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7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能源消费、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动态关系 被引量:62
1
作者 赵明轩 吕连宏 +1 位作者 张保留 罗宏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509-1522,共14页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如何实现区域经济增长、能源消费和CO_(2)排放的动态协调发展,是中国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选取2000—2017年我国各省份能源消费、经济增长、CO_(2)排放量和固定资产投资指标(不...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如何实现区域经济增长、能源消费和CO_(2)排放的动态协调发展,是中国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选取2000—2017年我国各省份能源消费、经济增长、CO_(2)排放量和固定资产投资指标(不包含西藏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数据),按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四大经济区域,建立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并利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法对模型系数进行估计,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得到能源消费、经济增长和CO_(2)排放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①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在东部、西部均呈双向因果关系,在中部、东北部均呈单向因果关系;除东部外,CO_(2)排放与经济增长均呈双向因果关系.②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在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中均呈双向正向脉冲响应,经济增长对CO_(2)排放均产生正向冲击;除东部地区外,CO_(2)排放对经济增长均产生正向冲击.③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互为重要影响因素;除东北部地区外,经济增长均为CO_(2)排放的重要影响因素.④固定资产投资能有效降低中部和东北部CO_(2)排放.最后根据模型分析结果,分别从技术研发、政府投资、政策引导等方面提出以下建议: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基础设施投资,积极运用PPP等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加强区域之间的交流合作,实现四大经济区域之间资本和先进技术的深入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消费 经济增长 co_(2)排放 PVAR模型
下载PDF
中国城市人口规模、产业集聚与碳排放 被引量:52
2
作者 张华明 元鹏飞 朱治双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459-2470,共12页
基于2009~2018年中国286个地级市面板数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从城市人口规模和产业集聚的综合视角探讨对于人均碳排放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不同城市的人均CO_(2)排放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城市人口规模和产业集聚与人均CO_(2)排放之... 基于2009~2018年中国286个地级市面板数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从城市人口规模和产业集聚的综合视角探讨对于人均碳排放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不同城市的人均CO_(2)排放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城市人口规模和产业集聚与人均CO_(2)排放之间均呈“倒U型”关系,且影响机制各不相同;产业集聚与城市人口规模在影响碳排放上具有协同效应;中国东中西地区及南北地区在碳排放及其影响机制上具有显著差异;地区差异、经济发展程度差异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均验证了上述结论的可靠性.因此各地政府在制定可持续发展政策时要针对城市人口规模、产业集聚和低碳统筹发展,合理制定人口、产业和节能减排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人口规模 产业集聚 碳排放 空间溢出 区域异质性
下载PDF
中国电力行业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路径研究 被引量:47
3
作者 王丽娟 张剑 +4 位作者 王雪松 陈潇君 宋晓晖 周凌安 严刚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29-338,共10页
电力行业是我国最大的碳排放部门,碳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40%以上;同时,电力将是未来10年能源增长的主体,而这些新增用电与国计民生直接相关,属于刚性需求,是支撑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未来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保障.电力行业未来新... 电力行业是我国最大的碳排放部门,碳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40%以上;同时,电力将是未来10年能源增长的主体,而这些新增用电与国计民生直接相关,属于刚性需求,是支撑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未来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保障.电力行业未来新增需求压力巨大,其碳排放峰值及达峰速度将直接决定2030年前全国碳排放达峰目标能否实现.统筹考虑社会经济发展、各部门用电需求、电源结构调整、发电标准煤耗变化等因素,采用基于情景分析的方法,开展电力行业碳排放趋势预测,识别碳减排的主要驱动因素,提出推动碳排放达峰的关键举措,为制定碳达峰目标背景下的电力行业碳排放控制路径提供参考.