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延长石油煤化工CO_(2)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工程实践 被引量:38
1
作者 王维波 汤瑞佳 +3 位作者 江绍静 王宏 杨红 王伟 《非常规油气》 2021年第2期1-7,106,共8页
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刻不容缓,CO_(2)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作为最具潜力的碳减排技术已在中国得到初步探索。针对陕北煤化工碳减排压力大与油田开发水资源匮乏问题,延长石油在陕北鄂尔多斯盆地开展了煤化工CCUS一体化工程实践。结果表明... 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刻不容缓,CO_(2)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作为最具潜力的碳减排技术已在中国得到初步探索。针对陕北煤化工碳减排压力大与油田开发水资源匮乏问题,延长石油在陕北鄂尔多斯盆地开展了煤化工CCUS一体化工程实践。结果表明:低温甲醇洗工艺捕集煤化工产生的CO_(2)成本低廉;CO_(2)非混相驱油是提高低渗超低渗油田原油采收率可行的手段;CO_(2)驱油的同时实现了地质封存,且封存安全有效,鄂尔多斯盆地适宜开展地质封存。该工程实践不仅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也开创了绿色低碳、循环利用的能源发展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化工 co_(2)捕集 co_(2)驱油 co_(2)地质封存 环境监测
下载PDF
国内外CO_(2)地质封存潜力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被引量:23
2
作者 刘廷 马鑫 +3 位作者 刁玉杰 金晓琳 付杰 张成龙 《中国地质调查》 2021年第4期101-108,共8页
碳捕集与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CCS)技术作为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减少CO_(2)排放的有效路径之一,其潜力评估至关重要。目前CCS技术主要包括CO_(2)强化石油(天然气)开采封存技术、CO_(2)驱替煤层气封存技术以及咸水层CO_(2)封... 碳捕集与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CCS)技术作为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减少CO_(2)排放的有效路径之一,其潜力评估至关重要。目前CCS技术主要包括CO_(2)强化石油(天然气)开采封存技术、CO_(2)驱替煤层气封存技术以及咸水层CO_(2)封存技术3类。各类封存技术利用了不同的封存机制,其潜力评估方法也略有差别。油气藏封存和咸水层封存主要利用了构造圈闭储存、束缚空间储存、溶解储存、矿化储存等封存机制,煤层气封存主要利用了吸附封存机制。国内外学者和机构针对各类封存技术提出了相应的计算方法,依据其计算原理可归纳为4类物质平衡封存量计算法、有效容积封存量计算法、溶解机制封存量计算法以及考虑多种捕获机制的综合封存量计算法。通过对各类经典方法及其计算原理进行综述,剖析潜力封存量计算方法的内涵原理和应用场景,分析了CO_(2)地质封存潜力评价方法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的问题,有助于提升我国的CCS潜力评价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地质封存 主流技术 封存机制 潜力评价方法
下载PDF
咸水层CO_(2)地质封存典型案例分析及对比 被引量:10
3
作者 周银邦 王锐 +3 位作者 何应付 赵淑霞 周元龙 张尧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62-167,共6页
咸水层封存是CO_(2)地质封存方式中潜力最大的。目前全球比较成功的典型咸水层CO_(2)地质封存示范工程有挪威的Sleipner和Snøhvit、阿尔及利亚的In Salah、中国鄂尔多斯盆地神华,这些工程提供了长期CCS的经验,对于未来CO_(2)地质... 咸水层封存是CO_(2)地质封存方式中潜力最大的。目前全球比较成功的典型咸水层CO_(2)地质封存示范工程有挪威的Sleipner和Snøhvit、阿尔及利亚的In Salah、中国鄂尔多斯盆地神华,这些工程提供了长期CCS的经验,对于未来CO_(2)地质封存项目实施具有借鉴意义。从构造、储层、盖层等地质特征出发,结合各示范工程的注入方案和监测方案将各案例进行了剖析,提取了地质及工程参数,分析了各地质特征对CO_(2)地质封存的影响,明确了背斜、断块、裂缝等不同构造特征CO_(2)地质封存的可行性,对比了咸水层CO_(2)地质封存注入方案和监测方案。Sleipner CO_(2)地质封存项目成功的原因在于构造简单、面积大、储层物性好,盖层厚度大且稳定;Snøhvit发育的断层和In Salah的裂缝也验证了不同构造特征CO_(2)地质封存的可能性,CO_(2)羽流分布受地质特征的控制。咸水层CO_(2)地质封存注入井相对比较少,但是注入量比较大,多以水平井为主。高质量的监测数据可有效降低潜在泄漏风险,多种监测组合有助于CO_(2)长期安全地质封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US co_(2)地质封存 地质建模 咸水层 地震监测
