虑地层压力、饱和压力及最小混相压力,设计双岩心并联的CO_(2)异步吞吐实验,以明确储集层物性、注采压差和吞吐时机对开发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经CO_(2)异步吞吐开发后的原油采收率约为衰竭式开发的3~5倍,提升效果显著;储集层物性越好,渗流阻力越小,越有利于CO_(2)异步吞吐提高采收率;注采压差越大,井间压力振荡效果越显著,采出原油越多;注气压力大于混相压力时,有利于发挥CO_(2)超临界性质,提高采收率;在地层压力高于混相压力的前提下,CO_(2)异步吞吐时应尽量提高注气井压力并降低邻井压力,增大注采系统压差,从而扩大波及体积,提高井间储量动用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玛湖凹陷 co_(2) 异步吞吐 提高采收率 储集层物性 注采压差 吞吐时机 混相压力
下载PDF
鄯善油田特高含水期CO_(2)吞吐增油与埋存试验 被引量:7
19
作者 李艳明 刘静 +2 位作者 张棚 公学成 马建红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27-333,共7页
根据鄯善油田注CO_(2)吞吐井组先导试验,分析低渗透低黏度油田特高含水期开展CO_(2)驱油与埋存的注采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鄯善油田发育中—深层油藏,CO_(2)注入呈超临界状态,注入特征与注水类似,存在剖面动用不均和平面突进问题;C... 根据鄯善油田注CO_(2)吞吐井组先导试验,分析低渗透低黏度油田特高含水期开展CO_(2)驱油与埋存的注采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鄯善油田发育中—深层油藏,CO_(2)注入呈超临界状态,注入特征与注水类似,存在剖面动用不均和平面突进问题;CO_(2)吞吐生产具有“气态CO_(2)排出阶段、增油生产阶段、逐步失效阶段”的三段式开采特征;3口吞吐井换油率差异较大,增油效果主要受地下剩余油富集程度影响;CO_(2)主要埋存机理为溶解作用和矿化作用,同步埋存率高达9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鄯善油田 特高含水期 co_(2)吞吐 co_(2)驱油 埋存 换油率 埋存率 作用机制 经济效益
下载PDF
页岩油CO_(2)非混相吞吐与埋存实验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8
20
作者 陈江 高宇 +3 位作者 陈沥 雷艳 张洁 刁广智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3-151,共9页
将CO_(2)注入页岩,不但能提高页岩油采收率,还能达到埋存CO_(2)的目的,但CO_(2)吞吐和埋存的影响因素较多且相互作用。为搞清楚页岩油CO_(2)非混相吞吐与埋存特征,通过开展页岩岩心CO_(2)吞吐、吸附实验,定量评价了CO_(2)注入压力、CO_... 将CO_(2)注入页岩,不但能提高页岩油采收率,还能达到埋存CO_(2)的目的,但CO_(2)吞吐和埋存的影响因素较多且相互作用。为搞清楚页岩油CO_(2)非混相吞吐与埋存特征,通过开展页岩岩心CO_(2)吞吐、吸附实验,定量评价了CO_(2)注入压力、CO_(2)相态类型、储层温度、闷井时间、裂缝、吞吐次数对CO_(2)吞吐效果以及颗粒直径、CO_(2)注入压力、储层温度对CO_(2)埋存效果的影响程度。研究表明:增大注入压力不但有利于CO_(2)吞吐,还能增大吸附量;增加注入压力会诱导天然微裂缝的扩展、延伸,有利于扩大CO_(2)波及面积,减小原油渗流阻力;当储层温度小于50℃时,温度升高有利于提高吞吐采收率,但会降低CO_(2)吸附量;当温度大于等于50℃时,温度升高不利于CO_(2)吞吐和埋存;在超临界条件(7.4 MPa、31℃)下CO_(2)吞吐采收率最大,最佳闷井时间为10 h左右;裂缝扩展有助于提高吞吐采收率,CO_(2)吸附量受页岩颗粒直径影响很小。研究成果可为鄂尔多斯盆地页岩油CO_(2)吞吐及埋存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co_(2)吞吐与埋存 影响因素 吸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