结果表明:①通过积极措施,电力行业碳排放能够在2030年左右达峰,在不考虑热电联产供热碳排放时,于2028—2031年达峰,峰值为43.2×10^(8)~44.9×10^(8)t,较2020年增加3.2×10^(8)~4.9×10^(8)t;考虑热电联产供热碳排放,则达峰时间为2031—2033年,峰值为50.7×10^(8)~53.0×10^(8)t,较2020年增加4.9×10^(8)~7.2×10^(8)t.②在电源结构不变的情况下,如到2030年降低2%左右的电力需求,达峰时间将提前4年左右.③提速风光新能源发展是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的必然选择,到2030年,提高风光发电、核电、水电、生物质、气电发电装机容量及发电量、节能降耗措施等各项措施的减排贡献率分别为55.3%、10.6%、9.2%、7.6%、5.7%、11.5%.研究显示,未来我国电力行业碳减排工作重点要聚焦于优化电源结构、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提升用电效率、降低煤电机组能耗水平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行业 co_(2)排放 碳达峰 情景分析 控制路径
下载PDF
中国铝冶炼行业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路径研究 被引量:31
4
作者 王丽娟 邵朱强 +3 位作者 熊慧 李丹 杨富强 严刚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77-384,共8页
铝冶炼行业是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也是有色金属行业中CO_(2)排放量最大的领域,在全国2030年碳达峰背景下,铝冶炼行业将面临巨大的减排压力.统筹考虑社会经济发展、能源结构、工艺结构、技术进步、进出口影响等因素,采用回归分析和情景... 铝冶炼行业是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也是有色金属行业中CO_(2)排放量最大的领域,在全国2030年碳达峰背景下,铝冶炼行业将面临巨大的减排压力.统筹考虑社会经济发展、能源结构、工艺结构、技术进步、进出口影响等因素,采用回归分析和情景分析等方法,对2021—2035年我国铝冶炼行业碳排放趋势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识别碳减排的主要驱动因素,提出推动碳达峰的关键举措,为制定碳达峰目标背景下的铝冶炼行业碳排放控制路径提供参考.结果表明:①实现铝冶炼行业碳达峰任务艰巨,在严格落实电解铝产能总量控制以及多项措施实施的前提下,预计可实现铝冶炼行业“十四五”末期至“十五五”初期达峰,峰值在5.3×10^(8)~6.4×10^(8)t之间,达峰后保持2年左右平台期,产能控制是削峰的关键.②提高再生铝利用水平是决定铝冶炼行业能否快速达峰的关键,到2030年其对行业碳减排的贡献率为77.3%.③推进清洁能源替代,鼓励电解铝产能向可再生电力富集地区转移是铝冶炼行业碳减排的重要手段,到2030年其对行业碳减排的贡献率为21.5%.④提高短流程比例也是铝冶炼行业碳减排的重要方向,到2030年其对行业碳减排的贡献率为1.2%.研究显示,铝冶炼行业碳减排工作重点聚焦于推进严控产能总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强清洁能源替代、强化技术降碳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冶炼行业 co_(2)排放 碳达峰 情景分析 控制路径
下载PDF
胜利油田CCUS技术及应用 被引量:24
5
作者 张宗檩 吕广忠 王杰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21年第6期812-822,共11页
以CO_(2)排放为核心的气候变化和以石油资源紧缺为核心的能源安全是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两个重大难题。胜利油田针对CO_(2)捕集和大幅度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收率的技术瓶颈开展攻关研究,形成了CO_(2)捕集、长距离安全输送、油藏... 以CO_(2)排放为核心的气候变化和以石油资源紧缺为核心的能源安全是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两个重大难题。胜利油田针对CO_(2)捕集和大幅度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收率的技术瓶颈开展攻关研究,形成了CO_(2)捕集、长距离安全输送、油藏工程优化设计、注采工艺设计、地面集输设计和驱油与环境监测等配套技术,建成了工业规模的燃煤电厂烟气CO_(2)捕集、驱油与地下封存全流程示范工程。工业化测试表明,开发的基于新型多氨基CO_(2)捕集溶剂(MSA)的捕集技术比传统的乙醇胺CO_(2)捕集溶剂(MEA)捕集技术成本降低35%,高89-1区块累计注入液态CO_(2)31×10^(4)t,累增油8.6×10^(4)t,封存CO_(2)28×10^(4)t,中心井区已提高采收率9.5%,预计提高采收率可达到17.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减排 co_(2)捕集 co_(2)驱油 co_(2)封存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空间视角下绿色技术创新对CO_(2)排放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1
6
作者 徐建中 佟秉钧 王曼曼 《科学学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102-2112,共11页
基于30个省份2009-2018年的面板数据,利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实证考察了不同类型绿色技术创新对CO_(2)排放的空间异质性影响效应。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区域CO_(2)排放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发明型绿色技术创新和改进型绿色技术创... 基于30个省份2009-2018年的面板数据,利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实证考察了不同类型绿色技术创新对CO_(2)排放的空间异质性影响效应。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区域CO_(2)排放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发明型绿色技术创新和改进型绿色技术创新对CO_(2)排放均存在显著的抑制作用,前者比后者对本地区CO_(2)的抑制作用小于对其他地区的抑制作用;不同类型的绿色技术创新对CO_(2)排放的影响效应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特征,其中发明型绿色技术创新对CO_(2)排放的影响程度表现为东部最大、西部次之、中部最小;改进型绿色技术创新对CO_(2)排放的影响程度表现为东部最大、中部次之、西部最小,总体呈现东部显著,中部、西部均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技术创新 co_(2)排放 空间计量经济模型 空间异质性