下载PDF
二氧化碳地质封存选址指标体系及适宜性评价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祁生文 郑博文 +2 位作者 路伟 王赞 郭松峰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23-550,共28页
CO_(2)地质封存是实现碳中和与改善当前气候问题的有效手段。中国的CO_(2)地质封存工作起步较晚,封存选址的指标体系仍不完善。本研究根据目前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和工程实践,在陆地封存方面,考虑了区域级、盆地级、目标区级/靶区级、场... CO_(2)地质封存是实现碳中和与改善当前气候问题的有效手段。中国的CO_(2)地质封存工作起步较晚,封存选址的指标体系仍不完善。本研究根据目前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和工程实践,在陆地封存方面,考虑了区域级、盆地级、目标区级/靶区级、场地级和灌注级5个级别/尺度,以及油气藏、煤层和深部咸水层这3种储层类型,梳理了27类工程地质基本指标、44类封存潜力基本指标和12类社会经济基本指标,在海洋封存方面,共统计了25类选址指标;在此基础上,优选了44类油气藏特征指标、24类煤层特征指标和31类深部咸水层特征指标,归纳了CO_(2)地质封存中的地质环境风险、工程环境风险、生态环境风险和社会经济风险4类风险监测指标,绘制了8组CO_(2)地质封存选址分类分级指标图和9组选址指标适宜性评价表,建立了完备的选址指标体系,最后对未来通过机器学习建立智能评价体系进行了展望。本研究为不同级别和尺度、不同类型储层的CO_(2)地质封存选址提供参考,为未来进一步寻找关键指标、优化指标体系并开展实际应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地质封存 工程地质 选址指标 适宜性评价
原文传递
富油煤原位热解开发地下体系封闭方法探讨 被引量:8
5
作者 郭威 刘召 +2 位作者 孙友宏 李强 邓孙华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7-114,共8页
我国富油煤资源丰富,采用地下原位热解“取油留碳”是富油煤资源绿色高效开发的主要趋势。富油煤地下原位热解开采尚处于技术研发阶段,需要围绕富油煤原位开发的关键技术开展攻关。地下体系封闭是保障富油煤原位热解开采能量高效利用和... 我国富油煤资源丰富,采用地下原位热解“取油留碳”是富油煤资源绿色高效开发的主要趋势。富油煤地下原位热解开采尚处于技术研发阶段,需要围绕富油煤原位开发的关键技术开展攻关。地下体系封闭是保障富油煤原位热解开采能量高效利用和生态环保的关键技术之一,亟需研发并构建适于富油煤原位热解开发特点的地下体系封闭技术。根据目前地下体系封闭技术研究与应用现状,系统梳理总结了地下冻结、注浆帷幕、气驱止水、泡沫止水等各类地下体系封闭技术原理与优缺点,深入分析了各类技术的地层适应性。结合富油煤层埋深、层厚、区域构造等地质特点,以及热解开发工艺和规模,讨论了不同体系封闭技术在富油煤热解开发中的适用性。探讨了体系封闭技术研发的发展趋势,即创新现有技术原理、发展复合封闭技术。针对地下体系封闭技术的工程实施,围绕开发前精细设计、开发中严密监测和开发后安全恢复,提出了包括地下体系封闭设计-监测-修复和环境恢复的系统方法。通过整合富油煤原位热解、地下体系封闭、产物驱采、CO_(2)地质封存等关键技术,提出了富油煤地下原位热解开发及CO_(2)地质封存一体化技术构想,为我国富油煤地下原位热解开采技术研发与工业化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热解 体系封闭 地层适应性 co_(2)地质封存 一体化开发技术 富油煤
下载PDF
中国年封存量百万吨级CO_(2)地质封存选址策略 被引量:11
6
作者 王紫剑 唐玄 +4 位作者 荆铁亚 游铭心 张金川 李振 周娟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414-1431,共18页