原文传递
中国旅游业CO_(2)排放因素分解:基于LMDI分解技术 被引量:20
7
作者 王凯 肖燕 +1 位作者 李志苗 刘浩龙 《旅游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3-27,共15页
本文基于"自下而上"法估算了1993~2012年中国旅游业能源消费和CO_2排放量,并对其总体变化趋势进行时间序列分析;以LMDI分解技术辨识与分解4个时段(1993~1997年、1998~2002年、2003~2007年和2008~2012年)中影响中国旅游业CO_2排放量... 本文基于"自下而上"法估算了1993~2012年中国旅游业能源消费和CO_2排放量,并对其总体变化趋势进行时间序列分析;以LMDI分解技术辨识与分解4个时段(1993~1997年、1998~2002年、2003~2007年和2008~2012年)中影响中国旅游业CO_2排放量变动的关键因素及其对CO_2排放量的贡献值。结果显示:20年来中国旅游业能源消费与CO_2排放量增长态势明显;其中旅游交通是中国旅游业能源消费和CO_2排放的核心部门,年平均比重分别为88.51%和77.42%,旅游住宿次之,旅游活动的贡献最小。LMDI分析结果显示,产业规模和空间结构是引起中国旅游业能源消费CO_2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因素,能源强度是引起CO_2排放量减少的主要贡献因素;旅游业CO_2排放量增幅较大的省区多数位于东部地区,这是当前中国旅游业实行节能减排的重点区域。本文据此指出中国旅游业节能减排的主要方向、核心环节、重点区域和相应措施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业 能源消费 co_(2)排放 LMDI 中国
下载PDF
中国交通运输业碳排放驱动因素与达峰路径 被引量:16
8
作者 王世进 蒯乐伊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415-2427,共13页
交通运输业是中国碳排放来源的主要部门之一,具有很大的减排潜力。本文首先测算了2001—2020年中国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接着运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LMDI)法分解碳排放的驱动因素,最后运用蒙特卡洛模拟,并设计3种情景(基准情景、技术进步... 交通运输业是中国碳排放来源的主要部门之一,具有很大的减排潜力。本文首先测算了2001—2020年中国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接着运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LMDI)法分解碳排放的驱动因素,最后运用蒙特卡洛模拟,并设计3种情景(基准情景、技术进步情景和低碳目标情景),研究不同政策路径对2021—2030年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动态影响及其达峰潜力。研究表明:(1)中国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最主要的驱动因素是经济规模,其次是人口规模;(2)促降因素为能源碳集约度、交通能源强度以及行业规模,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行业规模;(3)蒙特卡洛模拟的结果显示,与基准情景相比,技术进步情景的减排力度最大可达30.27%,低碳目标情景的减排力度最大可达51.32%。此外,3种情景中,只有在低碳目标情景下有可能实现2030年交通运输业的碳达峰目标,另外两种情景尚未出现达峰拐点。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本文为交通运输业实现2030年碳达峰目标提供了相关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运输业 绿色交通 碳排放 LMDI分解 情景分析 蒙特卡洛模拟 碳达峰
原文传递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中国碳排放时空分布特征及驱动因素研究 被引量:16
9
作者 田娟娟 张金锁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3-20,27,共9页
基于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分别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及地理探测器考察了我国省域碳排放时空分布特征与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我国碳排放空间分异及空间相关特征显著,初期呈现“西低东高”“北高南低”特征,而后高值区逐渐向东南及西... 基于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分别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及地理探测器考察了我国省域碳排放时空分布特征与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我国碳排放空间分异及空间相关特征显著,初期呈现“西低东高”“北高南低”特征,而后高值区逐渐向东南及西北省份移动。(2)碳排放热点区主要聚集于华北、长三角、河南、山东等地,冷点聚集程度逐年下降。(3)经济发展、环境规制及固定资产投资是碳排放空间分异的主要驱动因子,产业结构的解释力度最小,且多数因子在与其他因子空间叠加后会产生非线性增强作用。(4)经济发展、人口规模、产业结构、能源强度、固定资产投资、外商投资的高值区,碳排放量均处于较高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空间相关性 地理探测器 驱动因素
下载PDF
中国经济空间格局演变及其CO_(2)排放效应 被引量:16
10
作者 姜宛贝 刘卫东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22-732,共11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由东部率先发展到区域协调发展的区域战略调整,中国经济空间格局发生较大改变。探究CO_(2)排放量对经济空间格局演变的响应,对中国尽早实现CO_(2)排放达峰目标、确保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刻画1985-20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由东部率先发展到区域协调发展的区域战略调整,中国经济空间格局发生较大改变。探究CO_(2)排放量对经济空间格局演变的响应,对中国尽早实现CO_(2)排放达峰目标、确保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刻画1985-2017年中国经济空间格局演变特征的基础上,基于LMDI因素分解方法分析了中国CO_(2)排放的驱动因素,从经济行业层面探析了经济空间格局演化对中国CO_(2)排放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①1985-2017年,东部地区的GDP份额经历了上升继而下降的过程,六大经济行业的区位呈现出向中西部地区迁移的总体趋势。②1985-2017年经济规模和行业碳强度分别为CO_(2)排放量增加和下降的主导因素。1985-1997年、1997-2007年和2007-2017年,经济空间格局变化分别降低、增加和降低了中国CO_(2)排放总量。③经济空间格局演化引起的CO_(2)排放变化量中,工业的贡献最大。行业区位变迁对CO_(2)排放量的作用方向和大小,分别与行业转入、转出地碳强度的相对高低和行业区位变迁活跃程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本文研究结果可为中国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一些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空间格局 行业区位变迁 碳排放 驱动因素 行业碳强度 LMDI 可持续发展 中国