CO_(2)地质封存是实现碳中和背景下难减排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技术。相较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成功实现封存量为每年百万吨级CO_(2)封存项目工业化,中国的CO_(2)地质封存项目起步较晚,以封存量为每年十万吨级CO_(2)封存项目为主,而针... CO_(2)地质封存是实现碳中和背景下难减排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技术。相较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成功实现封存量为每年百万吨级CO_(2)封存项目工业化,中国的CO_(2)地质封存项目起步较晚,以封存量为每年十万吨级CO_(2)封存项目为主,而针对年封存量百万吨级及以上大型CO_(2)封存项目的选址、封存和监测尚缺乏经验。在针对世界上15个年封存量百万吨级CO_(2)地质封存项目成功案例调研基础上,按照封存场地圈闭地质类型划分了构造型圈闭(背斜型、断层型和裂缝型)和岩性型圈闭(砂岩型和碳酸盐岩型)两大类。在统计不同类型封存场地地质特征参数基础上,从“规模性、注入性、安全性和经济性”4大指标入手,提出了“大(Big)、通(Permeable)、保(Preserved)、值(Value)”BPPV选址原则,明确了年封存量百万吨级CO_(2)地质封存场地选址原则及参数标准。我国盆地类型多样差异大,需要采取不同的CO_(2)封存策略。针对鄂尔多斯、大庆油田等大型坳陷型盆地,由于其构造规模大、砂体分布面广、大规模背斜和岩性圈闭发育,寻找大型整装深层盐水层或者衰竭型油气藏封存场地的潜力大;针对东部渤海湾及近海断陷型盆地,由于断层发育、断层相关圈闭多、单圈闭容量较小,封存有效性受断层影响大,宜采取圈闭群综合评价与断层活动性动态评价相结合的策略;对西部叠合盆地,盆地边缘构造冲断带一般构造应力强、地层压力高、CO_(2)注入难度大,但盆地中央古隆起斜坡可以成为有效的封存场地,因此对西部盆地需要采取分区分带分层评价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地质封存 年封存量百万吨级 圈闭类型 选址策略
下载PDF
泄漏情景下碳封存项目的环境影响监测技术方法 被引量:11
7
作者 张成龙 郝文杰 +3 位作者 胡丽莎 刘廷 张徽 刁玉杰 《中国地质调查》 2021年第4期92-100,共9页
CO_(2)环境影响监测技术作为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CCUS)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整个储存过程,决定着CCUS工程的成败,对CCUS工程的有效性、持续性、安全性及碳减排效果的评估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 CO_(2)环境影响监测技术作为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CCUS)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整个储存过程,决定着CCUS工程的成败,对CCUS工程的有效性、持续性、安全性及碳减排效果的评估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确保碳封存项目安全可靠运行,需要对环境影响、地层响应和CO_(2)地下运移等多个监测指标开展全流程测量和监控。不同监测阶段、不同监测指标下CO_(2)环境影响监测的重点会有所不同,相应的监测技术组合也略有差别。围绕地质封存中CO_(2)泄漏监测及泄漏源监测识别问题,系统剖析了CO_(2)环境影响监测技术的特点和应用场景,阐述了不同监测阶段、不同监测指标下CO_(2)环境影响监测技术方法的研究进展,总结了不同泄漏情景下CO_(2)环境影响监测技术方法的选择及其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的问题,认为实时连续的监测设备研发、“大气-地表-地下”立体化快速监测技术体系以及长期有效的CO_(2)监测管理系统构建将是CO_(2)环境影响监测技术的发展方向。可为未来开展百万吨级碳封存工程的环境影响监测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US co_(2)地质封存 co_(2)泄漏 环境影响 监测技术
下载PDF
高含水油藏CO_(2)驱油与地质封存机理研究现状及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被引量:5
8
作者 鞠斌山 杨怡 +3 位作者 杨勇 吕广忠 张传宝 曹伟东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3-67,共15页
为实现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的长远目标,将化石能源燃烧生成的CO_(2)捕集后注入到高含水油藏,不仅可提高原油采收率,而且能在油层中实现CO_(2)地质封存,有利于实现油气增产和降低碳排放的双重目标。针对高含水油藏的特点,从CO_(2)驱油和... 为实现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的长远目标,将化石能源燃烧生成的CO_(2)捕集后注入到高含水油藏,不仅可提高原油采收率,而且能在油层中实现CO_(2)地质封存,有利于实现油气增产和降低碳排放的双重目标。针对高含水油藏的特点,从CO_(2)驱油和地质封存机理、赋存方式、埋存量计算方法以及CO_(2)运移、泄漏风险预测与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回顾。基于高含水油藏CO_(2)驱油与地质封存的中外研究现状,结合与之密切相关的科学领域及其矿场面临的难题,提出了CO_(2)与储层岩石和流体反应、驱油机理和封存方式、赋存量、封存效率、泄漏与风险防控等亟需深入研究的10个关键问题,为CO_(2)驱油与地质封存研究方向及产业化技术储备提供参考。CO_(2)驱油与地质封存问题的解决,对服务于“碳减排”和“碳增汇”,实现中国的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水油藏 co_(2)驱油 co_(2)地质封存 co_(2)埋存量 泄漏风险
下载PDF
砂岩含水层CO_(2)封存中考虑盐沉淀反馈作用的数值模拟:以鄂尔多斯盆地为例 被引量:9
9
作者 高志豪 赵锐锐 成建梅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69-277,共9页
盐沉淀是含水层CO_(2)封存中需要关注的问题。当前,大多数数值模拟没有考虑盐沉淀引起的地层孔隙度和渗透率变化对流体流动的反馈作用。以鄂尔多斯盆地刘家沟组地层为例,利用TOUGH2软件建立了一个二维模型。通过修改程序源代码,使得模... 盐沉淀是含水层CO_(2)封存中需要关注的问题。当前,大多数数值模拟没有考虑盐沉淀引起的地层孔隙度和渗透率变化对流体流动的反馈作用。以鄂尔多斯盆地刘家沟组地层为例,利用TOUGH2软件建立了一个二维模型。通过修改程序源代码,使得模型能考虑盐沉淀对流体流动的反馈作用。模拟结果表明,刘家沟组地层在CO_(2)注入20 a时,盐沉淀的反馈作用使得注入井附近地层压力提升达到了0.87MPa,储层注入性损失7.17%。地层水盐度对盐沉淀及其反馈作用的影响最大,CO_(2)注入速度的影响次之,地层渗透率的影响最小。在地层水盐度较高时,固体盐饱和度显著增加,从而造成地层渗透率明显下降。当地层水盐度为0.24时,盐沉淀造成注入性损失45.32%,引起的地层压力提升达到了12.14MPa。因此,需要特别关注高盐度地层水引起的盐沉淀及其反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地质封存 盐沉淀 渗透率降低 地层压力 注入性 TOUGH2
下载PDF
不同地质体中CO_(2)封存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包琦 叶航 +1 位作者 刘琦 张敏 《低碳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7-96,共10页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是降低二氧化碳(CO_(2))排放、缓解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要措施。作为CCUS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CO_(2)地质封存是我国能源工业领域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兜底”技术。常见的CO_(2)封存地质体包括深部咸水层、枯竭...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是降低二氧化碳(CO_(2))排放、缓解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要措施。作为CCUS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CO_(2)地质封存是我国能源工业领域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兜底”技术。常见的CO_(2)封存地质体包括深部咸水层、枯竭油气藏、深部不可采煤层和玄武岩等,不同地质体中CO_(2)的封存过程及其机理存在差异。综述了不同地质体中的CO_(2)封存机理、国际国内CO_(2)封存的主要工程实例以及不同地质体中CO_(2)封存潜力的计算方法,并对CO_(2)地质封存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地质封存 co_(2)封存机理 地质封存项目 封存潜力计算
下载PDF
CO_(2)地质封存深部地下空间利用管理法规探讨 被引量:9
11
作者 刁玉杰 杨扬 +3 位作者 李旭峰 胡丽莎 郑长远 马鑫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267-1273,共7页