原文传递
长江经济带二氧化碳净排放时空演变特征及脱钩效应 被引量:10
11
作者 吴一帆 许杨 +4 位作者 唐洋博 贾宁 李玮 李翀 殷国栋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258-1266,共9页
研究区域CO_(2)净排放,对“碳中和”战略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以长江经济带为例,在揭示1999~2018年长江经济带CO_(2)净排放时空演变特征的基础上,分析长江经济带不同区域社会发展与CO_(2)净排放的脱钩效应,以期为差异化区域产业发展和碳... 研究区域CO_(2)净排放,对“碳中和”战略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以长江经济带为例,在揭示1999~2018年长江经济带CO_(2)净排放时空演变特征的基础上,分析长江经济带不同区域社会发展与CO_(2)净排放的脱钩效应,以期为差异化区域产业发展和碳减排路径提供支持.结果表明:(1)1999~2012年长江经济带CO_(2)排放量上升了2244.23×10^(6)t,碳汇量在研究时间段增长了148.07×10^(6)t;(2)长江经济带呈现“变绿”趋势,2013~2018年中高碳汇量区域(NPP>800 g·m^(-2),以C计)面积较1999~2012年上升了23.25%;(3)长江经济带下游经济社会发展与CO_(2)净排放脱钩效应较强,上、中和下游强脱钩城市占长江经济带强脱钩城市的比例分别为12%、34%和5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 脱钩效应 长江经济带(YREB) 时空特征
原文传递
基于BP神经网络的甘肃省二氧化碳排放预测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潘思羽 张美玲 《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61-68,85,共9页
基于排放因子法估算2000—2020年甘肃省三大产业及生活能源消费直接CO_(2)排放量,描述分析其时序演变特征。建立BP神经网络模型并预测2021—2030年甘肃省CO_(2)排放量。构建甘肃省CO_(2)排放影响因素的STIRPAT拓展模型,利用多元回归分... 基于排放因子法估算2000—2020年甘肃省三大产业及生活能源消费直接CO_(2)排放量,描述分析其时序演变特征。建立BP神经网络模型并预测2021—2030年甘肃省CO_(2)排放量。构建甘肃省CO_(2)排放影响因素的STIRPAT拓展模型,利用多元回归分析定量探究了各因素对CO_(2)排放量的影响程度和内在作用机理,并结合随机森林进一步识别重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甘肃省产业及生活能源消耗直接CO_(2)排放总体呈波动增长趋势,且第二产业占比在70%以上,是主要的CO_(2)排放源;BP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误差为2×10-4,相关系数>0.99,对于预测甘肃省CO_(2)排放具有较高精度,并得出2026年的甘肃省能源消耗直接CO_(2)排放量达到最大;甘肃省CO_(2)排放的驱动因素作用差异显著,CO_(2)排放强度、经济发展、城乡消费对CO_(2)排放的正向作用较大,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是主要影响因素。森林覆盖率的增长抑制了CO_(2)排放,能源强度的降低有助于CO_(2)排放量减少,3大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型可引起CO_(2)排放量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排放 BP神经网络 STIRPAT模型 多元回归分析 随机森林
原文传递
A Storage-Driven CO_(2) EOR for a Net-Zero Emission Target 被引量:9
13
作者 Yueliang Liu Zhenhua Rui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2022年第11期79-87,共9页
Stabilizing global climate change to within 1.5℃requires a reduction in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with a primary focus on carbon dioxide(CO_(2))emissions.CO_(2)flooding in oilfields has recently been recognized as an ... Stabilizing global climate change to within 1.5℃requires a reduction in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with a primary focus on carbon dioxide(CO_(2))emissions.CO_(2)flooding in oilfields has recently been recognized as an important way to reduce CO_(2)emissions by storing CO_(2)in oil reservoirs.This work proposes an advanced CO_(2)enhanced oil recovery(EOR)method-namely,storage-driven CO_(2)EOR-whose main target is to realize net-zero or even negative CO_(2)emissions by sequestrating the maximum possible amount of CO_(2)in oil reservoirs while accomplishing the maximum possible oil recovery.Here,dimethyl ether(DME)is employed as an efficient agent in assisting conventional CO_(2)EOR for oil recovery while enhancing CO_(2)sequestration in reservoirs.The results show that DME improves the solubility of CO_(2)in in situ oil,which is beneficial for the solubility trapping of CO_(2)storage;furthermore,the presence of DME inhibits the"escape"of lighter hydrocarbons from crude oil due to the CO_(2)extraction effect,which is critical for sustainable oil recovery.Sto rage-driven CO_(2)EOR is superior to conventional CO_(2)EOR in improving sweeping efficiency,especially during the late oil production period.This work demonstrates that storage-driven CO_(2)EOR exhibits higher oil-in-place(OIP)recovery than conventional CO_(2)EOR.Moreover,the amount of sequestrated CO_(2)in storage-driven CO_(2)EOR exceeds the amount of emissions from burning the produced oil;that is,the sequestrated CO_(2)offsets not only current emissions but also past CO_(2)emissions.By altering developing scenarios,such as water alternating storage-driven CO_(2)EOR,more CO_(2)sequestration and higher oil recovery can be achieved.This work demonstrates the potential utilization of DME as an efficient additive to CO_(2)for enhancing oil recovery while improving CO_(2)storage in oil reservoi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EOR Net co_(2)emissions Dimethyl ether Storage-driven co_(2)EOR co_(2)sequestration
下载PDF
Challenges against CO_(2) abatement strategies in cement industry: A review 被引量:10
14
作者 Emad Benhelal Ezzatollah Shamsaei Muhammad Imran Rashid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6期84-101,共18页
Cement industry is an intensive source of fuel consumption and greenhouse gases(GHGs) emissions. This industry is responsible for 5% of GHGs emissions and is among the top industrial sources of carbon dioxide(CO_(2)) ... Cement industry is an intensive source of fuel consumption and greenhouse gases(GHGs) emissions. This industry is responsible for 5% of GHGs emissions and is among the top industrial sources of carbon dioxide(CO_(2)) emissions. Therefore, CO_(2) emissions reduction from cement production process has been always an appealing subject for researches in universities and industry. Various efforts have been carried out to mitigate the huge mass of CO_(2) emissions from the cement industry. Although, majority of these strategies are technically viable, due to various barriers, the level of CO_(2) mitigation in cement industry is still not satisfactory. Among numerous researches on this topic, only a few have tried to answer why CO_(2) abatement strategies are not globally practiced yet. This work aims to highlight the challenges and barriers against widespread and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CO_(2) mitigation strategies in the cement industry and to propose practical solutions to overcome such barri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emissions co_(2)mitigation Cement industry Challenges of co_(2)reduction
原文传递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of building design for life cycle cost and C0_(2) emissions:A case study of a low-energy residential building in a severe cold climate 被引量:10
15
作者 Qingwen Xue Zhaojun Wang Qingyan Chen 《Building Simulation》 SCIE EI CSCD 2022年第1期83-98,共16页