深部咸水层CO_(2)地质封存是实现温室气体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支撑技术之一。CO_(2)在地下的长期有效封存,需要直接占用深部地质体及其孔隙空间。这些深部地下空间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一种重要国土资源,需要制定相关的审批与监管法... 深部咸水层CO_(2)地质封存是实现温室气体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支撑技术之一。CO_(2)在地下的长期有效封存,需要直接占用深部地质体及其孔隙空间。这些深部地下空间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一种重要国土资源,需要制定相关的审批与监管法规来规范其科学开发利用。总结发达国家或地区管理现状与经验,参考已有参考矿产、油气资源勘查开发等经验,提出适用于我国的CO_(2)地质封存地下空间勘查利用审批与管理流程,以及地下空间利用与CO_(2)确权、场地选址勘查备案、勘查试注审批、地下空间利用权审批、封场审批与责任转移5个重要内容;同时,进一步建立了综合CO_(2)羽流、扰动边界和经济性“三级边界”的地下空间利用评估概念模型,以及各类边界的确定方法,能够为我国CO_(2)地质封存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政策制定与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地质封存 深部地下空间 审批与管理 勘查开发 评估模型
下载PDF
咸水层CO_(2)地质封存地下利用空间评估方法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刁玉杰 马鑫 +2 位作者 李旭峰 张成龙 刘廷 《中国地质调查》 2021年第4期87-91,共5页
咸水层CO_(2)地质封存技术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撑技术,也是一项深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技术。咸水层CO_(2)地质封存工程利用的深部地下空间,需要在确定CO_(2)羽流、扰动边界和经济因素“三级边界”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评估。以我国... 咸水层CO_(2)地质封存技术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撑技术,也是一项深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技术。咸水层CO_(2)地质封存工程利用的深部地下空间,需要在确定CO_(2)羽流、扰动边界和经济因素“三级边界”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评估。以我国唯一的深部咸水层CO_(2)地质封存项目——国家能源集团鄂尔多斯碳捕集与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CCS)示范工程为实例,基于封存场地储层CO_(2)羽流监测以及扰动边界的推断预测结果综合评估,认为示范工程平面上4个1′×1′经纬度范围可作为地下利用空间平面边界,垂向上以纸坊组顶界(深度约958 m)为地下封存体顶部边界,以深度2800 m为底板封隔层底界。提出的咸水层CO_(2)地质封存地下利用空间评估方法,能够为未来封存工程地下利用空间审批与监管提供一定参考,但也需要进一步结合已有法律法规及规模化封存工程实践完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咸水层 co_(2)地质封存 co_(2)羽流 扰动边界 地下利用空间
下载PDF
CO_(2)捕集、利用和封存在能源行业的应用:全球案例分析和启示 被引量:1
13
作者 薛振乾 谢祥 +3 位作者 马浩铭 孙喆 张凯 陈掌星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21,共8页
为了实现中国21世纪中叶达到碳中和,大规模应用CO_(2)捕获、利用和封存(CCUS)技术可以减少能源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通过对国内外CCUS技术、项目的调研,得出了关于未来CCUS部署的3个见解,这些见解有助于能源行业实现转型。首先,碳源浓... 为了实现中国21世纪中叶达到碳中和,大规模应用CO_(2)捕获、利用和封存(CCUS)技术可以减少能源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通过对国内外CCUS技术、项目的调研,得出了关于未来CCUS部署的3个见解,这些见解有助于能源行业实现转型。首先,碳源浓度较低导致碳捕集效率低,从而导致碳捕集的经济成本较高的问题是目前CCUS项目无法商业化的主要因素,在发展当前的碳捕集技术,提高捕集效率和降低捕集成本的同时也应大力研究空气捕集技术,尤其是在工艺设计和新型吸附材料研发方面,争取实现弯道超车;其次,CO_(2)在油气藏和咸水层的封存与利用应当作为CCUS技术研究的重点,逐步实现大规模推广,并在技术升级和体系完善的基础上推广CO_(2)增强地热、煤层气等其他耦合技术;最后,应当在当前国际上较成熟的碳政策的基础上研究适合中国的激励政策,建立有效的法律法规。论文总结了当前CCUS的关键挑战,并为未来的CCUS研究方向提供了指导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US 碳中和 碳捕集 co_(2)利用 co_(2)地质封存 co_(2)提高油气采收率
下载PDF
国外CO_(2)地质封存管理制度、标准体系分析及其启示 被引量:4
14
作者 杨术刚 李兴春 +3 位作者 蔡明玉 薛明 张坤峰 刘双星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30-137,共8页
在实现中国“双碳”目标的过程中,构建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适应经济社会低碳发展的CO_(2)地质封存管理制度与标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总结了美国与欧盟CO_(2)地质封存管理制度及技术标准体系特点,分析了中国CO_(2)地质封存相关政... 在实现中国“双碳”目标的过程中,构建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适应经济社会低碳发展的CO_(2)地质封存管理制度与标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总结了美国与欧盟CO_(2)地质封存管理制度及技术标准体系特点,分析了中国CO_(2)地质封存相关政策与技术标准现状,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研究结果表明:①美国、欧盟CO_(2)地质封存管理制度与标准体系,以封存许可为核心,以有效管控CO_(2)泄漏风险、切实保护地下饮用水源为目标,重在规范封存过程中场地表征、监测、纠正措施等环节的方法选择和方案执行;②中国CO_(2)地质封存管理制度与标准体系已初步形成,但仍需要进一步完善和细化;③建议在建设中国CO_(2)地质封存管理制度与标准体系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政策激励体系、推进碳封存技术研发与集群示范工程建设、加快构建符合国情的碳封存法律法规与管制制度,加快制订全流程技术标准体系。结论认为,加快构建管理制度与全流程技术标准体系,对于推动我国CO_(2)地质封存规范化、规模效益化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地质封存 地下注入控制法规 法律框架 管理制度 技术指南 激励政策
下载PDF
基于VOF方法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水两相流动孔隙尺度数值模拟 被引量:4
15
作者 杨永飞 王金雷 +2 位作者 王建忠 张琦 姚军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9-77,共9页
二氧化碳(CO_(2))捕集与封存技术有利于减少CO_(2)的排放量,近年来针对CO_(2)地质封存形成了从纳米尺度到油气藏尺度的大量研究成果,大多数研究只针对单一维度多孔介质中流动行为开展研究,且物理实验方法受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十分耗... 二氧化碳(CO_(2))捕集与封存技术有利于减少CO_(2)的排放量,近年来针对CO_(2)地质封存形成了从纳米尺度到油气藏尺度的大量研究成果,大多数研究只针对单一维度多孔介质中流动行为开展研究,且物理实验方法受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十分耗费时间和成本。为了从微观角度深入理解CO_(2)地质封存过程中的渗流行为,提高CO_(2)地质埋存量,基于追踪两相界面动态变化的VOF(Volume of Fluid)方法,分别建立了2D和3D模型,开展了超临界CO_(2)-水两相流动数值模拟研究,对比了不同润湿性、毛细管数、黏度比条件下的CO_(2)团簇分布特征、CO_(2)饱和度变化规律,揭示了孔隙尺度CO_(2)埋存的内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①随着岩石对CO_(2)润湿性增加,CO_(2)波及范围扩大,同时CO_(2)团簇的卡断频率减少,CO_(2)埋存量增加;②随着毛细管数的增加,驱替模式由毛细指进转变为稳定驱替,CO_(2)埋存量增加;③随着注入超临界CO_(2)黏度逐渐接近水的黏度,两相流体之间的流动阻力降低,促进了“润滑效应”,CO_(2)相的渗流能力提高,CO_(2)埋存量增加;④润湿性、毛细管数、黏度比在不同维度多孔介质模型中对CO_(2)饱和度的影响程度不同。结论认为,基于VOF方法的CO_(2)-水两相渗流模拟研究在孔隙尺度上揭示了CO_(2)地质封存过程中的渗流机理,对CCUS技术的发展有指导意义,也为更大尺度的CO_(2)地质封存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F方法 两相流 孔隙尺度模拟 co_(2)地质封存 复杂多孔介质 润湿性 黏度比 毛细管数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CO_(2)驱不同注入方式对提高采收率与地质封存的适应性 被引量:4