Currently,building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are responsible for 36%of global final energy usage and nearly 40%of energy-related carbon dioxide(CO_(2))emissions.From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erspective,it is cruc... Currently,building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are responsible for 36%of global final energy usage and nearly 40%of energy-related carbon dioxide(CO_(2))emissions.From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erspective,it is crucial to consider the impact of construction material on the achievement of life cycle benefits.This study proposed a simulation-based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method to minimize both life cycle cost and CO_(2) emissions of buildings.We built an energy simulation model with hybrid ventilation and light-dimming control in EnergyPlus based on an operational passive residential building in a severe cold climate.Next,this investigation selected insulation thickness,window type,window-to-wall ratio,overhang depth and building orientation as design variables.The study ran parametric simulations to establish a database and then used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models to correlate the design variables and the objective functions.Finally,we used the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algorithm NSGA-Ⅱ to search for the optimal design solutions.The results showed potential reductions of 10.9%-18.9%in life cycle cost and 13.5%-22.4%in life cycle CO_(2) emissions compared with the initial design.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optimization approach in this study would improve building performance.The optimal values of the design variables obtained in this study can guide designers in meeting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targets in passive building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ssive building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life cycle co_(2)emissions natural ventilation multi-criteria optimization
原文传递
考虑省际贸易结构的中国碳排放变化的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7
16
作者 潘晨 李善同 +2 位作者 何建武 周鹏 周德群 《管理评论》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15,共13页
中国是二氧化碳排放大国且具有较强的减排决心,其碳排放增长的驱动因素受到广泛关注。已有研究较少考虑国内区域间贸易结构变化的影响,而随着经济发展,该因素显得愈发重要。为此,本研究纳入省际贸易结构,采用基于中国省级多区域投入产... 中国是二氧化碳排放大国且具有较强的减排决心,其碳排放增长的驱动因素受到广泛关注。已有研究较少考虑国内区域间贸易结构变化的影响,而随着经济发展,该因素显得愈发重要。为此,本研究纳入省际贸易结构,采用基于中国省级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的两阶段六因素结构分解分析方法,探究2002-2012年这一重要发展时期内中国碳排放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07-2012年期间,省际贸易结构变化呈高碳化态势;最终需求规模对碳排放增长的促进作用由2002-2007年期间的出口及东部投资拉动为主,转变为各省份投资的普遍拉动。部门层面,电力生产的碳排放强度持续改善,非金属矿物制品、金属压延和加工品等也有不同程度改善;但建筑业与服务业用电量有所上升。未来,可将生产侧碳排放强度和生产技术改善与需求侧需求主体偏好的倒逼相结合,并促进地区间基于产业链的低碳发展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排放 驱动因素 省际贸易结构 结构分解分析 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
原文传递
典型制氢工艺生命周期碳排放对比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陈馨 《当代石油石化》 CAS 2023年第1期19-25,共7页
氢能大规模发展需要解决“以何种方式制取氢气”的问题,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背景下,需要全面考察氢能产业链的碳排放情况。在相同的研究尺度下,建立统一的核算边界,采用统一的参数数据,定量测算典型制氢工艺的生命周期碳排放情况。结... 氢能大规模发展需要解决“以何种方式制取氢气”的问题,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背景下,需要全面考察氢能产业链的碳排放情况。在相同的研究尺度下,建立统一的核算边界,采用统一的参数数据,定量测算典型制氢工艺的生命周期碳排放情况。结果显示,全生命周期视角下的CO_(2)排放量从大到小依次为甲醇制氢(煤炭为原料)、以火电为主的电解水制氢、煤制氢、甲醇制氢(天然气为原料)、天然气制氢、光伏发电电解水制氢、风电电解水制氢。煤制氢、天然气制氢的碳排放主要在氢气生产过程,甲醇制氢的碳排放主要在甲醇生产过程,电解水制氢过程虽清洁,但电力隐含的碳排放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排放 生命周期 煤制氢 天然气制氢 甲醇制氢 电解水制氢
下载PDF
A review of low-carbon technologies and projects for the global cement industry 被引量:4
18