16
作者 丁帅伟 席怡 +2 位作者 刘广为 刘骞 于红岩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04-111,共8页
低渗透油藏已成为中国油气开发的重要领域,开展CO_(2)驱可实现提高采收率和CO_(2)地质封存的双重目的,但不同的注入方式对其适应性存在差异。以某低渗透油藏典型物性和流体参数为例,利用数值模拟手段论证了CO_(2)连续注入(CGI)、水气交... 低渗透油藏已成为中国油气开发的重要领域,开展CO_(2)驱可实现提高采收率和CO_(2)地质封存的双重目的,但不同的注入方式对其适应性存在差异。以某低渗透油藏典型物性和流体参数为例,利用数值模拟手段论证了CO_(2)连续注入(CGI)、水气交替注入-气水段塞比恒定(CWAG)和水气交替注入-气水段塞比逐渐减小(TWAG)3种不同注入方式对提高采收率和地质封存的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3种注入方式对于渗透率为1 mD的储层累积产油量和CO_(2)埋存量最高,采用生产气油比约束的工作制度更有利于CO_(2)驱提高采收率或地质封存。CGI注入方式在生产气油比界限为0.4倍的最大生产气油比约束下生产,更适合CO_(2)地质封存项目,CWAG注入方式在生产气油比界限为0.2倍的最大生产气油比约束下生产,更适合CO_(2)驱提高采收率和地质封存相结合的项目,而TWAG注入方式在生产气油比界限为0.6倍的最大生产气油比约束下生产,更适合CO_(2)驱提高采收率项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不同注入方式 提高采收率 co_(2)地质封存 适应性
下载PDF
海洋CO_(2)地质封存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1
17
作者 赵金洲 郑建超 +2 位作者 任岚 林然 周博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3,共13页
CO_(2)捕集、利用和封存是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技术,也是全球研究的热点。CO_(2)地质封存是其中的关键环节,特别是海洋CO_(2)地质封存是今后的重点发展方向。以国内外海洋CO_(2)地质封存的发展历程为基础,结合典型CO_(2)海洋封... CO_(2)捕集、利用和封存是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技术,也是全球研究的热点。CO_(2)地质封存是其中的关键环节,特别是海洋CO_(2)地质封存是今后的重点发展方向。以国内外海洋CO_(2)地质封存的发展历程为基础,结合典型CO_(2)海洋封存示范项目案例,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海洋CO_(2)地质封存理论研究进展,分析了CO_(2)在井筒流动、相变与传热、CO_(2)流体运移与储层物性参数展布规律、海洋地质封存机制及封存潜力、地质封存盖层完整性及安全性评估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认识到中国目前对海底地质结构中CO_(2)注入过程的多相态转化、溶解、捕获传质特征及动力学特性认识尚浅,对海洋封存机制及不同封存机制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尚不明确,未来应开展海洋CO_(2)动态地质封存空间重构机制研究,解决地质封存相态转化及流体动态迁移机理等关键科学问题,揭示海洋CO_(2)地质封存机制的相互作用机理,形成适用于中国海洋地质封存CO_(2)高效注入和增效封存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地质封存 海洋 co_(2)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 双碳 碳中和
下载PDF
改进的深部煤层CO_(2)地质封存潜力评价方法——以沁水盆地郑庄区块3^(#)煤层为例 被引量:3
18
作者 韩思杰 桑树勋 +3 位作者 段飘飘 徐昂 张金超 向文鑫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72-788,共17页
煤层CO_(2)地质封存作为CCUS(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短期内降低大气CO_(2)浓度的有效手段之一.本次研究以郑庄区块3#煤为例,开展不同温度条件煤岩CO_(2)等温吸附试验,建立了改... 煤层CO_(2)地质封存作为CCUS(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短期内降低大气CO_(2)浓度的有效手段之一.本次研究以郑庄区块3#煤为例,开展不同温度条件煤岩CO_(2)等温吸附试验,建立了改进的煤层CO_(2)封存容量评价模型,分析了不同埋深条件下吸附封存量与游离量之和的变化规律与CO_(2)吸附机理,计算了沁水盆地郑庄区块3#煤CO_(2)理论封存容量和有效封存量.研究结果表明:CZ煤和SH煤不同温度下的CO_(2)吸附能力分别为1.58~2.47 mmol/g和1.51~2.38 mmol/g;CZ煤和SH煤CO_(2)的改进计算封存量(吸附+游离)随埋深呈先增后减的变化,最大值分别为2.71 mmol/g和2.80 mmol/g,2000 m煤储层条件下,二者改进计算封存量仍有最大值的76%和67%,表明深部煤层仍具有较大封存潜力;埋深剖面上CO_(2)吸附状态具有三分特点:分别为低密度表面覆盖式吸附,高密度微孔填充式吸附和高密度表面覆盖式吸附;郑庄区块3#煤层CO_(2)理论封存容量为428.7 Mt,气态-类气态超临界区和类液态超临界区煤层分别为277.91 Mt和150.79 Mt;区块总的有效封存容量为340.59 Mt,两分区的有效封存容量分别为250.12 Mt和90.47 Mt.建议优先考虑在高渗透率与保存条件良好的煤层发育区域实施CO_(2)-ECBM工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地质封存 改进的评价方法 深部煤层 吸附机理 储层条件 封存地质模型
原文传递
黑龙江林甸地区深部咸水层CO_(2)地质储存条件与潜力评估 被引量:6
19
作者 马永法 周学军 +8 位作者 董俊领 詹涛 王旭 刘玲 刘玉 刘艳 何兰 李昌 史珍珍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79-189,共11页
CO_(2)地质储存是减少碳排放、缓解温室效应的有效措施。经地热勘探与综合研究,黑龙江林甸地区埋藏深度940~2062 m的中生代白垩系泉头组三四段、青山口组和姚家组砂岩层状地层中蕴含丰富的咸水,溶解性总固体可达2000~9000 mg/L,孔隙发... CO_(2)地质储存是减少碳排放、缓解温室效应的有效措施。经地热勘探与综合研究,黑龙江林甸地区埋藏深度940~2062 m的中生代白垩系泉头组三四段、青山口组和姚家组砂岩层状地层中蕴含丰富的咸水,溶解性总固体可达2000~9000 mg/L,孔隙发育较好,水流速缓慢,其上盖层以白垩系嫩江组、四方台组、明水组的层状泥质岩为主,厚度为800~1300 m,未被主要断裂带穿透,封闭良好,决定了其可以作为储存CO_(2)的良好地质储体。同时,大庆市紧邻林甸地区,化工企业众多,碳源集中且充足,规模大,距离短,为研究区的CO_(2)地质储存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林甸地区油气资源匮乏,缺少石油井,本次工作首次利用地热勘探井,根据CO_(2)地质储存技术机理,采用国际权威潜力评估公式,开展了深部咸水层CO_(2)地质储存的潜力评估。结果表明,其深部咸水层CO_(2)理论储存量为478.91×10^(8)t,有效储存量为11.49×10^(8)t,储存潜力较大,未来可作为大庆、齐齐哈尔等邻近城市减碳的地质储存场所。此项工作的开展,为林甸地区下一步实施CO_(2)地质储存适宜性评价、目标靶区筛选和场地选址及示范工程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咸水层 co_(2)地质储存 地质条件 潜力评估
下载PDF
煤矿采动空间CO_(2)地质封存、运移与固化理论和技术框架 被引量:3
20
作者 姚强岭 曹胜根 +5 位作者 闫仑 李存宝 李学华 陈胜焱 李海涛 种照辉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03-1017,共15页
“碳达峰、碳中和”是煤矿行业转型的重大机遇与严峻挑战。我国因煤炭资源开发产生了规模巨大的地下空间资源,结合煤矿行业绿色开发的切实需求,聚焦煤矿采动空间的资源化利用,基于我国煤系沉积岩地质盖层概况与CO_(2)理论封存能力,提出... “碳达峰、碳中和”是煤矿行业转型的重大机遇与严峻挑战。我国因煤炭资源开发产生了规模巨大的地下空间资源,结合煤矿行业绿色开发的切实需求,聚焦煤矿采动空间的资源化利用,基于我国煤系沉积岩地质盖层概况与CO_(2)理论封存能力,提出煤矿采动空间CO_(2)地质封存、运移与固化理论和技术框架。该理论的核心科学问题是CO_(2)-水-煤系沉积岩相互作用机理与CO_(2)采动空间的运移规律;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包括:煤系沉积岩地质盖层保护性开发与盖层人工修复技术,基于多功能测井的CO_(2)高效示踪技术,采动空间CO_(2)矿化辅料研发,矿井水污染监测、识别与处理技术。研究煤系沉积岩地质盖层封存能力影响因素,揭示CO_(2)采动空间运移规律,分析CO_(2)采动空间多场多相耦合作用机理,掌握CO_(2)封存工况条件下的矿井水水质演变特征,形成时空尺度上的采动空间CO_(2)地质封存、运移与固化规划理论和体系,提高其技术经济合理性。实现煤矿采动空间CO_(2)地质封存、运移与固化,助力煤矿企业对煤系资源充分开发,增加我国碳封存潜力与封存路径,经济社会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目标 煤矿采动空间 co_(2)地质封存 煤系沉积岩 地质盖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