作者 Yangyang Guo Lei Luo +4 位作者 Tingting Liu Liwei Hao Yinming Li Pengfei Liu Tingyu Zhu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2期682-697,共16页
Carbon dioxide(CO_(2))emissions from the cement industry account for 26%of the total industrial emissions,and the need to develop low-carbon techniques within the cement industry is extremely urgent.Low-carbon project... Carbon dioxide(CO_(2))emissions from the cement industry account for 26%of the total industrial emissions,and the need to develop low-carbon techniques within the cement industry is extremely urgent.Low-carbon projects and technologies for the cement industry in different regions and countries have been thoroughly reviewed in this manuscript,and the low-carbon development concept for each county has been analyzed.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such as China and India,energy saving and efficiency enhancement are currently the key points,while for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regions such as Europe,more efforts have been focused on 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and storage(CCUS).Global CCUS projects have been previously conducted,and the majority of CCUS projects are currently performed in Europe where major projects such as the CEMCAP,CLEANKER,and IEILAC projects represent the latest research progress in cement production technologies and low-carbon technologies for the global cement industry.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cement technologies has changed from focusing on the end point to instead focusing on the source and process through the exploration of hydrogen and solar energies,and more disruptive and original technologies are expected to be developed,particularly in the cement industry 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ment industry co_(2)emissions Low carbon development PROJECTS 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
原文传递
燃煤电厂碳排放的核算方法对比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朱振兴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3年第4期165-167,共3页
燃煤电厂固定排放源是我国CO_(2)的主要排放源,准确量化CO_(2)排放量是燃煤电厂实施碳资产管理、参与全国碳交易的基础。本文采用排放因子法和实测法,对江苏省某燃煤电厂固定排放源CO_(2)排放量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实测法结果高于... 燃煤电厂固定排放源是我国CO_(2)的主要排放源,准确量化CO_(2)排放量是燃煤电厂实施碳资产管理、参与全国碳交易的基础。本文采用排放因子法和实测法,对江苏省某燃煤电厂固定排放源CO_(2)排放量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实测法结果高于排放因子法,诸多因子均会影响核算结果。目前,火电企业已经普遍安装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CEMS),具备增加CO_(2)监测功能的技术基础。CEMS通过改造可实现CO_(2)在线监测,因此开展CO_(2)在线监测具有较高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电厂 co_(2)排放量 排放因子法 实测法
下载PDF
智能网联混合交通流CO_(2)排放影响及改善方法 被引量:4
20
作者 秦严严 杨晓庆 王昊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0-158,共9页
智能网联环境下协同自适应巡航控制(CACC)车辆和人工驾驶(MD)车辆将构成混合交通流,针对该混合交通流的CO_(2)排放开展研究。首先,考虑智能网联环境特征,界定本文混合交通流的研究范围,并应用基于实测数据标定的跟驰模型描述混合流中各... 智能网联环境下协同自适应巡航控制(CACC)车辆和人工驾驶(MD)车辆将构成混合交通流,针对该混合交通流的CO_(2)排放开展研究。首先,考虑智能网联环境特征,界定本文混合交通流的研究范围,并应用基于实测数据标定的跟驰模型描述混合流中各车型车辆的跟驰行为。然后,考虑周期性边界条件设计数值仿真实验,基于仿真轨迹数据,采用CO_(2)排放模型计算混合交通流CO_(2)排放影响。最后,从混合交通流稳定性层面考察CO_(2)排放的影响机理,同时提出降低CO_(2)排放的改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混合交通流CO_(2)排放随着CACC渗透率p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影响趋势,且与交通流稳定性存在定性的影响关系,在本文方法下,混合交通流CO_(2)排放将随着p值增加而逐渐下降,相比p=0时的MD车流,p=1时的CACC车流可将CO_(2)排放降低约19.35%。研究结果可从降低CO_(2)排放层面为智能网联混合交通流管理策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混合交通流 co_(2)排放 跟驰模型 协同自适应巡航控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